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用的司机
宋太祖巩固政权的第一步是把军区大院一块长大的哥们儿都办了,第二步呢就是把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对皇帝直接负责,然后又设立枢密院。
枢密院的设立是为了和禁军统领互相牵制,调兵的不指挥军队,指挥军队的不调兵。禁军是什么?大家都认为这个禁军就是禁卫军,其实不是。北宋的禁军就是正规军,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禁军都在中央,地方上的兵被称做厢军,就相当于各地的武警部队,再往下就是乡兵,相当于民兵预备役。然后是藩兵,藩兵一般就是在边境上招募的少数民族。
所以北宋军队由这么四种构成:禁军、厢军、乡兵、藩兵。正规军的禁军统帅叫殿前都点检,相当于总司令。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篡权,就是因为他之前做的是这个殿前都点检,正规军总司令造反,那不是易如反掌。而且那时候他妹夫高怀德是副点检,他们俩就能够轻易把这江山给篡了。
赵匡胤深知禁军统领的厉害,所以他做了皇帝之后首先就把这个职务给废了,变成了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就是把这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的过程,等于总司令由一个变成了仨。他们仨都对皇帝负责,但是你能统帅军队,调兵不归你,归枢密院。
枢密院有点像我们今天的总参谋部,调动军队都由他负责。意思就是,38军军长虽说统率38军,但他能调动38军吗?你说我调一个连帮我回家盖房子去,那不可能,你调一个排都得中央军委批准。你38军军长能指挥38军但调动不了38军,中央军委可以调动38军但不直接指挥38军,所以统兵的不调兵,调兵的不统兵,这样的话军权才能够分散,要不然的话就容易造反。这样,禁军统领就好像是雇用司机,派不派车不归你管,车不是你的,但你能开。
而且,枢密院的长官一定是文官。北宋多半是文官治军,这个有点跟今天的西方国家相像。今天西方国家的国防部长一律穿西装,称呼起来也是什么什么先生,不是什么什么将军,而且西方审判战犯的时候,战犯一般也都是穿西装,很少有穿军装的。用文官治军,就是怕你武将来干预,武将干预政治是很容易的。所以北宋的时候就这么做了,用枢密使调兵。
缺失的精神
第三步,实行更戍法。
更戍法就是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军的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装叛乱。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现在38军驻保定,27军驻石家庄,54军驻济南。然后现在,三个军的军部不动,54军调到保定去,27军去济南,38军去石家庄,如此一来,你指挥的部队跟你原来的部队就不一样了。他目的还是想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的动作几年一换,避免军将感情一好,勾结了造反。
第四步,地方精壮编入禁军,强干弱枝。
厢军、乡兵里边的精壮之士,都被选入禁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说凡是这个地方身高体壮,武艺高强的都被编入禁军了,那地方的部队精英一被抽调,当地的实力就变得很弱,只能捕盗根本不能打仗,捕盗还经常被盗贼给累死,基本是一帮老弱病残。
所以后来少数民族政权,金也好,辽也好,元也好,跟宋朝打仗只要一突破边防马上就能马上打到京城。那你中间这些州郡都没用,中间州郡全是老弱病残,贼都抓不到,不能抵御游牧民族的军队。
而且从北宋开始,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尚武精神就越来越萧条。
中国的对外战争在近代以来屡战屡败,除了制度腐败,装备落后,最关键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尚武精神,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你一心系国家的秀才去背弓拉箭,那什么玩意儿。为什么日本人几十万人能纵横中国,人家那读书人腰里是插着两把刀的,咱们读书人是插着扇子。
西班牙那个什么皇家马德里武器博物馆在故宫有一个展览,看完之后我真的觉得震惊,你看人家皇帝玩什么玩意儿。盔、剑、盾牌,整天玩这个。你看咱们皇帝整天玩什么,蝈蝈、蛐蛐,高雅一点的就是笔墨纸砚。一个民族尚武精神的集体缺失,就从宋朝开始了,原因就是宋朝怕被造反,把武将的地位压得太低了。
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让高俅给欺负成那样。你说八十万禁军教头不是很牛嘛,练枪的怎么能被一练足球的欺负?不是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不是中国那解放军武术总教练,在当时禁军教头有5700多个,林冲只不过1/5700。这教头上面是都教头、虞侯、都虞侯、指挥使、都指挥使,都指挥使是正五品,教头从八品下。古代官品每品分正从两级,四品以下的官,每级又分上下两阶,他是从八品下。县令正七品上,这一比较,搁今天的话讲是连排级干部,他要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术总教练,他至于上梁山嘛。
宋朝的士兵经常逃亡,防止士兵逃亡的办法是在脸上刺字,但是脸上刺字是犯人,那就等于毁容嘛。在脸上刺上:第八营第一连第二排,跟刺肩章似的。宋朝只有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飞是武将熬上枢密副使的,这个是挺不容易的。狄青当枢密副使的时候脸上还有字。皇上给他药水要他洗下去,他说我留着,我留着要激励将士,跟他们说我这样脸上带字的也能当上枢密副使。但是就你这一个,没别人了,激励不着将士。
就因为宋朝把武将的地位压到这么低,所以他对外战争老打败仗,没人尚武,打仗都让文官去。文官又不会打仗,皇上给你一个阵图,照着打。你拿着阵图到了前线,打开阵图就傻了眼了,按皇上的布置根本没法打,再请示皇上吧,没等你请示到,敌军到眼前了,下辈子再请示吧。
只要不造反
第五步,集中行政权。
参知政事做副相。宰相本来在隋唐的时候就由一个变成一窝了,独相变群相嘛,到了宋朝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那这个宰相的数量就越来越多了。参知政事这个副相可以临时设立,然后设枢密使管军事。原来的丞相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因为兵部是归丞相管的,归三省尚书省管的,现在他设立枢密使,你这三省尚书就管不着了。就这样把宰相的军权给夺出来了,所以枢密跟宰相就叫“东西两相”。又设三司使管财政。原来的户部是隶属于尚书省的,现在又设了一个三司使管财政,这样一来相权就更加的削弱了。
然后在地方上,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
原来的地方官虽然也要中央任命,但他是当地自己人,比如,四川省省长是四川人,安徽省是安徽人,是从本地人的县长、市长晋升上来的。但是从宋朝开始变了,是朝廷委任京官出去当地方官。比如,我的本职是大理寺少卿,我应该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结果大理寺少卿知端州事,高检的检察长到端州做知州去了,我还干我这大理寺少卿吗?不干了。
所有的地方官都由中央派出来,那我知端州使的地方官就一定是端州人了。我拨来的官跟你这地方不是一处的,如此一来,地方上要想作乱就特别难。从宋朝开始一直到现在,基本上都这样。实际上你看省一级干部他都是中央往下派的。
中央派人去当地方官之后,还设了通判监督。通判监督知州,所以通判又叫监州。有人跟宋太祖说呀,你让这个文官下去当地方官,你给他们这么大的权力,他们会贪污的。你猜宋太祖说什么?他说一百个文官贪污也不如一个武将造反对国家的危害大。所以您愿意贪您就贪,只要您不造反。可见他自己造反得的江山,被自己给吓坏了。
于是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代就来临了,只要不造反,干吗都行。汉唐很可敬,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活在那样的朝代很惨。明清就更崩溃了,尤其是明朝,生活在那种朝代真是生不如死,属于中国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二百多年。明清的可怕和可恶,反衬出了宋朝的可爱。宋朝的财政总收入很吓人。北宋是明朝的十倍,南宋是明朝的六倍。直到《辛丑条约》那会儿,清朝的财政收入才赶上南宋。你想两宋那富裕到什么程度,都是重商主义发展的,特有钱。如果宋朝不是被蒙古人给灭掉了,咱中国早就按部就班发展到近代社会了,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爱干嘛干嘛
宋朝是很可爱的王朝。
太祖皇帝有遗训,刻在碑上。这碑在宫中的一个秘殿里面,每一个新登基的皇帝都要去看那碑。碑上刻了三条:
第一条,不得杀害柴氏子孙,咱江山是从柴家抢来的。这要搁别人,我从柴家抢了江山,我得把柴家连根刨。结果宋朝是不得伤害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何况他也不可能有罪。水浒里面有个逼上梁山的柴家后人,小霸王柴进,那个是虚构的,不能算。
第二条,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在宋朝你只要是读书人你就没有死罪。所以文官没有被判死刑的。这一没有死罪,你说贪污怎么办?杀还是不杀?祖宗家法是不许杀士大夫,那就流放吧,他又说士可杀而不可辱。流放就是一种侮辱,还不
如杀了。皇上说那无罪释放。皇上就说哪一件快意事儿我也做不
得。宰相说这种快意事你不做也罢。
不能杀士大夫,士大夫给皇上写信说事,无罪。你回头给打成右派这不行。所以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就是宋朝。那待遇真高,宰相的工资一年三百万人民币,差不多是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总收入,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贪污呢,那三百万是小头,大头在后边呢。所以,宋朝就是再著名的官员他的生活都是特别豪奢的,包括我们知道什么寇准、欧阳修,这帮人都特讲排场,到了可劲造,花不完的地步,如果换了你也是一样花不完。宋朝厚待士人,知识分子的生活很好很强大,所以才会有空去研究理学,去写宋词,这个宋词和唐诗的风骨就完全不同了。
知识分子有钱,皇帝可够惨。宋朝皇帝惨到都没钱给自己修坟的份上。皇陵特别简陋,在河南巩县,跟汉唐那种因山为灵,跨山连谷的皇陵没法比,跟明清也没法比。别的朝代都是皇上一登基就开始修坟,皇上不死这坟不能修完,不能说我完工了,您入住吧,那哪成。所以皇上活着的时候你不能停。而宋朝是皇上活着不能修坟,皇上死了之后七个月内必须完工,只要别豆腐渣,尽快干完就是了,要不然皇上的尸体都烂了。所以那皇陵都很简陋。祖训的第三条是不加田赋。当然这一点就没做好,要是不加田赋皇上和文武百官吃啥?何况他们还得吃得好!
没人会抵抗
巩固政权的第六步,为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这等于是把这个地方的财政都转运到中央来了。然后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这就是提点刑狱使。
死刑要报请中央,一直到今天都是。比如,在安徽杀了人了,判死刑,须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当然一般不会被驳回,准能够核准,但是提刑一定要把死刑报给中央,由皇帝亲自批。在清朝,就有懋勤殿勾到。皇帝在懋勤殿给这死刑犯打钩,用朱笔将死囚姓名勾去,表示核准,又称勾决或勾到。勾决咨文下达便可执行死刑。勾一个人,大臣就要下跪三次给他求情,上天有好生之德,请皇上恩准。皇上说这家伙太坏,勾了,但大臣还是每一个人要请求三回,别杀他,有好生之德。其实也就做个样子。因为一般判死刑的都是大奸大恶之人,勾了就完了。
这么六条下来,包括大院子的藩镇在内,朝内朝外和地方上的权、兵、钱全都没了,中央集权得到大大加强。
藩镇割据的基本铲除维护了统一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强干弱枝又把地方都给削弱了,所以除了清初特殊的“三藩之乱”,宋朝以后确实没再发生过关于地方反叛中央的事儿,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但是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又是伴随而来的弊端。官员冗滥到什么程度?前面说了,枢密使虽然管军事,但是三省六部不能变成三省五部呀,兵部还是有的。三司使管财政,户部也还是在的。如此一来兵部和枢密使,户部和三司使的机构就重叠了嘛,重叠就会产生扯皮呗。这事是你干还是我干,所以这效率反而低下。而且由于北宋朝廷厚待士人,这帮大爷脾气大,一般人都不好弄他们,惯得这个毛病,官员冗滥造成机构重叠了,还不好处理。
再有一个毛病,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当兵的脸上刺字,当官的昨天晚上才开始看《孙子兵法》,你想想天亮这仗怎么打。
要说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它并不是真的贫,真的弱。他有钱,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王朝,只不过这钱都花得不是地方。所以说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那些措施有利有弊,《朱子语类》中朱熹总结的“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就说了,你什么都收了,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的军事力量薄弱,没人有能力去抵抗,最后被外族一打就垮。北宋的灭亡,就是因为上面那些看起来可以巩固江山的政策。
进化科举制相对于唐朝,宋朝选拔官吏的方法有所变动,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
考试分作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省试就是后来的会试。有些外行的书写成会考,高中毕业才会考呢。它说康有为在北京参加会考,康有为哪个中学的,康有为高二几班的?后来,他又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会试就是省试和殿试。院试是最低的,中了的叫秀才,没中就是童生,古代没有毕业那一说。小孩五六岁进学,进学之后你就可以考秀才去了。你要是七岁考上就是神童,不过您七十考上也可以,范进不是五十多岁才考上秀才吗?老考老不上,老没名分的,就是老童生。洪秀全为什么造反,就是他考了一辈子秀才都没考上。你想他那学问要能考上有天理吗?他没考上说明大清不腐败,他就是考不上,搁哪个朝都考不上,从十八岁考到三十多都没达到小学毕业水平。
院试考中了秀才的可以去参加乡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中试的统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就是唐解元嘛。这边你又考上了,你就可以去参加会试。三年一次由礼部主试,中试的都叫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不是汇源果汁。你PK了三次都没淘汰,中了贡士,于是你就可以去参加殿试。所有的贡士去参加殿试肯定都能中,只不过就是分成三等,第一等叫甲赐进士及第,一共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然后榜眼、探花。第二等叫甲赐进士出身,上榜人数若干。第三等叫甲赐同进士出身,上榜人数也是若干,就这么三等。
你要乡试以上的三次考试全中,就叫连中三元。中国的一个成语叫连中三元,干吗不连中二十六元或者七十元两毛五分,它不是连续中奖可以兑换三元牛奶的意思,它三元的意思是解元、会元、状元。科举制1300多年,连中三元的只有明朝的商辂。只有哥们儿一人能连中三元,因为这太难了,哪那么巧都是你呀。有的最后拿了状元,但前面考的不一定是第一名,考场还有状态问题和发挥问题嘛。所以连中三元这哥们儿很了不起。
殿试的录取权由皇帝掌握,所以进士及第者叫做天子门生。
以前是高官主试,高官决定录取,这帮新科进士一旦被录取就对高官感恩戴德,容易跟高官结成朋党。你们都是我录取的,你们就是我的门生嘛,所以都得听我的。现在不一样,录取权由皇上掌握,你跟皇上结党去吧,不碍事。
明清两朝殿试在保和殿,尤其清朝那些康熙爷什么的,那真是亲自出题,亲自监考。那考试一考,早晨起来一直考到天黑,点着蜡接茬考,皇上也跟那坐着监考。到后来有的皇上像咸丰,到考场转悠一下,说声同志们辛苦了就撤了,意思意思。
宋朝科举实行糊名法,糊名就是我们现在的密封,你的姓名、年龄、籍贯、性别都挡上,严格保密。到了明清还得“誊卷”,考官看不到你的亲笔卷子,他是由十个中书舍人给抄一遍,考官看到的笔迹全都一样,以免万一我的学生我认识他字迹,就给个高分。当然那作弊的方法也多了去了。
在录取名额上,宋朝比唐朝增加了。特别是宋太宗他在位20年,录取的进士超过唐朝三百年的。唐朝一次录三四十个,三年一次,宋太宗是一次录五六百,年年考。三年一考很难,全国好几千万人,读书的就算有几十分之一的人也好几百万,三年一考录取那么几百人,很难办。结果宋太宗在位的时候老开恩科,今年我生了一个胖儿子,我高兴,今年科举开恩科。明年我又生一个,再开。后年娶一个小媳妇挺好,接着开,再后年我们家那树上长灵芝了,他老有事儿。恩科一般都皇上整寿的时候,今年不应该科举,但我整寿,就开一个恩科。1894年没有科举,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就开了恩科。这就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唐朝都是官宦人家的孩子能科举,白丁子弟不行。到了宋朝农民都可以去参加科举,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只有犯人的孩子和娼优的孩子不行。过去小孩念私塾,“朝为田舍郎,
老师教你念: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的是读书就能科举当官,读书的品格是最高的,那你还能造反吗。所以真宗皇帝御制《劝学篇》劝士子们六经勤向窗前读。你干吗要读书呢?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你只要念书,什么玩意儿都有: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千钟粟。
今天也一样,也是六经勤向窗前读。英语、数、理、化、生、史、地、政,正好六个。你连大学都没上,你就看超市缺不缺扛货的。大学没毕业工作都找不着。你读大学的,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千钟粟。不读,铁皮屋、柴禾妞、棒子面、自行车。
宋朝的科举制等于是扩大了政权基础,这么多个人都让你给吸入到朝廷里来。但是官本来就够多了,你还把这么多人都招来,招来你就得让他做官。做官你就得给他钱,北宋的知识分子待遇那么优厚,给钱还不能给少。所以造成一个结果,冗员,官吏多而杂,这帮人就更不地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