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服务于比较广大的目标,没有信仰,人与人之间,只有自我满足、一律为自己的方便做打算,就会弱肉强食。无信用,彼此自私暴戾地相待。失去敬畏,互不援助,刺激进一步弱肉强食。这便是恶性循环。教育不是机械地喊几句口号。对他人尊重,为他人着想,对事物认真对待,需要一代代无限真诚地传承、耕耘。美德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授,恶习也是同样模式。

一次朋友带去上海目前位置最高的餐厅吃饭。这种餐厅观摩一次也就足够。由于高空压力,心脏紧张,坐着吃饭并不舒服。孩子和老人也消受不了,会觉得晕眩。大抵是俯瞰一下石头森林的城市全貌,没什么可炫耀,也不是享受。城市变得更摩登更舒适更强大更富足,意义何在?被物质价值观推着走的生活,是个怪圈。依靠消费和娱乐活着,肯定不是正途。

人们需要的是,有心灵支撑的均衡模式。真诚和有效的生活方式,精神与灵性有追求,真正地相爱。以及为别人服务。

痛苦

最近才知道,顾城笔下的英儿,早几年已在澳洲悉尼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岁。买《英儿》一书阅读时,我二十岁不到。还记得在故乡鼓楼附近的小书店得之。封面是覆盖着蕨类叶片阴影的女子裸体,一如书中文字的美与奇异。当时这样的表达算是极为前卫。如今,书中三个人物都已早早离世。再看这些文字,依旧感动,但也深深感觉到文学、艺术在本质上的无法究竟。

文字再华美不羁,如果只是在妄念、欲望中盘旋,即便呈现人类灵魂深处的苦痛与分裂,也仅算是完成艺术的任务之一。最终有效的文字需要超越这些,需要有觉知有锐性。艺术只是一个法门,一种方法,也有进阶,比如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但方向只有一个,并且无有捷径。

唯美和理想主义的作品具有更高价值,现实主义走在地上,价值不高。但现在的判断标准正好相反。人在早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是永久的困惑。热衷最基本的欲望,意欲彻底拥有、享受世俗愉悦和虚荣的人,不可能继续从事创作行为,或试图走得更深一些。

作家精神独立,才可以让这个职业被人尊敬。否则,有些人的角色,会更像是政客、商人、小明星、表演者、流水线的文字制造者、虚妄的偶像和投机分子。这是那些早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所决定的。这些形式折射出内心的贪婪和不独立。

有些艺术家虽然独立,却是不全然的分裂的人。不想办法整合自己,即面临自毁的困境。

伯格曼说,人类存在一种不可测量的无法言表的邪恶。他所言的这种邪恶可以喂养痛苦,也可以支撑灵性。美和地狱的力量一样强大。很多人为所谓的创作生涯,榨干生命汁液,以痛苦来供养创造力。但有些痛苦,只是从不试图做任何改进的习性。

以前看一个法国男人在日记里写,不能自杀,因为不能让那些凡夫俗子得胜。不过他最后还是自杀了。其他人应该也不算得胜。在刀刃上舔蜜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做。需要很深的痴迷,很重的欲望。

痛苦长时间献供,不免粉身碎骨。一些创作者最后成为祭台上的牺牲品。艺术工作者为何容易颠倒、偏执、疯狂?人如果没有信念,能依靠什么而一步步走向破碎?年龄越往前走,越容易出现精神危机。人生走到某种程度,基本上其幻梦本质已暴露无遗。所有的肥皂泡一一破碎。此时不能被往下的力量拖走。也要警惕把世俗成就或宗教当作麻醉剂。

有才华的人会被挑选成为意识的载体,所以更应该提前考虑清楚道路。如果才华被野心、骄傲、欲望、虚荣、沉沦种种习性所绑架,这是烈火地狱。以自残、自杀等方式,成就膜拜者的幻想。这种事代价太大,徒增别人的刺激,于己不过是毁灭。往下堕落的重力远胜过上升的速度。有时堕落的力度,让人们妄认为是勇敢,其实仍是虚弱。

上升虽然缓慢却更可贵。那是为自己获得的自由。

“一位作家作品的深度,得由穿透作家心灵痛苦的深度来决定。”这里所依赖的,不是痛苦的深度,而是穿透的深度。这是有区别的。

人活在自设的牢笼里。英雄和革命主义、理想、梦幻、物质、情欲、知识、概念……莫不如此。深受牢狱之苦的人,会想冲破。但大多时候,它们是舒适的堡垒并带来狂妄的自傲。这是牢狱,除自救,没有其他办法。我们的心幻化出这个世界,然后被监禁在自我的牢狱里寸步难行。

很多年前我就思考过,人是否值得为艺术牺牲生活、煎熬灵魂。人们喜欢一个艺术家贫穷、落魄、堕落、早死,觉得这样才是一种资格。一些读者由爱生痴,见不得作者得到生路。最好她或者他永久地漂泊,无子女无爱人,孤独终生,落魄死去,自杀最酷。但人不是为艺术而牺牲,而是应该以艺术为工具达到自我救赎。精神疾病并不是什么勇气。

生活是自己在过,智慧与福报要慢慢累积。这是一种选择。所有人留下的痕迹,作品也好,物质也罢,最终不值一提。对作品不必过于执着和自傲。所有的一切只是走到对岸的工具。管好灵魂,让它找到道路,这是重要的。

“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因果,才能内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

以前与朋友讨论,他说,艺术是让人放出心中的魔鬼。我并不赞同。很多心魔不过是妄想和情绪,是我执的戏剧化和激化。对人对己无益,应该克制。艺术宜尽量去靠近真理,至少对此抱有希望。

人类社会,貌似科技进步,心灵的价值则在麻木与下堕之中。这可以通过一切发达的网络载体来搜索和显示,大部分社会中的人们,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不感兴趣的是什么。明星微博上一句鸡零狗碎毫无营养的废话,转发无数。而有真知灼见的地方,寂寥冷落,反应稀少。

任何人不必觉得自己有多与众不同,或有多重要。在这样的时代,越应该用心灵去做探索和表达,逆流而上。

花好月圆的平衡与完满是有底气的,也是看起来极为平凡的。二十几岁喜欢看起来复杂、渴切、执着、分裂的人。现在若看到一个人,平心静气,眼神澄净,爽爽朗朗,干干净净,觉得这样很美。

妄念熄灭,深入简出。什么是解脱?先不说解脱生死,不以习性和情绪煎熬自己,即是当下的解脱。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