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醍醐

醍醐

1

瑜伽老师每周来上一两节课,教导练习呼吸和体位。温和而干净的男子。每天,把他教的体位重复十次左右,浑身会发热和通畅。这是一个写作者必要的内容。不做瑜伽,这长期在阅读和写作的身姿的确辛苦。

最早的时候阅读圣经。至今阅读印度教、大小乘、禅宗、金刚乘、苏菲派的一些书籍,它们带来的帮助,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并不为过。最近读《奥义书》、瑜伽的书籍,感觉人类对自己内心的训练和要求,是同一源头。古印度文明里,生命有洁净和向上的高级意识。瑜伽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身体健康或优美,而是向神靠近,与神合一。它是一种联结。

瑜伽的制戒要求,顾及一切生物,尤其是那些比我们更拮据更悲惨的众生。通过言说、书写、姿态和行动,正确无误地沟通。“不垂涎,或是抗拒对不属于我们之事物的欲求。一切行为有所节制,合乎中庸。不贪婪,或是只收受恰如其分的事物。它的内制要求纯净,或是保持我们身体和周遭事物的干净和整洁。满足,或是对所拥有的和没有拥有的事物感到安适、充足。经由保持正确的习惯,如睡眠、运动、营养、工作和消遣,去除生理和心识系统的污染。学习和研读。崇敬高等智慧。接受自身的局限性。”

这些要求,让人觉得瑜伽是一个很好的通道。所有的训练方法,最后都是殊途同归:为了超越在物质世界之上,获得更多心灵自由。

最近在读的书回答内心很多疑惑。这些言行发生于一百三十多年前。这种内心联结是如何产生的,并不很清楚,但它的确带来帮助。顶礼这位印度老师。

2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仁波切坐在水边的一家餐厅里,他说,我跟你说,你要心存感恩,这是我们的人生,是我们的婚姻。但它们不会永远是这个样子。当时我一笑置之,现在回想起来,发现他讲的是无常的深奥道理,以及珍惜人生的重要性,他教我去体会世界的神圣性。”

秋阳·创巴仁波切的妻子,英国女子黛安娜,在其回忆录《作为上师的妻子》一书中所记录的一个片段。初见之时,她十五岁。虽然刚刚相识,却已经有了爱的感觉。她觉得自己跟他心心相印,而与之外的世界格格不入。这使她更加觉得身外的一切如梦似幻。

这位少女时便嫁给还俗的仁波切的女子,跟随着他经历了激荡而不凡的一生。

天气凉爽,出门骑车。夏日常有突如其来的雨水。顶风骑行。

整理东西发现几年前用康泰斯小相机拍的一些胶卷照片,蔡司镜头出来的色彩和光感特殊。有些二次曝光,有些发虚,有些对焦则格外准确。现在拍胶卷照片吃力不讨好。但很想学一学,把它重新用起来。

和朋友聊天,她说一段话。说,现在没有伴侣,就抓紧时间给自己挣积分。我说,你怎么挣?她说,努力地专心地工作、修行、学习,给周围的人带去愉快和益处,多调整自己,更温柔安静一些……总之,在生命的账户里多存入。这世上没有必须追求的事情,只有心愿确凿,即发心。

3

韩国法顶禅师,身居山林,对自然有清净和细致的心意。建屋、种菜,喜欢阅读、听音乐、汲水煮茶、用美好的瓷器喝茶(他自认这是心中应断除的小小执念)。美国的梭罗对他有影响,他也曾亲自去到瓦尔登湖。虽然喜欢独居山林,但仍与别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

蔬菜收获季节,带着种的莴苣去寺庙,让大家一起分食。也在报刊杂志开辟专栏,写些小文章陈述人生观点。

他对出家有一套自己的定义。认为和尚一天二十四小时里做的事情就是在出家。从所做的事情中领悟道理,再循着这个道理去过活。每个瞬间所做的事情,“即是自己的人生,是修行,是精进”。

这些文字朴实,没有晦涩。大多随心所欲,想到什么便写下什么,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何在冬季碎冰煮茶,如何烧起木柴,如何整理打扫,如何缝制一只枕套,如何欣赏一只烛光下的茶杯,如何赏花,如何准备餐食……描绘恬淡,但读看之人并不觉得琐碎或微小。大概此间用以观照的是清澈明净的心性。

“早晨的山岭,吸入的空气里有森林的香气,以及夜里露水的气味。能够以如此愉悦的心情迎接清新的早晨,这一天的生活才算是充实的。这样的时刻若是被报纸或是新闻等庸俗繁杂的外界声音所沾染,无疑是一种亵渎。端看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迎接崭新的一天,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命质量如何。若是以无谓之事展开新的一天,那么接下来的一整天都可能是浑浑噩噩的。若是从美丽且良善的事情开始,生命会相对地充满美丽和良善。”

古代的人早起,惯常做的事情是清扫、挂画、插花、焚香。这大概也是他所说的美丽和良善之事。让一天有序而高雅地开始。在印度时,看到早起的人,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小城,惯常的事情也是清扫,买来鲜花去供养神庙。这种宗教性的开场,能让人的一天更加平心静气,更有倚靠。

在夏日清晨,读一本好书,读一篇佳作,也是美丽和良善之事。

菩提树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