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在宋神宗之前,宋仁宗、宋真宗都是著名的守成之君,基本上完全继承了宋初制定的政策——即宋太祖、宋太宗制定的“祖宗之法”。到宋神宗即位之时,宋朝开国已经将近百年,积弊日深,国内危机日益严重,边境还面临辽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而宋神宗即位之初,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此内忧外患的局面十分焦虑,想缓解危机、富国强兵。他深信要改变现状,变法是唯一的办法,曾经对宰相文彦博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对。王安石力陈富国强兵之术,提出变法理财的主张,而这主张正与宋神宗的理想相同,于是君臣二人决定为了共同的理想实行变法,由此而诞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熙宁变法。理想是好的,但实现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治理好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是靠一个皇帝和一个宰相就能实现的。就王安石本人来说,他是一个政治家,更精确地说,他是一个理想的政治学家。如果是一个政治家,没有强有力的执行班子,他一定会等待更好的时机。政治学家则更在意实验他的理想,无论班子得不得力。这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不幸的是,王安石凑巧就是站在理想主义的一边。正因为如此,新法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切实际。加上他识人眼光不准,用人度量不够,熙宁变法慢慢走进了怪圈。而最为关键的是,熙宁变法的影响和意义还不止于此。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变法派与保守派由最初的政见不同,逐渐演变成意气之争,且愈演越烈,从而演变成宋朝历史上最大的党争。

  到了当年六月,辽国在边境大修城堡,检阅军队。宋雄州(今河北雄县)知州张利一将这一情况紧急上奏,认定契丹即将大举南侵,希望朝廷早作准备。宋神宗征询朝臣意见时,宰相王安石认为“修城堡、阅军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朝廷应该以静制动,切不可因小失大。此时的王安石正处于最受皇帝信任和支持的阶段,他的意见一言九鼎,于是宋神宗下令张利一不得轻举妄动。此后,辽军骑兵不断在河北地区滋事,甚至还在拒马河南岸设置口铺。王安石依然主张以静制动,认为宋朝不该主动生事,只要能够忍耐一时,辽道宗绝对不会南侵。事情确实如王安石所言,契丹骑兵骚扰宋朝领土的现象竟然慢慢消失了。

  然而到了熙宁七年(1074年)春,辽道宗派萧禧出使宋朝,要求宋辽双方重新划定河东(今山西)、河北(今河北)的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州)三州的地界。宋神宗明知辽国是无理取闹,有趁宋朝西北战事吃紧之机落井下石的意味,但依旧派吕大忠为使者前往辽国商议边界纠纷一事。宋辽官员在大黄平开会,吕大忠属于强硬派,坚决不同意辽国的无理要求,双方因而争论不休,会议没有任何结果。

  次年,辽国再派萧禧出使宋朝,强词夺理地要求尽快解决双方地界问题。为了要挟宋朝,萧禧还有意滞留在汴梁,迟迟不肯返回辽国。知制诰沈括查阅了枢密院的有关档案资料后,认为辽国所争的四处主要地界都是无理要求:蔚州(今河北蔚西南),如果以分水岭为界,宋方将损失七里以上领土;朔州(今山西朔县),原以黄嵬山(今山西原平东北)北脚为界,若改以分水岭为界,则辽所争土地达三十余里;武州(今山西神池县)所争领土南北达十里;应州(今山西应县)所争领土达二十里。根据这些资料记录,沈括一一驳斥了辽国使者萧禧,萧禧无言以对,理屈词穷下才不得不离开宋朝返回辽国。

  然而,沈括的胜利不过是嘴皮子上的胜利,并非外交上的胜利。此时的宋神宗已经在巨大压力下被迫同意王安石罢相,国内攻击王安石“变法乱天下”的大臣络绎不绝,皇帝几乎没有任何心思来应付地界一事,便解除了吕大忠的职务,改派韩缜、张诚一前往河东谈判边界问题,其实是有意以割让领土为代价,对辽国让步。

  当时朝中元老大臣如曾公亮、文彦博、王安石、韩琦、富弼等均强烈反对妥协,但宋神宗无心外事,一心只希望事情尽快解决。最后谈判的结果,辽国争得了西边的天池(今山西神池县境)之地。这样一来,宋辽双方蔚、应、朔三州边界就是完全按照水流南北的分水岭为准,宋朝长城以北的领土全部为辽国所占。

  辽道宗虽然在与宋朝和皇叔耶律重元的争斗中都占了上风,但辽国内部的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陷害皇后萧观音、太子耶律□的悲惨事件。

  萧观音,枢密使萧惠之女,辽道宗皇后。她是辽国著名才女,不但弹得一手好琵琶,还能诗善文,这在尚武成风、崇尚骑射的辽国十分罕见。她这样内秀的性格,当然不喜欢辽道宗动辄驰马狩猎的作派,时常予以劝谏。辽道宗开始还敷衍两句,后来听得多了也就烦了,逐渐疏远了萧观音。萧观音从此失宠。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她写了十首《回心院词》,流露出希望能挽回丈夫的心的情绪。

  伶官赵惟一爱《回心院词》之缠绵悱恻,将其谱成了曲子。赵惟一擅长吹笛,与萧观音的琵琶一起合奏《回心院词》,颇为动人。二人身份悬殊,不避嫌疑地合奏曲子,引来许多流言飞语。正是这些流言后来被有心人利用,为二人招来了杀身之祸。

  辽道宗平息耶律重元叛乱后,参与平叛的耶律乙辛因功升为南院枢密使,他专权跋扈,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然而,皇太子耶律□开始总领朝政后,整饬法令制度,处事公正,耶律乙辛感到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受到了威胁,他决定搞垮太子耶律□。因为一时无机可乘,便决定改从太子母亲萧观音身上下手。

  当时宫中有个汉人婢女名叫单登,因其服侍过耶律重元,萧观音曾经向辽道宗建议不要将她留在宫中。虽然建议未被采纳,但单登却由此怀恨在心。她妹夫刚好是教坊伶人朱顶鹤,且其妹与耶律乙辛关系暧昧。耶律乙辛将这几个人组织起来,指使单登和教坊伶人朱顶鹤一起诬陷皇后与赵惟一私通。刚好萧观音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怀古》的诗: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写的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耶律乙辛无事生非,说《怀古》诗中暗藏赵惟一的名字,就是二人有奸情的铁证。昏庸的辽道宗得知后大怒,下令族诛赵惟一和教坊直长高长命,皇后萧观音也奉敕令上吊自尽。临死前,萧观音请求再见辽道宗一面,竟没有获准。

  后世对萧观音的悲剧命运寄予了莫大的同情。清人朱彝尊有词吟咏道:

  细草含茸,圆荷倚盖,犹与舞衫相似。

  回心院子,问殿脚香泥,可留萧字?

  怀古情深,焚椒寻梦纸。

  而辽道宗一度也颇为后悔。耶律乙辛得知后十分不安,生怕辽道宗思念萧观音阻碍了他铲除太子的计划,急忙告知辽道宗,说宫中妃子萧坦思容貌出众,可立为皇后。辽道宗糊里糊涂之下,便接受了耶律乙辛的建议,策立萧坦思为皇后。萧坦思是附马都尉萧霞抹之妹,而萧霞抹与耶律乙辛是死党,耶律乙辛的势力由此更加强大。

  萧观音死后,耶律乙辛又将矛头对准太子耶律□,诬陷太子谋反。辽道宗派耶律燕哥审讯太子,太子耶律□回答说:“父皇只有我一个儿子,我已经被立为太子,是皇位的唯一继承人,我还求什么呢?我怎么敢加害父皇。”然而耶律燕哥正是耶律乙辛的党羽,将太子供词更改后才上报给辽道宗。辽道宗决定废太子为庶人,并下令将耶律□囚禁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佐旗)。

  耶律乙辛还不放心,又派遣心腹萧达鲁古,侍卫长撒八赶到上京,与上京留守萧挞得等人合谋后,在一个深夜率领大批武士冲入耶律□的囚室,谎称皇帝已经赦免了他。耶律□信以为真,刚走出囚室之门即被杀害,死时年仅二十岁。上京留守萧挞得则向辽道宗汇报说耶律□患疾而死,辽道宗也没有追查。

  萧观音、耶律□事件为辽史上的著名悲剧,昭示辽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已经到达了白热化的地步。大量的内耗也让辽国国力每况愈下。耶律乙辛擅权长达十四年之久,后来是有人反复提醒辽道宗,辽道宗才有所醒悟。

  有一次,辽道宗外出郊游打猎,耶律乙辛也奉命扈从皇帝左右。在打猎过程中,辽道宗意外发现大批官员卫士争先恐后地追随在耶律乙辛周围,当即心生警惕,不过他没有当即发作,而是回京后下旨任命耶律乙辛为知南院大王事,将其派遣出朝,由此来削弱他的势力。后来耶律乙辛因为走私违禁品,被逮捕下狱,后暗中策划投靠宋朝,阴谋败露后被缢死。辽道宗这才知道皇太子耶律□是被诬陷而死,悔恨不已,然而却已经悔之晚矣。

  辽道宗死后,其孙耶律延禧(太子耶律□之子,小名阿果)即位,即为天祚皇帝。此时北方女真已经开始崛起,天祚帝不思进取,只对名茶、古画、音乐、美女有兴趣。出使辽国的宋使者张舜民看到后,曾预言说:“他日必有如张义潮挈十三州以归,当不四十年见之。”宋崇宁四年(1105年),权臣蔡京执掌朝政,力主开边政策,他派翰林学士林摅出使辽国,命林摅有意用话激怒辽人,打算以挑衅来挑起战争。不料辽天祚帝贪图安乐,忙于享受,根本不理睬林摅的无礼,仅仅派人告知宋朝林摅的失礼之处了事。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了金国。金军锐不可当,很快攻下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渡罗城),辽国天祚帝被迫逃往西京(今山西大同)。就在辽国岌岌可危的时候,辽国贵族之间的内讧却愈演愈烈。辽国皇族耶律大石和汉人宰相李处温拥戴燕京留守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并遥废天祚帝为湘阴王。耶律淳称帝三个月后,便得急病而死,其妻萧妃为皇太后,开始把持朝政。但辽国大势已去,灭亡已经是迟早的事。汉人宰相李处温暗中派人联络宋朝和金国,打算投降,结果被萧妃发现处死。

  完颜阿骨打亲自率军,一举攻下燕京。辽萧妃和耶律大石逃出燕京,因无处容身,不得不重新投奔了天祚帝。天祚帝杀死萧妃后,杀气腾腾地责问耶律大石为何要拥立耶律淳为帝。耶律大石慷慨陈词说:“陛下(指天祚帝)以全国之力,不能拒击金兵,而弃国远遁,使百姓遭殃。所以,即使立十个耶律淳都没有过错,因为都是太祖子孙,这总比向金投降乞命要好。”天祚帝无言可对,只好赦免了耶律大石。

  这年秋天,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病死,其弟吴乞买(又叫完颜晟)继位,就是金太宗。金太宗继续领兵攻辽,辽兵节节败溃。宣和六年(1124年),辽天祚帝决定出兵收复失地。耶律大石极力劝谏,提出应当好好养兵,等待时机,不可轻举妄动。天祚帝训斥了耶律大石一通,一意决定出兵。耶律大石看到天祚帝如此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知道辽国将亡,便自领二百余骑向西北方逃走。这年冬,辽天祚帝自夹山出兵,南下武州,与金兵遭遇,辽军大败而逃,将士纷纷投降金军,天祚帝只带领少量残兵突出重围。次年春,天祚帝想逃往西夏,在应州(今山西山阳县东北)被金兵俘虏,后被囚禁一年多而死,在位二十四年,时年五十三岁。耶律大石率部从黄河套向西北逃去,并重建辽国,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

  自公元916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止,占据中国半壁河山二百零九年的辽国正式灭亡,共历九帝(《辽史》延至西辽亡,1218年,蒙古灭西辽)。契丹民族从此从历史上消逝,幸存的契丹人大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而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历代皇帝深引为恨的燕云十六州已落入了金人手中。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上阙写出猎,下阙写请战,整篇场面热烈,音节嘹亮,兼之情豪志壮,顾盼自雄。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天狼星主侵掠,词中的“天狼”即指宋朝西北方的夏(tanghut)政权,宋朝称其为“西夏”,以区分于商朝以前的夏。当时西北边事空前紧张,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集中全国十五到七十五岁的全部男子,倾全国之力,大举进攻宋朝环庆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本章实质讲述的是宋与西夏的对峙与冲突。要谈西夏,就先要谈北宋与辽国。宋太宗赵光义发动的北伐辽国的战役,可以看做宋辽战争史上的分水岭,此后,宋由主动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辽则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直至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宋辽进入了一个相对友好的时期。在北方的女真族兴起之前,辽国一直是宋邻接政权中最强大的国家,但由始至终,并未给北宋造成大的威胁,一方面是因为自萧燕燕死后,辽国逐渐走向了衰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澶渊之盟,根据和约规定,宋每年要给辽赠纳绢二十万,银十万两,这对改善辽国的经济状况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澶渊之盟对宋朝虽然是一个屈辱性的合约,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它保持了宋辽两国长达百年的平衡和稳定。澶渊之盟后,北宋边境晏然无事,直到西夏党项的崛起,边境和平的局面才再一次被打破了。

  西夏立国时,虽然天下局势复杂,众多政权林立,但举足轻重的无非是宋、辽、西夏以及后来崛起的金。在“澶渊之盟”以前,北宋与辽多次发生战争,女真崛起后,金大规模地侵辽,灭辽后又灭掉北宋,发动了对南宋长达一百一十年的战争。这些战争旷日持久,消亡了各方实力,为西夏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巩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实际上,宋朝历史上两次大名鼎鼎的庆历、熙宁变法,表面上是希图国家强盛,但最主要的动机却是要解决西夏的侵扰问题。

第13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与夏(1)

  1.夹缝中崛起的李继迁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中国人的头一个千禧年。在这个年头,发生了一些不大也不小的事。然而,跟之前宋太祖开国平定天下,之后北宋灭于金、南宋灭于蒙古之事相比起来,这些事就太微不足道了,很难引起人的注意。但这些事无不跟前后的局势有紧密而微妙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一年,是宋帝国的一个缩影。

  正月,辽军大举南侵,到达瀛州(今河北河间)一带。宋将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率军抵御,布成方阵应敌。辽梁王耶律隆庆率精锐骑兵急攻,宋军阵势被冲乱,结果一败涂地。范廷召见情况不妙,急忙向驻扎在附近的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领兵赶到瀛州西南裴村,与范廷召相约于次日共同夹攻辽军。然而,就在当天半夜,怕死的范廷召悄悄率部逃走,而康保裔却毫不知情。第二天清晨,康保裔才发现其部孤立无援,已经被辽军重重包围。康保裔立即披甲上马,大呼决战,率军奋力拼杀,终因兵尽矢穷而战死。辽军士气大涨,兵锋极锐,自德(今山东德州)、棣(今山东惠民)渡过黄河,大肆抢掠淄(今山东淄博南)、齐(今山东济南)一带,然后从容离去。一向好脾气的宋真宗也被辽军的挑衅激怒了,立即派贝冀行营副部署王荣率五千骑兵追击辽军。王荣胆怯怕死,一连好几天都托故不肯出发,一直等到辽军过了黄河后,才装模作样地出师。这一次的瀛州之战,以宋军大败而告终,对四年后澶渊之盟的缔结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时中原在位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宋朝开国以来的第三位皇帝。在这一个年头,令宋真宗烦恼不堪的人大有人在,除了最强大的对手辽国太后萧燕燕外,还有党项人李继迁。就在这年九月秋高气爽的季节,宋朝灵州(今宁夏灵武县附近)知州、陇州刺史李守恩和陕西转运使、度支郎中陈纬押运数量巨大的粮草过瀚海(今宁夏灵武以南)的时候,被李继迁率军拦劫,李守恩、陈纬二人均力战而死,所运粮草全部为李继迁所夺。在这之前,李继迁与宋时战时和,与辽也是时战时和,长期在宋朝与辽国之间周旋要挟。显然,这是一个懂得在夹缝中生存、并趁机攫取最大利益的人。

  这就是中国在第一个千禧年的状况与所处的境地。尽管在这一年的九月,宋军的火药武器终于研制成功,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向宋真宗献上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但也掩饰不住宋朝在这一年多少呈现出的几分悲剧色彩。

  李继迁(963~1004),党项族平夏部人,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其祖先为拓跋氏,之所以姓李,是因为其祖先在唐朝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有意思的是,李继迁的出生地是银州(今陕西榆林以南)无定河边一山寨(后称李继迁寨),也是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的出生地,二人是地地道道的“老乡”。据说李继迁生下来时就与众不同,“生而有齿”,幼年时便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果断勇敢,以“擅骑射,饶智数”闻名乡里。

  李继迁出生时,宋朝已经立国,割据银、夏诸州的党项贵族审时度势,主动与宋朝建立联系,接受了宋朝册封。李继迁十一岁时率领十余骑上山打猎,实然出现了一只猛虎,他当机立断地命令从骑退入林中,自己爬到树上,引弓射中虎眼,虎不久死去,李继迁因此名声大振,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并得到族叔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后改名李克睿)的赏识,被授为管内都知蕃落使,正式当上了宋朝的官员,吃上了宋朝的俸禄。

  自宋朝建国,党项便是以盟友的身份出现,并曾经帮助宋朝攻击北汉。本来到这时候为止,党项人是坚定地站在宋朝一方的,然而,由于当时在位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不妥当处理,致使宋朝永久性地失去了西北的盟友。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我们即将看到,党项人起兵反宋的起因,与前一章讲到的契丹反唐有太多的类似之处。

  李氏党项原是古羌族的一支,祖先原居住在黄河九曲之地,世代逐水草而居,过着怡然自得的游牧生活,“党项马”在当时非常有名。唐朝建国后,吐蕃松赞干布开始崛起,党项人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不得不迁徙到陕西北部横山一带的无定河流域。此后,党项人便一直生活在这里。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