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希真道:“怎么说?”
颜神佑道:“原以为济阳能比阮梅多撑一些时候的。”论起持久战来,阮梅那土匪作风是搞不过济阳王的,现在反客为主,论起打仗,那真是胜负难料,保不齐济阳王就要倒个大霉,早早退出比赛。
说着,悄悄看一眼大长公主,见她面皮一颤,又恢复了平静,心道,到底是亲兄弟,还是会担心的。
颜希真道:“凭它谁!总强不过咱们去,”又说:“我家里那个倒可能开心,他总想着自己弄死阮梅才好。”
颜神佑道:“他如今气性还这般大?”
颜希真笑道:“那又能怎地?正好如今咱们这里没有战事,让他回家领一领庭训,他也就好了。”李今纵钻了牛角尖儿,虞堃一死,他也得拔出头来。何况家里还有两重长辈,他又是个孝顺人,自然是会好很好。
颜神佑道:“那就好。”
颜希真许久未见娘家人,十分亲切,又说外甥跟自己是同一天的生日极有缘分,要看上一看。宝宝也给她面子,被她抱着,不哭也不闹,就咬着小胖手眼睛滴溜溜地转,还跟她对了个眼儿。颜希真更乐了:“可比我家那个小时候乖多啦,那个小时候就爱闹。”
楚氏道:“你怎么这一趟回来反倒疯疯癫癫的了?”
颜希真就一直笑:“我这不是高兴么?”她哥她弟都要娶媳妇儿了,她妹子也有儿子了,娘家兴旺,由不得不开心。不过经楚氏这么一说,颜希真也收敛了几分,只是悄悄地问颜静娴:“你要怎么办呢?总不好一直这么分着罢?益州已经拿下了,妹夫也该歇一阵儿了。”
颜静娴道:“离了这里,我就是个废物啦。”她就是不想走,并且看霍白最近的行事,还真是有些阴毒的意思,她还没准备好跟这么个丈夫磨呢。原本以为霍白只是人冷,现在倒品出一点味道来了,她得先缓缓气儿再说。
再者霍白要镇益州,而益州是旧族势力保存得还算完好的地方,又没什么女官的先例,让她丢了已经做到主官的归义,跑去益州做夫人?颜静娴就觉得不太划算。真不划算,如果霍白没在益州这么搞事,她还要犹豫一下,再难再险,她也想讨个益州的差使过去团聚。现在么…
她心里更有一事,也是不能远离了昂州的。颜肃之要登基,必然是要大封亲族的,到时候她爹那一摊子事儿要怎么收尾?丁号的突然建议,实在是打破了不少的人的计划。颜静娴原本也想先生个孩子的,现在只得先留下来,她得抠出个准信儿来,才能放心准备后手。
颜静媛对她的好言相劝,更敲响了她的警钟,这么个姐姐,固然是没有坏心的,只是太糊涂,看不明白情况,不知不觉就会招人厌弃。颜静娴掐掐手指头,觉得需要跟卢慎聊一聊了。也不知道卢慎到现在看没看明白枕边人?颜静娴对这位姐夫是满心的同情,真个一辈子都是操劳的命,只盼着孩子能明白些,可别像了颜静媛才好。
与颜静娴的满腹心事对比,其余女眷的想法就单纯多了。多可乐呀,俩对手,不用自己这一边儿出手,就先打了个头破血流,真是太开心了。心思再深一些的,就想,一旦颜肃之登基了,自己家里能有什么样的酬劳呢?
大长公主是最无所谓的一个,她俩孙女都有着落了,孙子也跟六郎关系挺不错。错眼不见的,阿茵又跟八郎堆一块儿不知道叽喳些什么,六郎背着个手,蹲地旁边听着。其实也没说什么,不过是八郎说他外甥可逗了,一戳一哼唧,阿茵说:“我家二郎也是这样的,现在还在哼呢。”
八郎道:“我家宝宝哼的大声。”
阿茵道:“二郎比他在几个月,哼的声音一定更大。”
八郎不肯服气了,连哼唧都要比一比,小腰一叉:“那抱过来戳一戳比一比!”
六郎:…
六郎面无表情地一手一个将人拎起:“你们真是太闲了!都给我写功课去!”两个不务正业的小混蛋。
两个人被他揪着,直呼救命。这一回,连楚氏也绷不住了,还给他们说情:“今天饶了他们这一回吧。”
八郎乖觉,晓得她说话管用,正要卖个萌跟她道谢,就听楚氏接着说:“明天加倍。”
八郎一张小脸就垮了下来,阿茵正要迈出的步子又缩了回来,两个小货看起来怪可怜的。又被女人们戏笑了一回。
生日酒上,女眷们的想法也并不错,颜肃之要称帝了,就不能只是准备他的那套行头和礼仪,还有一干人等的安排。这个时候,除了他自己还有他亲妈,旁人谁都得担心自己的位置。有的时候,亲爹都得想想自己会被放在哪里。至于原配没有当成皇后、原配儿子没当成太子的,那也不是没有。就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成更难。这守成,头一条就是利益的分配,一个搞不好,之前打下的天下也要丢掉。
所以颜肃之特别着急,就盼着闺女早点出关,好给主持官制的设定。颜肃之敏锐地感觉到,颜神佑之前提出的官制,才符合他现在最需要的一种朝廷形态。有了官,就要管事(虚衔除外),这就涉及到分蛋糕的问题了。同时,除了官,还有爵,定几级爵,又给这些有爵的人什么样的权利(最好不给,只发点钱养着)。这些都是大问题。
所以颜神佑一出关,就被颜肃之揪了去,告诉她:“这些你都想一想,除了官制,何人宜做何官,你也标一下,咱们参详参详。”
颜神佑:“…”这事儿到底还是落到她头上了。
想了一想,颜神佑对颜肃之道:“那将六郎也给我吧。”
颜肃之没好气地道:“这是自然的,他也要再多学一些东西了,”然后又想起一事来,搓了搓手,跟颜神佑道,“山小子也歇够了吧?他也得动一动了。”
颜神佑就问道:“荆州还是益州?”
颜肃之苦着脸道:“先去荆州吧,益州那里,让霍白折腾好了。荆州离雍州也近,唉,霍白真是个不让人省心的,我原本看着他还好的,谁知道这小子心狠性子凉。”
天下老板都这个样儿,死龟毛死龟毛的,手下人太正直了,他嫌人家不会变通,太圆滑了,他又要嫌人家不够老实。霍白出了拿益州的主意的时候,颜肃之可是犹豫一下就点头答应了的。拿下益州之后,这又开始觉得人家霍白的心地不够端正了。真是太难伺候了!
颜神佑道:“益州旧族没经过大变,总要有那么一遭的。”
颜肃之大为光火:“那也不该是用这种法子。那个解昂,也不是好东西!南宫都查到啦。”
颜神佑一耸肩,以南宫影帝之狡猾,解昂确实还差那么一点火候。解昂这种行为,已经从政见不和上升到卖主求荣了,无怪颜肃之不开心。颜神佑也很瞧解昂不上,将他归到了小人一列。纵然解昂这个举动也是帮了他们一个小忙,将一些事情开了个头好下手。
颜肃之一摆手:“不说他了,可霍白留在益州,我又怕他再生事。”
颜神佑道:“我看二郎处事就很好,有他镇着,当无大碍。阿爹要是不放心,不妨加二郎之官爵,再择派能臣,限霍白之权。只是霍白那里,要好生安抚了。”颜神佑没想到自己也有玩心计的这么一天,但是对于霍白弄的这件事,她心里也是毛毛的。
颜肃之一撇嘴:“他也勉强算是有攻城掠地之功了,封侯是自然的了。”
颜神佑笑道:“看来阿爹已经有主意了?”
颜肃之道:“那就考一考你。”
颜神佑也学他一撇嘴:“这还不容易,非同姓不王,非功不侯。有攻城掠地之功的,以其功大小,评定等级与封户数。只是几位老先生那样的,又要另算了。我想多设几个丞相才好…”虽然她爹说是要考她的,不过在做计划之前先通个气也是必须的,以免做出了计划来之后被否定了,那就是做了无用功了。
颜肃之听一耳朵就知道闺女把握住中心思想了,一摆手:“就这么办。对了,你说,阿萱姊妹俩的事儿,是紧赶着些好,还是等一等才好?”
颜神佑休产假,许多事情都来不及细问,趁机问道:“大事的日子定了?”
颜肃之道:“恰在冬至。”
颜神佑道:“有些紧,怕舆服会有些粗糙了。”
颜肃之对这个倒不是特别在意:“能用就行,我还等着新京呢。”
颜神佑道:“那我就放心了。”
颜肃之道:“你还没说好不好呢。”
颜神佑怔了一下:“啥?”
“大郎和阿萱的事情。”
颜神佑道:“他们想怎么样便怎么样罢,反正我看大伯这几天就得回来一趟,大约会同意尽早。临安那里,可还有不少人呢。”
颜肃之若有所思。
颜神佑猜得不差,颜孝之现在被留在临安的人堵家里快要烦死了。
各地劝进,又要造势,临安自然不可能被略过。临安自虞堃死后,着实冷清了不少,但是也有许多人不想再走了的,就留下来了。好在有颜孝之留守,颜孝之为人也十分客气,好些人与他还是旧识,不少人赖他得以重新登录名籍,对他印象都不错,时不时围在他的身边。不能说以他马首是瞻,至少也是对他心生亲近的。
这一回,颜孝之他弟要做皇帝了,颜孝之自然要支持。旧族一权衡,也就跟着颜孝之一起干了。当然,各人都有各人的心思。比如说,是不是可以从这中间捞点好处什么的。
这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了。
有些旧族算是有点功劳的,自然是关切,想多分那么一点。还有些旧族就是混日子的,也想打听点消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想借机恢复旧族之势。一打仗,许多旧族数百年积累起来的优势都被打散了,正愁怎么着恢复荣光呢。也许是颜肃之那个续绝嗣的做法给了他们太多的错觉,很多脑筋不那么清楚的人就这么围上了颜孝之。衷心希望这位未来皇帝他哥能够帮大家说话,代表大家在礼乐初建的时候,定一个复活旧族的基调下来。
当然,心里这么想的,口上却不好直接这么说——手上无兵,又没什么势力,不少人的老家现在都成了阮梅的地盘,没什么筹码能拿来逼迫人的。便组团迂回作战,今天你来,明天我去,都去颜孝之家里,问他,新君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帮我们打回老家去啊?
听听,听听,这话问的,水平还真是挺高的。
颜孝之却是朝廷里打滚出来的,自然听得明白。听明白了,就觉得分外刺耳,卧槽!当我们家是你们的苦力吗?!他心里就不痛快。但是他也明白,这些人现在是不好得罪的,总不能都杀了吧?还得哄着。
正愁得不行,接到颜肃之的信,说唐仪想早点给孩子完婚,我想给你们等一等,到时候办得盛大一点,你是怎么想的。
颜孝之开始还想说,那就晚一点吧。照他的估计,自己一个王爵是跑不了的,嫡长子自然是世子,那婚礼肯定会盛大的。斟酌着语气,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他弟的,一封是给唐仪的,写了好几天才写完。这期间,无数次被打扰,他干脆把这两封信都烧了,然后给他弟写信:还是早点办吧,我也好趁机逃出来,我得跟你见一面,说点事儿。
颜肃之捧着信,有点奇怪,颜孝之虽然没有很强的进取心,但是于庶务还是颇为得心应手的,怎么会这么急急惶惶的?连忙答应了。
颜孝之连夜打包行李,第二天就拖家带口奔昂州来了。
颜肃之见亲哥哥来了,也是十分开心的,他正有一事,需要颜孝之当一回苦力呢。见了面,对颜孝之也是客客气气的:“阿兄这是怎么了?”
颜孝之道:“快别提了,他们真是眼珠子都绿了!我先给阿娘问安,回来细说,这里面门道忒多。”
颜肃之道:“同去。回来我也有事要与你说呢。”
一齐去见楚氏。
楚氏愈发的忙了,颜神佑生孩子对做事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新近又领了差使,许多事情都顾不大过来了,不少事情都要楚氏来拿一个主意。近来楚氏对于教导女童读书越发产生了兴趣,正好秋收也差不多了,识字班也可以继续开起来了。
母子见面,见彼此精神都还好,颜孝之也就简要地说了一下临安的情况。颜肃之从一旁边听了,知道颜孝之为什么这么急着回来了。拿眼一看楚氏,只听楚氏道:“一群没用的东西,他们怎么待你们,你们也便怎么待他们就是了。只是有一条儿,别做得太明显了,免得叫旁人看了寒心。”
颜孝之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这个样子委实寒心,哪怕是想求个晋身之阶呢。我也情愿荐他们做官,好重振祖先声威。现在这个样子,真是…”
颜肃之道:“只恨常恢这个王八蛋一把火烧了许多文档,现在北地的田籍名册大半没数了,他们就硬说是祖产,又能如何?”
楚氏看这弟兄俩着急上火的样子,沉下了脸:“你们近来太浮躁了!”
声音不大,却像一声炸雷,惊得这两兄弟半天没回过神儿来,活像两只傻鸭子。别说,不但几位老先生亢奋得像抽了大烟,最近颜肃之这一方都有点这种倾向。颜肃之回过神来,一拍桌子:“速战速决,这事儿早办早好!”
楚氏这才满意地道:“不错,早点定下心来就好了。”
颜肃之见状,索性把要跟颜孝之单独说的事儿也拎出来说了:“益州有点小麻烦。”
颜孝之惊道:“怎么?是二郎闯祸了么?”
颜肃之道:“惹事的不是他,他倒是很好,消弥了不少祸端。霍白却…”将霍白与解昂做的事情都说了,“南宫醒查出了一些,霍白倒乖觉,随后都跟我招了。”
楚氏道:“那个小子,性子太冷,又太急。聪明尽有了,却自视过高,将自己的智慧看得重了,就会轻视他人。人都有自尊的,被他无礼对待,怎么会不生怒?可以做事,却不好令他主事。他怕是又用什么计了罢?益州难免有些攘动。一旦用计,你们舅舅那里,怕要生出担心来了。”
颜肃之佩服地道:“是呢。原本济阳与阮梅对阵,阿舅正好袭济阳后路,再有我相助,再不济,也能与阮梅平分了济阳之地。现在阿舅按兵不动,似是心有疑虑。”
如果你邻居被人用奇怪的办法抢了地盘,哪怕抢匪是你亲外甥,你也会有危机感了啊!
颜孝之骂一声:“好畜牲!”又问,“那现在就眼睁睁地放过这个机会了?”
颜肃之道:“我还没说完呢,他们的心也忒狠,当时亮了刀子,这事就不能善了了。益州那地方,能参与议事的,大半是一地之人杰,各种关系盘根错节。这不,就乱上了么?亏得二郎是个好孩子,胸怀宽大,认下了与张家的亲事,才镇住了许多人,不致让动乱祸及全州。”
颜孝之道:“所以现在就是想拣别人家便宜,也得等自己家后院儿的火扑灭了再说了?”
颜肃之憋屈地点了点头,从来只有他顾着自己痛快给别人添乱的,哪有反过来的?“要不是将五娘许与了人了,我非打死这小畜牲不可!”
楚氏道:“当初你点头答应的时候,就该想到有今天!”
颜肃之蔫了,小声说:“那,我也是盼着益州京了这门亲事,两家合一家的。可没让他这么个时候用这么个手段!”
楚氏道:“所以说,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你一点头,便是放虎出笼!往后你的身份更加贵重,你守礼,下面的人尚且要走样,何况你自己带头不厚道?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今日是为下益州得天下,再大的过错,得了益州都会被许多人忽视。下一回呢?换了旁的事呢?你要喜欢斗鸡,信不信会有人不种田不做兵,都去养鸡了?”
足足训了小半个时辰,直训得颜肃之痛哭流涕:“我再也不这样了!我一定要做君子,凡事直道而行。”
楚氏这才意犹未尽地道:“你哪怕最后下个徼文给他,让他要么归附要么死呢?也比来阴的强!”
颜肃之道:“是是是,您说的对。”
楚氏看他像是老实了,才住了口,也没说“你怎么只跟我说要结亲,不说还存了坏心呢?”这种话现在说出来,那就没意思了。
颜孝之道:“那舅家那里,得安抚了。”
楚氏道:“不是还有八郎么?你留下,跟唐家的小子快些将两个孩子的亲事办了,暂安大长公主之心。办完喜事,你就亲自去雍州见你舅舅!”
颜肃之道:“舅舅家还有孙女的?”
楚氏道:“你大舅家里没有,二舅家里也没有吗?不管哪一家,定一个就是了。”不管是谁,都是两姓之好,代表着两家的立场。谁家也不会为一个儿女就把全家都打包绑到另一家的战车上,从此一路不回头了。联姻,究其实质乃是立场的表现。
颜孝之道:“除此而外,我仍想奉舅父为太尉,封国公。大表兄依旧领雍州,若是二表兄能下凉州,他就做凉州刺史,我不吝封侯。”
楚氏道:“可以。旁的我就不问你了。”
颜肃之道:“我想多设几个丞相来的。”
颜孝之道:“你先时设府佐之职,不就是这样的么?”当别人傻啊?
颜肃之装傻,低声道:“那啥,我想让丫头也领一职,可不可以?”
颜孝之果断闭路了,他二弟脑子不太正常,他侄女连他闺女都不对劲,他已经不太明白这个非人类的世界了,还是看他娘怎么说吧。楚氏这辈子亲自做的决定,就没见有出过错的,颜孝之决定就跟着楚氏打顺风旗。
楚氏沉默了很久,才艰难地道:“你可得给她想好后路。”
颜肃之道:“现在就是她的后路了。否则…嘿嘿,后面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才要将丫头们挤走呢。”
颜孝之听到丫头“们”,就更不说话了,他闺女也在这个小集团里面呢。
楚氏道:“你打定了主意就行。”竟是一点也不反对。
颜肃之神清气爽,拖着他哥告退了。半道上让人去请唐仪过来,先把两家婚事定了,扔这一对亲家自去商议,他却去管颜神佑要计划书去了。
颜神佑恰也写好了计划书,正在给六郎讲解。立场决定思维,六郎认为这一套新的制度十分合用,却又指亲军一项道:“这个要晚一点才好呢。”
颜神佑想了一想,点头道:“也对。”提笔在后面加了一个备注。
颜肃之远远听到了,问道:“什么事情不要赶早偏要赶晚?”说话间已经蹿进了书房,姐弟俩一齐起身相迎,颜肃之摆摆手,看书案上一份草稿,踱过去拿起来看。却是抽取功臣、现在有旧卒等家内之承嗣子别建一军,世代以此为职,作天子亲军。大约是想要打造这么一个军功集团,有别于旧族、文官。
颜肃之点头道:“六郎有长进了,是该晚一些。神佑想得很好,不过太完整了,有些时候,缺一些反比整的好。”
姐弟俩一齐受教。
颜肃之又问:“旁的呢?”
颜神佑拿出一卷纸来,颜肃之展开来看,越看越开心:“很好!”他现在又不嫌太完整了。
第252章 中二做皇帝
颜神佑见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也是开心的,口上还谦虚:“阿爹还是先看一看。别再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朝廷大政,我还是生手呢。”
颜肃之就卷起袖子,盘腿坐下,展开了纸卷儿放到膝上,两头的卷轴一滑,滚成了长长一道白练。六郎也凑了过来,颜肃之一手一个,把一儿一女拉到两边坐下,一起来看计划书。
颜神佑的计划很具体,当然,对于明白人来说,也特别的简单。因为一档一档的,规划得十分明白。
以爵位为例,颜家人是另外一个系统的,比如颜孝之和颜肃之,那就是亲王,这个没话说的,他们的长子是世子。亲王正一品。像颜希仁这样的这一回顶了大用,立了大功的,可以封作郡王,从一品。其他的,皇子也是亲王。亲王非承嗣的儿子,那得看皇帝开心不开心了,郡王家以此类推。当然,肯定会有一个兜底选项。
同时,比较狠的是,并不是无限制地养所有的同姓宗室。颜神佑对于养猪没兴趣。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只是因为迷信的说法,还有一点激励后人上进的意思。也不限制宗室们做官,只要他们有本事上前。
楚氏等人的地位,包括姜氏、六郎的定位,都得颜肃之来办。颜神佑得识这个趣,但是,如果不让她很满意,她保留动手的权利。至于命妇的分级,倒也依样画葫芦,先依前朝。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姐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亲王女是郡主,郡王女为县主…
外姓臣子,有攻城掠之功的,是一种;没有开疆拓土之能的,是另一种。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每一等注明了封赐的标准。
此外又有外戚之封,功臣之家另说,非封臣之家,爵不过侯,食封不过五百。
嗯,只有五百。因为现在大家手头都比较紧,就算是亲王,暂时也只有五千户而已。可保证的是,旧族而无功的,就算给个同情分,按这个标准,也翻不也风浪来了。
对于旧族的优待,几乎没有了,代之以对功臣、现任职官员的待遇。
而官职上面,颜神佑一口气设了七个宰相,其实排名第一的就是首相。与三师、三保、御史、太尉、大将军等都是正一品。六部尚书从一品,而司空、司徒、司马等职皆废。九卿降而为正二品,六部侍郎为从二品…
文武不相统属,武职单列。设立独立的军事法庭,不归文臣管辖。文由宰相,武由大将军。大将军只能由皇帝任命,颜神佑甚至单列出了一个“天子亲军”,队伍的总头子就是皇帝,谁都甭想插手。
地方上,除开地方官之外,又有转运使等,也是将地方主官的职事一分为三。谁闹过割据谁知道,地方的军政、民政、财政要是都集中到一个人手上,那不割据也是割据了。必须得分。
同时,缩减了荫职的权利。她认为暂时应该是举荐、荫进、科举并行的,即使是科举,也不能保证考上的都是正经人不是?一刀切还容易引起反弹。
颜肃之看完了,一摸下巴:“蒋老廷尉怎么办?”
颜神佑道:“还老让人家当廷尉啊?”出于对颜肃之的尊重,她没有列具体的某人任某职。
颜肃之想了一想,反手一捞,摸到了笔,把蒋廷尉的名字写到了丞相的后面。六郎眼尖,发现蒋廷尉的名字前面还有一大块的空白,悄悄看了看颜肃之。
颜肃之问道:“怎么没有尚书令呢?”
颜神佑道:“已经有七个宰相了,还要尚书令做甚?若要议政,大伯是亲王,也尽够了。”
颜肃之摇了摇头,又添了一个尚书令,写在宰相的下面,然后看了一眼颜神佑,写上“丫头”两个字。颜神佑满头黑线:“别闹!”
颜肃之一瞪眼:“我怎么闹啦?你以为七个宰相就能拿定主意啦?就算现在一心,以后,嘿嘿。不趁着现在把你安排进去,以后你想都别想啦,真想在家里带孩子呐?”说完,一摸六郎的脑袋,“是吧?”
六郎想了一想,认真地道:“自家人总比外姓人好说话,没顾忌。”
颜神佑还是心疼闺女居多,六郎想的就更多一点了。历来之贤臣,有时候也是十分烦人的,很多时候,他们会用各种礼法将皇帝捆得死死的,力气小点儿能被憋屈死。是得需要有这么个有一争之力的人,占据着这样的一个地方,帮皇帝、往大了说是皇室,挣点生存空间的。
颜神佑一呶嘴:“那阿姊和五娘怎么办?”
颜肃之道:“各凭本事了。大娘还好,五娘嫁得不对味儿,得叫她放明白些才好。”
颜神佑道:“她已经察觉了。”
颜肃之再细一看,笑了:“这下好了,凭空又多出不少官职来,倒能安排不少人了。开始嫌人少,后来人多了,又怕安置不了,现在都齐活了。”
颜神佑道:“昂州交给谁?人放心了,我这些手下还能坐得住么?”
颜肃之道:“那就调姜家小五回来。不对,你那些人,你不带着开府吗?”
颜神佑道:“我怕我一走,就前功尽弃了。”
颜肃之却说:“有大娘在呢。”别人家是儿子不够侄子凑,再不够就女婿凑。他们家是男孩不够女孩儿凑,也亏得他能想得出来了。
颜神佑这才不说话了。
六郎看了看,问道:“张益州如今做了太府,解昂放到哪里才好?留在益州怕会生事。”
颜神佑笑道:“给他一郡,让他做主官去。”
颜肃之道:“很是。山小子不日往荆州去,可趁机往济阳那里取一地,发给解昂。我倒要看看他有什么能耐。”
颜神佑问道:“房宽呢?”
颜肃之道:“你说呢?”
颜神佑笑道:“我看新来的二嫂有点意思,兴许能制得住这个舅舅呢?总不好将益州旧人都弄走吧?掏空了益州,再拿什么人去填?现在益州那么乱。如今一动不如一静。”
颜肃之道:“善。”
颜神佑还是不放心,跟颜肃之道:“这些事,阿爹还是问一问叶先生他们,再做打算的好。”
颜肃之道:“放心。”
也不知道颜肃之跟叶琛、李彦他们说了什么,这些人并没有反对。而山璞也被颜肃之调往了荆州,于是原在荆州的霍白部入益州,山璞领兵镇荆州,也是贯彻了军民分治的做法了。
颜希仁接了岳父的职位做益州刺史,南宫醒调回昂州。颜肃之又调了原昂州府的王宜,并李彦之孙李纪,都扔给颜希仁做帮手去。李纪虽然比姐妹们少一点灵气,却是个持重的人。王宜是杜黎荐给颜神佑的人,以杜黎的脑筋,自然不会推荐一个草包过去。
房宽亦被留在益州,算一算,真正动了的也就是亲济阳派(几乎全灭),以及解昂等少数几个人。解昂在外面看来也算是高升的,予他一郡做主官,做好了,前途无量。颜肃之身边之人,皆是经世大儒,解昂还真不够凑过去跟人家竞争的。
颜肃之这里调兵很忙,颜神佑也很忙。她之前欠了不少的功课,现在少不了一一拣起来。更兼颜肃之还抽走了王宜,她还要找人补这么个缺。她的手下比较难找,因为是要能跟女官共事的,还得是正人君子,这就难上加难了。
与此同时,还有些熟的,不熟的,都来撞木钟。好在家里宝宝的两个乳母颇为懂事,久跟着颜家人混,晓得他们的风格,什么为家里人求官的话都不说。甭看玄衣被颜神佑练得上阵时都成了哑巴,可私底下心里比谁都明白——这家人不好糊弄,得手上有硬货才行。话又说回来了,也没见颜家人亏待过自己人呀。
两个乳母私下一嘀咕,又跟阿圆聊了一聊,倒是达成了一个共识:有这份旧情谊,何必不留到有自己兜不住的时候来使呢?
比如阿圆,就想留这份情谊到后来,给他儿子谋个出路的时候用。不一定要让颜神佑插手,哪怕请颜神佑看她的面子上给出个主意指点一二,那都顶用。何必非得在颜神佑正忙的时候去讨嫌呢?她也不往姜氏那里去讨人情,就一心一意在这儿伺候着颜神佑吃喝。
付出就有回报,阿圆能想到的事情,颜神佑更能想到了。百忙之中,还抽了个空儿,对阿圆道:“你家大郎那里不要着急,我心里有数的。”阿圆脸上笑开了花:“哎呀,我不急的,不急的,我们做奴婢的,主人家怎么吩咐,我们便怎么做就是了。”
颜神佑微一笑,对她招招手。阿圆附耳过去,听颜神佑说:“我看中了一件事儿,就适合他去做。只是这事儿我得跟阿娘说去。现在六郎的事儿还没定呢,得六郎定下来了,他才能跟着定下来。”
阿圆道:“嗐,小娘子别叫他担大事儿,他担不大起来。”
颜神佑道:“他一直跟着六郎,没什么名声不假,可也没听说有什么不好。”六郎一直在三尊大神的眼皮子底下,王大郎真有不妥,早死不知道几个死了。现在既然还活得好好的,也跟着六郎伺候笔墨,还跟着读了一点书,可见是比较妥当的了。不过,颜神佑也要问一问六郎的意思就是了。
颜神佑给王大郎相中的职位却是太子家令,这个职位比较奇特,是太子的管家,但是呢,又不是由宦官担任的。妙在因为管事又杂又碎,清流们都是掩鼻而过,没人肯做。颜神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都特别的傻缺,可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个样子。
清流既不乐做,那以王大郎的出身去做这么个职位,引起的非议就会少,事情也就顺当了。不过因为六郎的位子还没有定,颜神佑自然不好提前说这么个话。只取笑阿圆:“往后我可不敢再支使你了,眼瞅要做老封君。”
阿圆听了,双腿一软:“小娘子说得什么话来?我生就是姜家的奴婢,跟着夫人做了陪嫁。自打小娘子落草,我就伺候着您,不伺候您,还要往哪里去?”
颜神佑忙扶了她起来:“我是说真的,你要闷了,往家里一去,也是开心的。跟我的人,怎么能让你不跟着享福呢。”
阿圆偏不让颜神佑再说这样的话,一直说“不敢”,又念叨着什么主仆之分一类。如此唠叨,让颜神佑回味了一次幼时被她洗脑的美妙经历,真是不提也罢。
至如戴、封二娘子,颜神佑也对她们道:“且静待时机。”玄衣本就是颜家旧部曲,一齐升格,也是应有之义,只是不好在现在提就是了。
安抚完了众人,颜神佑果然回娘家跟姜氏咬了一回耳朵。姜氏也是意动:“我知道了,这事儿你不好明着插手的,我与你阿爹说去。不过,六郎…”
颜神佑笑道:“咱们都别提,那是该阿爹做的事儿。”
姜氏一指戳在了她的额角上:“你又弄鬼。不说这个了,阿萱的婚事迫在眉睫,两处都急。八月末就要办。六郎明年就十三了,阿蓉比他还大,我想明年把他们的事给办了。”
颜神佑道:“已经定了亲了,六郎的事就不急。说句没见识的话,明年办事儿,可不够风光。不如再等两年,真要安大长公主之心,”
姜氏道:“大长公主那里,怎么安置?”
颜神佑道:“我想请奉她为越国夫人,原来的食封不变。一旦她故去了,以原地封其子为越国公,实封降作三千户。这可已经不算少了。”
姜氏道:“我就不问旁的了。”
颜神佑道:“总不会亏了舅家的,阿爹心里有数呢。只不过雍州那里…”
姜氏道:“我的娘家怎么能比得过你阿婆的娘家呢?你不要胡思乱想,你阿爹那里,我亲自去说。”
颜神佑心说,亲娘,给跪,您这样我就放心了。
颜肃之也没忘了召集诸人将官制之事议上一议,最晃眼的丞相一下子出了七个,因为之前府佐就是这么多,众人也勉强同意通过了。余下的就没太多需要讨论的了,颜神佑拿出来的,就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成熟模式,可修改的地方委实不多。
诡异的是,颜肃之突发奇想让他闺女做尚书令这等事,居然没有人反对。颜神佑都觉得特别奇怪,没人反对就罢了,提都没有人提,这是几个意思?
这个时候,谁反对谁是傻子了。什么大义礼法,之前已经被破坏了个干干净净,此时此刻,君子们也不好意思跳出来说:事儿都办完了,你出过力了,我们知道了,你回去吧。然后什么表示都没有。
往更深了想,现在颜肃之也只拿了半拉天下,将来夺了天下,雍、凉、冀、青等地也不是没有人材,到时候必有一争。颜神佑的战斗力,大家都懂的。有她在,好歹能保证昂州系不会被挤占太多的份额。
这些大叔老伯们的算盘,打得是相当的精的。
颜肃之见没什么人反对,将文书一合,问起诸事准备得如何了。古工曹那里是比较显眼的工程,他的秃头在黑纱帽都隐隐泛着兴奋的光彩,报告说:“圜丘已成,正在筑坛。冬至日必成。只是如今之宫室,纵不大动,好歹给起个名儿吧?”
颜肃之一拍脑门儿,要不怎么说是菜鸟呢?这事儿都忘了。问大家:“诸位有何见解?”
唐仪的心早飞到嫁闺女上了,张口就来:“房子是你住,你定就是了。”
颜肃之道:“还有城门呢…”作州府的门,大家尊它一声“大门”就行了,当皇宫的门,且得有得说道了。更有甚者,昂州城的几个城门,也不能再东门南门的叫了,都得有个名儿才好。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大门都跟着升格了。
卢慎是深知颜肃之心意的人,已猜着他要与旧京旧朝作切割了,再一想,昂州城就是颜神佑规划的,这事儿还得落在她身上,便建议颜神佑去想。颜神佑此时十分谦虚低调说自己年幼无知,还请她爹和老先生们决定。
颜肃之道:“一事不烦二主。”
颜神佑便小心地“拟”了几个名字,都是信手拈来,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比如姜氏那个主屋,就叫未央宫,楚氏那里,就是长乐宫,等等等等。这些名字与她拿出来的官制一样,都是千锤百炼的,也没啥好挑剔的,颜肃之大笔一挥:“就这样了。”名字忒好听,以后营建新京他还准备挪过来用呢。
议事毕,唐仪就嘻皮笑脸请大家到时候一定去喝喜酒。大家想他的长女出嫁一回可是真不容易,都说要去。颜孝之目瞪口呆,他还没开口呢!对唐仪的不着调又有了全新的认知。
八月二十四,据白兴说是个不错的日子,颜、唐两家的头一回正经婚礼开始了。作为双方的亲友,颜肃之忙得不得了,连带的全家都两处送礼。颜肃之特别下令,让颜神佑去唐仪家里,给唐家撑场面。
陪嫁宝石盆景还是颜神佑当年造的孽,这一回她也少不得奉上厚礼。蔡氏觉得她运气不错,头胎便生了儿子,拿她给的添妆去给阿萱压箱子。颜神佑就仿了当初给颜希真的贺礼,又拿盐糖堆了小山送过来。
又说阿萱:“我原是你阿姐,如今反成你妹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