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匈奴的前世今生
对刘邦来说,他已经成功干掉了项羽和其他各大诸侯,并且把对自己有威胁的功臣也敲打了一番,可以做到“稳坐钓鱼台”了。但是,他并没能享受这难得的安稳日子,因为匈奴公然蔑视他的权威,恶意挑衅。刘邦是个眼睛里一粒沙子都容不下的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百转千回,惊心动魄。同样,他跟匈奴的战争也是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在这场强强对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匈奴的前世今生。
匈奴是生活在北方广大草原和戈壁上的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匈奴人像游侠一样漂浮不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主要靠放牧马、牛、羊、骆驼等牲畜为生,平时也狩猎。匈奴人只食畜肉,常饮奶酪,喜欢住毡帐。
匈奴人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男子上胡须浓密,而颌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眉毛浓密,杏眼,目光炯炯有神。从外貌上看,匈奴人更有“欧美范儿”。
在服饰上,匈奴人喜欢穿长齐小腿、两边开衩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也是皮质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男子的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右边。
匈奴人没有文字,没有书籍,只用语言来表达。他们信奉一种以崇拜天和某些山神为基础的萨满教。
匈奴人的婚姻风俗很自由,做儿子的可以娶后母为妻,做兄弟的可以娶嫂子为妻。另外,他们还有嗜血的风俗。在订盟约时,匈奴人要用人头盖骨制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时,会用小刀把脸划破,让血流出来。
匈奴人从小就能骑善射,被称为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凭借这一本领,匈奴人常常到处掠夺奴隶,抢夺财物,扩大地盘。他们一直对中原这块肥美的地方虎视眈眈。
战国时乱世纷争,匈奴人多次发兵侵入中原。他们每次都空手而来,满载而归,带回大量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粮食牲畜,当然还包括美女佳人。尝到了甜头的匈奴人自然来得更勤更快了,每次都变本加厉,胃口越来越大。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当时的秦昭王下了一道命令,修建了一项抵御匈奴人的宏大工程——长城。但是,由于当时处于混乱时期,即便是这样仍然不能阻止匈奴人南下。
这下可激怒了赵国边将李牧。李牧二话不说,直接就和匈奴人干上了。
但是,匈奴人有一招很厉害,那就是人多势众时就打,势单力孤时就逃。而且,他们内部还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逃跑不算耻辱,反而是英雄。谁逃得最快最好,只要能确保自己不死于战斗中,那就是英雄。
李牧虽然很想一举歼灭他们,但无奈匈奴人吃了点亏后,就变成了缩头乌龟,和李牧的军队玩起了捉迷藏。他们常常在这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然后再在那里打一枪,又换一个地方。如此一来,李牧空有豪情壮志,也拿他们没办法,只好采取“防守反击”的策略。
这就好比猫和老鼠一样,就算猫再好,如果老鼠太狡猾,能躲的地方太多,猫也一样无可奈何。
长此以往,赵王不满意了。他直接撤了李牧的职务,派人取代了他。代替李牧的人诚惶诚恐,认为既然赵王不喜欢消极防守,那就只有华山一条路可以走了——主动出击。
因此,每次匈奴“常回家看看”时,他就会还以颜色。但是,匈奴人不是吃素的,他们一旦发起飙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此赵军反击的结果往往是赔了财物又折兵。这可不是赵王愿意看到的结果。赵王没辙了,再次找到李牧,语气诚恳地对他说,还是你小子上吧。言外之意是别人比你更差。
李牧本来是想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流芳百世的功绩来,但一听这话心里就不是滋味了。赵军现在一败涂地,你才又想到找我,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于是他就推托不肯再上任了。此时的赵王见他越是推托,就越认为他是一个人才,越是要他去做“边防大元帅”。
最终,李牧碍于赵王的面子不好再推托了,于是,他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条件:“王必用臣,臣如前。”意思就是说,如果大王一定要我去守边关,我只能采取闭关防守的老办法。
赵王此时就怕他不肯再去守边关,不说一个条件,就算一百个条件也会答应。就这样,李牧又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最前线。
李牧第二次上任后,还是和以前一样,关起门来主动躲开匈奴,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因此,匈奴人也逐渐大意起来,有时甚至敢公然在他眼皮子底下摸几只鸡,偷几只狗,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但是,这一切李牧都熟视无睹,是他真的太懦弱,还是别有用心?答案一直等到了三年之后才解开。
这一天,匈奴人又来占便宜了。一直坐城观天的李牧突然打开了那扇一直紧闭的大门,和匈奴人来了一个硬碰硬。
匈奴人在李牧出其不意的出击下吃了大亏,哪里肯善罢甘休?于是,他们回头叫上了数十万人马雄赳赳、气昂昂地来了,大有报仇雪恨之势。
李牧不跟气势汹汹的匈奴人正面接触,他发出军令:“撤!”
撤的后果是很快就连丢了几座城。匈奴人得了城池后,心里那个美啊没法形容,还不断感叹:“中原人不过如此耳。”于是他们乘胜接着追击李牧。
当他们追到一个狭窄的小山谷时,李牧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的计谋一步一步实现了。赵军封住谷口,毫不客气地把匈奴大军送上了西天。
数十万匈奴瞬间灰飞烟灭。
这是战国时期,中原人民抗击匈奴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胜利。从此,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收敛了许多,边关也暂时获得了安稳。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匈奴人再度乘机出击,从而成就了抗匈奴名将蒙恬。蒙恬以暴制暴,打得匈奴人鬼哭狼嚎。再后来,秦始皇为了彻底摆脱匈奴人的纠缠,干脆直接从临洮(今甘肃省岷县)到辽东修造了一座看不到尽头的城堡。这便是至今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从此,中原和匈奴盈盈一墙间,脉脉不得语。
然而,陈胜、吴广拉开革命的序幕后,大秦王朝最终在新生代革命领导人项羽和刘邦的带领下被推翻了。此后,项羽和刘邦又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中原战火纷飞,局势动荡。被一堵墙挡在门外的匈奴人虽然没有入侵中原,却也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内部革命。
拉开匈奴内部革命的人是一个叫冒顿的年轻人。
冒顿的父亲叫头曼,他是当时匈奴的单于。冒顿因为是头曼的长子,很早就被立为继承人。
但后来形势突变,因为头曼迷恋一名爱妃,所谓爱屋及乌,也就偏爱起她的儿子来。随着这名爱妃不断吹着温柔的耳边风,头曼对待冒顿的态度就变了。种种迹象表明,他大有废了冒顿之意。可废冒顿总得有个理由啊,于是头曼想到了一个借刀杀人的妙计。
当时,匈奴西边还有一个国家——月氏。据说月氏拥兵十多万,兵强马壮,实力不可小觑。头曼当时为了拉拢月氏,常常派人质去月氏,以安其心。
这一次,头曼把冒顿直接送去当人质。冒顿刚到月氏,头曼就立马发兵偷袭月氏。月氏不干了,马上就要砍冒顿以泄其恨。但是,当时的冒顿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自己处境的不妙,闻得风声,连夜偷了一匹马就回来了。
头曼见儿子死里逃生,没辙了,只好给他安排了一个新职务——一万骑兵的首领。
回来后的冒顿心知肚明,开始培养起自己的心腹人马来。他天天带这些心腹人马去训练,从射鸟到射动物再到射人。冒顿为了培养他们的血性,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妻子拉到山林中去当靶子射。每次打靶归来,他妻子都哭得跟泪人似的。但是,他手下的人马却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训练好后,冒顿就邀请父亲头曼去狩猎。头曼哪里知道这其中的玄机,于是欣然而去,结果被冒顿和他手下当靶子给练了。这一年正是公元前209年,也就是陈胜、吴广点燃革命圣火这一年。
干掉父王后,头曼宠爱的阏氏和她的宝贝儿子自然也都跟着头曼去陪葬了。就这样,冒顿轻而易举就取得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政权。
当时,匈奴旁边还有几个少数民族部落,实力最强的是东胡。由于冒顿年纪轻轻就夺得了权位,邻国东胡就有想法了。东胡大王想试探一下这个弱冠少年的胆识,于是来了个投石问路。他派了一名使臣到冒顿那里,使臣到了那里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向冒顿要一样东西——一匹马,一匹千里马。
“头曼生前有一匹千里马,我们大王十分喜欢,冒顿公子能不能成人之美,献给我们大王呢?”群臣一听,个个怒火朝天,都说自己国家的东西怎么能随随便便送给他人。冒顿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然后说话了:“本是同根生,何惜一匹马?”于是这匹千里马就这样被送给了东胡王。
东胡王得了马还不满足,于是不久又派使者来,说想要冒顿的一位爱妾。
群臣这下个个都咬得牙齿咯咯作响,个个摩拳擦掌,只等冒顿一声令下就去把东胡给灭了。但是,冒顿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叫手下部将把刀剑统统放下,又发话了:“女人如衣服,兄弟似手足,衣服破了可以再补,兄弟之情断了就不能再弥补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也送给了东胡王。
东胡王搂着如花似玉的小美人,嘴都笑歪了。都说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这一点我们从东胡王身上就可以看出来。
投石问路,路也问了;真情相试,试也考了。这下东胡王已不满足这些蝇头小利了,他要的是冒顿的地盘。
“在东胡和匈奴之间,有一块公地,我们大王想要在那里建一栋别墅,还请冒顿公子成全啊。”东胡使臣没隔多久,又跑来嬉皮笑脸地对冒顿说。
这下冒顿还没等群臣开口,就大手一挥,直接把东胡使臣送上了断头台。
面对冒顿的举动,手下都很惊愕,大惑不解。先前东胡王咄咄逼人,我们当时都苦苦相劝大王给他点颜色瞧瞧,结果大王一直忍气吞声,现地却又为何做出公然撕破脸皮之举呢?
“此一时彼一时也!”冒顿一本正经地道,“一匹马,乃身外物。一个女人,乃身边物。唯一块地,国之物也,岂能白白送人!”
不出几日,冒顿大军突然出现在东胡军面前。东胡王哪里料到胆小如鼠的冒顿敢来跟自己打仗啊!猝不及防之下,东胡兵败如山倒,连东胡王也在这一战中被灭了。冒顿舍小利而获大利,就这样吞并了东胡。
灭东胡后,冒顿又相继向其他部落出击。他东灭东胡,西征月氏,北破丁零,南征楼烦,还吞并了乌孙、楼兰等三十六国的大片土地,在大漠南北和现今的东北、西北以及中亚、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盛世伟业。
在北方建立霸权后,野心勃勃的冒顿会就此甘心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很快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大汉王朝。
初露锋芒
人心不足蛇吞象。冒顿把目标锁定在了大汉王朝身上,而想进入中原,就必须经过最北方的韩国。为此,身为一方诸侯的韩王信早已有了准备。他把大部队调到马邑,做出了严阵以待的态势,只等匈奴大军一来便迎头痛击。
韩王信苦苦等待的冒顿终于来了。那一天下着大雪,韩王信一清早就起了床,首先嵌入他眼帘的是一片白,银装素裹,全世界好像都变成了白色。
雪,一片一片,飘飘柔柔,洋洋洒洒地下着。这时,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守在城头的士兵已经在惊呼了,他们撕心裂肺地叫道:“狼来了,狼来了!”韩王信擦了擦眼睛,定睛望着远方,但见白茫茫中果真有黑压压的发着绿光的狼影在闪动着。
怎么突然之间会来这么多狼呢?又过了一会儿,那群数不尽的狼像变魔术似的,瞬间就到了城下。直到这时,韩王信才看清这群狼的庐山真面目,原来他们是一群披着狼皮的人。此时,这群“狼人”正虎视眈眈地望着城上。
为首的狼王冒顿打了一个手势,写了一封信直接射进城里。
韩王信哪里料到这么寒冷的天,这一万来匈奴人竟然会如天神下凡般突然出现在眼前,而他身边只有几千守军。韩王信看了信,是让他开城门,这下该如何是好啊!
顺便提一下,这个韩王信与其他诸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翻脸像翻书一样快。当初刘邦攻克彭城时,韩王信马上归降刘邦。彭城兵败后,韩王信马上掉转马头归降项羽,后来见势不对又归降刘邦。
此时,这些匈奴人的威言激发了韩王信“顺风倒”的风格。面对这样的一群狼人,韩王信虽然对守城一点信心也没有,但他同时也有顾虑:如果真的投靠了他们,狼人的生活,他们这些地地道道的汉人能适应吗?
韩王信正在犹豫,他的部将来劝他派人去向刘邦求救。韩王信当时想想也没有其他办法了,于是派了一个装扮成狼人模样的士兵,趁夜色溜出了城,然后向刘邦所在的咸阳进发。
由于不敢打草惊蛇,他行的是蛇行鹤伏之绝妙身法,生怕惊动那群狼人。但人的脚力毕竟有限,哪能跟马相比,因此,他走着走着就感到力不从心了。当他累死累活到达咸阳时,时间已过了五六天了。
五六天并不长,但对被困在笼中的韩王信来说就是度日如年了。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七天,终于熬不住了,于是他派人出城去和狼人进行归降细节的谈判。
那边刘邦接到信使的报告后,马上调兵遣将,准备去救被困在马邑的韩王信。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就在这时,传来了韩王信正和匈奴人谈“芝麻开门”的事,刘邦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如果他们真的结盟了,那自己再派兵去那里,岂不是很不受欢迎吗?
不受欢迎的事谁都不会轻易去做,于是刘邦决定暂时按兵不动。他直接给韩王信写了一封信,以求他能及时回心转意。
韩王信因为利益和政治地位与匈奴进行了数轮艰苦的协商,但由于双方存在语言障碍,想找精通两国语言的翻译官当真是难于上青天,再加上韩王信对这些匈奴人的底细还不是很了解,所以谈判进程十分缓慢。
刘邦的信一到,倒是帮韩王信下定了决心。说白了,韩王信为什么谈得这么慢,就是对刘邦还存有最后一丝幻想和不舍,对匈奴还存有最后一点戒备和提防。接到信后的他不再犹豫了。
刘邦的这封信,说白了是一封问责信:“我封你为韩王,是叫你镇守在北方,为国效力的,不是叫你和匈奴人勾三搭四的……”
受到责备的韩王信不再犹豫,马上开门把匈奴人迎进了城里。冒顿进了马邑城后,欢喜之余,马上拜韩王信为大将,让他充当先锋,越过句注山,南攻太原。
韩王信的彻底背叛激怒了刘邦。他不顾年老体衰,决定亲自挂帅出征,去擒韩王信灭冒顿,以解心头之恨。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刘邦挑选三十万精兵,从咸阳直接向太原出发。由于是刘邦亲自出征,很多元老级重臣都跟随他出征了,其中包括樊哙等武将,也包括陈平等谋士。
不过,刘邦手下的“三杰”没有参与这次军事行动。
萧何从来都是管理后方的后勤部部长,前方打仗的事他向来不亲自参加,况且他此时还在帮刘邦搞工程建设,不去在情理之中。
张良迷上气功后,整天闭门不出。刘邦曾亲自上门慰问这个昔日自己手下的顶梁柱,但他已变得面黄肌瘦。因此,张良没有出征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韩信连降三级后,已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侯了,就是他想出征立功,刘邦也不会再给他机会。
刘邦大军很快就抵达了马邑。这个马邑是冒顿好不容易才拿下来的,自然不能轻易交还给汉军,于是冒顿马上派左贤王和右贤王带一万二千人马去支援马邑。冒顿以前战无不胜,满以为自己这次派这么多人去已足够扫平汉军了。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
左、右贤王的一万二千铁骑到达马邑后,和马邑城的匈奴残兵合在一起,马不停蹄地赶到晋阳。在这里,他们正好迎来了汉军。
左、右贤王以前在打东胡征月氏等战役中几乎没有吃过败仗,这时仍然发挥其惯用伎俩,采取骑兵特有的战术:高举高打。
第一批上前的是冲锋队。按左、右贤王的战略意图是想把汉军冲得七零八落,然后再大快朵颐。以前他的冲锋队那可叫一个绝啊!个个都不顾生死冲进敌阵中,把人家好好的阵形搅得一团糟,为随后自己的大举进攻提供机会。
但此时,面对汉军,他们这一招却不管用了。因为他们的冲锋队一溜烟地向前冲,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有刺耳的惨叫声从地底下发出来。不用说,先锋队的人都掉入汉军早就安排好的陷阱里去了。陷阱里布满了竹签等东西,上面又遮盖了茅草和虚土。就和猎人狩猎一样,只不过规模和工程大很多而已。
冲锋队失利后,左、右贤王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们充分发挥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士兵突击”精神,马上派出了第二批敢死队。
这批敢死队小心翼翼地绕过刚才的线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而去,眼看就要跟汉军有个亲密接触了。可汉军对这群狼人并不感兴趣,只听一声炮响,汉军万箭齐发,顿时天空中下了一阵箭雨。最后这批敢死队几乎全部中箭身亡了。
匈奴人既然如狼又似虎,三板斧岂是浪得虚名?前面两击不中,他们使出了最后的绝招。左、右贤王大手一挥,第三批敢死队拿着刀,背着剑,拿着挡箭牌,接着奋力杀向前。虽然挡箭牌帮他们挡住了箭雨,但也挡住了自己的视线,他们只能跟着感觉向前冲。
事实证明,这种跟着感觉走的策略并不好,因为他们很快就人仰马翻了。被摔得缺胳膊断腿的他们这才发现,原来这是地面上一根根毫不起眼的绳子惹的祸。
摔倒在地的匈奴兵还来不及站起来,两边的沟底又涌现出了汉人的骑兵,上去就是刀剑相加,顿时一片血肉模糊。
眼看绝杀技都不奏效了,左、右贤王还不知道知难而退。他们发出了决战的信号,全军都呼啦啦地向前冲去,看架势非要跟汉军拼个你死我活了。然而,他们冲了一阵才发现,自己冲进的是汉军的包围圈,四处呼啦啦的都是汉军。
眼看情况不妙,左、右贤王这下才充分发挥打不赢就逃的作风。两人一人在前开路,一人断后,终于杀出血路逃了出去。只是他们逃出重围后,回头清点人数,这才发现,冒顿给他们的一万二千人马只剩下了不到三千。
什么叫欲哭无泪,左、右贤王这时才体会到。冒顿听说自己最为倚重的将领居然打了败仗,这一惊非同小可,他们可是被人称为黑白双煞的无敌战神啊!怎么这次不败金身被汉军破了呢?冒顿揉了好几次眼,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一万二千人马现在只剩下三千人马了?天方夜谭啊!”冒顿痛惜道。
左、右贤王哭着说他们是如何如何中了刘邦的奸计,如何如何拼命才得以逃命。直到这时冒顿才知道,原来这支汉军不是等闲之辈。他下令全军集结,共同对付汉军。
此时已是十一月,大雪越下越来劲。汉军感觉马上就要被大雪的寒冷和压迫感所吞没了。
中原人哪里遇到过这样寒冷的天气?汉军士兵被冻得焦头烂额,手肿如包,有的连兵器都拿不稳,更别说打仗了。这时候,刘邦在城里也没有闲着,他一边祈祷老天赶快停止下雪,一边祈祷那个千刀万剐的狼王冒顿千万别这时候跑来打仗。
刘邦就是刘邦,他不愧为天子,既然是老天的儿子,他的祈祷当然奏效了。雪虽然还没有停,但冒顿却在几十里外停止不前了。
此时天寒地冻,汉军不适应这般寒冷的天气,个个都在和冷空气做斗争,如果打起仗来真是凶多吉少。在大好机会面前,心狠手辣的冒顿怎么就像被孙悟空施了定身法一样,突然裹足不前了呢?
刘邦感到很奇怪,于是他派了已被自己重用的娄敬去打探虚实。雪停了,风小了,天空也变亮了,然而好几天过去了,就是不见娄敬回来报告消息。
刘邦坐不住了,总不能在这冰天雪地中长期住下去吧,又冷又饿的喝西北风啊?这时他真渴望能和冒顿好好打一仗,早完事早回家。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于是,刘邦决定主动前去寻找冒顿,和他们进行决战。沿途的匈奴百姓见了汉军就像老鼠见了猫,吓得非躲即窜。
胆小如鼠,不足为虑嘛。刘邦不由对匈奴人多了几分轻敌之意。沿途不时有扎过帐篷烧过火的痕迹,这下刘邦更断定匈奴人是心虚撤军了,于是更加放心大胆地去追击。
当他们到达广武时,这才碰到姗姗来迟的“探子”娄敬。此时的娄敬已变得蓬头垢面,他跪在地上对刘邦说:“陛下,臣以为不宜再进攻啊!”
刘邦自然要问为什么了。
娄敬说他这些天至匈奴军营中见到的都是老弱病残,他们个个弱不禁风似的,这和剽悍勇猛的匈奴人哪里有一点相像呢?所以,娄敬判断这很可能是敌人的诱敌深入之计。
此时刘邦正追在兴头上,他正为自己马上可以全歼胆小如鼠的匈奴大军而踌躇满志,非但听不下娄敬的建议,反而以“妖言惑众”为由把他给抓起来了,还派人把他从战争的最前线直接送到广武的黑深大牢里去了。
娄敬不由泪水涟涟,发出了这样一声叹息:“陛下啊!我们这一见是永别吗?”
被娄敬这么一搅和,刘邦一怒之下,变本加厉地提升了进军速度。骑兵在前,步兵随后,行军过程当真层层有序。
这时候,匈奴人的狼皮、羊皮、虎皮等皮衣派上了用场。骑兵还好,有马可坐,步兵们可就苦了,他们身上都是几十斤重的铠甲,能走多快?于是,当骑兵到了平城时,步兵和一些落队的骑兵都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时天气突然变得奇好。刘邦终于看到了蓝天白云,下令在平城休息休息再说。
“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进城后的刘邦解开厚厚的皮毛衣,躺在座椅上,望着头顶暖暖的太阳,柔柔地来了这么一句。然而,他话音未落,一阵刺耳的狼叫声便惊醒了他,接下来马上有探子来报,说冒顿四十万大军突然出现在城外二十里的地方,大有包围平城的迹象。
刘邦大吃一惊,这平城城小墙薄,被困在这个城里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他当机立断,马上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这时,匈奴骑兵的叫声越来越大,已从四面八方围集而来。汉军仓皇之下,交起手来,哪里是人家的对手,只有节节败退的份儿。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刘邦认为凶多吉少时,前面出现了一座大山救了他一命。刘邦喜出望外,下命向山上撤退。这山口两边是峭壁巨石,中间只两丈来宽的口子,易守难攻。匈奴人虽然勇猛,但又哪里能冲破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呢?
这座山叫白登山(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
冒顿眼看一时半会儿攻不上去,他是聪明人,知道此时的汉军不到十万人马,而且山上又没有挡风避雨的屋子,这天寒地冻的,只要把汉军围在山上几个月,在饥寒交迫之下他们就会不攻自破了。于是,他马上叫手下四十万人马把山的四周都围了个水泄不通。
妙手回春
刘邦上山后,眉头紧锁:这光秃秃的山上既无衣又无食,身上自带的粮食只够吃五天啊!更要命的是,他的步兵又被冒顿派人去半路拦截了。
几天过去了,匈奴人只围不打,刘邦的眉头锁得更紧了,像结了一层寒霜,怎么办啊?他最怕的就是冒顿围而不攻啊!这样下去,几天的粮食吃完后,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就这样度日如年地过了三天,刘邦知道再等下去,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暗思破敌之策。这时,刘邦身边已没有张良、韩信等人物,第四谋士陈平就是重中之重了。
陈平,现在该是你出彩的时候了。
陈平是个精细人,自从被困在山上后,就一直在思考破敌之策,后来他找了几个匈奴人谈话。这次谈话却不经意间改变了一切,因为他了解到了冒顿的一些特殊习性和嗜好,一条妙计油然而生。
他低声在刘邦耳边一阵嘀咕。刘邦一听喜出望外,马上从军中找来了个能言善辩且懂星相术的李公去办这件事。为什么非要懂星相术呢?因为这个很重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道理。
李公先扮成匈奴人的样子,提着一个大黑皮箱出发了。李公到了匈奴的大本营里,没有直接去找冒顿,而是去找一个女人,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一个令冒顿俯首称臣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冒顿的妻子——阏氏。
冒顿非常疼爱阏氏,用句话来形容就是“揽阏氏于怀抱兮,乐朝夕与之共”。
李公直奔阏氏“闺帐”,用金银打通了门卫。阏氏听门卫说有自称“通上下五百年历史,能知祸福运程”的相士求见,心中好奇,自然就接见了。
见了面后,李公也不说话,先送上礼物再说。他打开黑皮箱,但见那古色古香的箱子里装满了金银珠宝、绸缎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阏氏最喜爱之物,她看了眼睛直发光,一张脸竟如阳光般灿烂。她当下就笑纳了。
收了礼物,她来了个“来而无往非礼也”,直接问他有何求。李公说他并无所求,他此番来只是想转告她一个现象。
阏氏做洗耳恭听状。
李公说:“近几天看天上月亮和星星都呈灰暗之色,就连早上的太阳也灰蒙蒙的像是打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阏氏问:“这是为什么呢?”
这正合李公的意,于是他顺着话就往下面说了:“这是日月星辰在告诉我们,眼下这场战争与汉人打不得啊!”
阏氏一听大感好奇,于是问一个亲信侍卫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侍卫得了李公不少好处,再加上这几天天气确实有点反常,于是回道:“星星也暗淡了,月亮也暗淡了,太阳也变暗淡了,封冻的大地迎接霜雪……”
听了侍卫的话,阏氏又联想到曾听说过刘邦脚上有七十二颗痣是真龙天子下凡的传言,心里有点害怕了:“人家既然是赤龙的儿子,肯定会得到老天的保佑,想杀他只怕对自己反而不利……”
李公眼看阏氏已有动摇的迹象,不再等待,使出了撒手锏,变魔术似的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送给阏氏。阏氏打开一看,却是一幅画,画中是一个美女,美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阏氏一看把自己的美貌给比下去了,自然不干。她一脸不悦地问道:“先生拿这幅美人图有何用处?”
李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但脸上却不动声色:“汉帝被单于围困,想罢兵修好,特把金银珠宝奉送给您,求您代为化解。汉帝担心单于还不肯答应,愿将国中第一美人献于单于,只是美人不在军中,所以先把画像呈上,现已派人去接,很快就会到来,还请您代为转达。”
阏氏头摇得似拨浪鼓:“这倒不必了。”她把那幅画还给李公的同时,还附带了一个坚定的承诺,“退兵的事包在我身上。”
陈平就是陈平,料事如神,金银珠宝加天气变化加美女刺激,阏氏就此搞定,而搞定了阏氏就等于搞定了冒顿。果然不出所料,冒顿被阏氏的耳边风一吹,决定马上撤军。
已断粮好几天的汉军正处在崩溃的边缘,冒顿的突然撤兵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只是看了又看,探了又探,望了又望,最后才不得不承认:匈奴大军确实走了。
汉军心花怒放,喜极而泣。
刘邦心有余悸,无心再战。
于是,汉军就此完成了他们的首次草原“数日游”——撤军了;于是,刘邦就此完成了人生当中最后的一场征战——打道回府了;于是,樊哙就这样没来由地被委以重任——留在代地守边疆了。
在回途的路上,刘邦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亡羊补牢。他把娄敬从牢里提出来,重赏这个力劝他不要孤军乱进的忠臣,加封他为关内侯,食邑两千户。
第二件事:论劳行赏。刘邦加封出奇谋解白登山之围的陈平为曲逆侯(由原先的户牖侯变为曲逆侯),赏在这次和匈奴对决中护驾有功的夏侯婴食邑一千户。
也许有人会问了,这一次脱险,陈平功劳最大,为什么他只是由侯变侯?如果按侯是同一级来算,这哪里是升,分明是平调嘛。
其实,这里面是有玄机的。这曲逆侯保辖的地方叫曲逆县,而曲逆县是边关的一个重要城镇,是与匈奴做生意的主要通道。中原的丝绸、金银、粮食、瓷器直接卖给匈奴人,这样富得流油的地方是谁都梦寐以求的啊!
就这样,陈平一跃成了曲逆侯。陈平自从归顺刘邦后,满肚子经纶和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屡建奇功,七出奇计,堪称经典。
第三件事:迁怒于人。刘邦把对匈奴失利的怒气全部迁怒到了赵王张敖身上。
张敖是张耳的儿子。他生得唇红齿白面如冠玉,那叫一个玉树临风。吕后见他一表人才,通过多方面观察和研究,最终认为他诚实可信,后与刘邦一番商议,便决定把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他。因此,这个张敖说白了已是刘邦的准女婿了。
刘邦这次在回朝的途中,正好经过赵国,于是自然顺道去看望自己的准女婿。面对准岳父的到来,张敖心里那个激动啊,他热情地把吃了败仗灰头土脸的刘邦迎进府中后,极尽恭维之能事。别的不多说,他甚至连端茶送饭的事都亲自来做,为的只是想讨准岳父的欢心。
看着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的张敖,刘邦心里有想法了:“这样的男人简直就跟妇道人家一样,哪里有半点王者之气?我当初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看来真是看走了眼啊!”
他在张府住了几天,见张敖天天都是这样的献殷勤,更是打心眼里看不起他。一天喝了酒后,他就把张敖大骂了一顿,然后怒气冲冲地起程回洛阳去了。
这段小插曲看上去是刘邦霸道,张敖温顺,但其实不然。这只是故事的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刺客“局中局”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刘邦虽然班师回朝了,但他的心情并不好,因为此时边关的匈奴一直让他寝食难安。这时候的冒顿对汉朝已是很不屑了,认为不过如此,于是他下令让韩王信不断骚扰汉的边疆。
面对不断发来的边疆急报,刘邦真想找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去迎击韩王信。然而,此时他放眼整个朝廷,只有一个人能完成这项任务,这个人就是韩信。以韩信对韩王信,按理说这是绝配,但在刘邦的内心却是绝苦——这个人用不起啊!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虽然对上次被困于白登山的事心有余悸,但此时朝中无大帅,他思来想去,最终只得自己再度挂帅亲征匈奴了。
这韩王信虽然身经百战,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但听说刘邦的汉军又来了,便学会了匈奴人的战略思想,不敢来“真情对对碰”了,而是玩起了“让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就这样,可怜的刘邦劳师动众,忍着酷寒在边疆转了一个多月连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有见到。此时边疆北风呼呼地吹,刘邦知道自己再这样找下去,只怕没有等来匈奴人,自己就先冻成僵尸了。于是,一个月后,刘邦带着众将又呼啦啦地打道回府了。
然而,就在回来的路上,刘邦遭到了刺客的刺杀。
说起被刺的原因,正是刘邦上次迁怒于赵王张敖而引起的。
当时刘邦因为心情不佳,在赵王府中当众谩骂张敖,随后拂袖而去,结果弄得张敖不断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不停地自我批评。结果他手下的人就有看法了,都为他抱不平。丞相贯高和赵午等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德高望重之辈,他们跟随张敖的父亲张耳多年,都是忠心耿耿之人,张耳死后,他们又辅助张敖。看到主子受了天大的辱骂,这口气他们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
他们本来想马上造反,但想到张敖忠厚老实,又是刘邦的准女婿,知道他肯定不会同意。于是,他们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刺杀刘邦。
他们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成功了,就都留在张敖身边,辅佐他治国安邦;如果失败了,就都离开张敖,让他不受牵连。应该说他们的确是深明大义之人,想法很周密,无论成功与否都不会把张敖扯进来。正当他们摩拳擦掌等待机会时,刘邦却自己送上门来了。
刘邦这一次班师回朝,正好又要路过赵地。因为去年闹翻了,刘邦自己也不愿意再去张敖的府上。眼看天快黑了,他便命人找了一家客栈,准备在客栈里将就一晚,天亮了再继续赶路。
于是,大汉版的《新龙门客栈》马上就要上演了。贯高等人对这个客栈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店里的老板和伙计,以及一些食客都是杀手乔装打扮的,而且厢房的夹层里也都藏好了杀手。可以说贯高等人在客栈里设下了一个必杀之局。
设局是需要智慧的,入局是需要时机的,破局是需要本事的。贯高等人设局之后,就看刘邦如何入局、如何破局了。
刘邦在参加完地方官吏的盛宴后,因一路劳苦想早点休息,便起身前往早就预订好的客栈。
《三国演义》里有落凤坡上落凤雏的故事。当时刘备率庞统西进去攻打蜀中的刘璋。但是,在途中,庞统因贪功狂进,中了敌人的埋伏,在落凤坡上壮烈牺牲了。因为庞统绰号凤雏,他在落凤坡的死去,冥冥之中似有天意,令人唏嘘不已。
而事实证明,刘邦在用计方面肯定跟庞统没得比,但在第六感方面却比庞统高了数倍。就在入局——去客栈的路上,刘邦的第六感出现了,他突然像怀春的少女心猿意马起来,还问手下的人:“这是什么地方啊?”
“回陛下,这里叫柏人。”左右亲信毕恭毕敬地回答道。
“柏人柏人……”刘邦念着念着,脸色突然阴沉下来,“柏人。柏通迫,柏人不就是被迫于人的意思吗?看来此地不宜久留。”
刘邦这时凭着超强的敏锐性,察觉到了“入局”的潜在威胁,转念间打消了去客栈夜宿的念头,马上采取了“破局”之策——不再停留,连夜回京。
就这样,贯高等人精心安排的暗杀计划泡汤了。对此,他们只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总而言之,贯高的死令整个朝廷都震惊了。后来,无罪释放的张敖亲自穿上孝衣,为这个元老级忠臣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一代名臣最终把忠骨埋在了他的家乡。
祸福难料
刘邦回到宫中后,匈奴人又恢复了本来的面目,隔三岔五就会南下,侵扰汉朝边境,进行一番抢掳烧杀后便逃之夭夭。正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汉朝边境守将根本就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
刘邦更是头疼,他已经亲自带兵出征两次了。第一次被困于白登山差点连老命都赔进去,第二次匈奴人根本不买他的账,让他独自在寒冬边城里受了一个多月的活罪。
经过两次大折磨,已是风烛残年的刘邦对匈奴人已心有余悸。派兵去打吧,只怕赔了夫人又折兵。匈奴人不拘小节,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闪,你能拿人家怎么办?打,拿人家没办法;不打吧,就更加拿人家没办法。
这时候,刘邦身边已没有四大谋士了。关键时刻,他想到了一个人——娄敬。鉴于娄敬当初不远千里来说迁都的事,他对这样忠心耿耿的人很是喜欢和看重。再加上第一次出征边关,刘邦没听他的意见,差点就送了命。这时,刘邦找来娄敬,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直接就问他匈奴的问题怎么办。
“陛下不会只想到用武力解决边关问题吧?”娄敬没有直接回答刘邦的问题,而是弱弱地反问了一句。
“除了武力难道还有其他办法吗?”
“这天下刚刚安定,士兵们还没有从战争的疲惫期调整过来,只怕很难有所作为。此时打仗,难度系数太高啊!”
“那你说怎么办?”
“臣有一计,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俗话说擒贼先擒王,陛下只要搞定冒顿就能搞定匈奴了。”
刘邦只有听的份儿了。
“只是这个计谋能不能成,关键就在陛下了。”随后娄敬说出了他的计谋,两个字:和亲。
“如果陛下能把嫡系大公主嫁给冒顿为妻,再多赠些嫁妆,把婚礼举办得庄严而隆重,用气势震住匈奴人,他们就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应该说娄敬的计谋的确很妙,有“香车美人”相送,还有“糖衣炮弹”相赠,要想不成功都难啊!刘邦在点头的同时也在为难。娄敬的计谋中是要他“牺牲”公主来换大汉江山的安宁和平静。但是,有一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问题是,他只有鲁元一个女儿是正室公主,要想把亲生女儿送入狼虎之口,不说别的,单是“母老虎”吕后那一关就过不了啊!
刘邦知道他要想说服吕后的工作和出征匈奴的难度系数是一样的。不过,他还是相信事在人为这句话,于是决定直接和吕后面谈。
自从当了皇帝,因为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刘邦每天晚上对付这些美貌如花的妃子都来不及,因此很少宠幸人老珠黄的吕后。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一见到吕后,表现得极为温柔,握住吕后的手亲了又亲,闻了又闻,仿佛吕后那早已粗糙如松树皮的双手如少女的手般温柔。
正在吕后被这突如其来的温柔弄得心中小鹿乱撞时,刘邦说话了。他委婉地说出了想拿女儿与匈奴和亲的事。吕后本来想听刘邦说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此时听到这话,一瞬间就从迷离中惊醒了过来:“我只有这么一个女儿,你如果要把他嫁给匈奴人,我还怎么活啊!”吕后开始发威了,她的声音几乎是在咆哮。
“舍小家为大家,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吗?”刘邦声音也很高昂,和刚才的温柔判若两人。
“什么舍小家为大家,我就是不懂。我只知道我只有鲁元和太子一儿一女,而且鲁元早已和赵王定亲,马上就要嫁过去了。你现在却要拿自己臣子之妻送给敌人,不怕被天下人耻笑吗?”吕后厉声责问道。
面对吕后的发飙,刘邦的腿开始发软了。
“这是和亲又不是去受罪,再说把女儿嫁给赵王,这赵王只不过一个侯王而已,而那冒顿却是匈奴堂堂的大王,一国之主啊!我们的女儿能嫁给这样的人也算是造化了。”刘邦辩解道。
“匈奴人历来蛮横凶残,那冒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弑父自立就是一件罪大恶极之事。我的女儿怎么能嫁给这样心狠手辣之人呢?你不要再浪费口舌了,言尽于此,请勿复言。”
劝说工作到此结束,最终刘邦以失败告终。当然刘邦并不死心,为了用女儿换来自己的太平日子,他还派了许多能说会道的良臣去做说服工作,可那吕后软硬不吃。她的政策也很明确,来一人骂走一个,来两人骂走一双。刘邦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了把女儿嫁给冒顿的想法。
然而,“和亲”政策并没有就此作罢,刘邦不愧是刘邦,他马上转变思路,创新思维,举办了一次大型的“寻找公主”选秀活动。只要是脸蛋和长相跟鲁元公主相像,身材和气质也颇佳的少女,就可以参加这次活动。经过层层选拔层层筛选,最终还是让刘邦找到了一个相貌和神情都特别像公主的人。
冒顿听说刘邦愿把女儿屈嫁给自己,自然又是点头,又是哈腰,对刘邦的称呼马上变成了左一口爹右一口爹。既然你情我愿,刘邦还特意派娄敬去匈奴那里和冒顿签订了“和平共处若干条约”。签字画押一气呵成,一锤子下去,双方成交。
刘邦用“假公主”和亲的办法暂时稳住了匈奴人。但是,这种办法是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呢?这个我们后面会看到。
不管怎样,和亲政策就这样告一段落。这件事的直接后果是,在冒顿大捡便宜时,赵王张敖也捡了个大便宜。
这次和亲虽然有惊无险,但吕后已是觉得山雨欲来风满楼,她怕夜长梦多,于是干脆选了个日子,把才满十六岁的鲁元公主嫁了过去。这个并不太被刘邦认可的张敖就这样成了大汉皇朝的第一女婿。
但是,他这个女婿并不好当,因为随着刺杀事件的暴露,他这个女婿也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浩劫。
有因必有果
窦娥冤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六月飞雪,那是怎样的一种冤情呢?这时的赵王张敖,也就是刘邦的女婿,将面临比窦娥还冤的情况。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过多久,贯高和赵午等人密谋暗杀刘邦的事就浮出了水面。
这里还得提到一个人——孙理。
贯高和赵午等人策划刺杀案时,孙理当时生病在家,因此并没有参与这件事。后来他病愈上朝时,听到朝中一些大臣说起暗杀的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细细打听,竟然发现整个刺杀的过程惊心动魄,要多悬有多悬。
赵国朝中大臣都为这次暗杀事件没有成功而感到深深的惋惜。唯独孙理暗自窃喜起来,他苦苦等待的报仇雪恨的时候终于来了。他想都没想,就做出了一个大决定:告发贯高和赵午等人。
孙理和贯高等人同朝为官,他为什么要胳膊肘往外拐呢?
这事得从孙理的儿子孙逸说起。这孙逸说白了就是一个花花公子。他仗着父亲是朝中高官,耀武扬威起来,整天惹是生非,干一些不良勾当。
有一天,孙逸在街上鬼混,恰巧有一顶轿子从他身边飘过。透过薄如蝉翼的卷帘,轿中一个曼妙的身影若隐若现。
“莫非是天仙下凡来了?”孙逸这一看看得热血沸腾,又见这轿子除了两个轿夫外,并没有其他的仆人跟从,他当机立断,下令手下的狗腿子把轿子拦了下来。
孙逸掀开帘布,往轿中一看,那姑娘果然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美。
“把她抬到府上去。”孙逸淫笑一声,开始明抢了。
“这是乔大人之女,孙公子休得无礼啊!”轿夫自然认得这恶棍,他想乔大人在城里也算是有头有脸之人了,孙逸再骄奢淫逸,嚣张跋扈,乔大人的面子总得给吧!
事实证明,孙逸就是孙逸,他此时已是目中无人了:“什么乔大人不乔大人,我孙大人比谁都大!”他手一挥,手下那帮狗腿子便蜂拥而上,几下就把轿夫打趴下了,然后抬起轿子就直奔孙府。但是,还没走多远,这行人就被闻风而来的乔老爷拦住了去路。
乔老爷子那表情虽然恨不得生吞了孙逸才解恨,但他还是强忍着怒气,要求孙逸把他女儿放了。
当时的孙逸被乔姑娘的惊世容貌迷傻了,眼看抢劫美女就要成功了,他哪里肯善罢甘休?煮熟的鸭子能让它飞了吗?想带女儿回去,没门。
双方既然谈不拢,那就只好付诸武力了。一片混战中,乔老爷的管家被穷凶极恶的孙逸来了个一剑穿心。乔老爷的女儿虽然最终没被孙逸抢走,但也损失了一条人命。
乔老爷子不干了,他马上把这件事告到朝中去。鉴于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最终还惹出血案来,这样的案情太重大,赵王决定把案子交给贯高和赵午来处理。
贯高不愧是老臣,他在查这次“流血事件”的同时,还顺藤摸瓜,查到了孙逸之前多起打死、打伤人的旧案。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人如果做到孙逸这种毫无廉耻、恶贯满盈的地步,连神仙都救不了。况且,贯高又是一个秉公执法的人,于是,他宣布“孙逸恶意杀人伤人罪”成立,并数罪并罚,判了孙逸死刑。
孙理听说儿子被判了死刑,这下可慌了。他才两个儿子,另一个天生就是傻子,说白了孙逸就相当于他唯一的儿子。他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儿子走上断头台吗?于是,他连忙带着重金,找贯高求情。
贯高并没有接受他的“心意”。孙理急了,他也不管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居然给贯高跪下了。当时的场面真是悲凉和尴尬,但贯高还是不为所动。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像你儿子这等恶贯满盈之人绝不能留下来。”贯高义正词严地说道。
孙理的后门没走通。贯高维持原判,孙逸很快就掉了脑袋。
从此,孙理和贯高等人的仇恨算是结下了。此时闻听贯高等人谋反的事,他心中窃喜,赶紧马不停蹄去找刘邦告密。
刘邦一听,二话不说,就派人把赵王张敖抓起来了。孙理告的是贯高和赵午等人谋反,但刘邦自然明白擒贼先擒王,先把赵王抓住再说。
部下谋反,肯定是主人指使的。张敖被擒后,参与密谋的众臣,知道东窗事发,他们难免一死,于是不等刘邦派人来抓,他们就开始练抹脖子的功夫了。自赵午开了个头后,其他重臣纷纷效仿,顿时宫中人头横飞,鲜血直流。
倒了一批又一批的重臣后,余下之人也大有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的态势。这时候贯高出现了,他的到来才阻止了大家继续抹脖子。
“谋杀皇上的事是我们自己主张的,”贯高大声说道,“跟大王无关。如今大王受牵连被抓了,我们不能光在这要死要活啊,我们要把命留着去替大王申冤啊!”
于是,接下来出现了感人至深的一幕。朝中官吏押着赵王全家及老臣们向京城进发,一些大臣自愿剃了头发,戴上枷锁,甘愿为奴也要追随他们一起入京受审。
到了京城后,除了鲁元公主,其他人一律按罪人对待。而张敖数次上书要求见刘邦,结果却如泥牛入海,无半分音信。狡猾的刘邦已经把这个案子交给廷尉来处理了。
因为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廷尉暂时把他软禁起来,并不敢乱动私刑,不过贯高等人却饱受了皮肉之苦。
贯高是个硬骨头,他始终一口咬定自己是刺杀事件的主谋。贯高既然总是不肯招供,廷尉为了审出些东西来只得用刑。几天过后,几乎所有的刑都用了,贯高身上早已血肉模糊,体无完肤,但他嘴里还是那四个字:“我王冤枉。”
廷尉没办法了,再审下去也审不出个结果来,只得向刘邦汇报了情况。这时候,鲁元公主早已找到吕后求情,吕后也对刘邦进行了各种劝说,但刘邦对这次刺杀事件始终耿耿于怀。听完廷尉的工作汇报,刘邦又惊又怒,既然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于是他决定从贯高的好友入手。
这时候,一个叫泄公的人登场了。
这个泄公和贯高是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后来又都效力于刘邦。只是一个始终跟着赵王,一个跟着刘邦到了中央。
昔日的一对好友在狱中相见了。已是奄奄一息的贯高见了好友自然也很高兴,必要的寒暄过后,两人谈起了故乡,话匣子一打开就像泛滥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泄公此行不是来叙旧的,他很快就刺探起赵王谋反之事来了。
人在狱中,死期在即,面对孤笔薄纸,心境可想而知。然而,此时面对泄公的“言行逼供”,贯高是这样回答的:“有什么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呢?我之所以这样袒护赵王,是因为赵王一直被蒙在鼓里,压根儿就不知道刺杀一案。他没做的事,难道我这个做臣子的硬要说他参与了才是说实话吗?”
泄公完成了他的使命,可以去复命了。
而这时的廷尉也没闲着,他迅速审问了其他一些老臣,他们和贯高的口供是一样的,都说整件事是他们自作主张,和赵王无半点瓜葛。而吕后这时也坚持进行说服工作。这个霸道的女人甚至说出这是刘邦想方设法剪除异姓之王的一场屠杀。吕后的话给了刘邦很大的震惊和压力。
就这样,这个案子查了又查,问了又问,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个人说刺杀是赵王主使的。
查无证据,又在舆论压力之下,刘邦无可奈何地降赵王为宣平侯,将他无罪释放。
放了赵王,那么这次暗杀密谋的主使贯高该怎么处置呢?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这时候,刘邦也意识到了自己当时在对待赵王的态度上是不对的,再加上贯高面对严刑逼供、威武不屈,软磨硬泡,矢志不渝,因此他决定连贯高也一并无罪释放。
泄公一听刘邦肯放了贯高,自然很是高兴,第一时间就去牢里告诉好朋友这个消息。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去竟是和好友诀别的。
“赵王被无罪释放了。”贯高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从牢里跳起来,大叫道:“苍天啊,你果然开了眼!”
“不但赵王被放了,连你也一块被赦免了。”泄公接着说。
“作为人的臣子,我却谋害皇帝,还有什么脸去见皇上呢!大错已铸,恐怕是难以更改了。”贯高的反应出乎泄公的意料。
贯高说完这句话后突然把头撞上了墙,顿时头破血流,一代名臣就此归去了。
生命对所有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伟大的人,低微的人,富足的人,穷困的人,起点和终点,都是公平的。在生命的尽头,会有人用残剩的气力,抒发一生中都未曾吐露的心言,或让世人刮目相看,或让世人为之惊叹,或让世人怅然若失,或让世人联想久远。贯高用悲凉的深情,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心语真言。若无此惨死变故,后人怎知他的悲壮与决绝?
总而言之,贯高的死令整个朝廷都震惊了。后来,无罪释放的张敖亲自穿上孝衣,为这个元老级忠臣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一代名臣最终把忠骨埋在了他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