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了一个字:“好!”就这样,隗嚣摇身一变,成了他们的“带头大哥”。
特点五,胸怀大志。
隗嚣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招贤纳士。他用高薪聘请了平陵人方望为“军师”。知恩图报的方望向隗嚣建议说:“足下想要承天命顺民心,辅汉而起事。今更始帝立在南阳,王莽还据守长安,咱们虽想以汉的名义行事,其实没有接到汉的命令,那用什么让众人相信呢?所以,咱们应当赶快建立汉高祖庙,称臣奉祀,才能名正言顺。”
说白了,方望就是劝隗嚣利用百姓的“思汉情结”壮大自己的事业。隗嚣听了觉得有道理,马上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祭祀。他下令在邑东立庙,祭祀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隗嚣等都称臣执事,祝史手捧玉璧以告神。
第二件事:盟誓。祭祀完毕,隗嚣带领部将杀牲而盟:“计盟誓的共三十一位将领,十六姓,顺承天道,兴兵辅佐汉室。如有心怀不轨的,神明灭他。高祖、文帝、武帝,使他坠命,宗室遭到血洗,族类灭亡。”
第三件事:传檄。隗嚣向各地发布檄文,列举王莽罪状,共同谋伐。
第四件事:扩疆。该做的准备工作做好后,隗嚣带兵十万,先是攻占了雍州,击杀雍州牧陈庆,然后攻陷了安定,杀死了安定大尹王向,再接着攻占了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县。
特点六,立场坚定。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对隗嚣投来爱的橄榄绿——招降。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隗嚣心动了,决心归顺。却遭到了方望的坚决阻止。这一回,隗嚣发扬了自己任性的一面——坚决不听。方望见状,选择了和他分道扬镳,临走时,还留下了一封劝谏信。在书信中,方望最后劝告隗嚣,到长安去是没有前途的,将来是要后悔的。为了将来不后悔以及更有前途,方望还告诉隗嚣,安定郡乌氏县境内有一座龙池山,山上有神仙,自己这次正是要到龙池山找神仙去。言外之意,隗嚣与其去长安,还不如跟自己到龙池山。
但这没能阻挡住隗嚣归顺更始的决心。到了长安,刘玄以他为右将军,他的两个叔叔隗崔、隗义仍维持原来称号。面对“原地踏步”,他的两个叔叔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就找隗嚣商量,说:“咱们还是回去吧,到这里受人管、受人气,职务还是这个职务,薪水却少了不少。”
隗嚣说:“两位叔伯先等等,我办一下事就跟叔伯一起回家。”然而,隗嚣去了之后,回来却是一大群人,二话不说就把两位叔伯抓起来了。牺牲了两位至亲,隗嚣却得了想要的收获。他因大义灭亲被提升为御史大夫。
特点七:嗅觉敏。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夏,赤眉军入关,三辅扰乱。而这时刘秀已经在河北称帝,建立了东汉政权。隗嚣便向更始皇帝刘玄建议把政权移交给光武帝叔父国三老刘良,结果刘玄没有答应。眼看刘玄敬酒不吃吃罚酒,隗嚣很是气愤,于是参加了前面所说的“三王之乱”。这次活动本来是“秘密五人组”,但刘玄知道这件事后,把他们召进宫去,想来个瓮中捉鳖。其余四个人都去了,唯独隗嚣没去。他的嗅觉天生灵敏,似乎闻到了什么,于是非但没有赴刘玄的鸿门宴,而且还带着自己的亲信逃出了长安。
别了长安,这是隗嚣第二次离开长安,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第二次光顾长安的经历塑造了隗嚣的性格。自此,一个酸腐愚忠的经学家消失了,而一个充满斗争智慧,甚至有些狡诈的隗嚣出现了。
逃出长安后,隗嚣直奔天水。回到了老家,他重新召回了自己的部队,占据原来的地盘,自称西州上将军。
特点八:纳贤士。
后来,更始政权土崩瓦解了,三辅的耆老士大夫都逃奔到天水来归附隗嚣。隗嚣素来谦恭爱士,尽可能接引名士以为布衣之交。以前王莽的平河大尹、长安人谷恭,被任为掌野大夫,平陵人范逡为师友,赵秉、苏衡、郑兴为祭酒,申屠刚、杜林为持书,杨广、王遵、周宗及平襄人行巡、河阳人王捷、长陵人王元为大将军,杜陵、金丹之属为宾客。另外,《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班彪也在其中。隗嚣由此名震西州,威名闻于山东。
特点九:野心大。
随着自己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魏嚣也想做皇帝,他委婉地向部将班彪征询意见。班彪明明白白地反对:“天下经过王莽之乱,民间都认为刘姓皇室要复兴,您不要想了。”
魏嚣反驳道:“周朝灭亡之后,战国七雄互相打,谁打赢了,天下就是谁的。秦末天下大乱,也是如此,在刘邦没有打赢之前,谁知道天下会是他刘家的呢?”
于是,班彪写了一篇《王命论》:“一般人以为刘邦是个普通老百姓,赶上天下大乱,他能打,也幸运,就得了天下,这是不对的。从尧舜禹汤文武到秦汉,凡能当皇帝得天下的,都有天命的必然,非人力所能争取。世间之所以那么多乱臣贼子,就是因为对此没有认识。”
可惜的是,隗嚣这回依然将任性进行到底,非但不听,反而在心里憧憬:“即便当不了皇帝,能像战国时那样当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国君也不错,再或者,像南越国那样表面向刘秀称臣,实际独立,也挺好啊!”
各打一手好太极
势力在增长,但麻烦也不断。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隗嚣面前,那就是如何傍大款的问题。
当时的大款主要有两个:刘秀和赤眉。
聪明的隗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随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刘秀强于赤眉。原因是赤眉有四大致命的弱点。一是赤眉兵多士众,但却人心涣散。二是赤眉外强中干,上下极为不团结。三是赤眉奸淫掳掠,貌似乌合之众。四是隗嚣的个人爱好,他对赤眉时髦的红眉毛很反感,总认为他们是邪门歪道,这样的部队前途是暗淡的。而刘秀的汉军却是正直、正义、正气的代表,是一支威武之师,是一支文明之师,是一支雄壮之师,是一支铁打之师。
公元26年,隗嚣通过邓禹向刘秀称臣。对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刘秀自然欣然笑纳了,然后给了隗嚣一个响当当的职务——西州大将军,给予他的权限也是透明的——全权处理凉州诸郡的所有事务。
隗嚣的行动惹怒了赤眉,他们决定西进陇地,一来给隗嚣一点颜色看看,二来占隗嚣的地盘为己有。对此,隗嚣没有丝毫畏惧,他令大将杨广出击,迎战到陇东一带找饭吃的赤眉军。
杨广不负隗嚣所望,先后击败赤眉军于陇东、乌氏、泾阳地区。这可以说是赤眉军在一路势如破竹捣乱更始政权后,遭遇到的当头棒喝。
至此,为了对付赤眉这一共同敌人,隗嚣与刘秀结成同盟,进入合作期。
公元27年,依附于公孙述的汉中军阀吕鲔进犯关中地区,隗嚣再次出兵,协助征西大将军冯异将吕鲔击溃。此后,公孙述多次派军北犯关中、陇东一带,均被隗嚣击败。
至此,为了对付公孙述这一共同心患,隗嚣与刘秀深入合作,并进入了信任期。
对此,刘秀在感动之余,写信给隗嚣,以表扬他的功绩。
后来,公孙述多次对汉中动武,并且派遣使者给隗嚣授印,但隗嚣宁可与公孙述为敌人,也不愿和他同流合污。不仅如此,他还斩杀了公孙述派来的说服使者,以表心志,同时出兵大破公孙述的大军,以表决绝。
至此,刘秀和隗嚣进入了幸福的“蜜月期”。
然而,事实证明隗嚣这只骐骥并不是一只安分的骐骥,他拥有雄心、野心,并不愿屈居于任何人之下,他和公孙述之间的争斗也是点到为止——唇亡齿寒这个道理隗嚣还是知道的。他和刘秀之间的“如胶似漆”也是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来自刘秀的威胁隗嚣也是明白的。
看到隗嚣逐渐“不听话”,刘秀采取了以柔克刚的战略方针,对隗嚣进行安抚招降,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来彻底解决凉州问题。只要不分裂,一切都好商量。
为实现“和平共处”的战略目的,刘秀派时任太中大夫的来歙出使凉州。
刘秀精挑细选来歙当使者,因为他和刘秀有亲戚关系,是刘秀熟悉信任的人。
见到隗嚣后,来歙便来了个开门见山,直接把邀请函递交给隗嚣,请他到洛阳“受封”。虽然具体详情没有说出来,但却透露出刘秀有意要封隗嚣的长子隗恂为侯。儿子都封侯了,做老子的肯定只高不低了。
面对高官诱惑,这一次的隗嚣表现却与众不同,他婉拒了,理由有两个。
一是自谦,称自己才疏学浅,功德甚微,无以服众,承受不起“高官厚禄”。
二是自重,称现在的凉州很乱,自己忙得焦头烂额,实在走不开。
实际上,隗嚣之所以拒绝,是因为他内心有猜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年刘玄召隗嚣入宫“议事”,如果不是他心存防备,借病推托,早已成了刀下之鬼了。现在突然接到了刘秀的受封邀请函,隗嚣怎么能不怀疑,怎么能不心存顾虑呢?
一个直接表白,一个婉言拒绝,注定来歙这次只能有辱使命了。只是,刘秀和隗嚣的缘分也在这打太极中一点一滴地消耗殆尽了。
为谋大业弃家财
隗嚣知道更大的风浪还在后面,他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先发制人,很快做出了这样的战略部署:联合公孙述,共同对付刘秀,并且派人先去投石问路。
接下来,一个超级牛人出现了。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隗嚣、公孙述、刘秀三人的命运。
这个人的名字叫马援。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人。他有三大特点。
特点一,名门之后。
在数百年前的战国时期,马援的祖先不姓马姓赵,属邯郸赵氏,这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赵奢以及赵奢的儿子赵括。
老马家的祖先之所以放着好好的赵姓不用而改马姓,要拜败家子赵括所赐。赵括的名气一点都不输于赵奢,因为他做了一件名震天下,同时也是遗臭万年的事——纸上谈兵,导致长平之战赵军的大溃败,数十万赵军士兵被灭。
长平之战后,赵氏家族虽然没有被诛灭九族,但赵家人为了自保,做出了一件“改头换面”的事。
因为赵奢曾被赐封为马服君,为了弘扬正面、回避反面的需要,赵家集体改姓马。汉武帝执政时期,他们又集体从邯郸搬迁至扶风郡茂陵县,邯郸赵氏彻底演变成了茂陵马氏。
变身成功的茂陵马氏族人积极工作,努力奋斗,终于出了一位叫马通的人物。马通便是马援的曾祖父,因功被汉武帝封为重合侯。但是,因为马通的哥哥马何罗参与谋划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巫蛊事件,在江充事发被诛后,马何罗做出了狗急跳墙之举——谋杀汉武帝。
事情败露后,马何罗死不足惜,马通亦牵连被处死,马家再度一落千丈。好在汉武帝并没有罪及马家其他无辜成员。在汉武帝至新莽年间的近百年里,马家出的最大一位领导就是马仲,任玄武司马(官六百石,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马仲便是马援的父亲。
特点二,有大志。
《东观汉记》说,马援身高七尺五寸(按出土的东汉铜尺计算,合1.77米),“容貌如画”,是一位身材高大、面目俊美的大帅哥。马援足智多谋,且口才特好。皇帝召见他,他对答如流。他给皇太子、诸王讲故事,皇太子、诸王都听得入了神。
然而,长得帅不能当饭吃,该经历的苦难还得经历,该承受的艰险还得承受。十二岁的马援便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离歌”——他的父亲撒手西去。
长兄为父,从此,他靠三个哥哥的抚养长大成人。大哥马况任河南太守,二哥马余任中垒校尉、三哥马员任上郡太守。为了马援的前途,哥哥们合计之下,送马援到颍川郡拜名师,学习《齐诗》,但胸怀大志的马援却让哥哥们失望了,因为其心不在学章句上,学的结果是“意不能守章句”。为此,马援向哥哥提出,要到社会上闯荡一番。这自然让三位哥哥感到很惊奇。
好在大哥马况很开明,鼓励他说:“你会是大才,但要晚成。”
于是,马援就这样告别了老师,挥别了哥哥,到边郡去种田放牧。《东观汉记》在记述此事时,说马援是位懂事的孩子,他之所以要到边郡放羊,是因为家里穷,他想通过放羊来贴补家用。其实,当时马援的三个哥哥都在朝中为官了,因此,这种说法不靠谱。显然,马援做出这样的举动,是性格使然,他不想依赖哥哥,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自食其力。由此可见马援的坚强。
值得一提的是,没等马援起身,马况去世,马援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一年中,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来不踏进家门。
小牧童也有春天。后来马援发达了,他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他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
面对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表达了自己的财富观:“人发了财,贵在能救助他人,使更多的人受益。否则,只是一个守财奴而已。”
于是,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如果马援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前途也是光明的,至少能成为富甲一方的豪绅。然而,这绝非马援所愿,他有更大的人生规划。
特点三,大器晚成。
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夜之间主动变成穷光蛋的马援身着羊裘皮衣,离开北地郡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后来马援因为才华出众,在王莽政府当了一个小官。王莽很快就倒台了,于是马援跟随哥哥跑到凉州避难。在这里,马援要做出一个重要的选择——择良主而侍。
大厦已倾,首先应该扶社稷,安天下。在马援看来,当时天下逐鹿,究竟鹿死谁手,各路豪杰都跃跃欲试。显然,此时的马援也并不想缺席,他同样有着像后人辛弃疾那样的“看试手,补天裂”的情怀和志向。在乱世里混,无兵无权,就必须找一个主人。不过,与其他乱世英雄所不同的是,马援绝不盲目轻易投靠某个集团,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认真观察,用大脑去认真思考,再做出判断。
分析比较之后,他把目标锁定在了割据陇右一带的隗嚣身上。马援认为隗嚣拥有知书达理、礼贤下士、诚信宽厚三个独特的优势。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前去投奔,以期共图大业,实现抱负。
隗嚣还是很识货的,他封马援为绥德将军,并且非常敬重马援,每逢大事,必请马援来商议。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三个成语形容马援和隗嚣的关系变化:相敬如宾、同床异梦、分道扬镳。受宠若惊的马援自然想努力回报隗嚣的厚爱了。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零距离接触,马援得出这样的结论:隗嚣并不是一个可以跟随的人,因为他虽然胸怀大志、礼贤下士,但却鼠目寸光、愚昧无知。
特别是隗嚣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要做刘秀的“傀儡”后,马援就更加哀莫大于心死了。能放弃腰缠万贯的人,自然也能放弃平庸之主。就在马援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后,机遇不期降临了。公元28年,隗嚣派他去蜀地说服公孙述。
隗嚣之所以派马援出马,原因有二:一是马援是隗嚣最信任的人;二是马援是公孙述最亲近的人,因为马援和公孙述同为扶风郡茂陵县人,是不折不扣的老乡,而且两人从小就认识。
只是,隗嚣没有料到马援的私心,他期待马援给自己拉一个生死与共的盟友来,马援却期待能和公孙述牵手。什么叫同床异梦,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马援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很快他的梦想就被公孙述打破了。
公孙述的帝王梦
在刘秀和隗嚣、公孙述三人的博弈正式开始前,我们先把公孙述的个人情况说明一下。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他属于典型的“官二代”。公孙述的父亲公孙仁是朝廷郎官,后来升迁为河南都尉,官不大,但在地方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二,他属于典型的少年成名。公孙仁非常器重公孙述,一直将他带在身边,并且请老师进行专门教导。不久,老师辞职了,理由是“述非待教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公孙述不是一个需要别人教育的人。言外之意就是公孙述才华横溢。从此,公孙述名声大震。
第三,他属于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太守的器重,年纪轻轻的“官二代”公孙述就成了清水县县长。他不负厚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治理,使县里出现了“政事修理,奸盗不发”的良好局面。
接下来,便是公孙述在仕途中平步青云的时候了。西汉末年,公孙述为朝廷的中散大夫,俸禄六百石。王莽篡汉后,他又被封为郡守。
第四,他属于典型的“乱世枭雄”。由于王莽不切实际的复古改制,以及多次对外用兵,导致天下大乱,绿林、赤眉等起义此起彼伏。再后来,更始帝刘玄政权建立,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响应。南阳人宗成自称“虎牙将军”,以“借道”为由打起了公孙述地盘的主意。
公孙述听说后,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把他们迎进城来。他哪里知道,自己这是引狼入室。这些人刚进了城,恶劣的本质就暴露出来了。
迎客容易送客难,为此,公孙述思来想去,决定在“攘外”之前先来“安内”。
他把当地的一些豪杰之士召集到一起,然后开始了演讲,大致表达了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剖析天下动乱的原因:都是王莽新政惹的祸。
第二层意思,表达天下百姓的心声:因为思念刘汉王朝,我才会一听闻大汉的将军来了就打开城门迎接。
第三层意思,陈述了百姓心中的苦楚:见面不如闻名,他们进城之后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烧杀抢掠,不是强盗却胜似强盗。
第四层意思,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现在有一个很坚定的想法,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我们的郡不受外人欺凌,等待真龙天子出现的那一天。大家愿意跟着我干就留下,不愿意悉听尊便。
公孙述原来就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此时又说出这样豪气干云、光明磊落的话来,自然感动得那些豪杰们热泪盈眶。于是,大家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哭着喊着表达了意愿:“愿效死!”
安内成功后,该“攘外”了。聪明的公孙述没有选择硬取,而是选择巧夺。他先是对宗成和他的部队发动“糖衣炮弹”的攻势,又是好酒好菜地招待他们,又是好言好语地夸他们,更是忙里忙外地照顾他们。总之,公孙述把他们当成衣食父母来伺候,当活菩萨供奉着,目的只有一个:以迷其心。
表面功夫做足了,成功稳住宗成一伙后,公孙述开始进行“斩首行动”了。他暗中调兵遣将,选精兵千余人,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对宗成的部队进行了偷袭。宗成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脑袋就稀里糊涂地搬家了。
随后,公孙述多次打败刘玄派来的人马。在绵竹击破刘玄所遣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率领来攻的一万余人,公孙述更是名震益州。
看到公孙述拥有不凡的才能,相当于开国元勋的功臣李熊劝说公孙述,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一是阐述当前的局势:如今天下动乱不堪,奸臣庸人当道。
二是陈述公孙述现在的优势:将军您割据千里,地盘连当年的商汤王和周武王都无法相比,眼下与其苦等真命天子出现,不如趁这个动荡时期,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宏图霸业指日可待。
三是分析公孙述今后的运势:将军您现在应该顺应民意,顺势而为,及时更改名号,以镇统百姓,造福百姓,流芳百世。
原本就极富野心、颇具雄心的公孙述听了李熊的话,马上回应道:“您的话正合我意啊!”
随后,他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自立为蜀王,建都于成都。
在公孙述的励精图治下,蜀地兵强马壮,国富民强,不但远方的士人和老百姓前来投奔的多如牛毛,就连西南夷的一些小国的君长,也都来纳贡献礼。
眼看自己的金玉良言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李熊的心如熊熊燃烧的大火。于是,他再次向公孙述上书,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天下乱。
如今山东饥荒闹得很厉害,已经沦落到人吃人的境地了;天下大乱,兵民所到之处白骨露于野。
二是蜀地富。
首先,蜀地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加之良好的气候条件,真是种啥长啥,是重要的粮食产地。
其次,除了种地产粮,蜀地还盛行女红。在左思的《蜀都赋》中,就有“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的记载。益州的女红除了满足蜀地所需外,还进入中原,满足天下的需求。女红业的发展,是蜀地最重要的赋税来源。
再次,蜀地盛产竹子。竹子,和后来的橡胶、钢铁一样,在当时是重要的军事资源,因为竹子是制造弓箭的必备材料,拥有竹子,约等于今天拥有了橡胶和钢铁。当然,除了制作弓箭,竹子还能制成其他器械。
最后,蜀地还出产鱼盐铜银,这些东西除了能满足内需,还可以贩运出境,赚取外快,尤其是铜银,稍作加工后,可以直接当钱用,免去了许多商业程序。
三是战略佳。
蜀地北据秦岭,有蜀道之险可以据守;东守巴郡(今重庆市),有长江瞿塘峡可以依靠;地广人多,兵员也不是问题。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怎么能白白浪费呢?现在公孙述声名远播,只要顺应天命,及时建立政权,有识之士定然闻而归之,天下之地尽揽于手中,这才是成功之道。
公孙述一听,自然心动了,但在行动前,作秀表演还是很有必要的。他故作疑惑地问道:“帝王是天注定的,我凭什么能当此重任呢?”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李熊回答道,“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公孙述继续推托:“我怕我的才能不够啊!”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公孙述是个聪明人,他自然知道天上掉下块风水宝地,取之可兴,弃之可惜,为之可旺,晚之可悔的道理。他早已萌生了当皇帝的想法,因为在这之前,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梦,他梦见有人对他说:“八厶子系,十二为期。”
醒来后,他对其妻说了这个梦,妻子一听,高兴地说:“这是好梦啊!八厶加起是个公字,子系加起来是个孙字,意思就是说你可以当皇上啊。”
公孙述疑问道:“可是十二为期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说我只能做十二年的皇帝吗?”
妻子答:“古语说得好,只要能当皇帝,哪怕是早上当了皇帝,晚上就死了也值得,更何况还有十二年的光阴呢!”
妻子的话自然让公孙述蠢蠢欲动,此时加上李熊的肆意鼓动,他不再犹豫,决定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
接下来,公孙述来了个“三步走”。
第一步,正名。为了让自己当皇帝的理由更充足,公孙述不惜忍着钻心的剧痛,请来了文身大师,在他的手上文下了龙飞凤舞的“公孙帝”三个字,为自己的正统身份制造证据。
第二步,登基。公元25年四月,公孙述自立为天子(比刘秀早两个月称帝),建元为龙兴元年。
第三步,封赏。他拜李熊为大司徒,分别拜自己的弟弟公孙光、公孙恢为大司空、大司马。
公孙述自称皇帝之后,做了几件事情。
一是招降纳叛,扩充地盘。公孙述发动了多次攻城略地的割据战争,很快,整个益州都成了他的一亩三分地。
二是废除铜钱,改革货币。公孙述设置铁官铸造铁钱,开了在四川铸造铁钱的先例,但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这样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通货膨胀。
蜀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王莽称“黄”,公孙述自号“白”,五铢钱是汉的钱币,这是说天下终究还是刘氏的。
三是墨守成规,遵循旧章。公孙述显然没有挣脱思想的束缚,他奉行享乐主义,大搞形式主义。
对此,《后汉书》有这样的记载:“习汉家制度,出入法驾,銮旗旄骑,陈置陛戟,然后辇出房闼。”公孙述劳民伤财,目的却很单纯,只有一个:一展皇威,二现皇风,三露皇权。
他的同乡故友马援到成都拜访他的时候,原以为会握手欢叙,哪知公孙述却搞了一套烦琐的接待仪式,被马援嘲笑为“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由此可见公孙述的这些做法并不怎么高明,可以说他当上了皇帝后的治国并不成功,也许是心态变了的缘故。原本他只想保一方乐土过一生,而现在却觊觎天下,可天下之大,只有一个人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这是不是导致他心理畸变的原因呢?
同为皇帝,作风各异
公孙述其实也没对千里迢迢而来的马援做什么,只是来了个“下马威”。公孙按照皇帝接见使者那一套,搞了一番繁杂的礼仪,先请卫士,再接马援。他又送马援出宫在宾舍待命,制作给他穿的衣冠,最后才在宗庙宴请马援。
祭品丰盛,百官迎立,公孙述在前呼后拥下接见马援,大耍派头,一副小国之君的模样。应该说,公孙述对马援还是器重的,席间表示要封马援侯爵,授他为大将军。马援的那些随从以为遇到了明主,高兴得都想留下来。然而,公孙述的这一番表演,恰让马援看清了他的本质。
试想,天下胜负未定,与公孙述同样称帝的刘秀,已在东方崭露头角,且颇具雄才,已初显“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景象。在强敌随时会吃掉蜀地的情况下,公孙述不设法拿出实际招数广纳天下英才,内安民生,外强防御;相反,却陶醉在偏安一隅的自得之中,这样的人能有多大出息,明眼人一看便知。
没几天,马援便选择了打道回府。在他看来,在找到一个理想的老板之前,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紧跟现在的老板隗嚣。跳槽,是需要眼光的;跳槽,是不能冲动的。
马援马上把巴蜀数日游的情况向隗嚣进行了汇报:“子阳(公孙述)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马援的话等于直接给隗嚣泼了一盆冷水,他联合公孙述共同对付刘秀的梦想就此破灭。为此,隗嚣很快又想出了新的投石问路之举——访问刘秀。
这次,马援依然被任命为使者,马援新的择主机会不期降临了。
公孙述喜欢繁文缛节、夜郎自大,刘秀却喜欢开门见山、坦诚相待。
果然,刘秀见到马援后就开了这样的玩笑:“你遨游在两个皇帝之间,今天我能见到你,倒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面对刘秀的笑里藏刀,马援马上来了个卑躬屈膝。他双膝跪地,诚惶诚恐地说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现在这个社会,不但主上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主上。我和公孙述自幼便是朋友,但我见他的时候,他让武士持戟立在殿阶下,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我远道而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竟然敢这样轻易就见我呢?”
对此,刘秀回答道:“刺客不带刀。你只身一人,身上又无兵器,怎么会是一个刺客呢?说客嘴如刀。你利嘴一张,胸中满腹经纶,充其量只是个说客罢了。”
就这样,两人第一次会晤交谈甚欢。
为了进一步了解马援,刘秀以调研为由,带领马援到黎丘、东海一带出巡。两人在零距离的接触中,刘秀的聪明才智、勇气谋略、气度胸襟,令马援深深折服。为此,马援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时势反复不定,称王称帝的人不计其数,只有陛下气度恢宏,好像汉高帝刘邦一样。”
将刘秀喻为开国的汉高祖,马援可谓感慨颇深。
而马援的正直果敢、豪气直爽,也令刘秀啧啧称赞。为此,刘秀说了这样一句话:“百里挑一,与众不同。”
孔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刘秀显然深谙此道,他并没有直接把跳槽成功的马援留在身边,而是让他回凉州当卧底。
马援回来后,隗嚣跟他同卧同起,向马援询问东方的传言和在京师的得失。马援对他说:“我到洛阳后,刘秀接见我达数十次之多,每次接见态度都很轻松,从早到晚无所不谈。他才智极高,有勇有谋,普通人不是他的对手。不仅如此,他心胸坦荡,开诚布公,不拘小节,跟汉高帝刘邦相同。他看的书非常多,深通儒家经典,处理政事遵循法度,前世君王没有人能跟他相比。”
隗嚣又问:“刘秀和刘邦相比怎么样呢?”
马援回答:“刘秀不如刘邦,刘邦‘无可无不可’,而刘秀却喜欢处理行政事务,行动符合规范,又不喜饮酒。”
隗嚣听了心里不高兴:“要像你说的那样,刘秀反而比刘邦更加高明了!”
同床异梦已成事实,分道扬镳只是时间问题。
而刘秀虽然已对隗嚣产生了“杀心”,但碍于天下未平,他依然采取先礼后兵的怀柔之术。建武五年(公元29年),刘秀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使出了一招“投石问路”——派来歙第二次出使凉州。
上一次隗嚣没有同意,这一次自然也不会同意了。但是,隗嚣毕竟是隗嚣,他不是等闲之辈,他上次虽然拒绝了刘秀的邀请,但却是婉拒。这次虽然同样拒绝了刘秀的邀请,但他同时也给了刘秀面子,因为自己没有去,派了一个人去,这个人便是自己的长子隗恂。
“凉州事太多,我分身乏术,就让我儿子代我去吧。”隗嚣的话很委婉,但内心却是很痛苦的,毕竟儿子隗恂送到洛阳,便等于羊入虎口,要想再回来,只怕比登天还难。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没办法,此时隗嚣尽管狼子野心,但他认为自己在刘秀面前只能算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刘秀才是真正的狼。同时,隗嚣以这种方式,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你走你的阳关道(中原之地都是刘秀的),我走我的独木桥(只有凉州这一隅之地),咱井水不犯河水,啥都好说。
在整个过程中,马援苦口婆心的劝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马援的胳膊肘往外拐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事关大局的棋子
送子求平安,隗嚣的低姿态和高诚意,给足了刘秀面子。刘秀虽然知道破镜不可能再圆,养虎终究为患,但他更知道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原平定之后,他并没有急着对隗嚣和公孙述这两只必须搬走的拦路虎动手,而是选择了隐忍不发。
毕竟,从起兵至今,刘秀已经在金戈铁马中磨砺了十年;毕竟,中原的平定,是汉军士兵用血和泪堆积而成的;毕竟,刘秀自己疲倦了,手下士兵们疲倦了,百姓疲倦了,需要好好休息,好好调整。
于是,刘秀当隗嚣、公孙述不存在,对他们不理不睬、不冷不热。与此同时,他将士兵、百姓作为衣食父母,对他们不离不弃。
就这样,一个主动“割爱”求和,一个被动“割地”守平。刘秀和隗嚣的关系由蜜月期进入了对峙期。
然而,他们之间的和平关系很快又被打破了。
本着来而无往非礼也的原则,隗嚣派了一个叫周游的使者到洛阳朝拜刘秀,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刘秀的友好表示感谢,二是代为探望自己宝贝儿子在洛阳的情况。
周游人如其名,喜欢游玩,就在去洛阳的途中,他开了个小差,去拜访了汉军在关中地区的“总司令”——冯异将军。
然而,事实证明,周游这次公费旅游之举是极不明智的,是得不偿失的,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周游死了,而且是死在冯异的军营里,凶手是谁?两个字——仇人,但真正的元凶却查不到。
听闻消息后,刘秀极为震惊,大为震撼,深为遗憾,出于安抚和弥补心理,刘秀决定散财消灾——赠送大量的金银珠宝给了隗嚣。
为了确保这笔“赔偿款”能顺利送达凉州,刘秀派出了以勇猛著称的铫期当“护财使者”。按理说,有铫期亲自出马了,应该万无一失了。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在运输队抵达离凉州尚有十万八千里的郑县时,发生了盗窃案件,铫期护送的金银珠宝全部被盗。
铫期灰头土脸地回来了,刘秀只能长吁短叹了,看来这一系列的误会注定是无法弥补了。刘秀很快改变策略,没有再选择置之度外,而是选择了防患未然,来了个两步走。
第一步走,威逼一个人,这个人自然是隗嚣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隗嚣再怎么说,地盘是有的,实力是明摆在那里的,是离是和,还得下最后一剂猛药。
刘秀磨刀霍霍,亲自部署讨伐隗嚣的军事行动,令建威大将军耿弇以进攻公孙述为名,将大军驻扎在陇道,做好出击准备。这和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和春秋时期晋国吞并邻近的虞和虢两个小国的“假道伐虢”如出一辙。
接下来,刘秀派人向隗嚣“借兵借粮”,一同出征攻打公孙述。这显然是给隗嚣下最后的通牒,向左转还是向右走,是联合还是彻底决裂,你自己看着办吧。
面对刘秀再一次的投石问路,隗嚣派属下将军王元屯重兵于军事要地陇坻,并且用木头堵塞道路,彻底斩断了天水郡与关中地区往来的交通纽带。
至此,刘秀花在隗嚣身上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第二步走,利诱一个人,这个人便是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窦融。
窦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归纳起来,他有如下特点。
第一,窦融是一个宽厚的人。
窦融的七世祖窦广国,是孝文皇后的弟弟,封章武侯。窦融的高祖父,宣帝年间以二千石官员的身份从常山迁徙到平陵。窦融为人慷慨,结交英雄豪杰,以侠义闻名。
第二,窦融是一个感恩的人。
窦融少怀大志,王莽居摄年间,任强弩将军司马,参加了攻翟义、平槐里的战斗,因军功被封为建武男。王莽末年,各地革命军四起,王莽太师王匡请窦融任助军,出兵东征。后来,窦融随王邑军在昆阳大败,撤归长安。再后来,汉兵长驱入关。在王邑推荐下,窦融被任命为波水将军,赐黄金千斤,引兵进驻新丰。王莽失败后,窦融率军投降更始大司马赵萌,任校尉。赵萌十分看重窦融,推荐他为巨鹿太守。
窦融见更始帝新立,东方尚在乱离之中,加上自家累世在河西,因而不想出关。他对兄弟们说:“这天下还不知道是谁的天下,而我们的河西殷实富裕,又有河流作为天然的防御屏障,在这里咱们足以自守。”兄弟们都认为他言之有理。
于是,窦融去见赵萌,说自己不想到巨鹿郡,而想出守河西。赵萌替他奏明更始帝。于是朝廷任命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武帝时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窦融大喜,立即带领家人西行。到任后,他安抚百姓,交结豪俊,对羌人示以恩信,于是很快得到了河西人民的支持。当时,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英彦之士,都与窦融交好。
第三,窦融是一个讲道义的人。
更始政权败亡后,窦融召集梁统等人商量说:“如今天下乱得像一锅粥,还不知道会是什么结局。我们河西地处羌胡的觊觎之中,咱们不同心协力就不能自守;权衡轻重,我们应该推选一人为大将军,为五郡的大哥大,带领大家静观其变。”大家一致同意窦融的建议,并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推举他为河西五郡的大将军,主持大局。因为窦融家族几世任河西官吏,深得民心。从此,窦融拥众割据。
第四,窦融是一个礼让的人。
窦融处在刘秀和公孙述及隗嚣三人之间的缓冲地带——河西,他就像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谁拥有他就占据了盘面的主动权。
第五,窦融是一个谦卑的人。
窦融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但他却并没有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居功自傲,而是在做人上一如既往地谦逊、谦卑、谦让,做事上一如既往地公正、公平、公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虽然独霸一方,但却低调做人,不称帝、不称王、不称霸。这样一位谦逊的长者,自然是刘秀、隗嚣、公孙述“三国演义”主角竞相争取的对象。当然,考虑到公孙述因为眼光问题,主动放弃竞争,那么,窦融便成了慧眼识珠的刘秀和隗嚣争夺的对象。
第六,窦融是一个合作的人。
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一臣不可事二主,窦融想跟谁合作呢?
窦融的心只有刘秀,没有隗嚣,原因是他认为跟着刘秀干前途是光明的。然而,河西路途险远,当时的交通又不发达,窦融有心无力,根本上就没有向刘秀进行表白的机会。正在窦融在酝酿“飞鸽传书”之举时,西凉的隗嚣却先他一步归附汉室,称建武年号。窦融一看,隗嚣归附汉室那就是一家人了,于是他便选择了顺势而为——归属隗嚣。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隗嚣在拒绝了和刘秀联兵征伐公孙述后,马上把目光停留在了窦融身上。因为窦融处在他和刘秀及公孙述三人之间的缓冲地带——河西,他就像棋盘上的一颗棋筋,谁拥有他谁就占据了盘面的主动权。
对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隗嚣不敢怠慢,便派了使者张玄去河西当说客,鼓动窦融和他联兵自保。
张玄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对窦融说:“更始帝刘玄事业已成,却转眼败亡,这已清楚地表明刘姓不可能再复兴了。我们有所归属,但终不自由,一旦受制于人,自失权柄,后果危殆,悔之莫及!如今天下豪杰争锐竞胜,雌雄未决,我们应该各自占据土地,与陇蜀势力结合,胜利了,可为六国;就算失败了,至少也能割据称雄。”
对此,窦融高度重视,他马上召集豪杰和太守们商量此事,众人集思广益,回了这样的话:“刘秀天命所归,而且,在目前天下称帝的人当中,他的土地最广阔,甲兵最强盛,号令最严明,别人远远比不上。”
一语惊醒梦中人。窦融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东归刘秀。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他派遣长史刘钧向刘秀真诚献马以表忠心。
刘秀以最高的礼节接见了刘钧,在盛情款待他之后,便命他带着自己亲加玺印的书信回河西,信中表达了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盛赞。盛赞窦融治理河西所付出的心血,所取得的功绩。盛赞窦融对维护和平所做的努力,所奉行的方针政策。
第二层意思:感谢。感谢他进献的良马,感谢他的真情厚意。
第三层意思:奉劝。奉劝窦融讲大局识大体,拿定主意,早作决断。
第四层意思:封赏。赠窦融二百斤黄金,并任命他为凉州牧。
明察万里之外,洞见徘徊之情。这是窦融对刘秀发自内心由衷的赞叹。于是,窦融充分发挥写信的特长,马上又写了两封信。
第一封信写给“新欢”刘秀。中心思想只有八个字:谨表谢意,以表忠心。此时隗嚣公然和刘秀撕破了脸,封锁了道路,信使到半路见“此路不通”了,只好转回。窦融没有气馁,马上便派人从水路“偷渡”到汉地,传达了书信。就是这样一来一往之间,两人的情意得到了进一步加深。窦融这封信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二封信写给“旧爱”隗嚣。中心思想同样只有八个字:谴责隗嚣穷兵黩武,目的只有一个:奉劝隗嚣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然而,固执的隗嚣显然不会听从他的话,选择了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不管怎么样,刘秀通过挖墙脚的方式,成功把窦融拉到自己的麾下,使得隗嚣拥有的天然屏障瞬间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