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愚昧者的愚昧:自欺与欺骗背后的逻辑》(美)特里弗斯(Trivers,R.) 著

孟盈珂 译

  简介:

  当我们坐在驾驶舱中准备奔赴战场,或是身处一段爱情关系,一场办公室纠纷中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机会欺骗和自欺,虽然我们也能意识到这么做有多么脱离现实,会带来多么可怕的灾难。

  但是我们还是会这么做。这本书主要是写自欺如何为欺骗打掩护的,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译者序

作为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克拉福德奖2007年的得主,早在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特里弗斯就已在生物学界声名鹊起:他在大名鼎鼎的汉密尔顿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六条爆炸性的原则,引得后续无数严谨的科学家尽折腰。但是因为出了名的坏脾气和过于超前的洞见,特里弗斯先生现在一把年纪了(1932年生人)却还没有混到任何教职和头衔,也没法开办讲座。而且这是位愈老弥坚的悍将,平日最大的喜好是混迹酒吧,欣赏牙买加舞女曼妙的身姿(还以舞者的身体为研究对象发了篇《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结果他后来怀疑合作者数据造假,又硬是把文章从《自然》那边撤了下来,最后还专门写了本著作来反驳自己原来那篇文章),跟人动手吵架,把别人的脑门当碎瓶器,等等。不过他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天才,有人甚至将他和达尔文媲美。特里弗斯以他独创的思想、热情耿直的天性以及鲜明姿态,成为演化生物学史上一个绝对无法忽略的名字。大名鼎鼎的演化生物学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初版序言亦为特里弗斯所题。

那么由这样一个热情又耿直的天才来专门写人类的欺骗和自欺,似乎再合适不过了。本书第1章即开宗明义地指出:欺骗的本领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己骗自己正是为了更好地去骗别人。欺骗无处不在,却也促进了智力的进化——因为不管是骗人的还是被骗的,想要适者生存只能不断提高智商;我们人类虽然拥有优秀发达的感觉器官,但是在精准捕捉到外界的信息后,居然会先把这些客观信息扭曲一道,然后才呈现到意识里。作者随后从自然界的例子出发,从神经心理基础、两性关系、亲子冲突、免疫功能、心理基础等多个互补的方面提出了自欺科学的假设并进行论证,幅度之广,例证之丰,观点之颠覆令人瞠目结舌。篇目中还穿插着许多作者亲身经历的苦涩例子。特里弗斯以时而严谨,时而亲切,时而幽默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欺骗与自欺的全景图。相信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您也会和我一样,不时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启发,并如本书作者所言:共同参与到自欺与欺骗的学科建设中来。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非常能拓展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认识。

但是这本书也并非完美。例如在谈及历史、政治、战争、宗教时,作者难免掺杂进一些激进的观点,这点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拿捏和分辨,分清哪些是历史和政治事实,哪些是作者本身的观点。

在翻译这本有趣又充满挑战的书的过程中,我要感谢许多人。首先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和编辑方琳女士、卜龙祥先生以及策划人张昕女士。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给了我许多语言和专业方面帮助的朋友,他们分别是郭璇女士、娄丹奇女士、楼阳女士、徐峥女士,以及陶泽慧先生。没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难以完成这项工作。

译者才疏学浅,译文当中难免出现错漏,还望读者多多海涵。

前言

是时候建立一种关于欺骗与自欺的综合理论了。该理论基于演化的逻辑,原则上可适用于诸般物种,但最宜解释人类行为本身。我们都是彻头彻尾的骗子,甚至常常欺骗自己。而人类最骄傲的财富(语言)不但大大提升了撒谎的本领,更拓宽了谎言的范畴:从遥远时空中的事件,到他人行为的细节和含义,甚至于个人的意图和欲望,无一不可编制谎言。但是,自欺欺人的意义何在?为什么我们竟动用出色的感觉器官捕捉各类信息,然后又进一步扭曲这些信息呢?

演化生物学为自欺和欺骗的话题提供了功能观的依据:就人类的情况来说,我们骗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去骗别人。除此之外还涉及其他许多方面。自欺正好落在心理学的范畴里,但是如果只局限在这个学科的研究中,我们很快便会四处碰壁、抓耳挠腮,无法发现自欺的深层运作规律。在很多情况下,来自日常生活的充分认识比实验室得到的数据更有价值,但是无知和欺瞒却会蒙蔽双眼,歪曲我们对真相的认识,在涉及政治和国际关系时更是如此,但是若为避免偏见而保持沉默、完全不进行讨论的话,却又是不明智的。由于对自欺的讨论始于家庭这一单位,所以我也记录了几个我自己的故事。自然地,我想在确凿无误的科学理论和缺乏依据的骇人见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也尽力在这两者间划出清晰的界限。

我希望读者能将本书中的概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进一步地拓展这些理论。我已尽量避免在某些并不确凿的说法上打转,只是点到为止。书中某些地方不可避免地存在谬误,但是我希望我所采用的逻辑和给出的事实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建立起更为深入全面的关于自欺的科学。

自欺和欺骗是一个消极的话题。这本书谈的是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假、虚、伪。尽管有时这个话题确实让人消沉,但毋庸置疑,欺骗与自欺的讨论值得见诸天日,并通过详细的科学分析研究得到发展。这是我们黑暗的一面,我们对其视而不见并付出代价的同时,却也能发现它蕴含着源源不断的幽默和奇妙,所以在饱受自欺之苦的同时,也尽可享受它能带来的乐趣。

这本书按照以下顺序发展:首先谈到自欺的进化论逻辑,以及自然界、神经心理学、家庭、两性、免疫学中的自欺和欺骗;其次是自欺的心理学原理;再次是生活中的自欺,包括航天航空事故、虚假历史叙述、战争和宗教;然后是社会科学中的自欺;最后我将会对我们该如何抗击自欺给出自己的思考。

其实在第1章之后,你可以按任意顺序阅读本书,我尽力在文中穿插前后参照,所以即使你跳过了某些内容,稍后你也能很快找到具体的章节。对于书中提到的所有事实或理论,在注释里都能定位其具体来源。注释放在网站上,包含具体的页数和内容提要。偶尔我也给某些材料附上相应的参考来源,而完整的资料参考可见于网站。[1]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自欺这门科学的构建中来,为其添砖加瓦,毕竟其中的逻辑一目了然,证据也能信手拈来。自欺科学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其分支学科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

第1章 自欺的进化论逻辑

在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我正忙于构建基于自然选择的社会学理论,我想知道人类各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如何发生演化:包括亲代-子代关系、男性-女性关系、亲属-朋友关系、群内成员-群外成员关系,等等。反过来说,自然选择是理解演化的关键,也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唯一理论依据:为什么某种性状会被演化保存下来?自然选择指的是在每一个物种当中,某些个体的存活后代多于其他个体,然后成功的基因性状逐渐得到积累。又因为这个过程会把具有高繁殖成效(reproductive success,RS,即存活后代的数目)的基因撮合到了一块,所以我们认为一切物种都会遵循将个体RS最大化的规则。又因为数量翻倍的基本单位实际上是基因,我们的所有基因都会努力让自己传给下一代。

就社会行为层面而言,自然选择意味着各式各样的情感冲突及行为冲突。和传统的(包括现在有些时候的)普遍认识正相反,亲代-子代关系中实际上也存在冲突,而且早在母亲怀孕时就开始了。同时,生物间的互惠关系也很容易被骗子利用,这些骗子往往是在中途插进一脚,以至于自然逐渐演化出公平的观念来规范和保护互惠关系。最后,一种连贯客观的、能解释性别差异的演化理论可以建立在相对亲代投资(relative parental investment,指的是在孕育和养育后代的过程中父母双方各自的时间精力投入)这个概念上,同时这个概念也能帮助理解自然选择如何影响相对数目(即性别比例),同时这一研究也深入阐释了两性各自的存在意义。

对大多数我接触过的物种而言,上述思路基本可行,可是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心智层面存在一个明显的核心矛盾:我们先是不断搜寻信息,然后把它们处理得面目全非。感觉器官经过漫长的进化,能够接收到细节丰富、高度准确的外部信息:有色彩,有维度,有动感,有质感,并且有规律。我们的听觉和嗅觉同样非常出色。如果说接收并处理真实的外部感觉信息能更高效地帮助导航,那么感觉器官就该同心协力,为我们准确地描绘并呈现外部世界。但实际上,这些感觉信息一旦到达人类的大脑,通常就会先被歪曲,然后才到达意识层面。我们对自己否认真相,我们向其他人展示的自身是我们的虚像——然后出于自我辩护的缘故又去攻击那些看穿了真相的人!我们人类不光压抑痛苦回忆,还会杜撰虚假记忆,粉饰不义之举,并忙于捏造积极的自我评价,同时还建立起各种各样自我防御机制。为什么呢?

当然,在生物学意义上,上述偏误(bias)都将带来消极的一面。为什么要诋毁真相甚至摧毁真相呢?为什么在接收信息后却将之篡改,并在意识中造假呢?为什么一方面自然选择让我们演化出优秀的感觉器官,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这些器官系统性地篡改感知到的信息呢?总而言之,为什么要进行自我欺骗?

1972年,学界内曾进行过一次针对亲代-子代冲突(parent-offspring conflict)的激烈辩论,那时我就发现自欺的目的是为了欺骗他人。其中关键证据在于,我意识到亲子冲突这一概念远远超出了亲代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对子代的影响范畴。我曾目睹子代在性格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冲突,所以很容易能想到,为了自身的利益,亲代会通过自欺和欺骗的手段来影响子代的自我认同过程。同样,我们也很容易想到,亲代不仅欺骗自己,还会将这种欺骗强加到或者说诱导到子代身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子代的利益。毕竟父母们处于强势地位:他们相对之下体型高大,占有着资源,同时在自欺的技巧上更加得心应手。

往大的方面说,我们骗自己是为了更好地骗别人——这也是本书的理论立足点。为了“忽悠”别人,我们会主动以各种难以想象的方式篡改内部信息,同时又对此毫无知觉。自欺的功能首先是侵略性的(offensive),而非防御性的(而所谓侵略性即欺骗他人的能力)——以此为前提,我们就能建立起一门关于自欺的理论和科学来。

对于我们人类这一物种而言,欺骗和自欺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如果仅仅把欺骗限制为有意识的欺骗(完全的谎言),这样就忽略了“无意识欺骗”(unconscious deception)这个更大的类别,其中包括主动自欺这一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光顾着研究自欺,却看不到它是从骗人的沃土里长出来的,就无法理解自欺的首要作用了,于是我们会忍不住将自欺合理化为一种防御性行为,而实际上它的本质是侵略性的。此处会把自欺和欺骗看作单一的主体,两者互为补充。

自欺的进化

本书将采用进化论的思路来研究这个话题。自欺会带来什么样的生物学优势?在什么时候这些优势被认为有利于生存繁衍?自欺如何帮助我们进行生存和繁衍?从另一角度说,自然选择如何促成自欺的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此类机制非常复杂,且会造成巨大的代价。但是这些机制的优势又在哪儿?它们如何提高个体繁衍和遗传的成功率?

尽管生物学的“优势”(advantage)指的是生存和繁衍方面,心理学的“优势”指的是更好或更为幸福的感觉。自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能让我们的感觉变好。后面我们会看到,某种意义上自欺的作用的确如此,不过有效范围十分有限。因为光是从生物学上可以这样反驳:尽管我们知道更为幸福的感觉会带来更高的生存繁衍率,但是为什么我们得采用像是自欺这样既不可靠又代价高昂的机制来提高幸福感呢?骗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人类如何将有意识的活动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并且被谎言砸了自己的脚。不管是航天航空事故,愚蠢的侵略战争,情感灾难,还是家庭纷争,我们都能从中一再看到自欺是如何扭曲现实并招致灾祸——天哪,有时候为我们的自欺埋单的是其他悲惨的人,而我们自己却将好处尽收囊中。那么在生物学意义上,自欺到底是怎样自食其果,又是怎样促进了生存繁衍。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①自欺发生演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骗人;②自欺可以通过减轻我们行骗过程中的认知负载;③可以迅速地在撒谎的指控面前组织起自我辩护(也就是说,我压根没意识到自己在撒谎)。对于第一种情况,人们无法从自欺中找到有意识欺骗的证据,所以能很好地隐瞒过去;而在第二种情况中,一部分真相在撒谎的过程中被塞到了无意识里,这样就减轻了认知负载,也就是说,大脑在没有意识到矛盾存在的情况下能更有效率地工作。在第三种情况,当谎言被拆穿时,我们可以轻易地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理由是这都是在我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有时自欺能临时地促进个体进入发情状态,为个体带来直接的优势,但更多情况下这种优势和自欺没什么关系。

总而言之,本书将尝试展示一门基于现有科学(此处指生物学)的自欺科学,并描述自欺的一些重要特征。这是个全新的领域,免不了出现各种错误,但是只要内在逻辑坚挺、例证充分,并同生物学其他学科逻辑接洽,那么这些错误肯定很快能得到纠正,我们也能很快发展出一门成熟的科学。而这本书的目的只是勾勒自欺科学的大致轮廓。

欺骗行为和发觉欺骗之间存在动态关系,这一点在其他物种身上进行了研究(见第2章),所谓旁观者清,我们可以在其他物种身上观察到一些容易被自身忽略的地方,同时搜集到更丰富的证据,并得出一些极有价值的基本原理。骗子和受害者被卷入协同演化这场游戏中,不断适应彼此的结果之一便是带来智力的进步。已有清晰翔实的证据证明,不管是对欺骗的察觉还是骗人性状的增加,都极大推进了智力的进化。讽刺的是,那块不断将智力打磨锋利、帮助我们更好地探求真相的磨刀石,正是谎言本身。

一些有趣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显示,显意识(conscious mind)更多扮演的是事后观察者的角色,而行为本身通常是无意识的产物(见第3章)。屏蔽和欺骗有关的区域的大脑活动可提高欺骗的效果,而通过抑制某些大脑区域的活动,我们甚至还能操控记忆。在一个经典的自欺实验中,我们能在无意识中认出自己的声音,在显意识中却办不到,而且这一点可以被人为操控。关于自欺不过是提高幸福感的纯防御机制的说法,我们也会讨论为什么它不对;但是在一定范围内,自欺能直接有益于个体(在不欺骗他人的前提下),安慰剂效应就是个有趣的例子。

本书的理论同样可以很好地解释家庭关系及两性互动(见第4章和第5章),同时还会谈到繁殖中的冲突和合作,毕竟繁殖是生命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会迫使孩子来自母亲的一半“自我”和来自父亲的一半“自我”之间发生冲突,引起这两个自我之间发生“自我之间的欺骗”(selves deception),此处也涉及自然选择。两性关系同样也遍布冲突,欺骗和自欺无处不在,从动物求偶到人类婚姻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我们的免疫系统和精神状态之间关系非常紧密,自欺心态经常影响到重要的免疫功能,如果想全面理解心理活动所造成的生物学效应,那么就必须好好研究这些功能(见第6章)。而社会心理学在自欺这一块也自成体系,它从人类交流编码的全过程(从最初的信息逃避,到虚假编码、虚假记忆、虚假逻辑、再到错误呈现)详尽展示了大脑如何篡改信息(见第7章),其中的关键机制包括否认和投射,以及避免认知失谐。

对自欺的分析可同样用于解释日常生活,我们的个人经验或无意识中都隐藏有自欺,必须通过仔细的研究才能挖掘出来(见第8章)。我们将通过一整个章节详细谈谈自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即航空航天事故,这样我们就能在对比参照的情况下详尽地研究自欺的代价。

自欺也和虚假历史叙述关系密切,我们在自身历史上不说实话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掩过饰非和自我夸耀(见第10章)。自欺在非正义战争的发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见第11章)。我们还能毫不奇怪地发现,多门学科(包括生物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也非常容易被自欺影响,且存在这样一条规律:越社会化的学科越容易受到自欺的阻碍(见第13章)。最后,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拥有对抗自欺或放纵自欺的选择权,我的选择是与之抗争,但是迄今为止收效甚微(见第14章)。

欺骗无处不在

欺骗是生命的一个本质特质,且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层面,而且不管怎么看,欺骗都是必要的。欺骗通常较难为肉眼所察觉,不易着手研究,特别是自欺,因为自欺通常深藏在我们的无意识当中。我们要研究一个东西,总得先把它挖出来吧?而我们通常没法取得关键性的证据,因为自欺实在是太诡计多端了,而且我们对自欺的生理基础和逻辑机制都知之甚少。当我说自欺出现在生命的每一个层面时,我是在说不管是病毒、细菌、植物、昆虫或是其他很多种动物,大家都懂得去骗人。欺骗的无处不在甚至表现在基因上,自私的基因运用欺诈性质的分子手段、以牺牲其他基因为代价来实现自我的增殖。欺骗还会影响到各种基本的生命关系:寄生虫和宿主,捕食者和猎物,植物和动物,雄性和雌性,邻里关系,亲代和子代,甚至于某个生物体同其自身的关系。

病毒和细菌通常能瞒天过海地进入宿主体内,比如它们能伪装成宿主身体的一部分,以逃过免疫系统的筛查,又比如HIV病毒能改变自身蛋白质外壳,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的全面崩溃。捕食者通过蒙蔽猎物或者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猎物来接近它们,例如有一种鱼能从头上伸出一条虫子一样的东西吸引其他的鱼上钩。而猎物则会把自己伪装成捕食者敬而远之的生物来自保,比如伪装成有毒物种或捕食者的天敌。

物种间的欺骗可见于各种关系之上,并且具有特殊的威力。而且往往在我们能够察觉这些谎言之前,它就已经不声不响地存在很久了,人们常说:谎言已经跑了半个地球,真相还在忙着穿鞋子。当一种新骗术刚在自然中出现时,通常令人防不胜防,但随着该骗术出现频率的上升,它会对受害者的反骗术进行自然选择,所以渐渐地,这种骗术的传播会随着防御手段的出现和扩散而得到遏止,但这些防御手段又将慢慢失效,因为又会出现更新的骗术。

下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