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说,每次习惯性买一本你的书,放在书架上,但不一定会看。明白这种感受。对一些喜欢过的作家,看过打开心扉的一本,其他的也未必再读。但见到新书,还是会习惯性买来放置在书架上。这是一种感情。
一次,在南方坐渡轮去一座海岛。微雨,风寒,马达轰鸣,人声喧杂。想起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当中的片段。这是一本老年才能够写出的小说,时间久了再看,深意层层凸显。男女情欲是送给彼此最美的礼物,在她的表述中,有沉着的悲哀却无虚弱的情绪。其实我只读过她这一本书,其他都没有看过。
一本薄薄的书,永久地影响人的情思。那时的她一定懂得了对自己和他人的怜悯。但事实上,我也许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她。
今日翻几页《春宴》。觉得它的确黏、涩,颇有偏执,但一些华美的闪光的细节,也是瞬间亮起难以捉摸。当时给她取名“庆长”,后来才知是日本的古代年号。这种巧合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仿佛有因缘的联结。只是为什么内心对它感情最深,有所偏爱?大概因为它是一艘渡船离开码头,有些东西一去不复返。它是一次旅程的终结和开始。
在这本小说里,把关于情爱的思虑接近彻底写尽。以至于产生清空之后内心无比洁净空旷的感受。也许读者很难进入《春宴》幽微的深处,但它与现世的这种隔膜却也恰恰是好的。晦涩而隔膜的事物,有其不能够被轻易揭开的情致,因此经得起时间。
在《春宴》里,写过的地点是:旧古都、上海、北京、廊桥、古镇、小城、老挝、岛屿、澳洲、瑞士,最后以京都告终。所有的旅途不会无缘故发生。这次新长篇,准备把一些重要地点清算完尽。拉萨、不丹、东京、威尼斯、纽约、耶路撒冷、菩提迦耶、孟买、加尔各答。
有时看到等待在安静中的小说,像森林深处一面发光的幽暗的湖,很美。而我终会独自找到它,并跃入其中。对作者来说,写作,应该写些别人在当下还不太能完全感知、理解或接受的东西。或者是读者二十年之后重读,突然明白了的东西。
6
每天闭门不出,写作。
这貌似是非常有活力的在创造的生活。不好的地方是,有时疲倦、头疼、面容邋遢、工作时间过长、有压力,极度封闭。并且思念在远方寺院里的朋友。
写作导致的失眠,凌晨三四点才能入睡。喝一壶印度红茶,打开电脑继续写稿。在印度阿萨姆邦偏僻村庄茶店里买的红茶,存放也有四五年。当时,店老板,一个印度老人建议把两种茶叶混在一起,颗粒状和叶芽状。用牛皮纸包装一袋,价格极低廉。现在做奶茶喝,觉得茶叶好极,芳香清醇,没有浑浊之气。
那个地方是怎么到的?记忆中一直没有忘记。它适合在小说中复活。
收到陌生读者寄来的香两盒。好闻的药材做的香。
晚上看《聂隐娘》。最后她跟着日本磨镜男子远走,一个好结局。他的心思在山水、光影、寂静、细节之中,仿佛渐渐老去之后的心态,把心归入天地之间,再不想讨好取悦任何人。中途有人默默退场。有些发愣的是,电影戛然而止。
那画卷一般的镜头。阳光、清风、鸟鸣、空寂。山谷中一棵烈烈燃烧般开放的梨花树。
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总有些人在说,精彩绝伦的故事最重要之类的观点。如果一个成年人始终等待着听故事、看故事,也许是很幼稚的心态。要理解某种情怀或格调,需要心灵的资历。
7
昨日买盆景。看到一对老人头发已白,气定神闲,容色干净,照料姿态古雅的盆景。盆景也像它们的主人。什么样的人,种出什么样的东西。买一盆大阪松,一盆垂丝海棠。桃花枝与白梅,养在清水中。
当我们遇见,应找到一处地方,看花、喝茶、并肩坐着,说些絮絮叨叨温柔而轻声的话。不知不觉,岁月翻过一页。我们相认自己的同类,跟随他们。这种相认也并不局限于人。一座古老的桥,月光下盛开的花,隐隐雨声,四行诗,两盏茶……有些人与事物的呈现,带来和谐及宁静。人与人之间,开端于相认。
真实的生活是,认真做好每一天分内的事情。不索取无关的远景。不纠缠于多余情绪和评断。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这世间万般幻象都只是心的镜像。
只愿在时间中慢慢成为单纯的人。
克制
克制
1
孩子在寺院里过夏令营。这几天独处,写作、读书、做笔记、骑车,黄昏做瑜伽,晚上功课和背诵。想,人应该这般心静如水地生活,保持秩序、专心。有时觉得必须放弃对她的内疚之心,才能把工作真正做好。
长篇进行中,有顺利突破。但即便写得再高兴,黄昏时也必须停下。身体跟不上脑袋。有时苦苦煎熬,有时源源不绝。仿佛书中的那些人与事,潜藏很久只等我打开门。仿佛很久之前就是这样的发生。他也曾对我说,好的东西在险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