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东方人!希望你能再次登上“非洲之傲”!你一定会看到我,看到我美丽的衣服!珊德拉夫人独自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有时遥想,不知道珊德拉夫人今年可曾再次登上“非洲之傲”?
16 你可在金伯利的矿壁抠出钻石
钻石被发现的时间以及之后归何人所有,都有神鬼莫测的规则操控着。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钻石占有者,都不过是它的匆匆过客。
这个坑,大得简直不像话。战战兢兢登临它的崖边,直视着它,有一种身临渊薮的极度恐惧感。洞壁不是坡形的,而是被笔直下切,坑底的水由于和地表相距甚远,显出不真实的湛蓝。坑缘不规则,基本上算是个椭圆吧。要说我对这个巨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颗坠落凡间的妖魔之眼,而且是丢了眼白只剩眼珠的巨眸。
这就是金伯利矿坑。从1866这个矿被发现而动工开采,至1914年被关闭,它总共被不间断地开采了不到50年。刚开始是从地表挖起,从金伯利矿石中寻找金刚石。可叹那时的矿工们仅凭手中的镐头和铁锹,一下下狠狠地朝着地心深处开砸,一日日一年年,竟然在此地生生抠出一个深1097米、占地17公顷、方圆1.6千米的大坑。
我们乘坐“非洲之傲”的一个项目,就是下车游览这个巨坑。
挖了这么大的坑,得到了什么?我问。话一脱口,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当然是为了得到钻石。其实我的意思是从这么巨大的坑里,拢共得到了多少钻石。
你的问题我一会儿回答。从开采出的矿石里筛取钻石,平均需要开采250吨“金伯利”岩,才有可能蕴含一克拉的钻石。所以,钻石昂贵。当地人说。
这个当地人可不简单,他是跟随“非洲之傲”列车的教授,研究的方向就是金刚石。“非洲之傲”怕客人们在漫长的旅途中乏味,特地邀请专家同行,该教授在列车上还开了专门的钻石讲座。面对这样的权威,我这个连一克拉钻石都没有的土包子,底气孱弱。
金伯利因钻石而享誉南非,南非因钻石而享誉世界。教授很自豪地说。他身材高大,穿咖啡色花呢西服,打暗蓝色条纹领带,衬着红黑色的皮肤,有一种属于非洲的威严。
我们沿着大坑旁的平台缓缓走过。我几乎不敢冲下看,觉得那蓝色有一种诡异吸力,像要把你嘬进去。
有没有人不慎落入这个大坑?我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化成这句胆战心惊的问话。
当然有。人们总想在这矿坑的遗址上找到钻石,每年都有勇敢的贪婪者坠下大坑。为此,坑区还专门组织了救护人员。钻石教授说。不过,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很安全,你是不会掉下去的。
为了不被钻石教授小看,我鼓足勇气往前走了两步,窥探这深渊下的蓝色老潭。心想,若是不慎坠落,就算是入水后马上被时刻待命的救护队捞上来,也早在这千米的自由落体运动中昏厥致死。
想到这里,我没出息地退后三步,以尽可能地拉开和矿坑的距离,同时不由自主地捂住胸口,以安慰自己强烈跳动的心脏。
你知道这里为什么叫金伯利吗?钻石教授说。
我之前约略看过一些资料,稍稍了解一些,但我摇了摇头。在古老的矿坑旁边,听一位专家讲述,应该别有特色。
钻石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坚硬的物质,它来自远古,大约形成于45亿年前,形成的地点基本上是在地表200千米以下。
那为什么要在地表挖这么大的坑?它再深也到不了地下200千米啊。我不解。
钻石教授说,南非金伯利的矿床是由于火山喷发才来到地表的,它们夹杂在喷发后冷却的岩浆所形成的火山岩中。具体说起来,金伯利的钻石大约是在1.2亿年前至8000万年前来到地表的。那时正是中生代白垩纪,所以,这里的钻石应该见过恐龙。
我算是彻底拜倒在这大矿坑前。突然想,那些纤指戴着南非钻石的“美眉”,不知愿不愿和恐龙有所瓜葛?
钻石教授说,钻石原本安稳地待在地球深处,被火山裹挟着来到地表附近,形成了矿脉。它们和老老实实的煤矿不同,脾气古怪。不是大面积地散状存在,而是以垂直的管状形态蕴藏于地下。所以,这里的钻石矿最初的开采方式,都是采用由上至下的露天挖掘法,直到1945年以后,才开始改用地下采掘法。
我四处张望,只见三三两两的游客既想看又不敢看地在矿坑周围徘徊,却不见一个脚蹬胶靴、头戴安全帽的矿工。我把这疑问同钻石教授说了。
教授说,现在已经不是金伯利矿的鼎盛时期,基本上关闭了。它的历史要从19世纪70年代说起。1866年,南非一位少年在玩耍时,无意中捡到一块重达21.25克拉……的金刚石。对了,你可知道1克拉是多少重量?
这我是做了功课的,回答,1克拉等于0.2克。
钻石教授继续说,那粒金刚石被英国殖民总督送到巴黎的万国博览会,取名为“尤里卡”。这是一句希腊语,意思是“我找到了”。要知道,每一颗钻石在被发现前,都要经受埋藏尘埃的寂寞时光。
1871年7月16日,这个日子是要载入史册的。你今后在看有关钻石的资料时会发现,钻石是爱讲故事的宝石。所有的大钻石都有履历表,时间、地点非常清晰,它们是钻石当中的皇亲国戚。那天,矿工们在钻石开采场干了整整一天,一无所获,筋疲力尽地回到工棚,发现为他们做饭的厨师喝得酩酊大醉,完全忘了自己的职责。恼怒的矿工们丢给厨师一把镐,罚他去挖钻石,对他发狠话——如果你找不到钻石,就别回来啦!
矿工们以为厨师一定会在深夜筋疲力尽灰溜溜地返回。不料几个小时后,失职的厨师竟然捧着几颗钻石回来了,人们赶紧问他是在哪儿找到的钻石。厨师如实禀告。听到消息的人们炸了锅,狂热地扑向那个小山丘,用手中的镐和铁铲拼命地向深处挖掘。很快,那个小山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坑。这个坑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喏,现在咱们站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年厨师挖出钻石的小山丘。
钻石教授捋捋被风吹乱的红发,手指深不见底的金伯利大坑。
原来这曾是一座山!什么叫沧海桑田?此坑可现身说法。只不过造就它的不是大自然,而是无数矿工的血汗。
教授接着说,那时的金伯利还不叫金伯利,它有一个非常拗口的名字,叫弗瑞特艾格特。1873年1月,英国执政官来此视察。第二天,恰好开普殖民地的金伯利勋爵也来到这里。金伯利勋爵向英国执政官抱怨说,这个地名太难写了,改个名字吧。执政官就地取材,说,那就以您的名字命名吧。从此,此地就叫金伯利了。欧洲投机商和投资者纷纷拥向金伯利,掀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勘探开采热潮,这个名叫金伯利的小镇成了当时南部非洲的第二大镇。
钻石教授再次用手指向大坑说,许多年以来,从这个巨坑里,一共挖出2250万吨矿石,从中筛选出1450万克拉、相当于2722千克的钻石。钻石的发现带动了南非经济和市政的建设。1885年,开普敦的铁路通到了金伯利。所以,我们现在行走的“非洲之傲”火车线路,还要拜托金伯利的钻石啊。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叫什么名字吗?钻石教授时不时地提问。
我说,叫库利南。
教授说,对。每一颗著名的钻石都像皇室的名马,有它的谱系,要从何人何地何时发现它讲起。1905年1月25日,“库利南”被发现,由于它品质极高,个头又太大,当时没有人能买得起,后来由地方当局用15万英镑收购,被当作礼物,于1907年送给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作为生日礼物。英国王室得到这颗大钻石,欣喜异常,把它送到琢磨钻石最权威的城市——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付了8万英镑加工费委托加工。“库利南”的个头实在太大了,工匠认为需要劈切分割。到底怎么切割好呢?荷兰工匠不敢轻易下手,反复琢磨。到了1908年2月10日,方案终于成熟,开始动手了。敲击钢楔之后,“库利南”按照预定计划裂为两半。大家松了一口气,一回头,操刀的工匠却找不到了。因为紧张过度,此人昏倒在地。
“库利南”被劈开后,三个熟练工匠又进行了八个月的琢磨,把“库利南”磨成了九粒大钻石。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1”,镶在英国国王的权杖上。次大的一粒叫做“非洲之星2”,现镶在英王王冠下方的正中。它们俩至今稳居世界上最大钻石的冠亚军。
钻石教授谈古论今,滔滔不绝。还时不时地提问,你知道在南非盛产钻石之前,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生产国是谁?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我想,在中国文化里,并不特别推崇钻石。它的那种晶莹剔透和格外坚硬的特性,与中国人温润柔和、折中圆融的追求相符之处较少。当我们开始瞩目华丽钻石的时候,南非已是拍马便走一骑绝尘。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很少还有人记得之前的钻石产地冠亚军。
在南非之前,印度是钻石的最大生产国。历史上许多著名钻石——如“光明之山”和“大莫卧儿”,都产自印度。
我长了知识。
教授又问,在印度文化中,你知道谁是钻石的守护神吗?
这个……不知道。我本来想说大象的,后来吞了回去。思谋以大象的块头,对微如尘埃的钻石估计看不上眼,守也守不住。
钻石教授说,公元前35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在一个深坑中发现有钻石,但钻石周围毒蛇环绕,毒涎喷射,可在数十米之远就让人毙命。亚历山大何等精明,心生一计,选明媚晴天,命众军士一齐手执镜子,照射毒蛇。反光将热能聚焦于蛇身,毒蛇先是挣扎,之后就被烧死了。可毒蛇虽死,钻石并不能自动爬出深坑。亚历山大又命士兵将羊肉剁得细碎粘腻,扔进坑内。这样钻石就沾在羊肉上面。羊肉的味道引来了秃鹫,秃鹫连羊肉带钻石一齐吞入腹内。最后的步骤是士兵们跟踪追杀秃鹫,捕获后破开鹫腹,就这样得到了钻石。所以在印度文化中,毒蛇是金刚石的守护神。
哦,原来是这样。古时那些来自印度的钻石,有如此恐怖而曲折的身世,令人寒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