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琰笑道:“舅母说的是。”
却没有在杜氏那里多作停留,与杜氏、楚氏等打了个招呼:“我四下转转,这样好的景色,不多看看可真是亏了。”杜氏对楚氏道:“你看看她,就是个闲不住的猴儿。”口气里满是溺爱。楚氏勉强一笑,她在徐莹手底下吃过瘪,提起徐莹时也只能用淡淡地口气说:“太子妃为邪祟所扰,故尔性情有些不大好。”心里已经完全狂暴了,还要硬憋着。
今天徐莹表现得又特别不狂暴,显得楚氏先前说的话都像恶意中伤,更显得郑琰这个解决了问题的人霸气无比,又衬得楚氏特别无能。楚氏已经内伤了,还在强忍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喷出一口老血来。
郑琰脱出身来,一会儿跟这个打声招呼,一会儿又跟那个说笑两句。跟庆林长公主约了过两天看顾益纯,又跟答应宜和长公主回京后送她两坛新酒。萧家十九娘看她活跃,心里也高兴,见她蹓跶到自己这里,先开口道:“你这两个月也不出来了,怪想你的。”
二十一娘与十九娘向来是焦不离孟,接口道:“人家正新婚呢,你又醋了,”说着把两个往一起推一推,“现在你们好好亲热亲热吧。”
郑琰一把拉了二十一娘过来,一手搂了一个:“美人儿都别醋了,我疼你们。”
咳咳,大家都是已婚人士,更加肆无忌惮,三人抱在一起,笑声传得很远。远到皇帝那边都听到了,笑谓众臣:“她们那里倒快活。”老妇人与青年女子的笑声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入耳便知,就有不少人脑补,这笑的是谁呢?
池脩之很容易就分辨出自家媳妇儿的笑声,放下了心来。皇帝身后的萧深也听出来了,苦逼的心情简直没法儿说,笑成这样,生活幸福啊!一半是祝福,一半是难过。皇帝心情跟着好了起来,提议:“影影绰绰地看着她们这是起身赏花了?咱们也走走。”
那就走吧。
走着没两步,皇帝诗兴又发了,扭头对大家道:“不如大家再作诗吧,我来开个头。”
就你那个臭水平,还要作诗?还以为你刚才已经很识趣地不写诗了,原来是装的!群臣非常不开心,夸皇帝的诗,是昩良心!就算池脩之这样的佞臣都不肯干的!
然而皇帝说了,又没违反法律规定,你就得执行,于是大家再坐下,内侍忙进忙出,搬桌案、铺坐垫、准备笔墨,心中暗道皇帝真是会折腾。皇帝开心,还是施展赖皮大法,自家打好了腹稿想好了韵脚,都想好了,再说题目:“方才对着景致,把这荷花夏景都写完了,再写也没意思了。能写出没看到的,才算是本事。大家以春为题吧。”
真相是:刚才大家写得都很好,把能写的角度都写了,皇帝的破水平根本开发不出新角度,他能想的乃是游春诗。于是就擅自改风格。
众臣没有反驳的余地,一个一个抓着卷子开始写。
女一边叽叽喳喳讲八卦,男一边就寂静无声写作文。
平静总是要被打破的,郑琰三人抱在一起小声八卦,十九娘还问郑琰:“你的池郎对你好不好啊?”挤眉弄眼的,渐渐要说到闺房之乐里去了。郑琰掐一把她腰间的嫩肉:“能说这个,可见你过得不错。”
二十一娘掩口一笑:“我们哪里过得不错了?总比不上二十娘。”满眼的幸灾乐祸。
萧令媛?郑琰有点儿倒胃口,还是顺着问:“她与驸马合好了?”
“呸!”十九娘轻啐一口,“哪里是合好?”
二十一娘接着道,“不合好也能过得不错啊,天下又不只有周原一个男人。啧。”
这个,信息量略大啊。
跟她们又聊了一会儿,郑琰才知道,包养小白脸的风气,还是蛮盛行的,贵妇人有宠爱的小白脸,真得了心意,还会为小白脸谋个前程什么的,再大方一点,都能帮小白脸娶老婆。
结婚的好处还真不少,没结婚谁跟你说这些呀!
三个小八婆八卦了一会儿,都直起身来,总要多打几个招呼的。郑琰在京的几个嫂子也参与了这次聚会,四下找一找郑琰,郭氏、萧氏要过来,赵氏却要与她族亲那里打个招呼,就分头行事。
十九娘、二十一娘忙着叫表姐、堂姐,郑琰跟嫂子们问好。郭氏对表妹们道:“我们七娘才新婚中,你们这两个小无赖可别逗她。”十九娘笑道:“我们与阿琰是极好的,才不会呢。”
萧氏又发现了新情况,一扬下巴:“那个是十八娘?怎么这般老态?”
几人顺着她指的方向一看,见是个作少妇打扮的女子,约摸只有十五、六,衣着简朴大气,观其佩饰,当是位郡王妃,看起来十分年轻,一点也不显老。萧氏说的“老态”乃是指她脸上的表情,特别慈爱。郑琰被SHOCK了,小小声问十九娘:“你这位嫂子,可是沉着稳重啊!”这个应该是皇十八子承庆郡王萧令恭的妻子沈氏了。
十九娘含糊了一句,二十一娘一脸的惨不忍睹:“我们那个十八郎,又别扭又奇怪,不得位沉着稳重又耐心的娘子,哄不住啊,小孩儿似的。”
郑琰对年幼诸王是真不熟,只知道这位承庆郡王是个有点“弱弱的”的主儿。学习也不出众,长相也不出众,生母也不出众…没想到是个能逼得老婆变老的主儿。啧。
郭氏好奇道:“听说十八郎新爱上个女人,还上表做了媵?今天没来?”
十九娘冷嘲一声:“她算个什么东西?也配来?见谁都冷冰冰的,给脸不要,这会儿的天,把她往屋里一放,都不用放冰了。”
郑琰笑道:“那可省钱了。”
“可不是,”二十一娘心有戚戚焉,“谁跟她打招呼,她都能摆出一张死人脸来,你再逗她,她就她受了多大屈辱似的。她那双眼看到你身上,你都觉得碜得慌,十八郎偏说她目如秋水明澈清朗,清朗个P,秋水听了会恨死的!分明是一潭死水,还TM是冰的!切~十八郎的眼睛叫眼屎给糊了!他该洗脸了!”
“噗!”萧氏失笑,捶捶二十一娘的肩膀,“小促狭鬼。”
正说话间,不远处男人堆里发出一声喝彩,原来是周原又有佳作,诸位正直人士实话实说地叫了一声好。皇帝…皇帝正用各种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看着女婿,为什么没人夸他写得好?连他儿子也不买账,萧令先也很正直地表示周原之作才是第一,至于皇帝写的:“咳咳,中平,没跑题。”皇帝想抽他!
别看这些女人级别不低,八卦之心也是同样的高昂,纷纷举目往那边看去。郑琰又四处蹓跶,到了苗妃身边问一声好。苗妃脾气没有了,身上却带了丝冷气,撇了撇嘴:“你倒还想着我来。”往常她身边围满了人,现在,啧,很多人干脆都不搭理她了,还有一些则是过来打声招呼就走。
郑琰道:“看到了,就过来打个招呼。贵妃近来身体还好?”
苗妃有点儿懒洋洋地道:“托福了。”
郑琰小声道:“近来可能会有些吵,还请贵妃不要烦躁,也少掺和些别的事儿。”
苗妃一挑眉,郑琰截口道:“甭管您心里有什么,我们郑家,哦,还有池家,师母那里,都只肯跟着圣人走的。”
苗妃眼神一黯:“用不着你来提醒这个。”
郑琰轻声道:“二十三郎婚事未定,圣人兴许会听贵妃的意见,贵妃请好好把握。”
苗妃陷入深思,郑琰又溜了开去。十九娘等人又围了一团,在交头接耳,郑琰看到徐莹,便问:“这么热闹,做什么呢?”
徐莹一脸便秘地告诉郑琰:“看那边儿作诗呢。”
两人终于没在公共场合哼来哈去。
忽然响起一个巴掌声,一个四十来岁的女人道:“他们作诗,咱们也作诗,如何?正好走得累了,坐下歇一歇。都是学过的,自娱自乐可也?”这个女人郑琰有印象,她是宗正卿的妻子顾氏,出身世家,虽是旁枝,离本宗也不太远。
她的话一出口,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世家在教育方面都是肯下苦功夫的,纵是女子,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史上许多世家女,其学识见解并不亚于男子,也有很多好诗文传世。在上流社会,女子会作些诗,也是很值得欣赏的一件事。
徐莹无法阻拦这个,她自己也觉得这是可行的。三妃里苗妃不置可否,淑妃、贤妃都很赞成。当下也搬来矮案、坐垫,取笔墨。
许多世家女眷低头闷笑,杜氏不要说了,打油诗的水平,其余姜氏、王氏、涂氏、蔡氏,个个半文盲。顾氏与她旁边的林氏交换了一个眼色,看着许多郑党女眷焦急的样子,心里乐开了花。
第二百一十五章 八卦消息
这个林氏,乃是郑党林季兴的妹妹,深恨郑党。林家是世家,林季兴是个世家叛徒,清除出党的那一种。林季兴又深恨世家不争气,也不肯承认自己有这样丢脸的族人。两边都不肯提起,害得郑琰很长一段时间以为林蓉真的是土地主家的女儿,没想到,人家是真世家女。
林氏还是在娘家的时候对哥哥林季兴是一腔的崇拜与热情,好好一个哥哥跑了,还跟郑靖业混了,林氏的感情受到了伤害,对郑党的仇恨比山高比海深。林氏的丈夫现任职于礼部为侍郎,跟大舅子林季兴同朝为官,却是一句话也不肯搭。
蔡氏与郑琰走得近,又是新太子太师的老婆,不被她攻击一下,简直天理难容。更兼最近在家里,也常听到各种念叨,家中对这些人不满得很。
蔡氏是个农家女,一般小地主的闺女都不识字呢,她如何有条件接受教育?婚后虽有秦越教了一些,现在也仅限于认得几个名字,她根本就不会作诗。蔡氏是个实在人,很痛快地就承认了:“我大字也不识几个,是不会作诗的。”
想取笑啊?爷还不伺候了,爷连卷子都不接,你连取笑我交白卷的机会都木有!
林氏亲自上阵了:“夫人何必谦虚呢?尊夫乃是太子太师,必是门风淳厚,学问高深的。”
戏肉来了,这是隔山打牛,通过老婆嘲讽老公。秦越是太子老师,自己老婆却是个文盲,这个感觉难道不是很微妙吗?
杜氏有心帮蔡氏说话,还真不太好开口。有心拉自己这边儿的人一起不写吧,那这场宴会就不太好收场。吹响战斗的号角,大家都不怕,问题是现在需要维稳,不要分裂。就算想报复,也得等太子站稳了脚跟再说。姜氏等想说自己也不会写,正要出头,被杜氏给瞪了回去:你们想展现自己的土鳖粗俗没品味吗?
蔡氏虽然穿得土气了些,做人却很不土气:“我们不弄虚的,实话实说而已。我们家是门风淳厚,有学问的是我们家老头子,跟做不做太子太师没关系。”
顾氏正色道:“夫人此言差矣,子女幼时,全赖父母言传身教,郎君们在外打拼,娘子们身肩重责。无知的母亲,怎么能教好孩子呢?孩子不好,怎么能延续家风呢?”
男人那边诗已写就,发现女人那里安静了下来,开始铺纸,皇帝派人去看是怎么一回事。
内侍回来有一说一地学了刚才的对话,男人们的脸上果然展现了非常微妙的表情。有人不但看秦越还看了看郑靖业,郑靖业的老婆也是个半文盲啊,很多暴发户的老婆都文盲来的。相反,世家女那是要文化有文化,要才情有才情。唉呀呀,早些年怎么没人想到这么损的招儿呢?
秦越愤怒地红了脖子,萧令先也是气愤难平,郑靖业表情不变,眼神已经很人很害怕了,却都不能说什么。欲待辩解,又不好辩,完全陷入了刚才淑妃的境地。
男人连酒都不喝了,专门关注这边的事态发展,怀恩周到地悄声派人:“去,接着听。”皇帝权当没看见他的小动作,皇帝也想知道啊。
消息很快传来。
徐莹不能让人搅黄了她的宴会,为蔡氏开解:“夫人高义,让封诰于婆母,比那些只知道酸文假醋的人强多了。”
顾氏脾气也上来了,冷冷地道:“嫡庶有别,纵得诰命,那也是个婢妾,并非正经婆母。开此恶例,谁人敢嫁女于庶子?如何结两姓之好?太子妃一言一行,皆当为妇人表率,还望慎言!”
徐莹噎住了。
陈庆成的妻子夏氏,乃是前太子妃的母亲,心中非常为自己女儿不值,徐莹吃瘪,她很开心,为顾氏助阵道:“阿顾言之有理。”世家女眷纷纷赞同,纵是庆林长公主,也不得不点头。
郑琰懒洋洋地趴在她嫂子胳膊上:“真是奇了怪了,难道是我刚才睡着了听漏了什么?怎么从作诗就能说到嫡庶了?”
萧氏是来散心的,结果被扫了兴,心情也差,摸着郑琰的脑袋轻声道:“有人心眼儿十八弯,弯岔道了罢。”
郑琰“哦”了一声:“原来是这样啊——”
叶氏一听郑琰开口,原本想看笑话的心全熄了。生怕这位祖宗再借机生点什么事来把自家给捎带上,搜肠刮肚想打个圆场,急得跟什么似的。够资格来参加的命妇,年龄至少在三十以上,一个个操心家务养儿子打老公都来不及了,有时间继续读书的人少之又少,都是在啃老本儿。跟郑琰打嘴炮,找死!
事实上,看到郑琰开口,很多人已经恨不得抽自己的嘴巴了,让你嘴贱,让你脑抽,让你眼残,居然没看到她在这里!郑琰的嘴巴,轻易不开骂人之口,开了,必然要你死得凄凉,看她收拾过的人现在都在哪儿?从此与人类社会隔绝了都。
现在这个名单上又要添上这么几个了,虽然是自家战友,未免兔死狐悲,却也不敢去招惹郑琰了。
郑琰话还没完呢,不是她那啥,知母莫若女,杜氏是个半文盲啊!这一回逃过了,还有下回,让人捏住了,不说嫡庶,只让你作个诗,然后嘲笑一下。郑琰可受不了这个!她得拿诗文说事儿才行。
郑琰才不管你悲伤不悲伤呢,接着往下说:“那别拐了,还说正题吧。作什么诗啊?先说好了,我是不会的啊。”
庆林长公主与她亲厚,给她搭台子:“你读了那么多的书,怎么就不会了?书白读了你,跟我回去,叫你先生收拾你。”
郑琰无赖地一笑:“我读书是为了明理,又不是为了显摆,更不是非要拉着不会作的人来作衬托,看人出丑。圣人作诗那样烂,对着个不识字的人,也显得高明了呢。踩人上位,有意思么?读书而不能胸襟宽广,就别丢读书人的脸了。四处显摆惹人厌,只可惜学问二字本无罪,平白被抹了一把黑,叫人觉得能写会看的都是小心眼儿。分明是人品有问题,跟学问哪有半点关系?”
顾氏一张脸胀得通红,求救似地看向林氏。林氏装死。
徐莹顾东西而言他:“成了成了,不过是作着玩的,谁还能写篇传颂千古的诗文呢?愿意写的就写,不愿意写的就罢。顾夫人首倡,自是要写的,还有吗?”她绝对是故意的,郑琰刚说完“显摆”,她就把顾氏给踢出来供参观。
郑琰摆手:“我是不行的,你看我什么时候作过诗了?”
徐莹终于忍不住了:“懒死你,哼!”
“哈!”
众人不敢相逼,你这货没作过诗,你那学问全用来骂人了是吧?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郑琰后来还真是骂人骂出个名篇来,无数正义之正研究文中的大义凛然之词,许多腹黑政客琢磨里面的黑手,最可怜的是好多小孩子,上古文课居然还要全文背诵。这种感觉,好坑爹。
郑琰折了许多人的面子,言辞之犀利刻薄让人吐血。一向非常不喜欢这样女人的皇太子,心里对她伸了个大拇指。萧令先挺敬重蔡氏的,蔡氏受辱,他满腔愤怒。以他日益增加的政治素养也看了出来,这是他、东宫群体被挑战的信号,必须打回去!郑琰做到了,萧令先颇为开心。同时,徐莹的成长也让他有些欣喜。这两个女人,虽然野了一点,还是有可爱之处的。
两边谁都没再提这一茬儿,互相打了个哈哈,表示选择性遗忘了这件事情。但是,顾氏估计短时间内是没脸出现在社交场合了。
又一个受害者出现了,郑家丫头真心凶残!
郭氏挺开心地捏着小姑子的脸:“你又胖了,又做什么好吃的了?”
“想吃啊,到我那里吃去,都跟五郎说好了。”
“你没忘就成。”郭氏答应得痛快。
萧氏也来凑热闹:“七娘要五哥五嫂,就忘了六哥六嫂了。”
“我这不是想分开了请,郑重嘛。”又与萧氏约了时间。
被杜氏隔空指了一指,郑琰吐了吐舌头。
下面的宴会就明显的各怀鬼胎,形势被放到了台面上来,很多人都吃得不开心。郑琰才不管那些,跟嫂子们研究菜谱去了。
宴会结束,郑琰理所当然地被拎回了娘家。
郑靖业大力表扬了女儿一番:“今天做得很对,”又提醒,“以后要小心了,他们那些人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们意在东宫,还想故技重施呢。”
“有什么风声么?”
“有人在搜集东宫的短处。”
“那要怎么办?”
郑靖业笑了:“你怎么傻了?十七郎才多大?就是想做坏事,也还来不及呢。没有把握,我怎么会同意做太子太傅?”
这位是拍黑砖整黑历史的祖宗,他查不出来的,百分之九十九是没有。
郑琰抚了抚裙摆:“那我就放心了。”
“放心什么呀,给我把太子妃紧紧盯好了,别让她再犯错。夫妻一体,太子妃糊涂,太子也难说清楚。”
“哦。”
“你要宴请五郎六郎?”
“是啊,一家人嘛!”
郑靖业非常不痛快地拍了女儿脑袋一巴掌:“你老子不跟你一家人啊?”
郑琰道:“我这正准备着,好给您惊喜呢,这自己追着讨债,成什么话啊?”
郑靖业头疼地道:“说你一句,你有八百句等着,你才是我的债主。去吧去吧,把女婿叫来。”
“嗳~”
郑靖业与池脩之说的,也大概就是那么些。回到家里,郑琰还是跟池脩之交换了一下情报,果然没有什么误差。池脩之还缀上了一句:“据我看,也差不多了。这么说来,圣人那里还真是收到了几份弹劾东宫官员无状的折子呢,事实倒是无关痛痒,看来也是征兆了。”
第二百一十六章 丢了个大脸
“我都没听说过。”郑琰突然发现,她对于朝局动向,渐渐开始两眼一抹黑了。在娘家的时候,她有大把的时候往外跑了去探听,还可以到郑靖业那里接受教育。出嫁了,自己当家作主了,往外跑的虽然少了那么一点点,可是不应该这样…靠!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池脩之同学,不怎么跟她说朝政。
郑琰啃起了手指头,这样不好,不好。
“怎么了?”池脩之把郑琰的手指头拿开,托着她的下巴,看着她可怜兮兮的眼睛。
郑琰放心地把脑袋的重量都放到池脩之的手上:“这些我都不知道,你都不告诉我。”控诉控诉。
池脩之弯腰与她对视,也可怜兮兮地道:“我以后都跟你说,别生怕了,啊——”
有个开明的老公,实在是件幸福的事情。
郑琰得罪人,纯属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加一个顾氏也不算多,根本不用顾忌顾益纯老师的感受。顾家的亲戚实在是太多了,带一个顾字就要顾忌,她顾忌不来。这涉及利益纠纷,并不是你态度客气了就能解决问题的事儿。
很有默契的是,顾益纯也一点没把顾氏这个按辈份算是他侄女的人看得有多重要了。以顾老先生的眼光,当场就看出来这是有人剑指太子,这个套路略熟。所以,不等本家抱怨,顾益纯当天就找到了顾崇的门上:“白天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不要告诉我你看不出来,这…简直胡闹!”
顾崇其实是个骑墙派,不太满意顾益纯的态度,但也觉得顾氏太蠢:你出的什么头啊?出头的是王八!面对顾益纯的指责,他还要撑一下面子:“怎么?家里人丢了个大脸,你又要训诫些什么了?”完全忘了反驳,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人,原则上不归他管。
顾益纯冷笑一声:“装,你接着装!没看出来圣人这是死了心地护着太子吗?跟着搀和个什么劲儿啊你?”
顾崇冤枉得要死,顾氏出头真不是他的主意,此时也不好分辩,倒像是推诿一般了。
顾益纯对家族的关心还在,苦口婆心地劝道:“他们做什么,与咱们家有什么相干?成了,他们占大头,输了,家里跟着受牵连!只要你不动,太子总要用到人的。他还年轻,手上没人。”
顾崇已经被说服了,口上还哼唧着:“你别以为我不知道,我也曾奉命给这位太子讲过几回书,他对世家可是不喜得狠!”最后一句话,口气是那么地恶狠狠。
“那是以前,他只要越来越懂事儿,就该明白一些事理,总不会一直把世家拒之门外的,”顾益纯冷静地分析道,“有现成的人不用,那就不是明君,你看天下人口虽多,可是适合做某些事情的,也就是那么些个人。世家那么多人,他是讨厌不完的。你只要别做那最讨厌的就行。”
尼玛老子怎么会这样的亲戚?顾益纯内牛满面。
顾崇还要端一下架子:“容我三思。”
顾益纯果断起身:“你三思去吧。”你死去吧!
望着顾益纯华丽丽的背影,顾崇的脑袋没有转过弯来,尼玛,这就走了啊?一点都不矜持!你的礼仪呢?你的装X技能呢?你一定是跟着浑蛋基友野蛮老婆学坏了!
顾崇心里的小人咬着手绢嘤嘤嘤,他根本就不知道白天那一出戏的安排,只是跟蒋进贤达成协议,如果以后要参人,他可以署名,如果有从国子监角度要参的人,他会上本。协议内容不包括女眷,而且…顾崇疑心又起,今天闯祸这个二货,她是宗正卿的老婆啊,难道宗室里也不喜欢太子?顾崇这个墙头草,他又风吹两边摇了。
其实宗正卿也不知道这事儿,宗正只是抱怨这个太子妃太胡来,连太子都敢揍而已。而顾氏,事实上是被林氏撺掇的,林氏也没什么大计划,一是瞧东宫不顺眼,二是对于跟他哥哥的迁怒。拿蔡氏开刀,一半是平常听的唠叨多了,一半也是赶巧了。
顾崇这个态度算是好的,其余世家就没这么好脾气了:郑靖业、池脩之,你们俩真不是好东西!男权社会嘛,好事算你们头上,坏事,自然还算在你们头上。就是李家,刚刚因为“池脩之居中调解促成李神策与家族和解”而上升的印象分,又有变负的趋势了。
男人们真的很冤枉,不管郑靖业这边还是世家那边,这些事情统统不是他们策划的,最后全TM算到他们头上了,他们根本就没动手好吗?自己一边喊着冤,一边冤枉对方,这也是一大奇景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对于被冤枉这种小CASE,郑靖业与池脩之早已当成家常便饭了,替郑琰背黑锅,他们乐意。再说了,蔡氏是个令人敬重的女人,在男人看来尤其如此,维护一下蔡氏,抛除利益的考量,也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无论是不是故意,反正第二次倒太子战役已经吹响了号角,这一次,郑靖业角色转变,由倒太子变成了保太子。事态的发展,实是令人唏嘘不已。郑靖业的压力一点也不大,干翻太子他在行,逆向思维一下,郑靖业很快抓住了节点。而且,皇帝要保着萧令先,那么事情就不会很糟糕。
他当天宴散就见了一回太子,提示太子跟皇帝打好关系,同时对自家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的统统表示出关爱。
萧令先也不是个笨蛋,一边派人给秦越家发了不少安慰奖,一边以徐莹的名义给郑琰发了许多笔墨纸砚,还琢磨着要反击一二。站在萧令先的立场上,他的师母被人给鄙视了,当众为难了,他必须有所表示。唆使御史上本参人,这是最基本的手段。
然后大家都装成没事人地回家了。
第二天,没等萧令先安排的人上本,林氏的丈夫,礼部侍郎韩期恒先上本了,对于蔡氏让诰命于庶母的事情发表了评论。这篇论文很长,主要是从“尊卑有序”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这是一件讲究秩序的社会,没有秩序社会就会乱套,既然如此,那么,任何扰乱秩序的行为都是要被唾弃的。
蔡氏让给丈夫生母的诰命与嫡母的诰命是同级的,这就造成了侍婢与嫡妻平级,这是一个“恶例”,使婢妾与主母相抗礼。而秦越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居然纵容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表示他是一个不懂礼法的人,一个不守法的人是不能当太子太师的,请求予以撤换。
如果不撤换秦越,在他的坏影响下,太子以后会不会妻妾不分、宠妾灭妻?甚而至于在嫡庶的问题上犯糊涂?那可是国家的根本啊!这样让诰命的举动,如果是自愿,只能说是妇人无知。如果不是自愿,那就是秦越个人有问题,这还是一个沽名钓誉的行为。
这么说,理论上讲完全没错。
礼法之争,永远是轰轰烈烈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卷起袖子投入到了这么一片火热的战场中来。至于太子唆使御史上表弹劾顾氏家里瞒报奴婢人数和田亩的事情,根本就是被扔到了一边没人管!
韩期恒的奏折有理有力有节,让人无从驳起。郑靖业一方从“法理不外人情”着手,着重论述了“子坐而母立,亦非礼也”。
世家不干了:“妾通买卖。奴婢伤人,同于牛马伤人。婢妾如何得与嫡妻同?”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世家都是占据优势的,萧令先一方的辩驳是苍白无力的。不管郑靖业有多么狡猾,他都不能鼓励这样的做法,这是扰乱秩序的。
秦越再有坏水儿,现在也想死了,他快恨死这群没事找事的王八蛋了!他不是个不懂礼法的人,他没怨过嫡母,只是心疼生母,如果有怨恨,也是冲他爹去了:你丫没本事,还乱搞女人干嘛?现在他心疼的生母死了还要被挂墙头,他那个懂事的老婆又被人嘲讽,他还开不了口,一时心灰意冷,直想辞官不干。
但是耳听得嘲讽的声浪一声接着一声,秦越死死地坚挺着,他不能退步,退了就如了这些王八蛋的意了。
郑靖业看情势不对,目视皇帝,皇帝收到,咳嗽一声:“都不要吵了!丞相,你怎么看?”
郑靖业道:“昔年蔡氏上书请让诰命,今日反对的诸君何在?二十年过去了,再旧事重提,朝廷大臣果然机敏!”你们反射弧也太长了吧?“此议虽由蔡氏而起,堂上诸公实也有过!律法不阻相让诰命,是律法有错,臣请议律。”
蒋进贤慢吞吞地道:“则眼前之事就此不管?这是为政的态度吗?”
郑靖业道:“律定,则眼前之事断法有据。法虽不溯及既往,然后世判断有据,这才是谋国之举。”
皇帝一拍桌子:“就这样!众卿议律!”
池脩之回来就跟郑琰通报了朝上了热闹,边说还边揉了揉眉心:“其情可悯。”
作为正室党,郑琰对秦越报以同情,却不太欣赏池脩之的口气:“接下来议律,你是要嫡母与生母同封了?”
“怎么会?”池脩之伸手拉着郑琰一块儿躺下,“尊卑有序,嫡庶有别。我纵同情秦太师,也不能说他做得对。”这才是这个时代的男人的普遍想法。就是秦越,他也是这么想的,跳出他生母的事情,他与世家的观点实是一致的。
郑琰道:“我就不知道他们在吵些什么,不就是庶不如嫡么?生母比嫡母矮一级不就行了?”
池脩之道:“哪有那么容易就吵出这么个结局来的?妻一个诰命让与庶母,换了个低一等的诰命回来?亏了。再说,只低一级吗?至少得三级啊!”
第二百一十七章 唯一的收获
郑琰已经搞不懂这些男人在想什么了,只好默默地跟池脩之躺着,许久才说:“不对啊,本来是针对着东宫的,这么一吵,就吵到律法上了。”
池脩之含糊地道:“管他们呢,吵吧吵吧,吵着吵着太子就站稳脚了。”
郑琰心道,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啊?
朝上一直在吵吵吵,世家死咬着律法,声称嫡庶不平等的规定是不可以改的,诰命也是不可以乱颁的。没有道理你是庶子,你就有三轴诰命,人家嫡子出身,反而只有两轴,这不公平。庶母不给诰命,嫡妻也不许出让,因为“此乃公器,岂容私相授受”。
这样的争吵戳到了一个人的G点,哦,错了,是暴点。观众朋友们一直很关注的梁横同学不淡定了,他窝在詹事府里很多天了,也向太子进过言,结果…就没有结果了,一直被这么吊着。他有了品级,妻母也可以有品级,这品级只能给嫡母,虽然级别低,还不能叫“诰命”。他是正等着让生母风光的人,又是庶出,切肤之痛无人能比。天天脑补着各种理论,就是为了让庶子小妾好过。郑靖业这些人的辩驳在他听来根本就是隔靴骚痒,没说到点子上去嘛!
朝上乱吵,一直吵了七、八天,梁横坐不住了。他一直努力注意局势,虽上不得朝,也留意打听。翠微宫里的争吵持续了很长时间,足够他打听到个大概了。他也写了个奏本,通过东宫渠道赶紧递进去救场。本来这个本章是根本递不进去的,但是,萧令先毕竟是太子,他走了非正常渠道。
在奏本里,梁横阐述了为妾的不易,说了庶子的难处。不是生母的人都受了恩泽,为何亲生母亲还要被抛在一边?妻子明理,把诰命让给丈夫的生母,为什么还要被怀疑用心?
最后,梁横同学声泪俱下:“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不敬母,禽兽不如。”很是感动了不少人。
头一个被感动的就是萧令先,他妈就是个小妾,他做了太子也追封不了皇后,遗憾啊!对梁横的感受,那是感同身受!眼泪都感动得流了出来,泪眼朦胧地抬头看他爹,头就想上前一步,硬生生被他爹冷酷的眼神给逼了回来!
同样是庶子的皇帝,对于梁横的声泪俱下半点兴趣也没有!
蒋卓很干脆地回答梁横:“婢妾本是家财,身犹属人,以何抚育子女?且本朝律,子女从母,得不入贱籍,赖嫡室之宽容。人与禽兽不同,盖人知礼也。婢妾生子,若不知其父,敬生母无不可。否则,当敬嫡母。尔不知礼,如何入的詹事府?”
婢妾没有人身自由,她们自己都是别人的“东西”,拿什么养孩子呢?别说“跪乳”了,羔羊喝的奶是羊妈的,理论上来说,庶子喝的奶,都算是主人家的。再说庶子,你本来应该是仆役之流的,现在认了你当主子,你还要得寸进尺,你要不要脸啊?——蒋卓就是这个意思。还捎带地怀疑了一下詹事府职员的个人素质。
这一天的吵闹又是无疾而终。唯一的收获就是,梁横恨上蒋卓了。
萧令先比他大哥强的地方就在于他时时抱着他爹的大腿,他会时时跟他爹保持信息的畅通与随时的沟通。
“这件事情上,韩期恒说得对!”皇帝斩钉截铁地告诉萧令先。
萧令先非常不解:“为什么?难道母亲生下了孩子,是一点功劳也没有吗?”
郑靖业不得不向萧令先解释:“子之富贵,由父而来,与母何干?”
“可是——”
妇女之友郑靖业耐心地对萧令先道:“太子看过《户婚律》吗?如果赞同了梁横所言,则嫡庶大防溃矣。太子设想,经此一事,如果朝廷认了,嫡母还会容得下庶子吗?嫡妻操持家务,劳心劳力,最后竟与婢妾同,这是为人的道理吗?一旦形成风气,是要家国不宁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你明白了吗?”皇帝冷硬的声音从上面传了下来,他也不爽,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你不爽就可以不去同意不去做的。
萧令先心里转不过弯儿来,还是顺着他爹的意思:“儿臣听阿爹的。”
皇帝把他给单独留了下来,语重心长地道:“心里不痛快?不痛快也得忍着,你要掌管的是一个国家,不可以随心所欲。凡是想做事的人,都不可以随心所欲,不能因私废公,更不能因私乱公。对生母有感情是一回事,祸乱法纪又是另外一回事!凡事当从大局着眼,要看得长远。有些事情,你现在做了,没有什么坏结果,但是会遗祸子孙。一家嫡庶不分,乃是小事,如果没人去管,人人学样,天下嫡庶不分,就要出乱子!”
萧令先道:“庶未必不如嫡啊!”
皇帝摆了摆手:“错了!就拿那个梁横来说,他是庶出,他总要为庶出的出头。我以前还觉得这小子有些用处,现在看来,眼光太窄!他已经出仕了,娶妻之后就是一家之主,可他呢?还把自己当个庶子看,你说他有没有出息啊?身份已经变啦,他还自甘下贱,朝廷命官,把自己等于婢妾之流,糊涂、荒唐!从这一点上来看,他这个庶出,眼光上就差了一大截。站在这个朝堂上,就要纵观天下,不能囿于私怨!”
萧令先听得一阵心虚,皇帝最后说得是这个理儿,萧令先听进去了,只是不能很快消化:“不能开一特例?律法上说得细一点儿如何?”萧令先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梁横的那个细细的条陈。什么嫡母如果宽容怎么样,如果不宽容怎么样一类。
“最好不要有特例,有一就有二,终至人人效仿。律法,不能分得太细,越细,越没办法去执行。本朝断案,除了律,还有例呢!”
萧令先低头想了一想:“如今朝上吵得也太热闹了。”就因为律法不能太细了,所以要吵出一条言简意阂又能表达各方观点的妥协条文来,真是费心口舌。他爹说得有理,不过,他还是觉得梁横有可取之处,梁横的大局观不太好,但是,某些地方,还是能当成快刀来用的。
皇帝失笑:“这不挺好么?你看他们现在还咬着秦越不放吗?”
萧令先哑然。
皇帝幽幽地道:“我只盼他们能吵到我死,他们也就老实了。”
萧令先的眼睛湿润了:“阿爹!”
皇家父子在上演温情剧,郑琰正在灯下跟池脩之拨拉着算筹算家用。
“唉呀呀,怎么这么麻烦呢?”郑琰支起胳膊托着腮。
池脩之手指翻飞,摆弄着算筹,把手上的这一点算完才回答道:“家事可不就是这么琐碎么?”做这些工作他比郑琰还要熟练,他自幼就是管着两边的家庭事务的,不似郑琰,杜氏、赵氏再锻炼她,也没有事无巨细全放手给她去做的道理。
郑琰看了看手中的册子,她建档的意识比较强,事情多,当靠脑子也怕记岔了。郑琰道:“倒不如先去教坊招几个人过来顶一顶,眼下就是弄出人来,也要聘教习,一时半会儿也当不得大用。”
两人在商量着蓄养家伎的事情。
宴请奏乐是常有的,池家没有家伎,郑家给郑琰的陪嫁里也只有区区十人,又是歌又是舞的,非常不够用。
池脩之道:“再两天就要请岳父岳母过来了,确实局促了。”怎么想,怎么觉得…老婆嫁过来之后是跟着吃苦了。
“还有你的同僚们呢,不设伎乐,未免寒酸,这样很不好,”郑琰嘟了一下嘴巴,“还得有支能拿得出手的曲子才行。”
池脩之捏捏郑琰的鼻子:“家中还有古曲的谱子,可惜不能用啊。”不流行了。
郑琰眼珠子一转:“歌舞就交给我好了!只是要再养上二、三十个人,我着实肉疼。不养又不行,好惆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