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池脩之止不住笑道:“不让你白等的。”

众目睽睽之下,两人就这么拥抱在了一起。直到下摆被拉来扯去,低头一看,三个小东西正在刷存在感。

池脩之弯下腰,一手抱起一个,三郎、四郎猛然间没认出他来,胡乱挣扎了一下。郑琰抱起二郎:“还不叫阿爹?”

二郎歪着头,咬着手指头看了一下,犹豫了一下下,才坚定地开口:“阿爹~”

三郎四郞跟着一齐叫:“阿爹阿爹~”

郑琰嘲笑道:“终于认得啦?白让你们看画儿了。”天天拿着素描让孩子认爹,就为了防止孩子太小,记不住亲生父亲的样子,没想到见面了还是差点掉链子。

三郎抱着池脩之的脖子嘀咕道:“画上黑乎乎的。”郑琰脚下一个踉跄,个呆货,那是素描啊!

四郎抱着池脩之的脑袋也嘀咕:“阿爹也不白,”扭着小身子与池脩之打了个照面儿,“没有阿娘白。”

萌物×3,池脩之看着三个毛茸茸的小脑袋,抖抖胳膊,把小四儿抖下脑袋,又把怀里的两个孩子抱得再紧一点,一个亲了一下,凑过头去又大大亲了一口次子:“进去说话。”

到底是血亲,不大会儿功夫,三个小东西就在他们已经换完了衣服的爹的身上乱爬了。池脩之享受地眯起了眼睛,手在三个小家伙毛茸茸的脑袋上乱摸一气,纵容他们抱他的大腿扯他的胳膊。

郑琰从旁道:“明日要拜访先生,然后是我娘家和外婆那里,接下来就要设宴,政事堂诸人也不能少了,你的故交我也下了帖子了,今天你就在家里跟他们撒欢儿吧。”

“那敢情好,”池脩之抱抱这个拍拍那个,“春华长生怎么样了?”

“春华明天有旬假,长生明日旬考,放学早。”

“他们都还长进?看着信里写得倒是不错。”

“那是当然。”

三郎爬下榻来,池脩之弯腰捞起了他:“做什么去呀?”

“我也有写功课!”

经他提醒,一兄一弟也跟着嚷嚷要取功课来,池脩之又做一番评委:“二郎写得最多,三郎最工整,四郎卷面整洁。”竟是每一个都夸了,大大地满足了宝宝们的虚荣心。

冬季日短,宵禁的时间也比夏季略早,学校放学也早,不多会儿池春华与池宪也回家了。两人穿着镶毛边儿的青锻校服,一身毛茸茸的。小春华冲上来抱着池脩之的胳膊就喊:“阿爹,我好想你~”一只手往身后乱抓,抓起她弟弟就往池脩之怀里塞。

招了池脩之稀罕地又一手一个搂了过来:“我也想你们呢。”

两个家伙很给面子地没有跟他们爹告诉,说郑琰不吃午饭等等等等,拥抱过后才退开两步,又行了个礼。池脩之招招手,他们这才往榻上跟弟弟们滚作一团。池宪一直绷着的“长男风范”也扔到一边了,靠着他爹,眼睛一眯,跟池脩之的神情要多像有多像。

郑琰心道,这大概就是天伦了吧?

纵使在娘家已经碰了一回头,郑瑜还是往妹妹家跑了一趟,她是跟吴熙一块儿过来的。池脩之返京,亲朋好友见了个遍,没道理不跟大姨子一家联络联络感情。接到请帖的吴熙夫妇也乐得前往,不但夫妻俩到了池府,连孩子也一起带过来了。

这一天正好是休沐日,池春华很哈皮地放假,池宪很哈皮地考试,初级班的课程比高级班要略少略简单,他考得很快,估计赶在午饭前就能回来了。郑琰带着书法课,这门课不用特别考试,单看平时功夫,她回来得更早,回家就准备设宴款待姐姐一家。

第三百八十四章 准皇后的戳儿

池春华被郑琰有意在带在身边,让她耳濡目染一下如何掌家、如何安排人手,顺口还说了些设宴的要领,比如对姐姐一家既要亲切又不可简陋等等。池春华听着母亲安排布置,一时也不能全都记下,只记得一半儿,把余下不懂的暗暗存在心里,准备过一时再问。

宴席设在中午,如果是晚宴的话,一不小心就容易到了宵禁的时间,吴熙自为京兆,虽然也能开条子走路,却也不好太嚣张——上头还有父母什么的,全家夜不归宿什么的,面子上不太好看。

郑瑜一家到的时候池宪还没回来,她的三个儿子与郑琰这里三子一女在父母们打过招呼之后,交叉拜见姨父、姨母,然后兄弟姐妹的相见过,池春华得了母亲的眼色,邀请表兄表弟去一边玩耍。池脩之就招呼着吴熙去书房说话,两人是连襟,又同居高位,年纪相差得也不算太大,在朝上都是互为助力的,自有许多话要说。

郑琰就与郑瑜两个凑到一起说些私房话。

郑瑜颇为快意地道:“这两天我们那家里可乐了,阿沈这回丢脸丢大发了,也不知道的那天的事儿就传了出去,沈家使人把她接了回去,回来就一副得道先贤的样子,一举一动都比着书本子呢,老夫人也不开心。她们怕还疑上我了呢!我只当不知道,我越平静,她们越憋屈。爱怀疑就怀疑去,难不成她还做对了!就算没存了坏心,像三娘说的,她那也是心里当咱们是听不出来的傻子呢,我呸!谁比谁傻啊?”

这姐姐到底意难平,郑琰情知郑瑜就是个普通人,即使不大方吧,也不算太小气。这一回可发作恐怕不止是因为这一件事儿,大约是之前沈氏无意中的架子拿捏得过高,王氏又一直偏心小儿媳妇,这是积怨已久。

“气过就算啦,”郑琰意思意思地安抚了一下姐姐的情绪,“还得一个锅里抹勺子呢,老夫人还占着辈份儿。”

“也就是辈份的事儿了,”郑瑜俯在郑琰耳朵上悄声道,“这是没法儿焐暖和的,她一意想求娶个世家女,我败在出身上,又不能立时死了重投胎,装得再像也没用,就这么过了呗。反正她们不招惹我,我就这样过了,谁招惹我,她也别想占着好儿。这一回她怕是怨上了,阿沈也是吴家媳妇呢,就算说错了话,她心里一时不痛快,缓过来又该想我把事情捅了出去让人说吴家媳妇不好。”郑瑜回娘家本就是有心告状的,捅出去她也就认了,一点也不怕事儿。

郑琰嗔了她一眼,掐了她一下:“可别叫姐夫听见了。”心中却想,这话很应该让春华来听一听,也学一点门道。自己家里人口实在是过于简单了,事情也少,春华虽然不笨,经验上的差距却不是智商能够抹平的。

“那是,你当我傻呀?”

姐妹俩说私房话,那边儿一对连襟的对话就正式得多了,池脩之先谢了他离京这一段时间以来吴熙对他家里的照顾。

吴熙带一点小得意,也很谦逊地道:“都是亲戚,这是应该的,且我也没出什么大力气,七娘从小就让人省心。她们姐妹好得很,我们也是同朝为官,互相帮个忙,不值得一谢。”

池脩之又客气了几句,吴熙也顺便问一问北方局势:“究竟如何?定远将军可抵得住?朝中前阵儿颇有些风言风语呢。”

池脩之道:“你见过不吃肉的狼么?双鹰王只要有了力气,必是要南下的。且看如今他没有过来,就知定远军还抵得住,前一阵不过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说来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只有千里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呢?”

吴熙叹道:“也是。不瞒你说,我也曾意动呢,家中祖上也是军旅出身挣下的这一片家业,如今我虽是袭爵的,可到了我这一辈就得降等,要有个功劳呢,兴许能不降等而袭。真能如愿,我也不愧对祖宗了。”

池脩之道:“男儿马上觅封侯,不瞒吴兄说,我也有此意。可自打上回出了那一档子事儿,如今控得可严,派也只会派积年老手去。吴兄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倒不急在这一时。为京兆仔细些就行,我这一外出,却是千头百绪。”

吴熙同情地看了池脩之一眼:“你是憔悴了。”

池脩之也很体贴地为吴熙出了个主意:“我看阿岚也渐长成了,你怎么不把他弄去做亲卫呢?圣人还小,打小的情份最难得了。”

吴熙一脸后悔地道:“谁说不是呢?没抢过啊,就是岳父家里,也没捞着几个近身的机会。说来杞国公家真是不厚道,皇太后恨不得把圣人用徐家人给围起来,这不多此一举吗?要不是徐三死了,这会儿昭仁殿里除了姓萧的,就只剩姓徐的小娘子啦!皇太后之心,路人皆知也!”

池脩之唇角翘翘:“圣人终有长大的时候。”

吴熙会意,大力赞同道:“就是这样!”

连襟两人初步达成了共识,池脩之家族势力单薄,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争取更大发展。池家这边势头非常之好,本来血脉单薄现在也繁茂了起来,像是个复兴的样子,吴熙也没有不跟进的道理。

吴熙的心里还觉得,外甥女池春华比萧复礼只小那么几岁,小姑娘又懂事又漂亮,身世也是一等一的,虽说池脩之把京兆池氏从世家里降了出去,可要回来,还是再订一回《氏族志》的事儿?到时候只凭这一个姓氏,就够干掉无数竞争对手了。

还有岳父这个首相戳着,小姨子还是萧复礼的老师,师生关系良好。池脩之三十岁已是一州刺史还做过九卿之一,混个几年,等萧复礼要议婚的时候他也能回京了,怎么也要涨那么两级吧?池脩之夫妻两个也挺会做人,合作起来也不吃亏。

池脩之道:“那也是数年之后了,眼下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做事,圣人虽然年幼,却是聪颖的。”

正跟表哥们玩的池春华完全没意识到,她姨父心里已经给她盖上了个准皇后的戳儿。

各自聊了一会的天,池宪考完旬考回来了,小伙子心里挺得瑟——所有的题目他都会!当然,脸上表情一定要谦虚一点,他是有风度的男子汉。

回到家里先拜姨父再拜姨母,被问及考得怎么样,他努力谦虚地道:“题目都会,都答完了,等先生判完卷子才知道究竟好不好。嗯,不敢吹虚。”

池脩之挺满意,不过对儿子他是严格要求兼鼓励为主,就不哄孩子。郑琰开口道:“考完了就歇半天儿,去换了衣裳来用饭。”

因是家宴,也就不分姓别,上首两对夫妇,左右一排大小豆丁。池春华成了个稀罕,被郑瑜拉到怀里坐着,口中还说:“我就想要个闺女。”

池春华绝对遗传了她娘的特性,顺着竿子就爬,抱着郑瑜的胳膊道:“那您先拿我疼一疼解解馋吧。”

郑瑜笑不可抑,指着郑琰道:“这丫头像你!”说着摸摸外甥女的毛脑袋,忽然顿住了手,“大娘怎么还没有穿耳洞?”小姑娘六岁了,也该穿耳洞了。

郑琰眨眨眼,坏了,忘了。

池春华一脸坑爹地表情:“阿姨,疼我不是这个疼法的!”

郑瑜笑个不住,吴熙又盛赞外甥女果然活泼可爱又会让长辈开心。

一顿饭宾主尽欢。

吴家人返回之后,郑琰把孩子们赶去休息,自与池脩之交流一下今天所得。先絮叨一回:“春华得穿耳洞了。”次又说了沈氏的事情。

池脩之冷笑道:“眼见世家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除了摆谱儿招人厌,竟是不剩下什么能耐了。”

“也不能这么说,李神仙就不是凡人。”

“那是,他是神仙么——便是蒋卓,也不简单呐,如今没了先帝压着,再有人乐得提携,他的成就也不会小。可惜了,世家毕竟不如以前了。放到以前,沈氏女别说本宗旁枝,只要姓一个沈字都不会嫁到吴家去!眼下倒好,嫁都嫁了,还要拿捏着身份,殊为可笑!就是这样作,世家才会越来越衰落,世家者,世卿世禄之家,他们倒好,当个官还要挑,不清贵的不要、听起来不雅致的不要、管的事情粗俗的不要,白白拱手把命门让人。朝上的寒人,哪一个不是在俗务里挣扎、磨练出一身铜皮铁骨来的?室内娇花遇上一双辣手,能敌得过吗?他们再悟不透,只好去完蛋了。”

也许是戳到了池脩之的雷点,他一顿狂吐槽,听得郑琰黑线不已,跟着附和两句:“总有有识之士的,至于那没见识的,谁又能替得了他们活?看眼下这样子,总能再风光个五、六、七代。”

池脩之长出一口气:“那也与咱们不相干。”

“是,不与咱们相干,可外祖母那里总与咱们相干吧?她可想你呢,去那里的东西我都准备好了,带上孩子去看看。”

“好。”说着池脩之不由自主地摸摸脸,完蛋了,变黑变瘦了,回京不过三两日完全没养回来,到时候外婆又要哭了。

郑琰则想着,到时候三个小的可以带过去,春华和长生却要上课。正式探望长辈没有下午去的吧,是请假还是不带他们呢?斜眼看了一下池脩之,郑琰咬咬牙,决定给两个小的请小半天的假。

次日请假最好,因为是老师公布成绩、点评考卷的日子,郑琰毫不客气地就用了“特权”挟着儿子去探望他曾外祖母,至于上午没有听的课,她已经联系好了周边和夏侯霸的助教,放学后给池宪补课。春华上午的课是女红和书法,这两门课主要是靠练习,偶尔少一节也不是大问题。

一家子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往池外婆家去了。

第三百八十五章 池外婆过世了

池外婆近年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只因年高,又思念池脩之,一想到宝贝外孙跑到战上去,小心肝就止不住地乱颤,时不时要哭上一场。见到池脩之,看他好像黑瘦了些,登时落泪道:“你在外面吃苦了啊~”

池脩之心说,来了,拿出十二分耐心哄道:“我做刺史呢,就是管管事儿,又不用我去做什么力气活。总要看着瘦一些,陛见的时候才显得没有去享乐。”

池外婆十分好哄,果然收泪:“对对对,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可不能渎职。”

郑琰这才得空让孩子们拜见曾外祖母,池外婆见过春华和长生,三小却只在他们还不记事儿的时候亲往池家见过一回——这仨小时候太弱小了,根本不敢拿出来随处显摆,想看只有到池家去看。

看到池脩之也是儿女成群,池外婆又欣慰地落泪:“这样好啊,多好的孩子啊!这么些个小小子,开枝散叶的,你池家终于有盼头了,我也算对得起你娘了,”同时高度表扬了郑琰对池家所做的贡献,“以后就都交给你了。”

郑琰答应着,心道,这不是早就交给我了吗?怎么又说一回了呢?赶紧把孩子们哄上前逗老太太开心。

池外婆是个和气的老妇人,样貌也端正,虽然动不动就哭,孩子们却也不讨厌她,陪着她说了一会儿话,春华还剥了个桔子喂她吃了两片。留下来吃了一顿饭,眼见是池外婆午睡的时间了,这才辞了出来。

春华和长生姐弟俩直接上课去了,郑琰和池脩之带着三小回家,把小东西们哄去午休,郑琰又与池脩之商议起晚间宴请朱寰等人的事来。

这些日子随着男主人的回归,池府着实热闹。在池脩之离京期间郑琰把这些关系处得很好,甚至连她未嫁前在熙山时遇到过的卫王表侄赵延寿的妻妾这些年她都没拉下,由此可见她家学渊源,亦可窥郑靖业这么些年如何能拉起一个大党与数百年世家相较的本事了。

只是没想到热闹了没几天,堪堪把亲朋故交拜访了一回,还没来得及歇息,池舅妈使人送来讣闻——池外婆过世了!

外祖母为小功亲,五服之第四等,其服以熟麻布制成,视大功为细,较缌麻为粗,服期五月。按制,郑琰与家中子女为池脩之的外祖母守制当减一等为缌麻。缌麻,五服之末等,次于“小功”,服以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

池外婆过世,家中无男丁,于外需池脩之照料,于内则由郑琰帮衬,举凡发讣闻、见宾客、换布置乃至取棺木、定碑文等等一应事务都由池氏夫妇来操办。

池外婆的丧事也只有让池脩之来办才能办得风光一点了,否则光是这追赠的事情,就没有现在这样的等级。池外公在世的时候做过七品小官,追赠的时候有池脩之戳在那里,给池外婆就再增上了一级。且这追赠的学问也挺大,同是追赠,同样的品级也有不一样的待遇,就跟追谥皇帝似的,文、武和幽、厉,那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是人都知道这场面是池氏夫妇撑起来的,然而名义上的丧主却是池舅妈谷氏,池脩之并算是外婆家的人。

池外婆家的亲朋故旧早已渐次凋零,有也是些小官又或者已经沦为平民的,倒是看在池氏夫妇面上、以“世交”名义出现的人着实不少,此情此景,池脩之感慨良多。

没有“孝子”也没有许多的亲族,这丧事虽然有权势作门脸,办得也不如周全人家那样体面,许多仪式完全没有办法做全了,最后埋葬也显得有些草草——人少,真是没办法。池家几个孩子也在池外婆堂前磕头上香,因不是这家的子孙,守灵也不合规矩,只有池舅妈全程支应到底,十分辛苦。

因不是事主,郑琰也就不去揽那个事,把该做的做完,就退到一边。谷氏到底也算是末落世家女,虽然一直空谷幽兰似的活着,家中一应柴米油盐就没操过心,于礼仪上的事情却是懂的,丧仪上的事情倒也办得有模有样。

郑琰得了空还得回家——她家里那一摊子事儿可比池外婆这些事儿多得多了。

看到郑琰回来了,叶远还吓了一跳,因是数代老仆,故而多问一句:“娘子怎么回来了?那头事儿多呢,舅家娘子不像是能顶事儿的人。郎君独个儿在那里,支应不到内宅的事儿。”

郑琰道:“我看着她主持这事儿还是妥当的,依礼而行便不会出错。夫君在那里了,我再不得空回来瞧瞧,家中应酬要怎么办?”叹一口气,“再者,我们都在那里了,倒有一大半儿人不是冲着事主去的,弄得太热闹了,不像个样儿。”

叶远不再多方,家中不少庶务他能给支应,独这应酬,他的身份差得太远。遂上前汇报了一些外务:“先前有些帖子还是积下来了,如何处置,还请娘子示下。”

“先前能见的都已见遍了,这些,等会儿拿郎君的帖子回了吧,就说正在孝中,请他们多担待了。”

叶远应声告退。

郑琰回到正房,阿庆迎了出来:“娘子可回来了,累坏了吧。”上前服侍郑琰换了衣服洗了脸,又上热茶点心。

“还成,春华他们呢?”

“还在写功课。”

“不要去打搅他们了,这些天他们也累了。”因有孝,春华和长生就都在学校里请了假。这孝不大不小的,既不好天天守着池外祖的灵堂,也不好曾外祖母丧事没办完就上课,就都在家中自习。

阿庆自从当了妈,行事比以前更是利索,嘴皮子也快了:“郎君还在那边呢,娘子先回来了,那边的舅家娘子可不是什么能顶事儿的人,到时候有事找不到娘子,别再落埋怨了。”

不等郑琰开口,阿肖就道:“郎君却是明理的人,至于埋怨不埋怨的,就是做得好了,也未必能得一个好字呢。就是眼下这样的丧事,还不定是不是有人要嚼舌头呢,管得多了,说你外姓之人揽事,管得少了,又说你亲戚不肯帮忙,嘴长在别人身上,哪是由咱们作主的。再说,还得处置家里的事呢。”

阿庆叹道:“是呢,”又小声一道,“现在下就只剩下舅家娘子一个人了,那位可不是什么省心的主儿,看着跟喝花上露水长大的神仙似的,留在原宅里,出个事儿又是咱们照顾不周,接过来,且有得碍眼了。”

郑琰瞪她一眼:“别乱说!她是不肯过来的,再艰难,也要守着本家,单这一条就够让人佩服的。”

阿庆与阿肖对望一眼,心道,守来守去的,还不是要让别人养?好吃好喝的供着,万事不操心,还要摆一摆长辈的架子,有甚好佩服的?——当着郑琰的面却不说这话了。

郑琰晃晃脖子:“不说这些了,赶紧的,把要改的都改了。全家大小的衣服,喜庆的颜色是没法用了,冬装已经订下了一半的份量,交来的就先算了钱,另一半现在也不用做了,赶紧改些素色衣服吧。他们小孩子只是缌麻,年纪小太素淡了也忌讳,不要太花哨了就好。还有帐幔等物,也去了艳色的。”

原本准备过年的东西因这一丧事就要推倒了重来,虽不是一姓之亲,到过年的时候全家也还在丧中,就不能吹拉弹唱的太热闹了。过年就要图个热闹,再雅致的人家到这会儿也不免大红大绿起来,还有各种应酬,都要重新考虑了。

阿香飞快地记了下来,又说:“那郎君过阵子启程北上,带的行李是不是也要略改一改?”

郑琰早在池脩之还没回京的时候就给他订了数套冬春的衣服,好在考虑到池脩之是去干活的不是去显摆的,她给准备的衣服都不花哨,颜色也是冷色系居多,需要替换掉的并不多。

“再添几套素服罢,再量一量尺寸看有没有要改动的。”在司州的裁缝未必有京城的好,留下尺寸,在京中提前给池脩之置办好夏秋的衣服送过去,穿着也齐整。

阿祁又回给春华订的数副耳坠阚霖那里飞快地先送了几套过来备用,打开匣子给郑琰挑看:“样子都很别致。”郑琰选的耳坠都是小巧精致的,纵有镶红宝石等的也留了下来,预备出孝给春华戴,现在戴的就是银镶着小珠子。

又说了一些过年人手的安排,郑琰把阿庆单留了下来:“我有件事,却是要问一问你的。”

阿庆心道,我回来的时候把该汇报的都汇报了呀,郎君也很乖,木有什么绯闻。口上道:“娘子只管问。”

“春华、长生都大了,长生也读书了,学堂里不缺同窗,在家里身边总要有些差不大的人一道才好,我记着你家里的阿青与长生差不多大?可愿放在长生身边?”

阿庆喜不自胜:“这还用问我么?我是打小伺候娘子的,阿文是侍奉郎君的,阿青当然要服侍大郎。”

郑琰道:“也不白使你的人,长生读书,不许带书僮伺候,可他们小孩子家聚在一处,要是能听课,也随他。将来学堂会开得更大些,我估摸着,助教们抬抬手也教得书僮一二。阿青要是有悟性,我与郎君都不会拦着他上进。”

阿庆是知道郑氏的习惯的,郑安国徐梁皆是郑靖业书僮,于今如何?郑琰早有让叶文脱籍之意,但是叶远死心眼儿不乐意,叶文自己读书有限也不乐意到官场上混。如今郑琰有意抬举她儿子,阿庆一半是觉得在池家也不错,一半也想儿子出息。不管哪一条,跟着长生也总是不错的,当下应允:“都听娘子的。”又建言春华也是半大姑娘了,该从小养几个侍女慢慢培养成心腹才好。

郑琰笑道:“她那里我留意着呢。”

当下通知叶远,把阿庆的儿子叶青给了长生跟着,郑琰还有计划给长生再添几个年纪相当的小厮,却是要慢慢评估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 一个头两个大

她对池春华更慎重一些,说不好听的,儿子粗糙,不老实了就揍到他老实,对女儿的管教却要小心许多。女孩子容易吃亏,特么万一弄个红娘来,帮着小姐去私会张生,卧槽!杀她全家都来不及!

处理完家中的事情,郑琰还要到丧礼上再晃一晃,告辞池脩之家中之事俱已安排妥当。池脩之外人面前总是冷清一张俊脸,现在熬得更是白中透青,听郑琰说:“都安排好了。”之后,才透出一丝疲态来:“叶家的孩子自是信得过的,都照娘子的意思来吧。娘子辛苦了。”

“跟我还客气什么呀。还有一事要问你——舅母以后还住这里?”

池脩之点点头:“我问过舅母了,她还是要守在这里的。”

“那咱们还照旧奉养就是了。”

池脩之欣慰地道:“我要出外,总是麻烦你。”

“你就是在家里,这也是我的事儿,时候不早了,你眯一会儿,过两天就要启程了。”

外祖母并不是亲祖母,北方正在用人之际,池脩之也只能在丧事办完之后就回司州。丧外祖母的,不给丁忧也不用丁忧。池脩之年都没在家里过,就得回去了——过年了就得组织春耕生产,现回去就来不及了,得提及做计划。

因池脩之遭逢外祖母之丧,留京期间的许多活动都被限制了,连顾益纯和郑靖业那里都没能去几回。只在离京之前悄悄去拜访一下,顾益纯对学生比较放心却也止不住关心:“大战在即,别的事情尤事,但涉战事,无不小心。年轻人都有雄心,你却要稳住!”说得池脩之脸上微微泛红。

郑靖业却又是另一番说词:“要勇于任事,不要以为只有冲锋陷阵就是有担当了,后方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千头百绪,只有后方稳住了,前方才能有成果。苦点累点不要紧,真正心里透亮的人都看在眼里呢。”

池脩之心知朝上反对再兴战事的人并不算少,双鹰王突进境内又亮出了锋利的屠刀,存在感太强烈了,激起了部分人的斗志,也吓破了部分人的胆,议和的声音也不算微弱。郑靖业却是主战的,也顶了不小的压力,至今还在与人磨牙。

本来卫王作为皇室之长者,又曾为顾命大臣,也要多嘱咐池脩之两句意,不幸池脩之遇到了丧事,卫王也遇到了丧事——他死了个侄子。

对卫王来说,他侄子多了去了,这些年也死了不少,总该习惯了。这回死的人身份却不一般,乃是他大哥的幼子,昔年最宠爱的苗妃的独生子周王。老皇帝的儿子经过几番的拼杀,如今只余下六个,秃子头上的头发,缺了哪一个都很明显!

更坑爹的是周王萧令祊他身后无嗣,连个遗腹子都没有!苗妃自打老皇帝死后,这些年深居简出,平常连府门都不出一步,可是儿子一死,她又跑出来了,不能让儿子断了香火啊!她吵着要过继。

皇帝的话应该是最算数的,可萧复礼年纪太小。徐莹身份也算可以了,又拎不太清楚,论吵架,估计吵不过苗妃。卫王一个头两个大,他本不是娴于政务的人,又遇家里的事情,哪里还有心思过问这个?转脸跟苗妃死磕去了。

苗妃是想给儿子过继个嗣子的,可是十郎萧令德太猥琐,十八郎身份尴尬又跟萧复礼感情不合,养子吴王萧令仪到现在也只有一个儿子而已。其余尚有歧阳王萧令安、长水王萧令信家有孩子,苗妃想挑看起来合意的,可资质太好的,谁家又舍得呢?

最可恨是卫王他兄弟曹王,这货比他还缩,出了这样的事儿,他好像也怕了苗妃的泼辣了,居然称病宅在家里不出来了!

池脩之的车队出了城门的时候卫王正在大发雷霆:“去把曹王给我抬过来!”心里暗骂这个兄弟太狡猾,装一副老实样,把难题都推给别人。有本事你装死啊?

卫王府的人还没出门,曹王府来人送讣闻了:“曹王殿下薨了!”

窝勒个去,卫王抬手给了自己一嘴巴。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原本都是她熟悉的,她曾在这里住了二十年,在这里享尽尊荣、养育儿女,在这里发号施令、接见命妇。现在这里成了别人的地盘,摆设也变了,人也变了,周王太妃苗氏一片心酸。若非有事,她也不想踏进这里。

两个儿媳妇一左一右侍奉着,也不能让苗氏的表情好一丁点儿:“二十四郎就这么去了,可他不能无后,我意给他过继个嗣子。这么大的人家,就是在民间,也不至取不中一个好孩子过继。宗室人丁又兴旺,太后、圣人与诸大臣不会不答应吧?”

话音一落,在坐的人一点也不吃惊,这都是些什么人呢?太后、皇帝、卫王、郑靖业、韦知勉、李幼嘉、宗正,人人事先都知道了,就等着她开这个口呢。不但知道了,人人都还有些盘算。

宗正便问:“太妃心中有人了吗?就是宫外过继,也得孩子父母愿意。”

郑靖业心中冷笑,愿意的人多着呢。

苗氏道:“我想要愿意的人家把孩子都带来,看哪个合了眼缘儿。”当初徐莹也主是这么挑的嗣子。

这个…略有些不太好办,显得别人家孩子跟青菜萝卜似的。皇太后能这样挑,苗氏也这样就略托大了。而且,苗氏先前有意挑选,却与几家的打算不一致,两处谈不拢,只好把事情摆到大正宫来商议的消息几位也都知道了。

徐莹心中略焦急,已经有人托到她这里了,她也有了个比较合适的人选——延平郡王萧令德的嫡次子。其余人虽有了主意,却也是不动声色。

周王死了,真是一件大事!

这个“事”在不同人那里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比如卫王,觉得是皇家的不幸,人口凋零。有些人比如礼部宗正寺,觉得是又添了一桩要操办的差使。却有更多的人瞧准了周王青年无嗣,盘算着过继的事儿!

延平郡王萧令德可以称得上一事无成,争皇位,他爹根本就没把他当候选人;做事情,从来没领过什么实职;娶媳妇儿,他老婆出身最低;养儿子,孩子都是老婆在带;就连欺男霸女,成功率也没有突破鸭蛋!本来吧,他这样儿也能混个曹王的下场——养尊处优不用做事儿,可不幸他把先帝给骂了,还被现在的皇太后徐莹把脸给亲自挠成了张鱼网!从此在帝后二人那里挂上了钩,所以从他爹驾崩到他弟弟被驾崩再到侄子登基,历经三朝,论辈份算是皇叔,他还是个郡王。卧槽,简直是直立行走生物界之耻!

就这么二货,要是长得可爱一点,还能说呆萌呆萌的,他偏偏又丑得让人不忍直视!用他最小的表弟顾宽的话来说就是:“古往今来人间难得一见的奇男子。”顾宽之货夸人的时候固然让人喷饭,损人的时候更让人吐血。

他要不是老皇帝的儿子,就这点本事,早不知道死几个死了,他又像小强一样顽强地活了下来,活到哥哥弟弟死了一大半,他还能有命醉生梦死。这不能不说他死去的母亲真是在天有灵保佑着他!

这货真是好命,亲妈在天之灵保佑着,亲姐姐在阳世为他筹划着。不得不说,长信大长公主实是个好姐姐,为了她弟弟萧十郎,也算是费尽心机了。与其弟不同的是,她既聪明又漂亮,很快就趁郑琰生育的空档在徐莹面前取得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现在周王死了,长信大长公主抽抽鼻子就能闻出这里面的香味儿来——周王是亲王,降等而袭嗣王也是个郡王!萧令德自己也只是个郡王,爵位到了儿子身上连郡王都没有了!萧令德还不止一个儿子,这些孩子以后要怎么办?萧令德又不是卫王,再跟妹子谈情说爱也努力给儿子们谋了好出路。萧令德就算想谋,也没那个能耐,长信大长公主少不得代弟谋划。

长信大长公主的公关活动非常的简单,她没直接找上徐莹,而是转了个弯儿跑到了杞国公家,与莒国夫人商量,为萧令德的次子向徐莹三哥的女儿提亲。莒国夫人正为这个孙女的前程发愁呢,没有父亲的女孩子,婚事上面难免要差上一些,可要让她低嫁了呢,又非常不舍得。

在周王过世要立嗣子的当口,长信大长公主来闹了这么一出,莒国夫人又不傻,如何猜得不出来?犹豫了一下道:“丫头正在父孝中,”说着擦擦眼泪,“恐不好议亲,郡王之子前程远大,岂是丫头能够高攀得上的?”口上说着谦词,心中却有些担心长信大长公主翻脸不认人。

长信大长公主道:“瞧姑母说的,姑母的孙女,太后的侄女,谁高攀谁呀?”有皇太后在,这账没法儿赖的。

“只恐周王太妃不肯答应呢。”

长信大长公主分析道:“要是圣人与十八郎父子情深,又或者吴王再有第二个儿子,我也就不讨这个嫌了。”十九郎和二十一郎被选择性遗忘了。

长信大长公主找对了门路,莒国夫人与杞国公一商议,摆明了就是欺负苗妃现在没能量,要怎么做全在大正宫。莒国夫人把话递到了徐莹这里,徐莹略一考虑也同意了:延平郡王萧令德有一大特点——欺软怕硬,前头你抽了他,他立马就抱头趴地听你的话。所以萧令德后来在徐莹面前非常之乖巧。

既然长信大长公主能想到,十九郎和二十一郎自然也能想到,他们两个家里也有几个伶俐的孩子,这都是要留着光大自家门楣的,否则儿子出息了,却不管你叫爹了,就跟那倒霉催的十八哥似的,你说坑爹不坑爹?相反,平庸一点的孩子,将来闯不出一片天地来,就要挨饿受苦——如今皇家也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拿到高爵了——过继给到周王名下,一下子就是郡王了。

主意都打得挺好,只不过十九郎找的是卫王,二十一郎选择拜访郑靖业。

卫王对于他十九侄子的想法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说:“且看看,还要看周王太妃怎么说。”他也打不了这个包票。

郑靖业可没有卫王那样好糊弄,听了二十一郎的意思,面色不变,依旧是笑吟吟地,说出来的话就比较耐人寻味了:“周王嗣子,未来之郡王,也要良质美材方可。”

说来惭愧,已经坑了老皇帝选定的继承人,又间接趁乱坑了诸王好几把,以至于坑死了好几个人,这个老狐狸心软了一回,想起苗妃被坑得惨,又想起老皇帝生前最后的日子里最心疼的其实还是这个小儿子,便不肯让人轻易糊弄了苗妃。

二十一郎的段数比郑靖业差得太多,被说中心事,背上生汗,含糊着竟不敢撒谎说他要把个呆儿子弄去给弟弟当嗣子。郑靖业看着二十一郎的背影,心说就你这样的也敢出来算计人?对手是谁都不清楚呢!

郑琰一听说周王死了,她心里咯噔一声,就派人盯住了杞国公府,接着就把消息传给了郑靖业。父女俩一番密谈,具体谈了什么,外人并不知情,只知道谈话过后,两人周围的气场都舒缓了不少。

走门路的当然不止会走一处,李幼嘉、韦知勉那里,这几家也活动了。萧复礼生父那里,则是由王妃出面,在卫王、宜和、庆林等处也活动了一番。

第三百八十七章 过继

卫王跟他皇帝哥对于女人的品味截然不同,卫王喜欢解语花,对于苗妃这样的“泼辣货”着实欣赏不来,头疼地道:“你愿意,还得看人家父母愿意不愿意,不能你说这孩子好就要抱去养,没这个道理啊。”

十九郎已火速避韦知勉一孙入王府,又许诺,如果事情成了,则再辟韦知勉另一庶孙入王府,给一出身。韦知勉家族人口只比郑靖业多不比郑靖业少,儿孙们的仕途也够他愁的。故而韦知勉也跟着附和:“正是此理,既不可令周王殿下身后凄凉,更不能强夺人子。不若各退一步,如何?”

徐莹当即同意:“咱们定一个好孩子,也好跟人家细声细语地商量,否则把人家儿子都叫过来看完了又打发回去,虽然是太妃的晚辈,也显得不把孩子们当回事儿了。”演技不太好地掐指算了算,故意略过了十八郎家里的人,又胡乱点评一番,最后提议了萧令德的儿子,盛赞这孩子懂事儿。

卫王一想,咦?完全想不起来这是谁——孙子辈儿太多了。韦知勉固然不同意,力荐十九郎之子,卫王还是没印象。李幼嘉则受二十一郎所托,为其张目,独郑靖业不开口。

徐莹对小辈们倒是比较熟悉,把韦知勉和李幼嘉所荐之人都给批了一回:“呆呆木木的,书也读不好,话也说不全的,不顶用。身子也不好,不若十郎之子,已经有十一岁了,好养活。”

韦知勉与李幼嘉更毒,直接攻击萧令德,这货全身都是破绽,没有一年没惹祸,随手捡两条都够使的,这两位是朝堂打嘴仗打出来的,绝对口上无德:“生父若此,耳濡目染十余年,谁敢保证品性,到时候算到周王名下,别让逝者蒙羞!欺负死人不会说话吗?”

吵得那叫一个热闹!给个亲王立嗣,竟比当初选小皇帝还纠结。

人人都要算计周王的死,由不得苗妃不炸毛!她死了儿子,正在伤心中,已经有人盘算着她儿子的遗产了,这教人如何能忍?所谓同性相斥,苗妃先掐徐莹:“果然十郎的儿子好,太后当初怎么不过继了去?”看一眼萧复礼,“当初圣人并不在候选之列,太后一眼就没相中十郎家的儿子,这才又找补的圣人。”

从来只有徐莹噎人,没有别人噎她,现在被苗氏这么一堵,殿中老男人们人人觉得畅快。

周王太妃一辈子也只在老皇帝那里吃了口大亏,亏么,吃一次就够了,这回谁也别想再算计她儿子!然而她儿子又需要一个摔盆捧灵的来办丧事,这事儿她还得求着人家,这问题就来了。

僵持不下之下,苗氏对郑靖业道:“首相为何一言不发?当初圣人对相公何等信任,如今他的儿子去了,你不为他儿子说点什么吗?”妄图激起一个政客的良心神马的,本身就是一个天真的想法。

郑靖业却好像被感动了:“立嗣事大,不如缓行,眼下请吴王子权充孝子,大事过后,再定不迟。”吴王妃嘴唇动了动,终究没吱声。

徐莹道:“这如何使得?别传出闲话说把吴王独子给过继了,到时候不好收场。”

郑靖业道:“是不能因为周王薨逝就随意给他过继子嗣,总要一个好孩子才可,否则出身再尊贵、身体再好、书读得再多也不能够,对吧?”众人一齐点头。

“都叫来不合适,那就一个一个来议吧。”他记性好,功课也做得到家,一个一个把萧复礼的堂兄弟们挨个儿点出来,自然招致一致的反对,周王的侄子里除了要继承父亲爵位的,余下的竟没一个好人!

郑靖业道:“宗室的事情,萧姓之人皆可。唔——”唇角诡异地勾了起来,对卫王道,“听闻十一郎育有三子?”

卧槽!

卫王一头汗:“不好,哪有亲侄子不要偏要过继堂侄的?”

郑靖业摊手道:“我们不是说过,要给周王一个好孩子吗?大伙儿都同意了。这不是亲侄子都被挑剔干净了吗?十一郎模样好,文武兼备,夫人又系出名门,无可挑剔了。”

韦知勉大恨,早知道他该提名自己外孙的——他闺女嫁给卫王世子,生了好几个儿子呢。李幼嘉见郑靖业发话了,马上与郑靖业保持一致。徐莹不肯同意,借用了卫王的观点:“隔得略远了。”

苗妃脑筋一转,她玩阴谋玩不转,却知道最朴素的法则:谁最凶残就跟谁保持一致。当下对卫王哭道:“我丈夫没了、儿子也去了,如今寡妇人家,谁都想塞个破烂货给我做孙子图谋家产,你做叔父的,就眼看着侄子被人作践么?你子孙兴旺,匀我一个又如何?”

卫王也想哭了!这特么都是什么事儿啊?“再看看,再看看行么?”

谈不拢,徐莹果断地请苗妃去休息,苗妃道:“你们别想趁我回去了就擅自定了,欺负我寡妇人家,也不怕死后没脸见祖宗!”说得徐莹脸色非常难看。

此后苗妃也不入宫,就往卫王家里去,卫王被她逼得龟缩不出,连兄弟曹王死了想出门都被苗妃给堵了个正着。

为了儿子,她是什么都做得出来。干脆就带着儿媳妇儿跑到卫王家大门口,让奴婢们跪在地上磕头,又散布了满京的谣言,声称皇太后等人要作践死人、欺负寡妇,给过继败家子,把大正宫里批判诸王之子的话传遍了市坊。又胡编了什么皇太后娘家、韦知勉等人收了贿赂才要把个坏小子过继给她当孙子等流言,四处传播。

民众总是乐于八卦的,管你是不是真的,势弱群体总是惹人同情的,苗氏寡妇死了儿子果然值得同情。满京的舆论都转向了苗氏一方,卫王一脸便秘地道:“曹王兄弟去了,你让我去他家看一看成不?”

苗妃道:“他有妻有子、有儿有女,你还要上赶着过去,可怜我的儿子啊~孤伶伶的…”

卫王跺脚道:“这不合礼数。”

苗妃道:“呸!这话也只好哄别人了!大正宫我住了二十年!你不答应,就别去曹王家了!嫌我烦,我明儿就去大正宫哭去,天下总有正直之士。”

遇上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你能怎么办?强行镇压是个好办法,奈何郑靖业有意纵容,还状似无意地撑腰。杞国公家到底脸皮还没有厚到家,徐莹就算记恨苗妃也只能收手。苗妃又跑到曹王家一大哭,哭得卫王为了让兄弟能够走得顺利一点,不得已交出一个孙子当买路钱。

周王太妃完爆皇太后与朝臣。

苗妃占了大便宜了,且不说承嗣孙是卫王的亲孙子。这孩子还有萧深很好的基因,长得也很可爱。孩子他爹萧深也是个极有前途的宗室子弟,连番因老皇帝喜欢与自己努力还有战场上的功劳爵已至咸宁侯,日后有什么样的发展还说不定。有这位亲生父亲帮衬着,小孩子的成长会顺利很多。这又不像过继皇帝,还要防着追谥生父什么的,抱过来就是周王儿子没得跑了。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