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万尼·萨托利照片图片

乔万尼·萨托利

1 部作品

乔万尼·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意大利人,后加入美国国籍。 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1924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946年取得佛罗伦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76年接任阿尔蒙德的职位任斯坦福大学专职教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特-史维泽人文科学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广及民主理论、政党制度、宪政制度、治学方法等方面。除《民主新论》之外,其他代表作还有:Democratic Theory(1962)、Tower of Babel(1975)、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1976)等。

作品列表 作者推荐
/gw/9055/乔万尼·萨托利照片图片

民主新论

作者:乔万尼·萨托利 | 完本

西方社会在战后曾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时期。但1960年代之后,凯恩斯主义渐露破绽,学生运动相继兴起,在知识界,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则有在价值信仰上对后工业社会文化采取“大拒绝”(great refusal)的普遍心态。这使整个西方社会再度陷入经济滞胀、权威丧失和“道德破产”的境地,政治和社会制度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健全有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1970年代以来,西方的古典自由主义继大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重新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一部分有影响的学者又拾起了主要是源自17、18世纪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试图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重建正当性。在政治学领域,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Hayek)、弗里德曼(M.Friedman)和布坎南(J.M.Buchanan)操刀入室,力求超越过度技术化的经济学,以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眼光论证市场经济对政治体制的价值。沿着这一路线,政治领域本身也不再以经验理论的长足进展为满足,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统治(自由取向)而不是由谁统治(民主取向)这类价值规范的问题上。这同早期欧美自由主义思想家如边沁、康德、洛克以及美国联邦党人倾向于开明专制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从达尔的多头统治、亨廷顿(S.P.Huntington)的权威主义发展模式中,皆可找到这一思潮的烙印。不过一般而言,由于几十年对可操作性的强调所形成的压倒优势,西方政治学领域对价值问题的认可仍只是处于复兴初期而已。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托利(G.Sartori)于1987年出版了他的两卷本《民主新论》。他自称花费十年心血撰成此书,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他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该书一问世,立即得到了西方广泛的赞誉。达尔认为,“它在未来几十年里将一直保持清新与活力”;另一位美国政治学界的重要人物利日法特(A.Lijphart)则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 萨托利,1924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1956-1976年任佛罗伦萨大学政治系主任,后转至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政治学教授,1979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史维茨讲座教授。萨托利一方面深受欧洲政治学着重于历史解释这一传统的熏染,另一方面又长于英美的概念分析技巧。其主要著作有:《民主论》(1962)、《政党与政党制度》(1976)、《社会科学概念的系统分析》(1984)、《政治学要义》(1987)等。其中《政党与政党制度》一书被认为是政党研究的经典之作。 就其政治倾向来说,萨托利是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坚持从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看待民主。他认为,西方民主在当代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最重要者莫过于理论上的严重混乱。因此他把本书称作一次“清理房间的工作”,其重点则放在对“民主理想的管理”问题上。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分析古代民主和近代民主的区别,二是分析自由主义民主和非自由主义民主的区别。为此他不惜笔墨,对民主、自由、平等、独裁、权威、权威主义、极权主义等等术语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概念分析和历史分析。他的结论是,西方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其核心始终是政治权力问题,是人对人的统治问题;在复杂庞大的现代社会,以公民亲自参与政治决策为基础的直接民主,只能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和权威贬值的政治后果。现代民主只能是“被统治的民主”,即“统治的少数”统治“被统治的多数”这一既定事实下的民主,其关键并不在于被统治的多数能否亲自掌握和行使政治权力,而在于有效制约统治的少数,这样才能防止个人自由,首先是政治自由,从而防止民主走向自己的反面——多数专制。因此,没有政治自由的民主,并非程度较低的民主,那根本就不是民主。 对武器的批判要以对武器的了解为前提。本书在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广征博引了大量有关民主问题的文献,因此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西方所谓的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而且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一般状况。但是应当指出,作者在坚持自身立场的同时,却把西方的价值标准视为超文化的标准,并以此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从根本上否定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对政体取得正当性方式有着十分不同的看法。事实上,民主就像作者对多元社会的赞颂一样,从来就不是什么整齐划一的东西,它在现实世界中也呈现为丰富的多样性。作者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民主称为整齐划一的制度,另一方面又将资本主义民主整齐划一为真正的民主,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对此,相信读者能够加以批判分析。我们译出此书,仅供国内学者研究参考。 本书作者为确切表述一些概念的词源学意义,在行文中使用了较多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盖因其含义在英语中无法表达,自然汉语就更难给出完全对应的译名了。我们在翻译时力求使其接近原义,个别情况则根据上下文语境稍作变通,供读者参考。 本书的翻译由冯克利执笔序言至第8章及第15、16章,阎克文执笔第9-14章。由于水平所限,加之许多现代西方政治学术语尚无较为一致或尽如人意的译法,译文难免有谫陋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厘正。

/gw/8987/

雾中回忆

作者:凯特·莫顿 | 完本

《雾中回忆》是澳大利亚女作家凯特·莫顿的代表作。 小说讲的是,一位百岁老人回首往事,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曾在自己最爱人的命运中成为一个不知情的破坏者。但到了一定的年纪,曾经让人耿耿于怀的事,会变成一种安慰。 小说被评选为澳大利亚“年度最佳小说”。1924年,里弗顿庄园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社交晚宴。觥筹交错之际,诗人罗比徘徊在黑黢黢的湖边。突然,一声枪响。人们都以为诗人的自杀是一个感伤浪漫的故事,但真相只有女仆格蕾丝知道。 1999年,一位电影制片人正在拍摄一部关于诗人罗比的电影,她邀请现年98岁的考古学家格蕾丝重返里弗顿庄园评估细节。年迈的格蕾丝再也抵挡不住记忆的洪流和秘密的啮噬。过去,开始复活了。 简介 这是一个悬念重重的谋杀案 也是一个唤起过去回忆的家族史 在爱与责任的张力之下,人们能走多远? 1924年,里弗顿庄园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社交晚宴。觥筹交错之际,诗人罗比徘徊在黑黢黢的湖边。 突然,一声枪响。人们都以为诗人的自杀是一个感伤浪漫的故事,但真相只有女仆格蕾丝知道。 1999年,一位电影制片人正在拍摄一部关于诗人罗比的电影,她邀请现年98岁的考古学家格蕾丝重返里弗顿庄园评估细节。 年迈的格蕾丝再也抵挡不住记忆的洪流和秘密的啮噬。过去,开始复活了。 在这个美丽哀伤,令人难以忘却的故事中,你退回到了过去一个时刻,尝到那种令人心痛和为爱疯狂的感觉。

/yq/8774/

相亲以后

作者:爱拉囡囡 | 完本

小说是现代职场女性生活真实写照。文小陪,二十七岁,在高级写字楼十二层里隶属时尚美女团。一场阴差阳错的相亲,是选择陈瑞涵的甜性,还是选择石然的涩爱,问号……而自己,也不再年轻。《相亲之后(看感情,看职场,看生活,治愈系女性小说,最冷俏缠绵的都市浮世绘)》 “女人帮”—— 我们是女子,心若琉璃身似花。 我们喜新厌旧,我们患得患失; 我们流离失所,我们所向披靡。 治愈系—— 她们的故事,深入你心,提醒你,慰藉你,温暖你,让你知道,你面对的烦扰,别人也在面对,你陷入的困境,别人也曾经历。 跟着她们,孤独自愈。世界上会有那个人吗?我都快绝望了。然而,最终,他还是来了。都市单身熟女文小陪,二十七岁,在高级写字楼十二层里当“白骨精”,隶属时尚美女团。职场拼杀,情场平淡,赚工资,逛大街,喝咖啡,聊八卦……一场阴差阳错的相亲,带来了个貌似优质的男人,从此,她的感情、职场生活都开始出现了拐角。一方面,陷入对相亲对象陈瑞涵和蓝颜知己石然的双重迷恋中,一方面,工作出现危机和瓶颈,职场争斗愈演愈烈……何去何从?二十七年来,她头一回觉得孤独、挫败是如此的强烈,而自己,也不再年轻。然而,“女人帮”成员们从来都是所向披靡,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再爬……女人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从陌生的空间里醒来,任何人都会本能地感觉到恐惧。向阳光透来的方向望去,立刻被眼前如油画般的美景震撼。纯白的纱帘前站着个背对我的男人。他披着件棉浴袍,湿发间的水珠在阳光下晶莹闪耀。金色的光线笼在他身上,勾出完美的体形。 迟疑的瞬间,神仙哥哥缓缓转过身来。那张脸更是惊为人天,笔挺的鼻梁将脸部线条撑得很有质感。勾魂的杏眼,精致的薄唇,修长的脖颈,配上小麦色的皮肤,美男二字被他演绎地淋漓尽致。发尖的水珠伴着七色阳光滑落在他微张的唇瓣,转而顺着曲颈滚入敞开衣襟的胸间,又流向只用带子松系的低腰处,最后隐没在袍底深处的身躯里。整个画面随着水珠的动径变得生动,遐想抑制住恐惧占据我的全部思维。 “你醒了?”男人浅笑着跟我说:“早上好。”

/ls/8856/

大唐游侠

作者:吴蔚 | 完本

《大唐游侠》讲述的就是唐代元和前后一群游侠的故事。那是一个极其混乱的年代,他们的身份、立场、信念、理想不尽相同,然而却是同样的说一不二,同样的任侠使气,同样的嫉恶如仇,同样的视死如归,终以张扬的气质、个性、勇气、热血谱写了一曲壮烈悲歌——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一群胸怀奇志的侠士,狼烟烽火,豪情一诺。当时天下藩镇以河北三镇幽州、成德、魏博最为跋扈,成为宪宗的首要目标。魏博武官空空儿、聂隐娘也深深卷入其中,难以自拔。藩镇与朝廷矛盾日益激化,剑影刀光,游侠横行。元和十年(815年),宪宗对淮西用兵进入关键时刻,主战宰相武元衡忽然于上朝途中遇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当街刺杀的宰相。其马自行跑到大明宫建福门,诡异地徘徊不止。百官惊惧,宪宗不敢上朝,呆坐在延英殿中默默流泪,恐怖的气氛悄然笼罩了长安全城。太子左赞善大夫白居易上书皇帝,要求追捕凶手及幕后主使,却立即被贬为江州司马。真相难明,迷雾重重… 唐朝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在位的皇帝为唐德宗李适。这位皇帝,才刚过了花甲之年,人们却疯传皇帝早已经老得糊涂了——先是数年前不顾已有九个亲生儿子的事实,将过世弟弟李邈之子李谊过继为第二子,又将太子李诵之子李源过继成第六子,明明是亲孙子,却非要充当儿子来认。五年前当十八岁的李源不幸病死时,德宗悲痛欲绝,赠予李源“文敬太子”封号,辍朝三日,下令文武百官到通化门排队痛哭送葬,如此隆重之礼仪,自唐代立国以来前所未有。   老皇帝不仅行事古怪,只信任身边的宦官,还得了疯狂的财迷病,一门心思只知道搜罗金银珠宝,他所宠幸的京兆尹李实、西川节度使韦皋、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均是善于捞钱进奉的好手。为了聚敛更多金钱,德宗还破天荒地发明了“宫市”,经常派出几百人前往商家密集的繁华街市,这些人身穿白衫,称为“白望”,不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的物品即口称“宫市”,付很少的价钱强行掠夺不说,还勒逼货主送货到宫内,并要交纳“门户钱”和“脚价钱”。这种直接抢劫民间财富的无赖做法给京师林立的商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长安昔日喧闹的市井巷陌之间,陡然变得冷清了许多。  

喜欢该作者的人也喜欢
正在加载