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李纨在王夫人下首立着,听王夫人这样说,连忙应了,心下却在纳罕。说亲不止是男家挑媳妇,也是女家挑女婿。婚姻大事虽然是父母作主,但是作为当事儿,父母还是要提醒一二的,故此李纨对于荣国府的一些事情还是略有耳闻的,知道贾珠的伯父亦是荣国府老太君所出,乃是嫡长,袭了一等将军。不曾想这荣国再名正言顺不过的主人,居然不住在正院儿里。成亲当日她蒙着盖头,被领来领去最后送入洞房,对荣国府的格局并不甚清楚,今日随王夫人坐车一路过来,早就奇怪见为何要到正堂见公公婆婆,贾政顶上有个袭了爵的嫡亲兄长,论理不当住在这里的。

李纨暗暗把这事记在心里,晓得以后在大房与二房的事情上要慎重,多听多看就好。

王夫人见儿媳妇恭顺,不免遗憾——这样的儿媳妇她自是喜欢,只可惜还要让儿媳妇到老太太跟前立规矩去。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却又享受不到婆婆的待遇,埋怨什么的虽然没有,到底是叹了一回气。老太太对次子比对长子好,对次媳也比对长媳好,王夫人心里也是明白了。也罢,自己的儿媳妇得了老太太的喜欢,自己就算少享用一点媳妇的孝敬,也是不坏的。

王夫人问了周瑞家的一句时辰,对李纨道:“这是我的陪房,”看着周瑞家的行过了礼,李纨回了半礼,王夫人才续道,“时候不早了,你与珠儿去给你大伯父请安去吧。”

一面命人到贾政那里请贾珠来,一面吩咐着丫头婆子好生伺候着去东院儿。

贾珠夫妇到的时候,邢夫人正对贾赦说起贾琏的亲事:“琏儿比珠儿也小不了两岁,也得早些相看着了。”

贾赦道:“这是自然,只还要跟老太太说一说才好。”

邢夫人有点儿无奈,她肚里自有一本小账。这荣国府当是贾赦承继的,女主人当然是贾赦的妻子,也就是她自己。然而她不幸却是继室,或者说如果不是贾赦要娶继室,以邢夫人的资格,还不够当元配的。为了能配得上贾家,不让阖府的主子奴才小瞧了去,邢夫人几乎掏空了娘家的家底子带了过来。满以为嫁入贾家这样的门第,又是袭爵的嫡长子之媳,该是做当家主母的,这也不枉了她搜罗这许多嫁妆来,横竖最后连贾府都要由她来掌管的,今日之贾母就是翌日的她。

谁料到嫁过来之后才发现,她能支配的也就是那点子钱财了。丈夫贾赦素来贪酒好色,为人又不大正派,更可恨的是她这十几年来居然未曾生下一儿半女,明明嫁过来的时候贾赦还不算老,她自己身体也还好,可她就是生不出来,邢夫人未免有些不甘,没了亲生儿子,这老太太的威风摆起来的时候底气就不够足了。这些是长远的,要到几十年后才能看得到,邢夫人还能放一放。但是眼前的事情却让人窝火了,当家的居然是弟媳妇王夫人!

邢夫人心里是怨着贾母偏心的。哪家当家的不是大房?怎么荣国府却让二房管家了?本来荣国府确是贾赦之妻在管家,但是她一病死了,贾母年纪又大了懒得动弹,可家里不能没个管事儿的,素来爽利的王夫人就被贾母委以重任了。贾赦死的是正妻,没有马上再娶的道理,捱过了丧期,又得意思意思地再拖一阵儿,然后才是打起精神重新寻摸老婆。等到定下邢夫人的时候,王夫人已经在荣国府里扎了根了,贾母也觉得王夫人管家不错,等邢夫人进门,竟是无人再提归还管家大权一事。

邢夫人心里自然要恼火。

自己这一辈争不过就算了,眼看着两边的儿子都大了该成亲了,该是比儿媳妇的时候了。然而贾琏不幸又比贾珠还要小,当然是贾珠的媳妇先进门,这学着管家,也是王夫人的儿媳妇先上手。到时候如果让贾珠之妻管得顺了手,到自己的儿媳妇进了门,岂不是还要干瞪眼?

邢夫人着急了,急着也要讨个儿媳妇来。儿媳妇得听婆婆的啊!

可看贾赦这个样子并不很着急,邢夫人不敢跟贾赦硬犟,只是能在心里发狠——横竖王夫人也是“代自己管家”,贾母百年过后,两下分家,要收拾包袱走人的是王夫人!

邢夫人心里想得拧了,见到贾珠夫妇的时候心情就不好。贾赦素来不管事儿,对贾珠略说了几句场面话就罢了。邢夫人倒是打起精神来应付,她也不想在侄子侄媳妇面前落了身份。可邢夫人与贾珠原本就不很亲近,对李纨更是陌生,她又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人,要是,她早就讨得贾母的欢心去了。当下也是匆匆几句话带过,无非说些“好好过日子”、“开枝散叶”一类长辈的标准用语。

李纨偷眼看了邢夫人不太自然的脸色,又听她说话并不很诚恳,心道,太太说得果然没错,大太太却是个不太好相处的人。

第5章 宝二爷初背三字经

贾宝玉的学习之路,其曲折坎坷的开头,昭示了未来的艰辛。新嫂子进门,本来元春围观也围观过了,元春本人也在放假过程中,算是比较有闲的了,初级识字课本也很好找。这年头书本比较金贵一般都得到较好的保存,元春小时候用过的都还在,正好拿来给宝玉用。因不是正式开蒙,宝玉又很小,也就没有找太费力制定正式的学习计划。贾母对元春还是比较放心的,见元春拿来的都是《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一类的书籍,也就由着姐弟两个去了。

元春把宝玉抱在腿上坐着,身前的炕桌上摆着书,翻开了拿镇纸压住。调整了一下坐端:“宝玉,读书不要凑得太近,日子久了对眼睛不好。”见贾宝玉依言坐好,元春惊讶于宝玉什么话都听得懂,却也高兴了。第一回当人师傅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巴不得学生一教就会,方能显得出自己的本事来。翻开书来,拿手指一字一字地指着念,贾宝玉跟着她一字一字地读,心里不停地念叨着[姐姐,你倒是多念一点、多念一点啊!我很想上进的。]

然而元春刚刚教了宝玉“人”字和“之”字,就领了一项任务——陪李纨聊会天儿,然后再陪着李纨在荣国府的后院里逛一圈去熟悉地形,贾宝玉只能扒着炕桌沿儿看着上面摆的书,望书叹息。曾经在后世的某个天朝,类似《三字经》一类的书被复古出来作为X质教育的读物,可惜某块石头命不太好,只赶上了填鸭式教学。对于《三字经》这等‘古物’,石头先生还是很向往的。往往古装剧里经常能听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的,当然,电视剧里一般也就只念到这里了,贾宝玉非常想知道它下面写的是啥。

问题是现在元春跑开了,书只翻到第一页,儿童读物的字体又印得极大,竖排版的页看他看起来也不太习惯。他还不敢表现出识字的样子来捧起书往后翻,生怕被人发现他‘生而知之’惹下麻烦来,贾宝玉三个字本身就代表着麻烦,不需要再给自己找更多的麻烦了。因此他只能看着元春翻开的第一页,对着一堆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字发呆。

打了个哈欠,忍住了往下翻页的念头。这里用的是繁体字!这个认知让贾宝玉懵了片刻。难怪有些字看起来长得怪!贾宝玉当然知道在天朝推行简化字之前,大家都是用繁体的,但是知道和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是两回事,乍一看“熟悉的陌生字”不免要调适一下心情。好在这不是什么大事,简体字脱胎于繁体字,只要是认识简体字的人,连蒙带猜也能猜出不少繁体字来,倒是没有一穿越就变文盲的惨剧发生。然而需要担心的不是“读”,而 是“写”,认字不算麻烦,但是顺心写成了缺胳膊少腿的简化字麻烦就大了。

这一认知是在元春完成任务后回来,试着让宝玉抓起笔来试写的时候发现的。《弟子规》第一句“弟子规圣人训”,写起来就是“弟子規聖人訓”写到第三个字,贾宝玉就被他姐姐判定为没学会写“規”字。因为他顺手画了个“规”。 一直以为穿过来占着优势,且不说知道剧情什么的,单凭作为一个成年人变成个娃娃,底气就比别人足。没想到,文盲没变成,倒是成了半文盲中的一员了。更兼毛笔难握,幼儿的手拿东西本就不利索,而宝玉的嫩手更是胖胖的,毛笔的笔尖软软的,沾上墨后更加难写,就算是写个简体的“规”好好一张纸险些被他画花。

元春自己识字的时候的事儿早忘了,周围也没有与宝玉年纪相仿的孩童好比较,故而对宝玉这样的进度有些着急。元春素来稳重,却也还是个小姑娘,教的又是极重视的胞弟,不免有些急躁了。

小姑娘叹了口气:“宝玉,‘規’字不是这样写的。”手把手的写了个标准的繁体字,贾宝玉的小爪子被她握在手里,脸上早已涨红了。快三十的人了,居然被个小姑娘小小鄙视了一回,作为一个男子汉,贾宝玉很受伤。

更受伤的是,即使他心里下了狠劲儿,他的小胖手依旧无法很好的控制毛笔。这真是个悲剧!贾宝玉的自尊心再次受到了微妙的刺激。

还是元春认识到这样教宝玉写字是肯定不行的,她看得出宝玉是真的努力了,看着宝玉小小的手将将能把笔杆儿握住,跟攥着棍子似的。再让他把食指竖起,那笔是肯定要滑出手的。于是先让宝玉背《三字经》,且不急着写字。元春一面让宝玉背书,一面指着书上的字让他记,贾宝玉好胜心起,更不愿在这上头再次“丢人现眼”,加倍用心去记。姐弟俩一教一学,却也相宜。

元春也不跟宝玉讲解《三字经》里的意思,只让他先记熟了。其时教孩子也都是这样,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况且你跟个刚过周岁的孩子讲什么夏商周的,他也听不懂。不管怎么样,先背下来,也够显摆的。统共一千来字的儿歌,对于贾宝玉来说还是不难的,尤其这《三字经》本就是儿童读物,通俗易懂又押韵好记,不消三五天,已经是背得滚瓜烂熟。

元春大喜,跑去报告贾母与王夫人。贾母笑道:“你教得好,宝玉也学得好!”王夫人因在贾母跟前,反不好多说什么,只是脸上带笑看着元春姐弟。元春看王夫人开了笑脸,心里也松了口气。元春年龄渐长,对于府中之事知道的越发的多了,至少赵姨娘的肚子已经看得出凸起的事情是瞒不过家里主子奴才的眼睛的,元春也就通过身边丫头婆子的碎嘴八卦知道了。虽说大家族里讲究多子多福,然而多了异母的弟妹,元春却是知道王夫人未必是高兴的。王夫人又不是没有儿子,急需有个庶子来防止丈夫绝后,以守住丈夫留下的产业。恰恰相反,她有两个儿子,上了双保险,根本不需要再多个庶子来分家产。

元春对于庶出的弟妹心情也就微妙了一点儿,说完全不喜欢也不对,毕竟周围人家都是这样的,庶出的弟妹也是父母的骨血自己的手足,教养得好了,一样亲近非常。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母亲心里未必没有疙瘩,尤其赵姨娘又是个掐尖儿不讨喜的角色,想到赵姨娘,元春就觉得胃一抽一抽地疼,有这样的生母,能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来?元春觉得自己并不歧视庶出弟妹,但是对于赵姨娘,正常人想不鄙视她都困难。

这个和乐的时刻提赵姨娘是不相宜的,元春低下头看着正在贾母身边努力坐正的宝玉,开始引着宝玉让他背《三字经》给贾母和王夫人检查。贾宝玉眨眨眼,心道,来得正好。他正想树立自己“奋发向上好青年”的形象,也希望通过贾母和王夫人等人的嘴,把他努力上进的事迹传到贾政的耳朵里,让这个便宜爹千万别对他有不良印象。

当下贾宝玉就背了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贾母王夫人都是养过孩子的,越听越觉得惊讶,深觉宝玉早慧,王夫人喜不自胜,原本她还道是宝玉学会了念几句就被元春抱过来献宝的,不想宝玉是真的全背下来了!贾母笑得双眼眯成一条缝儿,抱过宝玉来一阵摩楞。

————————————————————————————————

王夫人回去便与贾政说了宝玉的表现,贾政听后初时是不大相信的,然而王夫人不必在这种事情上头瞒他,一考就知道的事情,瞒也是瞒不过的。次日贾政给贾母请安的时候就提到了考较的事儿:“听说宝玉会背书了?”

贾母笑道:“可不是,我和你媳妇都听他背的。”

贾政就有一丝暗喜,仍旧严肃地道:“老太太别太夸着他了,倒让他得意。”

贾母有一点扫兴:“他才多大的孩子?做得好就得夸着才成。”一面说一面把宝玉抱到怀里拍拍后背以示安慰。

贾政摸了一下胡子:“那倒要听听他是不是真的会背了。”

贾母很大方:“宝玉,来再背一回给你老子听。”声音里带着鼓励和诱哄。

贾宝玉知道,这是万不能搞砸了的,否则不但贾政不喜,恐怕连贾母与王夫人面上也要不好看。抬眼看到贾政一副岸然之状,都不拿正眼看他,一面捋着胡子一面斜睨着他,颇有点蔑视之意。贾宝玉被激怒了,《三字经》本不难背,这几天元春又一直在让他表演背诵。当下就背了起来,开始因为背得太急,还差点被口水呛到,后来是越背越顺,不一会儿整本书都背完了。贾政的眼睛越睁越大,许是觉得这样太掉架子,贾政很快就恢复了严肃状。

听到贾宝玉背到“戒之哉宜勉力”全文收尾,竟无错讹,贾政也不由点头。

贾母带着丝得意地问道:“如何?我说得不假吧?”

贾政道:“果是背得出来了,”严肃地瞪着贾宝玉,似乎要用眼神把贾宝玉吓哭的意图,“可知道是什么意思么?光背书而不知其意,那是生吞活剥,总要知道意思才成。”

一屋子的人齐齐咽了口唾沫,打量贾政的眼神带上了诡异——宝玉才多大啊?能背下来就很难得了好吧?贾宝玉倒不觉得贾政这么问有什么奇怪,他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幼儿,只是觉得贾政这种凡事哪怕儿女做得再完美也要挑剔一下的毛病,真是中国家长的通病,仿佛不这样做就不会显得做父母的为人谦虚一样。因贾政问到理解,贾宝玉就想到《三字经》的内容上了,它上面有一段简短的历史,这段历史写到明亡就嘎然而止了,眼下这地界又不是长袍马褂,那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空呢?

元春见宝玉傻乎乎地出神,生怕他被吓着了,贾政一向严格,这一点元春是知道的,当下起身回道:“还没给宝玉讲解呢。”

那边贾母先不依了:“你就知道吓唬孩子!你父亲在时也是这样教你的么?我看宝玉就很好,你外头不是还有正事要做么?去忙吧。”

贾政讪讪地应了,又瞪了一眼宝玉才算完,复对贾母道:“儿子去前头了。”王夫人一直不敢多言。

贾宝玉低头狠抽了两下嘴角,才拽拽贾母的袖子,贾母低头哄着宝玉,又命拿果子来给他吃。嘴上还说:“你老子就是太正经了。”

不管怎么说这一关勉强算是过了,贾宝玉对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与学习知之不多,不知道自己这样的进度是快还是慢,但是综合一下贾母的欣喜与贾政的挑剔,相加除以2,那么自己至少是合格的了。当下继续跟着元春学背书识字。

不想次日贾珠放学回来,递过来一张写着小楷的纸:“大妹妹,老爷吩咐先教宝玉背一下《劝学诗》,我已誊抄了,你教他罢。”

第6章 贾宝玉学习麻烦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贾宝玉摇头晃脑地背着颜真卿写的《劝学诗》,心里实是苦不堪言。读书的重要性他真的很明白了,不用背这些东西也知道的,对于没有后台背景的人来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只能靠自己打拼。上辈子他没少把‘知识改变命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类的话当格言来的。

你说贾政这是抽的什么风啊?贾宝玉含泪。还不能装作不懂不想背,谁叫他先把《三字经》给背下来了的呢?

瞄了一下整齐的钟王小楷从左往右齐齐地码着不下十首各种劝学诗,这些都是贾政吩咐下来的洗脑功课,实在是索然无味。《三字经》再幼稚,好歹还有点常识什么的,贾宝玉从这里头系统地整理出了这个时代的一些常识用语一类,诸如四诗、五行、六畜等,可是这些《劝学诗》里说的道理,却是他上辈子在心里烂熟的,即使遣词不一样意思都是相仿的,实在提不起兴趣来。哪怕是背《四书》也好啊,好歹那个是公务员考试的参考书目,可这乱七八糟的《劝学诗》算个什么?尤其是宋真宗那不文不白的打油诗!可恨没兴趣、不实用还得背!

最可恨的是贾政还规定了期限说是十日后来检查。倒是贾母见宝玉整天傻乎乎地摇头晃脑念经(贾宝玉这家伙是故意的),都没心思满地乱跑、陪自己玩了,贾母先不依了:“他才多大?你就这样逼着他?”

贾政一向是听贾母的话的,此时见贾母发话,也不好再立逼着让背的,但他还要保持住父亲的威严:“虽老太太发话了,且寄下这一遭,不立时查不是不查。”

贾宝玉这下可是装听不懂了,故意一脸迷惘的看看贾母再看看贾政,再在王夫人脸上停留片刻,最后把求救的目光投向元春。肢体语言:[老爷在说什么啊?]贾母更心疼了:“他小孩子不过是脑子好使点儿、背书快些,你就把他当大人似的训,也不管他听不听得懂!你快去吧,别在这儿吓唬我们娘儿几个了。”

贾政看看宝玉确实是一副懵懂状,也道自己太心急,咳嗽一声,又摸摸胡子这才告退。

虽说贾政暂时不追究了,可贾宝玉也不能不背啊,硬着头皮把一堆《劝学诗》给背了下来。这回把握好了时间,估摸着八、九天的样子才背好。然后就缠着元春:“大姐姐,这个不好背,我想学写字儿。”耍赖是小孩子的特权啊,此时不耍更待何时?

元春心疼弟弟了。背过书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再长,只要意思连贯,能篇沿着大意捋下来,反比那些碎得一段一段的东西好背得多。元春见宝玉背得吃力,倒是私下安抚了他好久,又背着人悄悄地对贾母说了。贾母道:“宝玉自是聪明,却是不许拿出去说嘴,再招来他老子管,我可是不依的。”一屋子的丫环婆子唯唯应了。连元春都有些后悔,深觉不该让贾政知道的。

这样,贾宝玉的启蒙活动在贾母的强力支持下,总算没有被贾政干涉,全依着贾宝玉今天想背书就背,明天想认字就认,后天要歇一天就歇,完全做到了张驰有度。贾宝玉自己心里也是有数的,无论如何贾府的下场就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他想轻松都轻松不起来。他早暗暗地定了计划,趁着年纪小,心无旁骛多积累一些知识,最好在元春出嫁前能通过她把基础知识学个差不多,这样底气也足些。还有,贾家那个乌七八糟的家学他是不打算进的。既不想进家学,就要有个好理由,家学里学生的进度跟不上自己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借口了。贾宝玉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儿。然后就是针对着科举考试进行备考,等有了个功名,才能有发挥的余地。不然真像宝二爷似的整日鬼混,最后连自己身边的人都保不住,那可窝囊透了!说句猥琐到家了的话,自己硬不起来,想当YY种马男都是在做梦!

定下了初步计划的贾宝玉还没来得及执行,就闹了个大乌龙,再次受到了打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元春这日教他写字。因宝玉手小,握笔不灵活,便从简单的字写起“上大人孔乙己”一类是必写的,然而描红纸上的字对于现在的宝玉来说还是太小了,元春干脆先不让他描红,自己握着他手来教,等宝玉表示会写了,再让他自己练,权当是陪幼弟玩了。

就算不需要比照着描红上的模范字,宝玉初用毛笔,写“孔”、“乙”二字时的弯还是弯得不够好看。元春便先让他写横平竖直的字,“上、下、十、一”等,这日就写到“正”字。元春把“正”字读成“zheng(第一声)”的,且中间一小横是缺笔,贾宝玉一时没反应过来,以为是元春口误,后来听她一直这样说,贾宝玉小心地道:“大姐姐,老太太是念‘zheng(第四声)’的…”

一语未毕,就被元春捂住了嘴:“这个字与老爷的名讳读音一样,当避讳。”说完又有点心急,宝玉这么丁点儿大,他懂什么避讳啊?可又不知道要跟这么大的宝宝怎么解释。倒是换了瓤儿的宝玉立时就明白了,贾政!做子女的不能说父亲的名字,可贾母就说得!

我是猪!贾宝玉暗悔,读音可能是口误,写字可能是手误,两样加一块儿就是地地道道的“为长者讳”了。呃,“为长者讳”这个词可能不大确切,但是从字面意思理解,还是可以这一边贾宝玉已经理解了,另一边元春还在苦恼于如何提醒宝玉避讳的问题。元春细心,不但是贾政,还有贾赦、贾敬,以及祖父、曾祖父等的名讳问题,这是家讳,余者尚有国讳…这可真是个大麻烦!看看趴在炕桌上的贾宝玉,元春深感任重而道远。当下只能说:“大姐姐说的宝玉只要记住就好了,这个字儿老太太是长辈故能说得,咱们是晚辈是以说不得。”

贾宝玉非常配合地道:“知道了。”

元春松了口气,她还真怕宝玉问一句“为什么”。当下又加了一句:“以后我还要再告诉你旁的字,你照着我说的念、写就是了,等宝玉长大了就知道缘故了。”还是不刨根问底、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学生好教!

贾宝玉没为难元春:“知道了。”心下开始修改计划——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的,总要适时调整的。

眼下要做的第一条不是背什么《四书》——虽然在这个八股世界这东西很重要——而是先弄清楚一些常识,比如现在究竟是个什么朝代、现在的皇帝究竟姓啥!有什么需要避讳的东西!万一考试的时候写错了字,把皇帝的名字什么的写了上去,这一科就算白考了。想到了皇帝,又忍不住看了一眼元春,这位可是未来的“贤德妃”啊,皇帝这家伙现在到底几岁?

可他又不能直接问,那样太奇怪了,只能压下这一条,瞅到机会再顺竿子爬。第二条是学会写字,在这个没有打字机的年代,一笔好字尤其重要,卷面分很重要,接下来才是八股知识一类。至于诗词歌赋,贾宝玉统统把它们先放到一边。无论如何先混个功名出来,保命要紧。

可现在他握笔虽然略好了些,依旧是个三头身的家伙,总要再过两年才好认真描红。想了半晌,贾宝玉决定还是先背启蒙读物,同时趁着年纪小还算有时间,旁学杂收一些课外知识,否则即使背熟了《四书》而不知《诗》、《书》、《春秋》等还是做不出好文章来。

打定了主意,宝玉决定以后都要乖乖听元春的话,以期让她同意偷渡些杂书来看。当下姐弟两个又写了一回字,元春记起贾母的嘱咐,更兼自己也要做些针线,便命李嬷嬷抱着宝玉到贾母正房去,还顺手拿上了宝玉写的字。元春在正房禀过了贾母,自去做针线,宝玉则留在正房听贾母讲古。

————————————————————————————————

贾母正说到当年宁、荣二公起家创业——这个故事她已经讲了好几回了,至今仍乐此不疲——的时候,邢夫人来了。邢夫人问过安,先看了一下屋里,见只有贾母、宝玉并些伺候的人,心里便先安稳了一些。贾宝玉见邢夫人进来,先在贾母背后爬起来,乖乖地爬下炕来,意思意思地给邢夫人请安:“见过伯母,伯母好。”

邢夫人也笑着夸道:“还是老太太会调-教人,宝玉是越来越懂事了。”

贾母听人夸宝玉心情自然舒爽:“咱们家的孩子,总是不错的。”

邢夫人顺着贾母的话往下说:“这阖府的小辈,沾了老太太的福气自是都不差的,”这才说明了来意,“老太太,珠儿已成亲,我看着琏儿也大了…”

她这一张口,贾母就知道她的来意了。对这个儿媳妇贾母并不很待见,然而长子又是那个样子,邢夫人能跟贾赦好好过日子,贾母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了。此时见邢夫人说的是正事,贾母倒真是考虑起贾琏的婚事来了。

“但凡儿女婚事,总是父母之命,你们老爷是怎么说的?”

贾赦现在还不甚着急,所以邢夫人才要来敲贾母的边鼓。但是这话不能直说,邢夫人早有腹稿:“我们老爷倒是没催,只是媳妇寻思着,等到老爷说了,我再张罗就未免太不上心了。且琏儿一日大于一日了,不先预备着,难道要事到临头才着急上火么?咱们这样的人家,怎么也要多寻思打听一下,不能草率的,故此,媳妇想跟老太太讨个主意,也好早作准备。”

小孩子通常情况下是不被当成“人”来看的,突出的一点就是大家说话有时候会忘了避着他们。可有些时候,就像鹦鹉一样,坏事的都是这些会学话又不大会思考的家伙。

贾宝玉早就知道了琏二奶奶必是他那素未谋过面的表姐王熙凤,倒不忧心未来堂嫂的人选,只是在琢磨着,自己要不要学舌一回?

“大太太是这样说的?”王夫人的声音淡淡的。

周瑞家的有些惶恐:“回太太,是李嬷嬷说的,当时宝二爷正在老太太跟前玩,老太太命老嬷嬷不用在跟前伺候了,等叫的时候再来,可李嬷嬷不敢离得远了。看到大太太神色有点儿不大对,她悄悄到窗户根子底下听了一回,想是不会错的。”

“知道了。”

周瑞家的垂手退到一边。正在此时贾母遣了嬷嬷来:“二太太,老太太请您去商量事儿。”

王夫人一笑:“就来。”

王夫人一面搭着周瑞家的手往屋外走,一面不经意地问道:“老太太怎么忽地打发人来叫我?”

“今儿大太太来了,说起了琏二爷的婚事。”

“我记得你家小子好有十四了吧?明儿去二门上伺候,也好多领一份月钱。”

第7章 功课忙姐弟双病倒

贾母果是与王夫人说起贾琏的婚事的,虽然是邢夫人开的头,贾母却更乐于与王夫人商量一下。须知贾赦虽有爵位却是个在宅男,连带的邢夫人的社交活动也就有限,知道的名门闺秀也很少。邢夫人娘家已衰,根本提不出合贾母意的候选人来,贾母就想与王夫人商量了。好歹王夫人出身够好,社交面够广,眼界似乎也比邢夫人更开阔些。

贾母对贾琏还是不坏的,当然不能随便给他找个媳妇,更何况他还是贾赦的长子。贾王史薛四家俱是大族,贾母盘算了一下人选,发现自己母族那边似乎没有适龄的人选,便想与王夫人商量,看看王家那边有没有合适的姑娘或者是王家其他姻亲家有无可意者。

王夫人回道:“论理,老太太问话我该直说的,只是还是要多一句嘴,这事儿大老爷和大太太是个什么章程?我们老爷与我对琏儿这个侄儿虽是与自己儿子一样疼,到底不是琏儿的父母。”

贾母见王夫人说话很在理,更觉得找对了人:“正是你嫂子来与我提的,我问她可有章程,她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虽则娶妻是要父母管的,可媳妇娶进门来毕竟是内宅事务,倒是我们要多上上心。再者,考量媳妇人品与女婿又不一样。男女有别,媳妇是女人,当然要咱们相看更合宜;女婿是外客,自有外头爷们看着。”

王夫人连连称是,她提到邢夫人与贾赦,不过是为了让人挑不出理来。以王夫人与邢夫人的关系,称不是好但也绝不是不好。邢夫人虽然名义上是嫂子,但是王夫人有了先头贾赦原配那个嫂子,邢夫人这个长兄的填房进门反比王夫人这个弟弟的元配要晚,王夫人对邢夫人就并不全当成“长嫂”一般看待,反倒看邢夫人像是“弟妹”。又因邢夫人无所出,平日里皆是王夫人管家,王夫人对邢夫人未免不是那么恭敬——可面子上的礼仪还是有的。

贾琏是侄子,王夫人对他还真不可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好。但是王夫人也知道自己眼下虽是威风些,然而贾珠与贾宝玉日后却不一定能一直住在贾府里,贾母一去,保不齐就要分家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她自然是懂的,也想在荣国府中留一后路,以图即使分家,留在荣国府中的长房也能与自己这一房保持良好的关系。贾赦元配在世之时,贾琏因是长孙自然得贾母看重,等贾赦元配去了,王夫人掌家,当然不会与贾母拧着来,且贾琏彼时已经记事了,王夫人更不会对他不好。又因着王夫人行事比邢夫人看着更有气度、更体面,而邢夫人只是区区一填房,贾琏对王夫人这个婶子反比对邢夫人这个继母,从心里要更亲近些。

贾琏差不多已经拿下了,剩下的,

就是让荣国府未来的主母能够与二房保持良好的关系了。设若处得极好,不分家就这么住在一块儿也未尝不可。

王夫人想到这里,倒有了主意:“既老太太有意,我看年关将近,不如这些日子多设几台小戏,请熟人家的姑娘一块儿来。”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