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黑枝豆

1

以前认识一位日本禅宗师父,说他刚出家的时候,种了十年的地,除了种地,其他什么都没有做。过滤多余的意识、情绪、妄想、念头,只是如其所是地存在,试图离生命的实相无限贴近。作为日本僧人,他喝酒、吃肉,也不遮挡地谈论对情爱的态度或其他。他的存在,是如此平凡而又圆融。

真正浸入佛法的人,未必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对万事万物的结构和秩序有充分的了解和领悟。因此,不会端坐寺庙不理会人间俗事,反而愿意跟各色人等打交道,度化他人,有充分开放和容纳的心。他们是抵达禅境的修行人,境心两空。

我们对他人的影响,是表达重要,还是存在重要?我也许更尊重后者。见过许多善于表达的人,清楚他们的模式和工具。而以存在影响他人的人,稀少珍贵。他们越过表达,同时实现表达。

在喧杂的餐厅里,他问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如何理解。

我说,比如我感知周围这些人影、人声、气味、色彩,这当下时空中充溢的种种,如果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永恒不变的稳定,与这些所见所闻从未隔离,互为一体,并且彼此支撑,彼此映照,也许会从中感受到安宁和喜悦。允许所有发生过的可以改变、消失、继续生长。与它们一样地自然、自由。这个我,在哪里,想一想,找一找。

实践学习到的理论。把它转化成升级中的意识。

2

两位年长十多岁的朋友,邀请去他们家里吃午餐。带上茶叶,前去探望。喜欢跟年长的人交谈,聆听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女主人下厨做了美味的火腿奶酪比萨饼、罗宋汤和沙拉。她忙来忙去,安静周到。觉得这是目前吃到过的最好吃的比萨饼。

下厨房给朋友做菜,是有情意的事情。但也清楚地知道,吃喝玩乐的日常事情目前尚有些距离。即便如种菜、烹饪、编织、刺绣、做手工、写书法、学乐器等自己喜欢和向往的事情,也暂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午餐时,朋友说起写作,他说,写作是造一座塔。不用对它的意义深远考虑很多,专心地把它造起来,造得平衡、浑然、结实、优美。意义就让别人去想。

喜欢这个造塔的说法。

有些人变老,像果实阴干,收缩、有皱纹,但依然结实有形。有些则像要腐烂般地膨胀起来,且面目身形失去轮廓。前者显然跟克制、安静、持续发力的生活状态有关。后者沉溺于食物、世俗娱乐、懒怠、自我放弃。

早晨栀子绽放新的花朵。特意坐在它的身边,嗅闻它的芳香。它一定知道我心中的爱慕与温柔。

尖酸刻薄的措辞,无论出自哪种性别,不外是隐形的嫉妒和自我优越。人与人何必奢谈理解或评论,不践踏对方已经算是基本善意。但有时,我们连这种善意都无法保留。不知道这是在践踏自己心中良善和福德的种子。起码可以保持沉默。我对身边的人几乎不做什么评价。

不需要界定或审判他人。如我们这般的凡夫俗子很少可能真正了解到真实。只要保持基本善良,不去故意伤害谁。也不需要对他人的言论流露出反应。这种反应里有自己的心魔。

人一贪执就会受苦,然后再困扰他人。

无论是贬低攻击他人,还是追随信服他人,得到的都不过是虚妄的自尊和欢愉。它们不会使内心的清净和洞察增长一分。比较有收获的,是能够发现和吸取到他人身上的美好能量,如果没有,他也不是你能够评判的问题。让自身强壮的唯一方式是,首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3

“深广而宁静,单纯而不复杂,纯净灿烂光明,超越思议的心,这是诸佛的心。其中无一物应消除,无一物应增添,它只是自然洁净地看着自己。”

4

她说:“见信安。前些日子在六祖的出生地,拍了一些当地的寺庙局部照。还有两幅是自己庭院栽种的睡莲,放在附件里给你。我们有自己的茶山,在潮州。我喝茶已二十多年,从小父辈们不搓麻将,在家里,日日都是茶宴。而正式习茶也是近五六年。

“日日看似平淡无奇的注水、出汤、喝茶,也会有期待、牵挂、懊恼。大部分的经验却是言语所无从表达,但已经转化成身体里面流淌的东西,从此源源不断滋养生命。老师去年说:无论学哪门技能,当你不向它要美丽要感动要智慧要注目的时候,一个从容的、真实的自己就会呈现在面前,引领着迈向前方的路程。

“广州的夏天酷热,出汗是很清凉的事,最接地气的花是姜花。如若方便给我地址,寄些消暑茶给你。晚安。”

回信写地址给她。后来又陆续收到她的一些信。

“……今年莲花山的莲花也都开好了。前些天才去山里看了花,不是周末,人也少。泡了茶,莲花就在眼前。恰好同一日看到一句话,为赏花归来的人奉茶,室内不宜挂画不宜插花。此为利休道歌中的歌训。不禁莞尔一笑,实实如此啊。不断地学习,欢喜、澄澈、有光的七月。

“人生如露似电,我们有幸在各自的生活里:不停前行、感悟、练习、修行、耕耘、成长,在道途中偶尔与彼此擦肩、相逢、一期一会。善缘得聚,以书为友,已是无限清福。

“……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