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我是“铜马帝”

刘秀一夜之间笑傲河北后,接下来处理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都是书信惹的祸。

原来,刘秀在邯郸清点战利品时,发现了大量王郎的文书。这些文书既是王郎伪政权的铁证,同时也是刘秀的手下将领们的定时炸弹。

原来,这些文书里有很多都是刘秀下高级将领们、文豪们写给王郎的“家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极力巴结王郎,二是竭力贬低刘秀。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谁主沉浮,谁定江山,谁能最后笑傲江湖还是个未知数,因此,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懂政治的人都为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选择了“不讲规矩”——成了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脚踏两条船。因此,身在刘营心在王营也就不足为奇了。

铁证如山,刘秀手下的官吏们个个面如土色,心想这样只怕吃不了兜着走。

军令如山,刘秀举起了手中的权杖——尚方宝剑,把所有的文书付之一炬。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时,刘秀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解惑的话:“就让那些通宵达旦都失眠的人从此都能睡个安稳觉吧。”

这就叫气量,这就叫大度,这就叫豁达,这就叫政治智慧,这就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二件事:都是分封惹的祸。

消灭王郎,平定河北。这样的旷世奇功、绝世佳作,远在长安的刘玄看在眼里,喜在脸上,却急在心里。

喜那就不用说了,一夜之间令人头疼的王郎政权灰飞烟灭了,他能不欢喜吗?急的是刘秀的横空出世。严格来说王郎不是英雄,充其量只能算是夜郎自大之类的人物,充其量只能算是鼠目寸光的小人物。而刘秀是英雄,是豪杰,这条蛟龙一旦腾飞到了天上,想要再擒住他就比登天还难了。

应该说刘玄不但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政治手段。他马上针对刘秀来了个双管齐下。

第一,论功行赏。他派御史前往河北,封刘秀为萧王。这个很容易理解,在处理王郎事件上,刘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分赏才能堵住众人悠悠之口。

第二,图穷匕见。下令刘秀罢兵,并命刘秀率部回长安领赏。这一招才是实的,王郎已消灭了,现在就该轮到罢兵务农的时候了。同时,为了达到逼刘秀就范的目的,刘玄还派出了大将苗曾任幽州牧,韦顺任上谷太守,蔡充任渔阳太守,并且下令马上上任就职。

如果刘秀完全按照刘玄的双管齐下来做,那么,恭喜刘秀,他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一夜之间又会回到解放前,回到那种忍气吞声、寄人篱下的生活,回到那种生不如死、行尸走肉的境地。去,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因为革命的果实将再一次被刘玄攫取,刘秀将再一次回到一无所有的险境。不去,那是抗命,那是大不敬,那是以下犯上,那是公然宣布单飞,那是彻底和刘玄分道扬镳,那会成为众矢之的。

去,还是不去,这的确是件难以抉择的事。关键时刻,刘秀手下的“智囊团”开始发挥作用了,他们之中的有识之士主动站出来,为刘秀排忧解难。

第一个亮相的是护军朱祐。

朱祐和刘秀的铁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太学求学的时候,两人以前一起同过窗,又一起扛过枪,关系很好。此时朱祐当着刘秀的面,说出了这样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来:“如今天下大乱,您却有龙凤之姿、帝王之相,必是真龙天子啊!”

“一派胡言,给我打入大牢里去面壁思过。”此时刘秀的脸就像三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他二话不说就对朱祐下达了逮捕令。当然,这不是他真的动怒了,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了防患于未然——提防隔墙有耳。

结果自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把朱祐象征性打入大牢体验了一下艰难生活,就“取保候审”了。

第二个亮相的是耿弇。眼看刘秀还在做“掩耳盗铃”的荒唐之举,耿直的耿弇没有丝毫畏惧,他挺身而出。耽弇对刘秀上演的是一出“激将法”的好戏,同样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想回上谷征兵。”理由是在征伐王郎大军的过程,汉军死伤惨重,不吸取新鲜血液,不利于军队的新陈代谢。

刘秀听了大吃一惊,问道:“王郎已死,如今清平世道,征兵干吗?”

耿弇等的就是刘秀的这一问,马上胸有成竹地答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王郎虽死,但像铜马、赤眉的起义军还有十多支,刘玄根本无法做到攘外——根本无法打败他们,也无法做到安内——只能对我们虎视眈眈,哪有精力和实力来围剿我们啊?依目前这种形势,更始政权离灭亡的时候不久了。”

刘秀怒喝道:“你怎么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呢,来人啦,拉出去斩了。”

耿弇镇定自若,笑道:“大王怜悯臣爱惜臣,情如父子,爱如潮水,所以我才敢说出这样的忠心之言、肺腑之言。”

刘秀一听,马上换了一副表情,笑道:“我刚才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接下来,就是耿弇的个人表演时间了。他的话归纳起来,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苛政猛于虎。老百姓苦于王莽的苛政,怀念刘氏王朝的仁政,因此,听说汉兵重起,都喜不自胜,那样子就像脱离虎口得归慈母的怀抱。

第二层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在更始皇帝名义上是天子,但却放任手下将士争权夺利,争夺地盘,争风吃醋,放任亲朋好友做一些嚣张跋扈、大逆不道、无法无天的事来,这让天下百姓吃透了苦,伤透了心,让他们认为更始连王莽的新朝都不如。这样失去民心的政权是注定不会长久的,是注定会失败的。

第三层意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您现在仁爱广播天下,功名已经显现,仁德已经彰显,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仁爱之心、仁德之威、仁厚之情,那么,只需一纸传檄便可平定天下。江山如画,前途似锦,任重而道远。但是,天道酬勤,您应该竭尽全力夺取才对,千万不要让别人坐享其成啊!

到这里,刘秀的“秀”没办法再作下去了。为此,他当机立断,马上针对刘玄的双管齐下而来了个针锋相对。

首先,针对刘玄给一甜枣打一巴掌的封赏和夺权政策,刘秀采取的策略是,该是我的一个不能少,不该我付出的恕难从命。他欣然接受刘玄封的“萧王”官帽,却拒绝回长安,理由只有四个字:河北未平。

其次,针对刘玄派兵遣将到河北赤裸裸地剥夺革命胜利果实的野蛮行径,刘秀采取的策略分三步走。

第一步走:舆论先行。该谴责还是要谴责,该愤怒还是愤怒,该交涉还是要交涉,这种声势、这种舆论导向还是得做好。越是把刘玄说得昏庸,越是把更始政权说得腐败无能,越是对刘秀有利。

第二步走:安抚为中。攘外先安内。对刘秀来说,现在刘玄及更始政权已经是“外人”了,而河北之地才是他的“内部”,但现在“内部”并不安宁,除了刘玄强行派入河北上任的幽州牧苗曾、上谷太守韦顺、渔阳太守蔡充,还有很多革命大军,如铜马、大彤等。他们各自为政,总人数加起来不下百万。如果这些同在河北的“同部同盟军”都搞不定,那么,想要撵走外入的更始大军,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为此,刘秀派出了有勇有谋的吴汉和智勇双全的耿弇去做一件事——借兵。为了增加借兵的筹码,刘秀让吴汉和耿弇这对“双子星座”持节并以“萧王”的名义调发幽州十郡的骑兵。

第三步走:兵马后行。刘备借荆州,那是有借无还;刘秀借幽州十郡之兵,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幽州牧苗曾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刘秀的用心,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马上给幽州十郡下达了“禁军令”——不得接待、不得发兵,不得应调。面对苗曾的“三不政策”,吴汉当机立断,还以一招“一剑穿喉”——率领二十个精锐骑兵,直捣幽州牧苗曾所在的无终(今天津市蓟县)。

苗曾见吴汉只有这么一点人,以为吴汉是来拜访他的,马上来了个开门迎客,他哪里知道吴汉见了他,不寒暄也不唠嗑,而是拔刀便砍。苗曾猝不及防之下成了刀下鬼。

就在吴汉大发神威时,耿弇也不甘落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了上谷太守韦顺和渔阳太守蔡充。结果,“北州震骇”,于是,十郡全部调发精兵。

事实证明,刘秀的借口是一石两鸟之计。在借的过程中,他出其不意地成功除掉了刘玄派来的“三剑客”。“攘外”成功后,刘秀手握“借来”的幽州十郡之精兵,底气大增,他马上做出了“安内”之举。

刘秀的安内行动开始了。他把铜马作为第一个清除的对象。铜马势力超大,实力超强,在河北有着“沙漠之鹰”的美誉。为此,刘秀派出了邓禹、铫期、盖延三剑客出击铜马大贼。整个“射鹰”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急于求进,出师不利。正如万事开头难一样,刘秀的大军的开局并不好。首先是勇冠三军的“开路先锋”盖延遭遇了铜马大军的伏击,结果“战不利,还保城”,被铜马大军围了个水泄不通,形势严峻。好在这个时候邓禹及时率领大军赶来增援,才把盖延救出。

与此同时,勇猛精进的铫期也在进军的过程中被铜马大军打败,最后无奈之下,只好退到河边,选择了背水一战。背水一战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绝处逢生、逆境扬帆,要么视死如归、死而后已。

对铫期这样的猛将来说,不管选择哪一种,都是轰轰烈烈、无怨无悔的。但是,对刘秀来说,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下的狼虎之将被困而不管。他马上派出大军前往相救,结果把即将“溺水”的铫期成功营救了出来。

总而言之,第一个阶段,刘秀的先头部队因为犯了兵家大忌,急于求成,结果成了铜马大军“歼”的对象,虽然最终都有惊无险地成功脱围,但出师不利。这给刘秀的革命大军敲响了警钟,冥冥当中似乎印证了革命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第二个阶段:稳中求进,步步为营。吃一堑长一智,刘秀马上改变了策略,做出了这样两个部署。一是坚壁清野,坚营自守。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避开铜马大军锋芒,消磨他们的斗志。二是士兵突击,斩断粮道。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铜马大军没有衣穿、没有饭吃。

结果可想而知,铜马军人多势众,但刘秀的坚守,让他们的超强火力没法发挥,都变成了“哑炮”“空炮”,而粮道、粮仓的破坏,让他们人数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空着肚子怎么打仗?一个月以后,他们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只得选择“移兵求食”——深夜退兵。

第三个阶段:快中求进,致命一击。兵法有云:“敌未动,己未动;敌一动,己先动。”刘秀自然不会眼睁睁地以行注目礼的方式欢送铜马大军离去,而是选择了“血腥大告别”——蓄势以待的汉军倾巢而出,结果在魏郡馆陶把铜马大军打得哭爹喊娘、溃不成军。

铜马军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这个时候,他们的盟军到了。于是,他们信心大增,士气大振,马上上演三部曲:悬崖勒马-蓦然回首-反戈一击。结果刘秀的大军原本顺风顺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重走铜马的路线——夜遁。

铜马联军自然不会让到手的鸭子飞走了,也同样选择了千里追踪。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刘秀的援军也及时赶到了——吴汉和耿弇带领征调的援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出现了。

吴汉和耿弇来了个雪中送炭,刘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他选择了锦上添花——和铜马联军在蒲阳(今河北省顺平县)进行大决战,再次打败了铜马联军。

这一次,铜马联合不但败了,而且是完败了,十二个字:非死即伤,非投即降,全军覆没。

今夜的胜利让刘秀如此高兴,他仿佛看到了一幅灿烂的风景画在眼前闪烁,一切是那么美好。今夜的胜利又让刘秀如此寂寞,他仿佛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一切是那么风平浪静。今夜的胜利最让刘秀苦恼,这是幸福的苦恼,面对十多万铜马降兵,如何处置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

降兵只有两种身份,死敌或是盟友。这个很容易理解,真正归顺,死心塌地跟着你干的就是盟友,两面三刀,另有图谋的就是死敌。处置降兵,只有两种选择,留或杀。

留,其实很简单,就是留下来,留下来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说白了就是占为己有,为己所用。杀,其实很简单,就是坑杀,坑杀所有的降兵,说白了就是消除隐患,防患未然。

降兵就像是后妈生的儿子,如果能融入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心怀二志,那就是心腹大患啊。

杀,坑杀,狠狠地杀,这似乎成了历朝历代一些名人、伟人、强人最喜欢干的事,毕竟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好与坏、美与丑、黑与白,一切不安定因素都烟消云散了。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选择这样粗鲁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比如刘秀。面对十多万铜马降军,他的确苦恼过、犹豫过,但他最终选择的却是“以柔克刚”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糖衣炮弹。刘秀对降兵大封大赏,分封降将为列侯,奖赏士兵财物,赐将士们各自归营帐,这样赤裸裸地发动糖衣炮弹攻势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亲可依,有地可倚。

第二个关键词:推心置腹。为了消除“降者不自安”,刘秀只带了两个随从去各营帐视察安抚,结果刘秀的“单刀赴营”感动了所有降军将士,他们纷纷表示就算是肝脑涂地、万死不辞也难以报答这份恩情啊!

第三个关键词:顺水推舟。通过“糖衣炮弹”和“以心换心”的方法成功俘获了铜马降兵的心后,刘秀马上趁热打铁,对铜马军进行改编,通过“悉将降人分配诸将”,顺利完成了部队的“新陈代谢”,从而完成了质的飞跃,量的改变,刘秀成了拥有精兵强将数十万的大军阀、大哥大了。

刘秀的付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此,他荣获了广大人民群众颁发的一个新的奖项——“铜马帝”。

再接再厉

在成功射掉铜马这只“沙漠鹰”后,刘秀没有小富即安,他选择了继续向着理想前进,把目光停留在了“河北五狼”身上,他们分别是:青犊、上江、大彤、铁胫、五幡。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五狼联合,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拥兵二十多万,他们最老的根据地就是射犬(今河南省武陟县)。

面对强敌,刘秀有针对性地做出了这样的战略部署。

一是调兵。既然河北五狼拥兵二十多万,当然不容小视,自然征调大军前去剿匪了。

二是遣将。既然河北五狼手下人才济济,当然不能轻心,于是刘秀派出了手下悍将耿纯为“先锋元帅”。

当然,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刘秀这一次也是经历了风雨之后才见到了彩虹,正验证了好事多磨这句话。

首先,来看耿纯所经历的骤雨。

他率先锋部队直捣黄龙,结果一路畅通无阻,很快便到了射犬城附近。这个时候天黑了,斗转星移、日出日落,这是非人力所能改变的。然而,精心部署、严阵以待却是将帅该做的事。

夜已黑,耿纯作为将帅,马上做出了就地扎营、煮饭休整的部署,目的很明确,养精蓄锐后,等天亮了,便可以对射犬来个一窝端了。

夜已深,五狼的将帅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当机立断,果敢地做出了这样的战略部署——夜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兵法战术,而此时却是出其有意,攻其疲惫。

夕阳从我们眼前看是落日,若是从地球的另一端看,它却是日出。

黑夜从我们眼前看是漆黑,若是从地球的另一端看,它却是白天。

此时耿纯的汉军是落日,是黑夜,而在五狼眼里却是日出,是白天。因此,当五狼联军出现在耿营时,马上发动了偷袭,顿时箭如雨下——箭似流星,箭箭穿喉,箭箭刺心。汉军既无还手之力也无招架之功,只有挨打挨揍的份儿了。结果只有八个字:雨射营中,士多死伤。

是生存还是灭亡,关键时刻,耿纯临危不乱,挺身而出,做出了这样的顺应形势之举。

一是以静制动。耿纯命令士兵们坚守不动,用规划如一的盾牌挡在阵前,抵挡敌人的箭雨,很快稳住了阵脚。

二是以暴制暴。耿纯挑选两千名敢死队员,手里拿着部队里的最精锐最强大的强弩,悄无声息地绕到了敌人的后面,然后做出了这样的粗暴举动:齐声呼噪,强弩齐发,很快扭转了局面。

事实证明,耿纯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以静制动稳住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己;他的以暴制暴,迷住了敌人,也唬住了敌人。最后五狼因为“不知虚实”,因为害怕“腹背受敌”,因为“明哲保身”,最后选择了退兵。

其次,来看铫期所经历的暴风。

就在耿纯进行苦战时,刘秀手下的另一员猛将铫期也遭遇重创。铫期这次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转运粮草辎重,结果也遭到敌人的偷袭。关键时刻,铫期奋不顾身,以一己之力,以一股热血,上演了力挽狂澜之举。他一马当先,手起刀落,一连杀死敌军几十人,自己虽然身上三处受了重伤,但仍然拼死血战。最终,铫期凭着他的勇猛和顽强撑到了最后,笑到了最后,杀退了敌人,保全了自己和手下将士。

暴风骤雨过后,接来是迎接彩虹的时候了。

在先头部队遭遇重创时,第二天,刘秀亲率大部队来支援了,他有两件事要做。

第一件事:犒赏三军。这个不用多说,笼络人心的需要嘛。刘秀主要做法有两点。一是给将士进行物质上的赏赐。有衣可穿,有饭可吃,有钱可花,这不是将士们基本的需求吗?二是给予将士们精神食粮。他主要说了两句名言。第一句是对士兵们所说的,“大兵不可夜动,故不相救耳”,解释自己姗姗来迟的原因。第二句是对大将军冯异所说的,“军营进退无常,卿宗族不可悉居军中”,目的很明确,为了保全冯氏宗族。

第二件事:发动总攻。决战开始后战斗很激烈,呈胶着状态,结果战斗从早上打到中午也没有分出个胜负来。都说人是铁饭是钢,眼看早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刘秀传令给都护将军贾复,八个字:“吏士皆饥,可且朝饭”。

面对刘秀的无限关心和怜爱,贾复回复“先破之,然后食耳”。说完这句话后,他马上披甲先登。主帅以身作则,一马当先,很好地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五狼联军只有溃败的份儿了。他们非死即伤,非离即散,非投即降。对投降的,刘秀进行了收编,化敌为友,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就这样,刘秀只通过两大战役,消灭了河内割地为王的最大两股势力。然而,行百里路半八十,他并没有真正达成河内统一的愿望,当务之急,还得除去更始皇帝刘玄派来的尚书仆射谢躬在河内的势力。

干掉谢躬是刘秀的当务之急,于是,他无所不用其极,马上上演斩首行动,使出的是三板斧。

第一板斧:四两拨千斤——设新鸿门宴。

刘秀找了个机会宴请谢躬,名义上是叙旧,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直接砍了他的头,以这种阴柔的方式解决这个心腹隐患。

应该说他的计谋天衣无缝,面对刘秀的诱惑,谢躬没有理由拒绝,面对刘秀的盛情,谢躬没有理由回避,于是他呼啦啦地赴宴了。结果就是在瓮中捉鳖时,刘秀却被咬了一口。坏了刘秀好事的不是谢躬,而是谢躬手下的一员猛将——马武。

马武人如其名,不但长得人高马大,而且武艺高强。他手持大刀一直紧跟着谢躬,一如三国时的关羽那样不怒自威。刘秀被马武的气势征服,选择了妥协,放任谢躬吃饱喝足,扬长而去。

事后,刘秀长吁短叹、唏嘘不已,为失去这样一次绝好机会而后悔。事后,刘秀心潮澎湃、心驰神往,为马武这样一位超级人才而心动不已。

第二板斧:釜底抽薪——挖超级墙脚。

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通过一场新鸿门宴,刘秀收获颇多,除了收获后悔外,他更多的收获是发现,发现了马武这样一位超级人才。他通过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除掉谢躬,就必须先剪其羽翼——马武。

为了能把马武挖到手,他不择手段。他有事没事就找马武套近乎,而且多次宴请马武。面对刘秀的“每有之以慰安之”,马武开始是“每防之以警备之”,毕竟各事其主,但刘秀请得多了,他又不好总是拒绝,于是还是赴宴了。他如果知道这一次宴会两人会擦出爱的火花,一定会再多穿三层防弹衣的。

酒过三巡,刘秀搭着马武的肩,说了一句特爷们儿的话:“以后我们就是亲兄弟。”马武一听,感动啊,眼泪哗哗直流。

接着刘秀握着马武的手,又说了一句特给力的话:“上谷和渔阳拥有天下一流的骑兵,以后都交给你指挥。”马武一听,感动加激动啊,除眼泪直流,鼻涕也直流。

“我手下的将领加起来也比不上你一个马将军啊!”刘秀的第三句彻底征服了马武。马武举起双手道:“行,行,行,大王别再说了,以后我唯您马首是瞻就是了。”

第三板斧:调虎离山——斩敌首于无形。

就这样,刘秀通过糖衣炮弹成功收服马武后,等于剪断了谢躬的羽翼。接下该是对谢躬下手的时候了。但是,在“亮剑”前,刘秀还是通过柔弱的甜言蜜语对谢躬进行“攻心”,称赞谢躬是“真吏也”。

其实,刘秀的话一半是恭维,另一半却是事实。因为谢躬是个勤于职守的人,他在河内期间,做到了“每至所在,理冤结,决词讼”,深得百姓的爱戴。

面对刘秀赤裸裸的夸赞,谢躬表现有二:一是“故不自疑”,二是放松警惕。为此,他的妻子进行了善意的劝告:“你和刘秀是各为其主的人,如果你连他的假话空话套话废话也听,那么你将追悔莫及,死不瞑目的。”

妻子说的是金玉良言,谢躬却把它当成了耳边风。隐患就此埋下,悲剧就此生根。

“攻心”战术成功之后,刘秀马上上演的是“攻身”之术。他派人送了封信给谢躬,中心内容只有一句:联合抗敌。具体策划为:我负责杀敌,你负责去捡战利品(协助我拿下敌人后方的一座城市)。我一打败敌人的主力部队,后方城里的敌人肯定闻风而逃,到时候所有的战利品都归你所有。

谢躬一听居然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当然乐意干了。结果按刘秀所约定的那样,刘秀打败敌人的主力后,谢躬急急派兵赶到后方一看,事情果然不出刘秀所料,敌人早已逃之夭夭了。空城的战利品不捡白不捡,谢躬马上带领主力部队去搬战利品,但哪知正当他们个个捡得嘴咧开,笑得脸开了花时,敌人进行了猛烈的反扑,结果谢躬部队大败。

没办法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谢躬只好率领残兵败将回大本营邺城了。

但是,当谢躬赶到邺城时,发现情况不对,因为这个时候邺城已被杀人魔王吴汉给占领了。此时此刻,谢躬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吾中刘秀之计矣!”结果他的话音未毕,便成了吴汉的刀下鬼。

在这一板斧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非马武莫属。关于他的勇猛刚强,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评价:“惯蹿山,能跳涧,日行千里感觉到嫌慢。掌中刀,似门扇,一百七十二斤半。看脸面,似蓝靛。朱砂眉,像宝剑。大环眼,光华现。红胡须,一大片。勇冠三军无敌将,能把敌人魂吓断。”

这段话把马武的音容笑貌、武功本领都体现出来了,可谓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唯独缺的就是他没有道出他的直爽性格。干掉谢躬后,刘秀有意让马武来当邺城的太守。但面对这样一个肥差,马武却一口回绝了,他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表示自己不愿在后方“享清福”,要求陪着刘秀上前线“闯事业”。

不愿当甩手掌柜,愿当开路先锋,这是大无畏;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是大无私。对此,刘秀对马武更加高看一眼。后来,马武在他的帐下屡立战功,为东汉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并且光荣地成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这是后话。

眼看刘秀在实行各个击破,河北的革命残余势力尤来、大枪、五幡三部来了个抱团取暖,我们姑且叫他们为“三虎”。当然,三虎中因为兵力占优,还是“大哥大”,他们自然不甘心臣服于刘秀,于是和刘秀展开了新一轮的角逐。

刘秀和“三虎”在元氏(今河北省元氏县)进行了第一次接触战,结果毫无悬念,刘秀大胜,三虎大败。败军之将、败军之兵没有别的选择,只剩下逃亡这一条路了。而胜利之师、胜利之兵,自然不会放过扩大战果的机会,进行千里大追踪了。结果刘秀在北平(今河北省保定市)再次大败三虎。

此时的刘秀一路顺风顺水,也就大意了,轻敌了,认为三虎不过如此,认为他们不堪一击了。结果在顺水(今河北省徐水县)遭遇三虎的伏击,刘秀的军队被打得大败,刘秀本人也被逼到一处悬崖上。

面对蜂拥而至的敌军,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刘秀闭上双眼,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样——跳崖。好在他吉人自有天相,突骑战士王丰刚好从崖下经过,面对从天而落的“真龙天子”,他想都没有多想,便出手接住了刘秀。王丰把自己的马让给刘秀,一路保卫他突围。很快,刘秀手下的另一员猛将耿弇出现了。刘秀见状,心中略宽,不由笑着对耿弇说:“我差一点就成了阶下囚,差一点就成敌人的笑话,差一点就一命呜呼了。”

耿弇没有时间和刘秀开玩笑,因为敌人的追兵已经到了,他选择了“让看笑话的敌人闭嘴和闭眼”,用杀伤力极强的弓箭射杀敌人,保护着刘秀撤退。

不多时,勇冠三军的马武也出现了,他一边使出“狮子吼”的迷魂术,一边使出“斩立决”的撒手锏,吓得敌军心惊胆战,杀得敌军鬼哭狼嚎。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刘秀遇险以来,得到了王丰、耿弇、马武三个好汉的帮助,终于脱离了险境。

这一仗刘秀的部队遭受重创,士卒死者数千人。

大部队在范阳集合后,因为没有刘秀的消息,人心惶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在这个节骨眼上,吴汉站出来了,而且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且不说还没有传来萧王壮烈牺牲的噩耗,就算萧王真的以身殉国了,还有萧王的大哥刘演的儿子刘章在南阳啊!我们不用担心没有主子啊,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啊!”

就这样,吴汉用瞒天过海的话暂时稳定了军心。大难不死的刘秀很快回来了,于是军心大振、士气大增。于是刘秀厉兵秣马,誓要一雪前耻。为此,他对三虎上演了三步走。

第一步走:整军再战。

刘秀马上又进行了以牙还牙、以血对血的反击,和以尤来为首的三虎再战于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风水轮流转,这一次轮到三虎还债了,士卒死者数千人。

第二步走:坚壁清野。

形势迫人,无奈之下,三虎只好退入渔阳进行死守。刘秀采取强弩将军陈俊的建议,通过坚壁清野的战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来、大枪、五幡等三虎被困在孤城里,吃没吃的,穿没穿的,用没用的,最后走投无路之下,只好选择逃跑。

第三步走:痛打落水狗。

刘秀是不会眼睁睁地放虎归山的,他马上采取了穷追不舍的战术,派出了耿弇、景丹等“十三虎将”率兵追杀。结果三虎只剩下三条路可以选择了,一是被杀死,二是被饿死,三是被累死。结果刘秀的大军一直追到浚靡(今河北省遵化市),斩敌甚众后,才鸣金收兵。三虎的最终下场是,除去被杀死的、饿死的、累死的,只有一小股大难不死的残余部队进入辽西、辽东等地区,被乌桓等少数民族所杀,落得个客死他乡、裸葬他乡的悲惨结局。

就在刘秀平定三虎时,好消息接踵而来,河内的城头子路来了个自取灭亡。前面已经说过,刘秀在河北逃过王郎追杀后,起兵时,因为势单力孤,于是决定联合城头子路一起干革命,这足以证明城头子路在河内的分量和实力。

城头子路虽然强大,但刘秀却没有和他们真的联合。因为他们虽然拥军数十万,但作风却不敢让人苟同,烧杀抢掠,无所不做。城头子路干的是黑社会的勾当。道不同不相为谋,刘秀没有选择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证明,刘秀的选择果然没有错,就在他以雷霆之势消灭了河北几乎所有强大的敌人后,这个城头子路却在干“窝里横”的糗事。

表面上看,城头子路的首领爰曾和刘诩相处得还不错,刘玄招安时,他们两人选择了归顺。爰曾被任命为东莱太守,刘诩为济南太守,两个人都是顶天大梁——大将军。按理说这样的名利也是可以的了。问题是两人却是面和心不和,起义是两个人的事,但取军队名字时,却变成了一个人,仿佛是爰曾一个人在造反似的(爰曾字子路),刘诩就算当时没不满意,事后肯定也会有意见。再说到后来城头子路的部队发展到了二十多万,势力不可谓不强大。为了取得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刘诩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利用大量钱财收买了爰曾手下的几个得力部将。结果部将一给力,就进行了“换柱”——把爰曾给咔嚓掉了。这下刘诩终于实现了自己独裁的愿望,而且刘玄也给了他一个天大的头衔——助国侯。

但是,很快刘诩就后悔了,因为他拥有了帽子和票子,却是一根空柱子,失去了权力。他的部队很快被刘玄调到各地,他空有侯位,成了光杆司令。

也正是因为这样,窝里斗后,城头子路也就烟消云散了,此时已经不需要刘秀来动用武力了,我们姑且给他们送上一个成语作为判词——自取灭亡。

人生得意须尽欢

刘秀在河北逆境扬帆,风生水起,招抚工作、革命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最终达到了有地盘的目的。这其中,刘秀展现的是自己的超级个人才华、个人魅力,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军纪军法,最终达到了“横下一条心干革命”的目的,最终达到了拧成一股绳的革命干劲,从而在河北取得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一桶金。就是这一桶金,让他已不再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之犬,而是抖一抖脚趾地板震三震的风云人物。

刘秀在芝麻开花节节高,刘玄也没有闲着,他也忙得不亦乐乎。首先,他忙着迁都。把自己定的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

更始政权最初建立在宛城,那时没有办法的办法,地盘只有那么一点儿大,没得选择。诛灭王莽后,地盘一下子扩大了好多倍。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玄决定迁都洛阳。在入住洛阳之前,他还派刘秀进行了豪华大装修,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可想而知。然而,才刚住进洛阳城去,刘玄就玩起了迁都的游戏。这次是迁都长安。

当然,刘玄迁都长安,并不完全是心血来潮,而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安抚和统治三辅地区。因为这时刘玄手下的大臣李松、申屠建等人强烈要求迁都长安。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刘玄带领文武百官,雄赳赳、气昂昂地进行了迁都之旅。然而,刘玄他们很快就体会到了来自上天的警告。

队伍刚出发,还没有出洛阳城门,一匹“先锋马”便开始发飙,一路狂奔,最终撞死在了城门的铁柱上。

然而,这种场合也多半是不可能再回头的,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决定的事怎么能轻易半途而废呢?

到了长安后,为了享受革命果实,刘玄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封赏百官。

刘玄此时认为天下大事已定,江山已稳如磐石,是该犒赏手下文武百官的时候了。于是,他把汉高祖刘邦的“非刘姓不得封王”的祖训抛到了九霄云外,大封特封。一是封刘嘉、刘赐等六名宗室家族成员为诸侯王,二是封王匡、王凤、朱鲔等十四人为异姓王。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官职,众人都欢欣鼓舞、喜不自胜,唯独朱鲔是个特别的人,他赤裸裸拒绝了刘玄的美意。刘玄当年能转正成为更始皇帝,朱鲔功不可没,因此,尽管此时他不识时务,但刘玄还是遵照他的意愿,收回封给他的王印。

王侯以下的官爵更是如洪水般泛滥成灾。就连杀猪的屠夫、做饭的厨师们都“官居三品”。如此滥封王侯官爵,对一个政权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第二件事:及时行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行乐一般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酒,二是色。刘玄显然就是懂得及时行乐的人,他一到长安,不但换了窝,连窝的女主角也换了。他新娶了大臣赵萌的女儿为夫人,目标很简单,为了满足自己的色欲。美人在伴,美酒相依,刘玄日夜行酒作乐,过起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而大臣进宫觐见时,刘玄经常云里雾里,不省人事,不知今夕是何夕。为了应付大臣们的骚扰,为了防止自己的隐私暴露,刘玄有两个应对办法。

一是把朝中的政务交给老丈人赵萌打理。亲不亲一家人,政务交给自己的老丈人打理,和肥水不流外人田一样,他放心啊!

二是发明了“垂帘听政”。他专门配了一个“秘书”,扮成自己的样子,模仿自己的口气,坐在帘幕后面“打发”那些直言进谏的臣子。

应该说刘玄是个思想丰富,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子,然而,他不会料到,他的“专职秘书”在真人模仿秀中表现得并不是很好,声音和自己明显就是“二重奏”。因此,受辱的臣子们个个义愤填膺,个个怒发冲冠,个个牢骚满腹:“现在这天下是谁的都还不知道呢?做出如此荒唐之举,这是荒废众人前程啊!”

总而言之,刘玄的花天酒地、及时行乐对一个政权来说,是一切祸害的开始。

第三件事:疏于管理。

刘玄带领更始政府迁到长安城后,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享乐条件大为改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在这种整体环境得到极大提升的条件下,更始政权以刘玄为首的领导层和管理层迅速腐败、堕落。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刘玄荒唐。他放任士兵奸淫掳掠,放纵官员巧取豪夺。这种做法在革命之初还情有可原,毕竟那时缺衣少粮,唯有如此才能调动手下将士们的积极性。但是,当革命取得良好成果,形势一片大好时,他依然没有给将士们下达“收手令”。

到了长安,刘玄首次上朝说出的第一句话便让众人大跌眼镜:“掳掠几何?”朝中文武百官闻言面面相觑,大惊失色,谁能想到如此草莽小寇之言竟出自一国之君之口。

二是刘玄荒淫。他整天花天酒地、沉溺美色。他手下的大臣们也为所欲为。一时间朝廷上下小人当道,奸人横行,坏人揽权,恶人暴敛。

三是刘玄荒谬。他放任老丈人赵萌处理朝中政务。赵萌凭借自己国丈的身份狐假虎威,无法无天。当有忠直的大臣状告赵萌种种罪行时,刘玄却肆意袒护,甚至对忠臣拔剑相向。

一位将军眼看更始政权长此下去,国将不国,便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厘改制度,更延英雄,因才授爵,以匡王国。但是,刘玄非但没有采纳这位将军的金玉良言,反而直接把他关进了大牢。于是,在刘玄的淫威之下,没人敢再行进谏之事。

赵萌为了打压异己,对那些状告自己的人痛下黑手。这期间就算刘玄出面求情,赵萌也以“大公无私、大义凛然”之势,坚决把自己的黑手伸到底。

总而言之,刘玄做了这三件事后,关中离心,四方怨叛。梁王刘永在睢阳闹革命,李宪在淮南自立为王,秦丰在黎丘占地为王,张步在琅琊当山大王,董宪在东海自立门户,延岑在汉中独自为尊,田戎在夷陵纵横,佼强在青徐当地头蛇,周建在汝南二十八城称霸王,公孙述在巴蜀号蜀王。

自作孽,不可活

刘秀在河北从人生苦旅走向人生辉煌时,更始皇帝刘玄却在长安城里享受着当皇帝的风光日子,一步一步地把革命的良好形势给葬送了,一步一步走向了衰败,一步一步让天下重归于群雄并起的混乱局面。

按理说,这个时候已经独霸河北的刘秀是不会满足于这一亩三分地,是要主动找刘玄算账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关键时刻,刘秀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是他关键时刻犯了小富即安的毛病吗?是他关键时刻犯了贪图享受的作风问题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刘秀不是刘玄那种鼠目寸光、胸无大志之人。他拥有的是凌云壮志,自然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之所以选择偃旗息鼓,原因是他通过多方搜集情报,分析得出结论:杀鸡焉用牛刀。

刘玄根本用不着去亲征,自然会有人来对付他。这个“好伙伴”便是赤眉。

前面已经说过,更始政权在诛灭王莽后,对各路革命军采取了招抚政策。赤眉军对刘玄派来的使者高度重视,召开了专门会议,最后决定归顺强大的更始政权。

为了获得好的封赏,赤眉军的带头大哥樊崇亲自率二十多赤眉政权的高管到洛阳去拜见刘玄。然而,事实证明,刘玄是个见面不如闻名的人,他只给了樊崇等人一些虚无缥缈的列侯官职,没有食邑等于什么都没有。

热脸贴冷屁股,豪情遭冷水泼。在苦苦坐等而没有奇迹发生后,他们最终选择了不辞而别。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后,樊崇整饬大军,精心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合作不成,梁子就此结下,赤眉卧薪尝胆,只为报仇雪恨。功夫不负有心人,赤眉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了。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赤眉开始踏上对更始政府的复仇之旅。樊崇亲率赤眉主力部队从武关出发,另派手下大将徐宣、谢禄、杨音“三剑客”率一支部队从陆浑关出发,两路军的目的都是长安。

刘玄自然不会放任赤眉来袭,他采取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办法,派出了以定国上公王匡为首,襄邑王成丹和抗威将军刘均为辅的“1+2”防守反击战术,分别在河东、弘农两郡严阵以待。

一个攻得迅速,一个防得及时,一个矛,一个盾,一场旷世大战由此拉开了帷幕。赤眉和更始大军首先在弘农上演真情对对碰,过程虽然精彩,但结果却没有悬念,更始军大败,赤眉军大胜。赤眉大军连战连胜,士气大振,兵力大增,很快拥兵百万。

对此,樊崇马上顺应形势,及时对赤眉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依法治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樊崇作为赤眉的带头大哥,有义务也有责任要为赤眉大军建立规矩。于是,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他建章立制,主要做法是“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通过这些手段,加强了领导权、组织性,加强了军纪、军规,使赤眉大军的整体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是挟义诛伐。

帝都就在眼前,胜利就在眼前,功名就在眼前,赤眉众将在喜庆之余,也忧郁起来。他们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号政权,在别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草莽流寇。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给了樊崇这样的建议:立宗室为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万众归心。

樊崇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是该立皇帝,大展宏图了。

别人立皇帝,离不开“推”和“选”、“寻”和“找”,樊崇立新皇帝,却别出心裁,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抓”和“摸”、“抽”和“拉”——通过抓阄的方式来选皇帝。

原来樊崇通过“推”和“选”、“寻”和“找”,开始大张旗鼓地搜罗刘姓皇族的后人。这些落魄贵族过了几代之后,基本上都“泯然众人矣”——成普通老百姓了。但是,金子都藏不住,都会发光。樊崇这一搜罗不要紧,竟然搜罗出来七十多个人,其中数刘茂、刘恭、刘盆子三人的皇族血统最近,因此他们三人在海选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复赛。

按常理,这个时候应该是进入竞选环节才对,通过才艺大比拼、智力大比拼,最终确定皇帝的人选。

但此时对樊崇来说,他选的不是贤君明主,而是傀儡之王,因此才艺不重要,智力不重要,听话才是最重要的。考虑到暂时还没办法确定刘茂、刘恭、刘盆子三人谁上任后最听话,于是樊崇便想出了抓阄这样的土办法。

“抓阄”的结果是只有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以黑马之姿脱颖而出,抓了头彩。年龄小才可能最听话,抓阄结果对别人来说出人意料,但对樊崇来说却在情理之中。

放牛娃刘盆子一跃成为皇帝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仿佛自己所看到的赤眉将领全体下拜这一切都是虚无的,都是缥缈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仿佛听到的“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高呼声都是虚假的,都是飘忽的。

因此,莫名其妙地被推上皇帝宝座时,刘盆子吓得哇哇大哭,哭着喊着要去放牛,吵着闹着要回家吃饭。

据《东观汉记》记载,当时的刘盆子样子很丑陋,很滑稽,很搞笑,很无助,“被发徒跣,敞衣赭汗,猝见众拜,恐畏欲啼”。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刘盆子披头散发,光着脚丫子,衣服敞开着,满身臭汗,骤然见到大家对他进行跪拜,惊恐万状,畏惧之下,吓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大哭起来。

“你要好好藏着这道符命。”眼看刘盆子不成体统了,旁边的刘茂赶紧上前细声提醒,大有谦让仁厚之风。

“什么符命,我不要当皇帝,我要回家!”刘盆子把符命咬烂,丢在地上,一溜烟似的跑了。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跑得了孤家寡人跑不了宫殿。刘盆子跑了也没用,因为这个皇帝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樊崇等人立西汉刘氏皇族后裔刘盆子为帝,国号“建世”。

樊崇等赤眉核心人物自然成了位高权重的实权派。樊崇被封为御史大夫,徐宣被封为右大司马,徐宣、逄安、谢禄、杨音等赤眉军领导层的高管位列三公九卿,其他赤眉将领自上而下皆为列卿、将军。总之一句话:皆大欢喜。

三是一鼓作气。

赤眉军这么千辛万苦选了一个傀儡皇帝,就是要一个名分,此时,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了。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话一点都不假,拧一股绳的汉军很快就向湖县和华阴推进。

为此,刘秀派出了丞相李松率绿林军的主力出马,妄想阻击赤眉军前进的步伐。双方交战的结果没有悬念,李松的绿林军大败,丢盔弃甲而逃。赤眉军大胜,斩获敌首三万余级。至此,赤眉军心大振、士气大振、雄心大振;至此,绿林军心惊肉跳、心胆俱裂、心灰意懒。

信念是精神财富,信仰是精神底蕴。此消彼长,信心爆棚的赤眉大军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大军推进至长安东北的高陵,目标直指更始政府的政治中心——长安。

南柯一梦,如此短暂;昙花一现,如此短暂。长安是更始政权的最后依靠,容不得再有半点闪失。因此,沉溺于花天酒地的更始皇帝刘玄终于醒了。他睁开蒙眬的睡眼,他睁开惺忪的色眼,他挣脱温柔乡的羁绊,他拔出三尺宝剑,想力挽狂澜于既倒,想重整雄风于既倾。然而,他很快悲哀地发现,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黑与白的交错中,一切激情早已化为乌有,一切雄心早已化为虚无,一切的一切早已化为过眼云烟,想要重振雄风,东山再起,无异于痴人说梦。亡羊补牢,未晚;亡国救火,晚矣。

如果说以樊崇为首的赤眉军把刘玄打回了原形,那么以张卬为首的更始将领则把刘玄打回了十八层地狱。

就在赤眉大军一步一步向长安逼近时,张卬等人也没有闲着,他们一步一步逼近刘玄。

原来,张卬等更始高级将领见赤眉大军一路高歌猛进,已无法掠其缨,于是就坐在一起商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眼下打不过赤眉,只剩下逃跑或是投降这两条路可以选择。

此时此刻,逃跑显然是上上策了。是啊,逃跑虽然不光彩,但一来可以保住自己的命,二来可以回归大自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去过草莽生活,去当山大王。

而投降显然是下下策了,委身于别人之下,寄人篱下,受人掣肘,毫无自由,生不如死,自然是万不得已之举了。

这一次,当恶人的还是张卬。张卬想必大家都记得,他是一位牛脾气的火爆人,正是他的拔剑相向,才硬把刘玄扶上了皇帝的宝座。此时他依然充当出头鸟的角色,继续发扬流寇作风,马上向刘玄进行了“善意的点拨”:咱们逃吧。理由归纳起来有两句话。

第一句话:鸡蛋焉能碰石头?赤眉大兵压境,长安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以我们现在的疲软之师和他们硬碰硬,无异于飞蛾扑火,非但于事无补,还会自取灭亡啊!

第二句话:亡羊补牢犹未晚。与其在这里自取灭亡,不如及时悬崖勒马,及时改变策略。先是打劫长安城的所有金银财宝,然后采取打游击的战术,转移革命根据地,最后重走长征路,东归南阳,收取宛城的旧兵马,重拾旧山河。

第三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万步来说,一旦情况不妙,大不了我们又重新归隐山林当山大王,当强盗罢了,谁人奈何得了?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此时贵为皇帝的刘玄显然不能接受重回原地当匪寇的日子,但此时进谏的却是雷厉风行的张卬,以及一群虎视眈眈的重臣。刘玄敢怒不敢言,于是选择了沉默是金。他原本以为可以这样平息大臣们的“进言”,然而,他显然小看了张卬的能力。

张卬素来以刚硬著称,岂是服软的主。他见刘玄这么不识抬举,虽然碍于刘玄是皇帝,没有直接发作,但私下还是发作了。他找到了另一个狠角色申屠建,说了这样一句话:“刘玄还想一直当他的皇帝,但已火烧眉毛了,现在明哲保身的唯一途径就是绑架刘玄,逼他就范。”

申屠建绝不是心软的人。张卬一提议,他自然答应不迭。

张卬马上和申屠建、廖湛、胡殷、隗嚣成立了“五人帮”。

人马组成,行动的日子也选好了,一切看似完美无缺,一切看似按部就班,一切看似顺其自然,但一切又是那么变化多端。

都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因为保密工作做得不到位,听得风声的侍中刘能卿向刘玄告密。

刘玄听闻消息后,反应有三。

一是生闷气。属下谋反,他能不生气吗?

二是出恶气。他突然一改往昔的懦弱,亮出了手中的剑,为的是出口中的恶气。

三是弘正气。打压造反派,不但是明哲保身的需要,也是打压歪风邪气,弘扬正气的需要。当然,他亮剑之前,必然还得亮身份——病弱之躯。

刘玄装病很容易理解。当年孙膑装疯那是连屎都可以吃的。而对此时的刘玄来说,装病很容易啊,无非就是躺在龙床上,做痛苦呻吟状。

与此同时,他特召“五人帮”来朝中议事。五人帮当然不知道这是刘玄的计谋,齐刷刷地往宫中跑。皇上病了,做臣子的早一点到就可以早一点显示自己的诚意。五人赛跑中,隗嚣因为体力不支,中途扭了脚,不得已选择打道回府。

而到宫里的四人开始还很激动,似乎等着刘玄给他们“颁奖”。然而,很快他们的热情就在无休止的等待中消磨殆尽了。刘玄之所以让他们吃闭门羹,那是因为他们只来四个人,还差一个人。刀斧手磨刀霍霍就等刘玄的命令,此时四人已命悬一线。

然而,那位受伤的大哥也许是本着破罐子破摔的原则,迟迟没露面。刘玄选择了耐心地等待。他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是,四个等待的人却由焦急、纳闷变成了怀疑。他们原本以为来宫中看望皇帝的人很多,但左等右等只有他们四个人,而他们却恰恰是五人帮中的成员。

气氛有点压抑,他们似乎醒悟过来了,于是除了申屠建,其余三个人选择了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宫外跑。跑出来后,他们带领兵马在城外烧杀抢掠,然后再杀进宫来。

其实,如果他们带兵先直接冲进宫中把刘玄干掉,那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到时候长安城里的金银珠宝抢之不尽,用之不完。然而,他们想到的却是先抢掠百姓,然后再来对付刘玄。这给了刘玄喘息的机会。

唯一没有逃的是申屠建,刘玄让他马上“立地成佛”了,一剑刺穿了他的心窝。随后,刘玄带着自己的妻儿逃出了长安城,去投奔他的岳父赵萌。

有了岳父赵萌的庇护,如同惊弓之鸟的刘玄终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这次叛乱不但削弱了刘玄的力量,而且把刘玄最后的老本给削没了。他怀疑王匡、陈牧、成丹等人也有反叛之心,于是,以利诱召他们三个来,结果王匡没去,刘玄便把陈牧和成丹这对“双子星座”给斩杀了。

王匡听闻消息后,惊骇之下,马上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和张卬、廖湛等人进行了强强联合,并且公然打出了反叛刘玄的旗帜。

时穷节乃见。关键时刻,丞相李松的忠心体现了出来,他一如既往地支持刘玄,率兵主动去征剿王匡、张卬。双方交战一个多月,最终王匡、张卬战败,被赶出了长安城。

就这样,刘玄在赵萌和李松的拥护下,重新回到了长安城。机会就是这样,当来临时要抓住。在错进错出混乱之际,刘玄最终还是把握住了机会,夺回了原本属于他的位置。

然而,原本就风雨飘摇的更始政权,在经过内讧风雨的洗礼后,已是内忧外患,腐朽不堪,只等那最后一根稻草的降临,便会轰然倒塌,烟消云散。

恭喜刘玄,不用再多担心了,不用再多害怕了,因为最后一稻草——赤眉大军很快就降临了。

赤眉大军步步为营地向长安推进。在内讧中失利的王匡和张卬在走投无路之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投靠了赤眉。有了王匡和张卬的更始旧将和旧兵做向导和先锋,赤眉进军的步伐自然是顺风顺水,势如破竹了。

为此,刘玄只好打出了自己的最后一张王牌——派李松出战。结果证明李松不是救世主,他被打得大败,折损了两千多士兵,连自己也成了俘虏。

当时李松的弟弟担任长安城校尉,赤眉军告诉他:打开城门,你哥哥便能活命;不开城门,你哥哥便会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李松的弟弟开城投降。

赤眉大军进入长安城。刘玄充分发挥善跑的特长——单骑出逃。据说当刘玄在出长安北门时,他所宠爱的那些姬妾们从后面追赶着他,高声喊道:“陛下,你应当下马拜谢长安城啊!”刘玄还是一如既往地听从姬妾们的话,当真下了马,对着长安城恭敬下拜,然后才上马扬长而去。

别了,长安。这或许是刘玄心里想对长安城说的最后一句话。

刘玄逃走后,他手下的文武大臣,除了丞相曹竟不肯投降,在格斗中被杀,其余的全都投降了赤眉军。仅仅维持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更始政权,宣告灭亡。

天意不可违

赤眉和更始两虎相斗时,刘秀之所以销声匿迹地按兵不动,原因有二。

原因一:攘外先安内。

虽然整个河北之地尽在刘秀之手,但表面的平静却隐藏不了内在的泉涌,一些不安定的因素还真真切切地存在,特别是和河北相邻的燕、赵之地,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安抚和收复,一旦刘秀向长安出兵,他们随时都有可能从背后捅一刀,让汉军吃不了兜着走。因此,“北徇燕、赵”,进一步巩固河北这块革命根据地是刘秀的当务之急。

原因二:树欲静而风不止。

肥沃千里的河北已尽归刘秀所有,人杰地灵的燕赵之地被他踏在脚下,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刘秀面前:称帝。

称帝是刘秀梦寐以求的想法,他辛辛苦苦拼搏这么多年,他忍辱负重砥砺这么多年,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因此,此时尽拥河北之地的刘秀自然对称帝充满渴望和期待。

称帝是众将魂牵梦萦的事情,他们鞍前马后追随刘秀这么多年,他们刀口舔血奋斗这么多年,最终的目的很现实:功成名就,封妻荫子。只要刘秀登基,他们也会水涨船高,封侯封爵,荣华富贵不在话下。

自古新皇登基都讲究“谦让”之风。君不见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时,一向我行我素,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居然羞羞答答,欲语还休,经过三番五次的推让之后,才“勉为其难”地登基就任。君不见王莽篡取汉位建立新朝时,一向心狠手辣,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他居然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同样经过五次三番的推托之后,才“顺应民心”上台执政。

此时,刘秀虽然知道自己登基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他依然借鉴了前辈的光荣传统,将作秀进行到底。也正是因为这样,劝刘秀登基的人一拨又一拨,其手段可以用“探、劝、逼、诱”来描述。

首先,来看“探”——投石问路。

第一个站出来“探”刘秀登基的人是护军朱祐。朱祐是刘秀的同学,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铁得不能再铁。王郎被灭不久,朱祐便对刘秀进行了试探:“更始政权纲纪混乱,皇帝刘玄昏庸无能,而大王您不但治军有术,而且有帝王之相,这就是天意啊!”刘秀听了,不置一词,却直接对朱祐下了“封口令”,令他闭门思过。结果可想而知,朱祐的投石问路之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了了之。

其次,来看“劝”——含沙射影。

第二个站出来劝刘秀登基的是绿林军出身的领导马武。刚从战场上凯旋的马武,借着胜利的兴奋和喜悦,以雷厉风行的态势对刘秀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

他的话归纳起来有两点,他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当真是劝说的新创造、新发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者,那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呢?”

刘秀正想回答说“挑战者”,马武却自答道:“消费者。一招鲜,尝遍天。凡事要走在前面,才能得到意外之喜,而如果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非但得不到什么,反而要赔了自己的老本。此时天下无主,是大王您称帝最好的时机。如果错过了,那么就算将来孔子来当您的丞相,孙子来当您的将军,也于事无补,也晚矣。”

刘秀正想答多此一举,马武却自答道:“贼喊捉贼,倒打一耙。现在的天下形势一片混乱,如果大王您不称帝,那么行事做人都将名不正言不顺,您可以叫别人为贼,别人也可以叫您为贼。贼喊捉贼,分不清哪个是贼,哪个不是贼。正所谓,山前有个贼,山后有个贼,二人山前来比武,不知是贼厉害,还是贼比贼厉害……

“当断不断,反受其咎。大王如果一直这样谦让下去,白白错失了良机,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呢?怎么对得起天下百姓呢?怎么对得起江山社稷呢?您现在应该先在蓟城称帝,然后再名正言顺地继续征战,号令天下,雄霸天下。”

应该说马武还是有一定的文采的,至少劝说词还是很有创意的,方式和内容都可圈可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高谈阔论遭到了刘秀的当头一棒。

刘秀根本没有和他解释“什么叫皇帝,刘玄是不是皇帝,什么是贼,自己是不是贼”这样的问题,而是直接呵斥道:“将军怎么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呢?你这是犯了杀头大罪啊!”

马武毫无惧色,据理力争,使出了撒手锏——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大家共同的意愿。

刘秀毫无所动,一脸淡然,命令马武去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要再胡思乱想了。

结果可想而知,马武含沙射影的劝进之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失败而告终。

再次,来看“逼”——威逼利诱。

第三个站出来“逼”刘秀登基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伙人。“逼宫”这样的大事,一个人做还是力量太小了,人多力量大。所以,这一次众人一起来了个联名上书,请求刘秀登基。上书引经据典,极为精彩:

“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王与伯升首举义兵,更始因其资以据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统,败坏纲纪,盗贼日多,群生危蹙。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唯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

概括起来,这篇奏文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陈述刘秀的丰功伟绩。主要是说刘秀自起兵开始,到统一河北,一路高歌,英勇无比。总之,所有赞美之词、华丽之句都向刘秀身上招呼。

二是贬述王莽和刘玄的罪恶劣行。主要是说自王莽篡位以来,逆天而行,导致天下动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始皇帝刘玄软弱无能,欺软怕硬,背信弃义,却强占了皇位。总之,什么难听的词都往王莽和刘玄两人身上招呼。

三是概述刘秀的当务之急——称帝建国。

应该说这一次众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逼出了水平,逼出了风格。然而,刘秀却说:“对不起,为了天下社稷,为了黎民百姓,我现在还不能登基啊!”

最后,来看“诱”。

第四个站出来说话的是耿纯。他吸取了前三次别人失败的经验,使出的是“诱”招。

他的方式很简单,也很特别。他最初来投靠刘秀时,是带着整个大家族来的,大有“沙场百战砺精兵,不捣黄龙誓不还”的英雄气概。而此时他亦带着一副棺材去见刘秀,只是这棺材是很小的模型。耿纯把它放在刘秀的案头前。刘秀面露惊讶,耿纯接下来说了两个主题句,并做了解析。

第一句:攀龙鳞,附凤翼。大家倾家荡产、抛妻弃子跟着你东飘西荡,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第二句: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如今大功即将告成,天人都有应验,而大王您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托,只怕是会让天下的英雄寒了心。我现在担心的是,他们一旦离您而去,想要再聚首就比登天还难了。如果是这样,当初我是带着棺材来的,也无脸再回故乡了,还不如早点躺在棺材里了结此生算了。

耿纯的话概括起来,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大家之所以跟着您是因为有盼头,如果大家看不到甜头,等不到出头,就会各奔前程。

要么合伙,要么散伙,耿纯的话如同他的名字一样,耿直而且纯朴。刘秀听了虎躯一震,沉思半晌,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我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

刘秀在经过众人一番“探、劝、逼、诱”之后,态度终于有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就等最后一哆嗦了。

帮刘秀最后一锤定音的人是冯异。

冯异是刘秀最为器重的将才之一。然而,在劝说的人群中,并没有他的身影。刘秀一直在等冯异的出现,但刘秀不会料到,冯异也在等待,等待他的召唤。

最终还是刘秀耐不住了,他把孟津将军冯异从西南前线召回来了,然后做了一件事——问。问什么?问军情,问民意,问天地,总之一句话:问四方动静。

冯异对此早有准备,对答如流。答什么?“更始败亡,天下无主,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上为社稷,下为百姓。”

面对这真心之言、肺腑之言,刘秀心扉已开,但仍沉思良久,才回了这样一句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是小楼昨夜又入梦,乘赤龙上天心中动。”

对此,冯异心中暗喜,但却不动声色地直接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知行合一,天人合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王的梦正是天命在人精神上的反映。

第二句话: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乘龙上天之象,心动之感,正对应大王九五之位的征兆啊,正应对大王重视天意的表现啊!

刘秀只有苦笑的份儿了,心里叹道:“知我秀者,冯大将军也。”

冯异只有傻笑的份儿了,心里叹道:“逼我王就范者,时间也。”

就在大家僵持不下时,一个人的出现顿时赢得了满堂喝彩,掌声雷动。这个人的名字叫强华。

强华是刘秀在长安求学时的同窗好友,和刘秀的关系相当铁。冯异在此之前便以众人的名义给强华发了一封邀请信,请他到河北来叙旧。

此时,强华的突然出现,不仅让刘秀眼前一亮,而且让众人心中一喜,因为强华不但人来了,而且还带了一件很特别的礼物——《赤伏符》。

这不是一般的书,而是一本奇书,书中有这样的符文:“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虽是谶语,但不难理解。前两句是铺垫,意思是刘秀举兵捕捉不仁不义之人,天下四面八方的豪杰之士云集于麾下。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四七之数暗指汉兴以来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八年,而汉朝尚火德,以火为主,其意思是暗示刘秀复兴汉室的天数已经来临了。

总而言之,刘秀受命于天,是命中注定要当皇帝的。

强华雪中送炭,众人眼看机不可失,马上锦上添花,发动最后一轮攻势:“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刘秀终于结束了自己的作秀表演。他眼看时机已到,装着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天意不可违,那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上顺天意,下顺民心,委屈一回了。”

公元前25年六月,三十一岁的刘秀在鄗南(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千秋亭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

千秋亭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文武百官神情愉悦,眉飞色舞。刘秀身披龙袍,气宇轩昂。

仪式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烧柴火,燔燎告天。大量的柴火被焚烧,冒出的浓烟直往天空里飘,以告知上天。刘秀登基不是老天下的命令吗?现在他以此来转告老天,自己不敢违命,正按老天的意思登基。

第二步:拜乾坤,祭祀六宗。这个很简单,拜神仙,祭“日、月、星、山、川、海”六宗,虽然腰和膝盖要受点罪,但总比烧柴火那浓烟熏得眼泪直流要好。

第三步:读祝文,宣誓就职。前两步其实都是虚的,为了来铺垫第三部的“实”。祝文写得很好,刘秀读得铿锵有力,其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刘秀即位后,马上完成了角度的转换,做出了强基固本、稳定政权的四件事。

一是改元建武。

二是大赦天下。

三是改鄗为高邑。

四是建立“内阁”。以“三公”“五将军”组成了最高权力机构。

接下来,该是刘秀大展宏图的时候了。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