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那么东宫呢?

东宫里,萧令行尝到了甜头,根据李神策的建议,他的行为在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那里也得到了些好评。宿敌不可能这么快和解,东宫也没那么天真,只要在除敌人以外的人——特别是皇帝——的眼里东宫是好人就行了。李神策还见了皇帝,到现在已经谈了大半天了,午饭是一起吃的,眼下掌灯,皇帝居然还要跟李神策共进晚饭。

萧令行确定李神策被皇帝留下吃晚饭,连说了三个“好”字,扬声道:“酒来!”

酒斟上了,萧令行连饮数盏,觉得醉意不浓。脑补了干掉郑靖业,抄他家里的酒来与亲信痛饮。正自高兴,不防宦官匆忙来报:“新昌郡主爬上北边的望云楼,闹着要跳楼!”

萧令行急奔出来,看女儿这样闹,东宫庭院里已经聚起了一堆火把,事态一旦扩大,皇帝可就在隔壁宫里呢!

顿足道:“此女生要破我家门!”

一片火光之中,新昌郡主容色清冷:“阿爹终于肯见我了。”她被关了俩月禁闭,出来就觉得周围的人看她的眼神很奇怪。结果被陈氏告知她爹让她嫁给文昌侯家的小儿子。

新昌郡主挨了道霹雳,又得知她妹妹也要嫁人了,也不高兴。想去合计一下,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不是?她妹妹也自抑郁:“我们姐妹总在此事上不如意,想那池家,百年前算是大族,堪配帝室,如今已降至三流以外,我…我…”她一点也不想嫁,她比较喜欢她表哥傅宗铨。

新昌郡主只听到“池家”,忙问:“哪个池家?”

这一问就问出事儿来了。

新昌郡主跑去跟陈氏理论,被陈氏又训了一通,还勒令宦官看紧了她,不许她去见太子,在求告无门只好使用激烈的手段求上访。

萧令行酒意化作怒气,骂道:“如果不懂道理,你这是要忤逆于我么?”

“我虽驽钝,也是体自殿下,奈何辱我至此!”新昌一指她妹妹所居之处,“她有什么好?本该是我…”

萧令行的武力值至少是中等以上,弯弓搭箭,在一片惊呼声中,把女儿射了个对穿。

“新昌失足坠楼,你们还站着做什么?”萧令行的声音极冷,“侍候郡主的人呢?”

自始至终,新昌郡主只在史书上载:“母吴氏,年十七而亡。”廖廖数字而已。

萧令行放下手中的硬弓,立诛了新昌身边的宫婢宦官,威压之下,封口令得到了最有效的执行。忙完这些方问:“李先生回来了没有?”

李神策此时正在跟皇帝喝酒,一边喝,一边观察皇帝,心中生出一丝失望来。

李神策在冒险。顾益纯没看错他,他投奔太子就是在投机,早了,太子没遇上那么严重的危机,他没办法凸显自己。必须出现得晚,太子危机已重,才能显出能耐来。

李神策一向自视甚高,跑到太子手下当个解闷的清客非他所愿。不特是太子,谁都一样,由于他把自家人得罪得一干二净,家族内部发配了他,也就没办法在任何一个皇子那里混一个“元老”的级别,给一群他看不上的人打下手,他不乐意。

没买到原始股,能在一片惨绿的时候大量入手,然后抬高股价,也是划算的。这是李神策的选择。眼下确实是太子一绿到底的时候,是他发挥的好时候。萧令行就要格外重视他,他也就能从容取得萧令行集团首席谋士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太子对他言听计从,目的初步达到。李神策也有难题:太子这里不说积重难返吧,也是困难重重。亏得太子还算有一点政治素养,不算烂到家,也还懂得欣赏李神策,知道李某人说得是对的。

李某人手里还握着一张要命的牌——皇帝的个人情况。

他赌的是皇帝的寿数。能活过六十岁的皇帝有几个?

郑靖业也好、诸王也罢,如果第二天皇帝就挂了,他们还有什么好闹的?要么造反、要么自杀,李神策是没想留这些人的。

两相比较,竟是李神策占优。这也是他敢选一个势颓的皇太子的原因。再不济,以东宫和大正宫的距离,嗯嗯,对吧?

看着老当益壮的皇帝,李神策的心情郁闷得无以复加。皇帝思路清晰,吃得香、喝得爽,俩人中间还出去射了一回箭,看得出老皇帝极重视健康。难道真的要走那一步?唔,得提前筹划一下才行。

李神策陪皇帝吃完了饭,主动告退:“陛下明日还要早朝。”

皇帝很遗憾,难得有一个说话如此一针见血的人,居然这就要走了,言语中颇为不舍:“卿且去,明日再来。”李神策看人,也是有几分准头的,皇帝不能不生出爱才之心来。

“谁TM要再来啊?看到你过得这样好,我心里就难受了。”李神策含糊告退。

退出殿门,李神策心里正不爽,东宫的人又迎了上来:“先生,殿下有请。”

李神策皱眉问:“又有什么事?”

宫人一脸欲言又止。

“罢了,带路罢。”

一路到了东宫的一座偏殿里,萧令行正独个儿坐着:“李先生可算来了。”

“太子一脸怒容又是为了什么?”

“新昌死了,”萧令行说话也阴恻恻的,“这个忤逆女!我已把事情压了下去,文昌侯家那里不知道消息还好,要是知道她与妹子争夫而亡,又要生出事来了!”

“消息压住了么?”

“杖毙了几个,一时半会儿没人知道。过了这一阵儿,事情定下来了,也就无惧流言了。”

“殿下就该尽早向池家提亲了。两个月了,殿下待长公主已然和缓,现在说,也不算突兀。且广平郡王年方十六,正是该有志有学的时候,为何不登庆林长公主之门,求教于驸马?”

一边是女儿跟人家学生联姻,另一边是让儿子去倒贴,做足了样子。李神策的主意,也就是糊弄皇帝而已,不管庆林长公主系接不接受,只要东宫表现得有足够诚意,让皇帝喜欢,就行了。

一儿一女都捧上来了,庆林长公主又没明着跟太子闹崩,总不好拒绝。真要拒绝了,那就是庆林长公主在皇帝面前失礼。

萧令行道:“只恐见辱。顾益纯入京数年,总不肯教授皇子。”

“那就让郡王天天上门去,”李神策撇嘴,“谁要真当他学生了?”成了,有个名士老师,不成,是有志有学、礼贤下士,但是顾名士架子太大,还不给侄孙面子。妙的是不论庆林长公主还是顾益纯,都没有明面儿的政治势力,东宫所为只是亲戚间的善意表示,谈不上利益随皇帝怎么想去吧。

萧令行抚掌大笑:“先生真宰相之才。”

李神策难得自矜地微笑了一下。

这个宰相才第二天就受到了严重打击。皇帝很喜欢他,丞相们又都履行职责地推荐他,两处一合计,皇帝决定给他个官做。给的起点还很高——“散骑常侍”。这个职位本朝大概是郡守一级的,但是不临民,多做为加官,以示与皇帝很亲近。此时是给了李神策一个起点很高的出身。

李神策却被噎了个倒仰,他拒了皇帝的封官。

拒了皇帝的封官,宁可当个布衣。他不慕权势吗?当然不是,只是不想居于人下罢了。如果官职不在人上,宁可不要,做一个超然于局外,但是对至尊的影响比谁都大的人!

散骑常侍现在没权没钱,就是混吃混喝,李神策一点也不想留这样的案底,他坚决果断地给拒了。

死一个郡主本不是大事,李神策也未放在心上,心底却总有一种违和感。疑惑了半天,也没抓着那一丝灵感,直到萧令行来找他。

第八十七章 把闺女当仇人砍了

李神策对于萧令行一天之内问了八遍“新昌已去,当如何应对?”深表奇怪。他为太子制定的计划应该是很正确的,新昌嫁与皇帝舅家,也是打的感情牌。萧令行都已经跟皇帝报备过了,可新昌死了,计划被迫搁浅。

然而在李神策看来,东宫已经表明了姿态,嫁与不嫁,这亲结不结得成已经不重要了,皇帝已经知道了东宫的态度不是么?太子怎么还这么问呢?

李神策是自负,却不很傻:“殿下是不是有什么难处?新昌郡主之亡,与文昌侯结姻不成,虽不如意,也不致生隙,殿下坐卧不宁又是为的什么?”

“这——”萧令行犹豫来犹豫去,还是含蓄地道,“她不满婚事,爬到望云楼上去,以死相胁要与我理论。我…不能让她闹得人尽皆知,张弓搭箭要吓她一下,不想却失手把她…”

萧令行当时只想着不能让新昌闹出来。看她那个以死相逼的样子,只要事情不如她的意,恐怕还是会生事。萧令行正在着急上火的时候,哪想再为她分神呢?心中已恶念。

又带了一点酒意,脑补得过于淋漓畅快,把闺女当仇人砍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闺女要是留下来,跟个仇人起到的效果也差不多了。

李神策终于知道违和感从哪里来了!

“您就失手让她坠楼了?”

李神策对新昌这个“不识大体”的任性丫头没半点好感,但是现在他只想抽萧令行!没错,新昌这样闹不是个办法,如果掰不回来,嫁出去也是拉仇恨,只好让她“暴亡”,反正“暴亡”二字史不绝书。可你也别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动手啊?把她劝下来,还不是想怎么杀就怎么杀?

萧令行见李神策不说话,催促道:“这该如何是好?”

你还想“好”?

“殿下瞒得我好苦!”李神策目光灼灼盯着萧令行发问,“殿下有没有下令封口?当时都有谁在场?如今可再不能隐瞒了!这消息万不能传扬开来的!”MD!刚才就应该接了皇帝的征召去当官了,这太子是什么人品呐!虎毒不食子,这位倒好,下手把亲闺女给干掉了。要不是怕丢脸,李神策真想拔腿去追传旨内官。

萧令行道:“当时就已令下人不许多言了。彼时天晚,已禁了成年男子出入,只有宫婢宦官。”

李神策根本没问萧令行在场的人可靠不可靠,他已经不相信萧令行的判断了,这货就得手把手教:“录下名字,谁都不能说出去,使人探听有无流言传出,圣人那里,殿下须得好好解释。新昌郡主是失足坠楼!只盼着外面没人乱说才好!”

李神策不得不亲自挽袖上阵:“昨晚何人当值,总是有名册的,今天没人出宫吧?”照着值班表抓人。宫婢太监寻常也是出不得宫的。

李神策两个多月以来过得风光顺畅,终于踢到了铁板,这块铁板还是他自己选的投资对象。他终于对萧令行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怪不得他身为太子还能混得这么惨,脑残没药医了!头一回觉得好像买了支垃圾股。

萧令行是个垃圾股,陈氏却是个合格的太子妃,萧家女儿不好教,但是东宫的宫婢宦官她还是管得挺不错的,到目前没止还没走漏消息。李神策一颗受惊的人心这才归了位,千叮万嘱:“殿下以后切不可鲁莽。”

萧令行自己也在后悔,连声答应:“再不会了。”

“郡主丧仪自有有司负责,吊唁的人必不会少,东宫诸人脸上切不能露出端倪来。广平郡王近日也须守礼,暂不要去顾家了。旁的事都放一放,先过了这一关吧。”

“就依先生。”

李神策眼睛直望着前方,幽幽地道:“郡主一向康健,这回去得突然,只恐诸王会有什么想法。竟不如引之入彀。”借机设了个套儿,搂草打兔子,把水搅浑了。故意露出破绽,引人探听,你要探听了,就给你扣一个窥伺东宫的帽子。

还真有上当的!

太子的对头不少,齐王首当其冲,深觉其中蹊跷:“好好的一个丫头,大晚上跑望云楼上干什么?又不是节庆,四下一片灯火辉煌,黑灯瞎火,她脑子有病么?”又听他妈韩昭仪嘀咕,她安排在与东宫一墙之隔的大正宫御花园内紫云阁的宦官回说,昨天夜里,东宫那边灯火很亮,折腾了很长时间,男男女女的惊呼,直觉不对劲儿。

怨不得顾益纯不看好他,齐王也是个急性子,他还真的让老婆女儿借道恼的机会打探。非但如此,还派了内官趁随行之机在东宫里伸头探脑。东宫规矩还在,没什么人敢乱说,他更觉不对,这些人的面色可不大好看啊!

下了力气收买内线,恰中了李神策的计。

人赃俱获,萧令行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到了皇帝面前:“二郎这是要做什么呢?自家兄弟,有什么不能说的,非要派人探问。”这倒打一耙也是李神策教的。

皇帝砍了他的许多兄弟姐妹,但是却没有砍过一个儿女,怎么也想不到新昌郡主是太子失手误杀。齐王也没这样想,他估计是新昌不愿意嫁所以自杀,要是能再查出点痕迹来,东宫与文昌侯家就得有隙,他就能从中做文章。

皇帝把齐王叫了来大骂:“你这蠢货!手足兄弟也要相疑么?东宫也是你能窥伺的?”

他终于意识到了,齐王与太子,这关系不止是不好,再放任下去就要成仇人了。他现在对太子不满,也没有到立下决心就废了的程度,自己为了争皇位砍兄弟的人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手足相残的。思前想后,不如把齐王放得远远的,让他不要再惹太子生气,省得自己死后被秋后算账。

“你滚去凉州做刺史,学些做人的道理去吧!”大脚一开,送齐王到了千里之外。

齐王傻眼了,离京那么远,他要怎么回来啊?这不流放么?

太子也傻眼了,这货离京那么远,背地里搞点小动作,我要怎么制止啊?他要扯旗造反怎么办啊?天高皇帝远的,凉州民风彪悍,战斗力不俗啊!

皇帝决定了的事情,这两位一时没反应过来,等脑筋清醒了,皇帝已经下定决定要拆开这一对相杀相爱的兄弟了。反对都没得反对。

齐王哭着喊着要求过完年再动身皇帝都没批准:“藩王守外乃是旧制,你两位叔叔是体弱不利于行才留在京里,你年纪轻轻正该为父分忧。”赶着他走。正好,今年刺史入京搞工作汇报,凉州原刺史就不用回去了,在中央当了侍郎。

齐王还是太嫩,要不顾益纯怎么看不上他的呢?也不看看人家郑靖业是怎么做的!

李神策拒了皇帝的征召,反而做了东宫的白衣师友,郑靖业对此赞口不绝:“李神策不贪慕富贵,品性高洁。”他是个好人。

叶广学跟着落井下石:“如此高洁之士而心向太子,东宫正位二十年如今已得人望,臣为陛下贺。”恭喜你,你儿子人缘儿比你好。好人更喜欢你儿子不喜欢你。

郑靖业肚里暗笑,叶广学的女婿是魏王萧令诚。萧令诚母为淑妃,姨妈嫁给了蒋进贤,他还有两个同母弟、两个妹妹,外家还是望族。这么大的一张关系网,哪怕自己没想法,也有人想推他上台。

蒋进贤同样不喜欢太子,太子信任李神策,李神策…打击过蒋进贤那脆弱的小灵魂。曾说他名为进贤,实际上巴不得把朝上塞满姓蒋的亲戚,不是进贤,而是想当寄生虫,把朝廷当宿主。

蒋相极诚恳地道:“太子羽翼丰满,正在展翅高飞之时,圣人有子若此,实是江山之幸,社稷之福。”

看吧,捧杀这种事情,是完全不需要本人同意的。其实都不用跟临时队友达成共识,摸清了别人的心思,连串通都免了,大家心照不宣就把事儿给办了。

要郑靖业说,太子这闺女死得确实蹊跷,真要借机生事,你查个P啊?出二十贯钱,包管京城里的混混、乞丐、八婆给你传得满城风雨。切~

不过新昌郡主跟他闺女在大街上打过嘴仗,他担心对女儿有损,这才没起这个意。

因着新昌郡主这一故去,皇帝踹走了一个儿子,令诸王一起提心吊胆。庆林长公主的茶会来的人就多了,大家口上胡说着些外交辞令,都想探探别人的底。

庆林长公主最担心的却是侄子们害怕了,怕皇帝还是一心护着太子,被打压得没了信心。故意叹道:“可惜二郎没来,你们都长大了,今年是二郎出京,明年不知道是谁了,眼看子侄辈渐少,我可真是难过。”说着还掉下了几滴泪。

“圣人也是,辛苦一辈子图个什么?还不是想儿孙绕膝么?他倒好开始打发人了。这都几十年没有令皇子出镇地方的,怎么就突然想起来了呢?”她还埋怨她哥哥。

她猜得没错,赵王、秦王两个是心生退意了的,他们俩排行不占长、生母也不是特别显贵,当年图表现也是怀揣买彩票的侥幸心理。自以与东宫结怨不深,齐王那是活该,自家老实一点只求不要到穷乡僻壤里过日子才好。

被庆林长公主一说,所有人的脸色都不好看了起来,皇帝为什么把齐王踹了呢?安排后事么?要在太子手下讨生活么?太子会怎么对大家呢?这就脑补了起来。

庆林长公主不但背后说,她还光明正大地“劝”到了皇帝的脸上:“怎么连个年都没过就让二班郎走了呢?我?保二郎?他是你的儿子、大郎的弟弟,哪用我来保?这话可不能这样说?大郎是你选的太子,你这是,不是叫人多想么?你可千万别这么说,我听着怎么心里发毛呢?”

第八十八章 池脩之是潜力股

千万别得罪女人!她们给人找麻烦的本事那是一流的。

要池脩之说,女人本身就是个麻烦!

他时不时要去看一下外祖母,他外祖母除了思想顽固了一点、心理脆弱了一点,总体来说还是个比较省心的老人家。没想到这位老人家今天给他甩了个重磅炸弹:“大郎十五了吧?明年就十六了,是大人了,也该成家了吧?”

池脩之还敷衍着:“我还小呢,不急不急。”

池家外婆摇头:“胡说!你们池家就你一棵独苗,你娶妻生子、开枝散叶比什么都要紧!你娘要是活着,必也是这么说的。”

“我娘肯定跟你说不到一块儿去。”池脩之腹诽。他妈跟他外婆就是两种女人:“不立业,无以成家。”拿啥娶媳妇儿啊?

池外婆坚持:“你已入仕,怎么能说没立业呢?像你这般年轻就已有这样的品级,多么难得。”

池脩之默。

“我看呐,你要是答应了,咱们就相看相看。”

池脩之听着不对味儿:“相看?”您要相看谁啊?

池外婆经过了儿女婚事,眼界也略略现实了一些,但还是认准了想要世家女。不能是当红的,也得是曾经的世家。这一类人里,倒是有一个现成的。

池家舅妈姓谷,祖上也是世家,不过现在没落了。家里倒是还有几个人,眼前这位小谷氏,是池舅妈的侄女,她的父亲今年得了一个小官,要到外地上任,又恐到了地方不利于子女成长,池舅妈就想把侄女儿接过来教养陪伴。

小谷氏今年十三,出落得亭亭玉立。池舅妈一看就中意,又生出一段心思来。她是人长辈,关心晚辈很是正常。谷氏一家因小谷氏要留在京中,特意登门来拜谢,谷氏挑动心思,看婆婆对自家侄女似是十分满意,等哥哥一家走后便向婆婆提了一提。

“大郎年岁渐长父母又不在,池氏又无亲眷,阿娘与我俱是大郎长辈,也该为他筹划筹划了。”谷氏这还真没坏心,只觉得自家侄女条件好,也是旧姓出身,当得起做池氏媳妇。

当然,池脩之是潜力股,侄女嫁了他倒是不吃亏。潜力股池脩之什么都不错,然而势单力薄,家族已衰,真想当红著姓女也有难度。

这样的组合,在现在已衰落的世家中间,实是常见的很。

池外婆也动心了,就向池脩之提了一提:“不及早相看,好媳妇儿都叫人求去了呢。”

池脩之越听越不对味儿,立意不让他外婆说出对方名字来,一说出来就坏了:“我还是向老师请教请教的好。”

“呃?也是,”池外婆想起池脩之还有一个长辈,论起来老师是除了父母最有发言权的人,“你可别学他,五十好几了才娶妻。”

池脩之满头黑线。

池脩之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这个笑得拍桌打凳的无良男子。自从他拜了师,顾益纯先生的名士形象就越来越崩坏,一路下滑到了不良猥琐大叔的等级。

顾大叔笑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哈哈哈哈!你也被逼婚啊?”挤眉弄眼地,“你现在可怎么办呢?令外祖母可是你的长辈。”

这等幸灾乐祸的口吻实在让人手痒!他当初要有多么想不开才会上赶着过来当这货的学生啊?

池脩之觉得,在这位老师面前,装面瘫比较安全,于是他面瘫着,用没有起伏的声音凉凉地提醒:“家外祖母终是外姓之人,倒是先生,也是我长辈。”别忘了,在现在国情当人老师的可比当人外婆的对自家学生责任重!敢坑自家弟子,你就死定了。

顾益纯好久没这么痛快地笑过了,当年他也被逼过婚,那是真正的强买强卖,捆成颗粽子似的关押。比起他当年来,池脩之这样的遭遇委实不算什么。他也没打算不管这位得意门生,所以才会笑得这样开心。

“…”池脩之继续作面瘫状盯着他老师。

“好啦好啦,我知道了,你现在急又有什么用?推得了一个推不去两个,你不乐意的能推了,你乐意的,眼下能娶了么?这件事情做不好,旁的再费心也是白搭。”看这老不正经的,你说这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另一个学生啊?

嗯,这才像是人生导师该说的话,池脩之稍感欣慰。

顾益纯笑够了才摸着下巴认真分析:“七娘还小,你又——”目前条件不够,“就算七娘再大些,安民也不是好相与的。还有,安民曾戏言,由女自择婿。”被称为相人奇准的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里此时发出极度猥琐的光芒。

有这样的老师,当徒弟的想恭敬都有点难度啊!池脩之直接给老师布置了任务:“弟子就回禀外祖母,先生已有打算了。”你可千万别穿梆啊!

顾益纯是个靠谱的人,虽然嘲笑了弟子一回,还是认真答应履行职责:“知道了,”恢复了正常表情,“你毕竟年幼,虽然处事有分寸,有些书还是没读够,既入朝廷,就多研习些礼仪律令,总要补了经验不足的缺处。有些事情急不来。”娶媳妇儿什么的,也得有资格才行,不然你现在就回去答应你外婆吧。

池脩之默默无语,要不是你们师兄弟两个老混蛋把我扔朝廷里去了,我…用得着像现在这样吗?最坑爹的是那个小丫头现在还不开窍!真苦逼啊!换个人家,管你开不开窍,过了老丈人那一关就算完了,娶回来慢慢开,哪怕年纪小,那更好,先定下来,她想对别人有啥啥也提前有了限制了。郑靖业可好,让闺女自己选女婿!

池脩之头一回对自己的偶像产生了深深的怨念。

怨念完了还得去读书上班,今天跑来见老师,没遇到师妹,据说她姐姐有喜被打包到姐姐家慰问去了。

唉唉,不到二十岁就已经混了个从六品,这官职在当朝大佬眼里不算什么,问题是扔到官场上去已经是非常吓从了。他还不是那种荫职,还是靠审案有方被皇帝有理有据地提升上来的实职,想进一步高升,难度大得不得了!

怎么着也要混个五品左右吧?郑家丫头现在已经是郡君了好不好?

池脩之苦逼着,顾益纯的脑袋也没闲下来,看好这个弟子是一回事,默认他可以耍一点小心思与郑琰接触是一回事,但是许诺他是从来不肯做的。顶多就是提醒。他也知道郑琰的婚事比较麻烦,他当年可是逃婚的来着,为的就是不娶一个官场暴发户的女儿。郑家比张智当年好很多,可也脱不了暴发的影子,池脩之留着也不错啊。郑琰那个小样儿,如果嫁得不好,顾益纯也觉得惋惜。

顾益纯嘲笑完池脩之,还是跟郑靖业通了一回气:“我那个傻学生今天可遇着难题了,”三言两语就把事说了,“你要真有心,留着也就留着,别留几年又看不好,那也是我的学生不是?”

郑靖业正犯愁呢,好好的女儿,培养成了个动乱份子,嫁也不是不嫁也不是,他都异想天开想要招赘了。被顾益纯一说,觉得分外愁人:“她…我是真不知道她要怎么样了!让她自个儿看吧!”

顾益纯真傻眼了:“你还真由着她?我只当你是推脱之辞。她一个小娘子,到哪里见那么多青年男子?还挑?咦?也就是脩之了,他们处得也挺好…”自言自语了起来。

“什么?”轮到有个萝莉女儿的郑靖业跳脚了,“怎么还有这回事?他还敢跟阿琰处得好?”

“咳咳,你别想歪了,阿琰这丫头还没开窍呢。”

“哦…”又恢复了开明父亲状,“让她慢慢看,慢慢看。你也要让池家小子老实一点才好!”

“…阿琰是会吃亏的人么?”

“别的事情上我是不担心她的,她现在还不懂男女之事,这个…”

顾益纯一天之内嘲笑完了徒弟再看师弟着急,真是圆满。该说的还是要说:“脩之是个好孩子,外冷内热。你也能看出他的本事来,再一犹豫,可叫人给订走了。阿琰虽小,也不是让她现在就嫁。比这还小的,两家约为婚姻也不少见。脩之的本事,再有你我扶持,池氏重振家声也不是不可能。他家人口又单纯,阿琰…不会吃亏。只有一样可虑,他在父母上头,有些欠缺。”

顾益纯分析得客观,说得也含蓄,话语中还透中比较看好这一对的意思来。池脩之这么抢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这也是他为什么分这么关心小儿女的心事。

世家自有一套评价系统,池氏这样的,前前后后沉寂了百年的家族,评分已经被降级,早不是当年的一流名门,仅存一段辉煌过去而已,实谈不上炙手可热。哪怕自身有为,背后没个宗族,很多人也不愿意要他当女婿。只因背后靠着顾益纯,隐隐与郑靖业、庆林长公主,还有已经隐形了的名士季繁一系挂上了关系,这才成了抢手货。

东宫是看中池脩之这个人么?可不见得,根本是看中了他背后的靠山。与这样一群利益集团牵扯在一起,池脩之本人想不发达都得失宠了才行。

池脩之现在萝莉控着,如果郑靖业一直这么钓着他,三年、五年还行,再久,不定生出什么变故来。到时候顾益纯也得为难,担心师弟和徒弟有了芥蒂。池脩之父母双亡,确实是个缺陷。不过这一点在郑靖业这里也不算什么,郑靖业就是幼年丧父,婚后不久又丧母。

“他与阿琰素熟,也说得到一起,凭着这一份情份,日后日子也过得和气些。”为什么表哥表妹的配对这么流行?为什么公婆被称为“舅姑”?知根知底,又有先前的亲戚情义在,只要一方不太过份,另一方都能包容。

第八十九章 必要遇一两个仇人

郑靖业不是个会犹豫的人,此时却没有下决断,顾益纯说的样样在理,只是女儿年纪还略小。“我再看他几个月,明年必有答复。”

“成。”

顾益纯看人神准,郑琰确实不是个吃亏的主儿。

皇帝仅存于世的兄弟有两个,一个是卫王,另一个就是曹王。这两个人能活到现在,完全是因为老实。卫王不问政事,只管风雅。曹王比他还隐形,年轻的时候就是个老实头子,年老了更是低调得令人发指。

再隐形他还是存在的,尤其是他的儿女也要结婚。曹王家最热闹的也就是给儿女议婚、办喜事的时候了。

曹王为人老实,小老婆没有卫王多,儿女却是不少。现在到了适婚年龄的共有三子二女,曹王身体不好,年纪比他皇帝哥小,药比他皇帝哥吃得多了好几倍。京中的氛围诡异,他的脑子没理出个一二三来,只是本能觉得不对。他也有应对的办法,把儿女婚事扔给孩子他大伯。让皇帝去安排是最保险的!

皇帝年轻时断手断脚颇有壮士解腕的风范,到老却很念旧,对兄弟姐妹不是一般的好。又因为亲自把齐王扔出京,勾起旧年断手断脚的恐怖回忆,对曹王格外照顾。曹王又从不惹事,皇帝听了曹王所请,大方地道:“这个容易。”

女婿好选,曹王的要求也不高,皇帝常见朝臣,想了一想,一划拉,郑琰就多了个六嫂。这位封的郡主,是曹王继妃所出,年方十六,长相不顶美却也能看得下去。

郑琰五嫂郭氏与这位郡主是表姐妹,听了就说:“他们那一家子里,她算是脾气好的了。”

杜氏道:“人好就行。”才不在乎她脾气好不好呢!多坏的脾气也收拾得了,过不下去就离婚呗。

于是两处走程序,因是皇帝做媒,哪家也不能反悔,八字都是意思意思地合一下算完。还要到宫里走一趟,谢一回恩,大家亲戚聚会一下。

又因皇帝还答应了曹王帮他说儿媳妇,苗妃自告奋勇组织一次活动,皇帝也答应了,昭仁殿里就热闹了起来。苗妃是主人,淑妃、贤妃两个平时极少踏足昭仁殿的都过来了,还有各王妃、公主、郡主…数得上名号儿的都到了。因为是做媒,苗妃就申请让各家夫人带着女儿进来,而不是限定必须有封号的才能来。

一时花团锦簇。

郑琰发现,凡她没注意的时候,必要遇一两个仇人。

前面说过了,郑琰在大场合也有几个小尾巴。苗妃又存了当媒婆的心思,说媒什么的,那当然是要拣对自己有利的说,郑琰与她的小尾巴作为亲苗妃系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苗妃还没傻到让郑琰嫁曹王家,明显的郑靖业看不上,但是呢,有郑琰在,不利于己方的事儿,多半要被这丫头搅黄掉,这自是苗妃所喜闻乐见的。

大家见过礼,夫人们一处说话,女孩子们聚作一处,郑琰就拖了一串小尾巴。

郑琰照例还要与苗妃打一声招呼,苗妃格外热情:“你如今有了师母就忘了我了,总看你师母去了。哟~我看看,又长高了。呃?这些都是谁呀?”

郑琰心说,你就装吧,她们没你允许能进得来么?她们刚才跟着她们的妈行礼的时候,你分明看到了啊!少不得一一介绍:“这是于家小大娘,这是李家小娘子,这是林家…”

一众女孩儿粉雕玉砌,苗妃自打生了儿子,口气也家庭主妇了起来:“都是好孩子。你招呼着她们一道玩罢,可不要拘束了,要吃什么、玩什么只管叫凉秋招呼,可不要见外。”

郑琰答应一声,带着她的小团伙挪到一边了。今天这场面她早就收到了郭氏的内部情报,这是没有她们的事儿的。

一挪就遇到了仇人。

郑家最大的死对头是东宫,东宫理所当然把郑氏当路上的石头,看不见便罢,看见了踢一脚纯属正常。正像郑靖业系有事没事找一找东宫的麻烦一样,彼此已经说不清是怎么结怨的了,却也没想着化解。

东宫郡主有好几个,除了经常露面的新昌郡主,太子次女也十四了,不过因为乃姐比较高调,她身体又不大好,不常在外界出现,显得很温和。现在新昌也去,这一位郡主就要在女孩儿堆里代表着东宫。郡主号咸宜,傅良娣所出,还有一个弟弟,后台也算很硬。

咸宜郡主与傅宗彦等女孩子聚作一处,也在转移阵地,不幸撞上了郑琰。

两队女孩子互相并不认识,郑琰见傅宗彦还是几年前,大家都在长个儿的时候,装束也不一样了,依稀辨认而已。你不跟我打招呼,我还跟你打招呼不成?郑琰头都没歪就带人掠过。

李小娘子还不小心撞了咸宜一下。咸宜郡主别看十四岁了,身体却柔弱,被十二岁的李小娘子一撞,还后退两步,被傅宗彦给扶住了。咸宜郡主一脸恼怒,却自持身份并没有先开口。东宫系的女孩子不干了,傅宗彦修养还好,另一位郑琰完全不认识的女孩子就挽袖上阵了:“大胆!你们无礼!见了郡主也不行礼,居然还冲撞郡主!分明是故意的!”

李小娘子一竖眉:“你可别诬赖好人!这里人这么多,或有些挨蹭,说什么冲撞?又不是让哪家小郎君碰了一下。”很难说她是不是故意的,两伙人在家里都没少听父兄说对方家庭的坏话,妹子们见面很直率地互踩两脚也是正常。搞不好就是个下意识的反应。

东宫系炸了:“好不害臊,居然说什么小郎君。”、“张口就是小郎君,真不害羞。”傅宗彦心说,你们跑题了,扯什么小郎君啊?应该咬着无视郡主才对,忍不住开口了:“无视郡主在先,冲撞郡主在后,目无尊长,理当请罪!”

李小娘子涨红了脸。

郑琰原本也跟咸宜郡主一样,呆在一边装X,让小弟马仔与对方互掐的,眼见情势不对,正想招呢。忽听得傅宗彦这样说,登里火了。MD!你丫以为这是行走宫中得发明“跪得容易”的朝代啊?真当士人是奴才啊?

两派本就不睦,当下吵了起来。

苗妃如愿以偿地看了场热闹,把双方叫过来理论。东宫系死咬着咸宜郡主被冲撞了。咸宜郡主本就体弱,不用装就弱柳扶风要昏倒的样子。郑琰这边的人就说根本不认识这个是谁,也就谈不上行不行礼,还有,你说撞了就撞了啊?除了你们谁承认啦?

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小姑娘,把平素修养扔一边,叽叽喳喳,犹如一群麻雀,吵得人头大。

太子妃陈氏也在场,便说:“小娘子们一处玩笑,有些挨着了也不是什么大事。”摆出了大度的样子想要息事宁人。

苗妃无法偏袒,更得把事情搞清楚了,她沉下脸来还是颇有威仪的:“太子妃不必多言,是对是错,断没有委屈郡主的道理。”热闹看不下去了。

这两位一开口,底下全安静了。

李小娘子这才慌了神,她的母亲、李幼嘉的母亲也已跪地请罪。郑党女眷一时静默。

郑琰不在意地笑对苗妃道:“问明了经过不就结了?还要怎么样啊?你们怎么这样肃穆了?今天不是随意玩的么?贵妃不也在随意取笑?哪里就那么小家子气了?”

苗妃被这一串问题问得头一回觉得这丫头欠抽:“昭仁殿什么时候可以随意取笑了?”

“原来不是随意的?怎么会?”郑琰瞪大了眼睛,“公主我是都见过的,只没见过这一位,还道今天宫里是不讲礼法,混了些什么奇怪的人来装公主玩的呢!”

陈氏是个合格的太子妃,对子女是一视同仁的,至少物质上是这样。也就是说,新昌有的,咸宜也有。新昌逾制的东西,咸宜那里不可能戴比姐姐次一等的。又因咸宜时常称病不出,更不能在物质上怠慢了她——傅家也不是吃素的。

咸宜郡主头上明晃晃的花钿活生生的证据!

李幼嘉是跟我爹混的,李丫头是跟我混的,所以,不能让她吃亏。这时节,根本是管不了对错的,总之,把对方往死里踩就对了!

昭仁殿场景定格在了咸宜郡主的头上。

争吵事件的后续简直是一场灾难,不但搅得朝野后宫即时暗流涌动,还在不久之后发展成了一场大风暴。

然而从事发当时来看,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咸宜郡主在众人目光看过来的时候当机立断地昏倒了,郑琰的脑袋里居然跑出“千夫所指,无疾而终”这句毫不相当的话来。

咸宜郡主倒了,围在她身边的东宫系小娘子们七手八脚扶起她。凉秋、清夏这两个昭仁殿的心腹宫婢的手脚更快,游鱼一般滑到了咸宜郡主身边,傅宗彦一只手正触到咸宜郡主的头上,想隐匿证据。

苗妃已经一本正经地对陈氏道:“此事我须做不得主,留待圣裁为宜。”当作没有看到陈氏那一脸为难的表情,令凉秋、清夏把咸宜郡主头上的首饰给除下,又令展示给在场的人看了一回:“昭仁殿里出了这样的事情,我也不能裁判,你们作个见证。”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