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您?”

“是。”瑞尼点点头,“你爷爷给了我长期授权。”

“我爷爷?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我在整理一些历史资料,需要查找相关往事。”

“您写历史?”

“对。”

“您不是医生吗?为什么写历史呢?”

“业余时间一点业余兴趣。”

“您和我爷爷有很紧密的交往吗?”

“不能算很紧密,只是当年答应你爷爷一些事情,他作为回报答应了我的请求。”

“什么事情呢?”

“工程上的一些事。”

洛盈有些好奇,很想问个清楚,但看到瑞尼并没有继续解释下去的意思,知道有些不太好问,也就住口不再问了。瑞尼比她想象中离她的家族更近,似乎也知道更多她所不知的往事,这让她没有想到。

“那您能给我写一份授权书吗?”她酝酿了片刻,凝视着瑞尼说,“您临时委托我去一次可以吗?一次就行。”

“原则上是可以的。”瑞尼看着她的眼睛,但没有立刻答应,而是缓缓反问道,“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定要去追寻往事呢?”

“想过……一点点吧。”

“为什么?”

“我想,还是因为想找到自己。”洛盈搜索着近日来所有内心的思量,尽可能坦率地说,“哥哥曾说我没必要对往事太执著,可我心里就是放不下。我想知道是什么决定了现在的我,如果是周围的世界,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个世界。如果我不了解那些往事,那就不能对未来作出选择。”

“我懂了。”瑞尼点点头,“这个理由我接受。”

洛盈轻轻地松了口气:“这么说,您同意了?”

“是的,我同意了。”

洛盈感激地朝瑞尼笑笑,瑞尼面容温和。她没有继续询问,瑞尼也没有继续说下去。安静将他们笼罩起来。瑞尼推着洛盈的轮椅又向一旁挪了两寸,让她继续沐浴夕阳的光。太阳在群星的围绕中一寸一寸消失身影,虽然没有晚霞,却有极简朴的壮丽。火星就像孤独的情人转过脸颊,依依不舍却毫不停留,告别光的温暖,将光留在身后。洛盈好像在空无边际的大地上看见了一阵如烟的前尘往事,如同影片在荒原上奔腾上演,她在那幻影中见到最后一缕光芒。

当光最终消失,洛盈轻声问:“瑞尼医生,我一直想问,历史真的可以写吗?我越来越觉得,每个人都能写出一套听起来正确的历史。”

“没错。”瑞尼说,“正是因为如此,才值得写。”

“那我们将来也会被写进书里吗?”

“会的。所有人最终都会被写进书里。”

瑞尼推着洛盈走到了天台的边缘,天台最终进入了完全的夜晚。在星光的照耀下,天台能看到最广阔的大地,粗犷荒芜、绵延几千公里。火星的山川峡谷都有比地球宏大得多的尺度和陡峭得多的线条,就像他们的城市和夜空,直接朴素,无遮无拦。

※※※

瑞尼正在写作一种尝试性的历史。

写史有很多种方式,编年史、纪传史或者事件史。但瑞尼写的不是其中任何一种。他不知道该怎样为自己的写作命名,或许应将其叫做词语史。他的主角不是时间事件人物,而是抽象的词语。他不很在乎叙述的客观数据感,也不认为单独的人物能够表达他所关心的问题。他更希望用一种逻辑的线条将这些时间事件和人物串联成真实的剧目。他们在无意中演出,却意外地获得连贯。

目前他正在写作的是自由史。他曾写过创作史和交流史,这一次他要写的是自由,自由的历史。

对于自己生活的国度,他心里的态度很复杂。十年前的事件仍然在心里留下作梗的记忆,但他知道,国度缔造者的初衷并不是让这个国度成为一架自动运行的机器。他们拼着性命舍弃地球供给,离开那个地方,求取独立和精神财富数据共享,只有一个诱惑,那就是自由。若无这信念的支撑,以寡敌众的战役必然坚持不到最后。现在的国度有现在的问题,但曾经的初衷曾经很单纯。

瑞尼每天用很多时间阅读和写作。他在医院的工作不忙,只是神经科研究员,不是正式的诊疗医生。他研究神经系统和生理力学结构,开发新的医学仪器,但他不属于固定实验室,也没有自己的工作小组和项目经费。日常经费让他做不了庞大的项目,因此不能获得很大的成效。这局限的坏处和好处都很明显。坏处是没有前途,好处是给了他大把工作之外的时间。他每天花很长时间独自散步阅读、雕刻写作。

从他住的公寓到医院有三公里,坐隧道车一分钟到达,但他每天步行往来,在路过的街心花园里坐下,坐在长椅上观察对面的树。花园中树木茂盛,自然的奇妙让他更愿意独处。他不是拒绝与人交往,只是日常生活中没有几个可以和他随时交往的人。他并不过于在意这件事,因为他不喜欢陷入想起这件事之后必然产生的一丝苦涩。

他写作,这件事给了他很大乐趣。它让他生活中大部分苦涩的时刻变得容易度过。久而久之,他对写作有种依赖。只有陷入在广博庞杂的历史资料库中,他才能够心无旁骛且坚定地度过每一个寂寞的日子。他是一个受过惩罚的人,在很多方面无法有更多索求。

瑞尼喜欢词语的游戏。他将它们从生活中摘出,种到纸上,围绕着它们搭建起人的舞台。词语和词语的更替直接带来生活面貌的更替,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他从小就有这样的习惯。他童年时有一套词语的玩具,对他思维的形成影响深远。在他孤单的儿童时期,那套玩具曾给了他无限丰富的想象和陪伴的时光。

瑞尼的父亲是沉默的退伍老兵,瑞尼是独子。他在战后的第七年出生,母亲在他四岁时离家,瑞尼没能看清她的长相,即使在梦里也看不清。瑞尼的父亲是个宽容豁达的老实人,没有抱怨什么,只是坐在檐廊下的地板上对四岁的瑞尼说:事情与事情不是人与人的距离,它们有自己的地图,远近不差分毫。父亲将金属碗碟摆成战略沙盘,坐在晨昏线里低声唱歌,从此对瑞尼很少管教。他和妻子的离别化成那个年代的每一场离别,在悲伤之后的注视中,蜕变成以星星作音符的抽象的乐谱。小瑞尼从此在无人管束的环境中自生自长。

对瑞尼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是那套玩具。他童年一个人玩耍,坐在自助厨房的光滑地板上,一个人建起城堡和舰船大炮。那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拼搭玩具,包含各种形体搭块,就像建筑材料,可以相互勾连,每一小块写着一个词语,帮助识字。瑞尼从两岁到十一岁与它们相伴。他惊异于它们的奇妙特性,词语与词语靠彼此支撑。勇气是一根长长的直杆,看上去很漂亮,他可以将它与单纯相连,能搭成小塔,但当他想把塔楼建宽建大,才发现他就只能让勇气平躺,否则它一定会碍事,其他各块材料都难以平稳插入。他端详那些词语的形体,尝试各种组合拼装和多重用法。对幼小的他来说,这神奇而有趣。他投入的精力不亚于作业和家庭。它在他内心化为一种独自的游戏。即使当他长大以后,他仍会看到那些词语。坐在讲台下听演讲,会看到台上站着一座城,伸出一根附和,挂着许多根嘲笑,为的是挡住城里布篷一般的慌乱,以及七零八落不成样子的知识。

他慢慢地长大,内心的游戏化做一天比一天沉静的思量。他想过很多次该怎样记述这个国度曾经经历的那些岁月,想过记录亲历者口述的事实,想过用数据和图表分析和比较,也想过做一年一年最繁密的细节编撰,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词语。在他看来,只有围绕词语,才能看得清其中每个人的选择和挣扎。

历史能不能书写,瑞尼不轻易下结论。他知道历史取决于注视的眼睛。目光决定声音,眼睛决定嘴。

历史在浩繁的书中总有水的面貌。在一些线性史观的人看来,历史就是河流奔涌,一字向前,仿佛有神挖好命运的终点和人的去路。在他们看来,火星的存在是一种人类以前从来不曾实现的精确社会主义,是科技达到一定发达程度之后的必然变革,是乌托邦梦想的第一次真实呈现,是时间箭头上全然的崭新。而在一些循环历史观的人看来,历史只是瑰丽的喷泉,外表华丽内部空虚,水喷射后又跌回池底,故事只是反复重演没有尽头。在他们眼里,火星的故事不过是历史上重复了很多次的探险、开发、独立、巩固统治的重复,人们开发了新世界就造反,而造反的人们重新变成压制的老爷。而在一些虚无论的人看来,历史永远只是现实的边角,现实是寂静的深海,人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翻起的白色浪花,看不到的无数细节才是构成主体的海底洋流。他们相信各种事件的偶然性,不相信后世的解读,他们认为只是实际上一个叫斯隆的人在偶然的时间进行了一次偶然的谋杀,却被后人误解为长久酝酿的必然的历史因果。最后,在彻底丛林法则的人看来,历史只是虚空中许多条交汇的喷流,相撞斗争,生存毁灭,强者延续,弱者消失。他们认为历史是真的,却没有任何宿命,没有规律,只有实力和实力相互碰撞,不涉及任何哲学和社会体制,只是当火星本土的军事实力强大到足以战胜地球军队,战争就开始了,实力就是结局。

不管真相如何,瑞尼相信,在所有存在中,水滴最难说清水的面貌。

※※※

瑞尼喜欢读书。读书的好处是让孤独的人不那么孤独。

如果说这些年年复一年的独自生活并未引起瑞尼太多的自伤和愤懑,那是因为他在历史中其他写史的人身上找到了相似的共鸣。不是指精通经院神学、为了神的荣耀记述人间功绩的经典史家,也不是指从荷马开始由近代小说家延续、对公众抒发史诗浪漫主义传奇的吟唱诗人,而是指古代东方一类特殊史者,个人化写作,孤独而失意,严肃客观,却充满自身痕迹。在他们身上,瑞尼看到自己的影子。

而洛盈喜欢读书,对她来说,读书是一件不孤独却又孤独的事。

洛盈从小就清楚,她的名字已经因为祖辈的作为而注定与整片土地的命运相连。但是她不知道这种相连究竟是一种荣光还是一种苦涩。她从书里读到其他公主的故事,发现她们都比她单纯坚定得多,因而都比她幸福得多。

她读到过基督山身边的埃黛,父亲是一个光辉的英雄,除了异族的蛮横无理和小人的出卖,什么都不能损害作为民族统帅的父亲的永恒。她也读到过苏拉身旁的范莱丽娅,面前的罗马独裁者昏庸无耻、残暴地迫害奴隶,而对面起义的角斗士领袖却勇敢正义,英俊健壮,因而自己可以毫不犹豫地加入反抗暴君统治的队伍。然而无论是忠诚还是背叛,她们都激情决绝,因而显得那样迷人。她能想象到她们嘴里这样的台词,“哦,父亲,无论遇到多么大的阻挠,我都永远爱着您”和“不,暴君,无论遇到多么大的阻挠,我都要推翻你”。

可是她自己却没办法做到这样。她不是古代公主。她活在二十二世纪现实的火星。她不清楚自己身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因而不能决定自己的态度。这种感觉让她孤独。她觉得犹豫与困扰的面孔注定不美,可是她想对事实忠诚,就不得不对态度犹豫。

她在公主的书中没有找到共鸣,却在一些行路人的书中找到了。

“沙漠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只不过是空荡荡和静悄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根本不喜欢朝三暮四的情人。自己家乡的一个普通村庄也会避开我们,如果我们不为它而舍弃世界的其余部分的话。不进入它的传统风俗,不了解它的冤家对头,就不会理解它为什么是某些人的家乡。”

是的,她就是这样。她在离家之后才懂得了家乡的意思,家乡也因此避开了她。她现在才明白,只有在小时候她才真正拥有火星。那时她年复一年过着同样的生活,并不知道任何其他方式的解读。她沉浸在家乡的风俗中,对它的冤家对头毫不宽厚,从来不朝三暮四,甘心为它舍弃整个宇宙。只有在那时,家乡才是真正的家乡。她明白这字里行间的意思。当行路者写下这样的句子,他就已经注定从此远离家乡。

洛盈合上书,端详着书深蓝与橙的封面。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