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在大雨淋头中想到,真正的轮回是陷入重复模式。对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用同样的眼光和心态。转变就是解脱。教义并不仅仅是想人做一个善良的好人,这有局限。有力的智慧和慈悲,会以各种面目出现,有所逾越是它的目标。应该让自己获得心的自由。

未必要成为墨守成规的教徒,也无须成为宗教的傀儡,丧失个人意志,奴化,被绑架。也不能为所欲为。人类贪嗔痴的本性强大,修习需要逆人性而行,削减、断灭。弹着电吉他吼叫怒骂或游荡滥交吸毒自杀的,只是困境,不是勇气。一颗解脱的心灵具有强烈的美丽和活力。

睡前阅读,慢慢把顶果的书看完。比起宗萨、秋阳·创巴这些他的弟子们写的书,更喜欢顶果的著作。他的叙述更古典、正统。末法时代,这些教言珍贵。现代人福报少,其中一部分应该是,我们遇见勤奋精进的修行人的机会变得稀少。

10

一个人写的。他问师父,修行用功有境界是怎么回事?师父反问:你有什么境界?他无语,良久答道,我没有什么境界。师父说,穿衣吃饭、工作学习、妻子儿女、山河大地,这些不都是你的境界吗?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观禅。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宝志和尚的《十四科颂·生死不二》。觉悟者的心,锋利起来像把钢刀。所以文殊要拿一把剑。

欲望有时这样地多,要这个那个不厌其烦。其实心只要一样东西就可以安稳。走遍千山万水,经历脱胎换骨,最后一个落脚处,不过是心的皈依。

检验的标准,简单来说,需要的东西是不是更少了,烦恼是否更少地生起,处理问题是否单纯直接,以及对别人的柔软是否增多,是否愿意给予更多,无非如此。如果越学越复杂,越沉重,就有问题。

相信不可能凭空而起,只能由自己去体悟。我们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传递相信。不必去说服他人,只是去利益和等待他人。

珍贵的东西不能随便与众分享,被扭曲和误解后对他们的伤害更大。《法华经》里佛陀对众人退席的反应,非常慈悲。不给予,比起任意给予而且还要求对方服从,是更理性的行为。一些修行者最后会成为很普通的隐匿世间的人。

“生希有心。行寂静行。”夜读经文,心如涌泉,心如秋月。

11

人需要的不是随意派发的特效药,而是在经历中去真正地领悟。撕开的假象和虚饰越多,越会被剥夺得干净。救赎越深之处,罪孽越重。罪孽越重之处,救赎越深。

黄昏时去市场买菜。晚饭做馅饼。依然有别处的僧人过来拜访。洗碗,熬药,清扫。离开之前,他邀请我一起看旧日照片。我索要一张他小时候的照片作为留念。那时他还很小,穿着藏红花色僧衣,骑在一匹白色小马驹上面。身后是广阔的绿色草原。

告辞,走回旅馆。夜空之中有无数明亮的繁星,月亮闪烁柔和的银光。周围山势浑然壮美。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所以……”

早上醒来百感交集。有一种大雪茫茫的感觉。

我们有时热衷一个包装,对其中真正承载的礼物并不接受。因为没有真正了知它是什么。无知而产生恐惧,无法接受恐惧,最后索性贬低它,扔掉它。能够得到礼物的人,必须先学会接受。接受需要有莫大的勇气。

时间带来行为和意愿的回报。种子若被日光照耀,会开花结果。我们即便是一群时时失去自知的农人,面对的依然是一片井然有序的土地。你的收获会是什么?你可有记得照料这些被双手埋入泥土之中的种子?

有时感觉到一种长久的静默不语的重要性。仿佛种子在破土之前,潜藏在黑暗中的坚实。里面全部是力气。

“让自己获得真正的知识,成为被炒熟的种子,这样造物主就不会再让你轮回,投入这个世界的创造行为。”

送别

送别

1

明天回去北京。在寺院和僧人集体当中生活了十四天,但并不觉得孤独。他们的方式也在影响着我。

院子里,大家坐在一起,等待山岗的月亮爬上来。松针茶略有些酸涩之意,风里有远处雪山的气息,絮絮闲聊。在陌生人的家里留宿一晚。当他们走回房间,天空中有一颗流星划过。只有独自留下的人见到。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