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不管是胜是败,好歹这三路人还有个消息,韩嫣自从进了草原就没一点音讯,生死不知。韩家一下子去了两个成年男子,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韩则拼命动用关系打听,也打听不出什么来,后来,四个女人开始往长乐宫请安了。刘彻烦得要死,担心得要命,暗暗发狠,再也不让他出去了!

三路人都赏完了,还是不见人回来,直到一个月后,代地方才传来消息。

韩嫣拎着中行说进入长安城的时候,刘彻正亲自站在城门外。斩首万余级、获匈奴单于太子、阏氏、小王、都尉…以及中行说,王庭的马群让韩嫣给征用了,还拣了王庭的几匹汗血马回来,牛羊因为要快速回军,带得倒是不多,王庭的宝物倒是让他搜刮了大半捆在马背上带了回来。

壮观的队伍,一路而来,从代地至长安,消息早就传开了。刘彻得到确切消息,才睡了个安稳觉,然后亲自安排迎接的事宜,七十年的战争,这才算得到一个让他能接受的战果。

照例是大封赏,赏功、益封,韩说一战封侯,韩氏一门三侯荣耀非常。再看带回来的战利品,看到韩嫣奉上的明细表,刘彻却笑了:“还是这么仔细。”

再次凯旋,却没有被留下“宿卫”。

韩嫣常常想,就算历史的惯性巨大,自己这只蝴蝶力量微小,能保全了自己,却也不至于对这个世界没有一点震动吧?虽然灰了董仲舒——他没有了历史上的风光,求雨被自己的学生说是骗子,让刘彻给扔回老家了;带来了杂烩的实用主义——说仁义道德的少了,肯讲实际利益的多了;还做了些科普工作——新式农具、造纸印刷;失去了大汉朝知识结构的改变——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

可有一事,一直让韩嫣大惑不解——为什么,刘彻的长子还是让卫子夫给生出来了?而且,还是在元光元年?这不是人类社会的惯性吧?科学地说,精子与卵子结合才能生出孩子,可具体到某一颗精子与卵子,就不是历史的惯性了吧?

要说自己这个穿越者与刘彻隔了十万八千里,影响不到,那还有情可原,问题是自己与他颇有一段朝夕相处的日子,生活的细节,有点影响不奇怪吧?

不管韩嫣如何想不通,刘据还是生了出来,名字都没变。只是卫子夫却没有因此而被立为皇后,只被封作了美人。

刘彻固然是欣喜若狂,皇子出生,照例是要有贺文的,刘彻却亲自下诏命东方朔、枚皋作赋,足见其重视。卫子夫在后宫,一时风头无两。当下也有人蠢蠢欲动,因为有传言,陛下诏命作赋,题目是《禖祝》《皇长子生赋》,可最初说的是“皇太子”话到嘴边,硬生生改成了“皇长子。”

听到底下人的动静,刘彻满腔欢喜变成了忧虑,皇子刚生下来就有这么多人在算计着如何从中谋划二十年后的利益了,实是可恨!他的原意,年近三十得此麟儿,猛然间是有了一种终于有继承人了的狂喜。话都说了,却忽然想起了某人在当利公主出生前的推测,硬生生地又改了口。不想,果然引来有心人的计较。于是刘彻就在想,如果真是说了皇太子三个字,以后会如何?

王太后更担心了,卫氏眼看着要坐大,而自己的兄弟死的死、好酒的好酒、贪财的贪财,侄子里也没有能成气候的,对娘家的担心日甚一日。几夜未眠之后,作出了个决定——不能让刘据做太子。都说人是隔辈亲,王太后若大年纪还没有一个亲孙子,她本是盼得眼都直了,可是这个孙子背后带来的东西让王太后太不放心。

对于朝臣来说,皇帝终于有了儿子,代表着天下的稳固,当然要高兴。皇子并不等于太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虽然现在他是唯一的皇子,但是只要皇帝不死,以后皇子还不是大把的么?虽然说都是皇帝的儿子,可论起身份来,还是要分个三六九等的,主要是看其生母,皇后嫡子自是尊贵无比,然后就是位份高的妃所出之子,再然后才是宠妃之子。如果刘彻在欣喜之余立了卫氏,也算能说得过去,大家也不会太计较;他不立,也没人会上赶着逼他——不是嫡子,也不知道会不会夭折。

至于暗中的算计,却是什么时候都少不了的。

听到传闻,韩嫣挑挑眉。暗自思量,许是自己以前的话触动了刘彻,致使有了今日的光景。无论如何,他对卫氏母子,都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接触多的人,可以说服自己,不要对此人有成见,接触多了,说不定自己能影响到他,总要试一试再下结论。对于无法影响到其本心的历史人物,只能按着已知的情况来了。这母子二人,实是不能让韩嫣提起同情之心来。如果说被刘彻看上,是卫子夫无法拒绝的圣命,那么,留下,就是她自己的选择了。路,是自己选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太子亦遣使者挢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发武库兵,命少傅石德及宾客张光等分将,使长安囚如侯持节发长水及宣曲胡骑,皆以装会。侍郎莽通使长安,因追捕如侯,告胡人曰:‘节有诈,勿听也。’遂斩如侯,引骑入长安,又发辑濯士,以予大鸿胪商丘城。”

居然想到武装囚徒,已经接触政务的太子殿下不知道牢里关的是什么人么?难道全是被冤枉的好人?就这样放了出来,放就放了吧,还给他们发武器,让囚徒做使臣去调动军队。这位太子殿下,真有创意。成功了,可以说是用人不拘一格,可惜,他败了。

他“驱四市人凡数万众,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用市井小民对抗训练有素的军队,刘据不知道这些市井小兵面临的是炮灰的命运么?还是他根本顾不得了?血流长安,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为了保住他的太子位,他的仁慈,到哪里去了?刘据,他一点都不慈爱,真的,此时想的只有自己而已,他也只是个谋权谋利者。

身为太子,居然能够让自己的父皇被小黄门给包围了,说什么皇后、太子稀得见上,卫子夫人老珠黄刘彻不待见他,太子、生而作赋、七岁得立、二十为筑苑令召宾客的太子,刘彻怎么会突然不待见他了?真是刘彻被人突然下了降头术了么?疏远,也是逐渐的吧?要到听到父皇病重了,才哭红了眼睛求见,在此之前,你在做什么?身为太子,不该时刻关注着你的父皇么?疏远,不光是刘彻单方面的吧?不说父子亲情,单从利益角度来考虑,你怎么连这点政治觉悟都没有?

这位太子殿下,实在让人提不起好感、生不出同情来。

在众人眼中,这位皇长子的份量却是越来越重了。

同年秋,匈奴再次犯边,这是对于去年汉军行动的报复。自觉不用再怕匈奴的刘彻也是以硬对硬,下令反击。

心中不愿再为韩嫣提心吊胆了,刘彻极不愿再派韩嫣出征,然而身为帝王,当以国事为重。李广战败贬为庶人,要先冷一会儿了,掂量了一下手中的人选,还是没有绕过韩嫣去。命先前没有败绩的卫青出雁门,韩嫣出代,李息出右北平。

韩嫣这回却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了,两番打了下来,对行军打仗也已经很熟悉了。做顺了的事情,自然心里稳。同样的事情做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之前实在是太鲁莽了,居然敢领着一万人抄单于庭,实在是太冒险了。军臣固然是跑到茏城了,万一在半道上遇到实力不俗的其他大部落,这一万人,怕是连渣都剩不下了——自己当时根本就没想到会遇到其他敌人,实在是太大意了。

此番更小心了些,而匈奴也是吃了大亏之后的报复性袭边,心里对汉军不再像以前那样蔑视了,行动同样变得谨慎,两军相接,都是列阵而前,挖坑扔钉子的手段是用不上了,一力降十会,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综合实力。汉军士气旺盛,装备更是比匈奴要好上许多。一战下来,三人各有斩获,凯旋而归。韩嫣与李息胜了,不是惊人的消息,他们以前也打过几次胜仗,卫青的情况又有不同。第一次胜,可以说是侥幸,再胜,还是斩首以千计的胜利,就不能光用幸运来形容了。他,又是皇长子的舅舅,于是外甥加重了舅舅的份量,舅舅也加重了外甥的份量。

匈奴似乎是专为成为大家的垫脚石而来的,败了一阵,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报复,杀略边民千余人。汉廷自是不甘示弱,再反击。这次不是向东北,而是向西。“黄河百害,为利一套”目标,正是河套平原。河套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无论做耕地还是放牧,都是极好的。卫青、韩嫣分兵出击,合于此处。

至此,对于卫青军事能力的置疑便被打消了,卫青因前后积功被封为长平侯三千八百户。韩嫣累功,益封至万户——这里面并不完全是首虏数,还包括获军臣旗鼓,以及获其重臣的功劳在内,重要人物、重要物品的分值比较高,韩说得于单便被封以二千四百户的安平侯。所以说,人和人实在是不能比的。

卫青日渐成为天空中闪亮的一颗新星,韩嫣却在思退——所有的兵法都只教了将军如何取胜,却忘了教他们最重要的一条:胜了之后要怎么办?

都说功高震主,主上生猜疑,滥杀功臣。其实,这种猜疑并没有错,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旦臣子的威信高过了皇帝,便是臣子真的忠心,这个国家也不稳了——尾大不掉。你本身没有恶意,可你活着就是这世上最危险的存在。你的存在证明了,这个国家不是只有一个人可以被膜拜。

居高位者,积历年经营,就算自己不想,身边也会有一群依附的人:故旧、亲朋、部属、子侄…早已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为了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必然要有所行动。你已经到了臣子的极致,不想再升了,可你的手下没有达到,他们还想升,但他们头上还顶着一个你,想升,只有拱着你向上再走一步,或者,拉下你,他们自己顶上,你,选哪一个?

一步一步,生生把人逼到了绝境。

陈桥兵变,是怎么来的?宋太祖固有不臣之心,手下若不支持,他也做不了皇帝。曹臣几欲称帝,而为荀氏所阻,最后杀了荀氏却也只能干巴巴地说一句“吾愿为周文王。”

难道要等到走到了荣华的顶端才开始想退路么?到那时,已经来不及了。就算现在的帝王与你相知,没有任何的猜忌,新帝呢?一朝天子一朝臣,略显稚嫩的新帝面对手握重权的老臣,能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是先帝的人,先帝信任他,他忠于先帝,可是,我并不了解他,他,能相信么?

就算自己能得皇帝信任,可自己终于死的那一天,后人能保持住这份信任么?未必。到那里,倒是三岁孩童怀抱千金而过闹市,只要有一人居心不良,就有天大的危险。说狮虎大,那是代表了强,说猪羊大,那是代表了好大一块肥肉,大家都来割一刀吧!

一直以来,韩嫣对于最实关于军队的设想都有些耿耿于怀,现在的军队,与他脑中所想,实在差得太远。他想把兵权归拢而非下放到将军手中——军阀混战,历来是乱世的火油。

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刘据最后能不能做成太子,但是他知道,史上韩说为戾太子所杀——因为韩说怀疑戾太子没有得到刘彻的命令而擅调军队所以拒绝执行刘据的命令!一日未登基,没有得到授权,刘据就没有权利调动军队,这是律令。不是韩说自行其事地违背了合法的命令,是刘据本身违制,他却因为韩说遵循了法令而杀了韩说。这人,急红了眼。

人终有亲疏远近,如同卫青不可能放弃卫家一样,韩嫣,要先保住自己的亲人。看着长大,如同儿子般抚养的幼弟,怎么能让他陷入这样危险的境地?哪怕自己家人是十恶不赦,又有几个能够真正狠下心来大义灭亲?何况,韩宝宝太招人疼。

韩嫣要抽了卫家对军队的影响力,阻止刘据上位。卫青,击匈奴的时候,刘彻的军队会听他的命令,然而因此让军队偏向刘据进而成为他上位的砝码,绝不可以。韩嫣不能保证自己能活到史上巫蛊发生的那一年,不能保证历史的惯性到底有多大,所以,他要提前行动。

于是,韩嫣上本请行参谋、设军校。他要释权,在自己处在上升态势的时候,留下一线生机。

第113章太傅

看到韩嫣的上书,刘彻的脑袋有了一瞬的空白。

韩嫣明明白白地说要跟刘彻了断,刘彻思前想后想了好久,终是没有拿他怎么样。心里还很犯贱地惦记着他,还在想着怎么能把事情转回来。心里盘算得好好的,什么挡路就搬什么,搬完了,不就行了么?一这么想,心里就舒服多了。事实上,刘彻的日子过得却并不舒心。

没了能说心里话的人,刘彻开始是觉得寂寞难耐,打发寂寞的好办法就是找点事情做,国事,他玩得很溜,拦路的舅舅疯死掉了,朝中连个能倚老卖老装长辈训他的人都没了。家事,王太后因田蚡之死受了打击,还没缓过气来,注意力也就放在家长里短上了,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给金俗的女儿金娥找个好婆家。儿子,他也生了。

出去玩乐?老想着以前与韩嫣在一起的时光,他侍中封了一堆,也颇有解颐客,当时引得一乐,散了更觉闷得慌。众人环伺,知心者无,实在是人越多、越寂寞。想逗儿子玩,想起这儿子还有了别的内涵,又失了兴味。

找来找去,生活中韩嫣没有参与的地方,就是后宫了,只有在才会不那么想他。后宫佳丽得了福祉,蒙幸者众。然而温香软玉抱满怀,努力耕耘,沉浸在肉体的快感中,五官被晕眩的感觉包围,能够暂时忘记一切。然而,事后却更空虚无聊,更想把心里的空洞给填满。

能填满的那个人,却是不愿靠前。逼得紧了,搞不好适得其反,时机不到,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继续空虚继续寻点乐子找补回来。空虚也会成为一种习惯,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习惯了,习以为常也就当成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韩嫣不在他眼前身边,不时时与他暧昧着,刘彻渐渐不如以前那样迫切了,于是便想,兴许过些日子,便会渐渐忘了那一时的冲动了吧?韩嫣越来越显出能干的架式来,真要是跟他做了那一步,现在还真不好办了。

然后,开始用审视臣子的眼光看着韩嫣。越看心里越难过——明明是要相知相守的人,如今却落得要这样打量他。翻来覆去看了一遍,也不知道自己要看些什么,却没有再召幸宫人,自己跑到宣室里闷闷地坐了一夜。再派他出征的时候,故意忽略了自己心中正堵得难受。与卫青配了一样的人马,领了一样的粮草,连出征时说的勉励的话都是一样的,然后问自己:“其实,我已经放下了吧?我待他,与别人,也没什么不同吧?”

送走了他,一转脸,便回到了后宫,说:“其实,没有他,我不还是照样过得挺好么?后宫美人如云,真是赏心悦目、赏心悦目、赏心悦目——啊~”

眼前一阵裙裾飞扬,却是女子闪过,喝住了,抬起打头人的脸,很素静,没有让他讨厌的脂粉气,点点头,就是她了。名字?后宫女人真不需要名字的,包括她们自己,让她们在名字与名位之中选一个,绝对是宁愿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尊贵的位份而不是自己的名字。

后宫的女子很可爱,不会说我只要一心人,不会说,咱们结束了吧。不会在自己“很想”的时候一把推开,不会甩开自己的手,不会为了照顾另一个人而把自己扔在一边,真是好极了。

她们那点心思在自己眼里也很单纯,不过是单纯地想要捞点好处罢了。这样的人反而更好懂,真的。想要“千金买笑”便给她千金就是,至少不会想着法儿推脱,让自己一片好意全成了烫手山芋,好心当成驴肝肺。比起什么都不想要的韩嫣来说,与这些人相处,更轻松。

醒握天下权,醉卧美人膝。这样的日子不过,还想要什么呢?不快乐,一点都不快乐。

“陛下是明君。”“陛下圣明。”“陛下做得很好。”“陛下…”

“朕真的有那么好?”

“当然了,您是皇帝啊。天子,怎么会有错呢?”

悚然惊悟,自己真的快变成一具土偶木梗,成了一个合格的“帝王”了。在这些女人眼中,自己只是“皇帝”。闭上了眼睛,挥挥手:“你下去吧。”

女人不知道皇帝是怎么了,方才还好好的说话,现在却一副懒得搭理的样子,欲言又止,只得道:“喏。”

为什么要说“我不是朕、朕不是我”,为什么要让我明白皇帝与刘彻的区别?一瞬间,刘彻有些恨了。阿嫣,你太狡猾。如果不明白,会不会更快乐些?只当这些人是在讨好自己。如果不明白,会不会就不再想——换个男人在这里她们一样会尽力讨好,只要他的身份是皇帝。会不会不再苛求这么多,只要觉得舒服了就好?

如果你不说,爱是唯一,是心中只有一人。我会毫不吝啬地赏赐让自己觉得舒服了的女人,觉得那就是宠爱了。看到女人尽力侍候自己,觉得自己在她们心中很重要,她们在爱慕自己。你,为什么,要让我明白这些?

用力,手中新枝捏作残红,任汁液染满了手掌。

让我明白了这些,你却突然抽身说要结束这一切?你打的好主意!做梦!让我不要再惹你?是我先惹的你,可谁让你这么可爱?谁让你越来越吸引我?现在,不是我惹你,是你惹了我啊。搔到痒处,触到了心底,点了火,就想走?

轻抚额头,手掌遮住了双目精光——没门!窗户都没有!房顶盖严了!地板砌上石头!收回手,摸着下巴——到底,要怎么做呢?

却听得宦官来报:“主父偃求见。”

“宣。”

主父偃,潦倒长安的齐地人。卫青荐了他好几次,自己都没有理会。那是元光元年的事情了,那里卫青还没有立下大功,就想着荐人?卫青,你是不是太心急了?看着田蚡安排人,你也有样学样?主父偃,朕不是没有打听过,历齐、燕、赵、中山,没一个人能看得上他,真是神弃鬼厌狗都不待见,这样的人,你也荐?是看他可怜想拉他一把,还是此时施恩要他报?不管是哪一种,你都不该拿朕做人情。主父偃,却在据儿出生后就请立卫子夫为后,你们,真的很清白么?

主父偃上书诣阙,看了他的上书,方觉得他是有真本事的,只是,太深刻!有用,非常有用,却不知收敛,不过,送上门来的刀,不用,白不用。

主父偃来了,是个个子并不高大的中年人,有些瘦,眉宇间是深深的竖纹而非这个年纪的人多有的额上横纹,显得坚刚狠厉。这副相貌,刘彻有些看不上眼,若非他的上书太吸引人,他的计策实在有效,刘彻并不很想用他的。请置朔方、徙豪强兼并之家于茂陵、行推恩令,实在是太得刘彻喜欢了。高兴之余,也有一丝遗憾——与卫家没有瓜葛就好了。这样一个颇得法家精髓的人,却是偏向外戚的,让刘彻觉得堵得慌——主父偃,不能长留。

主父偃明摆着要挺卫子夫母子到底,让刘彻很不喜欢,目前为止,刘据是刘彻唯一的儿子,支持他们母子,不是单纯的在诸皇子中择一贤者而择式的站队,而是在算计刘彻啊——支持据儿的人,其实,是在打着朕再无他子,然后,离死不远了,好表忠心吧?得子固然是朕所喜,只是,他今年连路都走不稳,你们却把他夸成一朵花,是不是太心急了点?朕的儿子,不需要你们这样的吹捧,朕当然想自己的儿子成器,只是,你们夸得太离谱了。你们,能不能,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

主父偃却是带着另一个让刘彻很想会心一笑的消息来的——燕王刘定国淫乱以及其他重罪。燕王偏远,却是北接匈奴,收回来,正好。让他去办吧。

主父偃欲言又止:“陛下…如今皇子已大,母族日显,出身不能再说寒微。陛下春秋日盛,而椒房仍空,即便不立太子,何妨先立皇后?后宫有主,也免得再起波澜。一兔脱走,万人空巷…”

刘彻眯着眼睛笑了:“朕如今听到皇后两个字便觉得烦,据儿么——”有些无奈地道,“他还不会说话呢,再看看吧。卿且行燕,回来再说。”

“喏。”

主父偃退后,刘彻心下更怒,一个一个,就没有省心的!又转而想到,自己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确实只有这一个儿子,心下不痛快了。也有些犹豫:要不要先立了据儿?以备万一也是好的,各地藩王,从来就不是什么善与之辈。又一想,立了他,岂不是如了一帮躲在暗处的小人的意?若是以后再有更合意的,想换太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先帝废栗太子,看着简单,却是有当时的窦太后、梁王、包括馆陶在一旁支持,并且是打了个措手不及,让栗太子没有反应过来。现在的刘据,他的舅舅日渐峥嵘,姨父们出自旧门,当年的栗家与之是不能比的。一时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王氏有孕,也快分娩,不知是男是女…

就在这时,又有通报:“安阳侯求见。”

刘彻歪了歪嘴:“宣。”

韩嫣进来,刘彻静静看着他行礼问安,心下却在暗自估量,瞧这行止,是一点都没变,只不知道,心,变没变?

韩嫣倒没有想得太多,这几年,刘彻对他似与众人同,没有那么紧挨着,也不刻意回避,像是完全忘了以前那一段一样。当下从袖子里拿出了准备好的奏章。

刘彻挑眉:“这又是什么?”

韩嫣不语,双手奉上。刘彻接过,展开。

韩嫣见刘彻面上先是一白,隔了一会儿,五颜六色轮了一回,最后定黑色上。心下纳罕:明明是对集权很有利的办法,为什么他会这么生气?

刘彻恨得牙痒,刚想着要跟他继续,他倒好,真把自己当“皇帝”了,想着放权,为的什么?担心什么?正在大有为之时,你为什么要退?心里在想什么?是以进为退想要更多,还是怕功高震主?抑或,看着卫青得重用,心里有什么计较?

深吸一口气,缓声问道:“正值而立之年,王孙怎么想起这一出来了?”

“其实,十多年前,臣再次蒙先帝诏命,令臣再为陛下伴读的时候,已经跟陛下说过了,不知道——陛下还记不记得?”

刘彻一愣,笑道:“怎么不记得?只是,你现在要退的什么位?”摆摆手,“别说已经得够了军功、国家也大胜了,匈奴还没有彻底打垮,不是么?正要指着你再努力,怎么就要退了?”原来,这人还记得当初志向…

“这是早就想好了的,不是么?”韩嫣理了理袖子,轻声道,“当年,先帝驾崩前,曾提点过臣,此事,不能着急。臣回去想了很久,确是需要一个契机。由一将军上言,是最好的办法。只是,满朝老将,用旧的法子太久,轻易不能接受反而容易多想,年轻的,又没那个资历能让大家接受。如今由臣提出来,也算合适。”

“我还要用到你呢,现在退了,你要把我闪在半空么?”

“此事,陛下不用担心,军事上,卫青比臣更有天份,历次出征,军中也磨练出了一批人,不能当帅,做将还是够的。臣也不是就些消失,不过是想闲下来,把自己知道的都写出来,也不枉知道了这么些东西。”

“听说,各家都有自家不传之秘,你倒大方。”

韩嫣摇头:“想把好东西留给儿孙后人,本是舔犊之情,却不知,有些东西能单留给自家人,比如财帛,有些东西,还是散出来的好。学问不是天生的,都是学来的,得之于人,授之于人,方合道理。”

“先缓缓吧,还是不妥。难道在怕什么功高震主?”

“陛下,此事于国有益,望陛下三思,”韩嫣想了想还是坚持,“现在,臣还算略有薄名,却也不是国之柱石,虽有微功,还谈不上什么功高震主,臣并不担心。臣在军事上,很难再有更大的建树了,最高也不过再进一步而已,但是后面,有更年少者,”看着刘彻沉思的表情,韩嫣知道他已经能听进去了,“这些人,陛下用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君臣相得?知人善任?有才不用实在可惜,用了,他们便要建功,功劳大了,难免会有其他的事情发生,便是臣子真的忠心,这个国家也不稳了——尾大不掉。哪怕本身没有恶意,可活着就是这世上最危险的存在。”

“居高位者,积历年经营,就算自己不想,身边也会有一群依附的人:故旧、亲朋、部属、子侄…早已抱成了一团,为了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必然要有所行动。哪怕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这是在掏空国家权利,可这些人,确实已经成朝廷的蛀虫。”

“到时候,陛下要怎么办?不觉得遗憾么?曾经那样的君臣相得合作愉快,只能默然收场,是怎样的感伤?然后,君是昏君,不能容有功之臣。臣是权臣,势倾君王。”

“看不出这样的后果也就罢了,看出来,却不说、不想办法解决,就好像看着别人一步步往深井里挪,自己在一边瞧着还直乐:他们是傻瓜,迟早要出事的。臣,不想做那种人。原本能好好相处的,何必要闹到不可收拾呢?”

如此严肃的话题,刘彻却笑了出来:“于国有益?阿嫣还想着要看着这天下越来越强盛么?”

“当然。”

“唔,”刘彻点头,“朕知道了,卿且退下,一会儿自有旨意。”

“喏。”

捏了樱桃放到嘴里,唔,真甜~拍着膝盖打拍子哼着小曲。

既然让我对你有了爱慕之意,我可不会再放手了,被你爱过,再看别人,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让我变成这样,你是要负责的。想走,没那么容易,你不过来,我不会想法儿让你来么?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