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轻的身体与深切的爱意,在那三天里如同水蒸气一样剧烈地沸腾、消散。此后的她与他,就将衰老与死亡,走向虚无。无须讨论彼此的将来。性别之间关系的终极不是拖延,不是持续,不是长久,不是交易,不是忍耐,不是苟延残喘,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半梦半醒,不是爱恨交加,不是麻木坚韧,不是制度,不是合约。它是剧烈的水蒸气,单纯、干净、明亮、灼热。发生之后,便是终结。
母亲说过,女人的一生,要向男人学习许多东西。因为他们带来能量,带来力量,即使是负面的,也是为了推进。这是要被感谢的。没有一个男人想纯粹地伤害一个女人,就如同他们做不到长久地爱一个女人。女人也是如此。女人的身体,不是为恋爱而准备的,而是为生育准备的。如同我们的生命,不是为了个人幻觉而存在,而是为了一种超越性的规律而存在。它会让你知道人生重要的真实的东西是什么。
不是为了权力,不是为了荣耀,不是为了野心,不是为了欢愉,生存于这个世间,我们寻找自己。波折漫长的路途上,感受自我的真实存在,哪怕只是瞬间。以人生的假象为自己设下麻醉的骗局,这样时间的确过得快速。但有些人最终在黑夜里艰难地起身,独自逃离昏睡中的宫殿。
她知道此刻已经在告别。向过去、现在、未来终结性的告别。他们的生活是两条分叉的直线,各自延伸向天涯海角。他会变老,但这会是他一生之中收藏的记忆之一。一生太短暂,也太漫长,经历过的事情太多,也太少。可确认的是,我们最终记得的,一定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几件事。人生其实至为寂寥。
最后一个夜晚。月光洒进旅馆房间的窗口,流淌到枕边。杀戮的时候已经过去。她在那一刻,忘记时间的周而复始,忘记身份的复杂历史,忘记内心的曲折幽暗,忘记肉身的孤单自处。获得与一切和平相处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拥抱,也许世界上不会有人自尽。不会有人在孤独中,在没顶般的窒息的孤独中,忍受着恐惧进行服药、割脉、溺水,或从高楼纵身跳下。这个世界广阔,人是那么多,大街上随时擦身而过。但是人们不发一语,不交谈,不相爱,无法持久地相爱。如果我们能够拥抱。
5
六岁时,在清远山上的古老寺庙,母亲与她看破损墙上留有的古老墨迹。有人用放逸行书抄了一首晋人的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墙外腊梅在雪后的寒气中绽放,黝黑色清瘦枝干上,金黄色梅花密密排列,散发出清香。母亲为她读诵完毕,沉默伫立,深长呼吸空气中的花香。牵着她的手指十分有力,仿佛要传输一种感受予她。
这样的时刻对她来说,是重要的记忆。这记忆将会构成她的体系骨架。人生身份一次一次转换,但这骨架始终存在。
真理不可能建立在见解之上,应该首先摧毁见解。此后我们才有可能获得自然和真实。
告别之后,再没有见过他。她需要平静而用力地生活下去。这微小却如同宇宙的个体。个体的生命是这样艰难而天真的事情。人的生活另有方式存在。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以什么样的形式结束,并不由人想象。但最终可以了然于心。有了理解,也就有了宽容之心。
很快开始新工作。孩子在母亲身边上学。她去国外完成短期工作。闲暇时被带领去拜访一个寺庙里的和尚。男子光头,布衣,木屐,将近五十岁的年龄,眼神明亮,看起来很自在。他们彼此不通语言,靠翻译传话。吃完晚饭,她被邀请去他的住宿地做客。
一处幽深庭院,传统的木结构房子。脱掉鞋,光脚走上榻榻米,房间里空敞,无多余之物。他点亮蜡烛,说,应该多和烛火相处。电灯虽然方便,但与人不和谐。只有火苗能给我们宁静。
在柔和的烛火下,她见到墙壁上有幅旧绢,用端正楷书抄了一首晋人的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她童年时候熟记的诗句,曾经出现在清远山上的古老寺庙里。如今跨越海洋与国界,一字不漏,出现在一间日式房子里。人的情怀息息相通,超越时空。这就是我们内心的自由,母亲若在身边,会这样对她说。但她什么都没有说起,只是跟他走到外面。
敞开的门户外,是院子里的幽幽树林,地上的苔藓厚而绒密。她跪坐在前檐,面对着月光下梦魇一般的树林,感知到空气中的静谧与清凉,一股一股,无声地渗透到胸腔中。无言而旷达,洞察而分明。
男子跪坐在她背后,她看不到他的脸,却能感受到他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明亮的眼神。他似自言自语般,轻而有力地在那里说话,翻译在一边解说,说,来时的路虽然曲折动荡,常令人想起,内心感伤复杂,但也不必放在心上。只要用双脚,坚实地走路,一直一直地走下去。路会在前面。
她没有应答,黑暗中正坐,长久看着天地与树。眼泪储满眼眶。仿佛回到童年的故居庭院,在夜色中,与母亲一起,坐在雨檐长廊的竹凳上,观望早春的滇藏木兰。光秃挺拔的枝干上,如白色灯笼一样悬挂的白色大花。月光给花瓣洒上光辉。
人不应只相信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也要相信眼睛看不见但自己的心试图去抵达的事物。此时,这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语言不通的异国男子,一个和尚,用寥寥数语探入她的内心深处。这瞬间的感应,难以言喻。只能称之为一种释然。或许,也是一种相爱,一种引度。
于是她跪坐在敞开的天地之中,在他的身边,畅快而安静地流下眼泪。
二○○九年
之三
她
夏日黄昏,走进公寓的花园,看到绿树林阴之中,五六岁的女孩子牵着一串长长的纸鸢,在青石路上蹦蹦跳跳地跑着。黑而柔软的长发,齐眉刘海,矫健的小身体充满活力。站在一旁,看着女孩和她的嬉戏。是邻家的孩子,觉得她美,脸上不禁浮出欣喜的微笑。
所谓的同理心是,如果爱自己的孩子,也会爱一切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