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出生后六个月,母亲搭飞机第一次带她出门。母亲带着背囊,在包里放上奶瓶、毯子和一只拨浪鼓,带着幼小的她。飞机起飞,让她吮吸奶嘴。当她觉得无聊,母亲轻轻摇动那只拨浪鼓。她从未感觉有不适或勉强,很少哭闹。陌生人走过来,说,好乖的婴儿。一个乖顺的婴儿,自然是被满足一切明显或潜在要求的婴儿。母亲洞察人的内心,有能力让人感觉舒适。
从未让她穿过有卡通形象的鲜艳的衣服,买的衣服都是淡淡的蓝、灰、米白,袖子或领口绣着丝线花卉。不让她吃零食,只给予新鲜洁净的水和食物。亲自动手给她做饭。不给她工业化的玩具,包括塑料制品。小时候的玩具,都是用布、棉花、干草,或纯纸等天然材料手工做出来。她从未被允许玩过电器。
母亲在她的房间里,在床边的白色护墙板上,用水彩笔写下细细的一段话:宇宙与地球上的事物要远远超出你的哲学所幻想的。这段话,来自Horatio。如果因为玩耍或游戏而被抹擦掉,母亲会要求她重新写上。
她一遍一遍,重复临摹或写过它们无数次,用熊猫牌水彩笔的不同颜色。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之后是蓝色和绿色。又回复到红色,最终是黑色。她与这段话的关系密不可分,脑海里可以条件反射般出现它被组成的任何一个字。从一无所知、半知半觉,到终于理解它在说些什么,到最终决定推倒这段话。最后,她重新又记忆起它。
一个人若在二十余年,与一句用以压制自我的自信与亢奋的言论共眠,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大学毕业后从事过的唯一一份工作是在慈善基金会。二十二岁时,嫁给来自南半球的男子,生下一对混血的孪生子。告诉母亲决定的时候,她的反应轻淡,只说,哦,知道。就像她幼时带小伙伴回家里开派对,用玩具食物把家里搅得一团糟,母亲只是微笑着收拾,从无责怪。
她跟着男子去异国生活,定居在小城郊外。十二年的家庭主妇的生活体系,动手做面包,在家照顾孩子,推车带他们去镇上的超级市场购物,归途中于街边小咖啡店坐下,抽根烟,喝杯咖啡。孩子们笨拙地给店里鹦鹉喂食。日复一日。
只有周末,她独自坐地铁进城消遣。天有时下细细雨丝,她带长柄雨伞,穿上收在抽屉里精工细作的绸裙,化上妆。鲜红的指甲油和唇膏,红得略微发暗发沉。在城里逛书店,找新开的小餐厅吃饭,喝点酒,也没有什么朋友,只是在街道上漫游。
山路陡而有坡度。似乎生活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是一样。耳边是哪一种语言,又有何重要。母亲从小给予她的四海为家的生活,使她突破对空间概念性的界限。她们曾尝试在不同的山顶与海边,眺望星空。繁星的排列,是被有秩序的规律所限定的。这种有秩序的规律,也许与护墙板上水彩笔写的字有关。
你以何种方式存在,选择何种方式生活。远方以无限和有限的地标,始终存在。在自己的心里面兜转,心有多大,路才有多远。我们一生下来就注定不自由,在一个坐标里被设定位置。这个位置由国籍、家庭、父母、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所限定。被迫归属一个身份。但我们确实又是生而自由的。追寻信仰或者一意孤行,确立自我或者企图消亡它。这都是行动,都是选择。
如同母亲只要出现在她的床边,展露出来的始终是微笑。抱起她,下巴枕着她小小肩头,轻声说,我的囡囡,囡囡,妈妈这样爱你。紧紧拥抱她。一个从来不抱怨不诉苦的母亲,一个只有笑容没有情绪的母亲,一个时刻在以她的拥抱为爱立誓的母亲。用一块丝绒布把生活的黑洞覆盖起来。
这块发出微光的厚重温暖的丝绒,是母亲给予的礼物。但最终她需要自己揭开它。
3
三十五岁,她离婚,没有什么明显的理由,只是无以为继。带着孩子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老去,头发挽髻,插着茶花和银簪,抽习惯的日本烟。她竟然从未发现母亲是时髦的人。母亲所识别的美,落后或超前于时代,她不习惯与时代共舞。
母亲在二十四岁之后再未进入社会工作,以自己的方式存活。也可以说,时代的主流早已淘汰和遗忘她,她并不为此做出贡献。年老之后她喜欢春兰,是一种野山里的草兰。用陶土罐种植一盆又一盆,与它们共存,如同知己。
心生厌倦,面对这个社会,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心里荒芜,想暂时退缩到家里的蜗牛壳里。但鸵鸟把头埋藏在沙土下又有何用。她只是奇怪,为何其他的人总是兴致勃勃,一往无前。是因为每个人的结构体系不同吗?她总觉得他们乐此不疲,但也并非是什么真正重大的目标。那些玩意不及初生婴儿的眼睛来得真实。
她用行动做了冒险的实践,即使最终以失败告终。渐渐感觉到艰难,无能为力。母亲从未鼓励过她参与到社会的竞争,给予的价值观,是一种难以轻易企及难以捕捉不够客观和具体的标准。允许她早婚,生子,离婚,却未允许她找到一种轻易的社会方式麻醉自己。
有段时间,她对自己无法感应。母亲帮她照顾孩子,开车接送他们去上课,去公园,去合唱班唱歌。她在厨房桌子边给孩子的衬衣缝扣子,给院子里的蜀葵和木槿剪枝,或者搭地铁去最喧闹的市区中心漫游,或者是在街边咖啡店要一杯拿铁休息。有时悚然一惊,发现始终独自一人。时间在她的内省自处中失去对比的长度。
她们去旅行。母亲开车,如同童年时,带着她,现在还带着她的孩子。去清远山上住宿。住的小旅馆叫清宿,有温泉。冬日裸体在露天温泉里浸泡,雪在头脸上轻轻碰撞,咝咝地融化在滚烫的热汤里。她很想问母亲,相爱能使我们得救吗,那个在人群里被孤立的人是要被消灭的吗。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是泪流不止。
母亲感应到她的提问,在一边轻声说,承认无法得到解决的现实,不试图去回避它,尊重它,与它共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担当。人身上的力气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说完转身而去,装作对她的眼泪没有看见。
她的母亲,生性独立,所以也从未真正地溺爱过她。有时对她的需求或情绪故意不见,向前一步,等待她自己振作。也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她,认为她美或聪明。母亲一丝丝自豪或沾沾自喜都没有。但她告诉她要学习卓尔不群的能力。其他的孩子在欢呼的时候,你未必要跟着他们同乐,除非你真正觉得有乐趣可找。不要畏惧我们自身的孤独。永远。永远都要如此。
母亲催促她独自出去旅行。她带着她到处旅行,但最终期待的是,她能独自带着自己去旅行。在她房间的墙壁上,贴有一幅世界地图。在房间里存在最久的童年礼物,就是世界地图,和一段用水彩笔写在护墙板上的言论。
她十三岁时被独自送去英国读书。一去九年。住在陌生人的家里,尝试与别人共同生活。掉着眼泪打电话回家没有用。被迫适应所面对的一切不适与困难。她成年之后的困惑比常人多。母亲身上时时闪烁的敏感和内省,全部被她吸收与渗透。没有过恋爱,却有一段持续十二年的异国婚姻,这未尝不是艰辛的事。
去往西北偏远荒凉的小县城,只为观看附近的古老壁画和石窟。邂逅来自陌生地的年轻男子,他身份不明,说自己未上过大学,做过建筑工人和司机。但他聪慧,眼睛可以看到人的内心。这是天分,不是能力。她并不具备与人轻易交换感情的能力。在快速生产快速消费的时代,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也显得贫瘠无趣。但这个男子,跟随在她的身后,照顾她,陪伴她。
他不知道她的年龄、过往、现实。只是跟随她,单纯的喜悦和领会,如同鹿凭借空气的水汽靠近湖边的草地。看完漫长的破损的壁画和石窟,只觉得心里十分静。她已逗留很久,三天后要离开。他很自在,穿球鞋,布衬衣,随身带着帐篷和行囊,风尘仆仆,结束三个月的全国旅行之后,将开始新生活。
从未告诉过彼此,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两个人,不过是茫茫人海里背负各自皮囊和前因的个体,在世间徘徊。最后三天,没有过多交谈,只是以生命最本能的方式来探索彼此的质地。在温柔而粗暴的竭尽全力的渴求中,接近一种透明而轻盈的质地。这能量的交换与爆发,最终成为对自我挑战的仪式。是卑微肉身试图抵达宇宙渺茫中心的企图和实践。
4
此时,语言、思想,及一切文明的方式只是装饰。黑暗中所靠近的,是彼此尚在母亲腹腔中蜷缩身体轻轻呼吸时的孤独和天真。这也是身体里面明亮灼热的一处光源。
在白天,他们依旧是两个身份不明的陌生人,在小县城庸碌的街道上行走,随便找一个街心花园,彼此默默无言,坐至夕阳西下。夜色降临,在黑暗中拥抱彼此的热望,在身体深处,化解与这个世界的孤立与对峙。在很多年之后,她明白过来,这是她获得过的一次机会。躯体完全被开放,心灵也是如此。因这开放而纯净。
她听到大海的潮水声,来自他与她边际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