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颜氏家风,夫人...

    颜宅所在的敦化坊位于长安东南隅,东至长安外郭城墙,南临曲江池、芙蓉园、慈恩寺。曲江流水蜿蜒,夹岸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依映可爱,最是人雅集之所。春秋之日,曲江左近权贵贤达人雅士云集,游宴吟咏之间,佳句美卷流布远近。

    而贞观永徽年间,因南朝旧族秘书监颜师古建宅于此,而同样擅长书法的欧阳询也住在这儿,更有著作郎沈越宾不约而同在此长居,三者亦均为江左士人,都人便常常称此为吴人坊。

    而杜士仪要找的颜六郎,在此坊之中无疑赫赫有名,而且人缘极好。自进了敦化坊西门,无论是坊中武侯,还是其他路人,在他打听的时候每一个都盛情指路不说,到最后十字小街的一棵大槐树下,下马询问的杜士仪向坐着看书的一个年方十岁许垂髫童子问路时,对方听到是来拜访颜六郎的,顿时蹭地一下站了起来,好奇地打量着杜士仪好一会儿,这才彬彬有礼地说道:“这位郎君今日来得实在有些不巧,我家六兄早起出门会友,至今尚未回来。”

    一路上指路的人虽热情,却都没说颜曜卿不在家,这会儿杜士仪闻听此言,意外之余还有些遗憾。然而,那童子说着便又笑着说道:“只不过,远来是客,若是郎君不介意,时近中午,不妨到家中用一顿便饭如何?六兄虽不在,但其余诸位兄长都在。”

    王缙还是第一次到敦化坊来,刚刚路上还特意让杜士仪拐到曲江去瞧了瞧,见风景美不胜收,心中倒遗憾没有在这儿寻一处寓所暂居。这会儿闻听这童子此言,他不禁从车上探头张望,随即就干脆跳了下车,又好奇地问道:“小郎君说颜六郎是你家六兄,你也是颜氏儿郎,不知名讳排行如何?对了,你刚刚说诸位兄长,你家中兄长很多么?”

    “我姓颜名真卿,在家行十七,二位郎君唤我颜十七即可。”童子说着便是一笑,随即有条有理地说道,“我家中兄长总共有十六位,其中如今于这颜氏祖宅居住的便有六位,除却六兄出外访友,如今还有五位在家中。”

    “却原来和我家中一样,都是兄弟多。”王缙屈指数了数,便笑着说道,“我河东祖宅中也是兄弟最多,如我便已经排行十五了,竟是比你家兄弟还多些。”

    杜士仪见王缙煞有介事地正和颜真卿瞎掰这些,想起自己还临过颜帖,他心里顿时又好气又好笑。想想此刻应该到颜宅不远,他便索性到牛车旁请了王维也下来,复又来到那和王缙一问一答一板一眼的颜真卿面前,轻轻咳嗽了一声便说道:“颜十七郎,今日我们三人不告而访,着实有些唐突。我是京兆杜士仪,这是太原王氏王维王缙兄弟,既然你说颜家其他兄弟都在,可否带我们前去?”

    颜真卿连忙揖礼见过,当下爽快地在前头带路,杜士仪便吩咐牛车和随行赤毕等人在后头缓缓跟着。顺路拐过了一两处民居,他便只见前头一座白墙大院,门前却只有一人看守,膝头摆着一册书,说是看门,还不如说是在看书。当颜真卿带着他们到了门前时,那正在看书的年轻短衫后生连忙抬起头,旋即站起身打招呼道:“十七郎君,今天这么早就看完书回来了?”

    “是有客来拜访六兄,我便请了回家来。”颜真卿一边说一边伸手请了杜士仪三人往里走,而那年轻后生目送着人进去,突然想起一事,扬声说道:“十七郎君,今日通化坊殷宅派人来接,殷夫人打算回去了!郎主刚刚就遣人来问,郎君是一道回去,还是再住几日?”

    “我和大姑母一块回去,阿娘也该想我了!”

    听着这番对答,杜士仪少不得思量这殷夫人是谁,就只见对面一门处,几个年轻人簇拥着一位花甲老妇从其中缓缓出来。见颜真卿慌忙让道行礼,叫了一声大姑母,而这老妇一耳用绢帕包住,他不禁心中一动,和王维王缙亦是连忙拱手不迭。

    而那老妇含笑上了前来,向颜真卿低头问了一声,随即便讶然问道:“京兆杜士仪?可是今科京兆府试解头杜十九郎?”

    不等杜士仪点头或否认,她又若有所思地看着王维和王缙道:“可是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王十三郎?今岁京兆府试是龙争虎斗,可惜王十三郎一时错过,六郎他们兄弟几个还嗟叹了许久。”

    “不想些微声名,竟入殷夫人之耳。王兄今科是无妄之灾,所以如今病体痊愈,我便请了他和十五郎一块出来访友散心。”杜士仪从容又行了一礼,这才笑道,“只没有想到,不曾访着颜六郎,却得遇节义殷夫人。想当初夫人上殿溅血为叔鸣冤的义举,我还是孩提之时便感佩不已。”

    殷夫人顿时讶异地挑了挑眉。她正是颜真卿的长姑颜真定,高宗朝王皇后被废后,王皇后舅父柳奭亦是受牵连被杀,而因为她祖父颜勤礼的继配柳氏乃是柳奭之妹,因此颜勤礼一度也被贬。此后武后当权,她因才学被选入宫中为女史,孰料酷吏肆虐,又罗织罪名,欲置颜勤礼元配殷氏之子,她的叔父颜敬仲于死地。危急时刻,她带着两个妹妹上殿陈情割耳明志,最终终于使叔父得以免死,然则她的堂兄弟,柳氏与颜勤礼所出五子,最终却是终身不得入仕。直到武后崩逝后,这一条禁令方才得以根除。而颜真定因嫁殷履直,因而常被人称为殷夫人。

    当年那场大案对于当事人来说刻骨铭心,但对于寻常人来说,已经是过眼云烟不复记忆了。王缙便是几乎一无所知,而王维博闻强记,杜士仪这一提醒,他便惊呼道:“我记得当年殷夫人裴夫人岑夫人姊妹三人一块上殿鸣冤,一时传为美谈,却不想今日竟然能得见真人!”

    那割耳鸣冤的旧事对于颜氏一家来说,可以说是深深的痛楚,但也可以说是门风家声的最好写照。听得外人居然知道这段旧事,从小便是听着这些事情长大的颜家兄弟几个不免对这三位来客生出了认同感。尤其是回京等候迁转的颜春卿便爽朗地笑道:“这几天一直听人说杜十九郎博闻强记,进士科第一场帖经竟是考得比明经科的人更好,我就想见一见,谁知道竟是人送上了门来!”

    颜杲卿亦是笑道:“王十三郎的诗才亦是名扬京城,今日家门何幸,竟是二位一块来访!只可惜家父和六郎一样,都出去交游了,否则必定喜不自胜!大姑母,既是来客,不妨你也稍留片刻如何?”

    殷夫人虽已渐入暮年,但平日最喜和晚辈论谈书,此刻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而在众人谈笑风生入后宅花园时,颜真卿这年纪最小的童子自然而然便有些被人忽视了。别人不注意他,杜士仪却怎么也不会忘了这位楷圣,时不时瞥上一眼,见其沉静自如,心中不禁有了些计较。待到了后园,自有仆婢来设了一张极大的高足长食案,两边各设一张又长又宽的坐榻,而食案的窄头两处,则是一头设了一张方坐具,却是殷夫人坐了。

    这样的后园宴饮,王维在长安见得多了,杜士仪和王缙也觉得如此更自在,即便如此,殷夫人仍是笑着解释道:“三兄赋闲在家和宾客谈道论相娱,也都是如此摆设,正好无拘无束。若不是此刻时辰近午,去曲江池边上倒更自在。说起来,杜郎君和二位王郎君如此年纪便打算试进士科,真是后生可畏!”

    杜士仪还不及说话,颜春卿便点头说道:“诸科之中,进士科最难,帖经之才,能试明经的不在话下,然则杂策论二道,却足以让人知难而退。我于博闻强记上自诩出类拔萃,然则诗赋却非所长,而策论也稍逊三分,不在采,而在立意。”

    见颜杲卿和其他几个颜家兄弟亦是附和,纷纷言进士科之难,竟是几乎更胜制科,又历数颜氏自唐以来从颜希庄、颜康成到父亲颜元孙在内的三位进士,如颜春卿颜杲卿这样已经得了明经出身的摇头叹自己不得进士第,杜士仪见年纪最小的颜真卿始终默然不语,他不禁若有所思地问道:“颜十七郎刚刚在树下,不知道看的是什么书?”

    “是大姑母令我抄的《三都赋》和《恨赋》、《别赋》,默诵之间另有所得。”颜真卿见几个兄长并殷夫人都看着自己,而王缙更是笑眯眯地冲自己竖起了大拇指,他不禁有些赧颜地说道,“颜氏一门近些年来都未有进士科及第,我想勉力试一试,将来一定要进士科及第!”

    杜士仪隐约记得颜氏三代之内仿佛有六位进士,这放在后世明清也已是让人叹为观止,更不要说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朝。此时此刻见颜真卿这一言之下,四座鸦雀无声,他便笑着说道:“有志不在年高,颜十七郎好志向!”

    王维回过神后亦是大为敬服地说道:“我也是打十三岁开始方才立志于科场,颜十七郎少年立大志,将来必不同凡响。”

    王缙则不比两人正经,摸了摸鼻子方才面色不自然地说道:“我可比不上阿兄和杜十九郎,背不熟那些经史,只想着还不如去试一试博学鸿词科,真是自叹不如!”

    三位客人或勉励或打趣,颜家兄弟几个不禁大笑。就是殷夫人,亦是笑着招手示意有些不知所措的外甥到面前,轻轻按了按他有些瘦弱的肩膀,竟是径直叫出了颜真卿的小名:“羡门子,有志固然好,却不可光是口中说。如杜郎君抄书破千卷,这才得有今日。王郎君作诗如吃饭喝水一般自然,方才能够随手拈来。你从小都是我和你舅舅阿娘一块教的,你阿娘说如今你渐长,我倒是希望你另拜一位名师。”

    说到这里,殷夫人便看向了杜士仪道:“杜郎君今日正巧来拜访,我倒是想请托一二。嵩山卢公大名鼎鼎,不知道能否让羡门子拜于门下?”

    杜士仪愣了一愣,随即便笑了起来:“卢师有教无类,如颜十七郎这般少年大志的俊杰,哪有拒之门外的道理?我近日打算回山一趟,倘使颜十七郎有意,不妨和我一块回嵩山。”

    殷夫人立刻想都不想地点点头道:“那却好!我回去之后便和十七郎的阿娘和舅父好好商量商量!”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