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也经常去上海看画展。博物馆有好的展览都会去看。一般是半夜坐船,第二天一早到。吃三四碗阳春面,在博物馆待一整天。如果出来要再回去看还得买票,所以提前吃饱。
“年轻的时候,我是比较执着的精力超强的人。晚上睡几个小时就够了。睡不着时就写东西。和朋友去喝酒,去做事,一到下午全部泡在河里蹦啊、跳啊。像我们,可以做到一个人在山里生存,在山野里造个房子都没问题。
现在年轻人哪有这种精力,稍微折腾一下就受不了。他们锻炼很少。不像我们以前锻炼很多,体能很好。”
他在那时候开始画画、写字、拍照片。有一台相机,在家里做暗房,冲黑白照片。一九八三年开始工作,一九八六年参加夜校的书法班,跟张晏老师学毛笔字。
“有一年南通下大雪。我家在农村,积雪太深,没办法骑自行车,只能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城里的学校。老师说,他没有通知不上课,哪怕一个学生不来他也会来。碰到这样的好老师是很难得的。老师不仅仅是指导专业,为人也很重要,会提高学生的认识和修养。
除了书法班还参加了绘画班。教绘画的也是好老师。
我觉得自己是晚熟的,对很多事情的领悟都迟了一点,但运气还蛮好。小时候性格比较内向,不是一个聪明小孩,在学校很受冷落。喜欢跟着哥哥们出去玩。记得二哥喜欢摔跤、吹笛子。小学因为留级上了六年,初二后就没再上学。
那时农村征地可以进工厂,就在厂里做了十多年。每天都重复一样的工作。但我是属于另类的,经常在工厂的废墟里读泰戈尔的诗。”
十三
吃过午饭,他提议一起出去走走。
午后村落无人,无声响,巷子空落而安静。周围是青翠山峦,西山的脉络。山脚下大片浓绿茶田,不时有野鸟受惊之后成行飞出。他和邻居几乎全都认识,给他们写过春联。村子里六七十户人家,靠种茶、打工为生。他说以前这里自然环境很好,地上的板栗随便捡捡就满了口袋。现在外来的人越来越多,自然生态有些被破坏。
他带我去看河边的一棵古梅。春天它开出来的花是单瓣白色。现在溪涧是干涸的,到了春天下雨多,会有水出。他经常顺着这条山路,走到山谷深处。远处高耸的山顶是如意尖。
“春天有杜鹃。这是鹅掌楸,秋天叶子发黄。冬天的雪会比城里多,因为天气更冷。下着雪,弄点酒喝喝。生炉子,砍柴烧火。”他为此写过一个十六字令:杯,叹花苦短不忍空。灯火起,映衬脸红绯。
有时候朋友来,喝完酒有些醉了,他带他们到山里散步,这样最能解酒。几个人走走,依然幽静。
他走得快,我也不慢。很快走到山脚下,打算深入一段路径。树木草丛逐渐茂密,光线昏暗,空气湿热。感觉似乎会有一场暴雨来袭。湿气越发浓重,雾蒙蒙。漂亮的蝴蝶成群结队,大片竹林。
他说在附近见到过新鲜的野猪脚印,也有蛇。“这个季节蛇比较少,夏天多。蛇不会轻易攻击人,只要人不往草丛里乱跑。听觉好的话,可以听到它在草丛里游动的声音。”
一些板栗树,果实高高悬挂。还需要再过些时间,果实成熟,会自然掉落下来。深秋就要吃板栗,板栗可以蒸鸡。他停下来,捡起地上石头,反复往树桠上用力打了多次,试图把果实打下来,但没有成功。这个时候,他看起来很像是那个骑自行车去海边的人。
他还曾从三亚开车到杭州。本可以坐飞机,但想开车感受一下千里行程。想知道古人怎么走。比如苏东坡流放到海南,一路崇山峻岭。而现在开车也要两天,还要渡轮夜航。
一棵古老的大樟树,分成两枝生长,姿态甚为美妙。没有爬到山顶,觉得适中的时候折回就好。一路旖旎风景,饱览眼底。人走得浑身发热,汗水渗出。
回去途中,发现大簇蕨菜生长。他说,春天更多,但现在也可以摘一些带回去,晚上炒着吃。他快手快脚蹿进了灌木丛里,挑挑选选,摘了一小把鲜嫩的蕨菜握在手里。“吃野菜是很好的,春天可以来挖荠菜。”
十四
回到庭院。喝茶,吃神仙姐姐送过来的亲手做的提拉米苏。他来了一个朋友,坐在一起,絮絮叨叨说家常很久。两个人之间气氛温和,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就是闲坐闲聊。后来他说对方是村长的夫人,他和他们关系还好。
去看了酒库。空间隔离得幽闭而清凉。天花板用杉木,房子是土墙,有五六十公分厚,所以里面恒温效果不错。一进去闻到一股醇郁酒香。十多只宜兴陶土大缸置于其中,是很多年的陈酒,一直存着。有两只缸是老的,一两百年的历史。他说现在的缸没有以前做得好,缸里都是陈酿。初酿用别的缸做。
当初想酿酒,是觉得自己做的喝了放心。朋友来了,也招待朋友。如果他们想要买,一般就直接送给了他们。目前并没有大批量售卖,只在三亚的餐厅里有供给。这酒暖暖的,酿的时候放了枸杞和红枣。酿酒一般要在春天或秋天,两个季节可以做。
白居易有两首写酒的诗,“青旗沽酒趁梨花”说的是春天的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秋天的酒。下雪天喝的时候可以烫一烫。
一般等收新糯米时酿酒。糯米用得讲究,以前在市场选好的,也去农村里收一些,如今是朋友自己种的。今年他已跟朋友定好,用十亩地帮他种糯米,不用化肥,纯有机种植,但价格比外面的米要贵许多。一年需要一千多斤米。一般小缸放一百斤,大缸放两百斤。据说越新鲜的米出酒率越低,越陈的米出酒率越高。
要酒好,兑水的比例要小,比如一斤米兑三四斤水就容易坏,口感也不好。兑一斤水不容易坏,口感好,酒也润香。想喝得好一点,自己当然要舍得一点。水越好,酒也越好。他用的都是山泉。
糯米须浸泡,清洗后蒸,蒸透了放到木头盆里凉。凉到一定温度,加少量凉开水、按比例放酒曲,拌匀后下缸。一般第二天就会自然发酵。一周后加水,加的水一定要烧开凉透。
蒸米是关键。蒸之前要浸泡多长时间,到什么程度,柴火够不够旺等,都要掌握好。一步套一步,都很关键。上蒸时水要先烧开,每天早晚需要护理。酒缸中间有一个酒抽,一是方便日后取酒,二可以均匀散温。缸中水蒸气会凝聚在缸边,这时一定要擦干。擦的手势要轻柔,动作太快水珠会赶下去。蒸汽流到酒里,酒就会变涩。
同时也要观察温度变化。温度偏高不能盖草盖,温度低就得盖。要很当心。别小看这简单的草盖,吸潮保温,也透气,目前已很少有人会扎了。他一般找老家南通的老人用稻草扎,下次回去他想把这个手艺学会。如果偶尔冬天做,缸的下部还要包起来以防天气突然变冷时受凉。
护理过程持续一周左右,酒就进入常温。常温一般在二十度以下,晚上十度左右。太冷酒会冻坏,太热则发酵太快。
初酿盖草盖纱布就可以,一般二十五天左右即可饮用。陈酒不同于初酿,制作封存有区别,三五年后才可饮用,时间更长也更好。
每一个细节看似简单,其实都很重要,会直接影响酒的好坏。做酒的心态,认真到什么程度很重要。酿酒的方法是传统的,农村很多人都会,并不复杂。但是需要耐心,需要场地。一般人没条件,做得还是少。不经常做,就很容易做坏。
“我基本上没做坏过。一年做一两千瓶没有问题。做的酒,来浆、发酵都很快、很好。发酵的时候可以听,做得不好声音就会涩闷。就像说话,你很愉悦,语调就会很好。如果心里很压抑,说话就不好。酒也是这样。”
他学酿酒是三哥教的。一教就会,有酒仙相助。做酒时就哪儿都不去了。
青瓷酒瓶,是他设计之后在龙泉找窑烧制的,用来盛装梨花陈酿。托关系,帮着做两千只瓶子。因为一般人不愿意做小批量,不合算。上面贴着的纸条是自己写的,梨花陈酿四字,优美利落。“现在的酒瓶千篇一律,白酒瓶尤其难看。做这个酒瓶我花了很多心思,龙泉的青釉古朴,形状又有点现代,结合在一起也不冲突。可以装一斤半酒。”
最初的理想,想做一个品牌,梨花初酿和梨花陈酿。做一个好的东西需要时间,需要沉淀,需要口碑,需要认真的态度。他认为中国很多传统并没有被很好传承和发扬,其中包括酿造米酒。
“糯米做酒,酒糟可以养猪,吃了酒糟的猪,肉才是真的香。猪粪可以浇菜,做有机肥料。现在人们不在乎尾气污染,却觉得猪的臭味很有问题,这是错误的。猪的臭味很自然,养猪是一个良性循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生存规则都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