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兵法》
王莽的王牌
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三月,刘玄做出了兵分三路的军事部署。
第一路军由大司徒刘演率汉军主力进击,目标是尽快拿下宛城,并设想把宛城作为汉军的总司令部。
第二路军由偏将军刘秀和邓晨跟随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进击颍川郡等地,起到接应和支持主力部队的目的和作用。
第三路军由陈牧、廖湛率平林军的主力向南攻打新野等地,扫清南阳境内残留的官军,起到确保汉军根据地安全的目的和作用。
刘玄这番部署看似是为了汉军的锦绣前程着想,尽快打垮和推翻王莽的新朝政府,但实际上,刘玄却是私心多于公心,他醉翁之意不在城而在人。他把刘演、刘秀及其亲信都调派到外,既分解了他们的实力和势力,同时,还想假借官军之力减弱甚至消灭他们,从而达到巩固自己权力的目的。
刘玄的野心,刘演、刘秀兄弟如何看不出来,以至于两人在分别前窃窃私语、伤感良久。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刘演、刘秀兄弟似乎有预感,在未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日子里,此时一别,只怕再见面都是一件很难得的事。
虽然有不祥的预感,但至少还有期待,还有幻想。然而,刘秀不会料到,他和刘演这一别竟然是永别。
刘演的主力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宛城时,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冷水。不给刘演面子的是宛城守将岑彭。
岑彭是位不可多得的将才,虽然先前在和革命军交战中他有过“不羞遁走”的不光彩记录,但他此时坐镇宛城,选择了城在人在,城破人亡,以坚守的方式向刘演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从此,两军进入了长久的拉锯战。
东边不亮西边亮,与刘演的受挫相比,刘秀所在的大军却一路势不可当,连克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定陵(今河南省舞阳县)、郾县(今河南省漯河市)等地,并且夺得了不菲的战利品。别的不说,仅粮草就超过了十万斛。在战争年代,这显然比夺得数桶黄金还重要百倍。
与此同时,平林军在陈牧和廖湛的带领下也不甘落后,对新野进行了狂轰滥炸,攻得新野城摇摇欲坠、军心涣散。眼看再挺下去只有当炮灰了,新野的守城县令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投降。
听说新野归降的消息,陈牧自然很高兴,但当守城县令提出投降条件时,他又被气得差点没吐血:投降只投刘公。
这里的刘公指的是刘演。举事前,刘演在新野的人气就很高。举事后,他超强的能力、良好的信誉、极高的威望,是革命队伍中其他人无法比及的。陈牧尽管一肚子的羡慕嫉妒恨,但无奈之下,他只好派人去请刘演来主持大局。
都说一物降一物,果然,当刘演从宛城的前线撤下来,火急火燎地赶到新野城下时,守城县令立马打开城门,把汉军迎进了城里。
这段插曲过后,刘演很风光,陈牧很没面子,而更始皇帝刘玄则很恼怒。一个小小的新野县令,要投降居然只肯投刘演,眼里哪有他这个更始帝啊!因此,刘玄等人对刘演越发忌恨。
刘演没有空闲来理会别人的忌恨。他在平定新野后,又回到了宛城下,试图一鼓作气拿下宛城。
然而,事实证明,宛城的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就在刘演竭尽全力、千方百计想要叩开宛城大门时,王莽也没有闲着,他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娶老婆。
前方战场烽烟四起,城池沦落,但王莽却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喜从何来?王莽考虑到自己的四个亲生儿子都直接或间接死于自己之手,而两个私生子又只能养在温室里,不能见阳光,所以决定再娶老婆。
其实,王莽明媒正娶的妻子两年前就病逝了,而后他虽每天都在温柔乡里睡,也没有公然续弦。这时候,王莽广征天下靓女、淑女、才女,为自己挑选皇后。
谁不想当皇后?因此,糟老头王莽的传单一发出去,前来应聘的佳丽便络绎不绝。这正是王莽想要的结果。接下来,他充分发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风,在万花丛中,发现了杜陵史氏女阿沫。
阿沫不但长得羞花闭月,而且还有年龄优势——是个年仅十六岁的小萝莉,正好符合王莽爱“小”的口味。于是,一向吝啬的王莽,从国库里拿出三万黄金作为聘礼,迎娶阿沫,并马上册封她为皇后。
与此同时,王莽还再选后宫众佳丽,成天在花丛中转,别人都笑他是老牛吃嫩草,但六十八岁的王莽却美其名曰“修炼房中术”。只要修炼成仙了,他好带天兵天将来消灭天下反贼。
第二件事:搬救兵。
就在王莽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时候,前方告急的文书如雪片般飞入宫中:颍川郡失守,新野告破,宛城岌岌可危,新朝的半壁江山已然落入汉军之手。
据说有一次,王莽一个星期没有上朝,宫殿里竟然堆满了文书,让王莽还以为自己糊涂,走错地方了呢。王莽再老、再糊涂、再昏庸,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妙,如果再让汉军这么闹下去,他的江山会玩儿完。
这时他思念起一个人来,这个人不是佳丽,而是须眉。他的名字叫廉丹。如果老将廉丹在,扫平这些乱党,肃清这些乱臣,只是分分钟的事,根本不用让他这么费思量,黯神伤。
逝者如斯夫,王莽再怎么想、怎么念也没有用。还是想活着的人吧,毕竟死了的人只能求他们的保佑,而活着的人才能真正为自己排忧解难啊!
其实活人中,也有一位人才,只是王莽不愿提他也不愿想他,因为一提他、一想他就仿佛往伤口撒盐,贼痛贼痛的,甚至痛得不能呼吸。他就是大司空王邑。
为什么王莽会选择性地对王邑“忽略不计”呢?那是因为他一想到王邑,就会头痛。
王邑有一个好父亲——成都侯王商;有一个好堂哥——王莽;有一个好平台——踏入仕途起点高、升迁快;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不败将军。
这个绰号缘于一次机缘巧合。故事回到十六年前,那时的王莽还没有篡位,处于“居摄”的揽权时代。眼看国将不国,东郡太守翟义没有让王莽耀武扬威,而是直接拥立刘信为天子,然后起兵十万来讨伐王莽。
这把星星之火,点燃了民众不满王莽把持朝纲的共愤,大家纷纷支持翟义,很快就逼近长安了。
长安岌岌可危,随时有沦陷的可能,幸亏还有悍将顽强防守。但是,即便如此,时间一长,长安终究会城破人亡。当时王莽甚至有了交出权力的想法,想以此平众怒,保全自己的性命。
还好,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以雷霆之势压倒进犯,为王莽分了忧。这人便是时任虎牙将军的王邑。他当时虽然只有二十三岁,但却初生牛犊不怕虎,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他一骑绝尘如入无人之境,首先东至陈留,大破翟义的军队,然后追击至圉城,大败翟义的军队,最后穷追至固始,斩翟义于野,大获全胜而归。随后,他率军挟着胜利的余威,一鼓作气,击溃其余叛军,平息了叛乱。
当时境况之凶险,只有王莽自己知道,如果不是王邑的横空出世,如果不是王邑一身绝技,如果不是王邑力挽狂澜,就不会有他后来的登基,就不会有他独领风骚数十载。总之一句话,没有王邑就没有新朝的建立。
打败叛军后,王莽马上就在白虎堂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他原本是想犒劳有功的将帅,不料却弄巧成拙,这一场庆功宴因为他的一句极要面子的话,反而成了他和王邑的“告别宴”。
当时因为平定了叛乱,王莽很高兴,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便用责备的语气对王邑说:“王将军怎么让刘信成了漏网之鱼呢?”应该说这本是一句无心的责备,但在生性耿直的王邑耳里就变了样了,他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当即愤而起身道:“臣无能,理当以死谢罪。”王邑随即拔出身佩宝剑,照着自己的脖子就抹了下去。
当血光散开来,王莽惊恐万状,赶紧叫御医对王邑进行治疗。吉人自有天相,命不该绝的王邑居然又奇迹般地被救活了,只是脖子上留下了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疤。
事后,王莽后悔不已,毕竟军功章里有自己的一半,也有王邑的一半啊。他想弥补,于是又是说对不起,又是给王邑加官晋爵。
而王邑并没有好了伤疤忘了疼,他的心仿佛被这一剑给刺穿了,从此他不再过问朝事,淡泊名利,不再出一谋,献一计。
王莽还算是个有良知的人,称帝后,他没有放弃收服王邑的心,封他为大司空,拜隆新公。然而,王邑还是不领王莽的情,他长年累月告病不上朝。
一个权力至上,一个清高自傲。王邑和王莽的冷战一打就是十多年。
此时,汉军又是称帝,又是攻城拔寨,属于王莽的地盘被汉军一点一滴地蚕食了,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只怕到头来王莽就要成为孤家寡人了。而现在要想打败汉军,放眼整个朝廷,竟然找不到能挑起大梁的将帅来。因此,他才会再想起王邑。
可是要想王邑挂帅,难度系数太高了,不过王莽还是决定试试,毕竟他还是希望王邑能再复当年之勇,再来个力挽狂澜,打败日渐强大的汉军。
就这样,王莽放下架子,怀揣着一本《演讲与口才》,亲自来到王邑府里。他心里也没有底,不抱很大希望,甚至做好了“三顾茅庐”的准备。
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自己一来没有吃到闭门羹,二来受到了王邑的盛情款待。这对一向桀骜不驯、自命清高的王邑来说是很难能可贵的。非但如此,一向惜言如金的王邑还说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
一句顶万句,有这句就足够了。
王邑识大体、顾大局,答应挂帅亲征。王莽在感动之余,做出了如下军事部署。
一是授兵权。他倾全国之兵,共计四十二万,号称百万雄师,交给王邑指挥。
二是派助手。他给王邑配了一个响当当的超级副手,同为三公之列的大司徒王寻。三公之列排名是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论名次王寻还在王邑之前,但此次出征却成了王邑的手下。
三是安智囊。他给王邑征调了精通兵法的人才共计六十三人,组成了一个强大无比的“智囊团”,作为军事顾问,以便让王邑随时随地向他们问计。
四是配超人。他给王邑配了一个“超人”,名叫巨无霸。巨无霸乃东海蓬莱人,身高一丈(约二米三左右)、腰大十围(约三米左右)。他有四超:一般车装不下他,三匹宝马也拉不动他,睡觉的时候要枕战鼓,吃饭的时候要用铁筷子。
值得一提的是,巨无霸除了是“超人”外,还训练出了一支超级“特种部队”。这支部队是由老虎、狮子、豹子、犀牛、大象等猛兽组成的,攻击力极强,战斗力惊人。
超级副手、超级智囊团、超级部队,还有超级的粮草、军马、辎重相配套,这样一支“虎牙五威兵”,成了王莽击败汉军的王牌。
山雨欲来昆阳城
面对王莽交给自己的千斤重担,王邑化压力为动力,化责任为行动,很快来了个三步走。
第一步走:定策略。他分析了局势后,立马制定出作战方案:稳住赤眉,各个击破,先歼汉军,再图赤眉。要稳住赤眉军,就要先稳住赤眉军的心,要稳住赤眉军的心,就要先给他们糖衣炮弹,以安其心。对此,王邑派人给赤眉军又是送礼又是给地,以此来孤立汉军。
第二步走:扼咽喉。为了保证新朝的老巢安全,王邑起兵离开长安之前,特召见了两个人。一个是杀人如麻的原涉;另一个是当年的旧部朱萌。王邑命他两人一个守武关,一个守函谷关。只要守住入长安的必经关口,京城无忧,他这个身在外的将帅也就无所顾虑,无所羁绊了。
第三步走:扩队伍。王邑带领四十二万大军,再加上后勤部队数十万,其中还有特种部队、智囊团,信心爆棚,豪气大增。他一方面编制训练四十多万既定大军,另一方面不断收编招募官军。比如对败军之将严尤,他便宽大处理,好生安慰,让他戴罪立功。
果然,严尤、陈茂等将领的加入,使王邑的军力更盛,大有掷一鞭而截江断流,跺一脚而地动山摇之气势。
王邑坚定不移、扎实有力的三步走之后,超规模的军事行动步步为营、步步惊心,已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那么,此时的汉军又是怎样应对的呢?
汉军没有想到王莽的援军组织得这么迅速,出击得如此迅捷,个个被吓得面如土色。要知道,汉军男女老幼凑在一起算也只有十万兵马,而且还不是集中在一块儿的,而是分散在南阳、颍川各地,各自为战,敌强我弱,能不害怕吗?
兵马本来就少,又是分散的,如何能应对王邑的百万大军?关键时刻,汉军心理素质不过硬的弱点暴露无遗,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对策——逃。
面对众人的“欲散归诸城”,一向低调的刘秀却选择了高调地站出来,他对众人的逃亡行为进行了劝阻。
“开弓没有回头箭!”刘秀开始了演讲,“我们闹革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有一口饭吃,是为了生存。如果现在大家都散了,能回到哪里去?难道还想回到王莽身边当奴隶,还想自投罗网吗?天大地大,已经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处了,只有将革命进行到底才是唯一的出路啊!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诚然,现在我们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只要我们凝心聚力、精诚团结、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就会有胜利的机会,就能创造奇迹。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这种形势,奋勇向前,冲开篱笆便是艳阳天,而一旦我们退却了,消极了,临阵脱逃了,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宛城没有攻下来,昆阳又告破,我们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了,最终的下场便会是全军覆没啊!
“所以,拼一拼海阔天空。钱财乃身外之物,功名方能传千古。如果大家仅为了身外之财、一己之私便弃革命的千秋大业于不顾,那真是让天下人笑掉大牙啊!”
然而,刘秀苦口婆心的劝说,用心良苦的开导,都被众将当成了耳边风,当成了驴肝肺。不仅如此,觉得颜面尽失的他们还蛮横地怒吼道:“刘将军何敢如是!”
的确,以前刘演和刘秀是革命军中的天,是天下百姓心目中的神,也是王莽心中永远的痛。但是,自从分封大会张卬和朱鲔等人扶正了刘玄后,刘演成了有名无实的“挂名司徒”,而刘秀更是沦为偏将军。因此,此时的刘秀在汉军中可以说是“人微位卑”,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
面对众人的蔑视、敌视,刘秀选择的是无视。他不再多说一句话,不再多浪费口舌,淡然一笑,悲然一叹,大手一挥,飘然而去。
众人见状,哄然大笑,对刘秀的“书生意气”颇不以为然。唯独王常目光凛然,望着刘秀伟岸的身影,头摇得像拨浪鼓,惨然一笑,喟然长叹:“自古英雄出少年。可惜仅凭我一人之力也无济于事啊!”
就在汉军思想还没有统一、消极厌战的情绪日益高涨时,王邑、王寻和他们的大军却没有闲着。他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已经成功抵达昆阳城北,摆出的阵势是“军阵数百里,不见其后”。
面对此情此景,汉军的表情已由惊愕万分转变为惊恐万状,惊恐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不知所措。
何去何从,生死攸关;何计何策,命悬一线。
关键时刻,众人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什么妙计来,却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便是曾被他们轻视、讥讽的刘秀。
于是,原本被“雪藏”的刘秀又被他们以厚礼请上了贵宾席,众人异口同声道:“请刘将军计之。”
刘秀没有计较众人之前的轻待,而是顾大局、识大体、讲责任、乐奉献,再次挺身而出,从容不迫地说出了自己早已成竹在胸的妙计——出奇制胜。
“出奇”的前提是死守昆阳,刘秀提出由王凤、王常率众坚守昆阳,并且必须做到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坚守到底。与此同时,刘秀亲率一支敢死队突围出城,以最快的速度向其他汉军求援。
做好了“出奇”,只要汉军团结一心、生死与共,做到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打敌人一个意料之外、措手不及,便可“制胜”,打出一番艳阳天来。
听完刘秀的计谋,众人一致表示“如此甚好”。的确,此时大兵压境,火烧眉毛,城外被围,想逃无路,命在旦夕。时间不等人,容不得他们犹豫不决,容不得他们举棋不定,更容不得他们朝三暮四。更何况,除了刘秀的计谋,他们已没有其他选择了。
计谋定下后,王凤、王常负责死守昆阳城,而刘秀负责的突围求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王常精挑细选地给刘秀选了一支三百人的敢死队,但刘秀却对王常摆摆手,说道:“谢谢你,你的心意我领了。兵不在多而在精。”
然后,在王常惊讶的眼神中,刘秀从三百敢死队员中选了十三人。这十三人中包括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心腹骁将。
“王大哥不用担心,人多虽然力量大,但目标也大。我只选十三人,这样不易暴露行踪。我会选择黑夜出逃,敌人弄不清我军的虚实,定不敢贸然动手。”
“年纪轻轻,才智过人,将来你这条蛟龙定然会有腾飞的一天啊!”王常称赞道。
“昆阳城就有劳你了。”刘秀语重心长地道。
“誓与昆阳城共存亡,静候援军到来的佳音!”
有一种信心叫自信,有一种自信叫从容,有一种从容叫淡定,有一种淡定叫有实力,有一种有实力叫奋斗,有一种奋斗叫坚持,有一种坚持叫成功,有一种成功叫奇迹。集自信、从容、淡定、实力、奋斗、坚持于一身的刘秀能否获得成功、创造奇迹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站直了,别趴下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刘秀所料。是夜,他和他的“十三鹰”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官军一个措手不及。还没等王邑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十三鹰”已经扬长而去了。
成功突围后,刘秀等人来到了定陵、郾城。郾城和定陵的守将见到他们先是惊讶万分,万万没想到刘秀等十三人能从王邑的百万大军中突围出来,随即又做苦笑状。王邑大军压境,刘秀等人冒死前来,目的不言而喻,想请他们去救援昆阳。可是昆阳这叶扁舟如今已置身于汹涌澎湃的汪洋之中,被敌人重重包围,层层设防。要他们这点人马去救援,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所以,无能为力、爱莫能助的他们自然只能露出尴尬的苦笑来了。
接了风,寒暄后,守将们不等刘秀等人开口,就来了个先发制人,大致意思是说各位英雄好汉既然能冲破千难万险到这里,也是缘分。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聚,无缘对面手难牵,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在这里暂且先住下,待我们打探清楚了昆阳的情况再从长计议。
他们的“从长计议”无非是为了先安稳住刘秀等人的托词。到时如果昆阳城真的破了,他们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去救昆阳了。
“十三鹰”被他们的“柔功”一忽悠,觉得有道理。虽然在突围之前,他们热血沸腾,誓死壮志报国,然而,经过九死一生的突围,他们才发现活着真好。
在生与死的当头,他们选择了生,选择了用沉默来回应守将们的“从长计议”。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眼看敢死队就要迷失了,身为敢死队的“带头大哥”,刘秀再一次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又开始了演讲。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你。现在昆阳有难,你们做缩头乌龟,不肯去救援。他日你们有难,谁又肯来舍命救你们呢?况且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昆阳失守了,王邑就会立即掉转马头来攻打郾城和定陵,以郾城和定陵的军事力量定然抵挡不住王邑的百万大军。到那时,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大家是昆阳的希望,昆阳同样也是大家的希望,救昆阳等于救自己啊!”
刘秀这一席话说得守将们惭愧地低下了头。经过一番交头接耳,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发一半兵力救援昆阳,剩下一半守郾城和定陵,保全革命军的阵地,为救援留后路。
众人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说到底还是存了私心,出于公心的刘秀自然不会罢休,他接着反对道:“众人齐心,其利断金。我们现在兵力本来就少,再分散的话,就会被敌人各个击破,只有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才能由弱变强,才能和敌人对抗。分兵留守,你们守什么?不是守城,是守各自的财物吧?”
刘秀所言句句一针见血,点到了守将们的心里,也捅破了他们心里最后那层窗户纸。羞愧难当的守将们选择了及时悬崖勒马,做出了“乃悉发之”的军事部署,决定倾巢而动,全力救援昆阳。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刘秀突围去搬救兵后,镇守昆阳城的王凤、王常的日子可想而知,只能用“苦熬”来形容。
王邑为了显示百万雄师的威力,对昆阳发动了最为猛烈的进攻。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己超强的实力,拿下小小的昆阳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很快就发现昆阳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捏的软柿子,而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伤亡惨重,血流成河,昆阳城屹立不倒。
对此,严尤主动站出来,为主帅王邑解忧道:“昆阳虽小,却很坚固,恐怕一时半会儿拿不下。我们现在犯了屯兵于坚城之下的兵家大忌。汉军的主力现在正在围攻宛城。宛城是敌我两军的分水岭,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我们现在应该派大军直接去宛城,和宛城里的官军里应外合,消灭他们的主力,生擒伪天子刘玄,那时昆阳便不攻自破了。”
对此,王邑几乎想都没想就直接否定道:“我现在拥有百万雄师,如果连一座小小的昆阳城都无法拿下,怎么显示我们官军超级无敌的大威力呢?当务之急是尽全力拿下昆阳城,先来个血腥大屠城,然后纵酒放歌,凭借胜利之势前进,那滋味才算美啊!”
王邑说完,马上就将此番豪言壮语付诸行动,对昆阳进行了更为猛烈的进攻。
王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用高射炮打蚊子。
果然,面对官军的狂轰滥炸,昆阳城再牢固,士兵再英勇,军民再团结,一万守军怎么能抵挡得住百万敌军的强攻呢?
结果已无悬念,城破人亡的命运已被注定。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军在坚守七日后,在苦等援兵无望的情况下,终于动摇了。
王凤找王常商量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如今再这样抵抗下去,不是和官兵过不去,而是和自己过不去了。这样下去城迟早要被攻破,为了给大家一条生路,我们还是投降吧。”
“再等等吧。”王常是个宁可战死,也不愿投降的人,但现在的问题不是他一个人的生死,而是城里几千男女老少的生死,他也强硬不起来了。
最终,王凤和王常两人也没有进行口水战,而是选择了“笔战”。他们招来一些民众代表,以民主的方式,采用不计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最终,以王凤为首的主降派以绝对优势战胜了以王常为代表的死守派。
少数服从多数,于是,昆阳城头很快竖起了白旗,接着城门打开,汉军向城外的官军喊话:“我们不打了,我们投降了,请你们进城来吧。”
得知汉军投降,王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汉军这使的是空城计吧?第二反应是这太不像话了,汉军这时候怎能投降呢?第三反应是太不够意思了,打不过就举手投降,一点都不好玩。
“三个反应”加在一起,王邑得出结论:这时候批准汉军投降,太便宜他们了。因此,面对本可以兵不血刃直接占领昆阳的机会,王邑居然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马上叫人回话:“站直了,别趴下,咱们继续打!”
严尤一看,这样闹下去会坏事呀,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将军啊,《兵法》云‘围城为之阙’,就是说围城总要给人留一条出路。宛城那边的汉军主力听说昆阳降了,肯定害怕,咱们真正的战场还是在宛城那边,消灭汉军主力部队才是当务之急,不要因为一己之怨而耽误了整个战局啊!”
事实上,这个时候严尤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王莽安排给王邑的智囊团也不甘落后,集体上场,齐谏王邑接受汉军的投降。
然而,王邑是个很有特点的人物,他一直奉行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这句名言。于是,他再次力排众议,固执己见,决定和汉军厮杀到底。
昆阳城里的汉军是可怜的,是悲哀的,他们只剩下苟延残喘的死亡之路了,连投降这条不光彩的活命路都被堵住了,王邑逼着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誓与昆阳共存亡。
与此同时,刘秀已成功争取了外围汉军的全力救援,接下来是他“亮剑”的时候了。
魔兽军团也无法力挽狂澜了
王邑、王寻很忙,忙着招呼大军往昆阳城上冲;王凤、王常很忙,忙着招呼昆阳城下的官军们;刘秀很忙,忙着行军布阵。当他带着满打满凑也不足一万援军赶回来时,已到了昆阳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了。
以一敌百,刘秀虽然不畏惧,但也不胡来,毕竟他知道胡来的后果只有一个: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如何才能浴火重生呢?对此,刘秀开始了精心的排兵布阵。
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刘秀让人伪造了一封来自宛城最高司令刘演的信笺,中心内容只有八个字:宛城已破,援军将至。他将信故意掉在地上,让大家都看到了。
果然,听说宛城被攻破了这样一个大好消息,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原本畏惧官军的将士们一扫颓势,由垂头丧气变成了生龙活虎。总之,刘秀的伪贺信达到了提振士气、鼓舞人心的作用。
刘秀趁热打铁,趁机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我军可战”的论述:“王邑犯了屯兵于坚城之下的兵法大忌,连日没有丝毫进展,已是一支疲惫之师了;官军虽有百万之众,但多半是临时抽调组成的,各怀其志,已是一支军心不稳之师了;官军列营数里,首尾相连,不留余地,已是一支调动和策应相当缓慢之师了;敌明我暗,他们不知我军的虚实,我军去袭,官军也不敢派大军来对抗,已是一支毫无战斗力之师了……”
提振士气,稳定军心后,刘秀决定先从这不足一万人里面精挑细选,选出了一千人,再度组成了一支“敢死队”,作为开路先锋。
刘秀就带着这一千骑兵,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很快就到了昆阳附近。
面对刘秀从天而降的千人团,王邑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他同样派出了一支千人团迎战。结果毫无悬念,刘秀的千人团很快就吞并了王邑的千人团。
这其中的刘秀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他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所向披靡。汉军见状纷纷称赞道:“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初战告捷,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胜,但对提升汉军的士气却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随后刘秀乘胜出击,屡战屡胜,步步推进。对此,根本就没把刘秀这一小股援军放在眼里的王邑下达了这样的命令:“诸营皆按部,毋得动!”意思就是说没有他的命令,大家各就各位,不得擅自出战。
他要亲自出战,把刘秀剁成八大块。随后的事实证明,王邑的军令犹如顶尖高手比武一样,自缚了手脚,纵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没有完全施展的余地。果然,当他亲自率兵来迎战时,已远远不是“赢疯了”的刘秀的对手。
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汉军之所以这么勇猛刚强,除了有刘秀这样一位好的带头大哥外,还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令他们浑身充满了力量。
这个力量最初来源于刘秀“善意的谎言”,成功也源于这个“善意的谎言”。刘秀不会知道,就在他造谣的时候,他的大哥刘演,仿佛与他有心灵感应似的,对宛城进行了最后一击。
宛城作为南阳的首府,城墙坚固,守军兵器精良,刘演围攻了三个多月毫无进展。此时的昆阳危在旦夕,刘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早一日拿下宛城,就可以早一日回援昆阳,因为这里牵制了十万汉军,汉军的主力都在这里。
昆阳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危急,刘演也一天一天开始灰心了。如果王邑的官军拿下了昆阳,接下来肯定会救援宛城,那时他和整个汉军就走上穷途末路了。
为了保存实力,刘演决定撤兵回援昆阳。他也知道这一撤,很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再回来了。但是,此时宛城拿不下,而昆阳又不能丢,他只有舍熊掌而取鱼了。
就在他选择要离开时,宛城的守将岑彭却叫住了他,似乎是舍不得他走,毕竟一起对着干了好几个月,一方突然静悄悄地离开,另一方不习惯啊。
岑彭为了立功赎罪,在宛城一坚持就是三个多月。一百多天相比漫长的岁月来说只是沧海一粟,然而对在战火洗礼中的官军来说却是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和一直处于王邑铁桶包围中的昆阳汉军一样,他们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要用的没用的,更重要的是城下那些虎视眈眈的汉军还想要他们的命。
但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气馁,相反表现出的精、气、神令人赞叹不已。除了不怕死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知道援军肯定会来。
等啊等,盼啊盼,援军终于来了。岑彭在那一刻,眼睛湿了,那是望穿秋水后看到曙光的激动,是苦尽甘来后尝到甜蜜的兴奋。他甚至叫士兵们随时准备打开城门,去迎接援军的到来,把汉军送上不归路。
然而,事实证明,他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王邑带领百万援军到了昆阳后就停滞不前了,连来宛城昙花一现露一面都没有。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是要先攻昆阳,攻昆阳那也罢了,那是你战术的需要,这个不怪你,问题是你不是有百万雄兵吗?那就不能分一点点兵力来救宛城吗?哪怕就几万也行,毕竟宛城将士的生死还悬于汉军之手呢,毕竟宛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啊!
令岑彭失望的是,王邑没有分派一兵一卒来救援。哀莫大于心死。后知后觉的岑彭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自己是如此的低微,低微得连尘埃都不如。数月的坚守和顽抗,却换不来同情和支持。忽视他倒也罢了,怎么可以忽视宛城这个军事要地呢?十个昆阳也抵不上一个宛城啊!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王邑的百万大军居然连昆阳也拿不下。
朝廷千呼万唤,居然派出如此将领,居然派出如此军队!岑彭终于绝望了。他找严说商量,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个字:降!理由是如今自己这样卖命,得来的却是孤立无援,与其这样白白等死,不如投降,还可以保全众人的性命。
严说听了,长叹一声,半晌才道:“非要如此吗?”
岑彭道:“朝廷早已不把我们当人看了。再坚守下去也毫无意义。再者,这几个月我们和刘演的汉军不打不相识。我觉得刘演是个帅才。我等现在投降,正如弃暗而投明也,既可以救众士兵于水火,又可给他们指出一条光明之路,何乐而不为呢?”
严说再度长叹一声,从牙缝里吐出六个字:“恭敬不如从命。”
就这样,岑彭和严说把宛城献给了刘演。
宛城的攻破,对汉军来说是个天大的喜事,对鼓舞军心、提振士气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久,汉军就在刘秀的带领下彻底把王邑派来的阻击队给打趴下了。
俗话说好汉敌不过人多。此时王邑的军队毕竟有几十万。如果此时群起而攻之,那么,刘秀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了。然而,王邑却下达了“毋得动”的命令,所以官军均“不敢擅相救”。
败,溃败,大溃败,败得一塌糊涂。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汉军开始了“倚天屠龙”的表演。战斗是激烈的,是刺激的,但也是毫无悬念的,汉军成了主角,官军成了配角,汉军成了主宰者,官军成了被宰者。
战斗中,刘秀开始施展擒贼先擒王的看家本领,通过不懈努力,在乱军中发现了王寻。在他的指挥下,汉军成功把王寻射死了。
这个时候,躲在昆阳城里的汉军终于发现援军来了。眼看官军大败,他们在王凤、王常的带领下,杀出城来支援城外的汉军。一时间杀声四起,锣鼓喧天,鲜血染路,官军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了——不羞遁走。
对此,如梦初醒的王邑还幻想着力挽狂澜,做出了最后的挣扎和拼搏。可是,任凭他砍杀逃亡的士兵,任凭他喊破了喉咙,也阻止不了一溃千里的颓势。没办法了,王邑只好使出了撒手锏——特种部队。
接下来巨无霸该出场了。巨无霸原本以为这场战役他来得不是时候,昆阳就这么点汉军,连援军也这么少,他根本就没有出场机会。因此,当王邑突然叫他出场时,他还在打盹儿,完全不了解战况。
巨无霸接到命令,二话不说,赶紧放出他的魔兽军团。好家伙,铁笼里关着的老虎、豹子、狮子等动物憋得太久了,一放出铁笼,顿时大显神威,直扑汉军而去。汉军原本正打得起劲,突然见敌军中冲出这等怪动物来,也都吃了一惊,正准备四处逃窜时,奇迹又出现了。
这次的奇迹非人力所谓,而是天力所致。这时候,突然变天了,先是黑云笼罩,接着狂风四起,再接着几声巨雷响后,暴雨如注。
黑云把天空的光芒都遮挡住了,狂风把旗帜帐篷都吹飞了,大雨把道路都冲垮了。更重要的是可怜的魔兽军团,它们本来正张牙舞爪准备一展威风,但被这闪电、惊雷、暴雨三部曲一弄,因为惊吓过度,像是得了“疯牛病”一般,老虎不是那个老虎,豹子不是那个豹子,狮子不是那狮子,开始四处逃窜。在逃的过程中,又踩死咬死官军无数。一时间,官军尸骨遍野,魔兽军团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王邑眼看败势不可再挽回,只好选择了“自由飞翔”,充分发挥“钻山豹”的风格,抛下一切,一路狂奔,马不停蹄地逃回了洛阳。侥幸逃得性命的还有严尤和陈茂。只是逃得性命的严尤心里是不是很懊恼和悲愤呢?如果主帅王邑能听自己一席话,也不会落得如此惨不忍睹的下场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
而汉军在击溃官军后,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们收获了官军留下的大量辎重物资、车甲钱财。据说,这么多东西,汉军搬运了一个月也没搬完,剩下的只好全部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