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李鸿藻举荐

  袁世凯由韩归清,郁郁不自得,深怨李鸿章不用其谋,大不以李为然。虽有热血满腔,而大势已去。时清有太傅李鸿藻,为袁父执。袁往谒,痛陈时事。

  “李鸿藻,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咸丰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清史稿》卷四三六)

  訾李鸿章旧制之军队腐败,道我军训练之精,并自言驻韩功绩。李重其才,遂向督办军务恭亲王前道袁韬略。恭亲王乃派袁充前敌营务处。时宋庆等已败至田庄台,望风而逃。清营旧制,营务处本无事之名目,加以前敌诸统将官职多大于袁数倍。清之政界,素以位高为尊,才能非所计也。咸轻视袁。依当时清军队之溃弱状态,及军械饷需之情形,虽任袁世凯以重职,亦无能为也。不特一袁世凯,即千百袁世凯又何从补救?故袁虽在前敌,亦无所设施。及日清和议成,清之兵队解散,袁世凯仍旧赋闲。李鸿章自此遂成全国之公敌,欲食其肉寝其皮者颇不乏人,即素知李之西太后亦为众口所惑,李遂去位。而袁世凯更无栖止矣。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日清和议成后,清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及陆奥宗光坐谈。李谓人材难得。伊藤问李曰:“袁世凯现任何事?”李曰:“小差事无足重轻。”伊曰:“以袁世凯之才,仅任无足重轻小事,无怪无人才也。”李之书记遂记入李日记中。岂知一语闲谈,遂影响于袁世凯者不浅。

  “有人传说,马关议和时,日本代表伊藤博文曾向李鸿章问及袁世凯的近况,于是又有人替袁捧场,说什么‘日本人如此重视袁世凯,可见此人必有非常之才’。以上这些话题,在北京广泛流传,于是军机大臣翁同龢、李鸿藻、荣禄等也都称赞袁世凯‘通晓戎机,才堪大用’。随后清政府降旨叫袁留在北京,听候督办军务处差委。”(《袁世凯演义》)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