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她,每个假期必定出门远行,起码两周以上或一个月,长时间住在别处。多看看外面的天地和世界。可以在京都,找个干净的小旅馆,每天就是去湖边、庭院、寺院,晒晒太阳,走走山路。看书,喝茶。中午吃一碗面。晚上泡澡、读书、画画、睡觉。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静度日。
回家路上穿过花园,她在风中收集飞翔的绒絮般发亮而轻盈的种子,藏在口袋里。然后飞跑过来,说送给我。看着她小心翼翼把种子掏出来,放在我的手心上,想,我们应该在亲近的人身上,修习更多的慈悲。他们一再地原谅我们,接纳我们。这是一种信任和热爱。
母亲习惯关注孩子。而我不是一个缠绵的母亲。觉得她有自己的路要走,是独立的生命。而且希望她按照自己的程序走。我自身也并不完尽,需要学习、探索、解决问题。有时的确时间不够用,仍需面对与处理自己的生命。
很多如我这般年龄的人,成长于不相爱的家庭,从小不知道爱为何物。大多数中国人的情感意识处于低的水平,习惯以模式相处,忽略心灵的感受。我们早年被如何对待,长大之后也会这样去对待自己和他人。如果没有经历自我教育,不去训练,获得觉知,这段弯路会延伸到老死都不改变。
有时她像镜子,投射出我的愧疚、无能为力、困惑、担忧,让我看到心底的阴影。但她在给我机会修正。最终仍需要尝试改变这颗心。
有朋友相问,和父母感情淡漠是怎么回事,因为他和母亲关系十分亲密。同理,我也不知道和父母感情亲密是怎么回事。我只知道,被父母充分爱过的孩子,长大后会待人比较好,更适应合作与相处。而像我这样的,生活不免动荡,始终在寻找机会治愈童年时的匮乏和分裂。用不爱和逃跑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长大以后几乎花去一生的时间在纠正这些问题。未免实在是过于吃力。
读菲利普·罗斯的书,他记录父亲的死亡,在书中写到和临终的父亲告别。他对父亲说,我爱你。插满管子的濒死的父亲皱起鼻子,好像说,在我们这样的家庭里,别跟我来这一套。你不应轻易流露出感情,这太善感、太软弱。这段描写有力,也令我感怀。
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开始懂得,并真正与家人从心底里达成和解。至今,也并没有完全了解自己。我还在继续学习如何与血肉相续的人相处,如何去爱。
4
你是什么样的灵魂,寄生在这副陌生的不断转变的皮囊里。默默地看着你,想找到那澄澈而透明的,与我无数世有过联结的一抹证据。我知道,我们是因为这个而遇见的,不是其他。
有时会产生幼稚的想法,希望你慢慢长大,不太快进入困顿的成人世界。能长久地活在纯真自如的童心里。知道这不太可能。你的背影已经像个小少女。时间太快,舍不得你成长,这是多余的情绪。只能认真生活,不辜负你来到我的身边。感谢你水晶般的生命给予的映照。
希望你以后远走高飞,完全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替宇宙暂时照顾和保管你一段时间。愿你能够因为得到过爱,而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因此得到更多的爱。
养育
养育
1
读一本书,看到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种了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树,然而你却责备你的孩子。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去照顾他,他就会像棵树一样长得很好。责备根本没有用。只须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表现出你理解了,你能够爱,情形就会改观。”
让孩子在前面走,不妨在后面跟随他。如果他实在需要,走过去帮他一把。大部分时间,让他过他的日子,你过你的。
但大人们通常无法抑制“我知道”“我懂”“我经验过”“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的想法。自我强盛,无法给予孩子安静和独立的空间。应该懂得停止制造噪音和干扰。孩子不是用来玩耍的玩具,也不是用以控制的物体。从他们出生开始,即便幼小需要有人照看,也应被当作独立的生命平等对待。
跟在一个小孩子的后面,观察他,放开他。不是放弃他,无视他。这种分寸的把握,需要内心沉静有觉知的成人才能具备的能力。自心没有好好成长,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支持孩子。在沉静而有觉知的家人身边,孩子会自然习得如何沉静而有觉知地去感受世界。必要的放手和冷淡,是一种高明。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处理情绪,同样不会妥善处理孩子的情绪。如果父母不知道该如何真实地与自己相处,也不会懂得如何真实地与孩子相处。所以,也无法教会孩子如何真实地与自己相处。
2
对啼哭的孩子是有疑问的,为什么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些大人习惯置之不理。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需要睡觉、水、奶或者一个拥抱。那些父母,斥责、不理睬,或者瞎哄,却不给予如实的观察并进行满足。
她小时候从不无故啼哭。我敏感,随时观察她的基本要求。一次在燕莎索要昂贵玩具,我不允,她哭闹试探我。把她拉到边上无人楼梯,让她哭够,然后告诉她,我决定什么是她需要的,我才会买。确立这个原则后,她后来再没有任意索要。
一次在意大利餐厅吃午餐,三位外国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男童进来用餐。中途,男童不知为何发起脾气,不听劝,在地板上剧烈翻滚,发出哭叫,声音十分刺耳。周围还有旁人,成人们坐在各自位置上,看着菜单,保持沉默。没有人去搭理男童,由他翻滚哭叫,听而不闻,视而无睹。这需要一定勇气,在这种时候保持镇定不容易。但他们做到了。
孩子终于疲惫不堪,坐起来,哭声也转小。这时一个妈妈模样的人走过去,把他拉起来,轻声说几句话。孩子回去位置,擦干眼泪,抹干净手。自此这顿饭老实得很,再没有吵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