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颜神佑好容易听完了,张张嘴巴,想要反驳,却也不得不承认,这尼玛说得太对了!谁家老板摊上这么个员工,都得嘀咕吧?让你去是让你挣钱的,你这赔钱货一搞两三年,不说拿利润回来了,还一直让咱倒贴,这是几个意思?

丁号道:“又有一条,先前米丞相为人好,又年高,不欲生事。如今这位柴丞相,虽然也是府上尊亲,却不如米丞相那般厚道呢。新君也是,能说动新君的,可不止是忠臣,还有开拓。年轻人,锐意进取呢。眼下昂州止步不前,又算什么呢?”

颜神佑道:“可也不能太多,我怕做得太过了,固显阿爹之能,却又少了本州之积蓄。先生是知道的,昂州本来就是穷困地方,没攒下什么家底子。也就我阿爹来了之后才有些起色,也是倚仗的盐,这盐,可是我家私产。若是太肥衬了,谁都想来咬一口,怎么办?”

丁号嘿嘿一笑:“给朝廷嘛,意思到了便好。朝廷诸公若是识趣儿,收下了,那是千好万好。若是收下之后还想贪更多,又或者借机插手本州之人事,安插私人过来刺探制盐的秘密…嘿嘿,本地不太平啊,左有海贼右有山匪呀。”

颜神佑听得简直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尼玛就是地头蛇劣绅的标准台词吧?这是老子的地盘,给你点甜头你少管闲事,不然搞死你!“先生,我怎么觉得你这话儿味儿有点怪呀?就跟我阿爹将要巡察的地方的豪强说的似的。”

丁先生老脸一红,咳嗽一声:“咳咳,那怎么能一样?我为贤父女出谋划策,乃是造福一方的。那些豪强,是只顾自…饿…饿…己~的!”说得急了,估计是心里来不及比划了,说到最后又结巴上了。说到“的”的时候,为了收音,急得伸出个拳头来一收,才把结巴给止住了。

颜神佑:“…”

颜神佑认为丁先生说得有理,而且,以她对虞喆的印象,这小皇帝确实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如果不早点让他看到一点成果,可能撑不到颜肃之有什么战绩,他就要催了。京里是有颜家的后台,却也有颜家的仇人,万一以颜肃之不会治理、只见说人口多了,不见税多了,说不定有假,这样的理由来参一本,到时候又是个麻烦事儿。

于是,在请示过颜肃之之后,咬牙缴了五千石粮食上去,同时还撺掇颜肃之给朝廷要马!缴也不是白缴的,不是么?当然,这个上缴的日期还是拖后了的,直拖到八月结束,这一季的秋收差不多完成了,将陈粮杂夹着新粮一起解递了五千石上京。

与此同时,颜神佑新制出来的冰糖也与砂糖、绵白糖一起,分作几份,送到了京城几处长辈那里。

蒋氏那里,因是做寿,正念叨着闺女和孙子,就得这么奇奇怪怪的糖果。看的人都说新奇——也确实新奇,等听说是颜神佑搞的,大家“哦”了一声,就冷场了。过了一会儿,才开始夸赞起来,蒋氏听着大家的声音,也有点牙疼了。好好一个小姑娘,本该好多人求娶的,现在弄得大家想下手又怕烫手,这算是几个意思?!

老人家的生日,就做得有点忧伤。姜戎等很早就发现了问题,小心翼翼地问蒋氏:“阿娘可以思念二娘了?”

蒋氏拿起手绢捂住了眼睛:“这可怎么办好哟~快要嫁不出去喽~”

姜戎想了想,特别和气地劝道:“只怕二娘夫妇是有打算的,就看神佑那个样子,也是个有自己主意的孩子呢。您老不须担心的。”

周氏等也都说:“是呀是呀,那小东西精着呢。”

劝了好一阵儿,又将姜戎的长孙给抱了来,蒋氏看到曾孙子,才开了脸:“哎呀,我的心肝儿啊,”说完了心肝儿,又神转折地飞来一笔,“均出些糖来,给你舅家送过去常常罢。”

姜戎答应一声,目视周氏,周氏即领命去。

且不说蒋廷尉收到一盒糖,然后十分郁闷地对蒋五道:“得啦,那位姑奶奶这是在敲打我呢!你去,到那家里去,告诉他们,再跟姬家一条心,统统改姓姬去,蒋家不要这种破家灭门的祸星!与藩王搅在一起,还搅得这般明目张胆!以为大将军的刀不会杀人吗?”

蒋五领命而去,在心里诅咒着这坑爹的三族五服。

再不要说楚氏与楚丰收到了各色白糖,看冰糖、砂糖的名称倒是形象。楚氏因嫌“绵白糖”不顺眼,顺手就给它改成了“霜糖”。楚丰听了一笑:“这个名字倒贴切。只是他家小二娘从来不省心,说不得,老夫还要为他们争马。罢罢罢,谁个叫吃人的嘴短呢?”

单说唐仪拿到糖,开心地给家里上上下下分了一些,然后就抱着一罐冰糖去给他娘尝。如果没记错的话,大长公主越上年纪,越喜欢吃些甜烂的食物。然后他一路走,就一路宣传,过不多久,上上下下都知道了,这货又搞到好东西了。

他还会撒谎,见了大长公主,谎话张口就来:“怕贸然送您府上有人说呢,就让我转交了,您尝尝,甜!光看样儿就觉得可爱吧?”

大长公主捏起一粒来,稀奇地看了看:“好像水晶一样。”

唐仪笑了:“那也吃得起呢,这一罐儿都给阿娘,我再讨去!”

大长公主道:“这怕也不容易得,我活这么大都没见过这般剔透的糖。那个小丫头做的?可惜了了,要招娣是个男孩子,咱们就省心了。”原先觉得齐王是个好女婿的人选,现在看来越看越闹心。大长公主倒没想悔婚,只是一想到如果招娣是个男孩子,这不现成的抓家媳妇儿就有了。也不用跟新君生份了。多好?

唐仪道:“也没什么,原先答应阿舅的,就得做下去。”

大长公主道:“阿喆那个小东西,可再长点心罢。”

母子俩正说着话,却有宫使来代天宣旨,道是高祖冥诞,大长公主别忘了随行。对了,把大表哥也带上。

大长公主应付完宫使,对唐仪道:“奇了,往年我哪年不到?哪年不带着你?”

唐仪有点阴郁地道:“他怕是有话要说。别让招娣她们去了,免得刺他的眼。”

大长公主道:“这还用说?这二年不都让她们少往宫里去的吗?”

虞喆果然是有话要说的。到了这一天,仪仗摆了开来,大长公主带着唐仪等几个儿子,捞着现任丈夫,加入出行的行列的时候,唐仪出于职业习惯一看,悄声对大长公主道:“不对呀!李昭仪等人不在便罢了,怎么太妃的仪仗,也没有出现?”

大长公主道:“怕是要说的就是这个事儿了,没见着夫主坟土没干就张罗着给儿子塞女人的!阿喆被她害惨了!那个蠢货!”

第123章 好处到手了

大长公主的起点虽低,本人也就是个菜场大妈的水平,但是这几十年来经历十分丰富,看问题倒是相当的敏锐。

唐仪如果现在还没儿子,大长公主觉得,要是自己立时就闭上眼睛了,也会说,别守孝了,生吧!不然我死得不安生。可唐仪如今三十好几了,虞喆的年纪还不到他一半儿,急个P啊?!

虞喆真是被太妃给害惨了。

要不是米丞相老辣,给他弄出了个先帝遗命来,这会儿虞喆的名声该臭大街了。饶是如此,也有不少人有非议之声。再者,这本是五王设的局。本来嘛,其实不守规矩的皇帝多了去了,虽然名声不会太好,但是大家一般不会骂得太凶。可一旦藩王掺和了进来,这事情的味道就变了。

反正,到现在大家听到的版本已经变成了“小皇帝欢喜无限听从吩咐广纳妃嫔”了。虞喆就算满身是口,他也说不清楚了。在内,太妃这个猪队友已经在找人了,水货们将消息以快递上门的形式通报了各大家族。在外,五王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的。

才登基的小皇帝,就算拿出孝道来,也很难让人理解了。正常人都觉得,你急啥呀?你才十几岁,不管你能不能生吧,都不用这么急吧?要说你叔叔不好,可你生了儿子,他是能帮你掐死你叔叔还是怎么的?

当然,像太妃这样思维诡异的,真不在此列。军阀姨太太式的思维里,不是从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都不是自己儿子,二王的威胁比五王还大!五王就是了解她这种思维,才能用计成功的。

在世家的眼里,不是皇后生的皇子,都会有些隐患。哪怕皇后不一定能生得出儿子,皇帝都要再等一等的。礼法袭爵,那必得是嫡长子才明正言顺。即使皇位的承袭经常出现例外,可是礼法还是不变的,大家的惯性思维还是不变的——就算你的后宫生出来儿子了,那也只是个备胎好吗?

搁到大臣家里,到袭爵的时候,庶子都是要特批的,懂?没嫡子那叫“无子”,下一句就是“国除”,你这封地就没了。OVER。

虽然现在会有些特批的,但是原则还是没有变。不要当礼法不存在啊喂!

所以虞喆作为一个智商正常,好歹围绕了许多正常思维的老师的小皇帝,虽然爹娘略不靠谱,脑袋里多少是装了一些正常的想法的。从此,他再不提给水太妃晋位当太后的话了。得亏她是太妃不是太后,这要是太后了,还不得大张旗鼓地下令,闹得满城风雨啊?

脑补出这种情节之后,虞喆一个哆嗦,赶紧掐灭了再抬举水家的想法。舅家是要照顾的,不过…还是先晾一晾吧。

是以即使米皇后哭求他网开一面,别把太妃总关宫里不让出来:“虽是你阿姨,可终究是你阿姨呀!”

虞喆还是没有答应。转头就下了道旨,将因米丞相逝世而出京回乡守孝的米丞相的长子长孙给召来了,让他们参加高祖冥诞的祭拜活动。同时,特意派人去通知大长公主,让她也出席。对于这个先前有点芥蒂的唐表兄,也表示出了跃然多的友善。

高祖祭日,他就没带太妃去。

大长公主倒去了,姑侄见面,无语凝噎。因姑妈跟生母掐架,虞喆是有些不太喜欢姑妈的。米丞相拦着他生母封后,他也有点不满。但是现在看来,这两位,真是明白人啊!

“老丞相是个明白人。”这句话,虞喆在召见了米丞相的子孙时说了一遍,遇到大长公主时,又说了一遍。彼时大臣们都退下了。虞喆这回再不肯召五王来凑热闹了,来的就大长公主、二王、宗正一家。

祭拜完了,打发走了其他人,虞喆单独留下了大长公主与唐仪两个。大长公主在没看到水太妃的时候就已经心里有数了,见了虞喆,也不说旁的,就听虞喆在那儿诉苦。什么没人帮忙之类的,又请大长公主多指点一下皇后。

大长公主乐得在宫里施加自己的影响,说话倒也谦虚:“我不是多活几年,经的见的多了一点罢了,圣上和娘子都是聪明人,哪用旁人多教?”

虞喆特别诚恳地道:“还是要借您的辈份儿压一压事儿。”压什么事儿,虞喆没说,大长公主心里却跟明镜儿似的。不过她也没有一口答应,只说:“大郎有什么用得着我老婆子的地方,尽管开口吧。只是——像这种事儿,可千万不敢再有

第二回了啊。”

虞喆尴尬地点了点头,胡乱答应了。

下面才是正题,他答应了大长公主,作出一副要当正常人的姿态,取得了大长公主的谅解之后,却将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不将二王当自己人的,又岂止是太妃一人而已?只是他说得十分好听:“只怕叔王之志并不在此,前番惹出来的那些事儿,未尝不是要离间我们兄弟。”

唐仪听了,眉心也是微蹙。虽然虞喆这个表弟一向与他不是很亲近——当然,这里面唐仪也要负一部分责任的,他从来就没个正形儿,也不会凑上前去讨好,反而因为中二,十分之讨人厌——但是虞喆这“离间”二字说得就很到位。

大长公主还在说:“你知道是离间,那不就好了?”

唐仪便打断了母亲的话,一字一顿地道:“大郎担心的,不是他自己不明白,是二王不明白。”他突然就想明白了,这事儿真不能单怪哪一个,以他舅那个抽风样儿,脑子有坑的就止水太妃一人。搞不好二王生母也是有样学样,这二王要是跟眼前这一位一样多疑,又有叔王们挑拨,先前虞喆掩饰得又不是特别好,那…

这事儿还真是难办啊!

大长公主也有点惊呆,不过还是抱一点侥幸心理地道:“你们都是好孩子,说明白了,就不至于了吧?”

虞喆不开口,拿委屈的小眼神儿一直往唐仪身上戳,戳痒痒肉似的,戳得唐仪不耐烦了。一摆手:“还反了他们了!摁住了,别让他们生事,真出点幺蛾子,大家面上都不好看。”

虞喆心下大定,要让唐仪主动说解除婚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唐仪虽然中二点儿,大面儿上的道理还是不差的。现在只要取得唐仪的谅解,抹黑一下齐王,等自己抓到齐王把柄干掉这个小王八蛋的时候,想来唐仪顶多就是生一阵儿气,也不会有什么过激的举动的。到时候,再多多补偿唐家就是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颇为愉快的会面。

直到大长公主问:“那你那些新人,要怎么办?”你睡是不睡啊?

虞喆的脸又挂了下来:“我亦无法。”

唐仪道:“怕啥,人你也纳进来了,就说…唔,纳了是奉父命不得已。不过先别碰,搞出孩子来你脸皮不够厚是说不清的,这就是你的孝心了。”

主意也不算特别高明,事实上,出了这档子事儿,人进了后宫,虞喆也没那个心情去睡。顶多就是心情不好,跟米皇后游园的时候,偶尔命她们侍宴,显得热闹而已。

虞喆这里,为睡不睡后宫、生不生孩子纠结的时候,归义颜神佑那里,却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颜神佑近来很忙,根据事先的规划,这会儿四百里外,颜肃之和山璞应该动手了。她得准备一下,工地好开工了。如何监视管理战俘,督促他们工作,对颜神佑来说是一项陌生的任务。她不是没监督过工程,可是督管战俘,这还是头一遭呢。

颜肃之搞定了一个永安郡之后,已到九月了,秋收也完了,粮食也入库了。上贡给朝廷的粮食也打包发到京城了,连回执都给带回来了。新任柴丞相与颜尚书令二人自然是提议要表扬颜肃之能干的,从面儿上来看,他也确实挺能干的。俩月,硬让他又上报扩出六千隐户来。原本都不大指望昂州有军事行动的情况下,还能上缴什么租税的,没想到还有五千石的入账。

朝廷对颜肃之,算是满意的了。虞喆对他,也是满意的。被各种负责新闻困扰的虞喆,确实需要一些好消息来振奋一下。二话没说,他就批准了对颜肃之的表彰。至于颜肃之对于在昂州也开一处马场的需求,也得到了批复。养马不难,难的是需要良种马来配种。军马养到差不多了,上战场前都得先阉一下。是以别看颜肃之的战马不错,也有个不大不小的马队,马也不错,都是不能配种的。

经批准,太仆寺下文,从附近两州的马场里调了些种马,划拨给了昂州,这批马还在路上,预计冬天能到。

颜神佑又要为这些马去整理住处,正准备听汇报呢,颜渊之杀到了面前。四叔鞋子跑掉了一只,跑得满面油汗:“马快要到了?”

颜神佑道:“嗯…”

才说了一个字,颜渊之劈手就夺了她手里的文书:“小娘子一边去,这不是你能看的。去去去,去巡视工地去。”

颜神佑一怔:“啥?”迟了三拍才想起来,哦,这涉及生殖问题,老实古板的四叔这是担心自己?举袖遮面,盖住了诡异的笑容,颜神佑道:“四郎,你的鞋,还有头发。”

颜渊之一低头,光想着二哥出门儿,自己在家里,万一让侄女儿接触到了未婚小姑娘不该接触的东西就是自己失职。路上跑丢了左脚上的鞋,进门忘了脱右脚的鞋,头发上的发簪也跑没了,脑袋上的冠儿因为没了簪子固定,也跑得歪掉了。

颜渊之手忙脚乱地整理,颜神佑袖子后面笑够了,才放下手道:“这是方先生的事儿,我整理一下文书,看过了,好发给阿爹。”

颜渊之心下狐疑:她不该知道的吧?应该不懂的吧?左右看看颜神佑,颜神佑装得没事儿人一样,颜渊之没看出破绽来,只好在心里嘀咕,还要跟颜神佑说:“哎呀,小闺女就该娇养的,真是委屈你啦,等你兄弟们长大了,你就歇了吧。”

颜神佑道:“不委屈,我也不累,这样挺好的,我就爱这些个事儿。”

颜渊之:“…”

叔侄大眼瞪小眼,直到阿圆欣喜地过来汇报:“小娘子、小娘子,呃?四郎也在?”上下一看颜渊之这逃荒的样儿,阿圆也不开心了,迟疑地道,“四郎这是?”

颜神佑顺口就说:“四郎有件要紧事,怕我忘了,亲自过来说的。你来得这么急,可是有事?”

阿圆“哦”了一声,想了一想,道:“咱们六郎也要做人家哥哥了。”

“啥?啥?!!!”颜神佑“腾”地站了起来,连颜渊之都坐不住了:“有郎中么?我回去叫你四娘过来陪伴。你且不要打扰你爹!”最后一句话说得相当严肃。

颜神佑道:“我爹搞山民去了,不定搞到什么时候儿,不说一声交待不过去。”

颜渊之道:“你去问你娘罢。我这便回去了。”

颜神佑答应一声,送完了颜渊之,这才到后衙里去。后衙里,人人红光满面的。颜肃之和姜氏夫妻两个,身体都很健康,但是结婚这得有十几年了,孩子只生了两个,前面几年情况特殊不算,生六郎之后两人感情倒不错,也不见再生一个。随着颜肃之官儿越做越大,要说姜氏不担心,那是骗人的。如今再次有孕,姜氏也舒了一口气,只盼这回再生一个儿子,那就省事儿了。

至于会不会再生一个小变态,姜氏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倒霉。

一路上,阿圆就在小声说:“有三个月啦。”

“啥?”

“嗐!小娘子,这种事儿,不好一有消息就嚷嚷的,得先安了胎,过了三个月才好说。不好心动了孩子呢。”

颜神佑漫应一声,又问郎中怎么说。阿圆道:“都还好。娘子身子也一向康健,只消息注意饮食,就没什么了。”

颜神佑一算,现在九月了,三个月身子。再七个月就生了,到时候昂州也该收拾得差不多了,她爹也能回来了,倒不怎么耽误事儿。只是那时候也在四、五月份,这月子就不好坐了,用冰怕冻着,不用冰就得捂着。这也太辛苦了。

思想间,到了姜氏跟前。姜氏看到长这么大个的闺女,又有丝不好意思了起来:“你怎么来了?阿圆,去给她擦把脸。”

颜神佑眼睛滴溜溜一转:“六郎呢?”

姜氏嗔道:“你又作怪了。我且还没事呢,你们姐弟两个我都养出来了,还怕了这一个不成?你只管盯着前面的事儿,旁的放一放,兵与粮两样,不要丢松了。家里的事儿,且有我呢。”

颜神佑答应一声,道:“四郎文才来了,听了好消息,说是要叫我四娘过来帮衬。”

姜氏道:“你们又来!她自己家里还忙不过来呢,我如今且没事。忙不过来时,我自会说。”

颜神佑道:“总是一片心,便是用不着,也等她来了当面谢过。阿娘,要不要与阿爹说一声?”

姜氏道:“有甚好说的?他现在不定忙成什么样儿呢。”

颜神佑道:“我怕过年时他回来,不认识您了,一跤吓得跌倒哩。”

姜氏恨恨地道:“你就淘气罢!看他不忙的时候,夹封信给他就是了,别挑他心烦的时候。”

颜神佑“哦”了一声,心说,瞒得好紧!不由又想将情报工作提上议程,顺利的话,归义要来许多战俘,管理问题上,也需要有情报支持。唔,主要是情报人员的训练,坑爹的是,颜神佑的那点知识,也是看谍战片得来的。虽然可能比土著们略强一些,她也不够专业。

有得磨喽!

幸而郁氏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还带了好些个东西来。妯娌两个一见面,一个就说:“又不是头一回了,这般着急做什么?”

另一个说:“可不敢这么说,今时不同往日。”

颜神佑看她们讲话这般投缘,吩咐好了上茶,就又去练兵去了。

姜氏说得很对,粮和兵两样抓到手了,这昂州才是他们的。颜肃之出行,将后方交给闺女,大家没一个反对的,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颜家拳头比较大,颜神佑的拳头也很凶。反抗不成的情况下,众人自然会为她找各种理由。比如部曲是人家颜家的,比如颜神佑姓颜…之类的。

如今这三千人的队伍已经很成样子了,其实他们正常训练的时候,也是喊口号的,而且喊出来的声音还不小,只是不知道词儿的,经常会听岔了音。颜神佑倚着盐田,有钱,也不心疼钱。昂州境内又有铁,从永安那里输铁,兵器有了保障之后,训练就更上档次了。

所谓神枪手、神射手,除了极少数有天赋的人,大多人是靠子弹、箭枝喂出来的。没有实际的训练,只是比划再比划,那也是无用的。这些人内,只有最早的一批是见过血了,后来的两千人没见过血,这是颜神佑比较头疼的事儿。平常看不出来,一旦认起真来,就能分辨出各人的经历不同了。

现在又多了一件事儿——情报。颜神佑在琢磨,是从这些人里挑出人搞情报工作呢,还是从部曲里另寻?

想了一阵儿,还是从这些人里挑出一百人来,单列了一个编队。给他们的任务就是搞情报工作。主要是这些人已经被训练得听话,并且沉默。搞情报工作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口严。

挑选的时候,颜神佑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首先,是记忆力。其次,识字的优先。然后就是命挑选出来的人换上衣服,随便往哪里一丢,三个时辰之后来报道,看他们都听出、看出了什么来。让他们复述。

拣记忆力好、语言简洁明了,同时在描述中尽量客观的人选。

最后挑出了一百人。

颜神佑表示,这很好。被淘汰的人也没有浪费,记忆力好,又灵活的,可以做斥侯嘛。

这只是个粗糙的架子,再想要更成熟的情报机构,说不得,光靠壮年男子是不成的。得什么样的人都有,才方便探听。那就是将来的事情了,现在,这些只要够应付归义的工程就行了。

颜神佑的准备做得相当及时,这边才组建完情报机构,那边第一波俘虏在十月末就押到了。足有五千余名精壮,老弱妇孺有些就地安置了,还有一些也要随后押解过来。

颜肃之扫荡全州,堪称雷厉风行。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家都知道,惯例了。只是没有想到他扫荡得这么凶,短短数月的时间,虽然不能将全州横扫一遍,却已将整个永安给犁了一回。这让永安郡守感激涕零。作为一个没后台、没背景的坑爹郡守,本郡的豪强还有山民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颜肃之横,是因为到归义时就带了一千部曲,永安郡可没部曲可带。当然,一般孤身上任的官员,要真较起真来,也够当地豪强喝一壶的。永安郡最坑爹的地方就是,因为有矿,挖矿的人民风一般比较彪悍,他倒是可以打击豪强,不过豪强防御值太高,跟挠痒痒似的。还有那些敌意更强的山民,那群野蛮人人口比他掌握的全郡户口簿也少不了多少了。永安郡不得不憋屈。

现在好了,颜肃之来了,带着兵马过来了。什么民风彪悍,什么防御值太高,统统打成渣渣。在朝廷势力弱的地方,宗族势力必然要抬头。颜肃之干掉了豪强宗族,永安郡再推行命令,就要顺畅得多了。

永安郡开心不已,人逢喜事精神爽,欢天喜地跟着颜肃之跑前跑后。括出来的隐户,还不是要归他永安郡来管?当然,看着颜肃之打残了豪强之后就地招兵,永安郡还是有那么一丝丝小心疼的。

好在打掉豪强无数,上万的隐户——这还是有所保留的,在这么多的政绩之下,永安郡便对颜肃之又招了三千兵的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什么抗议的话都没说,还连夜召集文书,帮忙颜肃之整理好了花名册。

有永安郡大力支持,颜肃之的工作也相当顺利。也许是他干得太热火朝天了,像是一门心思找豪强的茬儿似的,山民最初因为山璞带兵到来而产生的警惕也慢慢地放松了。

眼看颜肃之揍完豪强忙秋收,山民看看热闹,也去秋收了。秋收过后,照例要庆祝一下丰收。深谙风俗的山璞就在这个时候动手了,他亲自带着人上摸上山。请颜肃之堵住了下山的几条比较好走的路。

于是山上开杀,山下开抓。如法炮制,一个月间拔掉了三处村寨。按照山民间的惯例,失败的一方就都是奴隶了。或者说,大家奉行的是“干掉你家老大,你就变成我奴隶了”的准则。一方原本是自由民的人,失败后也要转化成奴隶。什么为主报仇的事儿,是极少发生的。

山璞二话没说,将人家头人全家干掉了,余下的人都捆成串儿往山下押送。颜肃之在山下等着,倒将漏网之鱼捉了不少,连同山璞押解下来的,凑成了先期精壮六千,给颜神佑送了来。

颜神佑即着手开始新城建设。

第124章 崩溃的修士

颜神佑筹划了许久的新城终于可以动工了,她于土木工程并不十分之熟,然而方章倒是懂建筑。同时,颜肃之从京城里捞来的工曹,更是个精通这个的。

工曹姓古,比颜肃之大上三岁,也是个没背景的苦逼孩子。他倒不是国子监的,乃是太学的。太学比国子监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国子监是拼爹,太学是拼自己。

这年头的读书人,哪怕是世家子,也不是只会读书写八股。古工曹学习不错,奈何受制于姓氏。最坑爹的是,他虽然年轻时长得相貌堂堂,过了二十四岁就开始秃顶。#每天起床都发现自己在掉头发#

本来吧,按规定,寒门人士,如果品德好、学习优秀,到了二十五岁的时候通过考核也可以试做一官——世家子不受年龄限制。古工曹二十四岁的时候,眼看什么条件都够了,就等二十五岁了。他心理压力一大,就开始掉头发。

掉不仨月,头发掉了三分之一。家里人着急了,什么核桃芝麻的都用上了,没用。到了要考查的时候,头发只剩大浪淘沙剩下来的十分之一了!最讨厌的是,掉得密度十分均匀。这要是只秃中间呢,还好糊弄,地中海里塞假发嘛!这种全面平均秃的,除非包住整个脑袋,不然有眼睛的都能看得出来。

朝廷选官,不止是要看品德、学问,还要看颜。这个颜就包括了很多方面了,除了五官,还有个头儿,还得四肢吧?还要口齿清楚吧?还要举止大方吧?头发,自然也是在考查范围内的。虽然没人会扒开你的头巾去检查,可要是你运气不好,没做官儿就暴露了,那也是不行的。

当然,如果你有个好爹,那么哪怕你长得像个史前人类,那也能做官儿。

古工曹也是倒霉,那时他还不是官儿,特意包了个大头巾罩着整个儿脑袋,就为了盖着头。选拔那天风太大,轮到他的时候,说时迟那时快,一阵妖风刮起,将正趋过庭院前往正厅的他吹了个眯眼闭嘴。等风等了,发现两丈开外那块头巾颜色好眼熟啊!

铩羽而归。

认识的人听说了他的遭遇之后都叹息,一面叹息,一面瞧他的头顶。弄得古工曹气急败坏,闷在家里刻苦钻研各种学问,发誓要成个学霸!光学习不行呀,作为一个没啥背景的人,还是个男人,得担当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不是?他又不比丁号,虽然是个结巴,极少与人说话,但是学问好,捧钱上门的大有人在。他只是个普通的学霸,是没有丁号这种待遇的。种田搬砖这种活儿有点不甘心,代人抄写赚得也不多。

这倒促使他开发了新的业务——代(有钱)人,规划园林、设计建筑。只需要画个图,到时候往工地去指挥一下,就能有钱拿。并且,还挺能满足古工曹某一方面的遗憾的,何乐而不为?

他的建筑水平就是这么磨练出来的,相当地有实践经验。颜肃之进京,就是为了找人填缺儿。他不大想让世家安排过多的人来插手他的地盘上的事务,除了些信得过的亲戚,就是找这些没背景的人。这样的人与他既有旧识情份,他又对他们有提携之谊,可靠度就会大大提高。

巧了,古工曹四处给人规划,指挥着人干活也有点过瘾,毕竟有颗想一展抱负的心。蹉跎到了这把年纪,不甘心,实在是不甘心!

两人本来就认识,颜肃之回京之后从老师处听到了有古工曹这么个人,想一想,好像也是。他没去看古工曹,先是去看了古工曹做的工程,觉得不错了,这才发出了邀请。

古工曹一摸秃头,什么架子也不端,就这么跟着来了。

到了归义,他卷起袖子来,就先给昂州城画图纸,没想到颜神佑一路上已经琢磨好了,并且先提交了蓝图。古工曹是比较识趣的一个人,看颜神佑提交的图纸规划得十分整齐(有挂),只得扼腕败退。

现在要开工了,颜神佑还要盯着她的兵、盯着颜肃之的后勤保障、盯着她那个怀孕的亲娘…这么大的工程,古工曹两眼放光。

古工曹这十年来做过许多工程,帮人家新建坞堡的工程也做过两个,也指挥了好些个人干活。但是这一回与以前都不一样,这是州城啊!是朝廷的城,不是私人的!古工曹摩拳擦掌。

恨不得眼一睁,颜神佑已经交代完工作,圆润回旧城去准备新一批的粮草调拨&新兵训练了。

然而颜神佑硬是巡察了七天的工地。

她不得不这么做。

原本,她预备好了两百多间简易的工棚好给俘虏住的,工棚区还建了简单的大食堂、打了水井、挖了茅房、设了木栅、安了岗哨。也是修不出更多的来了,再简易的工棚,也得有人去干不是?这一段时间,又要抽调人手运粮给颜肃之,又要运粮入京,关键是还有一个秋收。因垦荒之地暂免租赋的规定,大家垦荒积极性颇高,种的时候带劲儿,收的时候就更要使劲儿了——再多征发人手,就要耽误农时了。

原以为盖完了,挤一挤,一间房住十人,两千来号人,够了吧?这个数字是她问过阿婉之后确定的。一个普通的寨子,大一点的,住两千户人家也算不少了,一家余一个精壮,两千人。嗯,是余一个精壮,打仗嘛,作为被突袭且武器不如人的一方,损失肯定大。送来干活的,肯定不会是伤员。平均一家剩一个能干活的,这个情况也颇为正常了。

用阿婉的话说就是:“两个寨子斗个殴,三天之内就得有几百号人爬不起身来呢。何况是厮杀?”

攻一个寨子押送一拨人,头一批人来了,先不筑城,让他们抽出一点时间给下一批人盖工棚。等工棚筑好了,下一批俘虏也该来了。依次循环。建第三批人的工棚的时候,第一批人就可以开工筑城了。

计划得颇为合理。

没想到山璞用力过猛,弄多了人来,这尼玛住哪儿啊?从哪里紧急调拨人手修战俘营啊?

对于这个让颜神佑觉得快要把自己愁成古工曹的问题,阿婉却觉得很奇怪,趴在案上,双手撑颊,阿婉跟颜神佑大眼瞪小眼儿:“阿寿姐,你愁的什么呀?”

颜神佑道:“人太多了,住不下呀。”

阿婉奇怪地看了她一眼:“怎么住不下啦?原来往十个的,现在住二十,不就结了?”

颜神佑道:“那屋子多大你看过了么?住十个人已经很挤了呀,除了住人,得给他们一人一条手巾、一个脸盆儿、一副碗筷罢?放这三样东西,就得再支三个大架子。还有被褥什么的,这个倒可以放到他们的矮榻上。再多十个人,就算不放东西,它也塞不下呀。”矮榻也是相当简陋的,就是些奇怪的板子安上四条短腿。这样颜神佑已经觉得不大忍心了。

阿婉道:“放不下就别放了嘛,他们是俘获的奴隶呀!还要怎么搁?马棚里一扔,不就得了?没地儿放,他们自然会找屋外墙根儿挡风的地方蜷着。”

颜神佑:=皿=!卧槽!你们家奴隶得过得有多惨?!怪不得你哥想下山,怪不得你家奴隶没反抗就跟下来了。

颜神佑气弱地道:“别说吃饭的事儿了,就是茅厕,都不够使的呀!”

阿婉道:“你要实在不忍心,一人给把锹,让他们自己挖去。别给铁的,给木头的。”

颜神佑:“…”奴隶主果然是该打倒的。我们家对部曲奴婢都没这么狠呀!

阿婉最后看颜神佑的样子实在不太好看,就说:“这样,我叫人下来给他们搭几个棚子吧,好歹有个顶子了。”

颜神佑:“…也行。”也不能强求阿婉太多,来的俘虏里,那是她家仇人,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山璞在那边杀了许多人,阿婉一个小姑娘不能手刃仇人已经很不开心了,迁怒也是有的。让她为仇人家奴隶(虽然现在是好友的奴隶了)奉献爱心,那也是强人所难了。

阿婉到底派了人来,一个上午就搭了能扛四级风的简陋牲大牲口棚数座。颜神佑听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经连稻草都给铺地上了。

颜神佑:…

颜神佑跟阿婉协商了一阵儿,以“现在把人搞死了,以后没人干活了,御史又要啰嗦”为由,挪用了阿婉的人手,加上临时命令自己的部曲们也加入了建设的行列。硬是在俘虏们到来之前又紧急加盖了些工棚,也就是简陋一点的薄土墙,上覆茅草。到底能住人了。

整个过程,山民那边都以为颜神佑太慈祥了(慈祥的颜神佑:…)。昂州方面,倒以为颜神佑做得挺对。

这也是双方的惯性思维了。对于昂州方面的诸官来说,总是要仁者爱人的,虽然对敌人是要无情的。但是现在已经是自己这边的俘虏了,哦,劳动改造之后还能变成编户齐民或者部曲,那现在就得开始爱护。哪怕是你家奴婢,主人虐待奴婢,也不是什么好名声呢。

丁号捋须赞叹:“果然有仁者之心。”

他一字一顿说话的时候,没发现旁边一位老先生眼角在直抽抽。

李先生终于被丁号给讹了出来,这样的老先生,朝廷礼聘、皇帝相请,他都不肯出来。给被丁号给搞出来,也是六郎的运气了。老先生与丁号是旧识,算是丁号的长辈,原也是不肯来的,只是听说丁号居然肯跑到穷乡僻壤的昂州去,不免起了好奇之心。

昂州最近很火。

一是因为是才析出来的州,颜肃之升官的速度堪比坐火箭。哪怕是有背景的世家子,想这么个升法都很困难呢。或者说,没有这么升法的。皇帝的儿子不在此限,人家生来就能做刺史。

二是因为颜神佑,凶残地干翻了御史台,御史台至今不敢有一本弹劾颜肃之。永安的矿主们,富得流油,钱也不少,无论往京里塞多少钱,都没人肯接单。最后含恨被颜肃之给干掉了。

丁号的信也写得特别有煽动性,放到论坛上,非得被刷#钩略直##鱼也是有尊严的#不可。但是搁在有好奇心的李老先生这里,那就是很吸引他了。丁号说:到了昂州,你一定惊奇,这里能助你飞升。

李先生不免也对这一对父女产生了一点点好奇,也对昂州有什么可以助他飞升的产生了兴趣。他知道,丁号并不是一个会口出戏言的人。鉴于丁号那个毛病,他就算想开玩笑,也没那么硬件呀。真是为他爹伤心。

正好,去看看丁号吧,顺便围观一下变态。这个品种可不多见呢,一次看俩,机会不可多得。

于是李先生果断忘了“不要打扰我飞升”的口头禅,颠儿颠儿地过来了。

到了归义,就先吃了一惊,这会儿已经秋收完了,但是地里还是有人在劳作。开荒的,先翻翻地,还有划界的,标一下这块地方归我了,顺便就犁两下,表示我已经垦田了。有那种实在激动得等不了明年的,不但翻地,还施点绿肥啥的。看看天时,还能种一点熟得快的小菜。虽然天然渐冷,不过盖上些稻草编的帘子,也好保暖的。

更有意思的是,田间劳作的好些人,看穿衣风格就跟主流不大一样。粗布蓝衣,左衽。还有光膀子穿乡花小坎肩儿的。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人的脸上都带着笑,面颊颇饱满。在经历了一路上“经其野,民有菜色”式的风景之后,李先生也不得不对昂州产生了好奇。

老先生过来了,才到驿站,就被颜神佑抓去培训过的驿丞给认出来了。出行你得带个身份证明呀,开个路条什么的,对吧?不然就当翻译官给红缨枪抓起来了。老先生就这么暴露了,等丁号找上门来的时候,他还奇怪:“你怎么知道我来了的?”

丁号故作神秘地道:“秘密。”

李先生惊奇地道:“咦?不结巴了呀?不过这磕巴也够寒碜人的。”

丁号:“…”不和你玩了T T

李先生摸摸丁小朋友的狗头,道:“出去说。”两人往空旷地方儿一站,真是防窃听的高招,驿丞恨得咬袖子,一不小心,咬到了拿到手里的抹布,连忙找清水漱口。

漱口回来,那边俩人已经说得差不多了。两人表情都很严肃,丁号还难得带了一点忐忑,老先生却眉头紧锁。丁号磕磕巴巴地道:“要不,您先看看人?都很好的。”

老先生道:“我先看看地方。”

丁号小声道:“那我陪您。”

老先生耷拉着眼皮子给了他一眼,丁号颠颠儿地留了下来。接下来,反正秋粮已入库,丁号跟颜神佑也对完了账,没别的事儿,他就专职当三陪,跟着老先生转悠来转悠去。

丁号带他到新工地,就有了上述一幕。

丁号一见有门儿,又开始夸耀,比如说颜家父女虽然变态了一点,但是心眼还是不错的。又比如说,一家四口,虽然有俩变态,但是还有俩正常人。还比如说,他们的三观都是比较端正的,大有可为。

李老先生用“你脑子进开水了”的眼神看着他,用一种不可思议的语气说道:“你觉得颜昂州是忠臣孝子,怎么就觉得我会留下来?”

丁号道:“我看天下要乱。到时候,嘿嘿。”

李老先生皱眉:“那也不是当年了。”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