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久美去过什么地方。他说只去过西宁,那是回青海老家要经过的地方。
在街上遇见另一个来自青海母寺的僧人,他来拉卜楞寺学画画。本来想找地方去剃头,最后也加入了晚餐。
吃完火锅,他们三个勾肩搭背,自然而亲密地往前走了。中途经过小超市,商议了一下,进去买了一大瓶可乐,还有几个纸杯。他们会聊天到很晚才散,这是他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内容。
我沿着寺院那条主路,走到大殿面前的广场。月亮很美,又圆又亮,洒落银光。在台阶上坐了很久很久。一些僧人成群结队出来散步夜游。寺院的夜色,静谧而平和。
十八
昨天买的可乐全部喝光了。他们在他的僧舍聊天,在电脑上看电影,很晚才回去睡觉。“昨天的电影讲一个小镇的故事,很邪恶、很悬疑的那种。”他只睡了一小会,凌晨五点有人要走,他帮忙开门。睡觉的时候已经快七点了。
天气好,放晴的天空。今天决定去草原。桑科草原在他的文字里出现过太多次,这次我们去散步。更远处的草原会更漂亮,但现在什么都没有,草也不绿,花也没有。六七月份是草原的好时候。在草原上走了一段,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有树林和灌木丛,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他说,六月份僧人们经常会在草原上,有时来游泳,草地上放着很多水果,就像在海滩上玩耍。一些小僧人游完泳换上球衣,踢足球,煮饭,还搭起帐篷。有一次他看到这里有人放生很大的鱼。一些老人和妇女,背着水桶过来,把鱼放进河里。“放生很有必要。哪怕给它们一秒钟的自由也是值得的。”
这是修行中对愿心的考验,任何生命都可能因为因缘和无常受到伤害,因为你不可能守护着放生的鱼,保护着它们。就算人不抓它们,也可能会被其他的大鱼吃掉。所以佛教徒需要做的是,看到一个生命受伤害的时候,尽可能让它不受伤害。
“试着想象一下自己是那只羊,当时的自己会渴望什么。一定渴望自由不希望被刀割,遭受痛苦,或者是失去生命。这样想,菩提心很快就会生起来。在感受上是相等的,如果能让众生变得跟自己一样自由,就应该去做。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但是更可能你会面临一种挑战。比如说每天那么多人都在做伤害的事情,他们觉得理所当然,要解救那么多的生命不太可能。所以只能发愿。
生病的时候,会想这个不幸没有降临到别人的身上,不然别人该多么痛苦。希望以后不要再有人像自己这样痛苦。这样的愿心对病情也是很好的。痛苦和忧虑会减少。
看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也要去发愿,要能够救下所有众生,让他们解脱痛苦。这些行为都是慈悲心的体现。”
你对素食怎么看,这是现在很多人热衷的一个话题。
没有完全的素食。我们更相信一种互相依赖的因缘,比如砍了一棵树,哪怕是一根草,也可能会导致很多动物死亡,因为它们的家被破坏了。吃的蔬菜一样附带着很多生命,比如种植时要施肥、要除虫,可能还有一些寄生虫。这样看来,在没有任何伤害的情况下吃东西不太可能。
一些比丘,他们会拿着一个漏水的网,一般是有九层的,是为了漏掉水里面的一些虫子。僧人以前过午不食,很多人这样做,少吃,就会降低杀生。不仅是吃饭,其他一些行为也会伤害别的生命。比如弄脏了水,或者是破坏了生态,或者是走路去转殿,还比如雨季我的房子漏水该如何处理。因为如果去修屋顶,很多虫子会死掉。
那你怎么处理?
给它们更多自由,尽量减少制造伤害。只能这样做,没有别的方法。
现在有很多人在积极地推广吃素。
不了解吃素真正的意义,光是在现象上那样做,没有作用。牛也是吃素的。
你觉得心的状态是最重要的,外在的形式不是很拘泥?
认清楚事情的原因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那样做的原因很浅薄,或者追求下去并没有什么效果。如果一个人以那样的见地吃素,对他本身没有任何好处。除非他真正了解为什么要那样做。
人是杂食的动物。如果不在乎那些外在的东西,检验的标准,只能说你的欲望是否减少了,你的慈悲心是否变大了,不伤害别的众生的这样的一种心愿是不是变大了,或者是这样的行为和心是不是起到作用了。
比如一些吃素的人去素食餐厅,餐厅里又很执着于肉,把很多东西做成肉的味道,把蔬菜做成动物的样子,在根本上还是没有驱除对这些东西的依赖和贪欲。这样吃不吃素就没有任何区别。
布施呢?
如果太贪着一些物质的东西,它对你意义很大,这个事情是糟糕的。布施的人因为别的原因,比如说为了觉得自己在很多人面前应该表现出慷慨的样子,这更糟糕。现象上好像是美好的,受施者也得到了好处,但是对布施的那个人没有任何好处。只是让他在乎自己的自我,并使它变得更强大。
布施是一种关系,希望两者都是幸福。我很幸福,把某些东西分享或者是布施给别人,而别人的感受也是好的。我上次的布施是,把钱扔到一个人的帽子里面,他是一个穆斯林,坐在那里可能太热了。他很生气。所以有一些布施如果让别人更痛苦的话,比如说你给一些人布施大麻或者是别的东西,让他们更依赖的东西,像烟或者是酒,可能会搞乱他们的生活。
我昨天想给老僧人一些钱,他只愿意抽一张纸币,其他都不要。
他知道钱的作用,但是不执着于它。上次他的钱在我这里散掉了,说不要了,给我。但可能那些是他一个月收集来的。他是自在的,不受限的。而他要来我的厨房吃饭,我也没有理由不给他,因为我的东西也是从别人那里来的。
一般好的受施者都为布施的人着想,这种关系是互相感应的。可能他会想,你给我这么多,自己怎么办,有这个心就可以了。他接受一点也可以,甚至可以不接受。
我说,我看到的观点是,如果布施是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已经不是一个究竟的布施。虽然这也是一种布施。真正好的布施,是在布施者和受施者之间保有空性。这也是最高等级的布施。低级的布施则抱有强烈目的,想让自己感觉好或得到好的结果。在佛教里面这种因果论是始终存在的,在行动中,人的心态,心意的本身会带来结果的不同。
十九
我问上次冈仁波齐的旅行对他是否有些意义。他说觉得雪山好看,但跟看阿尔卑斯山也许是一样的。他现在更需要的,是困难。因为有怀疑,真实的困顿可以变成修行的道路,这会是更大的帮助。
我说,那就需要走出去吧,住在寺院里可能很难遇见。
他说,这里也一样备受考验。
仁波切在青海母寺建立了一所学校,他也参与了。一些出家的小僧人,由于缺乏条件也不太注重学业,生活漫无目的。所以他和仁波切给他们创造学习条件,找老师安排课程讲授经义和知识,也有体育课。时间安排得很充足。一共有二十一个孩子,年龄在九岁十岁到二十三岁之间。
“现在很多人有了钱愿意修一座佛殿,但很少有人愿意在教育上花钱。我们在做的这样一件事情,对整个地区、佛法、子孙后代都是有帮助的,但目前缺乏支援。维持这所学校,包括老僧人的生活起居,各种杂费,每年大概十万块钱,都是自己在想办法。
我现在卖唐卡的钱全都用在桌椅之类的硬件上,还给学生买衣服。建了食堂,要给一个做饭的人报酬,吃菜就在当地买。老师现在只能是自愿的,不收钱,在年底给他们送一些衣服。现在还比较顺利,长久来看也有困难。”
如果有人希望提供帮助,需要什么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