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坐下来点菜。他表示要吃素菜。聊了很多,话题一个接一个,他很善谈。席间对一瓶来自斐济的矿泉水包装很感兴趣,流露出好奇心和开放性。我想他喜欢这个瓶子,在离开之前买了一瓶让他带走。送他上出租车。告别的时候并没有去想,这是否会是彼此唯一的一次见面。但接下来的两天,我们又都见面了。

那几天,一起吃饭,聊天,或者找个咖啡店坐着喝饮料,看书。他随身带着一包经文,翻译其中的句子读给我听。

临走之前,我请他来家里喝茶。去地铁站接他。他从地下楼梯走上来,背了一个很沉重的登山包,一个放唐卡的长筒。戴着一副时髦的圆形太阳眼镜,镜面上有飞机造型。在地铁车厢里,有年轻人问他这眼镜是从哪里买的。这是眼镜店的人送给他的。

我们又说了一些话。他留给我一张自己画的四臂观音的黑金唐卡,一尊金色的可以托在手心的小佛像。他经常在僧衣里随身收藏一尊这样的小佛像,以便随时拿出来放在身边祈祷和观想。然后他回去了拉卜楞寺。

七月。他再次来了北京。住了一个星期。

八月。我打算去阿里冈仁波齐转山,邀请他一起去。他决定同行。因为身份是个僧人,路上遭遇了一些波折和困难,但最终均可克服。在圣湖玛旁雍错,他放进去两个宝瓶。在冈仁波齐,他的脸被烈日晒脱了皮。

我们最终顺利转山完毕回到拉萨。

在拉萨的最后一天,一起去看了场电影。年轻僧人们都喜欢看电影。

九月。决定去拉卜楞寺找他,跟他一起说话,做个记录。之前发生过的对话已相当密集,涉及到许多话题和观点。在去阿里的旅行期间,汽车里,旅馆里,餐厅里,路途中,对话可以随时开始。他很年轻,喜欢学习,善于表达。他的内在可以与更多人分享。

我说,仿佛我们之前就聊得足够多了,这次不知道怎么再开始?

他说,等你来了寺院,就当作我们是初初认识。重新开始。

我出发去这个远方的寺院,好像最终一定是会去到那里找他。出发之前,也曾在梦里看见自己去往这座寺院。他从一扇小门里出来迎我,带我入内,穿过坐着很多僧人的幽暗大殿。

坐飞机到兰州。在机场直接坐车开去拉卜楞寺。因为下雨,兰州市内堵车,路上花费很长时间,直到晚上八九点才抵达,住进寺院旁边的旅馆。他本来打算在僧舍做饭,让我过去一起吃。但时间太晚了,约定第二天早上见面。

早晨。

他穿着红色僧衣,刚剃过头。他总是穿僧衣,除了在西藏。在那里换过便装。

我在拉萨给他买了一条运动裤,一件连帽衫。他穿球鞋,白T恤,看起来就是一个日常的年轻西藏人,喜欢戴墨镜。当时我们把僧衣包起来,寄存在路边一户农民家里。每次见到他,总是发现他在以一种微妙的速度成长。

他给我看他的手指,说前几天被山上的一条野狗咬了。他想去抚摸它,结果被咬。后来有人说,它咬了很多想摸它的人。可能被人打过,所以不让人接近。他简单涂抹了一些酒精,没有去打针或做其他处理。手上很粗的一条伤疤,已基本愈合。

我让他吃早餐。他要了一份牛奶泡燕麦片,吃得不多,脸色略显疲惫。昨天僧舍里来了客人,是其他的僧人。他们去打篮球,回来后去他那里吃饭。聊天到很晚,他凌晨两点才睡。

他在上密院学习。本来想去闻思学院,但老师让他去上密院,可能觉得更适合他。老师是上密院修行很好的年纪很大的僧人。

上密院的僧人精通坛城,比如要做一座十三层的莲花塔,就是上密院的人设计。还有密法的传承。密法是以空性作为见地修行,很多跟死亡临终有关,比较困难。显宗学习好了才可以去修行。以前去上密院不太可能,除非全部精通。金刚学院的僧人,很多精通天文和算术。医学院的僧人医术很高,学生会自己采药、做药。

寺院很开放,但上课的地方不能参观和拍摄,因为涉及到密法。即便他们见到老师,也要躲起来表示尊敬,这是传统。

寺院没有毕业一说。课是自己选,想学什么要去请,请了一定要上。他说之前一直在外面走动,没有请课。今年开始比较自由,时间可以自己定。等见完我,会请课开始学习。

他学习梵语。学过一些类似秘诀的修行方式,学过跟宇宙有关的内容。他说佛教里讲到的宇宙的起源,其实很接近现在的科学。算术也是很科学、很精细的,他一个僧人朋友可以推算出很多年后的日食月食,也精通汉族的八卦。他也上书法课。

餐厅墙上挂着一幅壮观的照片。大量人群簇拥,整个行列的僧人抬着一匹巨大的黄缎子。是寺院正月十三举行的展佛节。僧人们准备把唐卡放在山坡上展开,让信众瞻仰礼敬。他说每年十一月十五号的燃灯节,寺院会放很多灯。火焰照亮,那时候也会很美。

他提议去僧舍喝茶。“天气好的话,在那里晒太阳很舒服。”

但今天依旧阴雨连绵。

跟着他往寺院方向走去。拉卜楞寺灰色的泥木结构的僧舍,一户连着一户,展开在山脉围绕的谷地之中,舒展而静谧,如同棋盘般结构。据说这里曾经有一万多间僧舍,但现在没这么多了。

以前来的外国人很多,有些来学习,现在变少。曾经有个日本人几乎每年都来,长得像藏人,梳着辫子。他的日语是跟这个日本人学的,好久不用忘了许多。此刻外围的街区喧嚣、杂乱,各种商铺密密麻麻兜售商品。四处都在挖路,尘土飞扬。

“这里先有了寺院,慢慢建起来这个县城。这条街一直在弄,每年都弄得不一样。我有时会来印经书、洗照片。以前比较藏式,很自然,有一些乞丐,有很多藏人、来自牧区的人。大家走路很慢,晒晒太阳,喝啤酒。僧人来吃东西,小孩子出来玩,还有狗和猫。现在都没有了。”他也许有资格做出比较。因为十多年前他来到这里,是十二岁进的寺院。

很多过来转经的藏人,早晚围绕着寺院边缘的转经走廊,转动经筒,顺时针绕行。路很漫长,延伸到山上。围绕寺院一圈,大概四五十分钟。快步走过的基本上都是藏人。手里拿着佛珠,轻声念诵经文或咒语,风一般从身边掠过,赶到前方。

有一些妇女带着孩子,妈妈背着小婴儿。还有一些腿脚不太方便的人,走得比较慢。对当地的众生来说,每天转经,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是意念的作用。经筒里放的是经书,去触摸它,这样时刻都不离经典,不离修行。转了经筒,即便不会读也可以持有,这是给普通人的方便。接触之后也许会发愿,以后能够看懂。这样去供奉,去保存,是很大的功德,有利于更多人。

转塔也是。塔里有一些专藏佛的舍利子、经书之类,佛陀的智慧和功德在塔里面。很多人知道佛法很珍贵,又没办法去看,去学习。他们向往转世后能够读懂经意,了解佛陀的所有思想。所以去触碰,去看,去绕,种下一种因缘。”

小摊把松柏枝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摞在一起售卖。是煨桑用的。燃烧柏枝、粮食等供养无形的众生,空气中弥漫一股淡淡植物清香。“仪式一般在早上。古经里记载,有一种生物靠嗅觉生活,没有色相,肉眼看不到。中午天人是没有嗅觉和味觉的。”

走进他的僧舍所在的院子。他和来自青海家乡的仁波切同住。院子比起普通僧舍要宽敞一些,松木结构,收拾得干净。一些花草各行其是生长,蒲公英自己生长了很多。草是从草原上揭过来的,因为没有打理有些杂乱。以前他们会在这个院子里吃饭。

红嘴的黑色鸟类振动翅膀飞远,不知如何称叫。站在平台屋顶上可以远眺僧舍、佛殿和连绵群山。山脉把整个寺院环抱其中。

“后山像躺着的一头大象,寺院本身像一只海螺。天气好的时候,这里能看到星星,也有银河。”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