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希真道:“别看阿婆与娘子(姜氏)也都是旧族出来的,但是她们经的事儿多,所以才会开明些。这一位,怎么说呢,经的事儿少,倒跟我娘有些相似。如今我与我娘稍一提,她就满面愁容,吓得我可不敢再说话了。”
李三娘从旁问道:“那…夫妇能和谐么?我看…若是他们兄弟性情相似,恐怕…要相敬如宾。敬则敬矣,却不见亲。”
颜希真道:“想什么呢?你素来是个聪明人,这会儿却又伤感起来了。长房的说给了八郎,二房的自然也不能落下了。”
李三娘本是聪慧女子,听颜希真这么一说,顿时明白:“难道?”
颜神佑道:“前朝时,卫尉奉太尉往旧京,以雍州留守,眼下太尉来朝,亦携卫尉,仍以雍州留守。一模一样的做法,却是不一样的心境。”
颜希真道:“是呢。只怕父子兄弟,已经有些嫌隙了。”
颜神佑道:“是呢,太尉索性不管了。是怕自己管得越多,陷得越深。可也未免有些…”绝情。
颜希真道:“也未必。太尉总管着雍州,朝廷也看不惯,雍州也要不自在。雍州孙女儿都好大了,再受父亲约束,能自在?”
颜神佑道:“只盼大家都好好的。”
颜希真笑道:“又有谁个盼着不好的呢?说真格的,我们家五郎那里,也得琢磨了吧?”她弟颜希信也差不多到了议婚的时候了。大家总还带着一种想法:不到万不得已,总是希望按照齿序将婚事定下的。六郎媳妇儿是早就定下的,估计太子妃的行头都在攒造了,颜希信是六郎堂兄,总这么拖着,也不大好。
颜神佑道:“这个不得问伯父伯母的意思么?”
颜希真连连摆手:“休再提这个了,阿娘想要与姨母家女儿订下亲事的,没想到姨母家却说,已托了唐伯父去说与蒋相家的孙子,等回音儿呢。”
颜神佑道:“那就没办法了。”
“我家难道不如他家好?”
颜神佑道:“总有个先来后到吧。”
颜希真还是有些怏怏,问颜神佑:“我看姜相家女儿就很好!我就不信了!姜家女儿难不如米家的?”
颜神佑道:“我看咱们不如总邀一些小娘子来相聚得了,春耕也过了,仗又不曾打起来。你我又有园子,就请来游园赏花,如何?”
颜希真道:“不错不错,山茶花近来弄得正好,我记得你那里有好多名种的。咱们也好对这些小娘子心里有个数儿,试探一二,哪个可人,哪个有趣,哪个能做事。光凭咱们几个,能做多少事来?”
李三娘点头道:“正是。有些人家,譬如我家,祖父是极开明的,我要是真过来考试,只怕他也未必能允。可殿下相邀了,他就答应了。凡事开头总是这样,有些人,是得咱们帮着她迈开第一步的。”
颜神佑道:“那就这么定了,山茶花期长,就定在半个月后,如何?咱们也好将里外小娘子的名单摸个清楚,再晚,怕阿姊与五娘都不得闲了。”
颜希真道:“连四娘一同叫过来罢,单晾着她也不好。事情就先不要与她讲了,我看她是不成的,她傻乎乎的,能把家事理得清爽了我就要谢祖宗保佑了。”
颜神佑微笑道:“就依阿姊。”
李三娘便说去摸个底,调一调查案什么的,让颜神佑给她开个条子。颜神佑道:“你家里,长辈没让你在家里勤修妇德?”
李三娘道:“我跟阿翁说了。阿翁说,婆家人都不嫌弃了,你们管什么?”
颜神佑笑不可抑:“是极,是极。再说你,你就说,三郎就喜欢你这样儿的。”
李三娘轻啐一声,叱道:“快写了条子来!”
颜希真取笑道:“可了不得,弟妹没过门,先管上了大姑子了。”
颜神佑道:“我盼着有小娘子能比我凶才好呢。”
三人玩笑一回,颜神佑将条子写好了,交李三娘去查点资料,拟个名单。
颜希真道:“得,时候又到了,我又饿了,你要不要一同去用些点心?”
颜神佑担心地看着她的肚子:“你吃得小心点,我那会儿也没吃你这么多啊。看着怎么肚子这么大?”
颜希真道:“说是双生。”
颜神佑道:“生下来我给你朝阿爹讨赏去。”
颜希真摆摆手:“生下来再说罢。”扶着侍女的手,去寻姜氏了。
送走颜希真,颜神佑开始看文件。根据各地统计上来的数据,曲辕犁确实省了不少畜力,也省时。姜云的来信里说,朝廷免费发的已经领完了,吴郡及周边已经有木匠铁匠开始仿造了。他往四乡里巡视的时候,发现房前屋后堆的,是曲辕的居多,好些直辕犁已经被拆作他用了。
颜神佑心下大定。
再开始看各地堆上来的奏章,内里有一封字迹十分熟悉的,拣出来一看,果然是杜黎的手笔。看罢,她就笑了。轻轻一弹封皮:“聪明人就是聪明人!”
第262章 遇到一个宝
杜黎觉得自己的运气有点不太好。
本来千里投奔,是一件很刷好感度的事情,到了才发现颜肃之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各色智囊。另辟蹊径跟颜神佑混也是一个尚可的选择,可等他混出头、独当一面做旧京留守了之后,颜肃之在千里之外登基了,搞了七个宰相!
坑爹呀!
杜黎虽然知道自己资历尚浅,但是…一个自我评价还挺高的人,在以为终于踏上了正确的轨道的时候,发现人家设了七个宰相,偏偏没自己的份儿。杜黎有点心塞。
首日封和限量版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很多人追求的就是这么个心态。杜黎自以理智豁达,但是奋斗了这么久,还随大军出征过,都没有搞到一个宰相位,还是有点没办法让自己以平常心看待。杜黎有信心在十年内混个宰相当当,到时候他也不过四十来岁,对于宰相这个职业来说,真正的年富力强。但是!已经不是首日封了!
心痛呀!
痛定思痛,他决定再搞一点其他的事情。比如多立点功,多刷刷存在感,争取青史留名比这几个宰相的字数都长一点!让他们来个七相列传,自己却独立有个杜丞相传什么的!
特别会权衡利弊,理智高于情感的杜黎,到底也是人,也有那么一点点奇特的情节的。
杜黎的脑筋毕竟是好使的,旧京留守其实不是那么好做的。旧京旧族多,虽然经过了阮梅的清洗,确如阿圆所说,漏网之鱼挺多,事态一过去,还有许多原本以为不见了的人就这么冒了出来。杜黎花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他们都按平了。他还要跟郁陶打好关系,虽然杜黎总觉得,郁陶这个看起来猥琐极了、没事儿还开始喜欢蹲墙根儿的老头很不简单,有种被看破的错觉。不过,一文一武,总是相处得比较愉快的。
杜黎也就从郁陶那里知道了一些适合他知道的情报,加上不少旧族学乖了之后,发现他也有本事,都托他打听一下北面亲友的情况。杜黎也就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一条计策来:让它乱!让它消耗!
这跟颜神佑的办法也差不多,这世间水平高的人看问题,其实都差不太多。或许细节有不同,却是殊途而同归的。
颜神佑是下棋,让济阳与阮梅互殴,杜黎则是让阮梅内部的旧族势力与新势力互殴。让他们内耗。作为一个斯文人,杜黎明白文人的杀伤力。举个例子,比如常恢很得阮梅的喜欢,但是,常恢与阮梅一样,都是粗人,不拘小节。如果有人从细节下手,比如常恢不注意礼貌,告退的时候转身就走,就可以趁机说其“不逊”,应该倒退三步再转身。
时日久了,矛盾自然就深。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例。更多的,还有争权,还有排挤。总结起来就是,元老武力值高,后来吸收的旧族智力值高,智力值高的肯定不甘心实权被武力值高的笨蛋掌着!到时候乱起来,阮梅都没办法控制住局势。
再者,杜黎手里还有不少旧族之人,他们或是与北方旧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干脆就是如窦驰这样的,自从大周朝祭天建立之后就从各种奇怪的地方冒了出来。再好不过的丝线,杜黎可以通过这些线,操纵着伪陈朝的内斗。
颜神佑看了杜黎的建议,不得不承认,这人是真有水平的。
又翻了翻其他的内容,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一切都是在预料之中的,没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东西。比如益州逐渐稳定,荆州也是。山璞终于挖了程妙源的一个儿子程杞回来,快递打包给了颜肃之,也是给大周朝贴了一点金,显示了新朝气度。
揣着杜黎的建议,颜神佑拿去给丞相们过目,然后跟颜肃之提这么个方案。
杜黎写起作文来也是一把好手,没有直说拿阮梅那边的旧族当枪使什么的,只说旧族一心向着大周朝,“身在陈营心在周”,应该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云云。一篇文章写得毫无破绽,反而透出一股子“我真是助人为乐、大义凛然”的气息。
李彦是头一个接过来看的,看到一半,半仙手上抖了一抖,心说,杜黎这小子,心眼儿可真够多的。过不多少年,估计自己还能活着看到这小子当宰相。就是这小子城府有些深,希望到时候能有人能制得住他才好。卢慎胆略小,不过太子倒挺有主见的,配合一下,还是可以的。
眼下杜黎的主意还是挺不错的,连米挚都认为这是一个给沦陷区旧族表现的好机会。
几人一致通过了这么个提议,并且,杜黎这个事儿做的,比霍白那里还要节省成本。霍白那里,兵马出动需要后勤保障,收买分裂需要财帛。杜黎这里,这些统统不用,只是因势利导而已,无怪乎颜神佑要说他是个聪明人了。
颜肃之也认为此计可行,批准通过了杜黎的提议。
李彦眼看见中书拟旨,存档,发往了旧京,才收回了审视的目光,认真对颜肃之道:“这些都是小巧,真正一统天下,还须大军挺进。”
颜肃之道:“这是自然。粮草兵马,都准备得如何了?”
李彦叹道:“想要准备,再准备十年也不一定觉得万全。事到临头,现在伪朝来犯,该打也是要打的。”
颜肃之不作声了,这几年,就没一年不打仗的,消耗得多,说要多准备几年,也是应该的。颜肃之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怕时间长了不打,将也懒了,兵也散了,失了最初的那股子劲儿。想了一想,颜肃之问道:“诸位以为,什么时候北上最好?”
众人面面相觑,李彦斟酌了一下,谨慎地答道:“明、后年。现在动手,伪朝还没有乱起来,再拖两年,又怕将士懈怠了。”
颜肃之道:“知道了。”希望这一次不要再有什么突发状况了,本来应该明年再登基的说…
自杜黎之事后,颜神佑这里又没有了多大的事儿了,便开始筹划着游园会。她的帖子如今倒是金贵了,什么旧族新贵都能盼着来上这么一张。哪怕有些人家觉得她一个女人这么跳上前台来,实在是伤风败俗,可权势不是假的,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一张门票。
颜神佑却抱着李三娘和姜宗整理出来的资料在那儿发呆。李三娘对谱牒有所了解,但是这门学问实在太复杂,她一个人也搞不定,正好跟姜宗很熟,就请姜宗来帮忙了。姜宗原被颜神佑辟入幕府的,自从与丈夫团聚,就很有一点辞职回家当全职太太的意思了。颜神佑心里,不免有些遗憾,正琢磨着要怎么跟姜宗再沟通呢。
不过姜宗对于能帮得上忙的地方还是很热心的,尤其听说颜神佑要开个赏花会,还邀了些小娘子,就更有兴趣了。连年战乱,已经好多年没有这样的热闹了。有她相帮,昂州登记在册的许多旧族人家的关系都厘得很清,该请谁家的,又有谁谁家还没出孝的,她都门儿清。李三娘等人据此列出了一份名单来。
颜希真很关心事情的进展,她跟颜神佑提过给她胞弟颜希信娶姜家女孩子的事情,颜神佑跟姜氏通了个气儿。姜氏对于颜肃之将自己娘家抬得太高,是有一些惶恐,但是对于这样正常的联姻却是一点反对意见也没有的。请来嫂子一说,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颜希真没了对兄弟的担心,就剩下对游园会的期待了——总有那么几个适合的吧?
过来一看,堂姐抱着名单在发呆。
颜希真觉得奇怪,慢慢走过来问道:“这还有什么难事不成?”
颜神佑道:“真是奇了怪了,怎么觉得…旧族是越来越多了…这是要复兴了么?我怎么记得,旧族损失惨重了呢?”
一份大名单,大几十号人,旧族倒好有一多半儿。完全不像是“传说中”受到重创的样子。她仔仔细细地看过了,她熟知的一些人家,比如李彦家、霍亥家、古秃头家、丁号家等等,都榜上有名,又有金家等。还有一些她不太熟的,李三娘也标注出来是后起之家的。应该是没有故意遗漏的。可依旧比不得旧族。
颜希真道:“这有甚好奇怪的?往前推个五、六年,天下还没乱的时候,谁个读的书多,谁有功夫指点江山?五年功夫,就算旧族受损,新贵也起不来呀。话又说回来了,人多有甚用?要人材多才好。”
颜神佑道:“起得有点快了。”
“似蒋五那个样子的,能压得住?毕竟是有过人之处的,”颜希真对此倒不以为意,“谁有能耐谁上呗。丁丞相那些人,也不是好相与的。他们闹起来了,才有我们见缝插针的地方。”
颜神佑道:“我可真是作茧自缚。”
颜希真含笑道:“两害相权取其轻吧。来,我看看,都有谁。”
姐妹俩头碰头,凑一处看着名单,颜希真见内里还有东乡侯的妹子,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再往下看,就说:“旧族也没大起来,看这些,并非高官。”颜神佑道:“现在是不是高官不要紧,只要留了下来,以后…我现在挺怕新贵也有新麻烦。”
颜希真道:“谁个有用,你就用谁,怕甚!”
颜神佑道:“并不是的,你还记得当初咱们守孝,才到坞堡那会儿么?太婆是怎么受伤的?”
颜希真沉下脸来:“这倒也是,”她也想起来颜启那些老家亲戚了,“不过,你看大将军的亲族就很好么。”
“良莠不齐,才是最难缠的,投鼠忌器呢。”
颜希真道:“那就定下章程来!有枯枝就要修剪,他们下不去剪子,咱们来!”
颜神佑无奈地道:“也只能如此了。”宗族真是一把双刃剑呐!
姐妹俩看了一回,见名单也没什么好挑剔的了,便定了日子,命人发了帖子,邀各家小娘子赏花游园。
颜神佑建城的时候,可了劲儿的往大处盖,完全达到了当时除京城之外最大的规矩,暴发户的豪气十足,她自己手里自然也有不少的房地产。这一处园子还不是山璞给她布置梅园的地方,是另一处,地方还要略小一点,却也依山傍水,很是清明优雅。
大簇大簇的山茶花开得到处都是,单瓣的、重瓣的,小的有杯口那么大的,大的像个大圆盘。红的、粉的、白的,色彩鲜艳,看着就有一种“热烈庆祝XXXX”那么股子劲儿。对于经历战乱奔波的人来说,无疑是相当提神的。
坐在上首的那个女人,就更提神了。
收到贴子的人家里,不是没有嘀咕着这颜家太丧失了,弄几个闺女撑门面,这不是裹乱么?但颜肃之就是给闺女撑腰,旁人也没办法。米挚都被打了回票了,其他人就更无力回天了。但是除此之外,颜肃之的大周朝又是最有潜力一统天下的势力。其他的比他还不靠谱。还能怎么办呢?接受吧。
不过大家都不是什么软柿子,柿子也是有尊严的!很多人就这么告诉自己:我这是曲线救国!融入了这个朝廷,有了话语权之后,一定要拨乱反正哒!
然后,很多家长也就不反对家里的姑娘们在颜神佑的社交圈子里露脸了,这应该是大周朝最顶级的社交圈了。按照这父女俩的神经病程度,你不来,没人会去请你。于是,都来了。
小娘子们是很开心的,上一次经历这样大的游园会,还得上溯到六、七年前,那时候大家都还很小呢。难得大家都活了下来,安定了下来,渐渐恢复了元气,又值青春年少,也是该走动走动的。
颜神佑坐在上首,只穿着常服。因天气渐热,她便将头发梳个高髻,插几支珠钗,图个凉快。一左一右,是颜希真与颜静娴,阿婉与颜静娴脾气更投就与她联坐,颜希真便带着颜静媛坐着。
李三娘与姜宗都有座儿,位置也挺靠前,却又都不坐,一左一右的,跟颜神佑解说这上前来行礼的是谁谁。礼毕,各请安座。
颜神佑留意东乡侯的妹子,东乡侯改姓了柴,他妹子却依旧姓米。姜宗的丈夫与她是同宗,特意多说了两句:“就是她了,听说蒋家已经应了。”颜神佑皱着眉想了好久,才想起来,跟这个小姑娘见过一面的,还是很小的时候。这小姑娘长的:“跟小时候长得不大一样了。”
姜宗笑道:“女大十八变么。”心里却想,先前她无忧无虑的,现在可不是这样儿的。也就是跟蒋峦的事儿成了,这才有了笑影儿,否则…啧!
颜神佑又听着李三娘介绍了几个,再听姜宗指一个穿着粉裙的女孩子道:“这一个,也怪可怜的,父母都死了,跟着姑母一家逃过来的。是济阳丰氏的女孩子。”
颜神佑眉头一动:“济阳?”
姜宗道:“她可与伪朝没有关系,丰氏是济阳著姓,她的曾祖父是前朝老臣了,她父母不愿意与逆贼同流合污,先是出逃到雍州。不想水土不服,她叔父又从逆了,她父亲一气病死了,她母亲思念亡夫过度,也病死了。上个月才出的孝。”
颜神佑道:“她姑母是谁?”她倒想起来了,之前背过这一家来的。丰氏的曾祖父应该是支持虞堃他爹的那一拨人,被封侯。眼瞅着大好的前程,能给当年米老丞相当副手的,结果没过几年儿子早死,留下两个孙子,老头又病了。孙子们本事又不大,没能在朝廷混个好官,先守了父孝,不多久,丰老先生又过世了。
长孙袭了个爵,拖家带口回去守孝。他是承重孙,代父守三年,守孝守到了一半儿,遇上祖母也死了。再守,守完了,黄花菜都凉了!他又不是能力特别杰出的,米丞相照顾他,给他安排了一个老家附近的地方从县令做起,一转二转,转成郡守。地方上比中央上好捞钱,做不了高官,攒点家业也是好的。
日子过得红火起来了,五王谋反了!
剩下的,颜神佑就不知道了。只依稀知道,这位丰小娘子,大约比自己小两岁。眼下一看,也是小那么一点,但是看她身形,有一些同龄人少有的坚毅。必须说,今天的这些小娘子里,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坚毅的。战乱的背景摆那儿呢,软得像面条一样的…颜神佑瞥了一眼颜静媛,大概也就只有这样的了。
姜宗道:“是嫁到卫尉夫人娘家的那一个,这不,就跟着来了。”
颜神佑看丰氏,面色就缓和了很多。正要温眼抚慰,却不期对上了丰氏的眼睛,颜神佑一怔,丰氏已经急忙低下了头。
李三娘悄声问:“怎么了?”
颜神佑微笑道:“有意思。”
李三娘不知道她说的是什么意思,只能看出来,这个丰小娘子行动间像是个有主见的人。一个人的气质,是通过各种细节表现出来的,步伐、眼神、动作、言谈…等等等等,给接触的人一个总体的印象。李三娘见她不紧不慢、不张不弛,但是举止显出一点力道来,就知道这不是生训练出来的“稳重”,而是内心很坚毅的。
事实上,丰小娘子也给她们带来了一个大惊喜。
颜神佑一一见过了小娘子们,她记性好,熟的不熟的,现在见过一面,就能点名再说出人家的来历来了,惹得许多小娘子心下嘀咕:怪道圣人对她另眼相看,原来是有过人之处的。
颜神佑举杯祝酒,道是小娘子们聚会,不强学文士,随意而已,有感而发的可以写诗著文,想游乐的也随意。又命取出一大盘子剪下的山茶花来,送与各位插戴,又摆下酒馔、散在各处,随各人挑喜欢的地方玩耍。
颜静娴一挑大拇指:厉害!
颜神佑一笑,也跟她闲聊着来。阿婉小声道:“就这么四散着,也忒…”
颜神佑心说,就是要这么原生态!
阿婉道:“就这样忒无趣了。”
颜神佑笑道:“要好玩的?有!”拿出取出各色玩具来,有投壶、有摴蒲、有双棋。拍拍手,又有舞乐起。真是其乐也融融。
小娘子们初时有些无所适从,次后也渐渐放开来。譬如金家姐妹,就过来跟李三娘聊天儿。卢慎的妹子已经出嫁了,这回也接到了贴子。卢家乃是旧族,历史悠久,近又“中兴”,被一些好背谱牒的拉去一国了。
又有古尚书家小娘子,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颜神佑与阿婉比投壶,颜希真道:“也就阿婉好与她试一试了,我们是不如的。说起来,我阿翁便善射,我觉得自己也不差了,却比不上二娘了。”
颜神佑道:“是我练得多。”
结果是颜神佑九中赢了阿婉七中,颜神佑道:“生个儿子傻三年,不如以前了。”被孕妇们瞪。
正在眼时,古小娘子抹着眼泪过来了。悄悄儿与丁琳哭诉:“她们都不理我!”丁琳无奈地道:“她们是谁?你又何必非与她们一处来?”古小娘子道:“她们欺人太甚了!”
丁琳道:“我看金六、金七在那里赌棋,你何不过去?”
古小娘子有些怏怏:“我不去。”
丁琳道:“今天公主郡主都欢喜,你这是要哭给她们看?哪有坐客却扫主人兴的?”古小娘子这才擦了擦眼泪,却又寻处僻静房子呆了,直到众人散了,才出来回家。
孕妇嘴馋,吃得多,往五谷轮回之所跑的时候也多。不多时,阿婉就要往净房里去。颜神佑喝了点酒,也想方便方便。两人悄悄走了,更衣之后出来,还没走到厅里,却被一个粉色的身影拦住了。
颜神佑一看,得,丰小姑娘。
阿婉奇道:“人都去玩了,你在这里拦着做什么?今日是管游乐,不问其他的。”
丰小娘子大胆抬头,问颜神佑道:“果真么?”
颜神佑道:“看事儿。”
丰小娘子道:“我自幼记性就好,自济阳出奔而至昂州,沿途地理我悉知之。”
颜神佑:…卧槽!
第263章 水上与水下
却说,丰小娘子拦住了颜神佑与阿婉,道是她能够记得清自济阳至雍州再至昂州的沿途地理来。颜神佑当时就吃了大大的一惊,这不单是记忆力的问题。这一段路很长,难的却不是长的问题,因为这三地都有官道相连通。
难得的是她说的“沿途地理”,战争时候,官道,尤其是敌方境内的大路,突入之后很突然被伏击,这就需要知道沿途之种种情况。在旧京典籍档案被焚的时候,这就是相当难得的消息情报了。最少,可以与颜神佑手上的情报作个印证。
颜神佑一直在尝试着发动舆部收集北边两个邻居的情报,也收到了一些效果。霍白的针对性更强,颜神佑还要关心的米价等,霍白现在做的就是一件事:行军路线。他本自颖川出奔,路线与丰小娘子走的颇有不同。正可相互参照,看哪一条路线比较好。
颜神佑看丰小娘子年纪不大,居然能记得这些事,还是有些怀疑的。据姜宗刚才说的,丰小娘子今年十七岁,那她全家出逃的时候是几岁?她孝期都过了,至少得是三、四年前的事儿了,能记得清么?
不过颜神佑还是相当和气地命人扶起她,细一打量,丰小娘子的眉眼间仿佛萦绕着一股子化不去的劲儿。比戾气轻些,却又不是哀愁。
颜神佑将阿婉交给阿琴扶着,自己走近丰小娘子,轻声道:“你知道你在说什么么?”
丰小娘子仿佛下了很大的力气,点了点头。
颜神佑忽然问道:“你现在还依附姑母而居?我记着府上文敬公(丰氏曾祖)是旧族贤臣,怎么…”上回拉一群旧族来当牌坊的时候,没扯上你们家呢?这不科学啊!
丰小娘子的面色更沉了。
她此来便是破釜沉舟,再无回头之意了。更兼今日觉得眼前这位公主颇有些城府,能有这般权势,也不是只靠皇帝的宠爱。原本在济阳时,听到的颜家的评价就不好,后来南奔,旧族对于颜神佑这么个奇葩居然这么干涉朝政也是相当不满,丰小娘子耳边听到的更多的是负面的评论。
不到走投无路,她也不至于下这么个决心。
开弓没有回头箭,丰小娘子道:“真是家门不幸。”
颜神佑道:“袭爵的是你父亲,与他人何干?”
丰小娘子脸上便发苦,恨声道:“不是因为这个,多少在亲族在伪朝从了逆的,只要自家不通匪,朝廷也都没计较。卫尉便想为我请封来着,可是…”
原来,丰家内部出现了分歧,丰小娘子的爹不想跟反王合作,弟弟却不肯走。巧了,丰小娘子的姑妈嫁给了楚源的小舅子。世家联姻,关系织成了网,逃难都有个奔头。
楚源的岳家赵家是雍州大族,两家人去投奔,也是觉得有个依靠。谁知道楚攸对这个弟弟的感情又变得微妙了,总之,日子不大好过。丰小娘子的父母寄人篱下本来就有点不自在,何况这篱还不太牢?加上水土不服,心情又不好,相继就过世了。
姑妈对侄女还是挺好的,姑父家也算厚道,啥外话都没说,跑路都带着她。
可人就是这样,同患难易,共富贵难。事情就出在颜神佑那个坑爹的主意上了。颜神佑提议,有子孙在伪朝为官的,咱们都不认,有爵位的,让别人袭,没儿孙,找闺女、找外孙!
丰家正在此列。
这就微妙了。
说来姑妈已经有了儿子了,外孙承外祖的业,也是可以的。丰小娘子这里,直接承她爹的,也没话说。姑妈婆家在雍州原本是一霸,但是不受下任老板待见,他们自己又没把心眼儿放正,跑了。到了昂州这里,没根基没祖产的,混得便不好。
颜肃之对亲舅舅亲表哥没话说,但是要让他再照到表哥的小舅子,那就强人所难了。小舅子又有小舅子,小舅子无穷尽矣,索性都不管了!楚源这里,荐了小舅子去户部做了一个郎中,又分与他十顷田,已经颇为照顾了。
这位赵郎中之前的产业可不止这么丁点儿,日子过得颇有些紧巴。对于老婆娘家那个几百户的爵位(不是功臣,已经折成俸禄了),也就有些上心了。可他又有那么一点儿风骨,不想让儿子改姓。可是要让丰小娘子承了嗣,再嫁了旁人呢,又有那么点儿不甘心!
丰小娘子的姑母也很为难,一方面是自己家丈夫这么个典型的无能世家子,能活着到昂州来都是因为有楚源看顾,根本没别的谋生能力;另一方面是亲侄女儿,实在不好意思夺人家的东西。丰姑妈觉得,既然爵位已经归了大哥,二哥又从逆了,那就该往下一辈儿手里传。传的应该是侄女,虽然赵郎中有点觉得,自己家是个儿子,凭什么不给男孩儿给女孩儿?
两人就卡在这里了,在雍州的时候没吵,到了昂州之后反而闹了好几个月。丰姑妈就问丈夫:“那你说怎么办?不改了我爹的姓儿,你以为朝廷会把俸禄给你吗?”
赵郎中扭扭捏捏,丰姑妈最后想了一个主意:“要不,亲上做亲?”
她原就有此意,本来是看着侄女孤苦无依,想娶来做儿媳的,赵郎中却觉得这姑娘命太硬,父母都克死了,十分不肯。现在丰姑妈旧事重提,赵郎中很闹了一些别扭,这两天勉强答应了。
丰小娘子于战乱之中奔波流离的,近年来越发的懂事,发觉情况不对。她又不愿意嫁给表弟,这表弟颇肖乃父,丰小娘子觉得他并不靠谱。正不知如何应对——实是本承姑母之情,不愿意翻脸——就接到颜神佑的帖子了,丰小娘子便知道自己便再耽误不得。立时决定,抓住机会,跑路!
颜神佑听完,苦笑道:“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你待如何?”
丰小娘子道:“我是真个记得沿途地理的,不信请试之。先时不说,也是…不知道朝廷用不用得上,何须我女流之辈强出头。现在看来,父母是靠不上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离你而去,亲人也…只有靠自己了罢。”
颜神佑道:“兹事体大,你能留下来么?赵家那里,我使人去说。”
丰小娘子舒了一口气道:“固所愿也。”她还是有些不大愿意面对姑妈一家的。
颜神佑道:“放心吧,会跟他们说清楚的,我与你一见如故,想留你多住几天。”
丰姑妈当天就听阿琴亲自过来说:“公主与小娘子相谈甚欢,舍不得放她走了。听小娘子说沿途风物,听得欲罢不能,想邀小娘子小住几日呢。”
丰姑妈和赵郎中还能说什么呢?老实答应了。晚上关起门来却不免小心翼翼地讨论了起来。赵郎中依旧认为此事有些荒谬,觉得颜神佑是个不大安份的女人,跟她混久了,丰小娘子也要学坏。让妻子:“早早打探得消息,将她接了回来,休要在外面学得坏了。”赵郎中可不想让她“误入歧途”。
岂料丰姑妈却另有猜测:“你说,会不会?”
赵郎中奇道:“什么?”
丰姑妈越想越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理:“鲁王、吴王诸子渐次长成了,莫不是——”
“啥?”赵郎中原本是斜倚凭几轻捏玉盏、前襟扯了个大开,一派潇洒的模样。听丰姑妈这么一说,忽地坐了起来,玉盏里的酒水洒了一地。这些事情上头,他又不糊涂了。
丰姑妈道:“说不定,丫头真有贵人的命。”
赵郎中酸酸地道:“只怕八字不大好。”
丰姑妈恨恨地瞪了他一眼:“你休要说丧气话。”
赵郎中道:“这一回赏花的名门淑女,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你怎知就单单相中了她?”
丰姑妈也觉得丈夫说得有一点道理,断然道:“我去使人打听打听,是不是还有旁的小娘子也被留下来了。”如果留得多,那就有可能,如果只留了丰小娘子一个,那就事有蹊跷了。
赵家的奴婢还有那么几个,趁着还没有宵禁,四下一询问,得知人家的小娘子都被放出来了,只有丰小娘子被留下了。丰姑妈开始担心起侄女来,赵郎中也觉得有些不妥。颜神佑的堂兄弟有好几个,如果多留几个小娘子,说不定是暗暗备选的。单留一下,就猜不着是做什么的了。
丰姑妈便催促着赵郎中:“你去卫尉那里打听一下!”
赵郎中偏又不肯动:“妇人们做的事情,要我去大臣那里打听,有这道理没有?”
丰姑妈道:“胡说!公主难道不上朝的么?”
两人磨了很久,天都黑了,宵禁也开始了。赵家和楚家不在一个街区,想打听也打听不到了。丰姑妈恨得要命,又不能拿丈夫怎么样,夫妻两个怄了一回气,背对背睡了。
第二天一早,赵郎中去衙门了。前朝的时候,士人为官,不理事的一大把。朝廷为着他们的背景和名气,也不能将他们怎么样。搁了本朝,新朝新气象,无故旷工的要记过,消失超过三天不报备的直接给你削成白板。跑去玩耍,啥事不干超过半个月的,以后您老就甭再当官儿了,推荐的人也要跟着倒霉。
是以赵郎中也不敢尸位素飨,好歹去户部应个卯。他倒是能写会算,干个活计也是干得不上不下。户部尚书是方章,看他这个样子,想开,又没啥特别的理由,且有楚家的面子,想留,着实膈应——把个方章憋得要死。
丰姑妈却收拾一下,命人套车,往楚家去见楚源的夫人打听消息。大周朝不提倡用牛车,有姜氏的榜样,马车是越来越多的,丰姑妈到了昂州,也置办不得什么牛车,一路乘个双马拉的车,颠颠地颠到了楚源家。
楚源夫人也不知道颜神佑的打算,更不晓得昨天赏花时的事儿,听丰姑妈打听这事儿,也是一怔:“没听说啊。”她倒是知道,自己的女儿是被楚氏相中了要嫁吴王次子的。而鲁王家的第三子,隐约听说是相中了姜家的女儿。再往下,那就是太子了啊!太子早就被唐仪十几年前就订下来了!
以唐仪和颜肃之的交情,怎么着也不可能在太子妃过门儿之前给东宫纳妾吧?只要太子不性急,婚后过个两三年再充实人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丰姑妈看楚源夫人的表情,就知道自己之前猜得有些不靠谱了。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丰姑妈着急了起来:“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先前也没听说有贵人惦记着她呀,我们新来,与宫中贵人并不相熟的。”
楚源夫人道:“休要着急,明日再不回来,我便去求见太后,探问一二。兴许只是公主突发奇想了。”
丰姑妈再三致谢,带着担心回去等消息了。楚源夫人皱眉想了许久,也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事儿,预备等楚源回家,就问一问他今天早朝的时候颜神佑有什么异样。
没想到的时候,楚源夫人的消息比丰姑妈还晚了一拍。丰姑妈回到自己家没多久,就听到外面有报喜的来了——齐国公主早朝奏请让丰小娘子承了嗣、予了爵。廷议予了她一个两百户的亭侯。大周朝的爵位也分两种,本朝有功的,有实封,无功的就是折成俸禄。丰小娘子这种,现在还是没功劳,只是因为本朝优待前朝名流后人,户数既少,也不与实封,只是折成禄米。
丰姑妈:…
得,以前要让儿子娶这侄女儿,赵郎中还要拿乔,现在得看侄女儿乐不乐意了。丰姑妈想,侄女应该不会反对。
岂料来报喜的却又添上了一句:“公主延了小娘子入幕府了。”
丰姑妈大吃一惊:“这如何使得?”
来人道:“如何使不得?”
丰姑妈张口欲辩,忽然觉得来者目光有些不善,又住了嘴,背上密密地沁满了冷汗,脑袋有点发懵,不知道这侄女儿是怎么被那个煞神给看上了。
唉,其实是丰姑妈的侄女儿自己个儿找上煞神来的。煞神将丰小娘子留下来一套考,复请霍亥等博学之士来复核。发现她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事儿当天晚上丰姑妈和赵郎中怄气的时候,人家宫里已经定了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