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麟冷冷地道:“主事的人不同,”继而冷静地问程素素,“现在能收拾到什么地步?”
程素素道:“朝廷也只有扛着不认,等事情过去了,再换人。又或者想‘原是能吏,犯了错之后更会警醒收敛,还是有可用之处的,将他们留用了’。”
“这件事呢?你出手,能有什么样的收场?”
陆见琛心头微惊,猜到程素素的手笔,与确实先前魏国血雨腥风就是她搞的,还是两回事。
“将人收一收,现在不能再动了。其他的,就是庙堂之上该操心的了。但愿魏国不要有聪明人,借这个机会拧成一股绳南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那可就是咱们这几位能吏帮了魏主一个大忙了。”
外部矛盾加大的时候,内部矛盾就会被压下,太常见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道歉,然后办了这几个人。这样一来,朝廷面子上下不来,百姓心里也不痛快,百官就更是要抗议了。
所以,政事堂要做的就只有一条,打死不认!这么LOW的事情肯定不是我们干的!接下来哪位大佬要是不高兴,再整治谁,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反正,不能因为这个事治罪。要打就打,绝不认怂。
这些谢麟也能想到,低声道:“可恶。”
赵骞道:“芳臣,这个消息你是不知道的,也不能知道,你没有留人在北疆,也不会遥控北疆事务。”
谢麟道:“我省得。”
赵骞又问程素素:“娘子,真的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吗?”
程素素道:“先生想怎么转呢?让魏人不计较?如此说来,计较不计较,他们也不会放弃南下,倒真的不用这么义愤了。破罐子破摔了吧。只不过,下次南下,理由都是现成的了。”
————————————————————————————————
“臣为魏主会心一笑,下次南下不用费心找借口了。”谢麟微笑着对皇帝说。
他在自家开了个讨论会,最后程素素又出了个损点子——魏国不是也在内乱吗?所以现在不是双方,而是三方在博弈。只要让其中一方相信,如果这件事揭过去,虞朝可以给他们以支持,干掉对方。那么南北双方的这一次冲突,和平解决指日可待。毕竟魏国内乱,于魏主而言是杀父之仇,魏主愿意大度,对方还不肯相信呢。南朝一向傻多速,什么样的人来投都收的。
这就需要有合适的使者。
不过谢麟心里不痛快,非要先刺激皇帝,再缓缓地说出了这个主意。
皇帝道:“还是用诈术。”
谢麟道:“若国有良将,登临瀚海,勒石记功,臣也乐得光明正大,抄手看着。”
皇帝毫不扭捏地道:“那就选使者吧。”
三位安抚使的官帽暂时保住了,朝中果然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以为他们无能,另一种则以为,若不是手里有这群间谍,这些能吏稳扎稳打,绝不至于出错。现在间谍没了,也挺好,大家正面刚吧。本来国与国之间,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三位安抚使只是问个失职,罚俸,原职待用。不过皇帝慎重地去了他们对军事指手划脚的权利,命他们只管民事,变相地削了权。
程素素苦心经营数年,无数心血毁于一旦,损失不可谓不大,却也只能暂且忍下。好在游兆、内掌柜等人还听她的,即使交接,内掌柜还是没有走,依旧是她的人,游兆则是挂在枢府的名下,也没有交到安抚使手上。她在魏国也不算无人可用。
程素素如今既无财力支持对敌国的整个完整的间谍系统,便走高精尖的路线。她指使了手下跳匪!自己跳出来向魏主招认是间谍,认为虞朝这样对他们,太令人寒心了,愿意为魏主效劳,将所学教给魏国,为魏国培养间谍。让他去设法接手魏国的情报系统,以便日后关键的时候发出假情报将魏国带到沟里去。至于如何取信于魏主,当然要给他真情报,比如几位安抚使的出行路线,方便魏国逮人去。
如果不尊敬、不珍惜为国奉献的人,那他自己,也是可以随便被牺牲掉的了。
政事堂选择了一床被掩了,程素素不介意自己动手。
程素素很认真地生气了。
第241章 发展计划
消息网络的破坏、人员的减少, 使得程素素想要看到最终成果尚须一定的时日。而资金、场地等等的不足,魏国的警惕, 又制约了她短期内重建网络的计划。程素素在计划表上将这一项暂时搁置,改为收拾残局。
经此一事,她对朝廷的某些做法不能说绝望, 也得是失望了。她算是看明白了,这些正人君子对“某些不入流的手段”的看法, 与看嫖娼是一样的,用的时候觉得好用,穿上裤子就又道貌岸然要给人家上思想品德课了, 睡你再多, 反正不会给你发牌坊就是了。
辛苦了半天, 就弄这么一个结果, 程素素也是好气又好笑。怪谁呢?好像也不能全怪大家不识货,国与国的较量,确实不能指望几个特工就大杀四方, 那才是搞笑。可是这种对自己也是用过就扔的态度,让程素素觉得这群二逼不能成事!
用完就扔的原因还居然是因为不光彩?嫌不光彩你别用人家呀!
再生气, 她也不能一路跑北疆去直接把安抚使给打死了, 那样就更要乱套了。只能先忍着, 做点其他的事情。
消息网的重建进程缓慢,这段时间里并不是就不要做别的事情了。她正在努力撺掇着谢麟做一个计划——“国家发展计划?”谢麟生涩地念着这一个奇特的词组。
程素素肯定地点头:“对呀。”
彼时在谢麟的书房里,谢绍与谢秀都在旁听着,唯一得以参与的幕僚乃是赵骞。程素素发现, 有时候不是她的想法不好,而是与这个时代的情况不太契合,公开提出来之前是需要向更熟悉政务的人士征询一下意见的。至于儿女,多听听对他们也没有坏处。无论是成熟的意见还是不成熟的,他们都得经历一下,知道不是所有的事都一帆风顺的。
谢麟说话的时候,赵骞多半是沉默的。等谢麟问完了:“这要怎么发展?”以及“量出为入,量出制入,朝廷每年也都有收支的打算的,如今做这个的就是计相。每逢有大事,也必有一个统筹。还要筹划些什么?发展,是拓展疆域么?”
赵骞低声给谢绍讲解:“量出以制入,是唐时宰相杨炎推两税法时说的……”简单的说,这是一种财政预算、税赋征收的财政原则。这要细说内容就太多了,赵骞此时也只是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一下。
谢麟一口气问了许多,程素素也不觉得奇怪,因为一个观点,以为封建王朝是保守的。事实上,封建王朝对于土地的贪婪是别人想象不到的。但是!东边是海、北面是草原戈壁、西边还是沙漠戈壁,南边是山林,怎么扩张?你说,怎么扩张?!
已经扩到生产力的极限了,真以为就爱好和平了?!再打就穷兵黩武了好么?如果扩张划算,从上到下那都是战争贩子,不用想怀疑!就是因为扩张不了了,对内的宣传才是文治、文治、文治。要是宣传武功了,对外没得打,家里又养了一群热血沸腾的人,岂不是激出一窝子反贼来了?
所以,维稳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没毛病的。朝廷维持稳定,希望社会万代不变,那是也有其道理的。
再有财政规划,其实是有计划的,预算多少,国家要有多少战略物资的存储,开垦荒地、增加人口,推行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办法,国家支持一些证实先进的工具的使用。等等。
故而谢麟有此一问——你要计划什么?又要发展什么?
生产力发展的缓慢,决定了它变革也是缓慢的,也就没有很迫切的压力,爹种田、儿子种田、儿子的儿子还种田,用的搞不好还是祖传的那把锄头。这就是现实,不需要太细致精确的计划,因为睁眼是那样,闭眼还是那样。到活不下去了的时候,改朝换代,太阳依旧东升西落。
追求,当然是有追求的啦,皇帝要文治武功,大臣要名垂青史,都想海清河晏。然后……都海清河晏了,还有什么然后?继续海清河晏呀。还能再追求啥?
程素素边听边调整着思路,等谢麟问完,她便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先问了一句:“如今内忧外患,难道还不需要有个明确的计划吗?且人人自傲,以为自己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很有文人相轻的气质。能有个群策群力吗?”
继而是试图用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都说长治久安,可如何治、如何安?譬如阿绍,从他生下来,咱们就在想,要如何待他,几岁开蒙,到什么时候读什么书,长到现在要开始见识些人情世故……对孩子这么尽心,可我发现对国家,竟没有这样的为它计划过。都想治它驯它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曾真心关爱过它?父母爱子女,当为之计长远。
开国二十年了,要做到什么样,开国五十年了,又要做到什么样,开国百年了,会有什么样的弊病,要如何预防应对。手里有什么样的牌,能打到什么样的局面。不是我说,这些官儿,都在做官,不是做事,所以最后连事也做不好了。
都说要好好做人,怎么才是好好做人呢?一件一件的事做好了,就是在做人了,不是吗?为政也是一样的道理吧?”
谢麟也试图去理解她说的东西:“你的意思是,看得长远些?”
“我的意思是,发展的看。回归本源,国计民生四个字,算是本源了吧?如今既无国计,也无民生。这像话吗?譬如兼并,国家鼓励人口,多出来的人怎么办?有放的地方吗?垦荒多出来的荒地,顶得过兼并与人口的增长吗?当初有规划吗?有预见吗?
腾笼换鸟能根治它吗?不能。不过是垂死之人吃口参汤,吊命罢了。
如今这朝廷给我的感觉,头痛医头、脑痛医脚,出了事儿,去解决,然后等着它再出事。一个人随波逐流,还能说奈何奈何,一个国家却随波逐流,简直搞笑。一群自诩掌舵人,没有航向的,就知道说,我把船稳住。开向哪儿,不知道!说什么去找大同世界,他们要真能看到大同在哪儿就好了。做梦看的吧?
大同世界是什么?至少得人人有饭吃吗?现在却在制造乞丐,然后对消灭乞丐毫无办法。他们的大同,难道不是做梦?”
谢麟露出沉思的表情:“我要想想。”
又说:“要将一个国家像管一个孩子一样的管起来,难。儿子还有不听话的时候——不是说你——何况一国?”
谢绍摸了摸鼻子,不说话了。
谢麟又说:“纵然是管孩子,爹娘还不一定想法一样——我不是说谁不对——这么多人,各有各的抱负,怎么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程素素送了他一记白眼。
谢麟擦了擦汗,轻声道:“人走茶凉这样的事,官场上还少了吗?”
“那是因为一件事情的好处还不够,也不够明显。利益是一切。仓廪实而知礼节。你要跟他们讲,我要大同,只能说动君子和书呆子,要说跟我走有饭吃……”程素素适时地止住了口。
她已经用生动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程犀抑兼并,目的与动机不可谓不崇高了,被陆见琛堵在妹夫家里差点打了一顿。程素素直接拿大饼忽悠,咔,团结了。
谢麟慢慢地道:“这个发展规划,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定下来的。”
“当然啦,”程素素有点同情地说,“现在麻烦的事还真不少呢,哪个主,哪个次,联谁打谁……啧!”
谢麟也笑了:“你有什么办法吗?”
“我倒想呀,才攒了点家底子,一交出去,叫一群败家子给弄没了。”
谢麟道:“现在可以开始想了。”
“好啊。”
————————————————————————————————
谢麟算是被说服了,赵骞开始在心里还在想,这什么发展计划真是多此一举,只要治平,何必惹事生非?及程素素提出兼并的事,又说到“乞丐”,赵骞便将这想法丢掉了。
其实,“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读书人也不是全然不知的,只要让他们承认世道有变,其中一部分人就会积极动起来想办法,而不是大家一起破口大骂“人心不古”。
只是谢麟现在不过是九卿之一,权位尚不算重,程素素就更糟糕了,她根本没啥治国经验,实践课趋近于零。这个计划怎么制定,程素素还真不敢胡乱开口,她只知道这样不行。过一二百年大乱一回、过一二百年大乱一回,算算自己的年纪,这是要齿摇发秃的时候还逃难吗?!坚决不行!
发展、发展啊亲!
可是生产力的发展真的很让人哭泣,她能推动的太有限了,一个粮食问题解决不了,就啥都别哔哔了。何况还赶上了个让人吐血的小冰河时期。
最后,程素素慈爱地摸着小兄妹的狗头:“都记着了吗?你们可要努力呀。”照这个发展速度,不是她推卸责任,这事得一代一代传它个N代,不懈努力才行。还得防着递减的效应,甭等传到孙子,整个儿把这茬儿给忘了,现在得让儿女记得牢一点才好!
在谢麟与赵骞看来,父母寄希望于子女继承衣钵太正常了,皆不认为她这话说的有什么隐藏的含义,两人都点头微笑着。
但是谢麟既非皇帝,又不是丞相,还不是皇帝的智囊团的一员,让他公开讲什么国家发展计划,这是出格的。此事只能藏在这间书房里。又或者谢麟去对皇帝、对东宫,慢慢地说——说给他们俩,能计划成什么样子,就只有天知道了。
时光过得很快,然而事情进展却是如此的缓慢。魏国那里的消息网密度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了,做什么都慢。近期在北方唯一的收获,却是樱桃给程素素带回了几个残兵败将。魏国生变的时候,有机警者见情势不妙,索性一路南逃回来见“六爷”了。朝廷太不仁义了,他们有人干脆隐姓埋名忘了过往,有不甘心,又或者让他们过普通人的生活过不下去的,则不如回来跟着“六爷”算了,总比跟着朝廷好。
程素素对樱桃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们在京郊先住着,将本事先给我拣起来。”
这是必须的,审查也是必须的,万一这也是来卧底的,哭都来不及。程素素让他们暂时不要动的理由简直太充分了——第一,现在风声紧,全体休眠;第二,六爷要准备生孩子了,现在休假。
作者有话要说:
六爷心心念念的情报组织,回到手上了。
发展规划什么的,我胡扯的。
中古时代国家是有一定计划的,但是跟现代国家比起来,是差着一两千年呢,六爷看不上是正常的。不过也是有客观条件限制哈,真的,生产力发展很缓慢的,所以计划也不用那么精确,也不用那么迫切。完全不需要超英赶美。
六爷呢,看过往后一千年,所以她急。如果没看到,她也就不急了。不过能多看点还是多看点吧,兴许提前准备着,就能提前渡劫了呢?
欧洲最早的“海外探险活动”就是在利益驱使下的国家(皇室)支持的海盗活动嘛……去新大陆不是为了友谊,是为了传教和黄金啊,感慨脸。
第242章 父母难当
这个孩子的到来并不在计划之内。
没有什么欢迎不欢迎之说, 单纯是程素素认为孩子生下来了,做父母的就要对他/她负责, 而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了, 大的两个眼看步入了青春期,羊骑士同学更是在狗都不待见的年纪里, 太能占据父母的注意力了。
谢麟则认为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了,并且也知道生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两相比较一下, 为多一个孩子而让妻子冒这样的危险, 并不值得。
然而,这是一个没有特别有效且不伤身的计生方法的年代,“想生生不出”与“不想生却一不小心怀上了”都是不由人做主的事情。既然孩子来了,那就用一颗平常心去迎接他。
虽然有许多事情要做, 最关心的几件事却是急不得, 只能等。等待的时候迎接一个小生命, 亦无不可。程素素便安心养胎,看着一个谢麟做大夫, 能让人安心不少。前两次生育的时候, 她都有记下些手札,这一次同样备了一本簿子, 慢慢记录下怀孕产育过程中值得记述的事情。约等于一份观察日记,一直观察到孩子自己识字会写了, 将薄子交给他自己去接着写日记。
也许是娱乐活动太不丰富, 包括羊骑士, 三个孩子都很认真地写着他们的日记。
除此而此, 程素素便什么都不管了。谢府的事情虽多,一切皆有章法可循,程素素只需处理好与林老夫人、方氏、米氏的关系即可。哪怕林老夫人放话,府里的事情要她管起来,她也没有大权独揽,将两个婶婶架空。如今就更好了,她只管自己的身体,别的事儿都委托给这二位,显得是那样的宽容平和、不争不抢。
忆及曾因二房争权而闹出许多是是非非,再看如今府内一团和气,林老夫人感慨道:“人都是互相敬出来的,可不是互相争出来的。”
【这可与“物竞天择”的说法不太相符了呢。】谢秀在心里嘀咕,回头得问问母亲,太婆讲的好像也是有些道理的。
她打小与哥哥一同读书,然而回到京城,她与谢绍还是略有区别的,比如她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祖母,而哥哥则更多的会被赵先生等人请去议事。今天是二房的七姑母家回来报信,那为要美人不要命的七姑父,死了。
一头是家宅不宁,一头是和谐安乐,要不老夫人也不会猛然想起二房做对比来。
怎么讲也是亲家,也是需要派人去吊唁的。老夫人唏嘘了一阵,就对方氏道:“叫老三带着阿保去一趟吧。七娘要是没什么大事,就叫她老实在婆家抚育儿女。”
七娘母子还在婆家生活,以后没了糟心的丈夫,又有娘家做靠山,也不用担心像一般寡妇那样受气。接回来却不太合适,七娘的亲姐姐二娘还在婆家好好的,七娘回了娘家,二娘怕要难做了。
方氏答应一声,便去安排吊唁的事情,行云流水,毫不迟滞。
谢涛对二房的侄女们观感平平,也不故意刁难这些女流之辈,见七娘年纪轻轻便守了寡,反而生出些怜惜之意来,当下带了谢保去吊唁。到了地方一看,仪式办得并不大,死的是个为了美色犯昏的蠢货,死因也十分不光彩——既到了地头,闲极无聊就去为便宜岳父“洗冤”走访,没人说他便宜岳父无辜,他憋了一肚子气,不合路上快打了几鞭子,掉下马来摔死了。
七娘也不计较这死鬼丈夫的后事哀荣不哀荣,也不去追究小妖精是死是活,有没有死得很惨。娘家,她也不是很想回去住,与其去程素素手下讨生活,不如还就在婆家养儿子。事实证明了,娘家总还是要面子的,她在婆家,不会让她受欺负,回了娘家,她心里一准憋屈。
想明此节,七娘痛快地说:“侍奉公婆,抚养幼子,本是我的责任,断不敢推辞的。”
谢涛夸她一句:“你终于长大啦。”
七娘的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谢府也无人将她当做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念念不忘。
程素素则迎来了谢秀的问题:“我觉得太婆说的也很有道理呀,并不是事事都有争竞的。那为什么娘说的与太婆说的,又不一样了呢?”
因为你矛盾论没学好呀!程素素道:“那你得看争竞的是什么,矛盾是什么。物竞天择,也不是跟谁都斗的。咱们说过的,万事万物都有联系,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的,矛盾也是一样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会转化。
就说这府里的事情,从头起,是府里资源与人口的矛盾,解决的办法么,可以向外发展呀,四房兄弟齐心合力,谋取更多的资源,每个人都能多,这矛盾也就解决了。但是呢,你二叔公不向外,他向内来夺,二房与其他三房的内部矛盾就上升了,活活把自己变成了要解决的对象。他自找的。”
“可是,听说那位叔公有些平庸,他向外出不去。”
“哦,那就对外怂,窝里横了?”程素素道,“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你是看着一个窝囊废可怜?多少人就是用这可怜兮兮的外表,掩盖着肮脏刻毒的事业。凡事别看脸,看做了什么,看结果是什么。你二叔公,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谢秀听了一堂课,点点头:“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
程素素道:“你近来又在忙什么呢?”
“读读书,太婆说,我也得学学管家务了。”
程素素想了一想,道:“那也是要学一点的,记着两句话。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二、不要钻牛角尖儿。”
“相辅相成?”谢秀笑着问。
“对。”
母女俩说完正事,谢麟就揪着羊骑士从宫里回来了。一见这父子俩的样子,程素素先笑了出来:“你们两个,这是怎么了?我还以为你这辈子都不会跟孩子黑脸呢。”
谢麟无奈地道:“你问他!”
羊骑士一只手还被父亲攥着,微小的挣扎着,有点怕用力太大挣猛了,他爹一个攥不住失力跌倒:“娘,你叫爹放开手,我怕我推倒了他。”
程素素笑得更厉害了,谢秀笑着上前,将父子俩慢慢分开,然后两手一合,将弟弟给箍住了:“你说,怎么回事儿?哎哟,你这一身汗味儿,干嘛去啦?”
谢麟没好气地道:“带着东宫,带着少安家那个小子,还有吴家那个呆货——也不知道吴家怎么养出那么个不怕事儿的小子来——四个人,逃学,溜了。”
程素素大吃一惊:“你还能干这事儿?”
不是她说,全家都纵容羊骑士,也是因为羊骑士本人虽然淘气顽皮,却有底线,算是个明白的孩子。否则谢麟和程素素就得先动手收拾他了,逃学,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何况是带着太子逃学!
谢业强调:“是他们讲得不好!蠢透了!”
程素素心说,给太子讲课,你以为就能跟普通老师似的?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谁都想影响未来的皇帝,倒是想呢,不出三天,就得被弹死!甭想再接着教了。
谢麟冷冷地说:“那你就教唆太子逃学了?!”
“不是我!”羊骑士也冷下了小脸儿。
“不是你?!”谢麟抓狂了,“带着跑路的不是你吗?”
“是张卷毛!”羊骑士一不开心,叫出了小伙伴的绰号,“他说读书太没意思,那个王学士讲经就像和尚念经,听着就想打磕睡,就说,反正他也是闭着眼睛背,咱们趁他说梦话的时候去躲清净。”
谢麟怒道:“那是王学士学问深厚,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儒士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一个爱好,老师们喜欢坐在上面,闭着眼睛摇头晃脑的背书讲角。入迷时,背得抑扬顿错,脑袋晃得极有节律。
太子的老师难当呀!这位王学士也是当代大儒了,皓首穷经,几百辈子没教过小学生了,一教就太深。但是又不能讲太浅,说得太浅,显得他没有学问,也显得他在拿浅显的内容敷衍。这个“度”的问题,连谢麟都有点头疼。
多么惨呐,太子那年纪,小学生的水平,让他理解治国的经典……哦艹!不跟小伙伴逃学难道跟你一起打瞌睡?!
四个一、二年级小学生年纪的小家伙,就这么很理直气壮的跑了!王学士从短暂的入迷状态里出来,一睁眼,学生没了。
说来太子被他娘管束得颇严,身边宫女宦官保姆等等都经过挑选,没人敢教唆他做坏事。逃学的事情放在以往他是不干的。直到来了三个小伙伴儿!个个都是家里的宝贝儿,那小脾气,也就互相能瞧得起了。张卷毛同学,大名张君士,张起的儿子,太子的亲表哥;吴确,太皇太后娘家的曾侄孙,吴松的亲侄子,吴家百年难得一见的暴脾气;再加上一个羊骑士。
朋友多了壮胆,四个小伙伴手牵手,走了!
太子身边盯着的人多了去了,居然愣是叫四个人逃掉了,这一闹,不晓得要多少人丢饭碗,多少人丢脑袋了。
程素素问谢业:“你们怎么跑的?”
“也没怎么跑。禁军真是笨呐!他们来回巡逻,这样、这样的,岔着来,到处都是空子。明明门在那儿、路在那儿,他们都看不到。要不是殿下跑得慢,他们抓不到的。”手上嗖嗖比划了几道,口气微带一点嫌弃还。
程素素道:“好了,你是对是错,我先不问,去洗澡换衣裳,先吃饭。”
羊骑士欢快地答应了一声:“哎!”
“樱桃,看着他点儿。阿秀,你去将你哥哥也叫来。”
谢秀不大乐意地:“哦。”她觉得她可以当姐姐的。
清完了场,程素素才说:“说吧,怎么收场。”
带着太子学不良,事情可大可小,谢麟这老师还当不当得下去都不好讲。谢麟道:“不会太难的。圣上心里有数着呢。”
“还有什么事没说吗?”
“嗯,太子倒是个斯文人,他们仨,天不怕、地不怕!”
——————————————倒叙分割线—————————————
却说,太子体力不够好,其他三个小伙伴又不能丢下他,兼之禁军也不是白吃干饭,张起、谢麟都被召来逮捕各自的儿子,最后四个小东西只好一起束手就擒。
一人揪两只,揪到御前的时候,太子知道错了,独自承担了责任:“是我觉得闷,要出去走走,他们被迫陪我的。阿爹不是讲过,要忠臣的吗?他们是我的忠臣。”
王学士一面因为讲课讲得让学生逃学而羞愧,一面又因为太子这理论不对而生气:“殿下!佞臣从来都是顺着的!忠言从来逆耳!”
这话就重了,张起与谢麟一齐跪下请罪,口上也不饶了王学士:“稚子天真无邪,奈何因一时之气而刻薄童子?”
张君士的卷毛像弹簧一样地直抖:“都说正经书好能叫人入迷,孔夫子读书入迷,书的味道比肉味儿还香,三个月都不知道肉味了!学士讲的,比我娘做的饭还难吃!”
不不不,张卷毛,书好不好我不知道,你娘一定会揍你是真的。
王学士简直要气昏:“陛下,臣讲的是孔圣人之言,这、这无知童子,他、他,”说着,将目光放到了张起身上,“不尊经籍,这是羞辱我,还是在羞辱经典?”
张起一阵惭愧:“学士,学士,是我教子无方。”
吴确冷不丁冒了一句:“学生没学好,难道不是老师的错吗?”
谢麟头都大了,他也是老师啊!虽然知道吴确这小子是针对的王学士。
羊骑士更绝一点:“不是说‘汉家自有制度’吗?一家之言……”
谢业同学,你娘估计不为会这个打你,但是从你爹的目光来看,你的小屁股危险了。
反正羊骑士一句话说完,王学士直接被气得昏过去了。皇帝边连摆手:“带你们儿子回家,先反省!”说话的时候认真地看了看几个孩子,点了点头。这些小孩子是他特意挑选的,否则也不会仨都是跟蹿天猴比谁蹦得高的货。是要有那么一点点不被经籍束缚的精神,才能应付接下来的变革。
稳重?朝廷上稳重的人太多了,暮气沉沉,又有着一种中老年男人不服老,服药也要纳妾的激动。
天下需要真的朝气。
如果说对张皇后有什么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她将儿子教导得“太像一个听皇父话的太子”,这样不好。
当然,罚是不能不罚的,否则王学士脸上过不去,道理规矩也不行。
谢麟与张起也不是傻子,当场就请罪,现在将罪定下来,接下来有许多人就会过份的追究,否则一扯皮,还不知道要扯成什么样子呢。
皇帝想了一想,道:“他们,抄书吧,五经都抄一遍。你们,还有吴柏,罚俸!太子的课么……谢麟你接着教吧,谢业,好好听!老师呢,只会在堂上打几板子,你亲爹讲课你不听呢,堂上打完回家他还接着打。还有!等王学士醒了,都给我向王学士道歉!”
羊骑士懵逼了,他觉得他自己个儿道理讲得可好了,为嘛还要挨罚呀?!
谢麟一把薅过儿子,薅回了家。
第243章 不如意事
“哈哈哈哈哈哈哈!”程素素捂着肚子痛快笑了一场, 笑得双颊泛红,“这几个小东西, 都是人材呀,瞎说什么大实话。”
谢麟紧张地看着她的动作,直到她坐正了, 没有丝毫不妥,才挑剔地道:“实话?一知半解就胡说八道, 我看是欠教训。”
“切,”程素素不屑地发出一个鼻音,“学问人不知道自己在教的是小孩子吗?”
谢麟笑笑, 对于这种教育方式, 他并没有太大的异议。他自小聪颖异常, 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扼杀天份之类的问题。并且程素素总是说, 是将小孩子看作成年人一样的尊重,谢麟以为,严格要求, 就是一种尊重了。唔,他不跟孕妇争执。
程素素也是随口抱怨过了就过去了, 眼下重要的是:“会有人借机发难吧?”
说是小孩子的事情, 但是围绕着太子, 那就不止是小孩子逃学这么简单了,尤其带队的那一个还是另一个老师的孩子。难免不会有人多想。
谢麟无所谓地道:“掀不起风浪来的。圣上已经责罚过了,也不算偏袒太过,既不会激起御史们的抗争, 也不至于让人觉得太严。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几个小孩子,还得是太子打个头,向王学士道个歉罢了。他能受太子的礼吗?受不了,就得都掀过去。与小孩子计较,也不是他会做的事情。”
程素素道:“咱们要不要再道个歉去?”
“约上张少安他们吧,他们不去,咱们也不必去。”
“好。这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也真是要命了,确实该立立规则了。”
想到一起去了,谢麟含笑道:“是该教教了。”要指望着送到宫里就能学成材了,那想的就太差了。什么叫“陪太子读书”?就是,你根本不是老师的重点,只要别熊得出格了,老师不会在你身上投注太大的精力,想要学出点名堂来,还得自己再用心。
羊骑士梳洗完毕,揉着被姐姐拧过的耳朵,高高兴兴跟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让他向王学士道歉,他也答应了。程素素诧异地道:“你今天怎么这么好说话啦?”谢秀向羊骑士亮了亮拳头。
谢业不太情愿地道:“毕竟是老师嘛。”
谢麟道:“旁的学士授课的时候,可有王学士这个样子?”
“没他那么无聊。”
“那就是了,把这无聊给我熬住了!”
“哦。”谢业乖乖地答应了。
程素素点点头:“这就对了。你这些师傅里,只有这位学士最单纯了。”给东宫讲课的师傅有五位之多,只有这位王学士算得上是一个一心搞学问的儒者,主职是治学。其他几个,尤其是谢麟,外面看着是治着经史的学问人,实则并不是完全信奉儒道,主职是做官。
不能说治学的人就一定是白莲花,这位王学士至少在讲课的时候,是真的在讲课。
今上给儿子找了五个老师,只有这一位稀奇品种,确实值得保护一下。
谢业忍不住了:“他讨厌的。”
羊骑士生性不羁爱自由,要是喜欢这种以培养书面上的圣君为己任的人,那叫见鬼呢。
程素素将脸一板:“那是块牌坊,你给把他立住了!”
谢麟喷笑出声:“六爷,六爷,你瞎说什么大实话?!”老王连内圣外王都停留在纸面上呢,可不就是块牌坊吗?圣上的心里也是明白的,要是让老王把太子教成个宋襄公,事儿就麻烦了,但是老王是个治学的老资历,与谢麟他老师郑先生是一辈的,必得尊敬,要给东宫刷点声望的。
有了“牌坊”的精准定位,则如何对待逃学事件,也就有了基调,绝不至于走错路将一件不大的事情闹到大了。谢麟当天就与张起、吴柏吴松兄弟俩通了个气。这两家回家先打一顿孩子,接着考虑怎么道歉,就在这个时候,谢麟的帖子到了。两家一看,行,就这么干了。
此事连谢府内部都没有讨论过,第二天,三家带着孩子进宫,连至尊父子俩,凑了两桌麻将,做父亲的将儿子一套训。皇帝继而命谢麟护送太子,揪着几个小货,一同去王家道歉去。皇帝自己是不好出宫的,委托的他叔叔齐王,依旧是两桌麻将的人马,到了王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