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音乐的时候你想感受的是什么?
音乐没有解释任何东西。一本书也没有解释任何问题。问题都是自己的,它只是给你一面镜子,是你自己在解释。因缘也是自己的欲望招来的。当我什么都没有,享受一种禅修的状态,也很好。作用有各种可能性,对人的影响不一样。每个人从佛陀的话中得到的信息也不一样。
那你使用手机、电脑,听西方的音乐,看美国的电影,是一种欲望的享受吗?
对。但它们只是服务员,无关紧要。对我的生命来说,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我可以享受,也随时可以完全隔绝。有没有不会有太大的关系。没有这样的梯子,我照样可以去想去的地方,只是换种方式。
在艺术形式中,有时人试图找到的是某种自己的向往吧。
我会想这是不是长久的,是不是究竟的。如果还是依赖于条件,很快就会出现麻烦。比如我可能不愿意去试着变成一个歌手,因为这可能让我更困惑。在一艘船里,我享受,觉得它美,但不想成为船长。感受一下没关系,但是不可能变成我的生活方式。
六
十八岁左右,他在北京住过半年。当时想学习英语,和一个德国朋友住在一起。
“他一句汉语不会说,经常换阿姨,别人做错事会很挑剔,但对我不挑。有一次他在我出门时洗了我的袜子,留纸条在桌上说从没给别人洗过袜子。他们公司会发很多电影票,还有星巴克的券,我会一个人去看电影,去喝东西。
周末休息,他带我去三里屯。后来搬到四环,去蓝色港湾,坐在那里看人。还一起去滑冰,在国贸那边。很多人看着我,因为我穿红色僧袍。一开始只可以滑一点点,后来慢慢好很多,不会摔。”
在北京,有时候醒过来,突然之间会以为还在寺院里,往外一看才发现不是。北京有很多楼,很多车,很多人,但也就如此而已。他曾试过在北京的三里屯或上海的新天地这种人群密集而流动的地方打坐。仿佛是故意设计给自己的一个挑战。“外在环境的变化对我来说其实是一样的。”
后来去了更多的地方,见到更多的人,觉得人的思想意识不一样,穿着不一样,做事和聊天的方式不一样。觉得这才是更需要适应的。
在成都,他尝试穿着僧衣去酒吧。也知道自己不该出现在那里,就像凡高不该出现在梦露旁边。一些人打量和围观他,也有直接过来问他在干什么。“但又为什么不能呢?只是换了一种可能性。其实是一个接不接受的问题。真正的不和谐,不是我出现在那里,而是我的出现让他们感觉到的不和谐。这说明他们自身是不和谐的。”
他说,人最后怀疑的不是某些事情,是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做。而佛法是让人超越自我。
我说,但很多人并不觉得需要超越自我。自我是他们最为注重的。自我需要得到满足。他们认为自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是很多人无法进入信仰的原因。
我们不是独立的。生存依赖于任何条件,而且之间的关系并不固定。幸福、情绪、感受要依赖于自己的身体,身体本身是不自由的。需要喝茶,需要睡觉,需要更多。这些都是条件,都不确定。所以其实人无法真正得到自我的满足。
别人的痛苦会影响到你,环境会影响到你,甚至天气都可能会影响到你。自我是很被动的。但是修行可以让你觉得,在北京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外界可以变动或者影响我们,自己的心要能够应对。心不能受限于它们的影响,心要超越于那些。
人类目前社会基本上都是在被欲望推动,佛法如何与外界对应,并对此产生影响?
自我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得到一种快乐兴奋,希望再来一次这样的发生。像我们喝茶,每天都要喝,永远都喝不饱。因为这可以带来快乐,即便是暂时的,也是需要的。
欲望的力量显得更强大。得不到的话会痛苦,会引发烦恼,甚至会变成仇恨,发生战争,发生各种可怕的事情。这个根源是不对的,不是究竟。
佛法其实一直在发生影响。很多人即便在欲望中得到满足,依然知道精神的超脱最重要。我当初成为僧人也是为了自己能够超越。得到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自在和自由,或者说不局限在这些里面。
七
中午出门去街上找一家餐厅。
一条宽敞的水泥公路直接穿过寺院。他说曾经为了修路把很多佛殿推倒了。山峦远远近近起伏,一些树叶已变成黄色和红色。对面山上的树,大多是僧人种的,在藏年历里如果找到适合种树的日子他们就种。僧人们认为这种形状的山很好,像摩尼宝。山前有一条河,河道向内弯,也是好的。
他们很少在河上建桥。在风水里,桥太多了不好。夏河水流很急,以前水还干净,他们会在这里游泳,现在不了。游泳去比较远的地方。周围到处散布零乱建筑,之前则全是草地和树林,后来树都被砍了。“现在还是待在僧舍里面比较安静。”
他笑,说,最近发现自己的汉语不怎么好,可能说得少。经常跟人说话会好。平时说话也不多,因为不需要说很多。
“如果有一个人与你认识的概念不一样,对同一个词的理解不一样,交流就需要一些时间。我会希望先弄清楚,对方说的无常和我说的无常是不是一样。或者说一个词是不是跟我说的是一样的,然后再去谈论。一些对佛教没有认识的人,很难进入一种佛法的讨论语境,他们吸收也有难度。”
如果一直待在这里,有时会觉得有体验的局限吗?
不造作就没有局限,刻意做一些事反而是一种局限。
餐厅窗边,可以看见高山上的羊群。两个活泼可爱的藏族女孩子,一个六七岁的模样,走过来叫他,阿克,问他要点什么菜。他说阿克是师父的意思,一个尊称。喇嘛是上师的意思,但是对本人不能直接叫,只能跟别人说。当面也要叫阿克。
餐厅对面是所中学,放学时候,很多藏族学生正从里面走出来。这所中学用汉语教学。这里也有一所藏文学校,是寺院的大师办的。他们为教育做了很多贡献,在藏区办了很多学校。但主修藏语很难找到工作。
路上还有一些女性出家人。“藏传佛教只看僧人的学问。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你是一个学者、一个博学的人,是修行很好的人,就会得到尊敬。”
街上有穿桃红色的僧衣的僧人经过,这种红鲜艳夺目。拉卜楞寺的僧人穿这种颜色,老僧人尤其喜欢。也有玫瑰那样的颜色,买印度的布,去染色房染。西藏人喜欢印度布。一般僧人只有一套僧衣,脏了洗一下,在自己院子里不穿也没关系。很多僧人可能连碗也只有一个。
日常衣服,如果不出远门不会穿。
他穿过日常衣服,连帽衫或衬衣。不穿牛仔裤,会选亚麻布的裤子,颜色类似深灰色。以前一起住过的德国人给他买过衬衣,很好看、精致,不是休闲的款式。还说要买西装,他回绝了。他说西藏人喜欢戴帽子,但在汉地很少看到人戴帽子。
“过去很多人有问题来找佛陀解决。比如种的花为什么没有开,尽管可能只是自己种错了。现在也一样,很多普通的问题都会来问。有些人家的拖拉机坏了,买什么车比较好,有些人生病了,都会来问怎么办。送医院的话是送藏族的医院还是其他医院,也要占卜一下。他们觉得做的事如果被智者关注就是被加持了。”
对他们来说可能是给予内心的一些支持,一些力量。加持通过哪些形式给予?
听闻佛法,或者看到一个修行者。当很注重物质的人突然看到一位僧人,会有很大的加持。你会问自己为什么这么辛苦,而别人看起来在山洞里也活得很开心。会由此得到一些提示。
有很多人喜欢排着长队等待摸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