[2]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1938——1980),苏联著名诗人、戏剧演员和音乐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吟诗歌的主要代表。因歌词内容的敏感性而得不到公开出版,其行吟诗歌只能通过普通录音机相互转录的形式在数以千万计的听众中间传播。
[3]黑色郁金香:指战争期间死亡的士兵的棺材。阿富汗战争期间,苏联用安-12飞机把牺牲的苏联军人的尸体从阿富汗运送回国。
[4]见《为政权而战(俄罗斯17世纪政治史片断)》一书。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88年版,第475页。
[5]见《莫斯科真理报》,1989年2月7日。
[6]本书所有《圣经》引文均参照中国基督教协会1994年印发的《新旧约全书》和合本。
[7]杜什曼:苏联军人对阿富汗武装人员的称呼。
[8]这句谚语未查到出处,也许是假托。
[9]瓦西里·恰巴耶夫(1887——1919)旧译夏伯阳,苏维埃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红军指挥员。
[10]哈克贝利·费恩: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
[11]多头蛇、永生先生、巫婆、瓦西莉萨,都是俄罗斯童话中的主要人物。
[12]白乌鸦:指标新立异的人,或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人。
[13]十月儿童团是苏联儿童加入少年先锋队前的组织,吸收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或学龄前的儿童。
[14]指阿富汗小孩用俄语骂人,发音很纯正。
[15]俄罗斯总参谋部一名军官的忏悔录。
[16]伊凡·蒲宁(1870——1953),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还有将近两百篇短篇小说,其中较出色的有《米佳的爱情》《中暑》《三个卢布》《幽暗的小径》《乌鸦》和《巴黎》。
[17]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阿克梅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石头》《哀歌》和散文集《时代的喧嚣》《亚美尼亚旅行记》《第四散文》等。1933年他因写诗讽刺斯大林,次年即遭逮捕和流放,最后死在远东的转运营。
[18]此处指在战争中忌讳说回家,往往说了反而回不去了。
[19]巴斯马奇:1918——1924年,活动于中亚细亚的一股匪徒。
[20]此处指苏联卫国战争。
[21]捷克作家雅·哈谢克小说《好兵帅克》中的主人公。
[22]俄语“中校”一词由под(……之下)和полковник(上校)两部分组成,意为上校之下的军衔。
[23]贾拉拉巴德,一译“贾拉勒阿巴德”。阿富汗东部城市,南加哈尔省首府,在喀布尔以东一百三十公里。
[24]安德烈·萨哈罗夫:苏联核物理学家,他有很多观点与苏联当局相悖,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5]亚历山大·罗森鲍姆,1951年生,俄罗斯著名演员、歌手、作家。
[26]获得“军人运动员章”需要不停地奔跑,因此士兵们将其戏称为“跑章”。
[27]“阿富汗人”:是对盛行于中亚地区的暴风的称呼,性质干燥、炎热,夹杂着沙尘。
[28]“红色探寻者”指少先队员或共青团员志愿者,他们广泛搜集材料,提供给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或劳动荣誉纪念馆。
[29]阿拉·普加乔娃,俄罗斯著名女歌星。
[30]苏联作家鲍·波列伏依的小说,描写了歼击机驾驶员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夫受伤截肢后,经过艰苦训练,带着假肢重返蓝天的故事。
[31]此处指阿富汗内务机构和警察部队。
[32]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师。苏联人取得医生称号时,必须向希波克拉底宣誓:在工作中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合乎道德行为的榜样。
[33]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苏俄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
[34]朴列费兰斯,一种纸牌的玩法。
[35]俄罗斯女作家、外交家,曾在苏联驻阿富汗使馆工作,著有《阿富汗》等书。
[36]坦波夫,俄罗斯欧洲部分中央黑土区城市,坦波夫州首府。兰博是美国电影里的退伍军人和英雄人物。
[37]阿瑟·凯斯特勒,生于匈牙利的英国作家。
[38]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德国著名小说家,1947年加入美国国籍,著有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归途》《凯旋门》等。此处引文系李清华自德文所译。
[39]《战争中没有女性》,吕宁思译,昆仑出版社1985年1版1印。
[40]亚历山大·阿达莫维奇(1927——1994),白俄罗斯著名作家,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