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明白了,转角大仙害怕别人拆掉那扇门。
她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一口气冲到厕所门口,用力地撞向门。
那扇门本来很结实,可是只是一下,就倒了。
乐乐的头上流下鲜血,爬在门上,笑了。
因为,她看到墙壁上,那个小孩绝望的眼神。
他的世界又没有门了……
6.
门是什么?
你知道吗?
没有门,可以阻止某人进来。
而有了门,就表示要邀请某人进来。
或许在转角大仙的世界,门不仅仅是一个出入口,而是一种象征。
乐乐就是这么想的。
乐乐还是害怕转角。
因为每天,都有很多人走到转角,转身,就不见了。
还因为,这个城市很多转角的墙壁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涂鸦。
那些涂鸦,有些是小孩画上去的。
有些不是。
【完】
创作手记
创作手记一 规矩之所以存在
有人说,规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具有被破坏的价值。
这句话看似叛逆,其实却蕴含着某种深刻的道理。
它们中规中距地罗列在我们眼前,那么欠扁,又那么具有诱惑力。
它们张牙舞爪、面目狰狞地说:“来呀!有种就来破坏我!”
我是个从小看到规矩就觉得不爽的人,也曾雄心壮志地去搞破坏。然而我得到的结局无外乎只有两种:一种结局是将规矩打破,另一种结局是被规矩打破。
后来我才明白,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规矩的。因为有人首先做了某种破坏规矩的事情,有些事情令他们尝到苦头,于是他们将它变成规矩,以便让更多人不再自食苦果Qī.shū.ωǎng.;有些事情令他们尝到甜头,于是他们也将它变成规矩,以便制定规矩的人继续独占甜头。
旧的规矩不断被打破,新的规矩不断被建立,规矩们就这样前仆后继地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这本书也是这样,这些为了故事而存在的规矩本来是没有的,先有了故事,然后又了规矩。
创作手记二 看起来很像真事的故事和看起来很像故事的真事
哇!很绕吧。
《悲伤纸人》和《睡梦人的噩梦》,写作时间相差一年,刊发在同一家杂志。
《悲伤纸人》是个完全虚构的故事,那时因为编辑强烈建议我写一个和杂志相关的故事,所以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杂志的读者,而另一个主角是杂志的作者。这是我写得最顺畅的一个稿子,用了一下午时间一气呵成,写完后连自己都为故事里的人物唏嘘不已。稿子刊发后,编辑说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要给故事里的主角捐款。而编辑们不得不一一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纯虚构的。
《睡美人的噩梦》是我所有的小说里,唯一称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是写给一个读者的。那个读者告诉我,她为了所谓的爱情,每天都在给自己的妈妈吃安眠药。我一直以为像这样残忍的孩子只存在于我写的小说里,听到这件事时,出口成章的我竟然语塞,不知该对说什么。或许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她,以及她们,写一个故事。
《悲伤纸人》是看起来很像真事的故事;
《睡美人的噩梦》是看起来很故事的真事。
创作手记三 格林童话很暴力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读着童话长大的吧?
童话多美好,灰姑娘的姐姐们被砍掉了后脚跟,白雪公主的后母要吃掉她的心,蓝胡子的那些犯了禁忌的新娘们被分尸挂在不能打开的小屋里,还有贫穷的樵夫将自己的孩子扔在森林里;童话多美好,两兄弟将给他们食物吃的老巫婆推进了烤炉,只要有美貌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相貌丑陋心地也一定不好,兄弟总是对手,姐妹总是仇人。
翻开《格林童话》,这就是我们读到的故事。
长大后再读格林童话时,我对那些故事产生了莫名的恐惧。
《哭泣的糖纸》、《尖叫的老巫婆》、《睡梦人的噩梦》——大家能读到这些故事,要感谢格林童话。
向格林兄弟敬礼。
创作手记之四 孩子是父母前世的仇人
曾有人这样说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我的父母,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悲哀。”也曾有人说:“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这是世界上多数谎言中的。”
父母在我们童年时期有着重要的位置,根据他们我们才构建了自己。我们或者攻击他们的失责之处,或者理想化他们期待他们的认同,或者依赖他们等待他们替我们做出抉择。
孩子和父母,因为彼此相爱所以彼此伤害。作为孩子的我们,只要把错推在父母身上,就能原谅我们的错误和无能,甚至选择爱上一个根本不合适的人,也是为了和父母对着干。
他们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并成为我们童年时最大的规矩制定者。
他们像影子一样挡住了本该属于我们的光芒,甚至以爱的名义紧紧操控着我们。
在这本书,你起码可以找到三个以上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