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靖康耻,犹未雪——宋与金(18)
宋高宗亲生儿子赵旉早夭后,宋高宗担心自己的子嗣问题,决定在宋太祖的后代中选一名作为养子。自从宋太宗以“兄终弟及”即位后,北宋皇帝均为宋太宗子孙,为什么宋高宗一定要选宋太祖的后代呢?不少人认为“斧声烛影”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北宋头上,而宋高宗深感宋太宗一族实在有负宋太祖,于是决定从宋太祖后人中选择皇位继承人。这种说法稍加推敲便会站不住脚。宋高宗连自己的父亲宋徽宗和兄长宋钦宗都不管不顾,生怕他们归国后夺了自己皇位,所以一味投降卖国。这样一个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又怎么会在意当年宋太宗是不是对不起宋太祖呢?何况到了宋高宗一代,与宋太祖的血缘已经相当疏远。显然,宋高宗选择宋太祖后裔作子嗣,其中显然有更深层的政治意味。宋高宗之所以得登大宝,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全然因为他是皇子中唯一的“漏网之鱼”。他既非嫡出,也非长子,也不出色,母亲韦氏地位低下,并不得宠。而且被拘禁在金国的兄长宋钦宗的存在,对宋高宗的皇位依然是个威胁。为了显示嗣位的正统性,宋高宗绞尽了脑汁,“泥马渡康王”的传说便是他为了加强自己的“天命”形象而制造出来的舆论。北宋灭亡后,民间开始重新流传阴森诡异的“斧声烛影”,说“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更匪夷所思的是,传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宋太祖赵匡胤要借金人之手,报当年宋太宗赵光义暗中加害之仇,甚至连孟太后(宋哲宗皇后)也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传说当然不可信,但宋高宗却由此看出了宋太宗当年的“兄终弟及”在民间始终是非正统形象,这使得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只要从宋太祖的直系后人选一名来作为子嗣,定然能大大加强自己的正统形象。此时,宋太祖的后代已经相当庞大,传孙已经有一千六百人。经过仔细选择,最后留下了两名孩子,其中一名瘦小的叫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眘),为宋太祖七世孙。当时宋高宗嫌赵伯琮太过瘦弱,怕不好养育,想留下另一名更壮实的孩子。刚好此时有一只猫从两个孩子身边经过,赵伯琮一动不动,而壮实的小孩却伸出脚去,踢了一下猫。这一脚踢走了猫不说,也踢掉了宋高宗对他的好印象,于是,宋高宗留下六岁的赵伯琮,交给张贤妃抚养。此时宋高宗才不到三十岁,仍然相当年轻,他还是抱希望将来能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并没有立即册立赵伯琮为太子。宋高宗宠妃吴氏(后来的吴皇后)也收宗室子弟赵伯玖(后改名赵璩)为养子。张贤妃病逝后,赵伯琮也由吴皇后一并收养。之后,宋高宗分别封赵伯琮、赵伯玖为普安郡王、恩平郡王。一直到赵伯琮三十六岁时,吴皇后认为赵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可当大任,劝宋高宗立伯琮为皇太子。据说宋高宗在赵伯琮和赵伯玖二人之间始终举棋不定。后来,他终于想了个办法:赐给赵伯琮和赵伯玖二人各十名美貌的宫女。几天后,宋高宗又将宫女召回,结果,赐给赵伯琮的十名宫女仍然是处女,而赐给赵伯玖的宫女都已经不是处女了。于是,宋高宗觉得赵伯琮品行更为高尚,最后决定立赵伯琮为太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伯琮改名为赵眘,被正式立为皇太子。同年,宋高宗禅位于赵眘,赵眘即位为宋孝宗。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宋太祖一系。宋孝宗对宋高宗感恩戴德,谦恭而仁孝,并保持了终生。
宋孝宗没有养父宋高宗被金人追得四处奔逃、无处藏身的惨痛经历,因此对金人并不像宋高宗那样畏金如虎、谈金色变。他也是南宋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一个。宋孝宗力主抗金,早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有所表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南宋朝廷中的大多数大臣都主张逃跑,当时还叫赵伯琮的宋孝宗十分气愤,主动上书,要求亲自领兵与金军决战。不过,经老师史浩的提醒后,为了避免宋高宗疑心,赵伯琮再次上书,请求在宋高宗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孝心与忠心。赵伯琮与权臣秦桧的关系一直很僵,主要原因是赵伯琮厌恶秦桧一味的屈辱求和。
宋孝宗一即位,便下诏追复岳飞、岳云的官爵,依官礼改葬,同时令访求岳飞的子孙,特别加以录用。岳飞因为抗金而蒙冤被害,时人多为其不平。此时,最大的投降派秦桧已死,主和派宋高宗已经退位,宋孝宗诏书一下,大大鼓舞了主战派的志气,朝野上下,均为之一振。宋孝宗随即以手书召张浚入见,说:“久闻公名,今朝廷所赖唯公。”又起用遭到秦桧诬陷、流落二十年的辛次膺同知枢密院事,召回被秦桧贬斥的胡铨。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政和年间登进士第。宋高宗在应天府即位时,张浚赶来参与了皇帝登极仪式,任枢密院编修官,之后,又受到新任宰相黄潜善的赏识,升任殿中侍御史。张浚一度依附黄潜善,对另一主张抗金的宰相李纲大加攻击,直接导致李纲被罢相。但不久后,张浚与宰相黄潜善也有了矛盾。张浚有一次在奏对中提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意思是说,要像金人经常会来攻击那样努力备战治军,以求有备无患。这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张浚因此被黄潜善排挤出朝。这件事应该对张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后,他开始积极参与抗金的军事活动。建炎三年(1129年),杭州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逼迫宋高宗退位,张浚首倡勤王之师,平定了苗、刘之变。宋高宗复位后,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后又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经营川陕,锐志北伐。绍兴七年,宋将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部划归岳飞,以扩充其兵力,但遭到秦桧的强烈反对。张浚也不同意将刘光世部并入岳飞军,于是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的管制,多次向张浚申述,张浚却没有重视。郦琼便干脆发动兵变,杀死吕祉等人,率四万军队叛变,投向金人所立的刘豫伪齐政权,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淮西兵变”。张浚因为处置不当,引咎辞职。秦桧专政后,一味卖国投降,张浚则被长期排斥在外。但他一直力主抗金,在南宋朝野名望很高,是盛誉天下的抗战派首领,金人也对他十分惧怕。
当时,著名词人张孝祥作了一首《六州歌头》,词云: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膻腥。
隔水氊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蠧,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弛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词中充满强烈的爱国激情,对苟且偷安之辈倍加谴责。张浚在宴席上偶然读到此词后,竟然感动得罢席而走,由此可见此人确实心怀收复之志。只是,有志气是一回事,有能力则是另外一回事。
张浚被召见后,见宋孝宗性格与之前的宋高宗大不相同,有志恢复中原,便力陈和议的种种坏处,劝宋孝宗一意以图恢复。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张浚进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开府建康(今江苏南京)。其参佐皆一时之选:如陈俊卿即因张浚举荐,任江淮宣抚判官;张浚之子张轼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宋孝宗曾召见陈俊卿、张轼,问张浚动静、饮食、颜貌,并说:“我依靠张浚就像长城,不容众人浮言摇夺。”由此来表示对张浚的绝对信任。十分可惜的是,张浚名声虽大,却是个志大才疏的人物,能力甚至远不及同时期的虞允文。
此时的虞允文却已经被罢官,原因在于宋孝宗即位后,副相史浩主张退守四川,放弃当时刚被名将吴□恢复的秦凤、熙河、永兴三路。虞允文前后上十五疏,力争不可弃陕西新复失地,结果被罢知夔州(今四川奉节)。而吴□已经患病,不得不按照南宋朝廷的意图放弃西北之地,“已弃德顺,道为金人所邀,将士死者数万计”。正由于南宋朝廷这一重大决策失误,导致随后张浚北伐时,东线虽取得胜利,但川陕有利的态势已经尽失,吴□军因受到重大损失,不但不能共同出兵北伐,甚至失去了在西线牵制金军的作用。
回到张浚的话题,张浚重新受到重用后,刚好金人狮子大张口,向南宋朝廷索取海、泗(今江苏盱眙北洪泽湖中)、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商(今陕西商县)五州之地及岁币,被张浚断然拒绝。金人立即派大军进驻虹县、灵壁,摆出一副马上要大举进攻的架势,想以此来威慑南宋,局势顿时紧张了起来。张浚主张先发制人,立即进行北伐,恢复失地。抗战派也纷纷建策北伐。宰相史浩加以反对,他认为北伐劳师费财,南宋又兵弱将庸,主动出兵是冒险之举,主张修筑瓜洲、采石两处的城防,以保长江。张浚与史浩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两人辩论了五天,史浩最终也没能说服张浚。
刚好此时虞允文入朝面见宋孝宗,论及天下局势,再一次指出放弃西北三路十六州地区的利害关系,宋孝宗这才意识到史浩的弃地策略是何等大的错误。史浩为宋孝宗的老师,师生之间关系一直相当融洽。宋孝宗即位之初,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等,都得到过史浩的支持。史浩还向宋孝宗推荐了陆游等一批有识之士,但史浩却是主和派的代表。此时的宋孝宗,锐气十足,有雄心壮志,于是坚决地罢免了自己的老师史浩,表示对张浚北伐的支持。
当时陆游在枢密院任编修,文才出众,张浚便指派陆游起草北伐诏书,号召中原人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他还学剑,努力钻研兵书。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陆游二十九岁,赴临安应试,名列第一,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又名列秦桧孙子秦埙之前,受到秦桧的忌恨,竟在复试时被除名。有趣的是,尽管秦桧为了让孙子秦埙中状元而费尽心机,这一科的状元却被宋高宗钦点为张孝祥。直到秦桧死去,陆游才到临安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宋孝宗即位之初,陆游被召见,赐进士出身。但随着张浚后来北伐的失败,陆游也被排挤出朝,终生不得志,空有满腔的抱负和胆略,最后归老故乡。陆游有过一桩令人怅惘的婚姻。他二十岁时与表妹唐琬结婚,夫妻感情甚笃。但因陆母不喜欢唐琬,加上唐琬婚后久未生育,硬是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陆游既舍不得唐琬,又不敢违抗母亲,就在外边弄了所宅子,时时和唐琬相会。但在陆母干涉下,二人还是离婚了。其后二人各自婚娶,陆游续娶蜀郡人王氏,唐琬改嫁赵士程。十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独游沈园(在山阴城东南四里处,禹迹寺之南,是当地的名胜),与唐琬邂逅。二人不忘旧情,这次偶遇在各自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唐琬以酒肴款待,陆游感伤惆怅不已,在沈园墙壁上题下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抒发了内心的眷恋相思之情和无尽的追悔悲愤。唐琬读后百感交集,含泪和词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浑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绝望凄楚,催人泪下。这次相遇后,唐琬郁郁寡欢,怏怏而卒。真情却随着岁月的流淌日益浓郁,四十年后,陆游重游沈园,含泪写下《沈园》来纪念唐琬:“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桥下绿波荡漾,曾经映照过恋人翩若惊鸿的丽影。四十年后,缠绵的过往终究如烟云般散去,诗人也将化作尘土,只有深情的泪水泫然而下。诗中不乏刻骨铭心的镌念与相思,也有不堪回首的无奈与绝望。
同年四月,张浚派濠州李显忠军、泗州邵宏渊军,分道出击屯驻在河南的金军。李显忠原名李世辅,十七岁随父从军抗金,屡立战功,宋高宗赐名显忠。他一贯坚持抗战,斗志昂扬。自濠州出兵,五月攻下灵璧县。邵宏渊自泗州围攻虹县(今安徽泗县),却未能下。李显忠派灵璧降卒,招降虹县金军守将,然后与邵宏渊合兵,进取宿州(今安徽)。李显忠麾下勇士杨椿首先登上宿州城,打开北门,宋军遂攻入城中。邵宏渊部殿后,迟疑不前,经李显忠催促,方渡濠登城。宋军与金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中,歼敌数千,终于收复了宿州城。
攻占宿州后,邵宏渊打算打开仓库犒劳士卒,李显忠认为不可,下令移军出城,只以现钱犒士,士兵每三人才分得一千钱,每人平均只得三百余钱。邵宏渊又趁机暗中起哄鼓噪,军士都很不高兴。
宋军攻取宿州后,整个中原为之震动。捷报传来,宋孝宗兴奋地说:“近日边报传来,中外为之鼓舞,十年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大胜仗。”
宋孝宗随即下诏,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因围攻虹县无功,位在李显忠之下。但邵宏渊此人心胸狭隘,一味争强好胜,由此与李显忠不和。张浚身为主帅,不但不加以调和,反而听任邵宏渊不受李显忠节制。
宋军攻占宿州后,金军即出动主力,进行反击。五月,金军副元帅纥石烈志宁部自睢阳(今河南商丘)反攻宿州,被李显忠打退。金军继续增兵,李显忠约与邵宏渊分兵夹攻。邵宏渊临阵竟按兵不动,对人说:“当此盛夏,摇扇子还顾不来,怎能在烈日下披甲苦战呢!”
当晚,中军统制官周宏、邵宏渊之子邵世雄等将领见两将不和,料到宋军难以取胜,便各自带部逃走,宋军顿时大乱,金军趁机大举攻城。李显忠率领部下奋力抵抗,而邵宏渊当此紧急关头,仍不肯与李显忠合力守城,极力主张弃城撤退。李显忠知道邵宏渊对自己心存嫉恨,不会援手,仅凭自己所部孤军守城已不可能,只得放弃宿州,连夜南撤。宋军刚刚退到符离(今安徽宿县),就被追击的金兵赶上。宋军大溃败,死者不可胜计。金军获甲三万副,所得兵仗甚众。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在乱军中逃脱,侥幸保住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符离之战”。此战中,宋军资粮器械损失殆尽,宋军主力溃不成军,无力再战,北伐遂告失败。
符离战败后,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宋孝宗虽然有心抗金,但内有太上皇宋高宗的牵制,外有不少主和的大臣,意志开始动摇。在犹豫不决之中,宋孝宗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宰相,负责同金国议和。金人索要海、泗、唐、邓四州地。汤思退竟然全部同意,派秦桧余党王之望出使金国割地。
宋孝宗、汤思退的投降妥协遭到了抗战派大臣的纷纷反对,辛次膺愤而辞职,张浚、虞允文、胡铨、王十朋(四十六岁中状元,官至起居舍人、侍御史等职,戏剧《荆钗记》便是他与妻子钱玉莲的故事)等人连续上书,坚决反对求和。宋孝宗本来就意志不坚定,有所悔悟,又下令停止和议。但他同时升汤思退任左相兼枢密使,升张浚任右相兼枢密使,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遍行两淮,筑治城垒”。可见宋孝宗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立场始终摇摆不定。造成这原因的,固然有投降派的阻挠,更大的阻力却是来自太上皇宋高宗。宋孝宗本来绝无可能当上皇帝,却意外地被宋高宗收为养子,并且宋高宗主动退位为太上皇,他才得继大统,这其中的感激不言而喻。也正是这份感激,阻挠了宋孝宗抗金的意志。
第43章 靖康耻,犹未雪——宋与金(19)
但汤思退却不肯罢休,阴谋陷害抗战派首领张浚,趁张浚出朝视察前线军队之机,指使党羽右正言尹穑攻击张浚拥兵跋扈,浪费国用,抗拒朝廷命令,主和派又嚣张起来。在太上皇宋高宗的干预下,宋孝宗再次动摇屈服,从前线召张浚还朝,罢去相位,改授闲差。张浚途径余干,得病死去,时年六十七岁。
张浚一死,宋孝宗最终决定议和,派魏杞出使金国。兵部侍郎胡铨、太学正王质等上书反对。汤思退知道宋孝宗内心深处还是想抗金,担心抗战派继续上书反对,宋孝宗又会跟上次一样,再次动摇,便先下手为强,将反对撤兵割地的二十多名抗战派大臣逮捕入狱。尤其可耻的是,汤思退还派人去金国通消息,要金人出动大兵来威胁议和。金人得到情报,于十月间再发兵渡淮南侵,进攻楚州。知楚州魏胜奋勇抗敌,战死。都统制刘宝弃城逃跑。金军又攻占濠州、滁州、商州。
汤思退的阴谋后来败露,南宋朝野群情激愤,纷纷弹劾汤思退。宋孝宗不得不罢免汤思退出朝。但汤思退勾结敌人、奸邪误国,民愤实在太大,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联名上书,请杀汤思退、王之望、尹穑三人,以此来谢天下。汤思退当时正在贬黜的途中,听到消息后,竟然忧惧而死。而王之望、尹穑二人只被罢官了事。
此时,在金军的武力威胁下,宋孝宗不得不屈辱求和。除割让海、泗、唐、邓四州,又割去商、秦(今甘肃天水)两州;交换的条件只是双方世为叔侄之国,宋帝正皇帝之称,不再向金称臣,改称侄皇帝;原来的“岁贡”改称“岁币”,每年金银、绢各减至二十万两匹。这便是耻辱的“隆兴和议”,也称为“乾道之盟”,“隆兴”、“乾道”均为宋孝宗年号。和议成立后,宋金双方保持了约四十年的和平关系。
宋孝宗虽与金国订立了隆兴和议,但又不甘于就此妥协,他独掌用人大权,亲自处理政事,继续作收复失地的打算。为此,亲力亲为的宋孝宗忙得不可开交,曾对身边的人说:“我每天都要游行全国一周(指处理各地文件)。”他积极选贤任能,准备任用一批和自己同样有志恢复的大臣,被一度闲置的老将虞允文便被重新起用,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成为两副相之一。
本来宋孝宗还准备让虞允文任宰相,但主政的参知政事钱端礼一心想当上宰相,多方阻挠虞允文。不久,钱端礼因接受玉带被吏部侍郎章服弹劾,并说玉带是经虞允文转送,后来虽然查明纯属诬告,但虞允文还是被迫去职。不过,宋孝宗念念不忘隆兴和议之耻,而虞允文是朝中抗战派的主要代表,后来还是被任命为宰相。
虞允文执政后,在各地修筑城防,积极准备北伐。宋孝宗对他极为信任,曾说:“丙午(靖康元年,1126年)之耻,当与丞相(指虞允文)共雪之。”就在此期间,御史萧之敏弹劾虞允文擅权不公。宋朝的台谏制度相当厉害,虞允文不得不自请罢政待罪。在关键时刻,太上皇宋高宗竟然出人意料地站出来为虞允文说话,而且话说得相当掷地有声:“采石之战时,他萧之敏在那里呢?”意思是说当年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力挽狂澜时,他萧之敏还不知道在哪里呢。虞允文因此被复职,而萧之敏也被贬官。
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派虞允文到四川整军备战。宋孝宗对虞允文此行寄予厚望,亲自到正殿为虞允文饯行,并特许虞允文在殿门乘马,持节度使仪仗出京城。这是非常特殊的礼遇。虞允文离开京师前,宋孝宗郑重其事地与虞允文约定:“如果你出兵,朕未出兵,那是朕负你,如果朕出兵,你未出兵,则是你负朕。”预定由虞允文从四川、山西出兵,宋孝宗派朝廷主力进军两淮,双方最后在河南会师。由此可以看出,宋孝宗对虞允文的信任有限,否则也不会一再强调“你负我”还是“我负你”的话了。这不仅是宋孝宗一个人的问题,长期以来,宋朝对手握重兵的将领信任都相当有限,这也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最直接的后果。
虞允文到四川后,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适当增加将士的俸禄,使能养家以提高士气;养马户可以免除赋役,由此鼓励养马,以增加马匹数量;又听取大将秦琪的意见,改变兵力分散的状况,以使军势首尾相应。虞允文积极备战,但却一直没有明确提出出兵的计划。等了一年多,宋孝宗实在沉不住气了,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尽快发兵。虞允文由于军需未备,不愿仓促出兵。宋孝宗为此相当不满。虞允文深知宋孝宗的心意,为了不负厚望,日夜奔忙,“戴星乘马,冰满鬓髯”,终于积劳成疾,于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辞世,时年六十四岁。
虞允文死后,宋孝宗怒其迟迟不出兵,不肯给他谥号。当他后来看到虞允文留下的军队全部是精壮之兵时,这才恍然大悟,动情不已,赠虞允文太傅,赐谥忠肃。
虞允文为人慷慨磊落,胸怀大志,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他出将入相几二十年,孜孜于国事,一直是朝中最坚决的抗战派。最难得的是,他一直留心搜罗人才,所提拔举荐的洪适、汪应辰、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人,后来均成为一代名臣。
虞允文之死对宋孝宗打击相当大,不光使出兵四川的计划落空,也使宋孝宗失去了朝中最有力的支持。当时在南宋的统治集团内部,绝大多数人已经安于偏安一隅的现状。虞允文死后,宋孝宗任用王淮为宰相,理财备战,然而,抗战决非仅仅是皇帝和宰相的事,朝中的大臣如龚茂良、史浩、周必大等,均反战主和。这让宋孝宗的决心受到极大挫折,加上辅弼无人,心力交瘁的他也开始迟疑动摇了。从此以后,他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再也不提北伐一事,当年隆兴北伐前的激昂和热情,已经成为心中永远的记忆,再也不复重来。想来他的心中,应该是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哀和落寞的情怀吧。
7.辛弃疾的英雄泪
金人入占中原后,对中原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疯狂掠夺土地,称做“括田”、“刷田”,赋役也十分沉重。最初,金人还实行“以人口折还债负”的政策,即把负债者变为奴隶,并捕捉壮丁到西夏和蒙古地区换战马,这些做法激化了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风起云涌的人民抗金斗争,人数一度达到几百万之多。只是,这些自发的抗金斗争虽然牵制了金人南侵,却遭到了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的打击,义军被称为“盗贼”,行动也受到南宋朝廷的多方阻拦,最终导致这些孤军奋战的义军在金人的围剿下先后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