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姜戎这才不叮嘱她了,颜神佑又指里面几方名墨,与一些典籍:“这份礼还算合意罢?”

蒋氏道:“合!”

颜神佑此时方问姜戎:“阿舅是丞相,乐不乐北上呢?北上了,又要怎么做呢?”

姜戎道:“自然是要公忠体国,不偏不倚的才好。朝中南北之争已现端倪,说是南北之争,除了南北,尚有东、西。这东么,是旧京,西,是雍州。说来东与北,看似同源,却有些嫌隙。西又自成一派。南是我旧识。不如不偏不倚的好。有娘子在,有太子与殿下在,我们掺和这些做什么?便是唐大,也是这么个意思。”

颜神佑道:“阿爹看似随意,心里也是有数的。天下一统,谁再妄图结党割据,只有一个死。”

姜戎道:“雍州怎么办?”

颜神佑道:“娘娘自有主张,太尉也不是笨人,我看,他们会先挽救一下。实在不行,只好断尾求生了。”就像当年把楚氏一个人扔在京城一样。

姜戎道:“丁相公近来焦躁不安,北上迁都,人生地不熟的,真要去了,少不得要他振作才好。”

“我等会儿就去见他。”

“那倒也还罢了。”

颜神佑见姜戎神色如常,才问:“米家那里,是不是难为表姐了?”

姜戎道:“米挚是个糊涂虫,他呀,看不清道理。只因他父亲尽忠前朝,便立誓要做一个守礼的君子,没人真个将他当作一回事。心是好心,就是脑子不好使,没将好心放对地方。”

颜神佑试探地道:“阿舅不觉得,我们这般,上蹿下跳,有违妇道?”

姜戎反问道:“这么做,你快活吗?”

颜神佑用力点了点头。

姜戎笑道:“那不就行了么?既利国利民,你自己又快活了,哪有闲人说三道四的份儿?只有顶没用的男人,才会怕女人比他强。不特是男女,为人处事皆是此理。窃居高位而不自信的人,是最多疑而量窄的,父子相疑、夫妻相疑、手足相残…阴谋由此而生,其间丑态,令人作呕。”

颜神佑眼睛滴溜溜一转:“不怕我太过了?”

“要是你小的时候,有这么个志向,我必定拦你。这条路太难走了,心疼你的人不会让你去受这个苦。可你现在做到了,已经做成了的事情,坦荡君子就该承认你的能耐。想做的事儿都做成了,你哭的什么?”

颜神佑抹抹眼睛:“我就哭了,怎么着啊?”

姜戎:…MD!我的外甥女怎么可以这么无赖?一定是跟她爹学坏了的!虽然说纵容着外甥女儿上蹿下跳,姜戎也没忘了多叮嘱几句:“多与六郎相处!使人不能间。”

颜神佑道:“我带他北上,我去建城,他去抚民。他总要有些政绩才好。”

姜戎彻底放心了,留她吃饭。颜神佑还要赴丁号的饭局,留下礼物便走了。

蒋氏还有些忧心,也没心情收束礼物,只问姜戎:“他们姐弟将来会如何?”

姜戎道:“颜家的家教甚好,应该不会有事。看咱们娘子行事,固然是守着分寸,屡劝我谨慎,不要骄横。可与圣人相处,却是带着亲昵,并没有担忧恐惧,害怕干政多了,被圣人忌讳。他们都是豁达的人,娘子终究是幸运的。等她遇事不敢说话,只做个木偶,唯有在维护圣人的时候像只斗犬,我们再担心她不幸,也还来得及。”

蒋氏道:“还是有些悬心。”

姜戎道:“皇帝也是人,将他当人看,自然就与他亲近了。”

要不怎么说外甥肖舅呢,姜戎跟颜神佑说话的时候,六郎也在东宫向米挚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了。

同事多时,姜戎看米挚看得还是比较准的。米挚乘姓氏之利,做到了丞相。他也知道自己本事不高,便只守着道理过活。心地不坏,智商只是平常,寻常过日子够使了,搁一群长了九条尾巴的狐狸精中间儿,真有点像弱智。

但是他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就要去坚持。比如颜神佑,当初是事急从权,现在天下一统了,你还不回家看孩子么?在外面蹦跶的什么?你们夫妻俩现在把伪陈全境都掌在手里,你还兼任着尚书令,你想做什么?太子还只是学习政务,都不曾被放手独当一面,你不觉得自己很危险吗?你还撺掇着搞女子袭爵、女人做官,搞外孙承嗣,这是要疯啊!

尤其是后面一条,严重地挑战了米挚的底线。

颜神佑还真就不觉得有什么好危险的,危险是什么?能吃么?真要怕死她就不干这些事儿了,老实窝在昂州,做她的公主。凭他爹对她的态度,能横行到死。

米挚见此路不通,更是为自己的学生担心,跑去提醒六郎:“齐国涉事太多,太子当谨慎。为保全计,还是请公主还朝为佳。以免功高不赏,无法处置。”

六郎心说,果然来了,含糊地道:“知道了。”

见六郎浑不放在心上,米挚大急,语气也不好了起来:“殿下贵为太子,却无寸功,恐老臣不服。齐国连年征战,将士归心,魏国公受挫之时,闻说齐国出征,朝野皆安。这是宾主易位了!殿下姐弟情深,更要约束齐国,毋使生祸。”

六郎如米挚所愿地沉下了脸,却说了米挚一点也不想听的台词:“您在怀疑我的胞姐?”

对啊!可话不能这么说,米挚便说以“秩序”,颜神佑这是违反秩序的行为,必须予以敲打。

六郎道:“我家能得天下,是因为大家齐心协力,想着一起好,而不是因为内耗!窝里斗,就算比自家人高一头,有意思么?我听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心胸宽广,丞相为何反要我猜疑骨肉?”

“只要我做得好了,就不怕自家人出彩,我没本事时,外人都要抢我的位子了。到那个时候,颜氏真有俊彦,保我家祭祀不绝,也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米挚倒抽一口冷气,勉强道:“可心有疑虑的人是不会这么想的,殿下以为,会没有人向齐国说这些话么?”

“那就让他们去死好了哇。小人不是该死么?我们自己好好的,倒要他们来将一母同胞分成两边儿做仇人。跟我说阿姐的坏话,都去死,跟阿姐说我的不是,我阿姐也不会让他活。”

米挚:…我怎么看你跟你爹越来越像了啊?苍天啊,大地啊,这口气怎么跟唐仪那个无赖也很像了呢?还我温煦可敬的太子来!

六郎道:“我知道丞相是一片好心,可有些事情,不是心好就可以的,还请正心。待人不以诚,反以所谓帝王心术,是流于下乘了。今日之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往后,休要再提起。丞相听到有人挑拨之时,还请拿出丞相的气度来。”

米挚被他臊得满脸通红,讪讪地退走了,回去就告了病假。六郎知道个中原因,也不点破,反随着颜肃之给米挚发了好些慰问品。

颜神佑与丁号见面的时候,米挚的病假条还没递上来,两人说的事情自是与米挚无关的。

丁号见颜神佑来了,略问几句一路辛苦,接着便奔向主题:“殿下,迁都之议不能缓了?”

颜神佑道:“缓不了,北方那么大呢,放那儿可惜。先生知道的,那些地方,放任下去,朝廷政令不下县,县下皆宗族。盯着,还能好些,不盯,就是将大好江山拱手让人了。”

丁号眉宇间有些阴郁:“北地多旧族,恐为其掣肘。”

颜神佑道:“我已经让他们拆坞堡了。还有一件事情,先生听了必是欢喜的。”

丁号强打起精神来:“哦?”

颜神佑将科举之事说与丁号,丁号听完,阴了好多天的脸终于开晴了:“如此甚好!”

颜神佑道:“先前是招徕流亡南下,如今,却要携带百官等北上。”

丁号赞道:“大手笔。”

颜神佑复问丁号对于科举的意见,丁号道:“想以科考替代举荐,并不能一蹴而就。”他建议南方试行,因为之前有过考试取官的事情,比较有经验了,群众基础也好。并且,要科考与举荐并兴,逐渐取代以门第论官的制度。

英雄所见略同!

颜神佑与丁号聊了很晚,从长安的规划、周边土地的处置,到新占区的管理,再到科举的细节、石经的勘刻。丁号甚至提议:“不如由朝廷出面,官修牒谱。”说着,一挑眉。

颜神佑灌了满脑袋的电子合成音,如果不是因为讨论的内容太吸引人,她早忍不住掐死这个磕巴了。现在被他这一挑眉,整个人已经在暴发的边缘了,为了防止自己失手弄死一个宰相,颜神佑匆忙表示赞同:“很好。我开春便上表。”

丁号建议道:“不要开春,明天就做!免得他们吵吵旁的事情。嘿嘿,要不别迁都,迁都就要科考。”

颜神佑道:“只怕有人会得寸进尺,到时候还要争。”

“那就更得趁着殿下在的时候与他们吵了。”你会吵架啊!

不行,走,必须得走,不然非得掐死他不可!

颜神佑从丁号那里奔逃出来,第二天就上表,以“北方残破,人才凋敝”为由,请求抽调南方部分精英北上支援,至于南方缺人,那就考试好了。

霍白的战报便是在朝廷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送过来的,霍白亲自在西边盯着,由阿胡回来汇报。阿胡更邀楚氏兄弟去面圣,顺便见一见亲爹。与此同时,楚丰称病,快马召两个儿子过来,活把长子给骗到了昂州。

楚攸到了昂州就回不去了,颜肃之快刀斩乱麻,授他做了吏部侍郎,授霍白兼雍州刺史,拉开了第二次分红的序幕。

第281章 第二次分红

楚攸虽然与父亲、弟弟意见有了不统一的地方,一听父亲病了,还是不能坐视不管、径回雍州。楚丰做戏做全套,连楚源一块儿瞒住了,自己在昂州就装病。颜肃之连御医都派了去,楚氏也连番遣人问候。楚府上下,皆以楚丰老病,无论主仆,都满面愁容。

楚攸一回来,就看到他爹卧病不起,再也说不出回去的话了。有些话,楚丰能讲,楚攸就不能讲。譬如眼下,楚丰能说“为了朝廷(其实是家族的利益),你不可以这么荒废时间的,去回雍州吧”,楚攸就不能说“爹,你慢慢病着,我回去当土皇帝了”。

大概是父子分别太久,没有练成心有灵犀的技能,楚丰就是不松口,楚攸只能留下来“侍疾”。

颜肃之也就“善解人意”地给楚攸调换了一下工作岗位,将他从雍州刺史给转成了吏部侍郎。楚攸气了个半死,又没办法拒绝。朝野交口称赞,说的都是皇帝对舅家真是不错哈。吏部,六部里一等一的要紧差使,兵部尚且不及呢。虽然只是个侍郎,却是左侍郎之职,仅次于尚书。从来管人事的和管钱的都是优差,楚攸这是“由于个人家庭原因”滞留,还能得此要职,果然是颜肃之照顾表哥。

楚攸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经营了多年的根据地就这么丢了。换一个人,楚攸还能存道“反正他也搞不定,还得我回去收拾残局”这样的想法。然而派去接替他的是霍白,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楚攸知道霍白的秉性,也知道他的手段,要是楚攸三年五载的回不去,这雍州将来如何,就要难说了。

然而明面上看来,楚攸还是占了便宜的了,他只得入宫谢恩去。

照说他也是襄助西路军,有军功当有封赏的,朝廷却提都没提,反给他的弟弟楚源为侯。因霍白之功大,被颜肃之改封申国公,封户涨了五千户。安定便改封给楚源,食封两千户。

楚攸便觉得这侍郎做得没滋没味的,见他姑妈楚氏的时候,整个人也提不起精神来。这副半死不活的样子落入楚氏的眼里,楚氏就不喜欢他了。男人丈夫,连这么一点担当都没有,楚氏自然是瞧他不起的。面上却还是和气地问他楚丰的“病情”,又让他安心住下,还让他搬取家眷来。

且说:“你阿爹病了,冢妇怎能不在?太子与齐国一同北巡,营建新都,到时候咱们一块儿搬过去。你见过八郎了没有?等他下了课,唤他来,你们也见一见。还有,你家大郎、二郎,也到了年岁啦,我都不知道他们长成什么样子了。来了或议亲,或授官,总要放到圣人那里看一看的。”

楚氏说的,句句在理,楚攸驳无可驳,心里升出一股莫名的无力之感,蔫蔫地答应了。楚氏不再挑理,只问他雍州风土:“我还是很小的时候在雍州住过,现在也不知道那里怎么样了。”

这话又勾起楚攸的伤心事来,他的精神越发显得不好了。楚氏对他的评价又降了一个档次,直到八郎下课回来,楚氏才对孙子笑道:“快来见见你娘子的阿翁。”

八郎:(⊙o⊙)!

楚攸见八郎有点呆乎乎的,不免有些不大如意。八郎却是一肚子的鬼主意,心里有数,脸上更不显出来。楚氏这里突然冒出来一个生人,谁知道是神是鬼呢?他只依礼而行,一步不错。这要楚攸心情好的,自然说他是个端方君子的坯子。现在是怎么看怎么呆。

话不投机半句多,楚氏也不想多留这个侄子了,不多时便以侍疾为由将他打发回家了。

楚攸自此,愈发觉得憋闷。楚丰开导他:“你掌铨选,还有甚不满的?”难道还真能回雍州当土皇帝啊?你小子想什么呢?

楚攸道:“同行之人皆侯矣!”

楚丰道:“你冲锋在后,享乐在前,还要封侯?趁早收心!”

楚攸领了训,倒也听进去了楚丰的话,用心去做他的吏部侍郎去。只是业务有些生疏,不得不多花了些力气,才理清了朝廷的设置。才想大干一场,新年到了,衙门封印了。

这一年的正旦与他时不同,乃是天下一统之后的第一个正旦,自然是要有新气象的。

政事堂公议,顶好是改个元什么的庆祝一下。

此时朝野还沉浸在一片掐架的气氛里,源头就是颜神佑抛出的那个科举的章程。她对于考试是相当熟悉的,科举制的框架在上辈子上学的时候就背过。刷刷刷刷,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往上一扔。

朝廷就炸开了锅!

颜神佑抛出的,是经过千年锤炼洗礼的完备的科举模式,从形式和过程上是再无可挑剔的了。然而科举被质疑,却并不是因为这些有不足,而是担心这样选出来的人“有才无德”,如今已经在治平了,必须讲究操守和德行。

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毕竟之前都是举荐、荫封,推举上来的都是知根知底儿的人。哪怕是纨绔,你也知道他是个纨绔,就不至于派他做太重要的事情,对吧?现在好了,你都不知道选上来的人是个什么货色,你敢用么?

持此观点的人还是不少的,比如米挚和蒋熙,坚定地支持科举的人唯有李彦与丁号,叶琛在北、楚丰告病,姜戎与霍亥则在听了蒋熙的理由之后开始摇摆不定。

六部尚书、九卿等都加入了战团,天秤在慢慢地向改革派倾斜。

颜神佑郁闷地道:“你们都不认真听旁人说话的是吧?说了科考前要有有作保,还要上查上三代的,这些都没看见么?又不是考上了就做高官,也要从小事做起,层层选拔。再没有能一步登天的人,想秉政,就要一步一步做实事。”

这个,似乎也有道理,姜戎挣扎了一下,果断制造了外甥女儿。霍亥想了一想,觉得这样也对,主要还是他也是名士,学生也很多,挨个儿推荐未必人人能轮得上,考起试来,竞争力却也不低的。

还没争出个结果来呢,正旦又到了,正经的第二次分红,得赶在正旦的时候贴出去才好。

大家就带着这种吵架吵出来的激荡情绪,尖起耳朵来听颜肃之的分配方案,琢磨着自己能得多少红利。

这个方案也是之前有个大致的雏形的,政事堂心里有数。不过大家都知道,对于开国皇帝来说,大原则他能守住,小规矩对他们就是P,真是说改就改的。而大周的开国皇帝更是另类,很多大原则他都要改上一改,比如说这个选材之法。几百年了,用的都是这种推荐制,还是拼爹拼爷爷拼祖宗的推荐制。到他这儿,咔嚓,不行了!

什么?你说这是齐国公主提出来的,你没看皇帝那骄傲的眼神儿吗?他肯定先同意了,还觉得这主意不错呢!

有这么个中二帝当老板,你得防着他突然改变分配方案,到时候你得卷起袖子来争!

果然,他又现场发挥了。霍白的申国公,一共六千户,没问题。阿胡封虢国公,一共五千户,也照旧。楚源只是封侯,但是大家晓得是受了楚攸的拖累,也不吱声。郁陶加了两千户,封户达到了七千。这些都好办。

到了东路,问题来了,原本说好的,山璞有功有过,魏国公涨到六千户,与霍白齐平。李今这个…功劳并不很大,改封雍国公,封户就只有四千五百户了。颜渊之出兵有功,与颜孝之一起,封万户。

这些都行,到了颜神佑这里,卡壳了。大家说好了的,她不能比她的叔伯们高太多,不然不好处置。凑够一万五千户,齐活了。毕竟也算她弄死了阮梅的,这个功劳很大。可颜肃之不肯,忽然就要给她加作两万户。

别说米挚了,连“强起”的楚丰都要背过气去了——太胡闹了!

姜戎更是给颜神佑拼命使眼色,颜神佑无奈,只好再辞上一辞。

颜肃之不乐意了:“再找一个比你出力更多的,我就收回成命。”说着,他就卷起了袖子。

颜神佑:…真要在这样正旦的好日子里跟亲爹打架,好像不太好。她又缩了。

颜肃之这才满意了,接下来就宣布了让颜神佑营建新都的事情:“封户不是白拿的,还要接着干活的。”同时宣布了正月过后,姐弟俩就一同北上,太子代帝出巡。这个消息更加震憾,让众人暂时抛开了颜神佑封户的事情。

颜肃之继而宣布了迁都之后的一些规划,譬如按照各人的品级分配庄园和土地。这是大家都关心的事情,想争一争封户的事儿的人也住口了。听颜肃之念出了赐田庄的人员名单,三品以上,每人都有的,只是大小不一。其余人等,只要随驾北上的,也按照现在在昂州的资产,按比较兑换。

比如说,你在昂州有一百亩田,可以保留五十亩,另五十亩国家收回。但是,在长安附近,给你补回七十五亩,按一倍半的数目给分配。

眼见迁都之议再无回旋的余地,多置点产业也是不错的,反对的声音便小了很多。只是各人心中作何感想,就不是颜肃之能够一一控制的了。眼下就表面上看,各种势力都得到了一个均衡,利益都得到了保证,天授元年,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儿。

各人算了一回得失,大部分也比较满意了。北方两个邻居被大周罚没了大量的资源,用来补贴自己人,总归是比以前赚的。

对于北方伪朝的旧士人,颜肃之亦有安抚之法,厚赐席重,就是为了安抚伪陈人心。对于西朝,却又是另一种办法——限额举荐。科举并非一蹴而就,目今是按比例的,科举选若士人,余者用举荐补足,而西朝旧地,举荐的比例又高于他处。

颜肃之更颁诏令,减天下租赋,大周境内减得多些,北方减得少些,一如前议。至于北方两个伪朝的军士,限期进行改编,留下精壮,按正规的大周的士卒的待遇来。裁汰下来的老弱病残,也按例授田。又因改元,赐女子百户牛酒。百姓倒是比官员满意得多,至少,不用躲乱兵、不用没完没了地纳粮、不用担心被拉壮丁了。

一时之间,呼声震天。颜肃之也捻须微笑,却又在想,新附之地还要拆个坞堡什么的,安抚的工作还要继续,还要再想办法。

到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有一个高素质的亲妈的好处来了。她不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你的智商,给你优秀的基因,还能在你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帮你一把。楚氏就是这样的存在。

正旦日,前朝欢喜,后宫里也是开心的。以大周后宫奇葩的生存形态,没什么争风吃醋、勾心斗角,自家人其乐融融,也是难得。命妇们朝见两宫,也不须过分担心跟这个走得近了,让那个觉得是敌人、要给你小鞋穿。

这一派和谐之中,楚氏看女儿的样子,就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了。颜氏是个寡妇,寡妇也没什么,多的是有了丈夫怄气,死了老公宽心的例子。比如颜神佑当初招的那个冯三娘,虽然是文盲一个,但是对于舆部的许多事情比识字的人玩得还溜,如今滋润得要命。姜宗有意给她做个媒,她还不乐意。

楚氏却知道,这个女儿并没有什么事业心,她得有人陪着哄着才好。反正皇帝的亲姐姐,也不用伺候公婆,不欺负夫家,夫家就该谢天谢地了。她也不是跋扈的性子,只要对她好,她对夫家也是不错的。

楚氏便想让女儿再嫁。

颜氏将将过了四十岁的生日,也不算很老,以楚氏自己的岁数算至少还得有二十年好活。就让她守二十年的寡,亲妈表示,很心疼。

可选什么样的驸马呢?

楚氏寻思来寻思去,那伪陈境内的士人不是还得安抚么?有什么比联姻更能看得见、摸得着,又能拿出去说的呢?朝廷中枢,大块儿的蛋糕已经被抢了,剩下的都是副职什么的。比如楚攸那个吏部侍郎,就是空出来的副手。虽然位置重要,说出去却不响亮。

如果招地北地士人做长公主的驸马,那是多么地显出新朝的诚意的一件事情啊!

楚氏就立意给颜氏招这么个驸马,太年轻的,搞得儿媳妇比婆婆年纪还大,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年岁相当的倒是有不少,世道乱,丧妻的好男人也是一大把。楚氏细一想,不是有窦驰么?他新近立了功,也封了个千户之侯,乃是李今改封雍国公之后,那兴义之地,就封给窦驰千户了。

列侯尚主,古来有之。

就他了!

楚氏想明了,就将颜氏招了来,耳语几句。姜氏离得近,然而舞乐声声,又听不真切这娘儿俩在说什么。只见颜氏面上颜色变了几变,最后居然带了几丝羞色,点了点头。姜氏有些疑惑。

等颜肃之率众来为太后上寿,饮毕。楚氏故意提起大周一统天下,带路党们功不可没。颜肃之复述不但给窦驰加封了,还给那位丰小娘子也予了实封。楚氏就要见见这二位带路党的杰出代表,赐了丰小娘子金帛首饰,为其婚礼的添妆。又对窦驰道:“你是男子,叫圣人赏你去。你可寻着了父母妻女?我来赏赐。”

窦驰泪奔,都死了啊,他跑路,妻子却是个贤惠的人,不肯离开随家人往山中躲避。老婆要走,孩子也跟着,一块儿折路上了。反倒是章垣,身体棒棒的,跟着到了昂州,现在正在跟着筹建太学呢。

楚氏便道:“天下已定,你当再娶,以慰父母,以奉祭祀。”

窦驰虽带着酒意,脑子却还在转着,听楚氏这么说,眼前仿佛黑夜里劈下一道闪光,雪亮雪亮的,照得面前纤毫毕现。顺着竿子就爬上去了,接口道:“不知往何处求淑女。”

楚氏顾问颜肃之:“你看他好不好?”

颜肃之莫名其妙,对上楚氏的眼色,大悟:“窦卿千里赴义,自然是极好的!”

母子俩交换了一个眼色,楚氏便命窦驰退下了。窦驰有些摸不着头脑,心道,难道猜错了?这是要给我做媒?怎么又不说出来呢?

第二天,他就接到了楚源的拜帖,正月初二,皇帝的表哥、太尉的儿子,亲自拜访,窦驰吓了一跳。一见之下,楚源又给他扔了个大雷:“窦兄丧妻,太后有女新寡。太后中意你做女婿,命我前来相询,你可愿否?又或要禀告父母?”

窦驰一颗心放进肚里:“长公主千金这躯以降,臣求之不得。”窦氏新附,帝室降以长公主,于公于私,他都不能拒绝这样的提议。可以说,这是意外之喜。窦家还在担心呢,怕受排斥什么的。现在好了,放心了。

楚源再四向他确认,又问他父母的意见。窦驰拍了胸脯保证,这事儿他能做得了主。楚源即回复楚氏,又与颜肃之商讨,终究是做足了礼数,颜肃之发中旨,照会了窦驰的父母,将此事定下。

消息传往北方,北地旧族之心稍安。叶琛下的拆迁通知,也不是那么不能忍受了。

颜肃之听了使者的反馈,便知道一双儿女启程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颜神佑这回北上,却是拖家带口,打包了许多人。不但有弟弟、堂妹、儿子,连弟媳妇儿她都想带走的。夫妻之间,如果长期思想不统一,那注定会是一个悲剧。尤其六郎如果不出意外,将来就是皇帝。你让一个书生一辈子守着个没有共同语言的发妻,他出于道德与操守或许能做到。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一个皇帝,就未免强人所难了。

颜肃之与姜氏能有今日,固然颜肃之有心,也是姜氏自己素质颇高、历事颇多,两人共患难过。阿蓉也是世家出身,但是六郎明显比颜肃之经历的挫折要少,如果阿蓉不能解六郎之意…

颜神佑可不想看着弟弟家后院起火,乱七八糟。

是以她建议:“唐氏旧族著姓,请唐伯父同往。”

唐仪在大周,那就是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让他北上,颜肃之还挺不放心的。姜氏倒好明白女儿的意思,这也是变相给儿子儿媳妇增加一点相处的时间。做父母的,自是希望儿女婚事顺遂。六郎与阿蓉小时候见得还多些,长大了反而接触得少了。有这么个条件,又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姜氏乐见其成。

颜肃之就收到了枕头风一缕:“唐仪北上,也是向北地旧族展示大周之风仪,”唐仪的脸还是很能看的,“显得大周无意与旧族过不去,旧族有什么小话想传又不好意思传的,正好让他传上一传。”

颜肃之一想,也对,反正他闺女制得住唐仪,也就痛快地答应了。

颜神佑想的却更多些,她倒是有意让阿蓉跟着多听一些政务的。甭说后宫干政不干政的事儿,如果遇到什么紧急的情况,你是希望有个楚氏那样的太后稳定局势呢?还是想有个颜老娘那样的太后裹乱呢?

只是这个事儿,得慢慢做,得跟六郎先商议一下。在启程之前,她还得拉着六郎去一个地方,也给六郎打一个预防针。

姐弟俩去的地方,正是旧坞堡,林大娘的墓地。

第282章 一同去郊游

六郎一直对林大娘的墓地很好奇,他姐有事儿没事儿都好往那里跑一跑。哪怕她自己不得闲,也要派人去按时祭拜,甚至特意安排了看坟的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她姐对亲爷爷都没这么上心过!颜启早早就被她一把火烧成灰了,除了正经的大祭,都不见她的影儿。

六郎对这个已经死了的人相当的好奇!真是难以想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颜神佑这般放在心上。颜神佑带山璞去过,从那时候起,六郎的好奇心就已经。他倒是知道有个姓林的小娘子为救她姐死了,是她姐给收葬的,然而只凭这一份功劳,不至于让颜神佑得空就亲自过去吧?吩咐一声也就得了。

为此,他特意问过阿方。阿方说的,并不比他已经知道的多。

林大娘的存在,在宫中女人心里,是一个秘密。无论是姜氏、楚氏,还是阿方、阿圆,抑或者是阿琴等人,凡听过她的遗言的,都默默的记在心里,并不去宣扬。六郎一肚子的不了解,快要搞成心病了。

眼下听说要带他去,六郎好比看了一本结尾被撕掉了两页的侦探小说残本,日思夜想,也不知道凶手是谁。现在终于有人拿了两页泛黄的字纸来,告诉他,看吧,凶手就在这上面。

六郎:!!!!!!!!!!

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他还特意拾掇了一下自己,记得是要去扫墓的,换了身素色的衣服。对着镜子打量了一下,六郎觉得自己这扮相还可以,应该可以趁机套出一点内幕来——虽然把握并不很大。

姐弟俩轻车简从,不到半日便至旧坞堡之外。虽然诏令天下,要拆除坞堡,颜家自己的坞堡却是一个都不曾拆除。它们划在了皇室的名下,自然是不需要拆除的。

坞堡周围皆是颜家旧部曲,现在归了颜神佑的,玄衣家眷也多聚居于此。姐弟俩到了这里,心理上就觉得十分亲切,还接见了管事等人。六郎还问了一句:“你们有走有留的,可都安顿好了?”

姐弟俩北上,乃是营建新都,为迁都做准备。除开亲戚朋友,还要携带卫队、军属,百工及其家人,以及部分百姓。先过去占个地方,开荒种田,一同经营新都。颜家旧部自然也要跟随同行的,都是难得的世仆,自然不能放他们在南方,主人家孤身到北方再打拼。

庄头回道:“已经安顿好了,一半儿随殿下们北上,一半儿留下来。走的都带足了行李口粮,车马都是齐备的。留下的接着种这里的田庄。”

六郎见分派得宜,也不再多问,眼巴巴看着他姐。颜神佑一笑,熟门熟路带他往林大娘的墓地那里去。

六郎与颜神佑一路走过去,初春还有些寒意,走动开了,方不觉得冷。走不多时,只见外面一座孤坟,倒是维护得不错,祭品已经摆上了。六郎按捺住着上过了香,一揖礼。还似模似样地感谢人家救了他姐的命。

礼毕,六郎戳戳颜神佑:“阿姐,阿姐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讲?”

颜神佑一挑眉:“哦?你怎么知道的?”

六郎道:“阿姐以前从来不带我过来的。”

颜神佑道:“是有些话要讲。”说着一摆手,阿琴便指挥着两个小侍女抬了毡毯来铺在地上,放好席镇。颜神佑就地一坐,拍拍身边:“过来坐着说话。”仆役们理起围幕来,六郎挨着颜神佑坐下了,眼巴巴地等听八卦。

颜神佑突然问道:“你近来是不是常跟唐伯父混一处了?”

六郎奇道:“阿姐怎么知道的?”

颜神佑:…“风格变得很明显啊。”

六郎:…

颜神佑拢回心神,对六郎道:“你知道这里面葬的是谁么?”

六郎道:“听说是林大娘,曾舍身救过阿姐的。”

颜神佑嘴角带起一丝笑来:“她救的不是我的命,是我的魂呀。你知道她先前的经历么?”

死者为大,身死债销。人一旦死了,有再多的不好,也不好轻易提起,有多少黑历史也都掩了。林大娘这变相的状告父母,脱离关系,是极不合礼法的一件事情。是以宫中也无人提及,说起来都是说她的好,六郎也就无从得知了。

六郎十分明白这听众的职责,追问道:“她怎么的?”

颜神佑便将林大娘如何抗婚、告状等等说给六郎听,六郎越听,眉头皱得越紧。最后中肯地道:“她这么做,固然是扬父母之恶,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可这家里的父母也是罕见的禽兽之人,难怪有这么出色的女儿,却不能出人头地——心不正。”

说完,又眼巴巴看着颜神佑,那意思,你肯定有下文的,不然只是这样一个平民人家的狗血伦理剧,不值当你这样的。

颜神佑叹道:“女子多艰。”

六郎道:“咱们家不是那样的。”

颜神佑道:“你不明白的。你知道三房的事情么?”

六郎一听,精神一振——戏肉来了——连忙摇头,还故意苦笑了一下:“阿姐知道的,有些个坏事儿,不是自己经历的,旁人就常以关切为名,说什么这些腌臜事儿你不要知道的好…”

颜神佑被他逗笑了:“对对对,就是这样的。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再小一点的时候,就装傻,装自己什么都听不懂,他们就会在你旁边儿都说了啦!三房的事儿,我都是这么知道的。知道了也装成不知道,下回他们还在你面前说的。”

六郎:=囗=!给跪!你是怎么想到这么天才的办法的?

颜神佑正色道:“知道的却不是什么好事儿,你大概也能知道一些,故去的阿翁偏心三房,这却也是有缘故的…”悄声将当初种种说了出来,听得六郎整个人都不好了!

卧槽!哪家皇帝这么逗比啊?六郎原本对于虞家还是有一些复杂的愧疚的,他隐约觉得,自己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筹划着自立了,否则不至于那么样地建设昂州,也不至于对虞堃那么爱搭不理的。现在看来,颜肃之没早早反了虞家,已经是他厚道了!

颜神佑看到六郎这风中凌乱的表情,心说,还好,我弟是个正常人!推推他:“发什么呆呢?”

六郎的嘴巴都被虞家的奇葩皇帝给吓歪了:“没,阿姐,你接着说。”

颜神佑便说到颜启后来的偏心,六郎心道,怪不得呢,那个谥号给得这么不认真。颜神佑后来提及吴家事,六郎嘴巴气得更歪了!“认妾家做亲戚!亏他做得出来!”颜神佑道:“真可笑的事情还在后面呢,你比我小几岁来的?”

六郎道:“小八岁呀。”

颜神佑点头道:“是了,八年,二房没有儿子。”

六郎一怔。

颜神佑道:“阿爹当时很颓废,与唐伯父是一路的,徐家姑父的脑袋让他开过瓢,他还给徐家姑父送过美人儿…”

六郎的脸色瞬间变得相当的精彩!

颜神佑因述赵氏昔年与吴家合谋,欲以吴氏为妾。六郎受到了太大的打击,伸手揉了揉脸,面无表情地看着颜神佑。

颜神佑道:“我要是有个兄弟就好啦,可是呢,阿爹当时那个样子,嘿!还不如指望自己出息呢,可我又不是男子,出仕轮不到我,承嗣轮不到我。怎么办呢?真要叫那贱人得了手,呵呵,阿娘…我遇到过许多难事,再没有一件像这样令我遍体生寒。”

六郎默,总算是挺明白他姐的心路历程了。他就说了,怎么可能突然就生出这样一朵奇葩来了!有颜肃之中二遗传在前,又有各种刺激在后,颜神佑变成现在的样子,也是不稀奇的。

颜神佑低声道:“女人要是没那么多的束缚就好啦,能少了世间多少波折磨难。”

六郎心里默默地点了个赞,他生长于昂州,较大多数人开明得多。颜神佑道:“与你说这些,却又干系到另一件事情。先前要准备北伐等事,还没有人注意到,如今天下一统,待迁都后,恐怕有人要提及三房承嗣的事情啦。”

六郎的脸沉了下来:“过继?无子就除国好了。”

“四娘还算老实,五娘劳苦功高、心正意诚,她们的夫婿又是国之栋梁,她们的面子是不能不给的,可是三房旧事,太过龌龊。”

六郎道:“我明白的。”

颜神佑摇头道:“你还没有全明白呢。先前有那么一件大事顶在前头,不拘什么事儿,它都大不过一统天下,都要被这件大事压着。现在天下一统了,什么元老新秀,老派北派,东朝西朝,旧族寒门…咱们家的第一件事情,都可能被他们的争斗拿过来当引子、做例子。当然,也包括了三房的事情。”

六郎道:“会有这么乱么?我看,也就是新旧之争罢了。”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