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瞻基并不是一个甫遇危险便阵脚大乱之人,相反,他多年随侍御前,耳濡目染之下,早已将永乐临危不乱、化危为机的本领学得炉火纯青。此时听了阁臣们的议论,瞻基虽然心惊,但也由此理清楚了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各种关节利害。待稳住心神,瞻基开始思索——迁都北京,朝廷固然将直接置身于赵藩的威胁之下,但对赵藩而言,这真的就是有利无弊吗?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瞻基终于发现了一个机会:赵王留守行在二十年,势力盘根错节,这始终是个隐患。皇祖父现在在位或还好些,但他老人家毕竟已年过花甲,一旦驾崩,三叔还会不会这么老实可就不好说了。要是在之前,朝廷地处江南,要想制约北京的赵藩势力多少都显得有些鞭长莫及。可一旦迁都,朝廷对北京的控制力就将大大加强。而作为皇太孙,作为大明王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他朱瞻基完全可以借倚皇祖父之威,仗朝廷之势,将三叔在北京的势力逐一剪除!
利用迁都的机会,借助皇祖父和朝廷之力瓦解盘踞北京的赵藩势力。瞻基找到了化危为机的最佳办法。虽然这里头也隐藏着风险,但既然迁都已成定局,瞻基便只能因势利导,引导局势朝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发展。确定这个思路后,瞻基心中顿有了主意。见三位阁臣仍面带忧色,瞻基展颜一笑,道:“三位师傅所虑甚是。不过当今大明四方安定、国运昌隆;本宫身为皇太孙,亦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当此盛世,纵有宵小心存不轨,只要本宫秉持正道,以堂皇之力相应,必能无往不胜!”
瞻基这番大道理讲的突兀且玄乎,三位阁臣不知瞻基心中想法,故一时都未明其意。瞻基也不想解释,只一挥手道:“今日得三位师傅教诲,受益颇多!眼下山东匪乱已平,北京宫室不日即将落成,接下来迁都的筹备亦需抓紧。这是当今天下第一大事,三位师傅都是御前重臣,还望尽心竭力,助迁都大事顺利进行!”
“遵旨!”三人见瞻基把话题转到迁都上头,顿明白他不愿再提赵王之事。于是也只能顺着话头答应。瞻基见三人拱手,满意地点了点头,遂笑道:“回宫半日,尚未去见父亲殿下,实是罪过。三位师傅且自便,本宫先告辞了!”说完,便迈出房门,大步流星地去了。
出了文渊阁,瞻基仰起头,深深吸了口气。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协助皇祖父永乐,实施筹划多年的迁都大举了!
第五章 金殿大火
一
经过多年的大规模营造,到永乐十八年底,北京紫禁城终于基本建成。九月一日,永乐诏告天下,自永乐十九年元旦始,行在北京正式升格为京师,原京师南京改为留都。在明朝开国五十三年之后,北京再一次成为中华的帝都。
诏旨颁下,南北两京同时忙碌起来。南京这边,数不清的王公贵族、官员胥吏纷纷打点行装,陆续登上早已准备好的大小漕船,向三千里之外的北京进发。而随着朝廷的迁离,曾经繁花似锦的六朝古都在短短数月间急速衰落,夜夜笙歌的十里秦淮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十分萧瑟清冷。
与南京的落寞迥异,北京却是大放光彩。皇室和王公大臣们的蜂拥而至,使这座三朝旧都以惊人的速度兴盛起来,而数以万计伴随达官贵人们迁入的商贾工匠,更把繁华的气息带进了北京的每个角落。尽管朝廷已为官僚贵戚们准备了府邸,但民宅自然不在官府操办之列。数月间,北京城内无数房屋拔地而起,坊市间更是人声鼎沸,一片昌隆景象。
在焕然一新的北京城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刚刚落成的大内皇城。与偏居南京东城的旧皇城不同,新建的北京皇城坐落于城市正中,更符合皇家礼制。皇城内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一如南京旧宫,但规模之壮观、气势之恢宏、雕饰之华美,都足以让原有的南京紫禁城黯然失色。整个皇城周十八里余,位居其中的宫城——紫禁城周六里十六步,较原先的南京紫禁城要宽阔许多。宫城前廷的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坐落着新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三殿巍峨壮丽、气派庄严,尽显皇家威仪,让天下所有殿宇相形见绌。尤其是作为宫城主殿的奉天殿,更是形势恢廓,气魄宏伟,皇帝的至尊地位和礼制的无上权威,在这座大殿形制中彰显无遗!
谨身殿后为乾清门,以此为分界,再往北则是内廷。与南京紫禁城相同,内廷中轴线上依旧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作为帝后寝宫及更衣之所。而在整个紫禁城的中轴线两侧,殿宇楼阁错落分布,东侧主要为文华殿、仁寿宫、东六宫;西侧主要是武英殿、清宁宫、西六宫;此外,还有内监各司房、膳房、酒房等参差其间。如此,数百座单体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纵横罗列。虽然东西两侧尚有大片宫殿未及建成,但一座规模宏伟的大明皇宫,至此已初具雏形。
当第一次游览过这座全新的皇宫后,永乐油然生出一种继往开来的感觉。在他看来,只有这座雄伟的宫城,才能衬托大明天子的至尊身份,才能彰显天朝上国的无限威仪!从这座依南京旧宫仿建、却又在规模格局上远胜前者的北京紫禁城中,永乐还希望向世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他,永乐皇帝朱棣,通过自己的励精图治,已经将华夏带入一个全新的鼎盛之世!父皇开创的大明王朝,在自己的手中,得以踵事增华、发扬光大!
永乐十九年元旦,永乐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驾临奉天殿,在这里主持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后的第一个大朝仪。宽敞的大殿内,文武百官、宗亲贵戚、番邦贺使齐列殿下,山呼之声绕梁不绝,拜舞之姿齐整庄严,永乐俯瞰群臣,豪情万丈。待礼仪毕,永乐起身,威严地道:“自今日始,我大明定都北京!北京背倚燕山,南俯中原,是为王者之所!都于此地,我大明必将天眷永顾,国祚万年!”
“诚如是!”太子朱高炽以下,群臣俯首应答。
永乐满意地点了点头,露出一丝笑容道:“迁都事巨,全赖列位臣工勤勉,终得大功告成!今年元宵佳节,宫中将在午门外开鳌山灯会,诸位爱卿可携家眷往而观之,以慰辛劳!”
“臣惶恐!”众臣又是俯首,继而道,“谢陛下!”
永乐又点了点头,继而以目示意身旁侍立的江保。江保会意,右手一抬,礼乐之声随即响起。永乐走下小丹墀,在臣子们的恭送声中离殿而去。
大朝仪结束后,高炽领着一众宗亲前往乾清宫行家礼,而朝臣和番使们则列队出宫。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三个阁臣结伴返回文渊阁。各自脱去朝服,旋又聚到杨荣值房中。待下人上了茶,杨荣端起便饮了一大口,方对士奇和幼孜笑道:“每年最怕的就是这大朝仪。一站就是一两个时辰,想喝口水都难!”
杨士奇边小口啜着茶,边笑道:“仆倒不怵久站,只是这北京的天气实在太冷,先前在殿外丹墀上恭候陛下时,冷风直往脖子里灌!直到后来进了殿,才慢慢缓过劲儿来!”
“士奇兄说的是!”金幼孜慢悠悠地道,“其实咱们还算好的,至少后来还能进殿暖和暖和。那些低品的朝臣们最遭罪,从头到尾都只能在殿外候着。仆刚才出殿时,看见好些个都冻得僵了!”
杨荣感叹道:“难怪那么多人都不愿迁都!朝臣大都是南人,现在跑到这苦寒之地,要一下子适应过来还真不容易!”
士奇接过口道:“年纪大的确实难过,年轻的身强体壮,还是挺得住的!”
“那也未必!”金幼孜摇摇头,“迁都前,朝廷选派官员入值南京六部,本以为这不过是个鸡肋,却没想一大堆人去抢,年轻体壮的都有好些!来北京路上蹇大人还跟仆提起,说南京吏部考功司缺一个主事,结果吏部五个主事,竟有三愿意留下,而且都年方不惑!仆就不明白,南京虽好,但毕竟远离朝堂,又没太多正经事,待在那里,仕途受滞怕是免不了的。年长的没了进取心,留着养老倒也不错;可这些主事都正值壮年,难道也无心宦途了么?”
杨士奇淡淡一笑,摇摇头道:“他们未必是无心仕途,没准反倒是想搏上一搏!”
“搏?”金幼孜奇怪地问道,“此话怎讲?”
杨士奇微微叹了口气,道:“他们是看准了太子不愿迁都,想等着朝廷会再迁回南京,他们便可近水楼台先得月!”
杨士奇话一出口,杨荣与金幼孜心中皆是一凛。迁都北京,表面上看是一切顺利,但这多半仰仗于永乐的威势和决心。其实在朝中,不愿迁都的大有人在。北京一则气候苦寒、二则土地贫瘠,而且还离边塞太近,这种种因素,使得南方籍的朝臣大都不愿迁都于此。而在腹诽迁都的人中,来头最大的就是当朝太子朱高炽。高炽虽曾在北京居住多年,但却一直钟情人文荟萃的六朝古都。而且对父皇决心迁都的最大理由——天子戍边,抵御强胡,他也打心眼儿里不认可。在他看来,抵御胡虏自是应当,但没必要把朝廷也搬到北京。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大大加强朝廷在塞上的力量,但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胡人突破燕山,立刻就会兵临北京城下,到那时社稷就危险了!所以,高炽一直坚定地认为,以南京为京师是最正确不过的举措!以南京为京师,即便胡虏入寇,大明一时不敌,也可以从容调兵遣将,集天下之力将其驱逐出去。
高炽的看法反应了相当一部分朝廷大臣的心声。只是永乐在迁都一事上立场甚为坚定。而且一直以来,只要他下定决心的事,就绝不会轻易更改。对皇帝的这种性格,朝臣早就摸得精熟,故都不敢硬顶。而高炽虽是太子,但性格仁弱,对他这位威势无双的皇帝老子更是从不敢有丝毫置喙。所以,在迁都被付诸廷议时,虽然也有人提出异议,但永乐一旦表露决心,大家便都噤若寒蝉。这件关乎千秋国运的天下第一大事居然如此轻易地在朝堂上获得通过,其根源就在于此。
不过高炽虽然不敢反对永乐,但他毕竟是太子,是未来的大明皇帝。永乐已经年过花甲,说不定哪天就会龙驭上宾。太子登基后,他很有可能又会将都城迁回南京。当然,真有那一天的话,六部堂官肯定会跟着朝廷一起迁徙,但下面那些普通司官则就未必。到那时,南京六部就会重新成为正宗,这些在南京任职的六品主事也有可能在这场变动中受益,升任新朝正牌子六部的从五品员外郎甚至正五品郎中。
杨荣、金幼孜还有杨士奇都是内阁阁臣,虽然品级不高,但身份超然,均属天子重臣,朝廷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北京,他们的地位都不会受到影响。不过三人均参预机要,平日也以天下为己任。对于鼎移燕山究竟利弊几何,其实他们三人也拿不准。但有一点他们都十分清楚:就是迁都事关重大、牵涉甚广,来回反复必将动摇国本。出于这种考虑,他们都对皇上和太子之间的这种分歧感到忧虑。
不过还是杨荣洒脱,见士奇和幼孜均眉头紧锁,他潇洒地一挥手道:“咱们也都别杞人忧天了!时势变迁,非可预知。将来之事,将来再议不迟!”
杨荣之意是假以时日,迁都利弊自会逐步显现,到时候根据形势再做判断。这既是老成持重之见,也是当下唯一可行之法,杨士奇和金幼孜思忖后,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杨荣见状,又嘿嘿一笑道:“眼下仆只指着灯会。这几个月忙着迁都,人都累瘦了一圈,到元宵节晚上,仆定要好好乐上一乐!”
见杨荣打趣,士奇、幼孜噗嗤一笑,屋内气氛顿时轻松不少。接着,三人又寒暄一阵,遂各自回值房署事。
二
元宵赏灯,据说始于汉代祭祀太乙,后世赏灯为其遗风。每年这天,天下各大城镇的士民们便扶老携幼走上街头,观灯赏景、猜谜作诗,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欢乐。宫中的鳌山灯会始于永乐十年。当时正值漠北肃靖、运河贯通,放眼大江南北,尽是一派繁华鼎盛,永乐为藻饰太平,遂下旨在南京皇城的午门之外举办鳌山灯会,邀京中官员同往观之,以为君臣同乐、普天同庆之意。
本来,按照永乐的原意,鳌山灯会是一年一次,年年不停。不过由于灯会耗费不小,后来朝廷二征漠北,兼又营建北京、建报恩寺塔,户部用度拮据,为节省开支,这鳌山灯会也就时断时续,即便举办,规模也受到限制。
现在户部积蓄依旧不多,但由于北京的工程已经基本告毕,接下来国家度支会有所好转。而且今年是大明王朝迁都北京的第一年,为庆此盛事,永乐决定重开鳌山灯会,并大肆操办一回。当他把这意思透给夏元吉后,这位计相虽嫌花费太多,但最后仍点头答应,并从太仓拨出十万贯钱,与永乐拨的三万内帑一起凑够十三万贯,作为灯会之用。
转眼间便到了元宵节。及至申末,天色渐黑,午门城楼上却是华灯初上、一片璀璨。远远望去,但见星球莲炬、火喷梨花、飞丹流紫、花团锦簇,宛若天上宫阙、又似水晶世界。
遵照圣旨,皇室子孙、皇亲勋爵、大小九卿衙门堂官、五府都督、内阁辅臣、翰林词臣以及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等言官,均上午门城楼陪侍;后宫嫔妃、长公主、公主以及命妇则身着诰服,在端门城楼观灯。其余低品京官无资格登楼,便都聚在午门城墙前的临时看台上。楼上楼下上千号人,一片熙熙攘攘,把个皇城烘托得热闹非凡。
酉时一到,午门前广场上九声炮响。一名内官尖声叫道:“皇上驾到!”旋即,午门城梯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朱棣身着绯红色的天子常服,在黄俨、狗儿、江保、马云等近侍的簇拥下,精神矍铄地上得楼来。楼上一众子孙朝臣立即跪了下去。
“众卿平身!”永乐伸手一虚扶,旋坐到早已准备好的龙椅上。众人这才起身,在御座左右两侧早已安排好的座椅上坐下。
鳌山灯会是由宫中操办,具体负责的是司礼监太监黄俨。此时见大家坐好,黄俨遂凑到永乐耳边,轻声道:“皇爷,可以开始了吗?”永乐没有回头,只微微颔首。黄俨会意,旋走到楼前栏杆处,中气十足地朝广场大声喊道:“开灯……”
瞬时,鞭炮齐鸣、鼓乐大作。本来乌黑一片的广场,顷刻间火树银花、星光灿烂。永乐与王公大臣们一起走到栏杆前观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间那座气势磅礴的鳌山灯。此灯山高十层,饰以金碧、山上灯如星布,吐翠旋玑,一片璀璨景象。
鳌山灯的两旁,是两条如梦如幻的灯街。无数皮、绢、纱、纸所制之灯,犹如万千浪花,曲折逶迤的延绵而下,汇聚成两条光芒四射的玉带。
灯会中的灯饰来自大江南北,有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滇南料丝灯、杭州皮绢灯;灯的花样也极其繁多,有像生人物,如老子、美人、钟馗捉鬼、刘海戏蟾;花草之属,有葡萄、杨梅、柿子;禽虫一类,有鹿、鹤、鱼、虾、走马;更有奇巧一些的,如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玻璃瓶等。数百种形态迥异风采万千的花灯,直叫人心旷神怡目眩神迷。
“父皇!”永乐正倚着栏杆看得起劲,站在他左手旁第二位的赵王朱高燧道:“这里看不清楚,咱们下楼去吧?”
永乐一侧目,见身旁的王公大臣们皆眼巴巴地望着他。永乐一愣,随即自失一笑道:“燧儿说得是,既是观灯,自然要凑近了!”说着,他大手一挥,对众人道:“诸位爱卿都随朕下楼!”
众人早就被撩得心直痒痒,都想到灯市里逛个够,只是永乐还在城楼上,他们也只能陪着。永乐金口既开,大家皆是眉开眼笑,遂簇拥着永乐走下城来。
下楼后,永乐命其余人等各自赏玩,只带着高炽、瞻基、高燧以及三位阁臣,在黄俨和狗儿的引领下,直奔正中央的鳌山大灯。
这座主灯高达三丈,且自下而上有路可通。在黄俨的引领下,永乐等人顺着阶梯鱼贯向上,一路上,万千灯笼层层叠叠、流光溢彩,永乐兴致盎然地左顾右盼,不知不觉就已登到灯山顶端。
山顶是一个搭好的平台,从这里往下看,广场上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永乐手指下方,笑呵呵地对身旁的高炽道:“都说当下是太平盛世,平日里还看不出来。今天这灯会一开,盛世风貌顿时尽显无疑!”
“此全赖父皇之功!”高炽赶紧拍了一记马屁。
永乐志得意满地点点头,又手指黄俨笑道:“也多亏尔这奴才办事得力,才有了今天这般盛景。如此说来,这永乐盛世,亦有尔一份功劳!”
“皇爷折杀奴婢了!”黄俨口中谦虚,心中却比吃了蜜还甜。
永乐笑笑,不再理他。又将周围人张望一圈,忽然心念一动,叹道:“可惜广孝师傅和世忠不在了!他二人去世前,都有跟朕说起,最大遗憾就是看不到这新都盛貌。尤其是世忠,鼎移燕山,他是极力赞成的,临死前还念念不忘,说将来北京建成,举行鳌山灯会时,他的魂魄定会前来赏灯!也不知他这时来了没有!”说完永乐又茫然四顾,似乎在搜寻金忠鬼魂的踪影。
姚广孝和金忠分别在四年前和六年前去世。永乐朝的左班文臣中,他二人一直最受器重,圣眷之隆,远胜过当下最得宠的杨荣。而且与其他文臣对迁都不置可否甚至心有不愿不同,他二人从始至终,都对迁都北京充满了热情,这也是永乐这时想到他们的原因。
永乐突然感伤,众人心中俱是一沉。瞻基反应快,赶紧笑道:“两位师傅早已转世,魂魄怕是来不了了!不过他二位既牵挂新都,没准就投胎在北京城中,只是皇爷爷不知道罢了!说不定过二十年,他们就金榜题名,再入朝堂侍候您老人家呢!”
永乐一愣,这才发现自己的感伤有些不合时宜。旋也笑道:“再过二十年,这天下就是尔做主了,要侍候也是侍候尔,朕到那时只怕早躺进长陵了!”
杨荣见永乐句句不离个“死”字,觉得太不吉利,赶紧把话题岔开,道:“陛下,老待在这上头也没甚意思,咱们到下面灯市里逛逛吧!”
永乐先是点头,旋又摇摇头,笑道:“算了,朕一去,周围一大片的人都得退避。臣工们辛苦一年,难得有这么个欢快时候,朕就不扫他们兴致了!”说着,永乐想想,对杨荣他们几个阁臣笑道:“上元佳节,尔等饱学之士岂能没有诗赋?走,回五凤楼,各把佳作奉上!”说完,便笑着走下灯山,重新返回午门城楼。
待到御座上重新坐定,永乐朝三个阁臣一笑,道:“三位学士谁先来?”
早在参加灯会之前,三人便知肯定又要奉旨作诗,因此都已打好腹稿。此刻永乐问起,他们均从容不迫。三人中,杨荣、金幼孜二人长年随侍永乐,现已升任文渊阁大学士;而杨士奇一直辅佐高炽,与永乐隔得较远,又在永乐十二年一度下狱,故而官职上稍低一些,现在仍只是翰林院学士,所以他便不吱声;而金幼孜虽与杨荣官职相同,但圣眷却稍逊一筹,他也不作声。杨荣见他二人情状,知无可推脱,只得干笑一声,道:“那臣就先献丑了!”说完,他佯作构思片刻,旋道:禁苑东风暖,青霄月正中。
鱼龙千队戏,罗绮万花从。
云峤祥光丽,星桥宝炬红。
太平多乐事,此夕万方同。
“恩!”永乐品味片刻,微微颔首道:“华丽端正,堪称佳作!”说完便将目光投向金幼孜。
金幼孜捋了捋胡须,婉婉道:
鳌山高耸架层空,万烛烧春瑞气融。
星动银河浮菡萏,天垂琼岛绽芙蓉。
行行彩队穿华月,曲曲鸾笙度好风。
自是太平多乐事,君王要与万方同。
“金幼孜此作,绘景栩栩如生,与今晚灯会之状更为贴切!后两句略一改动,比杨荣的又平添几分气势!”永乐又作了点评。
现在轮到杨士奇。杨士奇的诗词文章,不仅在翰林词臣中,就是放眼天下士林,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此时见永乐瞄来,他胸有成竹地一笑,旋朗朗道:綵映鳌山近紫霄,王正嘉节属元宵。
九衢星斗珠灯燦,一统乾坤玉烛调。
处处阳和融动植,家家欢乐合笙箫。
臣民仰戴君恩泽,万寿齐天祝帝尧。
“好!”杨士奇一咏完,永乐当即大声喝彩道:“杨士奇文辞冠绝海内!论雍容典雅,此诗与杨荣、金幼孜之作相仿佛,但诗意却更为生动。”
“陛下过誉了!”杨士奇曲身一揖。
永乐满意地点了点头,忽然想到杨士奇现在仍只是个学士,便道:“杨士奇多年辅佐太子,劳苦功高,自今日起晋左春坊大学士,仍兼翰林院学士职!”
杨士奇没料到,一首诗竟然把自己的官位又提了一级,心中顿时一喜。不过他仍保持着一贯的宠辱不惊态度,只不慌不忙地跪伏于地,道:“谢陛下!”
“起来吧!”永乐笑着一虚抚,杨士奇从地上爬起。这时杨荣和金幼孜也笑呵呵地向他道贺。三人作诗时,其他翰林词臣也相继上楼,见此情状,亦都纷纷上前献艺,五凤楼上顿时好一阵热闹。
待过了好一阵,诗会接近尾声,永乐觉得有些乏了,遂起身笑道:“尔等都正值盛年,朕却垂垂老矣,精神是不行了。今日便就到此,尔等自去观灯,朕先回宫了!”
见永乐要走,一众子孙朝臣忙又跪地恭送。这时黄俨还在城下灯市里忙活,永乐遂领着狗儿、江保、马云三个下楼,在一群小内官的簇拥下登上舆驾,向后宫而去。
三
永乐本是想直接回乾清宫歇息,走到半路,一阵寒风吹过,他又清醒不少。待到乾清门时,永乐忽命停舆,然后从舆驾上下来,对江保和马云道:“尔等先回去!狗儿陪朕去后苑走走!”
“皇爷!”马云毕恭毕敬地道,“外面天冷,还是回宫里待着吧?”
永乐大手一摆,道:“朕戎马一生,何惧些许寒风?尔不必聒噪!”
听永乐这么说,马云顿不敢吱声了。永乐领着狗儿绕过乾清宫,沿着甬道向宫后苑方向走去。
宫后苑位于玄武门与坤宁门之间,是新建紫禁城时专门开辟的一处花园。不过紫禁城刚刚落成,虽然宫殿已基本建好,但一些次要的犄角旮旯之地尚有待完善。像这宫后苑,眼下假山池塘小径都已成模样,但花草之类尚未来得及栽植,需等到开春后再行增补。不过这并不影响永乐的兴致,进入空旷的苑中,没了高楼殿宇的遮挡,反倒让永乐觉得十分舒畅惬意。主仆二人来到池塘边,但见水中明月倒悬,水面光洁如镜。永乐见此景,感慨道:“想当初朕刚到北平就藩时,这里还是前元旧宫。当时朕游览元宫,所到之处皆一片萧索,景致较这尚未竣工的后苑,也都差了好许!”
“皇爷看到的还是装扮的!”狗儿笑着插口道,“奴婢是王爷就藩后才招进府的,之前都是在旧北平街头瞎混。王爷就藩前,当时的北平布政司特地召了好多人进元宫,把里头清扫了一遍,奴婢也跟着混了进去。那还是奴婢头一回进皇城。皇爷您觉得元宫破败,可在奴婢看来,简直就跟龙宫一般,回去后还想着,将来要是能在这皇帝老子的家里住上一天,就是死了也够本了!”说到这里,狗儿不好意思地嘿嘿笑道:“哪知没多久奴婢进了燕府,跟了皇爷,从此别说元宫可以随时出入,后来连南京紫禁城都住了好些年。现在再回北京,这里居然已经有了一座新皇城!以后奴婢天天都能住在里头!现在再回忆当年那点子念想,就觉得那是自己跟井底之蛙似的!”
“哈哈哈哈……”狗儿的话说得永乐放声大笑,笑声中又带着几分自豪。狗儿的这些经历,完全拜自己所赐。自己不仅改变了狗儿的命运,更改变了千千万万大明子民,乃至无数尚未出生的未来华夏后人的命运!从这种改变中,永乐再一次品尝到了身为王者的畅快感觉。永乐坚信,自己一手推动的这些改变,会使大明,使华夏在未来的岁月中愈发强盛;而他本人的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更会因为这种繁荣昌盛,而永垂史册,光耀千秋!
激动过后,永乐终又平静下来。这时又一阵寒风吹过,永乐感到身上关节有些微微发痛。这是多年戎马生涯、长期风餐露宿落下的毛病。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头痛、恶风、骨节酸痛等种种症状逐渐在他身上体现,这让永乐十分难受。本来,既然症状发作,那就应该赶紧返回温暖的房中。不过今天永乐心情甚佳,直到这时仍意犹未尽,不想因为这点子小毛病搅了兴致。他将身上的裘衣紧了紧,对狗儿道:“走,咱们沿着这湖塘逛逛!”
“阿!”狗儿答应一声,随即上前搀住永乐,主仆二人沿着池塘边的小路慢慢前行。
走了一阵,一座巨大的假山出现在眼前。这时朔风越来越大,永乐见假山下有个山洞,便决定钻进去避避风。二人走到洞口,正欲进去,忽然里面传来一阵喘气之声!
永乐与狗儿面面相觑——这种大冷天,这禁苑荒洞中竟还有人!片刻,狗儿反应过来,正站直了准备喝问,忽然里面传来人的说话声。
“快些,快些!”先传出来的是一个女声,话语间还带着几分娇喘之气!
“姑奶奶,小声些,被人听到可就坏事了!”紧接着是一个男人声音。宫后苑地处内宫,一般男人不可能进入。而这个男音明显有些尖利,所以说话者应该是个宦官。
女人又说话了,语速越来越急切,而且显得颇为兴奋:“这时候,哪会有人来这里!你方宽了心,赶紧加把力!”
“小姑奶奶,俺的手都快使得酸了!”
“那你倒过来,用你那三寸舌头,啊……”女人起劲地说着,忽然一声惊呼,紧接着浪叫连连,声音越来越大。
狗儿站在洞口,里面动静听得清清楚楚。到这时,他已经完全明白,这里头待着的,定是一对偷欢的“菜户”。
所谓“菜户”,又称“对食”。历代皇宫内都蓄有大量宫女。这些女子年纪轻轻就进入宫掖,从此与外间隔绝,毕生再无出宫之日。
作为宫人,她们不能像普通女人那般谈婚论嫁,唯一的希望就是能被皇帝宠幸,进而成为嫔妃。但宫女成千上万,皇帝却只有一个,想“承沐圣恩”简直比登天还难,甚至绝大部分宫女从进宫起,直至老死宫中,连皇帝的面儿都见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