搂草打兔子,他有全套的计划,不过执行起来要格外小心。
孙子们普遍还小,只给长孙郑德兴先谋出身,其他的少不得要再等上几年,先学习文化知识。
对于郑琰,说实话,郑靖业并没有想好要怎么安排。从小聪明的女孩子,偏疼也是常有的。郑靖业原本的打算,就是像对郑瑜那样,给她寻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婆家,好好培养女儿的宅斗技能、顺便开个小外挂。因为是将近晚年才得的幼女,又恐自己不能多护持她几年,郑靖业连多给小女儿留一点底牌都想到了。
现在看来,遇到了计划外的因素。
郑靖业有些发愁,不知道这丫头长大会是什么样子,如果长大了又变平常了还好办。如果变得更加凶残了,哪里能放得下这样一个女人呢?郑靖业卡在了如何教女儿这个问题上。
家庭会议之后,郑靖业就被女儿给难住了,鉴于他老人家还有一整个东宫的仇人要收拾,忙得实在分不开身,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便与顾益纯商量:郑琰的功课要提高要求,看看潜力如何。又指示杜氏:把郑琰当郑瑜的年龄来处理试一试。
如果她真是一直走凶残路线,那就给她实力,自己闯祸能自己善后。如果在高强度的教育之下回归正常女性范围之内,郑靖业已经给小女儿准备好了退路。
对于一个已经扛上了太子的父亲来说,郑靖业这样安排女儿的长成,实在是个绝世好爹。
杜氏不但把郑琰的院子交给了她,郑琰自己的俸禄也归自己管了,县君的俸禄分三项,银、米、绢,都不算太多,一年工钱也就五百两,米倒是有五百斛,绢一百匹。说是不多,只是相对于宰相府而言。她又有自己的实封之地的租税,确是一个小富婆。唯一为难的就是这米,自家吃不完,堆着又易生虫,需要换成钱或者绢。
第三十一章 不能有私财
郑琰跟着顾益纯还学数学,正好掩了穿越的身份,认真记起账来,倒是分毫不差。人一旦钱多了,再多的钱也就是个数字了,在郑琰看来,可以不在乎钱,但不能不知道自己的家底儿,更不能随便让人糊弄了。所以对自己的小金库,她是有相当感情的。
一来二去,居然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多会儿功夫还在兴宁坊买了处小宅子出租当包租婆,忙得不亦乐乎。宅子还是她亲自去看的,穿上男装,带着婢女。跑到街上瞎转悠,其实就是听,听人家谈话,还跑到东市里摸了摸物价的底。
然后就是跑去看房子砍价,宅子的消息是从郑琬和郑瑞的闲聊中无意间听到的。是郑瑞的一个同事要调任,手头紧,打算卖房子凑路费。郑琰估摸了一下价格,自己定了个底限,让阿庆去谈。
这一栋宅子要了她一百匹五十绢、三百贯钱,不贵也不便宜,这里地理位置好,周围环境也不错,还安静,交通也方便,应该很容易租得出去。
郑琰买宅子,那纯是钱多了没地方花,堆着也是白堆着。这会儿米、绢也可以当成一般等价物来用,这两样根本吃不了、用不完,放着也是生虫,不如用来生息。
她不知道的是,这样做犯了一个忌讳——有私财。当时阿庆就吓得变了脸色,郑琰此时光顾着兴奋了,就没留意身边婢女的表情。
这年头,讲究个聚居共财。子女与父母居住,不能有私产。这个私产不是指钱,而是指没有备案的不动产。也就是说,郑琰的钱归自己,别人没意见,如果她把这钱变成了宅子,就成了个大问题。
郑家内部关系还算和睦,郑琰这事儿办得也没有大肆声张,郑靖业与杜氏是知道的,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看她要怎么办。郑琰这个穿来的二货根本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凡是穿越小说上都写着,攒私房钱、置私产,给自己一个退路,有了私房钱,自己有个用项就不用花家里的钱,说话也有几分底气。
丫就照搬了这个模式。
干了件蠢事!
当被派出去的阿庆悄悄地扛了二十贯钱回来,偷偷地问郑琰:“七娘,房租婢子收回来了,要放到哪里?”那弓身悄步的模样,那小声小气的语态,活似在做贼。
“你这是什么怪模样?”郑琰很奇怪,她身边的婢女也算是训练有素的,素质不高的根本不会派到她跟前来,眼下这是个什么情况?贪污?也太容易被看出来了吧?
阿庆一头汗,她知道这位小主人有主意,买房子都要先去市场摸摸物价,还会砍价,最后还死乞白赖地饶上了人家全套的家俱——虽然郑琰只是坐在后面拿主意,出面的是阿庆——真是了不得。
只是阿庆没想到,郑琰是真的打算弄一处产业来,这可不得了!抹了一把汗,哆哆嗦嗦地道:“七娘,这样不好。”
“?”
接到阿庆求助的眼神,阿肖揉揉额角,好声好气地跟郑琰解释:“七娘,这样是不行的。与父母居,是不能有私财的。”一五一十地把里面的门道给郑琰说清楚。
郑琰傻了。
真没人给她讲过这个常识!上课呢,还没讲到这个,顾益纯是把它放到律令里讲的,按进度得后年才能说到。家里呢,通常情况下,在她这个岁数能接触的钱财有限,也谈不上有没有私财。等到了有能力有私财的时候,这个常识也就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了。可她的情况不同啊!
坑爹啊!郑琰想掀桌。才想着本土化问题,这就来了个本土问题了!
她光想着,钱都给了自己了,用这钱买的房也是自己的,收的租子当然也是自己的。有什么好避讳的?这私房钱,虽说是私房钱,也只是归了她的名下而已,她也没打算瞒着家里人啊。甚而至于,如果家人有需要,她也不会吝于拿出来相帮。再者,三个嫂子都有自己的房产和田地的,郑瑜也有,她就没注意这个。
哪知道就犯了忌讳了呢?
“七娘,你干什么呢?要找什么奴婢来。”
“不用不用。”郑琰一头汗,翻出装房契的匣子,心里直想哭。匣子很大的,郑琰还准备往里面装很多契纸呢,现在看来连匣子都要交待出去了。
“扛上钱,跟我走。”郑琰的语气有些沉重,才想着本土化呢,瞧,问题来了。
带着房契,阿庆与阿肖抬着半口袋铜钱,这就到了杜氏这里。阿庆回来杜氏是知道的,那么大一个人,还扛着半口袋铜钱,瞎子才看不到,一个婢女带那么多钱,怎么会没有人上报?
杜氏已经知道女儿去买房了,只是要观察后续而已。
还行,不算傻。
郑琰乖乖跪下请罪:“我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个规矩,是我错了,请阿娘责罚。”说完,匣子双手捧到头顶。
杜氏道:“先起来,等你父亲回来再说。”又给女儿普及知识。
郑琰这才知道,他哥哥、侄子们的工钱是要上交的,然后再从家里领花销,每人都有固定的额度。总的来说,交的多的,花销也给的多。而嫂子们的嫁妆是归嫂子们自己的,并不归郑家所有,如果嫂子们死了,自己有孩子,由姓郑的孩子继续,那时才是郑家的。如果无子,人家娘家又有人,那娘家还是要收回的。一般家庭都是这个样子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大家族里,每个小家庭的女人比男人有钱。
“知道错了?”郑靖业的声音一贯平和。
“是。”乖乖点头。
“起来说话。”
郑琰的膝盖有些发酸,她进宫都没跪过这么久:“事情是我办坏的,有什么罚我都领了。房契和租金都在这里了,只是房子已经租出去了,两个月里不能收回的,这个,呃,还是要守信的。”声音越说越低。
郑靖业眯起了眼睛,郑琰低着头,看不到他满意的目光。已经审过郑琰身边的婢女了,郑琰做过什么,自是瞒不过这位老狐狸。对于女儿这样的举动,郑靖业是满意的,不过,还是要给她一个教训!
阿庆判打十个板子,原因是没能及时劝谏,郑琰的侍女每人扣两个月的月钱。
郑琰大惊:“是我不知道规矩,怎么能罚她们?真要打,阿庆的板子我来挨!”死活不同意。郑靖业没理她,直接喊人抄家伙。郑琰膝盖还疼着,跌跌撞撞跑过去趴到了阿庆身上:“断没有让别人代我受过的道理,你不能不讲理。”
郑靖业道:“她们受罚半是因为她们自己没有提醒你,半也是因为你做得不对!”严肃的话说完了,改成柔和的语气,“你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关系到别人的荣辱,今天只是十个板子,若是日后闯下大祸你又收拾不得,就不止是这样了。凡事要考虑周全,知道了吗?”
郑琰狠命点头:“板子就不打了吧?罚她半年月钱都成!”跟着她的人为她办事,要是挨罚而她不出声,她就是怂了。
郑靖业意味深长地看着郑琰,郑琰低一低头,又抬眼跟她爹练对眼神功。
郑靖业满意地笑了:“这回依你,”然后又没收了郑琰的私宅和租金,“这些都让你阿娘打理去。”
郑琰完全没意见,还表示,把自己的俸禄也上交得了。
郑靖业道:“我说了的话断没有收回的,给你的就是给你了,自己打理。”
“今年的使了,明年的又来了。没有阿爹,我也没这些钱。”郑琰的态度很坚决,她就是占了个名额,这个县君又不是自己挣来的。而且,等出嫁之后,这份俸禄全部都归她支配,她是沾了家里的光的。如果知道有不得蓄私产这一条,她根本就不会去买宅子。
“还在乎你这点钱?”杜氏终于出来打圆场,“不过是为了让你知道一点规矩。你父亲与我已经商议好了,从今而后,你的俸禄随你处置。买房也罢、置地也罢,都依你。”
郑琰心惊,这不是要扫地出门了吧?
郑靖业看着女儿雪白的小脸,很是心疼,声音更柔和了:“要人人都这个样子,这个家也就散了,谁都成不了气候。一家人,要相互扶持,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在知道了?不过你是女儿,要嫁出去的,得给你嫁妆,把你的俸禄给你,也正是这个意思。凡事三思而行,不能留下把柄。事先问一问我与你阿娘,”弹弹房契,“也不会为了这个罚你。你能通货殖之术,日后不会受贫苦,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你还是懂得太少,要多读读书,知道一点规矩。从明天起,多多留心,明白么?”
郑琰乖乖点头。
自此之后,郑琰赚外块过了明路,虽然代价是穿过来丢了一回大脸,好歹没留下什么后遗症。郑靖业对于女儿的识时务非常满意,杜氏还暗中对郑靖业道:“难为她怎么想得出来的,我还怕她糟蹋了好东西,她就置下了产业。”
郑靖业满意在于女儿的心思没用到歪道上去,知道错了就选了一条最应该走的路,把损失降到最低。出了错之后一力护着手下的狗腿子,这下子又要多几条忠犬了。而且,郑琰这一次的失误还是在于不太懂规矩,并不是心眼儿不好。智商高、情商高,只是差一点常识,非常好办。
夫妻二人还要收拾女儿留下的烂摊子,毕竟小女孩儿就知道攒私房钱实在不是什么好名声。封口的封口,扫尾的扫尾。向全家宣布郑琰的钱是她未来嫁妆的一部分,可以由她自己处理,亦可用来增殖,以增加嫁妆份量,已经被批准。以后家里有女孩子也照此办理。
郑琰则因祸得福,有了自主处理财产的权力,哪怕丢了一座宅子、俩月租金。她手上还有些钱,回去就把婢女们的损失给补上了。阿庆很是感激:“是婢子没有跟七娘说明白,没挨打已是万幸了,怎么再有脸拿七娘的钱?”阿肖等也跟着推说不要。说起来郑琰习房的事情并不是所有婢女都知道的,也有心中不太乐意的,但是郑琰这一补贴,至少没人会有怨念,下回有个什么事儿,还会认真执行命令。
第三十二章 考试做官
“做什么怪样子,不要哭啦。以后要是我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只管说就行了。”
经此一事,郑琰也老实了,短期内再没有置业的打算了,就算想买房,也得有合适的房源呐,并不是天天都有人要卖房凑路费的。京城的房子,不逼到份儿上了谁舍得卖呢?
她现在的任务是补课,郑靖业确定女儿比同龄人心智成熟但是缺管同龄人该有的常识之后,就同时授意顾益纯与杜氏,给这丫头灌常识!有能力而无常识,会闯大祸的!光给她与姐姐同样的待遇还不够,还要让她明白这待遇要怎么享用才行!
郑琰自觉丢了个大脸,也用心学习,教什么学什么,先从生活最基本的规定学起,非常自觉,让老师们很是欣慰。
郑靖业见女儿乖,也放下心来,叮嘱:“这个月除了去你顾伯父那里不要乱跑,附近许多人进京投考,不要被冲撞了。”
“投考?”
郑靖业生怕女儿因为常识缺乏再弄出什么事来,解释道:“已经开春,年也过完了,天气也彻底暖和了,正好招些人手。各府属员或有空缺,让有才学的人来投考,考过了授官。”
“啊?”如果能够考试做官,以前为什么从来没听说过呢?而且,郑靖业的官也不是考上来的啊,“可以考试做官?不是要举荐的么?”
郑靖业一声冷笑,这考试招收公务员是他老人家发明的,当初他为了举荐的事情不得不投到季繁门下,虽然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对于这种走后门的形式非常之不感冒。觉得只要有本事,干嘛非要举荐才能做官?
自从有能力自己招聘下属,他就想了这个怪招,贴出榜文:老子缺人手,能干活的过来考试。
这时的制度,除了比较重要的官职,其他的都是自己招募。比如宰相府,宰相是皇帝任命,相府如功曹、主簿这样的官职,是国家官职正式的有品级,但是,是由宰相自己选择,然后上表给皇帝:我看中谁谁谁了,要让他到我家。
一般皇帝都会批。不过通常这举荐一途,都是要有名望的人推荐,然后还要看主官的心意,通常都是世家把持。
郑靖业就是个草根,打破了这个传统。不得不说,这个做法非常管用,因为有名的不一定会干活,比如李俊。但是出身不好的,扎实肯干的必定不少,且有上进心。
OMG!郑琰再次被她爹打败了。
郑靖业生来就是要惊掉人眼珠子的。
郑琰惊诧于她爹的奇思妙想,就穿越者来说,以科举选官来打破世家的政治垄断基本上就是常识了。但是对于一个生长在崇尚世家、崇拜世家,恨不得成其门下走狗的年代的人来说,能有这等开阔思维,也只有用天才二字才能形容了。
郑靖业看着女儿眼珠子都要凸出来的样子非常担心,很怕她又办出什么违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事情出来,小孩子是大凶器啊。颇为认真地向女儿解释了他这个考试选拔与时下推荐做官的不同。
“都是辟为僚属,便是有人推荐,也要考考来者的学问的,不过推荐的是认识的,考试是大家都不认识的而已。人品确是不知根知底,学问还是有的…”
经过郑靖业的解释,郑琰终于明白了,这个考试不是国家组织的,纯属他爹的个人行为。不过因为他爹的行政级别基本上等于国务院总理,所以这件事情的影响也就比较大一点。
这样的考试并不是年年都有,也没有一个特定的频率,只有在宰相府缺员比较多的情况下才开考。考试者于每年春天入京,要持本人身份证明,必须有当地官府开具保函,证明没有犯罪前科。然后就是过来考试,报考人数不限,招收名额有限。
由于宰相府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报考的人士里,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人比较多。
郑靖业自己出题,主要是考实务,满意了就先招进来,向皇帝报告、从吏部备案。从小官做起,有潜力的他会栽培。鉴于他本人就兼管着人事工作,合了他心意的人升迁会很快,每逢相府招人,总是有很多寒门士子打破了头想挤进来。
不为别的,就因为如果是想从地方基层做起,除非你是世家子弟,又或者是名师弟子,否则就要像袁曼道那样人品好得所有人都知道,不然是没有太多机会出仕的——家里有钱也不行!
其时通行举荐征辟制,每个地方都有一些人,他们的特长就是品评人物。谁有才华啦、谁人品好啦、谁是坏人啦…都由他们说了算,不用说,这些人与世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寻常人入不了他们的法眼。而这些人的眼睛有时候干脆就是瘸的,看人先看姓氏郡望,如果是名门望族,就要先高看一眼。如果不是,再有钱、书读得再多也是个土包子,人家看不上你。
顾益纯没入这个体系,但是因为其独到的眼光也为世人所推崇,只是他已经很少开尊口了。
皇帝也喜欢自己的人事任免权被人间接操控,所以他让郑靖业兼着吏部尚书,所以他下令,每郡每年都要给皇帝进贡两名人才,称为“贡士”。如果贡士水平不过关,该郡守的年终考核就要打折扣。
见女儿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前方,郑靖业不放心地道:“你有什么想说的就跟阿爹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就问,你正是学东西的时候,不问,我怎么给你讲解,你又怎么明白呢?”
郑琰犹豫了半天,才问他爹:“这样招来的,都是能干的人吧?”
郑靖业理所当然地点头:“难道要招一群吃白饭的?”
“阿爹上回还说,最恨朝中有尸位素飨者,为什么不请圣人也这样考一考才情再授官?”为什么不推广?以后天下以科举晋身的人都要念着郑靖业的一份功劳,有这份劳在,奸臣的名头可以洗去大半了。
郑靖业扶额,果然,给这丫头科普是对的!不然不定她要惹下什么祸事来呢!又庆幸,之前郑琰没有闯祸。郑琰的思考方向是对的,要郑靖业来说,用这样的方法最好,能者上、庸者下,别TMD仗着有个好祖宗就觉得高人一等。
可是,政治上的事情不可以用这样的简单思维来思考,不然就是利国利民坑己坑爹。比如魏静渊,他所有的改革举措,在郑靖业看来都是利国利民的,结果呢?身败名裂!
科举的好处郑靖业知道,他的相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效率的机构了。但是,能由他一个丞相提出这样的改革建议吗?不行!这是市恩于天下也是结仇于世家,死期可待。
这事得皇帝自己“想”到,郑靖业提都不能提,与他有关系的所有人都不能提。不然就等于告诉所有人:老子瞧你们把持着选官不顺眼,我自己来,你们都滚蛋!等于告诉几乎一半以上的高官:你们家孩子以后不是一到年龄就能当官了,得考试。
郑靖业没有舍身成仁的觉悟,他老人家如此努力的初衷绝不是为国为民,而是为了一家人吃饱穿暖不受欺负。既然天下是皇帝的,这事儿就交给皇帝好了。郑靖业对皇帝也没啥感激之心,主要是因为魏静渊的下场太惨了,魏某人为皇帝干了多少得罪的人事儿啊,到了最后,皇帝愣是把他推出去给世家出气,连人家子女都不肯保上一保。
更让郑靖业不高兴的是,皇帝让他当宰相,既是看中了他的能力,也是想让他接着魏静渊的棒子干下去。郑靖业傻了才会答应!要不是季繁进京,要不是被太子惦记上了,他到现在还不想一气解决了关于爵位承袭的讨论呢。
你丫想当千古明君、捞万世美名、历实子孙基业,黑锅我来背、账单我来付?做梦!如此大逆不道的想法,实是郑相的心里话。
老子才不是魏静渊那个傻货!
“以后入宫,不要说政事!”郑靖业以从未有过的严厉语气提醒女儿。
郑琰哪里敢不答应呢?差点坑了全家啊!
从居家过日子到朝政改革,郑琰被两记闷棍打下来,彻底老实了。认认真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老老实实接受本土化教育改造。郑靖业舒了一大口气,郑琰也格外关注了许多以前忽略的知识。
郑靖业主持的国务院公务员考试也有了结果,他挑了几个看着不错的人上表辟为不同的官职,同时也接受了几份荐书,接纳了李俊的侄子李湛之入相府——推荐人,顾益纯。
顾益纯的本意,乃是为了弥补郑靖业的形象,同时也是因为李湛之为人比较务实。通过世家内部渠道,顾益纯了解到李湛之是不喜欢李俊这个样子的。在推荐的时候,顾益纯也提醒郑靖业:“他毕竟是李家的人,你用的时候,也有个分寸。”
郑靖业听了最后这句话,笑得眉眼一弯:“这还用说?”又问顾益纯,“七郎今已十五,春天正是各府召辟人手的时候,要不要我写一封荐书?”以顾家的背景,相信没有人会以为顾鼐是他的人而防范。
顾益纯也没客气:“你要荐他到哪里?”
他问到了点子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一定适应每一个岗位,如果放对了位置就能发出光彩,如果放错了位置,后果不堪设想。郑靖业低头一想,方道:“卫王府上如何?”卫王是皇帝的兄弟,是个比较安全的人。
顾益纯一点头:“也好。”
顾鼐的生母是他父亲的元配正室,也是世家女,也就是说,顾鼐的外祖家也是世家。光看这两个世家的面子,卫王就不能不接受这个人。再说了,卫王正在为他庶出的第五子谋一个外地郡守,正是要求郑靖业的时候。
第三十三章 帅绝人寰的大帅哥
每年年初都是各个部门补进新人的时候,顾鼐也好、李湛之也罢,都在这一波的招聘活动中领到了官衔儿。都不高,入仕都由从八品干起,倒也算是个出身。
以上,都是郑琰不知道的。她只知道,她又要头疼了。
郑靖业生日在三月十四,巧的是顾益纯的生日也是这一天,一下子要准备两份寿礼,让郑琰有些忙不过来。不能总是送张屏啊、送双袜子什么的,得有点儿心意才行吧?做碗寿面?桥断有点儿老啊!而且吧,那么多兄姊,人家也不是不孝,自己这样有抢镜头的嫌疑,也不够厚道。
想了想,还是换了一身男装,带着四个婢女,揣上钱,又跟杜氏报备了一下,这天下午的家政课就先不上了,去东市逛逛买东西去。杜氏心头一跳:“你要出去做什么?”
郑琰脸皮抽了两下,看来自己的不良记录挺让人吐血的,乖乖解释:“阿爹和先生的生日到了,找不到寿礼。我的东西都是爹娘给的,拿出来也不算我的心意,去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
杜氏这才道:“路上小心,”又嘱咐阿崔,“看好七娘,寸步不许离!”
郑琰低头作忏悔状,看来要让她爹娘忘掉她办过的荒唐事,还是需要时间和靠谱的事情来证明的。
骑马到东市,行得并不快,马也跑不起来,杜氏令两个家丁给郑琰牵着马“走”过去的。到了东市大门口,郑琰下了马,一个家丁把马在旁边的栓马石上系好,守在那里,另一个就陪着郑琰进东市。
东市里东西特别多,有贵有贱,郑琰一路走一路摇头,很少有比得上家里用的东西。看来还是要在“新”这字上下功夫,正这么想着,抬头看到一家文具店。郑靖业与顾益纯都是书法大家,对于文具的消耗是比较重视的。这其中郑靖业还好些,顾益纯一直都是用的好东西。寻找两件难得的大家制作的笔砚送去,倒是比较符合他们的身份。
受顾益纯的影响,郑琰挑笔墨也是有一套的。店主人非常有眼色,笑着上前:“小娘子要看点儿什么?”
郑琰扫向毛笔,店主人道:“小娘子好眼力,这是芒山笔。”
“假的。”制笔大师高素,在芒山开场子,他制的笔世称芒山笔。顾益纯只用高素做的笔,一次要弄个十几匣,郑琰自从跟了这位老师学书法,也跟着改用这种笔。高某人做笔,从用料到工艺都与众不同,闻起来的味儿都不一样,可不是在笔管上刻上芒山二字就能冒充的。
店主人不乐意了,辩道:“小娘子,老朽这店开了二十年了,从不卖假货。”
“老吴你就不要再犟了,连个娃娃都骗不过去。”带着磁性的男声从店铺深处传来,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慢条斯理地踱到了店主人身边。
郑琰想,她当时的样子一定很蠢,仰着个头、微张着嘴、瞪大了眼。实是因为眼前这一枚帅绝人寰的大帅哥啊!
大帅哥俯下身,笑得颠倒众生:“小娘子好眼力啊,这确不是高素亲制的,却是他的徒弟做的,师徒都在芒山住,说是芒山笔,倒不算太骗人。”
店主人不再和蔼可亲,黑着脸推着四处放电的家伙往外赶:“去去去,郎君无事不要闲逛,夫人怪罪下来,老奴担待不起。”
大帅哥对这满脸褶子的店家比对郑琰亲切多了:“阿爹正要收拾我呢,他想不到我在这里的,就让我躲一会儿,等阿娘回家了,我就回去。老吴你大人有大量,从小看着我长大的,不能见死不救啊!”
官员不好意思经商,倒是会让家仆、门客出面,看这眼前的一对儿,正是躲避父亲的鸡毛掸子的少爷与忠心耿耿的老仆之间的对话。
郑琰收回了口水,调整了表情,然后翻了个白眼。反正也没有正品,逛下一家吧,虽然她对东市不太抱希望了。没想到大帅哥看了过来,认真地道:“你长得挺好看,不要作怪样子啊,一作怪样子就不好看了,怪可惜的。”
“…”继续给他一个白眼。
店主人又来拉他家小主人:“小娘子别生气,大郎就是口无遮拦。大郎不要再惹事,上回打人还没吃到教训么?”
帅人两眼望天:“害怕了我就不是袁守诚。”
原来这家店是仇人家开的!她记得这货,因为这家伙,她大哥还挨了板子。
郑琰落荒而逃,最后还是去合了几样香料、做了几个香囊凑数,心里直想哭,走个亲戚能遇到仇人,逛个街进了仇人开的店。这日子没法儿过了!
郑靖业与杜氏这一对无良夫妇很快就知道了女儿的逛街奇遇,两人笑得直打跌。郑靖业还说:“阿琰不要生气嘛,他为人轻佻了些,眼光还是不错的。他既说你生得好看,你必是好看的。”
郑琰:“…”
郑靖业过生日,皇帝都给赐点生日礼物,反正场面很是盛大。有皇帝牵头,其他人不管乐意不乐意,多少都要有点表示,郑家这一天热闹非常,连东宫都派了人来。
郑家五子悉往前厅迎客,郑琰与杜氏则接待女眷们。郑琰就看到了姜氏,她的气色不是特别好,想来有于明朗那样一个儿子,做母亲的多少都会有些不顺。郑琰也只作不知道,舅母长舅母短地跟姜氏说话。
由于是郑靖业做生日,女眷们到得就不是特别多,都是些关系比较亲密又或者是家里想与郑家交好的,气氛颇为不错。出嫁的郑瑜也回来了,儿子还不满周岁,就没有带过来。
郑琰把她仔仔细细看了八圈,认真地道:“阿姊,胖了。”周围人都笑。
郑瑜嘴角一抽,忍住了下手的冲动:“你给我记着。”
郑家颇为和乐,宣德府顾宅就有些气闷了。齐王的郎中令顾宣算起来是顾益纯的族侄,来给叔父拜寿,连同顾鼐等顾家亲眷,也是开了一次宴。比起郑家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顾宅的寿宴就低调、雅致得多。
器用名窑、菜是佳馔,菜谱都是祖上传下来、经过时间考验的。并无百戏,却是众人诗文相和、高歌曼舞,很有古风。饶是顾益纯对家族不太亲近,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该道贺的也都贺过了,众人纷纷告辞。顾宣似有未尽之语,特意留了下来。顾益纯皱了一下眉,对仍住在这里的顾鼐道:“你明日还要去王府应卯,又饮了酒,先去歇息。”
顾鼐看了看顾宣,低头应了一声是,轻轻走了开去。
顾益纯在前面走,顾宣跟在后面,一路跟到了书房。顾宣还待绕两句客套话,顾益纯已经不客气地在榻上一歪:“你有话说。”
顾宣怔了一下,马上适应了这种‘酒后名士’的谈话状态:“是有一事,不知叔父意下如何。”
“说来看看。”接过小僮上的热茶,深深吸了口气,嗅那一般清香。
直到茶凉了,顾益纯还没有喝上一口,脑子里还在回荡着顾宣的话:“齐王殿下有一子,王妃爱逾性命,欲早日为其择一良缘,看遍淑女皆不如意。齐王殿下想嗣王恰与郑相爱女同庚,不知可结两姓之好否?”
顾益纯生啃了齐王的心都有了!他就是再闲云野鹤,好歹也是世家打滚出来的,好歹也是经历过一些事情的,好歹也是个有思想有文化的帅老头子,看不出齐王的心思才怪!
他知道郑靖业现在的处境,已经无意间得罪了东宫。与太子修好尚且来不及,还TMD跟一个想要跳出来夺嫡的齐王搅和在一起?太子正位东宫十八年了,儿子都十二了,老婆还是出自名门陈氏,十年前就开始正式参与政务,是那么好对付的么?
太子的妈不是皇后、不是后宫最得宠的女人、也没有混一个妃子当当,太子甚至没有一个强大的外家可以依靠。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凭着一个庶长子的名头在十二岁时当上了太子,这个太子很简单么?
还有——“你为什么跟我说?为什么跟我说?为什么跟我说?你怎么不登相府的门,倒说到我眼前来了?”顾益纯连问了三个为什么,砸得顾宣头昏眼花。为什么想提亲不跟人家亲爹说?把老子当成什么人了?
顾宣陪笑道:“侄儿这不是请教您来的么?您看可不可行?”
顾益纯的眼神很冷,冻得顾宣一哆嗦。看得顾宣低下了头,顾益纯哼了一声。
“是齐王自己的主意还是你撺掇的?”
顾宣咽了口唾沫:“大家都觉得…”
“到底是谁!”
顾宣乖乖地道:“齐王。”其实是他这个狗头军师提议与郑靖业维持良好的关系,然后齐王完善了这个主意。
MD!顾益纯在心里把历代先帝问候了一遍。
“想都不要想,想都不要想,想都不要想,”顾益纯化身复读机,把顾宣骂了个狗血淋头,“你们动什么歪心思啊?少跟我扯那些冠冕堂皇的!你跟着搀和什么?顾家还缺什么?要你这样拼着小命四处钻?你属老鼠的啊?”
顾宣最初被骂懵了,挨了几句之后也展现了比较高的心理素质,他回过味儿来了。反问顾益纯:“有什么不好么?”
如果这家伙不是姓顾,顾益纯理都不想理他!“你们觉得郑靖业很傻么?”
顾宣道:“郑相是聪明人,聪明人是最识时务的,”既然已经说开了,他也就不遮遮掩掩了,“东宫对郑相久有不满,郑相已经是进退维谷了。”努力游说游说再游说。
顾家在东宫和齐王那里都有人的,不但如此,家大业大的,不少藩王那里都有些与他们家关系或近或远的亲戚。当然,大家在维持家族利益的大前提下,各有各的小算盘。各个家族的基本情况也都差不多。有家族的庇护,顾宣的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如果想更上一层楼,就必须靠自己。所谓富贵险中求,不外如是。
第三十四章 结亲不成反成仇
他是齐王的属臣,齐王好了,他自己也就好了。齐王的母亲是九嫔之首的昭仪,出自世家韩氏,齐王的庶长子还是皇帝的第一个孙子颇得皇帝青眼,齐王自以什么都比太子好,就是比太子小了俩月。恨呐!从上一回要立太子开始,两人就不大对付。
稍微有点儿政治头脑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东宫的势力在被不断的削弱。东宫的旧僚属们一个个地下台,每一个人被调走或多或少都带了几项罪名。不管郑靖业是不是故意,不管这里面有没有皇帝授意,一个客观的事实就是:太子在被削弱着。
不趁着这个时候搏一把,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太子登基,对于这个碍眼的弟弟肯定没好脸色的,钝刀子割肉也能把齐王给剐成火锅肉片儿。顾宣出自世家,或许不会受太大的牵连,至少不会诛连,但是,丫如果不叛变,前途也就没了,太子不像是一个心胸特别宽广的人。
在顾宣看来,这个建议也算是双赢,郑家没有根基,难保太子上位之后会怎么样。跟齐王合作就不一样了,投资下一位君主,可保两代太平,两代之后,可以慢慢站稳脚跟,怎么算怎么划算。没道理不答应。
顾宣认为齐王的计划可行,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同时,郑靖业与顾益纯关系不一般,顾宣又是顾益纯的族侄,顾宣也希望自己能够促成这一合作。没想到在顾益纯这里就被打回了。
顾益纯断然道:“休要再提起。”
顾宣不死心地道:“那是嗣王。”
“嗯,还没蠢到家,知道给嗣王提亲,”顾益纯嘲弄地道,他老人家最讨厌联姻了,“那又怎么样?齐王是觉得他一提别人就是上赶着答应了?他凭什么?嗣王?嗣王今年多大了?他还不解人事,等他成人了,不喜这门亲事怎么办?你别结亲不成反成仇!到时候嗣王不乐意还能把他捆起来不成?愚蠢!”
顾宣也不是由着人骂的性子,你骂一顿,答应我了,挨骂也就挨了,你这一通好骂,还不说帮忙。就算是族叔,顾宣心里也有些别扭:“叔父觉得不可行?您知道郑相是怎么想的?您——”
顾益纯的口气已经缓了下来:“齐王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你想没想过郑家女儿或许已经订了亲?”
“这个…没听人说起啊。”
“他说过,最疼这个女儿,日后要让丫头自己择婿的。”
顾宣:“…”这世上没这个规矩啊,郑家果然是个没规矩的暴发户家庭。
“凡事三思而后行。比如你,必是抱着必成的心来的,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不成?岂不是给齐王又添一仇人?亏得你没有贸然登门,不然你说,是说郑家女儿看上嗣王了好呢还是看不上嗣王好?让他左右为难,有你什么好处?齐王他不好动,你呢?”
这段话说得很符合爱护晚辈的长辈的身份,顾宣的气也顺了,顾益纯续道:“每遇事,未思胜先思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顾宣彻底服了,起身长揖,恭敬地起身告辞。
望着他的背影,顾益纯道:“我看齐王不比太子强。”顾宣身形一顿,顾益纯品评人物眼光之毒辣是经过时间考验的。
打一棒子给一甜枣,顾宣被忽悠得跑去帮忙忽悠齐王了。
第二天郑靖业应邀来品茶,顾益纯长叹道:“起风了。”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
“你真这么跟顾宣说的?”
“不然怎么说?让他回去说,郑靖业不想跟齐王走得太近?先得罪太子,再开罪齐王,你嫌麻烦不够多么?以后这样的事儿少不了,不如从一开始就全拒了。反正丫头才八岁,”顾益纯笑得很阴险,“自己择婿,哼,至少也要等个七八年。”
想联姻的亲们,你们等着吐血吧。
郑靖业也笑:“这个法子好。”
“东宫那里,你究竟要怎么办?”
郑靖业长叹:“我本将心向明月。”
顾益纯不吃这一套:“你要想哄谁,没有哄不了的。”
郑靖业笑了:“也是。”
郑靖业一点也不想哄这个太子!有啥好哄的?瞧他一直以来欣赏的那些人,无不是装X高手,郑靖业最恨人装X,而且,太子欣赏的那些人,大部分是跟郑靖业不对付的。光看这些人,就知道这个太子没什么前途。
郑靖业这是冤枉了太子了,想太子册封之时才十二岁,配置啥的全是皇帝给的。皇帝还是疼儿子的,尤其重视国储,给他配了最装X的班底。众所周所,装X这种事情,世家最在行了。
扶额。
相府与东宫之争,罪魁祸首其实是皇帝啊!
甭管是什么原因让两处不合,郑靖业和萧令行扛上了却是铁一般的事实。两边都比较痛苦。郑靖业代表中央政府,他才是实际上的国家二把手,太子现在只是个“一把手的预备役”——并不能调动使用国家资源。郑靖业的痛苦就在于,太子手中资源有限,但是,郑靖业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把手,而太子只要等皇帝死掉就可以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