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挥泪斩邓奉

赤眉军吞并了更始政权,而后又成了汉军的俘虏。三个皇帝没饭吃,两个皇帝抢饭吃,一个皇帝等饭吃。在这场“三皇演义”中,上演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喜闹剧。

然而,三皇合一后的刘秀并没有因此就高枕无忧了,相反,狂风暴雨的考验依然如排山倒海般接踵而来,这似乎正验证了这样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刮起狂风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刘秀手下的大将邓奉。

邓奉在汉军中可以用名高位重来形容。

首先来看他的“名高”:邓奉是刘秀二姐夫邓晨的亲侄子,是刘秀原配妻子阴丽华母亲的亲戚,乃新野名门望族之后。他虽然名气不如神童邓禹,但也或多或少沾了名门的光,属于少年英雄式的人物。

其次来看他的“位重”:邓奉后台足,自身素质过硬。他勇猛顽强,颇有智谋,随邓晨投奔革命事业后,立下了不少战功,刘秀封他做了破虏将军。

年纪轻轻,兵权在握,前途明亮,人生得意,按理说他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会心满意足于眼前的一切。然而,事实证明,顺风顺水的他却经不起风雨考验。

性格决定命运。改变邓奉命运的正是他的性格。

邓奉是什么样的性格呢?八个字:耿直正义,疾恶如仇。他认为耿直正义是做人之根,疾恶如仇是立人之本。他能在仕途上扶摇直上、平步青云,正是他这种超脱凡俗的性格使然。

然而,人生有起便有落,有盛便有衰,他在随邓禹的西征途中,被赤眉军打得焦头烂额,最后被刘秀派去的冯异取而代之。应征回师后,他的心情自然也是一落千丈,跌入了谷底。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这时,一件事的发生又激起了邓奉的疾恶如仇之心。

这件事跟他回了一趟家乡有关。

功成名就,回归故里,那是光宗耀祖;功不成名不就,回归故里,那是消遣时光,韬光养晦的举措。

西征的失利自然让邓奉有一种“功不成名不就”之感。他选择回乡,自然是想放松一下心情,调整一下心态。然而,他不会料到,这一趟回乡之旅将彻底改变他的命运。

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老家时,发现这样的场景: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村已不是那个村,人已不是那个人了。

村庄断壁残垣,沉寂萧条;民房东倒西歪,满目疮痍;乡亲们尸骨遍地,血流成河。一些幸存者颤颤巍巍,战战兢兢。他们泪眼婆娑,伤心欲绝的表情似乎在诉说那一场刚刚过去的噩梦。

震撼,前所未有的震撼;惊心,空前绝后的惊心。

邓奉经过一番查问,得知村子不是经过了天灾才变成这样,而是经历了人祸。

这个人祸的主谋不是别人,正是吴汉的部队。

吴汉是刘秀最倚重的大将之一,因为屡立战功,被封为大司马。这个官职在武将里是当仁不让的头一号。这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吴汉敬业。他对工作尽职尽责。史书有这样的记载:“吴汉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

第二个方面,吴汉勇猛。他在战场上就像一匹脱了疆的野马,生龙活虎,虎虎生威。

然而,任何人都有缺点。吴汉在战场上的本领有目共睹,他的缺点也同样有目共睹:放纵部下劫掠。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吴汉这样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在那个缺衣少粮,生活及物质条件极为萧条落后的年代,他只能通过放纵部下劫掠这种方式给他们无穷的动力,为自己在战场上拼死效命。

劫掠这两个字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却很深远。至少在吴汉的部队成了“黑五毒”:一是为了夺物而掠夺百姓;二是为了夺宝而掘冢陈尸;三是为了夺财而断人肢体;四是为了夺人而奸淫妇女;五是为了夺恨而裸人形骸。

这样的恶行自然是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对此,刘秀也不是不知道,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一切都是为了革命的需要,因此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偶尔对吴汉进行口头警告而已。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此,尽管吴汉在仕途上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放纵部众劫掠这个恶习却一直没有改过。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八月,吴汉率大军攻克了南阳诸县后,依然让将士们大肆劫掠。

邓奉的家乡也没能躲过这场风暴。部将们如鬼子进村般抢劫一番后,整座村庄自然是一穷二白三萧条了。

吴汉大浑球,吴汉王八蛋,吴汉欺人太甚,吴汉猪狗不如,吴汉不得好死。

邓奉先是动口,在心里把吴汉的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一个遍后,然后马上动手了。他大手一挥,率领自己的部队去找吴汉讨说法。

按理说吴汉是给邓奉几分薄面的,然而,邓奉的过激举动却激怒了吴汉。评理还要带这么多人来吗?他一怒之下,自然也没能给邓奉好脸色看了。邓奉不是吃素的,既然谈不拢,那就手下见真章吧。于是,两人当场就干起来了。

邓奉带的人马毕竟有限,自然不是吴汉的对手,落荒而逃。他越想越气,越气越恨,恨到心里痒痒的时候,便找到了自己的好友——宛城守将董欣。听说朋友有难,董欣马上来了个两肋插刀。而南阳的父老乡亲听说邓奉的义举后,也纷纷打着保卫家园的旗帜支持邓奉。

有了董欣的支持,有了乡亲的支持,邓奉信心大增,掉转马头,又来挑战吴汉。这一回轮到吴汉挨打了。

吴汉败了,丢了宛城,他马上向刘秀进行了汇报,四个字:邓奉谋反。

刘秀一听,气得直唏嘘、直捶背,他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眼里至忠至诚、在别人眼里至仁至义的邓奉居然会在关键时刻胳膊肘往外拐。为此,他调令南阳的守将万修和坚镡去征伐邓奉。结果万修出师未捷身先死,还在行军途中便病死了。

不过坚镡没有退缩,他以大无畏的精神直接面对彪悍的强敌,先是出其不意拿下了宛城。然后,坚镡便后悔了,他被邓奉和董欣困在城中围着打。好在坚镡是个有能力、有勇气、有骨气、有士气、有韧劲的人,虽然孤军防守,虽然缺衣少粮,但他凭着坚忍不拔和不懈拼搏的精神,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带领手下士兵们进行了顽强的反击,就连自己身被重创也不下火线,成功坚守了月余。这为刘秀调兵遣将来支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面对坚镡告急的文书,刘秀心急如焚。他马上派出了一位重要级人物去平叛。这个人便是岑彭。

前面已经说过,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秀巡行至河内。韩歆不听岑彭劝阻打算守城抵抗,后见形势危迫,只得投降。刘秀得知韩歆曾想抵抗,欲将其斩杀,又召见岑彭。岑彭分析当前局势:“今赤眉入关,更始危殆,权臣放纵,矫称诏制,道路阻塞,四方蜂起,群雄竞逐,百姓无所归命。窃闻大王平河北,开王业,此诚皇天佑汉,士人之福也。彭幸蒙司徒公所见全济,未有报德,旋被祸难,永恨于心。今复遭遇,愿出身自效。”他表示愿意归顺刘秀,又替韩歆求情。刘秀这才赦免韩歆。

岑彭归顺后,前往淇园劝降大将军吕植。刘秀任命岑彭为刺奸大将军,让他协助吴汉除掉尚书令谢躬,并督察各营。此后,刘秀把平时拿的符节授予岑彭,让他随军平定河北。在此关键时刻,刘秀又想到了这位超级人才。于是,岑彭摇身一变,很快成了征南大将军。为了保险起见,刘秀还给他配了四员猛将,他们分别是朱祐、王常、贾复、耿弇。这四人都是勇冠三军、独当一面的超级将领,此时尽归岑彭统管,一方面说明刘秀对岑彭的重视,另一方面说明刘秀对这次平乱的重视。

按理说,此时的邓奉该报的仇也报了,该出的气也出了,是时候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了。然而,邓奉显然在人生路上迷失了自我,他打败了吴汉不解恨,打败了坚镡不解恨,还要打败刘秀派来的“特种部队”才解恨。事实证明,人在绝境中爆发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和岑彭带领的特种部队交战中,邓奉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完胜,还生擒了建威大将军朱祐,击伤了执金吾贾复。

这下没辙了,为了拿下这个刺头,刘秀选择了御驾亲征。

建武三年(公元27年)三月,刘秀做出如下军事部署。

一是令大司徒伏湛留守京师洛阳,主持朝中内务。

二是命邓禹为“禁军总司令”兼“后勤部长”,负责征调兵马、供应粮草等工作。

解决了后顾之忧,很快,刘秀的大军直抵河南叶县。在这里,刘秀大军遇到了反将曹欣的当头一棒。曹欣仗着地利优势,又是设伏又是打游击,让刘秀的大军根本无法前进。对此,刘秀不慌不忙地对岑彭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将军之任也。”

岑彭立即率军采用“迂回”战术,对董欣进行了突然袭击,结果大获全胜。董欣的后防支援中心邓奉眼看情况不妙,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邓奉走了,董欣慌了,眼看汉军强大,慌不择路之下选择了“畏威而降”。

四月,刘秀手下的大将岑彭、耿弇、臧宫、傅俊等人合力把邓奉逼到了小长安。

小长安是刘秀的伤心地,他的二姐和三个外甥女都死在这里,而此时二姐夫邓晨的亲侄子居然又在这里干谋反之事。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之祸就在眼前。刘秀不得不亲率众将,对蜗居在小长安的邓奉进行了数轮军事打击。

无路可退,无军可援,邓奉终于明白了“无法无天”的后果。眼看失败已是必然,邓奉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投降。

按理说,刘秀亲自出征,邓奉若识时务就应该放下手中的武器投降才对,但他却等到败得无路可退时,才选择投降。不是邓奉太傻,而是他有恃无恐。

因为他手中握有一张牌——人质朱祐。

邓奉除了有万夫不当之勇外,智慧也不差,至少比三国那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吕布要强上许多倍。他生擒朱祐后,非但没有伤害朱祐一根毛发,而且还好酒好饭地招待他,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果然,此时朱祐派上用场了。投降的时候,他选择了左手衣服,右手人质。左手拿着衣服,那是为了配合当时最流行的方式——脱掉衣服“肉袒”以表诚意。右手人质,这个人便是被他养得白白胖胖的朱祐。有了这两招,邓奉打动了刘秀。再加上当年邓奉跟随刘秀闯天下时立下的赫赫战功,刘秀对他大手一挥,便要做出“无罪释放”的宽大处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岑彭、耿弇等将领不干了,他们联手出击,把邓奉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众将领说了两个中心句。

第一句:大爱有疆。邓奉虽然是陛下您的亲戚,但却干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来,如果说和吴汉单挑,那是鲁莽用事;和坚镡对干,那是意气用事;和岑彭掰手腕,那是任性用事;那么,和您对抗,就不是感情用事这么简单了,而是真正的造反啊!陛下您都亲征了,他还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非要等到最后一败涂地、走投无路之下才投降,这样冷血无情的人是自作孽不可活啊,还有什么爱可谈,还有什么情可原呢?

第二句:大义灭亲。一个犯了这样滔天大罪的罪犯如果被无罪释放了,那就没有什么法律的约束了。开了这个口子,以后如何惩恶,如何服众?长此以往,外面的强贼还没有平息,我们自己内部早已乱成一锅粥了。长此以往,葬送的是陛下您的大好江山啊!

刘秀内心是爱惜邓奉才华的,是不想斩邓奉的,但此时他却难违众议。最后,刘秀只能含着泪、忍着痛下令处斩邓奉。

都是被小报告逼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刘秀平定南方的邓奉之乱时,坐镇渔阳的彭宠坐不住了,他也来个“潇洒走一回”——造反。

和邓奉的造反一样,彭宠也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同的是,邓奉是怒发冲冠为家乡人,而彭宠却是怒发冲冠为自己。

自己怎么了呢?四个字:受委屈了。这个委屈不是零星的,而是一重接一重的。

首先,来看他的第一重委屈:屈才。

当初刘秀在河北一带被王郎追着屁股打,几乎是陷入了绝境,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听从了手下大将吴汉、盖延等人劝说,率精锐铁骑投靠了刘秀。不过,此后跟随刘秀在前方征战的主要是吴汉、盖延等人,镇守重镇渔阳的彭宠主要负责保守一方平安,积极做好后勤补给工作。他为前线送粮草、送马匹、送援兵,总之,几乎是倾尽了全部家产和精力来支援刘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秀最后能平定王郎,军功章里有一半是彭宠的。

彭宠送的是财物,收获的却是虚名。除了赢得汉军的交口称赞外,并没有获得半点实利,因为他并没有得到刘秀的认可。因此,在刘秀称帝后,封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大将军,唯独彭宠这个幕后英雄却一无所获,还是当个渔阳太守,还是在原地踏步,还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曾经的部将们一个个爬到自己头上来了,曾经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换来的却是如此结果,自觉屈才的彭宠不解了、迷失了、愤怒了,最后直接跟刘秀叫板,说了这样三句露骨而发狠的话。

第一句话: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第二句话:不要问我做了什么,我的责任是镇守渔阳军事重镇,为什么汉军能平定河北,那是因为有我默默支持、默默付出的!

第三句话:我的功劳理应封王啊,皇上怎么能忘了我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应该说彭宠的想法是好的,想通过这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让刘秀发现自己这位无名英雄,重用自己。然而,彭宠在这件事中的做法却差强人意,原因有二。

一是他选错了方式。彭宠表白的方式过于直接、过于强硬。他用嘴大声嚷嚷,口无遮拦地厉声呵斥,刘秀当然难以接受。

二是他选错了定位。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求上进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彭宠不想一直原地踏步,有更大的追求,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是,他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才能,显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刘秀手下能人众多的情况下,他能封个侯就是祖坟冒青烟了,但却赤裸裸地提出封王的请求。要知道,这是一个异姓臣子不能跨越的底线,不能触碰的红线啊!这一点,一向中规中矩、秉承祖制的刘秀能答应吗?当然不能。刘秀非但不能答应,而且对彭宠的人格和品行产生了很大怀疑,这对彭宠的仕途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伴君如伴虎,细节尤为重要,这一点,显然“马大哈”彭宠是意识不到的,因此他才会在利令智昏中,犯下了上述两点低级错误,彻底葬送了自己的仕途。

其次,来看他的第二重委屈:屈人。

彭宠毛遂自荐失败后,屈了才的他不会料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逼彭宠走入绝境的是一个叫朱浮的人。

朱浮也是最早跟随刘秀在河北干事业的人才之一,患过难、革过命,立过功。刘秀在夺取幽州后,立偏将军朱浮为幽州牧。

当时的幽州下面有渔阳、上谷等十个郡,彭宠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属下。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浮履新之后,自然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为了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他又是扩充军队,加强边防建设,又是修城建房,加强经济建设,还增设公职人员,加强作风建设。总之,这三把火恨不得一下把幽州建设成全国示范城市。

当然,搞任何建设,前提条件是要钱。没有经费,一切都是痴人说梦。这显然难不倒雄心勃勃的朱浮,他马上想到了两招筹集资金的好办法。

第一招,拉赞助。他找达官显贵慷慨解囊,直接支持和赞助地区的建设。

第二招,搞摊派。拉赞助毕竟是一项技术活,得看别人的脸色,得看人家的大气程度,有点乞讨的味道。因此,这样拉到的赞助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资金的缺口,朱浮想到了公摊这个点子。不管贫富,不管地域,只按人头点数,只按面积量地,该上交多少经费就得上交多少。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消息发布,各郡积极响应,粮食和钱财都如期交上去了,唯独彭宠非但没有任何表示,反而在公开场合发表反对声明。

渔阳郡兵精粮足,物产丰富,在整个幽州有“鱼米之乡”之称。彭宠在幽州也是德高望重之辈。这样的富裕之郡都不配合工作,这样的风云人物都公然反对自己,这显然是朱浮不愿看到,也大为光火的。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朱浮选择了杀鸡儆猴,找彭宠单聊。

彭宠岂是胆小怕事的主,他自然是竭力反驳了。怒极了的朱浮不再动口,直接动手,处处给彭宠小鞋子穿。

然而,朱浮不会料到,彭宠此时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他破罐子破摔,根本不买朱浮的账。

骂,还口;打,还手;忍无可忍,恕无可恕。朱浮心一横,索性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刘秀打了个小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有两个。

一是臣有负陛下提携和栽培。因为我无德,没能治理好幽州。因为我无能,没能管理好郡县。

二是彭宠有负陛下的重托和厚望。他明面上恪尽职守,满口仁义;暗地里笑里藏刀,大搞阴谋。

接下来,他陈述了彭宠的种种罪行: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主要体现为彭宠身为一方之主,却受贿,有负陛下的厚爱。

不孝主要体现为彭宠把自己的妻子从老家接过来住,却把年逾七旬的老母遗弃在家里。连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孝,会孝顺朝廷、孝顺皇帝吗?

不仁主要体现为彭宠杀害自己的亲朋好友。虎毒都不食子,更何况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的?

不义主要体现为彭宠现在招募了大量的士兵,私自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兵器,磨刀霍霍,蓄势待发。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天下啊!

朱浮毕竟跟随在刘秀身边多年,朝夕相处,零距离接触时间也多;而彭宠虽然在渔阳接的地气多,但和刘秀面对面的接触毕竟少得可怜。因此,朱浮的报告引起了刘秀的高度重视,他开始质疑彭宠的言行。

质疑归质疑,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刘秀不敢也不能妄下结论。为此,聪明的他马上想出一招“引蛇出洞”,故意向彭宠透露了小报告的内容。刘秀的目的很明确:一是提醒彭宠做人要低调点,得罪了顶头上司,不能一笑而过,要好好反省,抓好作风建设;要自觉“照镜子”,寻找差距和不足,要主动“正衣冠”,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二是警告彭宠做人要实,要经常“洗洗澡”,对照自己的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认真“治治病”,努力改正错误和缺点。

总而言之,刘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彭宠这样的人才也。他就希望彭宠以后能走“百姓路线”,坚持从百姓来,到百姓去,重新做一个好干部。

按理说刘秀都这么警示彭宠了,他是该静坐“三省其身”了。然而,彭宠非但没有虚心接受刘秀用心良苦的提醒和警告,反而变本加厉地对朱浮痛恨起来。他认为朱浮是个小人,在背后捅他的暗刀子,挖他的墙脚,很龌龊,是个伪君子。

彭宠不愿做任人宰割的绵羊,因此,他愤怒了、咆哮了,选择了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也向刘秀打起了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表达了一个中心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主要内容为,我没有错,我没有罪,我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身正不怕影子斜。朱浮这个小人算计我,诬陷我,是别有用心啊!

刘秀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给彭宠回了一封信,就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认错。他告诉彭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事实证明,彭宠是个一根筋的人,他的个性和风格注定他不会低三下四地主动向朱浮认错。

拒绝认错,据理力争。朱浮一听,更是火冒三丈,又接二连三地给刘秀打小报告,以爆猛料的方式赤裸裸地揭露彭宠的是是非非、各种过失。

这下轮到“主裁官”刘秀为难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不成是他没有理。最终,刘秀令彭宠到洛阳来当面对质。

去,还是不去,这对彭宠来说,是个问题。去,在这个敏感时期去洛阳,恐怕不是好事。不去,皇命难违,那是抗旨不遵啊!

一番思量后,彭宠做出如下决定。

第一,去洛阳。这个没得选,身为人臣,君命能违吗?

第二,找个垫背的。单刀赴会很危险,要拉上朱浮一起去。一来可以当面对质,二来就算死也不能放过朱浮。

第三,做好最坏打算。写信给以前自己的老部下吴汉等人,让他们替自己在刘秀面前说好话,万一有不测,也有照应和救济的人。

结果,刘秀没有答应彭宠让朱浮一起进京的请求,理由很简单:召见不是请客吃饭,还能讨价还价吗?

这下彭宠彻底晕了,刘秀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砍头、撤职、调离……除了升官发财,哪一种可能都有啊!

以前彭宠是内事不决的时候问妻子,现在外事不决他也问妻子。他的妻子是一个性情刚烈、雷厉风行的女汉子,她的回答很简练干脆利落:“死了都不能去。”她的理由概括起来为两个中心句。

第一句:千金之躯不坐垂堂。您现在坐拥渔阳这个兵强马壮、土肥地沃之地,拥有一流的骑兵,兵多将广,好歹也算是一方诸侯,怎么能随随便便、冒冒失失去京城。万一刘秀设的是鸿门宴,那岂不是追悔莫及?您这千金之躯不为别人考虑,也要为自己考虑啊!

第二句: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天下群雄并起,还是一锅烂粥,究竟谁最后能得天下还是个未知数。您怎么能像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一样,任人摆布,任人指使呢?您要有信心,要有志气,要努力改变命运才对啊!

彭宠听了,虽然心动,但还是不敢行动,马上又召集自己手下的亲信部将征求意见。亲信们也知事大,不敢轻易开口,最后只是惜字如金地说出了八个大字:“刘秀很好,朱浮很坏。”

这意思很明确,刘秀对我们还是没有什么偏见的,但朱浮这个人太坏,总是打我们的小报告,耳濡目染下,难保皇帝不对我们产生怀疑啊!

这是暗示彭宠不要轻易去京城。对此,彭宠终于下定决心,先看看风头再说。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彭宠一直迟迟不肯动身来京城,刘秀急了,一封封催促信飞奔而来,但都被彭宠付之于炉火中。

眼看写信不好使,刘秀决定派人去渔阳质问彭宠为何抗旨不遵,并说服他马上来京。为了让说服工作一击便中,刘秀派出的人是彭宠的堂弟。

大打亲情牌,应该说刘秀的想法是好的。然而,他不会料到,这一次他紧握的王牌却失灵了。

“太好了,你留在京城,我正不知道怎么办,现在你来了,我正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彭宠的堂弟到了渔阳,还没张口,彭宠便握住他的手,高兴地说道。接下来,彭宠对他的堂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他的堂弟便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住在渔阳不走了。

木已成舟,彭宠此时已经没得选择,只好硬起头皮扯大旗干革命了。

内讧愈演愈烈

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彭宠怀着一颗雄心,亲率大军去攻打驻扎在蓟县的朱浮。

朱浮一边顽强抵抗——守城,一边忙里偷闲——写信。他给主子刘秀写了一封汇报信,大致意思是彭宠谋反,带兵攻打我,我正在全力抗敌,请求皇帝派兵前来支援。同时,他给彭宠写了一封劝谏信。

这封劝谏信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是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劝告彭宠要为自己前途着想;第二是仇者快,亲者痛,警告彭宠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后果,不要让亲朋好友痛心,而让敌人高兴。

事实证明,朱浮的书信毫无威力,他很快就被彭宠打得灰头土脸,只能躲进城里死守不出。

刘秀一看朱浮这边的情况不妙,不能再坐视不管了,马上派出游击将军邓隆前去增援朱浮。

援军来了,朱浮的信心马上又恢复了,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写信进行到底,很快又给刘秀来了个飞鸽传书。他这回是“三不报”——不报喜、不报忧、不抱怨,而是“三报告”——报军情、报敌情、报人情。

接到报告,刘秀的脸马上成了猪肝色,当即骂道:“这个杀千刀的,这个书呆子,这个蠢材,远水解不了近渴,哪有你这样排兵布阵的?这样一来,必败无疑,祸不远矣。”

原来,在等啊等,盼啊盼,等来援军后,朱浮做出了这样的军事部署,自己亲率大军驻扎在雍奴,而邓隆大军驻扎在潞南,并美其名曰:互为掎角,互相支援,互助互爱,互利互惠。

朱浮的战略构思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却很糟。因为两地有百里之遥,一旦有一方遭到彭宠的突然袭击,显然只能行注目礼,根本来不及救援。

果然,当朱浮接到刘秀的回信时,邓隆已经成了彭宠的手下败将,而当朱浮闻讯赶去救援时,彭宠早已带着战利品扬长而去了。

转眼间,联军又成了孤军,自觉势单力孤的朱浮决定继续躲进城里。当然,他依然没有忘了给刘秀写信。这回,他字里行间的语气已然大为不同了,满是哀伤、忧郁、痛苦之情,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认错,主动承认在军事部署上的错误导致了失败;二是请求,请求刘秀再发援兵来增援。

刘秀的回复简洁明了:“其实我想救,但却救不了。怎么救不了呢?我现在腾不出手来,等下一季麦子熟了再说吧。”

朱浮没辙了,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四个字:苦守待援。

彭宠没法了,只好坚持奉陪到底了,四个字:坚壁清野。

光阴荏苒,转眼间又是一年春来绿,蓟县城外是江如春水绿如蓝,而城内却是满目疮痍万物枯。城里早已没了粮草,就连树皮都被吃光了,此时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了,能不萧条吗?为了殊死一搏,朱浮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准备突围,而在这时,上谷太守耿况派兵来接应。在里应外合之下,朱浮才得以逃出城去。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朱浮逃走后,蓟县便成了献给彭宠的贺礼。至此,幽、燕二州皆归彭宠所有,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方霸主。

有了新的根据地,彭宠信心足了,勇气大了,马上跨出了新的步伐。

第一步:自立为王——燕王。

第二步:扩大战果——继续派军争盘夺地。

第三步:联兵自保——南联大军阀张丰,北连大枭雄匈奴部队。

涿郡太守张丰之所以也来蹚浑水,只因相士的一句话:“大人,您注定是真龙天子啊!”张丰思想很封建、很迷信,听了这话,他自然是满心欢喜。相士接着又摸索着从怀里摸出一个石头似的神秘东西来,说这里面包含有玉玺。张丰美滋滋地接下了,然后重赏了相士。正在这时,彭宠造起反来,张丰一看,认为实现理想的时机到来了,于是自封为“无上大将军”,打出造反的旗帜,和彭宠一起干起革命来。

而匈奴人原本就对中原虎视眈眈,接到彭宠的求助信和大量礼物后,认为这笔买卖值得交易,于是派出了一支近万人的铁骑部队来支持彭宠。

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张丰和匈奴铁骑的支持,彭宠才能在和朱浮的拉锯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眼看再闹下去,就将祸国殃民了,刘秀不得不放下高贵的架子,决定御驾亲征。

最后一哆嗦

民间有一句老话,叫“三拜九叩都过了,就差最后一哆嗦”。左拜右拜,前拜后拜,拜完几个时辰,祭拜者心情在吹鼓手渲染下,悲痛到了极点,因此哆哆嗦嗦奔向灵前哭诉。最后一哆嗦,乃整个祭拜的重头戏。

这一回,轮到彭宠“最后一哆嗦”了。

建武四年(公元28年)五月,刘秀在关中、中原战事日趋稳定之际,率军讨伐彭宠,以除后患。就在行军之际,大司徒伏湛却来了个奋而拦车。

刘秀虽然又惊又怒,但还是强忍怒火,听完了伏湛的高谈阔论。

“杀鸡焉用宰牛刀?彭宠不过是一个不成气候的小蟊贼,根本不用劳驾陛下亲征。渔阳郡不过一个边远小郡,现在中原还没有平定,却掉转马头去收拾边境之地,得不偿失啊!渔阳的事,随便派一员猛将过去就搞定了啊!”

刘秀怔住了,回过神来仔细想想,不无道理,于是派出了耿弇、王常、朱祐、祭遵四大猛将前去平乱。

祭遵率先立功。他率军攻打涿郡,很快就生擒了反贼张丰。张丰是理想主义者,直到被擒的那一刻,他还认为这是一场梦。临死之前,还认为这不是事实,他还兀自叫喊着自己是真龙天子,有石中玉玺为证。

祭遵本着人道主义,当场切石以验真伪。事实胜于雄辩,张丰最终体会到了被骗的滋味,不由凄厉地仰天长叹:“当死无所恨。”

剪掉了彭宠的羽翼张丰后,祭遵继续挥师前进,接着又攻破了潞县,打败了彭宠的援军。

与此同时,耿弇等人也没有闲着,一鼓作气,拿下了望都、故安一带的十多个乡镇。耿弇的父亲耿况和弟弟耿舒在今北京昌平一带成功消灭了匈奴军队,斩杀了两个大王。

羽翼被剪,外援被灭,彭宠无奈之下,只好撤出蓟县,回到了老窝——渔阳。

恭喜彭宠,他被包围了。彭宠在渔阳经营多年,丰衣足食,坚守城池,一年半载是绰绰有余的。应该说彭宠的想法是对的,守一片天空,过自己的日子也未尝不是一种享受。然而,他的美好愿望很快就落空了。原因得从他妻子的一个噩梦说起。

经历了战火的洗礼,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彭宠妻子在精神高度紧张下,做了一个噩梦。这不足为奇,但偏偏这个梦惊醒了彭宠,彭宠一看妻子紧张成这样了,就找来算命先生,测一下吉凶。

就是这个算命先生把他推上了绝路。算命先生又是掐指头,又是摇头晃脑,总之在一阵故弄玄虚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内乱的征兆。

算命先生没有说发起内乱之人的名字,这可难住了彭宠。彭宠从此就天天琢磨这个内乱的嫌疑人。最后思来想去,彭宠把目光停留在了自己的堂弟身上。

堂弟本来在京为官,在说服自己时,反被自己说服了。虽说自己成功把他拉下了贼船,但难保他心里还想回头是岸。而且他现在掌握着重要的兵权,一旦有变,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想到这里,彭宠惊出了一身冷汗,可是现在无凭无据,不能直接把堂弟抓起来。深思熟虑后,彭宠决定静观其变,不管他有没有反叛之心,先提防要紧。

彭宠的防就是把堂弟调离自己的身边。他以护城为理由,让堂弟带着军队到外城去驻扎。事实证明,这一招果然很不错,他把堂弟防得严严实实,很到位。堂弟想反叛,连门儿都没有。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彭宠不会知道,他这一招防到了家贼,却给了外贼机会。彭宠身边有一个叫子密的家奴,鞍前马后,替彭宠出了不少力,做了不少事,被彭宠视为心腹。彭宠封他为府中的管家,其权力和地位都是明摆着的。

在别人的眼里,子密应该很满足了,毕竟这样的荣华富贵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然而,子密并不满足,他想封官封侯,想权倾朝野,想妻妾成群,想名垂青史。然而,此时彭宠兵败如山倒地退缩在渔阳,整座城被刘秀的部队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看样子,彭宠要想翻身是不可能了。跟着彭宠走上的就是一条不归路,且不说荣华富贵,只怕脑袋也要随时搬家。

思来想去,子密决定给自己找一条生路,那就是把彭宠的人头献给刘秀。

于是,他找来两个帮手,一起密谋这件事。他们一致认为彭宠的堂弟不在身边,彭宠的防卫也没有那么严密,可行。事不宜迟,马上动手。于是三人便选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行动了。睡熟了的彭宠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脑袋就搬家了。然后,子密他们提着彭宠的脑袋去向刘秀领赏。

一切来得太突然,一切来得太匆匆,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树倒猢狲散。彭宠死后,部将的离散已成必然之势。尽管有的手下拥立彭宠的儿子彭午为燕王,想继续完成彭宠未完成的事业,然而,仅仅过了几天,彭午就被发动叛乱的国师韩利等人杀死。韩利率部投降刘秀,至此,彭宠之乱彻底平息。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斩杀彭宠的子密立了大功,但刘秀对他这种害主求荣、两面三刀的人是极为蔑视和不满的。他权衡良久,最终决定学先祖刘邦,给子密封了一个极具侮辱性的侯爵称号——不义侯。

无情无义,当这样的侯爵真让人没脸见人啊!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