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社会学的想像力(出书版)》作者:“美”C·赖特·米尔斯/译者:陈强【完结】

  简介:

  《社会学的想像力(第3版)》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

  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指这样一种心智品质,它对于领会人与社会之间,个人生活与历史之间,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心智方面的品质。

  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理解自己所置身的时代对自身生活意味着什么,通过控制其身后发生的结构性变迁的方式处理好个人的困扰。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明了自己的生活机遇。

  作者简介

  Mi'ersi米尔斯,C.W.(卷名:社会学)Charles Wright Mills(1916~1962) 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1916年8月28日,卒于1962年3月20日。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师从H.格斯和H.贝克尔,1941年获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直至逝世。主要译著和著作有:《韦伯社会学文选》(与格斯合译,1946)、《性格与社会结构》(与格斯合著,1953)、《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 C·赖特·米尔斯,他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二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则被视为其主要代表作,他与人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选》亦被认为是权威译本。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米尔斯深受德国古典社会学理论和G.H.米德的实用主义社会学的影响,在政治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内颇有建树。米尔斯批判了50~60年代在社会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大理论”和以P.F.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象的经验主义”,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学正面临着深刻的理论危机。为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米尔斯倡导社会学的想象力,强调社会学要加强对历史的研究,加强对社会心理的研究。他继承了K.马克思和M.韦伯的传统,深刻分析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阶级、政治和权力结构。他指出,美国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商业、军事和联邦政府的官僚组织的典型代表,广大民众的权力的丧失恰好体现出上层社会权力精英们的专横跋扈。米尔斯的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并具有浓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主义色彩,对后来的冲突变迁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想像力

  什么是社会学的想像力?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指出,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能变得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理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像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性困扰,公众不再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吉登斯在谈到社会学的想像力的时候,曾经举了一个喝咖啡的例子。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行为,社会学能够对它说什么呢?

  首先,咖啡并不只是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东西。作为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咖啡还具有象征价值。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比喝这一消费活动更为重要。

  举例来说,早上喝咖啡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标志着一天的开始。在白天,人们常常是与其他人一起喝咖啡,此时,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仪式了。喝咖啡与社会交往,就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毒品,对大脑有刺激作用,许多人喝咖啡就是为了提神,熬过自己难熬的时光。但人们并不把嗜好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也就是吸毒),情况就不是了,大多数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不过,也有社会容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却反对消费咖啡。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社会学家有兴趣探讨的问题。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个人卷入到全球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咖啡原产地大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是一些富裕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由于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置身于世外桃源中,研究这种全球化的贸易,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正因为如此,咖啡也变成了一种政治。由于咖啡的种植十分普及,变得“品牌化”了,而喝什么样的咖啡就变成了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譬如纯天然的咖啡,无咖啡因的咖啡等,也可到特色咖啡厅,也可到“星巴克”连锁店。对于这样的现象,社会学家也有兴趣,譬如是什么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等。

  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为隐含了某种社会和经济发展史。与人们熟悉的茶、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也只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虽然咖啡源于中东,西方人对咖啡的消费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的,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样看待咖啡?过去与今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咖啡与世界贸易的发展不怎样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总之,社会学的想像力使我们看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却成为社会学的现象。

  第二节 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在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学已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学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流派;二是社会学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本章将简要地介绍社会学的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使大家能够把握社会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社会学的基本性质。

  “社会学”一词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年)首创。“社会学”在法语为sociologie,它的前半部分socio来自拉丁语societas,意为社会,后半部分logie来自拉丁语logos,意为概念、学说、学问,两部分合在一起,词源学上的意义是关于社会的学说。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收出版社1991出版,第1页)1838年10月,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出版。他在书中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概念,并提出要建立社会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孔德创建社会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填补学科的空白。他认为,宇宙现象可分为5种: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前4种现象已有专门的学科研究,只有社会现象还没有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由此可见,孔德所要建立的社会学是包罗各种社会科学的总称,是社会科学的代名词。

  填补学科空白并不是孔德创建社会学的根本目的。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探寻认识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才是其根本目的。当时,社会已经发展到需要一门科学解释并解决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阶段。

  一百多年来,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各国的努力下,社会学的“本土化”工作发展迅速,社会学这一学科已在世界各国扎根、成长。19世纪末社会学传入我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古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不可能产生也不需要社会学。社会学是社会生活复杂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尖锐化的产物。

  1.社会变革

  社会学产生的19世纪30、40年代,是欧洲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18世纪前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政治大革命席卷欧美,使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英、法、美、德等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巨大的生产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改变了面貌,使社会迈向了现代化之路;大机器生产方式取代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摧跨了,社会生产、生活走向社会化,众多的、庞大的社会组织纷纷出现,行会瓦解了,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工业化带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为获取原料和产品市场而进行的贸易竞争和掠夺往往带有国际性质,封建割据的闭塞状态被打破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伴随着城市文明的推进,也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住房拥挤、环境污染、工厂噪音、人际关系表面化、匿名化、复杂化……科学的昌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活动日益渗透到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宗教组织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神秘性、神圣性、对人和思想的绝对控制性,社会走向世俗化;社会的财富和资本从封建贵族转移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矛盾、对立更加明显、尖锐;资本主义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敌对,在人们的行为中充满了尔虞我诈、利己主义。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动,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有一种理论,帮助他们揭示社会奥秘,认识自己的命运,寻找摆脱枷锁的途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需要有一种理论,能够对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给予解释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当时的社会思想家们正是适应这种社会需要,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角度探寻社会的规律。社会学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2.自然科学的发展

  社会学的产生除了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有关,还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开始繁荣起来,15世纪下半叶,欧洲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到17世纪形成了一场科学革命。随着近代理性实验科学的兴起,以力学和生物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地质学、化学、生理学也有重大突破,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自然科学取得3项重大成果,这就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以及生物进化论的提出。自然科学的这—切成就几乎都是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与科学实验取得的。这启发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家:能否用自然科学的精确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正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它们有可能摆脱原来的理论思辨和定性描述的研究模式,朝着经验研究的方向发展。 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他的学生、社会学创始人孔德也努力尝试运用数学、物理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这些探索为社会学这门研究具体社会规律的学科的产生奠定了方法基础。

  3.社会调查的兴起

  社会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调查的兴起。

  社会学对社会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社会调查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学要研究具体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就必须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社会学实际研究的前提。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既为社会学的实际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和数据,也给社会学的研究提出了课题,还推动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社会学进行社会调查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数学的方法收集、整理资料,以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事实。这种社会调查最早开始于17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商业贸易的扩展,需要对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调查,随着城市化,城市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提出了对城市社会生活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经济统计、人口统计,以及被称为“政治数学”的对社会政治状况的调查统计。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调查更为普遍并出现了专题调查。如人口普查、农业资源普查、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关的制造业、公共行政、公共健康、教育体系、消费状况、财富水平、住房、赤贫、工资、童工、死亡原因、自杀、犯罪等方面的调查。进行这些调查工作的,不但有政府、团体,还有个人。

  在运用数学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统计分析方面,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莱亿?A?Quetelet 1796—1874)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公认为经验社会学的奠基人。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凯特莱就探索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的可能性。他认为,社会学成为精确科学的希望就在于运用数学的能力。凯特莱以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人口以及其他社会现象进行实际调查研究的思想,极大地振奋了孔德,对他创建社会学及后来的社会学研究都产生极大影响。

  社会学产生前,比较有影响的社会调查,如,英国伊顿爵士(Siv Frederick Morton Eden)在1794----1795年通货膨胀以后对贫民的人数和境况所作的调查。此项调查结果于1797年以3卷本的《贫民的状况》公诸于世。他访问了许多教区的牧师,收集了教区报告材料。调查的内容涉及人口的规模、付税房屋的数目、主要的制造行业及其有代表性的工资收入情况、农场的租金、食品的价格、贫民的数目以及教区济贫院状况。这些调查材料既有具体的情况,也有详细的数字。他还提供了43份纺织工、矿工、泥瓦工以及其他工人的详细家庭预算。这种调查家务预算的方法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基础。

  二、社会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社会学的产生还有一定的思想渊源。

  社会学作为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专门知识的理论体系,在其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它的许多思想观点一直被包含在诸如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学说理论之中,或者说它是以社会哲学的形式而存在的。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欧洲出现,经历了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社会哲学思想代表着各个不同阶层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这方面,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智者派具有典型的意义。

  (1)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关于社会思想的代表作有《国家篇》和《法律篇》。他在《国家篇》中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政治主张,其矛头指向当时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他认为,社会应有三个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是: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他们各有不同的社会职责。哲学王是负责社会管理的统治阶级,武士的任务是保卫国家的安全,他们是社会的上等阶级。至于说作为下等阶级的劳动者,他们的任务当然是用自己的生产劳动养活上等阶级。柏拉图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平民地位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不包括被认为是“会说话的工具”的奴隶。按照柏拉图的观点,上等阶级没有私人财产,也没有家庭。结婚、生育和扶养子女是下等阶级即平民的事情。国家应关心平民的教育,并负责调节他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柏拉图在《法律篇》里已不再提及他的三个等级的社会主张,而强调在各个家庭之间进行平分土地的重要性。

  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即理想社会的构想,并不意味着他不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恰恰相反,正由于他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才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政治要求。柏拉图在社会思想史上的贡献在于:他首先发现了社会分工这个事实,并指出了它对社会和人们的意义,以及由于经济的不平等所造成的某种类型的阶级斗争。他在《政治篇》中写到: “每个国家中都存在着两个国家:一个是穷国,一个是富国,他们是纷争的根源。”柏拉图还指出了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的意义,以及地理因素、教育和社会意识,特别是宗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64~322)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在关于社会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他比他的老师要现实得多。他没有沉醉于“理想国”的幻想,而是致力于揭示现实社会的规律。他不相信有绝对完善的国家或社会的存在,但他认为使现有的国家或社会变得相对好一些是可能的。在谈及社会结构时,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是由最富有阶级、最贫困阶级和处于二者之间的中等阶级组成的。富有阶级的统治导致贵族政治,最贫穷阶级的得势导致民主政治。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掌权最好,因为它是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多的阶级,它能抑制上述两个阶级的对立,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他的观点是既反对贵族统治,也不赞成民主政治,而主张建立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探讨了社会革命理论,指出革命产生于社会不同阶级之间斗争的观点,而且指出政治制度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阶级差别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引起的。同时他还研究了地理因素,首先是气候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以此解释民族问的差别。他还看到了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家庭,村落、城市乃至国家的各种不同形式。在经济领域里,他第一个区分了产品的应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此外,他还断言:人是社会动物,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生存。

  如果说在思维方式或方法论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亚氏擅长于思辨和在事先制定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演绎,而柏拉图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倾向于经验的观察和在观察所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亚里士多德曾分派自己的学生收集希腊各城邦国的法规有158条之多,据此他对相应的社会和国家的制度作了详细的描述。正是由于他的功劳,使一部分古希腊法得以流传至今。

  (3)智者派(公元前5世纪) 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繁荣时代出现的一批职业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们并不是建立在统一学说的基础上的思想派别,而是由于自称能给人以智慧以及和教会人们在辩论中取胜的技巧和方法而得名。

  智者派最先发展了关于社会起源的契约理论。这个理论从本质上区别于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社会动物的学说,认为人类最早生活在“自然状态”下,在自然状态下的个人享有最充分的自由,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人与人之间处于无休止的相互战争之中。这种战争状态使个人的安全和财产都得不到保证,为了结束彼此战争,人们同意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遵守一定的法则,组成社会,共同生活。

  2.中世纪时期的社会观

  随着奴隶制度的灭亡,封建制度的确立,西方社会进入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在社会科学领域里没有取得多少有意义的实质性的进展,这是由于宗教神学统治和垄断的结果。在这一时期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伊本?哈尔顿所作的贡献。

  伊本?哈尔顿(1332~1406)是一位多产的阿拉伯著述家,穆斯林人民历史的撰写者。他在《绪论篇》里,阐述了关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一般观点。他认为历史学的任务不应是简单地描述历史事件,而应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社会现象的变化和运动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上的一切都具有自己的开始,发展和结束,一种现象的灭亡,导致另一种现象的出现,世间的万物就是这样永恒不息地变动着。

下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