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有时喜悦、顺畅、源源不断。有时僵滞。这两日情况不稳定,跟与人的周转有关。需要过渡完毕。尽量少见人,除必要。心的状况自己可以观察。

咳嗽未愈。开始喝以前医院配过的红色咳嗽药水。平时感觉可以迷倒一头大象,今天喝了,只求快速入睡,却迟迟没有任何反应。

8

中午吃饭,遇两人。一家装饰很有味道的素食餐厅,在偏远地带,他们和一般所谓的高知不一样,身上有佛道之气。相见欢。女子学佛两年,对我说了些重要的话,而后离去。她的经历奇特,因为专注一事,眼神干净。

他每次见到,都会说些令我难忘的观点。上次说,德最重要,德能改变很多事。这次说,写的文章世人如何读不重要,要让神灵喜欢。又说,一样的境遇,我们不同的人去感触,发生的事情不一样。谈起出家人的若干问题,说,真正有福报的善良和求知的人,不会遇见差的出家人。心不在道上的,亲近佛法只为其他欲求的,自己不端正的,这样的人遇见骗子很正常。

告别路上,看到一株老树。他说这是丁香。纠正他,这是泡桐。因为这种树我太熟悉,桐花这么美这么香,从小为它着迷。他送我到地铁站。他不拘小节,性情中人。大隐隐于市,活得纯朴。后来想想,他是个古代的灵魂。

决定以后不再轻易占卜。事情让它自己往前走,终究是有引领和安排。

我说,世间大概没有那种完美的在一起非常和谐的人。他说,有的。我说,那许多还未遇见对方的人,应该是福报不够。如果积累足够,就会相遇。

涅槃

他年轻时初次去印度大吉岭。第一次见到仁波切,是位已经七十岁的老人。

“他的身上散发出一种善良和慈悲,背对着窗户坐着,窗外是一片云海。我整天都坐在仁波切对面,感觉到正在做人们常说的打坐,换句话说,就是在他面前单纯地反省自己。他没有教我什么,几乎没有……单单仁波切这个人的存在就给了我很深的影响,从他体内散发出来的那种深度、力量、平静和爱,让我的心慢慢打开来。”

之后,马修在不丹,在钦哲仁波切的身边度过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他认为自己培养出一种确定性,“这是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事可以从身上夺走的”。这种确定性正是修行者们希望通过训练得到的特质。一种内在的喜悦,一种心灵的开阔,一种不移的慈悲。佛教的教义,需要修行者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检验而被吸收和接受。随着吸收和接受的深度的增加,修行者自身的人格和觉受状态逐渐抵达平衡。这是自然的回报。

生而为人,世俗生活中障碍甚多。很多人的一种想法:等做完这些事情,等达到这样的状态,再来结束一切认真地修行。但是人生短暂而无常,死亡随时停在肩膀上。只有进行内心改造,投身于积极而深刻的精神活动,才能带来对生命的真实认识。

对个体生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直接体验绝对真理,超越所有概念。这是智慧根本的面貌。

相较多年来人们对佛教产生过的种种片面和消极的印象,有时认为它是一种迷信,有时认为它是香客们在寺庙为世俗欲望所进行的贿赂行为,有时觉得它导致事物的空寂性和人的无所事事,让人悲观消极。无疑,都是由于对这个甚深教法的偏见和无知而产生。也有时代背景的原因,教法被一些传授和学习它的人扭曲形式。

马修如实阐述修行的心得。以此来说明,佛教修行,不是膜拜式的宗教,而是心灵道路不断进阶的过程。如同一束光,这条心灵训练的道路,经过数千年的无数人的摸索、传授和承续,有恒定的价值所在。当有像马修这样的修行人,真正地按照传统方法修行和实践,并敞开而真诚地说出经验,便可以澄清和提炼很多正见。

“我们必须找到方法训练自己的心,让我们对他人和无生命物体知觉和判断的坚实性,像一块冰融化在水中一样……这让我们对周遭产生一种很冷静的态度。我们是什么样子,只有自己能够负责。我们是自己过去的结果,未来就在自己双手中。”

马修也在书中点明藏传佛教所代表着的大乘精髓。如果人一切的中心在自己身上,所遭遇的困难和不平静也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福祉,因此感觉沮丧,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困难。如果关心的主要是别人的福祉,在创造别人福祉的过程中碰到任何个人的问题,都会欢欣地接受。因为知道别人的福祉重要性要超过自己。

增进自己福祉的最好方式是去关心别人。

转换自己,为的是得到能力来帮助其他人从痛苦中解脱自己。涅槃,在西藏语的翻译中,即是“超越痛苦”的意思。

小息

秋月般皎洁的面容。供水杯边缘拙朴的手工花纹。

沙拉和咖啡。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