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命令兵士把颜杲卿押到他面前,责问颜杲卿说:“你本来只是个范阳户曹小官,是我奏请朝廷任你为营田判官,后又为太守,你为何要负我而反呢?”颜杲卿怒气冲冲地骂道:“你原来不过是营州(今辽宁朝阳)一个牧羊的小子,国家让你做了三镇节度使,恩幸无比,有哪一点负于你?而你起兵反朝廷。我世为唐臣,禄位是朝廷所给,怎么能与你一起反呢!我是为国讨贼,恨不得杀了你,怎么能说是反呢?”安禄山恼羞成怒,命人把颜杲卿、袁履谦拖到洛阳天津桥的柱子上绑起来,使用残酷的刑罚折磨他们。颜杲卿神色凛然,一面忍受着酷刑,一面仍旧痛骂安禄山。叛军兵士用刀割了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满口鲜血,还发出含糊的骂声。袁履谦看到颜杲卿受刑的惨酷情景,气得自己咬碎舌头,连血带舌喷在旁边一个叛将的脸上。颜杲卿、袁履谦被凌迟而死,却始终骂不绝口,一直到他们咽气。颜氏一门,当时死义者共30多人。洛阳百姓无不垂泪流涕。
颜杲卿被杀后,史思明、蔡希德等叛将又陆续攻下了响应颜杲卿的各郡县,河北形势再次面临危急。玄宗一面令颜真卿率部坚守平原,一面调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向洛阳进军。郭子仪一路攻下了云中、马邑,打开了井陉关,矛头直指洛阳。
颜杲卿被杀后一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1万多人、太原弓箭手3000人出兵井陉关,打退叛军,收复了常山,被关押在常山的颜杲卿夫人因此得救。接着,郭子仪也带领精兵到常山和李光弼会合。
河北的一些百姓受尽安禄山叛军掳掠的痛苦,听到郭子仪、李光弼大军打过来,自发集合起来,修筑营垒,抵抗叛军。等郭、李大军一到,就参加了大军队伍。郭、李两支大军兵强马壮,士气旺盛,接连打击安禄山叛军,河北十几个郡重新回到唐军手中。
至德二年(757年),颜真卿泣涕诉堂兄颜杲卿事迹于肃宗李亨,并转诉太上皇玄宗,当年王承业冒功一事才真相大白。不过这个时候,王承业已因其他事被罪而死,张通幽因此被杖杀。肃宗为表彰颜杲卿,追封颜杲卿为太子太保,其妻为清河夫人。
之后颜真卿派颜泉明去河北寻访颜杲卿父子遗骨及流散家人,仅寻得颜季明头骨带回。颜真卿缅怀堂兄一门忠烈,“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国难家仇,一齐涌上心头,怀着“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悲愤心情,和着血泪写下了《祭侄文稿》的祭文。此帖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被认为是“天下奇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杲卿死时65岁。他从起兵到失败,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他的抵抗延缓了叛军对长安的进攻,为唐王朝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尤其他誓死抵抗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抗击叛军。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兵俘虏,押往大都时路过滹沱河畔的真定城,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颜杲卿》一诗:〖常山义旗奋,范阳哽喉咽。
胡雏一狼狈,六飞入西川。
哥舒降且拜,公舌膏戈鋋。
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
元代诗人陈普有《石堂诗稿》传世,其中也有一首《颜杲卿》:〖骊山歌笑入青云,曾识常山有战尘。
忠骨已澌余发在,因人得见梦中人。〗
据《正定府志》所载:颜杲卿遇害后,有个叫张凑的人暗中收其齿发,后来设法交给了颜妻欧阳氏。颜夫人初有疑,凭床而哭,忽听有鞭打床声,只见杲卿遗发跳箱而前,夫人方信。“忠骨”一句即指此事。
颜杲卿死后,堂弟颜真卿奋力坚守平原,联络清河、博平兵马五千,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在堂邑(今山东聊城西北)附近击败叛军2万余,克复魏郡。随后,北海郡太守、平卢游奕使等均与真卿联络,共同抗敌。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授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肃宗急于收复京城长安,不纳李泌之计,放弃在河北的攻势,将兵力集中于陕,使叛军在河北势力复张,颜真卿远处敌后,孤立无援,只得于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弃城撤出,辗转江淮、荆襄等地,于至德二年(757年)四月北上到达凤翔(今陕西风翔县)谒见肃宗。肃宗授他宪部尚书,加御史大夫。
德宗建中三年底(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唐。当时宰相卢杞嫉恨颜真卿,向德宗建议派颜真卿去安抚李希烈,目的是要借刀杀人。这时颜真卿已经70多岁,年老体衰。同僚劝他向皇帝辞职不去,但他毅然领命前往。颜真卿到达淮南汝州(今河南临汝)后,对李希烈晓以大义,劝其息兵罢战,让人民免受战祸之苦。李希烈不听劝告,反而要挟颜真卿协助他反唐。建中四年(784年)十二月,李希烈攻陷汴州后称王,有叛将提议要颜真卿任李希烈的宰相,颜真卿厉色说道:“尔等可知颜杲卿否,是吾兄也。安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叛将不敢再劝降。李希烈便把颜真卿拘押起来,还在他住的院子中挖了一个大坑,声言要坑杀他。颜真卿毫无惧色。不久,唐军征讨李希烈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李希烈在失败前夕,派人在颜真卿的住处堆上柴草,泼上油,对颜真卿说:“不能屈节,当自烧。”颜真卿毫不迟疑,投身赴火,被人拦住。事隔不久,颜真卿最终被李希烈缢杀于汝州,终年77岁。
颜真卿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他的祖辈三代皆工书法,其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颜真卿自幼受家学熏陶,热爱书法。一方面接受家传,一方面学习前代书法名家的艺术特点,初师褚遂良的笔法,后来又接受张旭的指导。经过长期的辛勤磨炼和精心研究,他创造了独具一格的“颜体”书法。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颜体”。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有诗赞颜真卿的书法造诣:“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等名家都是学颜体。
【二 扼一城而捍天下的张巡】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张巡正担任真源(今安徽毫州西)令。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位身高七尺、须髯一怒尽张的男子,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以其英雄的胆略和闪耀着光辉的智谋,坚守孤城睢阳达两年之久,大小战斗400余次,杀敌12万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后世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其大气磅礴的《正气歌》中,热情地讴歌了十二位英雄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张巡便是其中之一。
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便聪悟有才干。他不但博览群书,通晓阵法,而且才华出众,记忆力惊人,读书不过三遍,便终生不忘,写文章不用打草稿,落笔成章。张巡守睢阳时,士兵有万人,城中居民百姓却有数万人。张巡每见一人,便询问其姓名,一遍过后,满城没有他不认识的人,遇人便能直接叫出名字,满城军民无不为此惊讶而感动。张巡为人气志高迈,喜欢与有学识的长者交流,不屑与庸俗之辈为伍,以至“时人叵知也”。玄宗开元末年,张巡进士及第,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当时其兄张晓任监察御史,兄弟二人“皆以名称重一时”(《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
天宝中,张巡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令。他为人倾财好施,扶危济困。在任期间,由于公正廉明,体恤民情,不仅政绩出众,且深受百姓爱戴。当时,杨国忠执掌朝政,权倾朝野,有人劝张巡去走杨国忠的门路,为自己找个好出路。但被张巡严辞拒绝,说:“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
不久,张巡调任真源(今河南鹿邑)令。真源地处中原,多豪强地主。他们与官府相互勾结,鱼肉百姓。其中以华南金最为横暴,当地人称“南金口,明府手。”张巡到任后,果断地将华南金依法处决,然后赦免其党羽,威恩并施,从此人人向善,莫敢违法。张巡为政简约,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从声色迷梦中惊醒,仓促布置抵抗时,叛军的铁蹄已踏过河北诸郡,气势汹汹地直奔河南杀来。并快速南下,预备夺取江淮富庶之地,进而取洛阳,进逼长安。由于大唐承平日久,百姓累世未经兵戈,加之朝廷重文轻武,武备松驰,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被叛军的嚣张气焰吓得手足无措,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叛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率众从灵昌渡过黄河,接连攻陷陈留、荥阳,大败封常清部于武牢(即虎牢关)、葵园,进占洛阳。东都沦陷,天下震动。
安禄山攻陷洛阳后,以叛将张通晤为睢阳太守,与陈留长史杨朝宗率精骑数千,向东进军,唐郡县官吏大多数望风逃走或者干脆投降,因而叛军气焰极为嚣张。但叛军进至山东时,遭到东平太守吴王李祗与济南太守李随的抵抗。有人带头后,山东其他各地官民纷纷举兵响应,起兵抗贼。
当张通晤往东南掠地时,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杨万石见叛军势大,打算献郡降敌。杨万石为张巡的顶头上司,他一向看重张巡的才干,便委派张巡为代表,到西边迎接叛军。当时,杨万石手下剑拔弩张、虎视眈眈,四周刀光剑影,所以张巡当场没有表示反对,而是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然而,事情却突然有了变化。天宝十五年(756年)二月,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率吏民攻克了睢阳,斩杀了叛将张通晤。
当时,雍丘(今河南杞县)令令狐潮想以城投降叛军。为了增大自己的政治资本,令狐潮主动率军出击,击败了淮阳方面赶来的唐军援兵,并俘获百余人。令狐潮将唐军俘虏押回雍丘,准备处死。刚好这时候令狐潮出城办事,唐淮阳士兵乘机挣脱绳索,杀死看守,闭城拒纳令狐潮。令狐潮无奈,只得丢下妻儿逃走。随后,唐淮阳士兵迎贾贲入城。
西迎叛军的张巡行至真源后,大哭于真源玄元皇帝庙(唐高宗乾封元年,高宗过真源,诣老君庙,追尊为玄元皇帝。事见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一·道教》),宣布起兵讨叛。群情激昂,吏民中愿意相随者达数千人。张巡从中选取出精兵1000人,西去雍丘,与贾贲会合。贾贲、张巡兵合一处,入雍丘后,首先杀令狐潮妻儿,相约共同守城。东平太守吴王李祗闻讯后,即授贾贲为监察御史。
令狐潮为报杀妻儿之仇,率叛军精兵15000人攻打雍丘。当时守城的唐军总共也不过3000人,兵力对比悬殊,但雍丘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抗击。贾贲率军主动出击,不幸战败而死。张巡率众继续力战,击退叛军。面对唐军的顽强抵抗,令狐潮无计可施,不得已带着残兵败将恨恨而去。
张巡因作战勇敢,赢得了军民的信任,被奉为主帅。张巡率军民继续守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击败了叛军的多次进攻,使其伤亡过半。东平太守吴王李祗得知战况后,将兖州以东的战事委任给张巡。从此,张巡自称吴王先锋使,担负起保卫雍丘的重任。
此时,与先前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情形不同,局势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洛阳失守后,唐朝廷迅速调集和组织兵力,在洛阳南、北两个方向抗击叛军,以保卫京师长安,阻止叛军西进。而在安军后方河北,有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东平太守吴王李祗、济南太守李随、饶阳太守卢全诚等,皆以兵讨安禄山,阻击和牵制了安军。此时,唐军逐渐形成了两大战场:一是阻止安军西进的作战;二是阻止安军南下江淮的作战。江淮地区为大唐的财赋供应之地,一旦被叛军攻占,后果将不堪设想。而雍丘则是从洛阳通往江淮地区的要道,战略意义不可估量。
张巡虽然官职不高,但却能清醒地看到坚守雍丘的重要意义。所以,他知道尽管令狐潮初次攻打雍丘失败,但叛军绝不会就此甘休,一场大仗已经是迫在眉睫。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果然,距第一次攻城不过10日,令狐潮与叛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率兵4万余人争夺雍丘。叛军来势汹汹,人多势众,而城中守军不足两千人。面对强敌,城中军民大为惊惧,皆无守城的信心。张巡分析说:“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诸将听后皆表示同意。张巡立即分派千人登城防守,自率千人,分成数队,突然打开城门直冲叛军阵营。此时叛军刚到,人数虽众,还立足未稳,加上事出突然,遂惊骇后撤。
第二天,叛军再次攻城,环城安置百门石砲轰击,城楼及城上女墙全部被毁坏。张巡派人在城上设立木栅,挡住了叛军石砲的进攻。叛军只好采取强攻,沿城墙攀登而上。张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点燃后从城墙上投下。叛军被烧得焦头烂额,无法登城。强攻不行,叛军便采取了围困的策略。张巡足智多谋,并没有一味采取死守。有时他观察到叛军松懈,便出兵突然袭击;有时夜深人静,叛军睡意正浓之时,趁机偷袭敌营。这样坚守60多天,经大小300余战,带甲而食,裹伤再战,终于将叛军击退,并乘势追击,歼灭敌兵两千余人,差点活捉令狐潮。
令狐潮败逃后,回望茫茫黑幔中的雍丘,恨恨地说道:“我若不取下此城,尽屠城中之众,誓不为人!”
至德元年(756年)五月,令狐潮再次领兵围攻雍丘。叛军轮番猛攻,双方相持了40多天。此时,长安已经失守,玄宗逃往蜀地。由于雍丘长期被围困,早已经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张巡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令狐潮以为有机可乘,他与张巡过去相识,于是亲至城下,想劝张巡投降。令狐潮说:“本朝危蹙,兵不能出关,天下事去矣。足下以羸兵守危堞,忠无所立,盍相从以苟富贵乎?”大意是说:唐王朝已亡,你还坚守危城,不知是为谁。张巡回答道:“古者父死于君,义不报。子乃衔妻孥怨,假力于贼以相图,吾见君头干通衢,为百世笑,奈何?”(《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讽刺令狐潮以往常以忠义自许,现在却投靠了安禄山。令狐潮听后深感惭愧,竟然因此而退兵。
但张巡手下有6名将官认为天子都已经出逃,形势不妙,心动欲降,劝张巡说:“敌强我弱,众寡过于悬殊,实在难以取胜,再说天子存亡不知,不如早降。”张巡表面上装作答应。第二天,张巡把玄宗画像挂在堂上,率将士朝拜行礼,一时间人人皆哭。然后张巡引六将官于堂前,责以大义,斩之,坚定了众人守城的决心。
当时雍丘粮食所剩无几,城中开始缺粮,张巡打探到叛军有数百艘装运盐米的船只即将运往前线,便亲自率兵夜出城南。令狐潮闻讯立即领兵前来迎战。而张巡其实是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正希望令狐潮如此,他另派勇士到河边夺取了叛军的粮饷。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但那不过是小说。而在张巡手中,上演了一场真正的“草人借箭”的精彩好戏。由于叛军不断攻城,雍丘城中的箭矢用完了。张巡仔细思虑后,命士卒做了1000多个草人,给草人穿上黑衣,半夜的时候,将草人吊在绳子上放下城去。叛军发现城墙下人影绰绰,以为是前来偷袭的唐军,顿时箭如飞雨。一直到天亮,叛军才发现是草人,此时唐军已得箭数10万支。
几天之后,张巡选了500名勇士,在夜色中悄悄缒下城去。叛军发现后,以为这次仍是草人,都大笑不止,没有任何防备。500勇土乘机冲杀令狐潮军营,叛军措手不及,顿时大乱,焚垒幕而逃。唐军一直追击10余里而还。
令狐潮接连中计,恼羞成怒,继续增加兵力围城,发誓要攻下雍丘,一雪前耻。当时唐军郎将雷万春站在城头,与令狐潮对话,叛军趁机用弩机射雷万春。雷万春脸上被射中6处,却依然巍立不动。城下的令狐潮见此,怀疑雷万春是木头人。经侦察得知确实是雷万春,令狐潮十分惊异,在城下仰头对张巡说:“见你们的雷将军如此,才知你的军令严厉,然而这样残酷,实在不符合天道!”张巡回答说:“你叛君附贼,不识君臣人伦,哪里还知天道!”
雍丘被围日久,城中的薪柴全部用完,张巡便对令狐潮说:“欲引众走,请退军二舍,使我逸。”(《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令狐潮一心想攻下雍丘,不知是计,果然引兵后撤。张巡立即率领全部军民,分四面出城,拆屋取木,运回城中。
令狐潮得知真相后大怒,重新带军围城,并指责张巡言而无信。张巡表示为难,对令狐潮说:“君须此城,归马三十匹,我得马且出奔,请君取城以藉口。”(《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令狐潮便送来战马30匹。张巡将马分给部下骁将,并要求他们说:“贼至,人取一将。”
第二天,令狐潮责问张巡为何还不出城投降,张巡说:“吾欲去,将士不从,奈何?”令狐潮这才知道又中了张巡之计,大怒之下,便开始列阵攻城。阵还没有布好,张巡事先安排的30名骁将突然从城中杀出。叛军大溃而逃,收兵入保陈留,再不敢出来交战。
张巡总是能临机应敌,出奇制胜。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始终能够以忠义激励将士,率千人之众,抗击数万叛军的进攻,坚守孤城雍丘4个月,取得了每战皆捷的惊人战绩。自此,张巡名扬天下,四周军民争相前来投奔,雍丘的实力得以补充。
八月,安禄山任命的河南节度使李庭望,亲率大军2万进攻雍丘。叛军距城东30里安营。张巡趁叛军扎营未稳,率精兵3000出击。叛军大乱,被斩杀大半。李庭望收军后连夜逃走。
十月初四,令狐潮与王福德又率领步、骑兵万余人进攻雍丘。张巡领兵出击,再次大败叛军,斩杀数千人,叛军败逃而去。
十二月,令狐潮率兵万余人扎营于雍丘城北。张巡领兵出击,又大败叛军,叛军逃走。
令狐潮、李廷望先后率叛军数万围攻雍丘,不仅数月未能攻下,反而连续吃了败仗,于是不敢再直接进攻雍丘,但却在雍丘四周开始了一系列坚壁清野的行动,以断绝雍丘的粮草援助,让雍丘不攻自破。十二月,叛军在雍丘以北筑城,设置杞州。又遣兵攻陷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南)。叛将杨朝宗率兵2万,准备袭取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以切断张巡后路。
在这种情况下,雍丘已经陷入绝境,决计守不住了。张巡审时度势,主动放弃雍丘,率马300匹、兵3000人转守宁陵,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合兵。
当天,叛将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后,张巡、许远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领兵迎战。经过一昼夜的激烈厮杀,杨朝宗部大败,损兵折将万余人,死尸塞满汴水,顺流而下。杨朝宗收集残部,连夜逃去。
此时,身在灵武的肃宗也听到了张巡的大名以及辉煌战绩,下敕书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指挥江淮方面的作战。张巡认为部下将士有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请求给予空名的委任状以及赏赐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给了折冲都尉与果毅都尉的委任状30通,没有给予赏赐的物品。为此,张巡写信责备李巨说:“宗社尚危,围陵孤外,渠可吝赏与赀?”(《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李巨不听。
此时,大唐整个平叛的形势经过几起几落,始终不够明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六,安禄山被杀,形势似乎向有利于唐的方向发展。可笑的是,杀死安禄山的人,不是唐朝派去的武功高强的刺客,也不是战场上的某位英雄,却是安禄山的亲生儿子安庆绪。安庆绪杀父后,自己在洛阳称帝。唐军未能抓住这次叛军内讧的良机一举消除叛乱,反而让叛军史思明部重新夺回河北诸郡。史思明随后进围孤城太原,预备夺取河东,进而长驱直取朔方、河西、陇右等地。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率兵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然后进一步向江、淮方向发展,夺取财赋重地。这样一来,双方争夺的焦点遂转移到太原和睢阳。唐军据守的这两个战略要地如有一处被攻克,其后果都不堪设想。
睢阳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在战国时为宋国,两汉时为梁之封国,汉文帝时增强梁和淮阳二国实力,广其封地,使“梁足以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汉书·贾谊传》)。七国之乱爆发后,梁王坚守睢阳,牵制叛军西行,使得名将周亚夫得以有机会袭击叛军的后路,从而一举击破。由此可见,睢阳在南北对峙格局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安史之乱后,叛军势力极盛,北方残破,河北河南均为叛军所据,唐军的补给完全依赖于长江、淮河流域,守住睢阳,便能阻遏叛军向江淮方向深入,保证江南的完整。睢阳如若失守,运河便被堵塞,后果不堪设想。可谓一城危,天下危也。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妫(今河北怀来)、檀(今北京密云)二州及同罗、突厥、奚等兵,与另一叛将杨朝宗会合,共计13万大军,进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许敬宗曾孙。昔日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众大臣谏阻,惟许敬宗促成其事,许敬宗因而被认为是奸臣)闻讯后,急忙派人到宁陵向张巡告急。张巡认识到坚守睢阳可屏障江淮的重要战略意义,立即亲自率军3000余支援睢阳,与许远合兵后,共有6800人。
叛军一到,便投入全部兵力大力攻城,势头极为凶猛,大有一战便取城之意。张巡鼓励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就能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连续激战16昼夜后,叛军虽然人多势众,但也相当疲惫,终于退军。唐军初战告捷,士气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