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总之,我必须说,经过这一切创伤之后,我感到更加充实。我觉得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丰富了人生的经历,是一条成长的曲线。我借此与遭受同样创伤的人们产生了共鸣。

她说这一切丰富了她的人生!这才真是出语不凡,再一次表明我们中间的确有出类拔萃的人。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她的话已经不同凡响。可是,当被问及她对给予罪犯大赦有何看法时,她接着说:

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但是,正像我对许多人都说过的那样,我真心希望的,是以宽容的精神,和向人群扔手榴弹的人见面,并希望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也能够原谅我。我的确很想和他们见面。

她的崇高姿态令我们许多人肃然起敬,并为几乎所有的受害者—无论黑人还是白人—表现出的宽容大度,而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这似乎是我们国家的好兆头。

在东伦敦同一场听证会上,我们还听取了科拉多克四人帮的遗孀们的证词,其中包括诺蒙迪·卡拉塔、诺布依塞罗·姆拉乌利及其女儿巴巴尔瓦·姆拉乌利。巴巴尔瓦意思是“幸运儿”,而她在听证会上所说的一字一句,也的确给听众带来了幸运和祝福。

这4个人致力于为其生活的乡村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乡村遭受的种族隔离之苦比城镇更为深重。(不过很难让城镇居民相信这一点。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生活状态形同地狱。)4人在被绑架和杀害之前,都经常遭到警察的拘留、拷打、威胁和骚扰。

受害者之一福特的妻子诺蒙迪·卡拉塔在我们的第一次听证会上作证:

[东部省]《导报》送到的时候,我看了看大标题。我的一个孩子说:“妈妈,看这儿!爸爸的车被烧了。”当时,我浑身颤抖,害怕丈夫会遭不测……尼亚米[格尼维,科拉多克四人帮中另一受害者的遗孀]总是非常帮忙,当时我才20岁,不能应付这一切,于是我被送到尼亚米家。我到的时候,尼亚米正在嚎啕大哭……

证词讲到此时此刻,卡拉塔太太忍不住放声痛哭。这种哭声几乎成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特征之一,人们来到这里,可以哭泣,可以敞开他们的心胸,可以把心中郁闷已久、无人理会的愤怒发泄出来。我宣布休会,让她平静下来。重新开始时,我带领众人唱起了Senzenina?(《我们做了些什么?》)。

后来,诺布依塞罗·姆拉乌利太太讲述了他们是如何对待她的丈夫西塞罗和巴巴尔瓦的父亲的:

我阅读了验尸文件……在上腹部有25处伤。这些伤表明,他们要么用不同的凶器捅了他,要么许多人同时在打他。下腹部也有伤,但是伤口数量达到43处。我们还知道,他们往他的脸上泼了酸。然后,他们齐腕剁下他的右手,怎么处置的那只手,我就不知道了。

事实上,那只手被泡在酒精里,保存在伊丽莎白港的警察总部。警察就用这被叫做“狒狒之爪”的手,恐吓拘留的人。他们说,如果不与警察合作,拒不交代,那么这就是他们的命运,而且可能更惨。

巴巴尔瓦(西塞罗的女儿)知道所有这一切。她经历了母亲在安全警察手下遭受的所有骚扰和侮辱。她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活跃分子的女儿的故事。这中间既有城镇人民给予的温暖和支持,也有警察带来的无休止的折磨。

她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说她想见到杀害她父亲的人。她说得很平静,带着她同龄人少有的成熟和尊严。整个大厅静得能听到一根针掉在地上,只听她说:“我们确想宽恕,但不知宽恕谁。”

当时还不知道罪犯的身份。种族隔离政府曾进行过死亡调查,并任命了司法委员会负责将此血腥案件调查到底。警察部门把这一切变成了一场骗局。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串通一气提供伪证。直到罪犯们利用委员会的大赦进程申请大赦时,方才真相大白,揭露出杀害科拉多克四人帮的凶手实际上是警察部门。

1992年9月,发生了后来被称为“比绍大屠杀”的惨案。比绍在东开普省,是奥乌帕·格阔佐准将统治的“独立”家园西斯凯伊的首府。开始时他对非国大颇为友好,但后来关系逐渐紧张。他宣布西斯凯伊为该党的禁地后,关系更加恶化。非国大决定在比绍组织游行,宣传在所有家园特别是西斯凯伊、博普塔茨瓦纳和夸祖鲁应有政治活动的自由。(这些以及其他家园都是在种族隔离政府分而治之的政策下建立起来的,其目的是要剥夺所有南非黑人的公民身份,使他们成为遍布南非的、以种族为基础的、七零八碎的班图斯坦的公民。夸祖鲁抵制住了政府迫使其“独立”的努力,但三地的领袖都感受到了非国大的威胁。)

非国大举行政治活动自由游行时,西斯凯伊的国防军士兵开枪射击手无寸铁的游行者,造成30人死亡。28名示威者当场中弹死亡,一个西斯凯伊士兵被同伴误杀。另一个非国大的支持者于1995年因伤重不治死亡。

委员会就比绍大屠杀进行了两次听证会,而第一次举行的地点就在离惨案发生地点不远的比绍。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人群中既有当年受伤的人或死者的亲属,也有参加过那场最终变成了惨案的游行的人。会场气氛紧张浓烈。一些曾参加游行的非国大高级领导人将出面作证,其中有当时的非国大秘书长谢里尔·拉马福萨,他后来成为制宪议会的主席,为我们奉上了令世人称颂的宪法;还有现任水利事务部长罗尼·卡斯理尔斯。

最早的证人之一是西斯凯伊国防军的前首领马里奥斯·奥埃尔齐格少将。他激怒听众的,与其说是他说话的内容,不如说是他说话的方式。也许他保持着军人的姿态,充分控制着自己的情感。或许这是军人本色,不应喜怒形于色。但当人们受到了伤害,感情极其脆弱的时候,这种态度就显得过于冷漠和铁石心肠了。他讲完证词后,大厅里的气氛骤然升温。

其他证人是前国防军军官,包括一个白人,其他都是黑人。白人军官赫斯特·舒贝斯伯格上校是他们的代言人。他说,的确,他们命令士兵开了枪。会场的气氛紧张得好像凝成了硬块。听众的情绪越来越充满敌意。接着,他转向听众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请求:

我要说我们非常抱歉。我要说我们终生都将背负比绍大屠杀的重负。我们无法让它消失。事情已经发生了。但是,我特别请求那些受害者不要忘记—我无法提出这样的请求—但是求你们宽恕我们,让军人们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完全接纳他们,设想一下他们当时承受的压力。我只能做到这些。我非常抱歉,这个我可以说,我非常抱歉。

原本恨不得绞死他们的人群此时作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大厅中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难以置信!气氛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上校的同事一一表示抱歉,等掌声渐渐停息时,我说:

我们是否可以静默一会儿,因为我们现在经历着极其深刻的历程。我们都知道,请求宽恕并非易事,宽恕他人也同样不容易,但我们也都知道,如果不能宽恕别人,就没有前途。如果夫妻吵架,其中一方不说“我很抱歉”,而另一方也不说“我原谅你”,那么关系就难以维持。我们的总统和许多其他人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谁也没有料到那天事情的转机。仿佛有人挥动特殊的魔棒,将愤怒与紧张瞬间化解为了社会宽容、前嫌尽弃的壮观场面。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们感到自己的渺小,也深深地感谢所谓普通人所表现出来的大度和崇高。

1985年圣诞节前夕,南非军队袭击了内陆高山王国莱索托的首府马塞卢。袭击导致9人死亡。4天之后,夸祖鲁―纳塔尔省的海滨小镇阿曼泽姆多蒂的一个购物中心发生爆炸,5个从北部来此进行圣诞购物的人丧生。年仅19岁的非国大活跃分子苏布西索·安德鲁·荣都坚持说这是对袭击莱索托的报复。他被判有罪,判处死刑,并在1986年9月执行。他的两个同伙也被警察处决。

爆炸案中的死者之一是科尼留斯,即到委员会作证的约翰·史密特先生8岁的儿子。(前面我已经提到他在儿子死后作出的不同凡响的反应。)

我告诉报界,我认为我的儿子是个英雄,因为他是为自由、为被压迫的人民而死。很多人因此批评我,认为我是个叛徒,并谴责我,但我仍然这样认为。人人都把非国大叫做“恐怖主义者”,却看不到事情的另一面。如果我不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是亲眼看到[黑人]是怎样斗争的话,我也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这番话的确不同寻常。一个父亲本来应为自己的儿子被夺去幼小、无辜的生命而怒火冲天。然而,这个白人父亲,而且还是个阿非利卡人,所说的话令人感动莫名。这本是我们梦想得到但又不敢希冀的东西。奇迹在我们眼前发生了,我们不是在做梦。我们亲耳听到了他的话,却又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1993年8月,泛非学生组织(PASO)联合支持非国大的南非学生大会(COSAS),在开普敦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砸了很多汽车,全然不顾非国大对其行为的谴责。他们的口号也充满杀气,如“一个定居者,一粒枪子儿”、“杀了农场主,杀了布尔人”等。一些年轻的黑人活跃分子在大赦申请中说,是这些口号煽动他们进行了血腥的活动。

艾米·比埃勒是来自美国加州的富布赖特基金资助的西开普大学学者。来到南非之前,她曾长期参加斯坦福大学的反种族隔离学生运动。1993年8月25日,她开车送几个学生朋友到古古乐图去。一群年轻人用石头砸他们的车。艾米和朋友们下车后,人群开始追赶他们,用石头砸她,用刀砍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此献身正义的她,竟死在她支持的人们手中。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