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5你是怎样看待金钱和名利的?

答:可有可无,永远只是副产品。

6你是如何处理周围人际关系的?

答:尊重他人,亲疏随缘。

7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

答:安静而丰富。

8你喜欢和什么样的异性相处?

答:美貌,聪慧,善良。

9请你对想成名的人说几句话。

答:凭真性情做事,不要在乎能否成名。

1997.10

为何写作

一块块字碑,镌刻着千古文章。一座座丰碑,纪念着万世功

业。连荒冢中千篇一律的墓碑,也有一副不朽的面孔。

你也是一块碑,谁能读懂你身上的铭文?

我不是碑,也留不下碑。我死后没有墓志铭。

我一路走去,在水上留下泡沫,在泥上留下痕迹。泡沫转眼

迸裂,痕迹瞬即湮灭。多数时候,我连泡沫和痕迹也没有,生命

消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我是易朽的。

不过我不在乎。我兴致勃勃地打捞我的泡沫,收集我的

痕迹。

我知道我永远成不了莎士比亚、歌德,但是我宁愿永远不读

他们的传世名作,也不愿轻易放过—个瞬息的灵感而不去写下

我的易朽的诗句。别人的书再伟大,再卓越,也只是别人的生命

事件的痕迹。它们也许会触发我的生命事件,但只有我自己才

能刻下我的生命事件的痕迹。

对于我来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部不朽之作都只是在某些

时辰进入我的生命,惟有我自己的易朽的作品才与我终生相伴。

我不企求身后的不朽。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文字陪伴着我,

唤回我的记忆,沟通我的岁月,这就够了,这就是我唯一可以把

握的永恒。

我不追求尽善尽美。我的作品是我的足迹,我留下它们,以便

辨认我走过的路,至于别人对它们做出何种解释,就与我无关了。

我想像不出除了写作外,我还能有什么生存方式。我把易

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文字原是我挽留生命的手段,现

在却成了目的,而生命本身反而成了手段。

有各种各样的收藏家。作家也是收藏家,他专门收藏自己

的作品。当他打开自己的文柜,摆弄整理自己的文字时,那入迷

的心境比起集邮迷、钱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他的收藏

品只有一个来源,便是写作。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收藏癖促使

他不停地写呵写。

文字是感觉的保险柜。岁月流逝,当心灵的衰老使你不再

能时常产生新鲜的感觉,头脑的衰老使你遗忘了曾经有过的新

鲜的感觉时,不必悲哀,打开你的保险柜吧,你会发现你毕竟还

841另一种存在

是相当富有的。勤于为自己写作的人,晚年不会太凄凉,因为你

的文字———也就是不会衰老的那个你———陪伴着你,他比任何

伴护更善解人意,更忠实可靠。

收藏家和创作家是两种不同的人。

你搜集一切,可是你从不创造。我什么也留不住,可是一旦

我有点什么,那必然是任何人都没有的东西。

写作的快乐是向自己说话的快乐。真正爱写作的人爱他的

自我,似乎一切快乐只有被这自我分享之后,才真正成其为快

乐。他与人交谈似乎只是为了向自己说话,每有精彩之论,总要

向自己复述一遍。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的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

的。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

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了。他要抵抗生命

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一个真正的

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

品都是变相的日记。

灵魂是一片园林,不知不觉中会长出许多植物,然后又不知

941论写作

不觉地凋谢了。我感到惋惜,于是写作。写作使我成为自己的

灵魂园林中的一个细心的园丁,将自己所喜爱的植物赶在凋谢

之前加以选择、培育、修剪、移植和保存。

文字的确不能替我们留住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它又不愿退

而去记叙其次好的东西,于是便奋力创造出另一种最好的东西,

这就有了文学。

十一

留着写回忆录吗?不,现在不写,就永远不能补写了。感觉

是复活不了的。年老时写青年时代的回忆,写出的事件也许是

青年时代的事件,感觉却是老年人的感觉。犹如刻舟求剑,舟上

刻下的事件之痕再多,那一路掉在岁月之流中的许多感受却再

也打捞不起来了。

十二

一切执著,包括对文字的执著,只对身在其中者有意义。隔一

层境界看,意义即消失。例如,在忙人眼里,文字只是闲情逸致;在

政客眼里,文字只是雕虫小技;在高僧眼里,文字只是浮光掠影。

十三

我用语词之锁锁住企图逃逸的感觉,打开锁来,发现感觉已

经死去。

051另一种存在

十四

文字与眼前的景物、心中的激情有何共同之处呢?所以,写

作是一件多么令人绝望的工作。

十五

愈是酣畅的梦,醒后愈是回忆不起来。愈是情景交融的生

活,文字愈是不能记叙。

十六

某位作家太太下的定义:作家是一种喜欢当众抖落自己的或别

人的隐私的人。

作家的辩护:在上帝或永恒面前,不存在隐私。

十七

拿起书,不安———应当自己来写作。拿起笔,不安———应当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