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暗算无常死不知
翻阅刘邦的一生,可以看到他几乎一直在路上:当游侠的时候是在打打杀杀,混迹于黑白两道的路上;当亭长的时候是在忙忙碌碌,奔波于上传下达的官路上;当逃兵的时候是在躲躲藏藏,亡命于芒砀山的羊肠小道上;干革命的时候是在寻寻觅觅,走在生死未卜的人生征程上;现在到了楚汉争霸的时候是在东奔西逃,提着脑袋逃窜在亡命的路上……
总结刘邦当皇帝之前的生活,一个“逃”字便可以概括。然而,看似东奔西逃、极为狼狈的刘邦,很多时候似乎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每到关键时刻,他都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没有谁能捉住他,包括战神项羽也不例外。
总的来说,项羽有三次绝好的机会拿下刘邦。第一次是在鸿门宴上,刘邦主动送上门来,项羽要拿下他易如反掌。但是,刘邦的花言巧语却迷惑了项羽,致使范增眼睁睁地看着刘邦被放虎归山。第二次是在彭城大战时,项羽率三万铁骑出奇制胜,致使刘邦的几十万大军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无奈之下,刘邦只好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顾,撒腿就跑,结果在围追的过程中,项羽手下的丁公和季布等人却手下留情,让刘邦从眼皮子底下成功逃脱。第三次是在荥阳保卫战中,刘邦在苦苦防守之际,利用陈平的反间计拔掉了范增这个楚军军师,结果项羽化悲伤为力量,对荥阳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刘邦在抵挡不住的时候,利用替身假投降而成功逃脱了项羽的魔爪,再次溜之大吉……
可以说,论逃亡无人能出刘邦之右;也正是因为这样,民间还给了刘邦一个响当当的外号:逃亡大师。
这一次,刘邦知道成皋是守不住的,所以干脆先逃一步。这一次,刘邦带着他的私人保镖兼“小车队长”逃向了修武。
刘邦之所以要往修武跑,是因为那里有两位重量级人物:大将军韩信和名士张耳。
其实,自从刘邦和项羽在荥阳进入拉锯战后,韩信就一直带兵在外扫除不服从刘邦的各诸侯国。灭魏平赵后,燕王臧荼也很识时务地归降汉朝,唯有齐地还在负隅顽抗。
韩信在听取了李左车的建议后,一方面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把大军驻扎在修武和齐地遥望,做出随时进攻的态势;另一方面采取恐吓威逼的方式,引导各种舆论对齐地施压,力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刘邦这时都成了“光杆司令”了,他只能去找韩信。他带着夏侯婴跋山涉水到达修武后,天色已晚,两人没有直接去找韩信,而是在当地找了一家很简陋的旅馆住了一晚。
俗话说独在异乡为异客,委身于异地的小旅馆,刘邦自然是一夜无眠。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刘邦便带着夏侯婴前往韩信的大营,但却在大门口被士兵拦下来了。
“你们是什么人,找谁?请出示有效证件。”守卫的士兵义正词严地说道。
“我是……汉王……”刘邦显得有点底气不足。
“你说什么,你是汉王?我还是你大叔呢!”士兵仔细打量着刘邦,见他蓬头垢面,哪里有一丁点王者之气。
“你,狗眼……”夏侯婴正要发作,却被刘邦及时制止了,他温和地说:“我不是汉王,我是汉王派来的特使。”随后,他从身上摸出来一张相关的印符。
刘邦亮了证件,士兵验明真伪后,便没有不放行的理由了。到了营内,刘邦开始亮剑了,他直接收缴了韩信的兵符。整个过程出奇顺利,因为韩信太配合了。
平白无故被收了兵符,韩信为什么连一句疑问都没有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当时还在睡觉,还没起床。
韩信睡得正香,刘邦取他的兵符自然轻而易举了。刘邦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有三:
第一,刘邦自卫的需要。多年的逃亡经历让刘邦变得十分谨慎,可以说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虽然韩信是他亲手封的大将军,但本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此时他落魂如斯地逃到这里,自己人也不可不防啊!更何况,现在修武除了韩信这个主帅外,还有张耳这个二号首长。张耳自从在内耗中成功灭掉陈余后,声名扫地,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这样不念旧情的人你想不防都难啊!
第二,刘邦自强的需要。弃成皋而逃,刘邦走得太匆忙太慌张了,只带着贴身保镖夏侯婴,把自己的家底和老本就丢掉了,手下的士兵也都四散奔逃。在战争年代,手下没有士兵寸步难行,只有拥有可供自己亲自指挥的军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刘邦自爱的需要。刘邦这次弃成皋而逃,虽然是形势所逼,但行为还是不太光明磊落。其实,刘邦对自己的人格魅力还是有自信的,他相信手下那些良臣猛将很快就会像跟屁虫一样追到这里来,不过他们心里肯定会充满怨气。如果自己拥有韩信的军事指挥权那就不一样了,有了这么多士兵做后盾,他就可以向众将展示超一流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属下们自然又会对他服服帖帖的。
总而言之,刘邦巧夺兵符,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取权力。拿到兵符后,刘邦马上把营中各大将领召集过来,把他们的头衔和职位都稍稍调动了一下,然后分派到各营中去,瞬间便完成了对这支军队的大洗牌。
干完这一切后,后知后觉的韩信和张耳终于从睡梦中醒过来。明白是怎么回事后,两人吓得冷汗如雨。关键时刻,两位将领强压着惊恐和愤怒,马上跑来诚恳地向刘邦请罪。
“你们的防备太松懈了,巡逻的人数明显不够,”刘邦开始给这二人上政治课,“这样敌人来偷袭就不妙了。再说太阳都照屁股了,你们两个主帅却还在睡觉,连兵符这样重要的东西都乱丢乱扔,搞不好连脑袋都是会搬家的。”
上完政治课后,刘邦做出决定:张耳率本部回赵地镇守;任命韩信为相国,招募一批兵马,日夜操练后迅速攻齐;而驻守在修武的士兵全都留下来归他自己管理。
刘邦就是刘邦,他的小算盘打得就是好。张耳去赵地,可以镇住那里不时发生的小暴动,也可以和他形成掎角之势,这在战略上很重要。韩信就可怜多了,他的兵都被刘邦夺去了,如今只能重新招兵买马,重新操练,最后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去平定齐地。
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他果然料事如神,那些随后跟风而来的众将们,本来个个都窝了一肚子的火,无不在心里埋怨刘邦薄情寡义,但看到他一夜之间又兵强马壮,拥趸甚众,无不对他刮目相看,打心眼里对这个流氓主子多了一分敬意。
分兵作战
待众将领集中到修武后,刘邦召集大家商议下一步的行军路线和行动方针。于是,在怎么对付楚军的问题上,汉军内部形成了两派:防守反击派和主攻派。
防守反击派认为,楚军本来就强大,他们才几乎兵不血刃地连克荥阳和成皋,士气正旺,现在主动跟他们交锋,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所以,如今应当避其锋芒,击其惰归。
防守反击派的代表人物是夏侯婴和卢绾。夏侯婴自从彭城逃难以来,就一直陪在刘邦身边,后来又陪刘邦经过了荥阳和成皋两次大逃亡,对逃亡的凶险深有体会,因此,他不主张再和项羽硬碰硬了。而卢绾与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刘邦对这两人都信任有加,对他们提出的防守反击的战术思想自然也很重视。
而主攻派认为,楚军与汉军长期交战,一直都被汉军牵着鼻子走,已是一支疲惫之师,到了强弩之末。荥阳和成皋是汉军的军事重地,现在把它们夺回来,既能鼓舞大家的信心,又可以狠狠地打击项羽。所以,进攻才是眼下最好的防守。
主攻派的代表人物是樊哙和陈平,他们也是重量级的。樊哙是刘邦的连襟,战功显赫,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而陈平自从弃暗投明后,在荥阳保卫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他此时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已可与萧何、张良、韩信并列。
两边都有重量级人物撑腰,这下可苦了刘邦了。他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就在防守反击派和主攻派争得不可开交,刘邦左右为难时,中立派顺势而生了。中立派认为,既然目前攻不能放手去攻,守又不能消极去守,那就攻守结合,边攻边守,边守边攻,既可厉兵秣马,又可以打击敌人,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中立派的代表人物是郑忠。郑忠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人,按理说他的计谋谁也不会听,但问题是他很巧妙地照顾了防守反击派和主攻派两方代表的颜面,因此,他的理论一出台,刘邦就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马上拍板,做出了三大战略部署。
第一,汉军大部队高筑壁垒,按兵不动,养精蓄锐,以待天时;派少数人迂回到楚军后背去使暗招子,扰乱敌人后方。
第二,派将军刘贾(刘邦的大表哥)、卢绾两人率两万人马,从白马津渡过黄河,深入楚军后方,与在那里玩游击战术的彭越将军联手,重建敌后战场。
第三,派英布前往淮南,联合他岳父衡山王吴芮一起开辟淮南战场,进一步牵制和分散楚军兵力。
在这三大部署中,关键的是刘贾、卢绾与彭越联手,重建敌后战场这一招。彭越本已查到楚军的粮草辎重就在燕郭西(今河南省延津县)一个超级偏僻的大山坳里,正愁手下的兵力不够,不敢贸然下手。卢绾和刘贾的到来无异于雪中送炭。三人聚在一起简单商量了下,便决定马上采取行动。
三人分工明确。彭越熟悉地形,负责放火烧辎重;卢绾和刘贾在外面等着,负责杀人。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彭越带领手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那个超级偏僻的大山坳里。深更半夜,楚军都在营帐里呼呼大睡,几乎没有太多防备。等火都烧屁股了,他们才惊醒过来,赶紧逃命,根本就不管粮食了。
想逃命可没那么容易。彭越放完火,就该卢绾和刘贾上场了。最后,除了极少数腿脚长跑得快的,绝大多数楚军都成了刀下之鬼。
这次偷袭事件对项羽的打击很大——粮道被毁可是要命的!
彭越这时也充分展现出了其悍将作风。他并没有小富即安,而是马上带领强大的“彭家军”再向楚地其他地方进军。很快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陈留(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外黄(今河南省民权县)等十七座城镇就变成了汉军的一亩三分地。
“彭家军”这一闹腾,把楚军的后防闹得鸡犬不宁。更为重要的是,后防的危机直接关系到前方的战局。项羽在成皋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带兵去平叛。
然而,问题马上就来了:他去平乱,那谁来守成皋呢?
这时候,项羽最为倚重的几员大将,钟离眛镇守在军事重地荥阳,肯定是不能考虑了;龙且作风硬朗,办事果断,倒是不错的人选,但项羽已把他定为支援齐国的唯一人选了。其他一些猛将,比如季布、周殷等人也都被汉军牵制住了,抽不开身。
思来想去,项羽最终把守成皋的大将选定为大司马曹咎。其实项羽选曹咎担此大任,并非因为曹咎有惊天动地之才能,而是为了感恩。
当年,项羽跟随他叔父项梁隐身于栎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时,项梁被仇家妒恨,因为“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了。项梁和曹咎是老相识,正巧那时曹咎在那监狱当监狱长,他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相当于司法厅厅长的司马欣,司马欣碍于情面当时就把项梁给放出来了。
后来,项梁和项羽革命后,曹咎闻风而动,举家支持项氏,结果很得重用。项羽在封王大会上,拜他为大司马,并且封为海春侯。要知道,在项羽军中,除了范增被封为侯外,连钟离眛、龙且等名将都没有获得这样的殊荣,由此可见项羽对曹咎的器重和信任。
考虑到成皋地理位置的重要,项羽在走之前,还做了两大安排。
一是本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的原则,任命原汉中三王中的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为副将,协助曹咎一起守成皋。
二是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给曹咎进行了战术部署。项羽给了曹咎最为稳妥,甚至可以说是稳操胜券的办法,坚守不出,并跟他约定半月为期。只要坚持半个月,曹咎的任务就完成了。
曹咎拍拍胸脯说:“请霸王放心,不就是坚守半个月吗?我一定奉行您的命令,坚持到底!”
眼看曹咎签下了军令状,项羽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随后带领楚军浩浩荡荡地往后方杀去。事实证明,项羽就是项羽,他的剑光指到哪里,哪里就会抖三抖。
彭越连夺十七城,他还来不及高兴呢,就惊愕地发现项羽大军已经攻到自己所在的外黄城下了。都说一物降一物,别看彭越平日里勇猛异常,威不可挡,但在项羽面前他就像一只病老虎,哪里还有半点生机。彭越默默地躲在外黄城里,打死也不敢出城跟项羽比个高低。
项羽可不吃这一套。他大手一挥,楚军开始攻城。城破了脑袋就得搬家。彭越虽然不敢出城迎战,但防守却一点儿也不马虎。在第一天的攻防战中,双方伤亡都很大。
项羽眼看彭越还有点斤两,便亲自来指挥攻城。
这下,彭越终于体会到项羽的强大了,因为外黄城已有好几处快被撞破了。幸好在这个关键时候,老天帮了彭越一把——天黑了。项羽也没有察觉到外黄城已危如累卵,只要再强攻一阵就大功告成了。他很懂体恤士兵,不打算让士兵们饿着肚子,在这黑灯瞎火中继续工作,当即鸣金收兵。
项羽一收兵,彭越才有了逃生的机会。他带领手下的士兵,在夜深人静时进行了突围。夜晚楚军的防守力量毕竟有限,很快就被彭越的人马冲出了包围圈。等睡梦中的项羽惊醒过来,带领大部队去追时,彭越早已跑得没有踪影了。
项羽追不到彭越,便把怒气撒到了外黄城的百姓身上。坑杀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把人都集中起来。于是,项羽命人在外黄城里四处张榜,通知城中百姓,凡是男的十五岁以上者一律到城东集合,违令者斩。
外黄城百姓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看了榜单后,城中百姓人心惶惶。项羽的残暴大家都有所耳闻,他们早料到项羽下一步要干什么了。在这危急关头,混乱的人群中出现了一名十二三岁的白衣少年。这个孩子的出现不经意间改变了大家的命运。
这个白衣少年并没有像其他少年侠士一样,手里提剑去找项羽,而是赤手空拳直接去了。他风度翩翩地来到楚军营前,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他要见项王一面。楚军守门士兵见这少年气派不凡,心中都暗暗称奇,便问他想见项王干什么,少年说他要为项王出主意。
自从范增死后,项羽身边几乎没有人能再为他出主意了,什么事都得靠他自己决定。现在,虽然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说要献主意,但饥不择食的楚军士兵还是破例把他带到了项羽帐前。
项羽一听有个小孩来求见自己,亦是大感好奇,马上接见了他。
“小朋友,你胆子不小啊,你可知道我是谁吗?我可是杀人狂魔西楚霸王啊!”一见面,项羽便给了少年一个下马威。
“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大王吗?再说,大王原本就是个好人……”白衣少年显得很镇定,一脸平静地说。
“哦!”项羽听了大感好奇。
“因为天下人都说大王您体恤民情,爱护百姓。”白衣少年微笑着说。接下来,他使出浑身解数,好好地拍了拍项羽的马屁,说他如何如何英勇,城中百姓如何如何仰慕他,总之,城中百姓无时无刻不在等待他的到来,等等。
项羽一听飘飘然起来,但嘴上还是忍不住问:“既然城中百姓仰慕我,为何我来攻城时他们还要帮助汉军防守呢?”
“彭越入城后,城中百姓慑于他的淫威不得不屈服于他。但是,百姓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彭越知道守不住才连夜逃走的。这是百姓在暗中相助大王啊!如果连支持大王的百姓也被坑杀了,那天下的百姓会如何看待大王啊?这天下又有谁敢归顺大王呢?得民心者得天下,大王难道不想得天下了?”
少年的话彻底征服了项羽。这次,他不仅听从了这个毛头小子的建议,还赏给了他不少银两。
项羽也有从善如流的时候,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啊!然而,他收复失地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噩耗就传来了——成皋失守了!
半月之殇
刘邦终于有新动静了。他把大军开到成皋城下,决定先取成皋,再夺荥阳,最后对楚军各个击破。
刘邦的战略部署归功于郦食其献的计。
“得粮仓者得天下。”郦食其解释道,“项羽当初攻下荥阳却没有夺取敖仓粮道,这是一个很大的失策。现在咱们应该抓住项羽的失误给他狠狠的打击,先想方设法重新夺回成皋和荥阳,占有敖仓粮道,凭借成皋之险,控制太行山,占据蜚狐口,守住白马津。这样一来,不仅能彻底堵死项羽进军汉中的道路,而且还会让楚军因为粮草出问题而军心涣散。
“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残暴不仁,作恶多端,我们利用舆论攻势,争取更多的民众站在我们这一边,然后再多面出击,让项羽疲于奔命,彻底击败楚军指日可待!”
应该说郦食其的这番军事分析是很精辟的。也许是上次印玺事件刺激了他,他一直想将功补过,所以这次出马前,他已做了万全的准备。
刘邦对郦食其的分析深以为然。如今成皋的防守相对薄弱,而它的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号称“绝成皋之道,天下不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郦食其的话也是刘邦心里所想,所以项羽前脚刚走,刘邦后脚便率大军直抵成皋城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率兵渡过黄河,攻打成皋。新上任的主帅曹咎牢记项羽的话,避而不战,严防死守。结果刘邦连攻了几天,非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还损失了不少人力物力。
夜里,刘邦心情郁闷,走出营帐散步。透过月光,他眼睛定定地望着成皋坚固的城墙,心里意识到:“屯兵于坚城之下,乃兵家大忌;强攻于坚城之上,乃灭亡之道。如果不能尽快拿下成皋,等项羽班师回来了,只怕再无机会了。”
月光如水,洒下晶莹一片;月光如梦,洒下温柔一片。刘邦转而一想,突然反应过来:“既然强攻不行,那就暗攻,既然刚猛行不通,那就玩阴柔。”
“诱敌而出,设伏而击。”刘邦喃喃说道,紧缩的眉头随之舒展开来。
这个计谋成立的前提是,曹咎是个粗鲁耿直的人,极容易动怒,对他进行唾骂引他出城来战,便可大功告成。
刘邦果然不是一般人,他早就判断曹咎正是这样的人。接下来,战场变成了骂场,一骂就是三天。
第一天,刘邦派出一些巧舌如簧的士兵,他们单提曹咎的名字,进行了轮番轰炸。面对这样赤裸裸的骂声,别说曹咎了,楚军士兵们听了都个个义愤填膺。他们纷纷请求出战,给汉军一点颜色瞧瞧。就在曹咎快要爆发时,副将司马欣和董翳及时进行了劝阻。
总之,曹咎的这一天比一个世纪还漫长。
第二天,刘邦创新了骂人术。他把骂人队伍分成两派,一派专门负责骂,一派专门负责笑。这边士兵骂几句,那边士兵就哄笑几声,一唱一和,十分热闹。第一批人骂累了、笑累了,再换第二批人上。这样进退有序,笑骂之声一直绵延了一整天。曹咎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把这些汉军生吞活剥,但在司马欣的劝说下,再想到自己立下的“军令状”,他最终还是嚼碎牙齿往肚子里吞,强忍住了。
总之,曹咎的这一天比十八层地狱还昏暗。
第三天,汉军再度创新,把骂改成诅咒了。诅咒比骂人更狠毒百倍。据说一些心肠极毒辣之人,写下仇人的名字,再加上咒语,埋在百年大树底下,算是最狠毒的诅咒方式了。当时刘邦并没有采用这样的诅咒方法,他动用的武器是白色幡旗。白色幡旗是死人才用的东西啊!幡旗一面画的是猪狗不如的畜生,另一面写着“曹咎”两个血腥大字。汉军充分发挥动嘴又动手的风格,边骂边诅咒,还把幡旗放在地上,用剑戟乱刺……
总之,这一招比利箭穿心还让曹咎难以忍受。曹咎本来就是一个本领小、气量小的人,面对汉军这样肆无忌惮的恶毒诅咒,他再也忍不住了。完全失去理智的曹咎连司马欣和董翳也懒得通报了,大手一挥,就直接带着亲信士兵杀出城去。等司马欣和董翳想要去阻拦时,曹咎等人早已出了城。
而那些骂人的士兵见曹咎杀过来了,吓得屁滚尿流,丢了幡旗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汜水河上跑。曹咎一口恶气没处出,哪里肯这样白白放过他们?
于是双方你追我跑来到了汜水边。没路跑了那就游泳吧。汉军纷纷跳入河中,等他们都游到河对岸时,楚军才游到河中央。
“快,快,冲过汜水,把汉军剁成肉泥!事成之后,重重有赏!”曹咎准备发起渡河的最后冲刺。
然而,正在这时,四处突然擂鼓喧天,杀声四起,只见刘邦一马当先,大声叫道:“曹咎匹夫,快快下马受降,刘某在此恭候你多时了。”
此时,刘邦早就安排好的“半渡而击之”的战术开始实施了。潮水般的汉军铺天盖地冲杀而出。
曹咎的大军在河中央,仓促之间进退无路,很快自乱了阵脚,溃不成军。曹咎望着波光粼粼的河水,突然感到一股透彻心扉的寒气涌上心头,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一种压抑感笼罩着他,那是死亡的气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秦末群雄四起后,多少功成名就是因为水,多少功败垂成也是因为水;多少惊艳摄魂是因为水,多少悲歌绝唱也是因为水。
君不见,因为水,项羽在黄河边做出了著名的破釜沉舟之举,结果一战成名天下知;君不见,因为水,还处于奋斗阶段的章邯在白水河边的废丘做出了坚守到底之愚忠,结果一世英名随水漂;君不见,因为水,还在逃命的刘邦在睢水边做出了狗急跳墙之举,结果一生传奇得继续;君不见,因为水,还处于创业阶段的韩信在泜水做出了背水一战之创新,结果一战征服天下心;君不见,因为水,手握实权的陈余井陉口做出了自取灭亡之愚举,结果一代豪杰东逝水。
而此时此刻,因为水,曹咎体会到了什么叫穷途末路,感悟到了什么叫欲哭无泪。
正当曹咎的心快跌到谷底时,他的两个好伙伴司马欣和董翳率领援军及时赶到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他救上了岸。
然而,经过这样一番折腾,曹咎和司马欣、董翳三人一回头,统统被惊得面如土色,因为他们发现成皋城上早已换成了汉军的大旗……
“中了刘邦的奸计!”羞愧的曹咎再无颜见项王了。他深情地望了一眼眼前的汜水,此时的汜水早已被楚军的尸体染成了红色,那么触目惊心,那么惨不忍睹。汜水悠悠,血流沉沉,他心戚戚然:“看来水是我此生注定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时也,命也。”然后,曹咎漠然地拔出身上佩带的宝剑,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半点迟疑,自刎谢罪。
看着曹咎的身子缓缓地倒下去了,司马欣和董翳的心也一点点凉透了。兵败城破,他俩同样难辞其咎,主帅阵亡,他们又该如何向霸王交差呢?罢了,罢了,与其行尸走肉地活着,与其背上败军之将的恶名,不如也学曹咎以死谢罪,一了百了。于是,他们也双双挥剑自刎了。
至此,这场成皋之战就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最终,刘邦成功收复成皋。那些原本属于他的金银财宝、美女宫殿再次物归原主。更为重要的是,敖仓粮道又成了刘邦的地盘。
谋士的悲哀
在古代,谋士是指为他人出谋划策的有识之士。他们往往以军师、幕僚的身份出现。他们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更没有更改主帅决定的权力。因此,他们的战略思想和战术策略,都必须征得主帅的同意才能实施和检验。
因此,谋士的成功或失败,不仅仅掌握在自己手中,很大程度上其实掌握在决策者手中。如果侍奉的是明君,那么即使是死,也是“士为知己者死”,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相反,如果侍奉的是昏君,那就不得不抑郁而死,含恨而终,死不瞑目。
谋士的命运不在己,而在于主子。这也正是谋士的悲哀!
刘邦手下第一外交官郦食其,最终也成了一个悲哀的谋士。
重新夺回成皋,郦食其功不可没,正是在他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刘邦才得以顺利啃下这块硬骨头。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对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也更加器重了几分。
然而,郦食其的生命此时也快走到了尽头。他未得善终,因为他被大将军韩信“杀死”了。
韩信为什么要杀郦食其?他们同侍一君,如果不是个人恩怨,那就是因为争宠了。韩信和郦食其显然是后一种。
当然,以韩信的智商,他是不可能亲自动杀手的。韩信使用的是“借刀杀人”之计,他借的“刀”是田广。
随着楚汉争霸拉锯战的进行,田广一手抓好军队建设,一手搞好农业建设,不知不觉中,把齐国打造成了兵强马壮、国富民强之地。
楚汉相争不单单是项羽和刘邦两人之间的纷争,还涉及其他诸侯之争。前面已经说过,项羽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只得到了秦朝两员旧将——司马欣和董翳,而刘邦却得到了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等。现在天下唯一不安定的就是齐地了。偏生齐地还是块硬骨头,跟其他诸侯的“顺风倒”不一样,齐地军民在自己的国土上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对项羽和刘邦都不买账。
齐国的态度不明确,让刘邦大感头疼。现在,他正与楚国争得不可开交,要是关键时候被齐国从背后捅一刀子,那还了得!别看刘邦长年东躲西藏,过着逃亡生涯,但他颇有远见地把平叛工作早就交给了韩信。按刘邦的话说,虽然自己的行为有点狼狈,但好歹牵制住了项羽,大将军便可安心扫平不安分的诸侯了。
韩信的兵马被刘邦夺走后,他只得去赵地重新招兵买马。幸好他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很快就把新招来的士兵训练得有模有样,不到一个月便组成了一支威武雄壮之师。有了兵马,韩信磨刀霍霍准备全力攻齐。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郦食其出现了,还跑来跟韩信抢战功。
郦食其为什么不知好歹,早不来抢晚不来抢,非得在这个时候来抢呢?这得从刘邦重新夺回成皋后说起。
成皋失而复得,刘邦却高兴不起来。他知道项羽得知成皋失守后,马上就会带兵来对付自己。项羽的勇猛刘邦已领教了多次,他只要一想想都觉得胆战。
看到刘邦怕成这样,惶惶不可终日,不久之前崭露过头角的郑忠心里那个急啊。郑忠为刘邦分忧道:“要是齐地能早一点平定就好了。只要齐地一安稳,就可以把大将军叫来,只要大将军在,就能抵御住项羽的报复。”
刘邦一想,觉得很对,也只有用兵如神的韩信在,自己才能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但是,他刚把韩信折腾成一个光杆司令,又立即命他重组军队去伐齐,就算是神仙,也需要时间啊!
可眼下时间紧迫,刘邦心里琢磨着,如果能把齐国招降过来就好了。郦食其跟了刘邦这么久,刘邦的心思他一猜就中。于是郦食其主动请求去齐地做说客,说服齐王归汉。刘邦当然很满意地答应了。
郦食其到齐国时,田横正忙着做防御工事,以抵挡韩信大举来犯。不过,面对郦食其的到来,他倒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陪田广会晤了这位优秀的外交官。
一开始,双方谈得很融洽,但客套话一过,郦食其便开始亮剑了。
他直截了当地问齐王:“如果您只能在项羽和刘邦之间选择一个,您会选谁呢?”
田广虽然还年少懦弱,但头脑一点儿也不傻,他回答得很圆滑:“世事难料,福祸相依,在没到一锤定音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田广的意思很明确,他现在还不会轻易决定选哪一方做自己的庇护伞。
郦食其见他油盐不进,不来硬的是不行了,于是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依我看,这天下必定是汉王的。项羽乃不忠不义不孝之徒,岂能得天下?”
接下来,郦食其又开始陈述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占据的优势,最后反问田广道:“大王若不顺应形势归顺汉王,将来大军压境还能自保吗?”
田广一听就慌了神,用询问的眼神看着田横,意思是:“丞相啊,这事该怎么办?怎么办?”
田横也被郦食其的高谈阔论说得有点心动了,但在做决定前,他提出了一个条件:韩信必须先撤军。他的意思也很明确,既然你们有心来招降我大齐,为什么还在我国边境驻扎一队虎视眈眈的兵马呢?
郦食其本来考虑到这个齐王是个难剃头,得费不少口水,想不到这么快就有被搞定的迹象了,不由大喜过望,当即拍拍胸膛说:“就是撤兵嘛,这还不是小菜一碟。既然都是一家人,还用得着兵戎相见吗?”
承诺完齐国,郦食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韩信送去。韩信接到信后,心中满是惊喜:“我正要发兵去打呢!既然郦先生只动动嘴皮子就搞定了,也就省得我兵马劳顿之苦了。”于是,韩信马上决定撤兵。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韩信手下一个叫蒯彻的谋士出现了。他的出现直接决定了郦食其的命运,也使原本可用和平方式解决的齐国问题再掀波澜。
“将军要撤兵南下?”蒯彻问。
“嗯,齐王已降,现在我们可与汉王会合,共同对付项羽了。”
“臣以为不妥。”
“有何不妥?”
“现在撤兵,有三误。第一,这些天将军奉命招兵练兵,花了不少心血,正要一试身手,岂能半途而废?第二,郦先生一时凭嘴皮子说服了齐王,但人心难测,难免得提防齐王的变心啊!第三,将军此番花了不少心血,眼看就要立下大功了,如果就这样被郦先生三言两语几句话搞定,抢了战功,得不偿失啊!”
韩信听完这话,陷入了沉思。自上次被刘邦“微服私访”夺取兵权后,他诚惶诚恐,总想马上立下大功,将功补过,以重新得到刘邦的宠爱。蒯彻的话说得他有点心动了。
心动不如行动,韩信自然知道此时如果自己突然发兵扫平齐地,趁其不备,定会旗开得胜,立下赫赫战功。就在他要采取行动时,还有一个难题又浮出水面了,那就是郦食其的个人安危问题。现在,郦食其正在齐国那里等他的回信,一旦他突然发兵,齐王肯定不会放过郦食其。
韩信的顾虑,蒯彻早已料到了,他劝韩信道:“郦先生已经不义在先了。将军奉命攻齐在先,而郦先生主动要求说和在后,他这明显是要和你抢战功嘛!人家都欺到你头上来了,你还顾及人家,愚蠢啊!”
韩信本来就对汉王的“不完全信任态度”心有余悸,在功名利禄面前,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大手一挥,下令进军。
齐军怎么也不会料到主动求和的汉军在一夜之间会突然发动进攻,被韩信打得措手不及,顿时兵败如山倒。韩信很快就攻到了齐国的军事重镇临淄城下。
站在临淄城下,韩信再次面临严峻的良心拷问,因为他此时又接到郦食其写来的一封信。这封信直接关系到郦食其人头的去留问题。
继续进军肯定可以彻底攻下齐国,立下不凡战功,但必须要以郦食其的人头做代价。而如果撤军,可以保住郦食其的人头,但他所有努力就会功亏一篑,付之东流。
面对这样的选择韩信不禁犯难了。他和郦食其共事多年,此时真要拿郦食其的人头做代价,他还是有点于心不忍。而蒯彻既然插手了此事,就大有插手到底的英雄气魄。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一个老头的性命,怎么可以跟旷世功业相比呢?”蒯彻一上来就咄咄逼人。
“逼死郦老头事小,违抗汉王令可是要杀头的啊!”韩信心中释然了许多,但还是有顾虑。
“将军今日带兵来攻齐,不正是奉汉王之命吗?如果就这样退兵了,不但被郦老头夺去战功,而且他还会说一些不利于将军的坏话,那时候就吃不了兜着走了。”蒯彻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
在蒯彻反复的攻心之下,韩信终于下定了决心:走自己的路,让郦食其死去吧!
既然韩信不肯罢兵,齐王就不客气了。他把一切罪过算在了郦食其身上。也不知道齐王什么时候学会了项羽的作风,在郦食其面前架起了一个很大的油锅,然后对他说:“你看着办吧。”
郦食其见自己难逃一死,心中反而坦然了,他嘴角挂着一丝冷笑,那是一种看淡生死后的释然,也是一种对人性的嘲讽。就这样,郦食其结束了自己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后来,刘邦对他进行了厚葬,算是告慰了他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